第一篇:领导心理学心得
领导心理学心得 领导心理学,是在管理心理学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一门学科。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管理系统中的个体、群体、组织和领导。由于领导在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与特殊的地位,因而有必要将这一领域独立出来,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领导心理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首先在于这门学科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并有相应的研究方法。其次,领导心理学中所揭示的规律,已在实践中被证明是有普遍适用性的。
世界各国的心理学家和管理科学家都已经认识到,领导活动与领导者本身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对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揭示得越清楚,管理工作就搞得越好,从而提高上至国家、下至每一个工作群体的工作效率。我们常说“领导是关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键,一方面是依靠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广大领导者的正确而有效的领导活动。因此,建立与发展领导心理学,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根据国内外领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其研究内容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领导者的自我认知篇;领导者的权力与威信篇;领导者有效性的基本理论篇;领导者的人际关系篇;领导者领导过程实施篇;领导者对下属的激励、行为矫正篇;领导者个体与群体的选拔、考核、优化篇;领导者的自我修养与考查篇。
通过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领导学发展的几大特点:
(一)综合性
领导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所涉及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广泛。普遍认为它是由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心理学、管理学等有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的特点。
领导心理学的最终目的,一方面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提高领导者的管理绩效;另一方面是要调整各种人际关系,增进领导者之间、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和谐性,提高社会效益。由此可见,领导心理学具有兼顾效益与和谐的综合性特征。
(二)应用性
领导心理学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它是从极端复杂的领导行为中归纳出来的有条理的规律性、方法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基础知识。目前它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研究不仅从工业系统发展到政治团体、公共机构、政府机关、军队、医院等部门,而且它对于提高组织管理的水平和改善领导者的管理绩效,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人本化
领导心理学是以领导为研究中心的学科,具有明显的人本主义的倾向。
领导心理学其研究对象是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是领导者之间和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领导者的需要、成就动机、沟通、激励、自我意识等。领导心理学十分重视人的因素,重视对领导者潜在能力的发掘与运用。
还知道了领导心理学研究中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辩汪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与思维方法,对领导心理学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科学的思索、分析与研究。
(二)运用三个结合的研究方法,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实与历史相结合,中国与外国相结合,即从现实问题、历史经验,中外比较等三维结构上进行研究。
(三)走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之路。先作大量详细的现实调查,搜集众多的素材,经过分析研究,归纳总结,提高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科学理论。
(四)通过实证研究,寻找客观规律。从感性到理性,现象到本质,尚需经过严格的实证阶段,通过实验性的科学论证才能发现真正的规律性现象。
总之通过这学期的选修课学习,我懂得了许多。知道了怎样跟领导谈话,相处,了解领导的心里等等。我很喜欢这门课,因为它让我受益匪浅。
第二篇:领导心理学(本站推荐)
第一讲领导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一、领导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领导的涵义
2、领导与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3、领导是科学还是艺术
二、领导心理学的学科体系问题:
1、领导心理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2、学科体系的构建
3、对领导心理学学科体系的一点想法
三、目前领导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
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心理交换
2、社会归因于社会认同
3、文化生态
第二讲领导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一、科学研究一般类型:
1、按研究目的,分为探索性、叙述性、因果性研究
2、按研究内容,分为基础、应用研究
3、按研究性质,分为定性、定量研究
二、科学研究基础方法:
1、一般方法
2、与学科联系的特殊方法
3、各种方法的综合使用
三、领导心理研究范式
1、什么是范式
是指某一特定学科的科学家所共有的基本世界观,它是由其特有的观察角度、基本假设、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构成的,它表示科学家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2、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3、常见领导心理研究范式
第三讲领导心理学研究的视角
一、领导者心理素质的研究:
1、心理品质
2、人格特征
3、个体素养
二、领导过程与艺术的研究:
1、过程的情景性
2、艺术的个体性
3、领导是科学还是艺术
三、领导者的文化生态研究 :
1、整体思维方式
2、人文精神体现
3、和谐发展观
第四讲特质论
一、传统理论
1、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生而具有领导的特质,天生没有这种特质的人不可能成为领导者
2、美国心理学家吉伯在1967年的报告中指出,领导者应该具有七项天生的特质:善言辞、外表英俊潇洒、智力过人、具有自信心、心理健康、有支配他人的倾向、外向而敏感。
3、德鲁克(1984)认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须具备以下五项主要学习习惯:善于利用时间;注重贡献,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善于发现和用人之所长;分清主次,集中精力;作有效的决策。
4、邓哈托(1999)指出,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是成功领导者的必备品质。追求完美一般表现为:领导首先对自己的形象和品格严格要求,即值得信赖、公正、诚实。
二、现代理论
1、现代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加以造就。
2、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吉色列公布了他采用自我评价量表的研究,对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归纳出领导特质。
3、三类13个因子。能力:管理能力、智力、创造力等;个性品质:自我督导、决策、成熟性、工作班子的亲和力、男性的刚强女性的温柔等;激励:职业成就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行使权力需要、奖励需要、工作安全需要。
4、最近十多年,人们对特质理论的研究表现出复苏的兴趣,以罗伯特 豪斯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集中于研究领导魅力理论.三、比较评价:观点上、研究方法上、为选拔与培训领导者提供了依据
第五讲领导者行为理论
一、作风(风格)理论
1、将领导作风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执行任务(Performance—Directed)为主的领导类型;另一类是以维持群体关系(Maintence—Directed)为主的领导类型;又称PM理论。
2、勒温将领导行为作风分为独裁方式、民主方式和放任方式。
3、李克特提出了领导作风四体制说,将领导作风分为四种:剥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导、参与式的民主领导。
二、行为四分图1、20世纪40年代,俄亥俄州立大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炼概括“关心人”和“抓工作组织”是领导行为的重要因素。
2、这两种行为在不同的领导者身上高低强弱并不总是一致。
3、因此他们
认为领导行为是两种行为的具体结合,并用“四分图”的形式将这一概念加以表示。
二、行为四分图
三、管理方格:
1、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管理心理学家布莱克和莫顿在“关心人”与“关心生产”的两维度基础上提出了管理方格理论,以图示和量表方式来衡量一个企业领导人的管理方式是否高效率。
2、布莱克和莫顿根据他们的管理方格理论制订了管理方格图
第六讲权变理论
二、菲德勒模式:
1、有效的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与下属相互作用的领导者的风格;情境对领导者的控制和影响程度。
2、开发了一种工具,叫做最难共事者问
卷(LPC),用以测量个体是任务取向型还是关系取向型。
三、他还分离出三项情境因素:领导者一成员关系、任务结构和职位权力,他相信通过操
作这三项因素能与领导者的行为取向进行恰当匹配。
四、菲德勒认为一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固定不变的,这意味着如果情境要求任务取向型的领
导者,而在此领导岗位上的却是关系取向型领导者时,要想达到最佳效果,则要么改变情
境,要么替换领导者。
二、通路一目标模式
罗伯特-豪斯开发的一种领导权变模型。与菲德勒不同的是,豪斯认为领导者的风格是灵活的,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景需求选择合适的领导风格。
其核心在于,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以确保他们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相一致。
三、生命周期理论(情景理论)
五、情景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赫赛和布兰查德提出的。
六、重视下属的权变理论,将被领导者的成熟度作为一项权变变量来考察。
七、要点是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领导的效果。
八、随着被领导者的成熟度的逐步提高,领导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
九、工作人员的成熟度的平均水平有它的发展过程:不成熟--初步成熟--比较成熟--成熟。不同风格的领导者的行为:
十、指示型:领导者定义角色,告诉下属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它强调指导
性行为。
十一、推销型:领导者同时提供指导性行为与支持性行为。
十二、参与型:领导者与下属共同决策,领导者的主要角色是提供便利条件与沟通。
十三、授权型:领导者提供极少的指导与支持。
第七讲最近研究的视角
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的内涵
◎领导成员交换(leader-member-exehange,LMX)是源于1972年由Graen及其同事cashman、Danserean、Haga一起发展起来的理论
◎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是以两者之间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的第七讲最近研究的视角
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的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是工作的社会化和纵向关系中上下级之间的差异性发现,也就是¡°圈内人¡±和¡°圈外人¡±的形成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工作情境中改进LMX关系的质量,努力促进¡°圈外人¡± 向¡°圈内人¡±的转换,从而建立与结果变量的联系◎第三阶段为双方构建基于伙伴关系的工作生活愿景的阶段◎第四阶段,LMX从单纯的一对一的垂直对偶联结上升到整个团队水平,促成领导-成员交换关系向团队-成员交换关系)的发展
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的理论基础:◎角色扮演理论的观点◎社会交换理论观点◎互惠连续体的观点
一、领导--成员交换理论
★领导成员交换的结构与测量:◎研究角度的不同,测量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使用较多的量表主要包括俄亥俄领导行为描述问卷、领导行为量表、角色定向量表、领导者注意量表和领导者-成员交换量表。
二、归因理论
★领导归因理论的概述
◎领导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 of Leadership)是由米契尔(Terence R.Mitchell)于1979年首先提出的一种领导理论。◎这种理论指出,领导者对下级的判断会受到领导者对其下级行为归因的影响。但领导者对下级行为的归因可能有偏见,这将影响领导者对待下级的方式。同样,领导者对下级行为归因的公正和准确也将影响下级对领导者遵从、合作和执行领导者指示的意愿。
第七讲最近研究的视角
二、归因理论
★领导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 :◎先期领导归因理论的主要工作是观察下属对领导者的反映,观察下属在什么情况下才对领导者进行归因。◎后期领导归因理论的主要工作和观点 在组织层面上,归因理论的框架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在某些条件下使用领导来解释组织结果。
二、归因理论
★领导的归因模式
◎特殊性:与绩效相关的行为只发生在该任务而不是其他任务上的程度。
◎一致性:与任务相关的行为与下属的其他行为相类似程度。
◎同一性:在类似的情境中其他的员工或团队有类似的表现的程度。
二、归因理论
★领导归因模型的解释 : ◎归因是指个体对他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进行理解的过程。◎领导者对下属行为原因的解释,尤其是对下属工作绩效的归因影响着管理措施的采用。
三、超级领导理论
★ 基本观点:◎领导观念的变革,即强有力的领导不是统治别人和让别人去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情,它是一种激发部属无穷的才智并使他们成为自我领导者的过程。◎自我领导,就是自己领导自己,即下属如果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就能够以一种负责任的方式来迎接挑战。第七讲最近研究的视角
三、超级领导理论
★代表性理论
◎共享领导理论由团队成员和指定的团队领导者共同执行的领导,是团队所有成员整体水平上表现出来的领导者行为。
◎服务型领导理论借鉴了仆人式领导方式,完全颠覆了通常的领导模式和思维模式,把上下位置颠倒了过来,以他人的成功为自己的成功,把团队看成是一个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有机整体。
三、超级领导理论★中国人的观点:◎无为而治◎自动化管理
第八讲领导者思想境界
一、思想境界决定个人的发展:&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境界影响发展的思路。
二、思想境界是持续修养的过程:&思想境界是有丰富的内涵的&境界的提升是长久过程
三、影响思想境界重要因素:&成长环境&教育熏陶&工作经验&理想信念
第九讲领导者文化素养
一、对知识与文化理解
1、概念:*知识就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能体现时代、地域和民族特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区别:*时间性,地域性
3、联系:*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化靠知识支撑。
二、对知识类型的认识
1、分类:*按领域:哲学、社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 *按用途:科学知识、技术知识、文化知识*按载体: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心理学: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2、对陈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知识的把握
3、对知识、能力和智慧的认识
三、文化素养
1、素质与素养*结果与过程*测评与培养
2、素质的养成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3、素养的形成是环境作用与个体悟性有机结合第十讲领导者管理艺术
一、领导与管理联系与区别
被誉为¡°领导力第一大师¡±的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翰•科特说:¡°管理者试图控制事物,甚至控制人,但领导人却努力解放人与能量。¡±
*管理侧重技术和手段,侧重过程和方法;领导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侧重结果和艺术。*管理是重权力作用的,而领导是重魅力作用的,重影响力的等等
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区别
华伦•班尼斯在1989年出版的《领导者该做什么》一书中列出了领导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不同。
&管理者从事管理,领导者进行创新。&管理者是“拷贝”,领导者是“原版”。&管理者着重维护,领导者着重发展。&管理者关注系统和结构,领导者关注人。&管理者依靠控制,领导者激发信任。&管理者看眼前,领导者看长远。&管理者问的是“怎样”、“何时”,领导者问的是“什么”、“为何”。&管理者关注利润,领导者纵观全局。&管理者模仿,领导者创造。&管理者接受现状,领导者挑战现状。&管理者是标准的好兵,领导者自有主见。&管理者把事情做好,领导者则做正确的事。
二、规范与权谋:*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中国传统的权术、权谋,重点集中在夺权、掌权、用权、驭臣、治人等维护统治权的重要问题之上。简言之,它们体现了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智慧和谋略。
*博弈论
三、情感和利益的运用 :*情感和利益是影响发挥作用的核心因素*情感和利益的运用要有针对性*情感和利益不能简单相加
第十一讲领导者的¡°三观¡±
一、权力观:
1、职责与权力
2、威信与影响力
3、权力的运用
1、职责与权力: *权力的本质是关系 *权力一般来源于组织 *权力是实现职责的必要手段*职责与权力
2、威信与影响力: *威信就是影响力,威信是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结果。*领导者的威信,就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信服的一种精神感召力。
3、权力的运用: *树立明确的权力观 *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加强学习提高个人修养*正确对待权力:不伸手,不集揽,不滥用。
第十一讲领导者的¡°三观¡±
二、用人观:
1、人才观
2、职位与任务
3、知人善任
1、人才观:*用人以长:韦尔奇原则、特雷默定律、德尼摩定律 *适当授权:不值得定律、贝尔效应、¡°100-1=0¡±定律*待之以诚:信任效应、情感征服定律
2、职位与任务:*每个职位都有一定的任务 *任务具有时间性*职位与待遇密切相联
3、知人善任
诸葛亮在《心书》一文中讲到如何知人时,提出了七条途径:其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其二¡°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其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其四¡°告
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其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其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其
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三、名利观:
1、世界观
2、人生观
3、价值观
据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金山寺,他问当时的高僧法磐:¡°长江中船只来来往往,这么繁华,一天到底要过多少条船啊?¡±法磐回答:¡°只有两条船。¡±乾隆问:¡°怎么会只有两条船呢?¡±法磐说:¡°一条为名,一条为利,整个长江中来往的无非就是这两条船。¡±
三、名利观
1、世界观: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和各种关系以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根本观点。
2、人生观:人生观是一个人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领域的一种延伸、一种体现,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体现。
3、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标准,它也是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第十二讲被领导者的角色与地位
一、被领导者的涵义: 在一个组织(群体)中其影响力(支配作用)较为普通的个体。
相对性、责任低、付出单一
二、被领导者角色:配角以主角为中心、服从按主角的要求、呼应与主角和谐
三、被领导者的作用 :整体的一部分、随不突出但不可缺少、独木不成第十三讲被领导者的心理特征
一、被领导者类型:⊙相对被领导者,即相对于下级而言是领导者,相对于上级而言是被领导者。⊙绝对被领导者,即在一切社会组织中不担任任何领导职务、不掌握任何领导权力、不承担任何领导责任,完全接受领导的人。
二、被领导者的特点:⊙服务性、⊙受动性、⊙对象性、⊙源泉性⊙不担任职务或担任较低职务。
三、被领导者自我定位:被领导者的地位与作用:⊙被领导者是领导者的对应面。⊙被领导者起着产生与选择领导者的根本作用。⊙被领导者对领导效能起决定作用。
角色与任务
第十四讲 领导者与被领导者间的关系
一、相互依存:⊙工作关系:⊙私人关系
二、需要的相互满足:⊙领导者的需要⊙被领导者的需要⊙考虑¡°面子¡±问题
三、共同发展提高: ⊙每个人都有发展的要求⊙¡°成全”的意义
第十五讲 领导活动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一、过程与结果◎统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不同阶段意义不同
二、方法与效果:◎失败有原因成功讲方法◎ 长期与短期方法对效果影响
三、人品与作品:◎人品与作品可以不统一但有内在联系◎良好的人品助推作品良好的影响第十六讲 领导过程的三大因素
一、影响力: 一般认为指的是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
构成领导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二、执行力:执行力可以理解为:有效利用资源,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对个人而言执行力就是办事能力;对团队而言执行力就是战斗力;对企业而言执行力就是经营能力。而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对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对企业而言就是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其表象在于完成任务的及时性和质量,但其核心在于企业战略的定位与布局,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三、人格魅力: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很能吸引人的力量。
积极心理学
第十七讲领导者绩效测评
一、领导者绩效的含义与特性:*所谓绩效,就是成绩和成效的总称,是指一定的组织及其成员在组织活动中所获得的结果和贡献,它是组织结构及组织成员知识、能力、技能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变量多重性、动态变化性、形式多样性。
二、领导者绩效测评的意义与原则: *意义:对领导者人才选、育、用、留、奖、惩的依据;实行¡°任人唯贤¡±用人政策的需要;加强对领导者民主监督的需要;推动领导活动向更高程度发展的需要。*基本原则:规范性、公正性、开放性、突出实绩、多因素相结合。
三、领导者绩效测评的方法:领导者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的建立*考核指标是考核内容的具体化、简单化和可操作化。*确定了考核的内容之后就需要针对这些内容设计出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的客观指标体系。*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可观测,把复杂概括的东西变得富有条理而简单化,使考核过程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八讲 领导者产生与使用
一、体制与领导者的产生: ◎体制与领导者的产生◎领导者对体制的义务
二、使用的前提与目标:◎选择领导者的条件◎任用的目标
三、权谋与权术:◎权谋与谋权◎权谋与权术
第三篇: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非常荣幸地在校网几近崩溃的情况下挤进了心理学这门课。选修课对许多同学来说,可能就是点个到、得点学分那么简单。但我是很认真地选修了这门课,真心的想学到些知识。关于心理学是讲什么的,之前我并不了解,我是想学习些推测心理活动、预测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每次听完课,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都因为有所收获而满心欢喜。老师虽然没有讲授我想学的一些知识,但是有意无意地让我学到了更多意料之外的事,这让我更加喜欢上这门课。至于我从这门课里学到了什么,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整的,暂时想到的就是:学会了面对压力或是不开心的事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老师有一次在上课时,无意中说到自己当天遇到不开心的事,但是仍然很快就投入到轻松地授课中);懂得了在看待问题时,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师举例说夫妻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尽量往好的方面想,矛盾很容易消除);学得了更好记忆的方法,比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记忆和以往的规律......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只是一时没想起来,或许它们已融入我的思想了。
在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的过程中,有过欢笑、有过感动、也有过深思,这门课深深地吸引着我,即使是周末也不愿错过上课而早早起床。老师想知道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大概是想提高以后的授课效率,让自己的课更具吸引力。To be honest,我很喜欢这种有激情很上进的老师,所以很乐意为老师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首先,我对老师的整体授课方式比较满意。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身边有趣的事例这很贴切实际;讲述苏格拉底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在轻松中自由地思考;放映纪录片增添课堂乐趣,同时扩宽了我们的视野。我最感兴趣的环节是看记录片,这个环节同时带动了我的视觉、听觉,还让我更加专注不断思考。值得开心的是,老师在下学期会专门开设观看纪录片的课程,非常期待老师开设的新课。
其次,我个人觉得老师讲心理学内容时,有那么一点点单调。当老师放映那些跟教科书上的排版一样的课件时,同学们大都低下头做自己的作业了。我非常喜欢哈佛大学里的幸福公开课,那位老师并不是用某个教材来授课,而是用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专门编排比较活跃的授课内容,讲述对我们思想有深刻启迪的故事。只有喜欢或是赞同一个人才会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我对老师很赞同也不乏喜欢,所以觉得老师也可以做到课堂活跃而有吸引力。希望老师下次授课时,考虑编排些更有意思的课件。
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大学生主要是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典型案例: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典型案例: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
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典型案例: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典型案例: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某大学男生小赵中学时成绩优秀,进大学后很快奉行“六十分万岁”,他直言:大学没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典型案例: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大学生有这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有义务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具体应做到:(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
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再次,学校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健心工程”。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和重大节庆日等学生社团活动及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最后,学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摸排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值班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干预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
第四篇: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心得
很高兴的选到了大学心理这门选修课。这学期的心理课学习我知道了世间最大的景象是一望无际的海洋,而比海洋更大的是那无边无际的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便是人的内心活动!每个人的内心活动都不一样,可谓千差万别。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觉得我的心理成长起来了,我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我的理想是想做一名出色的教师,心理课的学习就好像为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插上高飞的翅膀,使我学会更好地与学生沟通交流,理解别人的行为,这将会更好地找到教育工作的切入口和突破口!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事实、机制、规律和本性的科学。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我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心理课的学习都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解决这方面问题的能力。不管是面对各方压力还是人际问题,我们首先都是要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开阔的胸怀,善于理解,坚定自己的信念,种种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比如大学生恋爱心理学,目的就是培养健康的恋爱心理与行为。老师就从各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恋爱的过程及心理活动,什么是爱情、恋爱动机、择偶过程、感情纠葛、失恋问题,都一一有所涉及。许多我们困惑不解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豁然开朗。
经过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一棵参天大树,还是一棵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忧伤时,要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是在劳累时,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雪雨;第五是在有病时,更要心疼一下自己,战胜疾病的力量还是在自己坚强的意志。
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这门选修课是我很感兴趣的一门,我有种不用逼自己去专心听课,而是那种不由自主被老师所吸引的感觉。可见心理学真的有它的魅力所在啊!虽然我选修的心理课结束了,但我对心理知识的学习却还没有结束,或许心理学跟我以后的职业没有什么很大的联系,但是心理学知识对于我的帮助却是长远的,甚至是一生的。
第五篇:心理学心得
《第二章 学与教的理论》学习心得
学习理论是对学习规律和学习条件的系统阐述,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人类与动物的行为特征和认知心理过程。教学理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依据人的学习过程来研究如何教的问题。本章节主要介绍了三种学习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通过这章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这三种理论,明白这三种理论的不同。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
1、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是由刺激情景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
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对中学生数学学习有着一定的作用,例如:
第一,数学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内容之前做好准备,如教师要讲清楚学习的内容、目的、要求。不要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第二,教师可以在讲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后,适当安排应用概念、定理、公式的课后练习,使应用过的联结越来越紧密,以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第三,在教学实践中,每当学生掌握了一种数学方法和知识,教师就要及时给予鼓励,顾名思义鼓励就是满意的联结。(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斯金纳认为,学习是指机体在某种情境中自发做出的某种行为由于得到强化而提高了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所以,学习就是在反应(R)和强化刺激(S)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对数学课程学与教有重要作用:
第一,在数学学习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如对学生的解决方案、结果等应及时做出评价和正面鼓励。
第二,教师在教授复杂的数学课内容时,应该把复杂的内容分解成为简单的几个部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由易到难的过程。
第三,在学习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时要及时进行强化。
2、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
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积极反应原则、小步子原则、及时强化原则、自定不掉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1、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把布鲁纳的教育观点运用到中学数学实践教学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概念、定理、公式等,还应该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全面掌握知识的产生过程,有利于对数学结论的记忆。第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按一定的方式构造好,以便于学生记忆和保持。
第三,为了迁移学习做好准备,使学生对数学的基本原理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根据原理的结构,举一反三。把学科学习的基本结构渗透到学习过程中,不但有利于学习内容的记忆、基本概念原理的领会,更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3、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a、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b、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c、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d、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4、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三、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1、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2、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1)随即通达教学(2)抛锚式教学(3)支架式教学
3、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a、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b、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景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助
4、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四、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五、总结
由于学与教的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们的规律不可能用一种理论来全面概括或解释。每种理论或学说既有它的合理性,也有其局限性,因此,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来应用。在各种教学理论的基础之上,把握各类基本原则,掌握各类基本特征,为得到优化的教育过程与良好的教育效果做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