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运动心理学心得
《运动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
在运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我们着重学习了几种经典的如自我理论,目标定向理论、自我效能理论,以及行为塑造与改变的理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种类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还有运动表现与唤醒、焦虑的关系等心理学理论知识。
在学习詹姆斯、埃里克森、罗杰斯的自我理论时,我知道了自我理论实质上也是一种人格理论。因为他是在相同意义上使用人格和自我这两个概念的。根据自我在心理生活中的地位与表现,自我划分为经验的自我与纯粹的自我两个方面,而且刚出生的婴儿是没有自我概念的,随着与他人、环境的相互作用,才开始慢慢地把自己与非自己区分开来。自我发展的还可以分成8个阶段,即: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获得同一感而克服角色混乱,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和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些给我的启示是我们对待儿童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应不要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笨拙的,是讨厌的,会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这会影响他们下一阶段的发展。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并且“自我效能”让我懂得了,与自尊不同,自我效能是对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而非自我价值的一般性感受,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一个人的求知欲越旺盛,越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和认可,增强自尊,则他在有关的目标指向性行为上就越想获得成功,其行为的强度就越大,因此,不管是为着获得知识、能力,或者是为着获得良好的地位、声誉,学习目标定向明确,个体学习行为的积极性将更高,有意识地引导个体进行“自我竞赛”。即同自己的过去比,更能从自身进步、变化中认识、发现自己的能力,体验成功,增加自信心。
通过学习目标取向理论,我了解到与成就有关的行为模式的不同是由一个个体是采取任务取向还是自我取向来决定的。任务取向占主导的个体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付出努力,在行为中有坚持性,不顾及自身表现出的能力的高低与否。而自我参与的倾向对低能力的个体来说,会对学习任务的选择产生影响,个体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要么很容易,要么很困难的任务,不愿付出努力,当个体认为自身不可能成功时,就采取回避或逃避。因此我们以后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要仔细分析、制定并引导学生往合适的学习目标努力。
而学习了行为塑造与改变的理论后,我明白了行为是可以通过各种外部强化方式加以塑造和改变的,通过控制环境中的刺激,我们就可以改变人们的一些行为,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熟知课程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步骤,必须留意学生们在每一个步骤中表现的行为,以便可以规定恰当的活动,以使他们能按自己的发展水平前进,并随时准备奖励他们的适当行为,注意调整学生的不当行为的方法,以避免由于给予了注意而强化这些不当行为。
最后衷心感谢老师几个月来的辛勤付出,我们将怀揣您给我的宝贵知识和我们师生相处的美好回忆,踏上求知的旅程努力前行,祝愿老师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顺心如意,越来越好!
第二篇:运动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章唤醒、焦虑与运动表现(跳水、举重)
赛前压力的视频
基础概念
情绪(emotion):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包括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
应激(stress):也称压力,指有机体遇到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刺激事件或扰乱自己平衡状态的事件时,表现出的特定的或非特定的反应形态。
应急刺激(stressor):也称应激源,指对有机体形成威胁并引起有机体产生变化的各种内在及外在的影响因素。
应激反应(stress reaction):有机体对应激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变化,包括生理的、行为的、情绪的以及认知上的改变。
第一节什么是竞赛焦虑
一、什么是唤醒与焦虑
唤醒(arousal)指有机体总的生理性激活的不同状态或不同程度。唤醒有三中表现,即脑电唤醒(刺激使脑电出现去同步化的低压快波)、行为唤醒(非麻醉动物唤醒时伴随着行为变化)和植物性唤醒(较高水平刺激时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视频
焦虑(anxiety)指由于不能克服障碍或不能达到目标,而体验到身体和心理的平衡状态受到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担忧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生理唤醒、情绪体验以及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忧的认知表征。焦虑中的状态焦虑与特质焦虑以及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这两种分类系统在体育运动中有特殊意义。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是一种短暂的情绪状态,特点是由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受,也是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的活动。
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一种人格特质,即在各种情境中产生焦虑反应的情绪倾向和行为倾向。
躯体焦虑(somatic anxiety)是焦虑的生理性特征,直接由自发的唤醒引起,通过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心出汗、肠胃痉挛以及肌肉紧张表现出来。
认知焦虑(cognitive anxiety)是焦虑的认知性特征,由对内外刺激的评价引起,是含有担忧和干扰性视觉表象成分的一种不愉快感受。
视频:许海峰四举四落,一鸣惊人
1984年7月29日9时,美国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第23届奥运会男子手枪慢射决赛:
观众和记者的目光已从瑞典选手斯卡纳克尔转移到了许海峰身上,他们在40号靶位后边筑起了厚厚的人墙。“嘭嘭”的枪声、“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和“嗡嗡”的询问、赞叹声,混成一片,顿时增加了射击场上的紧张气氛。裁判员和监察员频频挥舞着小红旗,制止着激动的观众,但随着比赛的紧张进行,声音依然有增无减,或许是裁判怕观众不懂得摇晃小红旗是什么意思吧,又特地在一面牌子上写下了“安静”的字样。
只剩下这最后一组了,眼看大局已定。谁知道好事多磨,平地又起**。许海峰的第四发子弹打了个8环,第五发,又是一个8环。观众和记者突然安静了下来。冠军之争往往是上下一环定乾坤,甚至环数相等,只好以10环数的多寡决定冠亚军的名次。两枪连失4环,形势严峻。许海峰警觉了,他放下枪,背朝着观众,坐在椅子上,用双手轻轻地托着头,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在闭目养神。原来,他意识到,刚才由于求胜心切,打得不够冷静。这时,他在做着“心理调整”。他要排除一切杂念,集中心绪,让射击动作要领“统治”身心。这以后许海峰虽然连打了两个9环、两个10环,然而,拥有雄厚实力的斯卡纳克尔,毕竟是射坛名宿,宝刀不老,一环一环地咬得很紧,剩下最后一枪时,他比许海峰仅仅落后一环。
顿时,普拉多射击场上被一层紧张的气氛所笼罩。热情的观众、众多的记者,都屏气息声,紧张地注视着许海峰这最后一枪。中国射击队总教练张福,脸上显出少有的严肃神色。此时,年过古稀的国家体委顾问黄中,无法抑制自己狂跳的心脏,不得不悄然离开射击场,躲到休息室去了„„
许海峰自己意识到这最后一枪的分量„„他默默地嘱咐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许海峰具有遇险不惊、情绪不轻易为客观环境所左右的射击运动员气质。只见他举枪瞄向靶心,可是又放了下来;又举枪,又放下„„如此4举4落。紧张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儿了。时间一秒钟好像拖长了老半天,千百双眼睛紧紧盯着许海峰手上那支“默哈里”手枪。终于,许海峰稳稳地把“默哈里”举过头顶,然后慢慢直臂落下,稳稳地把自己变成了一尊塑像了,手枪、胳臂纹丝不动时,他扣动了扳机„„
第二节动机如何影响运动表现
一、倒U形假说:唤醒是如何起作用的奥克斯汀总结了有关唤醒水平与任务性质关系的研究,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高唤醒水平是耐力、力量和速度性运动项目取得最佳成绩所必要的。第二,高唤醒水平会对复杂运动技能活动、精细肌肉活动以及要求协调性、稳定性和一般注意力的活动会产生干扰。
第三,对所有运动任务而言,稍高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比平均水平或低于平均水平的唤醒更合适。
据此,我们可以假设,完成体能成分为主的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位置;技能成分越多,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越低的位置。例如,以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性项目,应有较高的唤醒水平;协调配合、小肌肉群精细调节占主要成分的运动项目,应有较低的唤醒水平。
画图
视频人到紧张的时候,只知道用力男子羽毛球比赛
二、内驱力理论:习惯强度是如何起作用的内驱力理论(drive theory)最初是由赫尔构想出来以解释复杂技能操作的,后来得到了斯潘斯等人的修正。该理论推测操作成绩(performance,P)是内驱力(drive,D)与习惯强度(habit,H)的乘积,即P=D*H。
内驱力理论认为,唤醒与运动成绩之间实质上是一种线性关系。随着唤醒水平的提高,操作成绩也会提高。
画图
第三节焦虑如何影响运动表现
一些能够预测和解释唤醒、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的理论
一、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个体差异为什么如此重要
苏联学者汉宁(Hanin,1989)在20世纪80年代以现场研究即在赛前赛后对状
态焦虑的测量为基础,提出了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theory of individual zone of optimal function)。该理论认为,每个个体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机能区段。当焦虑水平处于这一区段内时,可获得最佳操作成绩。该理论否定中等唤醒和水平较之低或高的唤醒水平更有利于操作,而是强调个体差异。
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的特点一是个人化,二是定量化,三是生态学效果较好。它注重个体差异,从比赛实际出发通过长期跟踪测试及对测试结果的相关分析,显得非常实用。
二、突变模型:能够解释发挥失常吗?
1987年,哈迪和法基在突变理论的数学模型的启发下,提出了一个关于操作成绩的突变模型(catastrophe model)。突变模型认为,认知焦虑对运动成绩表面的动态变化起决定作用。当认知焦虑较低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类似一条柔和的倒U曲线;当认知焦虑较高时,操作成绩与生理唤醒的关系变得复杂了,呈现了突然性的跳跃。在运动领域而言,运动员必须掌握针对认知和生理两方面的应对策略和放松技术。而这两方面正是当前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技能训练和心理咨询的关注重点。
三、多维焦虑理论:预测运动表现时需要三个因素(认知焦虑、自信心、躯体焦虑)
四、焦虑方向理论:自己体验到的焦虑
总的来说,对教练员和运动员需要特别重视:
第一,运动项目不同,场上任务不同,需要的最佳唤醒水平也不同。第二,最佳唤醒水平或者最佳焦虑水平也会因运动员而异。
第三,应当注意对认知焦虑的控制。
第四,控制认知焦虑的一个重要方法,可能是改变运动员对焦虑作用的认识。焦虑是一把双刃剑,既可能产生消极作用,也可能产生积极作用。
运动员的一般智力特征
第一,高水平运动员具备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智商
第二,体育专业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与文理科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无显著差异。第三,运动专项不同,取得优异成绩所要求的智力特征也不相同。
第四,运动技能的类型不同,水平不同,智力因素对技能获得的影响也不相同。第五,运动技能学习的阶段不同,智力因素对掌握运动技能的影响也不同。
第六,智力缺陷儿童的智商分数较低,技能操作成绩也越差,掌握运动技能也越困难。第七,在所完成的操作任务难度和智商分数之间有中等程度到高的相关。
第三篇:《运动心理学》学习心得
一、学习心得
我通过对运动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充分的认识到学好运动心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它对于无论是教练员还是运动员都是特别好的一门知识,学习了这门课让我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从运动员心理选材角度来说,心理选材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1、确定出某个专项的关键性心理特征,方法有专家评判,多元回归分析和因子分析等。
2、确定出关键性心理特征中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的选材性心理特征。
3、以较高水平运动员为参照体,制定选材模式,包括少年运动员的常模。
4、对于根据以上模式选择出的运动员进行追踪研究,以检验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并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选材模式。从解决传输系统问题和培训教练员角度来看,在教练员的培训过程当中,需要强调的重点是:
1、使教练员具备从科学角度而不是经验角度理解运动员心理问题的意识,认识到科学和经验有时是不一致的。
2、使教练员懂得有必要首先考察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心理学原则。
3、使教练员具体掌握可操作性较强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法和心理调节方法,以便在实践中应用。
4、使教练员认识到心理技能训练同技能训练,身体训练一样是十分艰苦,长期的工作。身体是心理的物质基础,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健全的精神;但是心理对身体又有重大的影响。
我学习了运动心理学,还知道了运动心理学研究一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
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二、今后工作的预想
体育心理学是一门为体育运动服务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体育教师、教练员、运动员都应较好地学习体育心理学并且有意识地在运动实践中运用它。我今后作为一位体育教师或者教练员,要遵循运动心理训练原则并加以充分运用,下面我将从以下角度来阐述我今后的工作思路:
1、首先从运动选材角度看,我学习和掌握了体育心理学有助于科学地选拔运动员。在备选运动员基数较大的情况下,科学选材是培养优秀运动员的先决条件。我今后工作选拔运动员时不仅应考查其身体形态、生理机能、遗传素质以及他以达到的运动水平,还应对其个性品质进行考查。其中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
2、从运动训练角度来说,运动训练可以说是对运动员全面教育的一种手段,我认为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以外,心理训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动训练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必须注意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即在思想上、心理上、身体上、技战术上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良好的发展;另一层意思是说,运动训练这四个方面相互之间是有连带关系的,只重视一个方面的训练而忽视其余方面是不可行的,而被重视的这一方面也很难取得很显著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重视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因为我认为心理训练是其他三种训练的基础,在身体训练、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中,运动员也必须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
3、从运动竞赛角度来讲,我在今后工作中也要运用运动心理学所学知识,比如表象训练、模拟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来提高运动员的竞赛成绩。
4、从体育教学角度来讲,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与其他教学相比,有很多的不同。体育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我认为体育教学除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外,其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运动技能和技巧,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体育心理学研究体育运动中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状态的规律性,揭示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身心发展的特征,这就为我在今后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第四篇:运动心理学体会
运动心理学这个术语首先出现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创始人顾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议下,国际奥委会于1913年在洛桑召开运动心理学专门会议,它标志这个学科进入科学的行列。运动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顾名思义,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以及其他各项运动的理论和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
运动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们在参加体育运动时的心理过程,如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情感、意志的特点,及其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人们参加各种运动项目时,在性格、能力和气质方面的特点及体育运动对个性特征的影响;研究体育运动教学训练过程和运动竞赛中有关人员的心理特点,如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特点、赛前心理状态、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
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
1、研究人在体育运动中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以及人的个性差异与体育运动的关系。比如:在体育活动中存在自信心方面的男女性别差异吗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2、研究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产生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比如:有氧训练对人的焦虑水平有哪些短期效应和长期影响长期的运动训练会,促进或改变运动员的个性吗体育活动,会加强残疾人生活中的独立性和自信心吗。
3、研究掌握运动知识,形成运动技能,进行技能训练的心理学规律,比如:如何克服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如何利用迁移规律更快地掌握运动技能哪些影响运动技能掌握,提高的重要心理因素更多地受遗传因素制约。
4、研究运动竞赛中人的心理状态问题。比如:比赛中的最佳唤醒水平是什么如何在比赛中达到最佳,唤醒水平如何区分和评定运动员的心理负荷,和心理疲劳优秀运动员在比赛的关键时刻,运动操作的注意中心是什么。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多是优秀运动员,也有青少年运动员;它也研究群众体育中的心理学问题。
体育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对体育运动的教学,训练,竞赛与选材有着重要作用。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解决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状态与各种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揭示了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为体育教学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教学,训练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有效地影响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现代运动训练,除了身体,技术,战术训练外,还包括专门的心理训练,才能构成现代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整个运动训练都含有心理结构。只有了解身体素质的心理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运动员进行身体训练。运动技术训练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逐渐使动作达到自动化的过程,运动技术水平,依赖于心理过程的机能特性和发展水平。如运动表象,空间,时间定向与判断,反应,思维及注意,情绪等,这些因素都参与了技术动作的调节,是提高技术动作水平的基础。
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对实力相当的两队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队交锋,可以说心理能力强者胜。运动员的选拔内容必须包括心理因素。心理选材要依靠一套心理测量,心理实验,心理调查等许多心理测定手段,并根据体育运动学所提供的原理,制定心理素质测验的标准。
在研究运动心理学的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运动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是心理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为规律的重要手段。它在体育心理学的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广泛的运用。它的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时间内进行周密的观察,并且别人可以验证,具有科学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认的客观性。实验研究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和准实验三种。
(一)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仪器系统地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测定反应时的实验,操纵的变量是某种声音或颜色的光,借助的是反应时测定装置。
该方法的优点:实验者能够有效地控制实验中的各种变量。
该方法的缺点:人为的痕迹过多,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需要有昂贵的实验仪器。
(二)自然实验法,是指由实验者在自然的条件下创设一定的实验情景,操纵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变量而进行的实验。例如,在自然班级的条件下,对实验组被试采用一种新的体育教学方法,对对照组被试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以便证明哪一种教学方法更为优越,这种实验就属于自然实验法。
该方法的优点:被试的反应比较真实自然。
该方法的缺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条件难于控制得完全一致。
(三)准实验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实验室实验作一些变通处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实验设计的某些方法来收集资料而形成的实验。例如,考察体育锻炼对减轻潜在的焦虑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锻炼的项目、持续的时间、并记录被试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和测量焦虑的水平等指标,这属于准实验的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使用起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该方法的缺点:对变量的操纵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法是指到实际的现场进行询问或观察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不对被试进行控制,不对被试施加影响。也就是说,实验者到现场去询问或观察时不操作任何变量。所以,它作为研究现实问题的一种方法而被广泛采用。
在现场做观察记录时,要做到客观、不带主观的倾向。必要时,可以通过录象、照相、录音、遥测等手段来作详细而又真实的记录。为获得详尽、全面的观察资料,事先可以编制好观察记录表,明确规定观察哪一种或哪几种行为,每次观察多长时间,两次观察之间要间隔多长时间。此外,事先练习作记录的方式,使能够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试的行为反应记录下来。该方法是研究从事体育活动者心理现象的最简单方法。其缺点是研究者对所观察的事项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纵,现场条件在不断地变化着,观众和教师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结果。因此,从现场研究所收集到的资料不容易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结论的科学性难于保证。
三、心理测量法。心理测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学家已经编制好的标准化测量工具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标准化的个性测验、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焦虑情绪测验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测定范围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测验法时,要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正确地选择测量工具。在使用这些测量工具时,一般要受过专门的培训,或者受过严格训练的心理学工作者来实施。
具体运动心理学研究时,究竟采用什么方法应根据研究的目的、任务和课题内容来确定。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实际,运动心理学研究者常常同时选用几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以一种方法为主)。
第五篇: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心得
心理学是近年来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我非常荣幸地在校网几近崩溃的情况下挤进了心理学这门课。选修课对许多同学来说,可能就是点个到、得点学分那么简单。但我是很认真地选修了这门课,真心的想学到些知识。关于心理学是讲什么的,之前我并不了解,我是想学习些推测心理活动、预测心理发展和人际关系方面的知识。
这门课程果然没有让我失望,每次听完课,走在回宿舍的路上,我都因为有所收获而满心欢喜。老师虽然没有讲授我想学的一些知识,但是有意无意地让我学到了更多意料之外的事,这让我更加喜欢上这门课。至于我从这门课里学到了什么,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完整的,暂时想到的就是:学会了面对压力或是不开心的事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老师有一次在上课时,无意中说到自己当天遇到不开心的事,但是仍然很快就投入到轻松地授课中);懂得了在看待问题时,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老师举例说夫妻之间发生一些矛盾时,从对方的角度思考,尽量往好的方面想,矛盾很容易消除);学得了更好记忆的方法,比如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告诉我记忆和以往的规律......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从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只是一时没想起来,或许它们已融入我的思想了。
在学习心理学这门课的过程中,有过欢笑、有过感动、也有过深思,这门课深深地吸引着我,即使是周末也不愿错过上课而早早起床。老师想知道我们最感兴趣的内容,大概是想提高以后的授课效率,让自己的课更具吸引力。To be honest,我很喜欢这种有激情很上进的老师,所以很乐意为老师提供一些个人建议。
首先,我对老师的整体授课方式比较满意。在授课过程中讲述身边有趣的事例这很贴切实际;讲述苏格拉底的经典故事,让我们在轻松中自由地思考;放映纪录片增添课堂乐趣,同时扩宽了我们的视野。我最感兴趣的环节是看记录片,这个环节同时带动了我的视觉、听觉,还让我更加专注不断思考。值得开心的是,老师在下学期会专门开设观看纪录片的课程,非常期待老师开设的新课。
其次,我个人觉得老师讲心理学内容时,有那么一点点单调。当老师放映那些跟教科书上的排版一样的课件时,同学们大都低下头做自己的作业了。我非常喜欢哈佛大学里的幸福公开课,那位老师并不是用某个教材来授课,而是用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专门编排比较活跃的授课内容,讲述对我们思想有深刻启迪的故事。只有喜欢或是赞同一个人才会对她提出更高的要求,当然我对老师很赞同也不乏喜欢,所以觉得老师也可以做到课堂活跃而有吸引力。希望老师下次授课时,考虑编排些更有意思的课件。
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我认为大学生主要是由于受人际关系不良、经济困难、失恋、学业受挫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有:1.难以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典型案例:小张自言从小属于“被管大的一代”,上中学时,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她干,早上来不及吃饭,妈妈就把早餐送到学校去。到北京上大学后她慌神了,每天不知道该干什么,还觉得时间不够用,整日浑浑噩噩,学习成绩下降,成了班上的“第三梯队”。她开始头痛,注意力无法集中,成了心理障碍队伍中的一员。刚入学的大学生要顺利度过生活环境的转变期,应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利用每一件小事和每一个机会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独立工作的能力。2.学习紧张与竞争压力造成心理负担过重。典型案例:经过高考拼杀的学生带着良好的感觉进入大学校园之后,突然发觉自己站在“山顶”的感觉没有了。在高手如云的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已荡然无存,“众星捧月”的地位变了,无形中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如某高校一名数学系新生在中学是老师宠爱、同学羡慕的数学尖子,升入大学后不久,在一次新生摸底考试中未能及格,自信心顿然坍塌,在一个寒冷的早晨跳楼身亡。因此,老师和家长要教育他们正视现实,认识到考上大学只是人生征途中的一次胜利,今后的路还很长。从一进校门起,新的竞争又宣告开始,大家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因此入校后短暂的兴奋之后就应当及时冷静、认真地分析利弊,正确认识自
我,踏踏实实走自己的路。3.人际关系失调造成社交障碍。典型案例:某医科大学学生小王由于来自农村,缺乏体育、音乐才能。别人去踢足球、跳舞,他不好意思向人请教,自傲与自卑发生冲突,最终跳楼身亡。这个学生的问题属于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回避型人格障碍,其特点是:心理自卑,行为畏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去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与体贴,又害羞不敢与人接近。不与人交往并非出于自愿,内心矛盾重重。消除社交障碍主要是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增加自信,消除自卑和恐惧。否则,对自己的神态举止特别敏感,生怕在别人面前出丑、失态,反而使自己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社交障碍是一种恐惧心理的自我加强过程。恶性循环一旦形成,恐惧愈演愈烈,最后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有这种问题的同学要大胆一些,多参加集体活动,并敢于抛头露面。4.理想、目标落空造成内心困惑。典型案例:进入大学后,学习失去了中小学时的动力,又不可避免地接触到了社会市侩、阴暗的一面,习惯于只读圣贤书的学子们在现实面前感觉到困惑。某大学男生小赵中学时成绩优秀,进大学后很快奉行“六十分万岁”,他直言:大学没什么意思。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大学学习的目的是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学好专业课,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尚道德情操,锻炼组织社交能力,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去努力。在学习内容上注意寻找自己的学习兴趣,除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外,应根据自己的兴趣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5.情感受挫促成心灵苦闷。典型案例:时下的大学校园,恋爱已是公开的秘密,部分大学生匆匆加入“恋爱族”,由于对爱或被爱缺乏正确的理解,往往饱受失恋之苦,但又难以自我调适,轻者陷入情感的漩涡难以自拔,重者则会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谈恋爱是一种审美,一旦双方产生了恋情,要沉着、冷静、理智地对待,既应珍视纯洁的感情,又不能任其发展,注意适度控制,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对于单相思和失恋者,要注意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他们恋爱是以双方自愿为原则的,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大学生有这么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有义务采取相应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具体应做到:(1)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有效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珍爱生命。(3)解析心理现象,帮助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表现,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问题。(4)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心理困惑,关心集体,悦纳自己,善待他人,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专题讲座和报告等。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班级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要做好新生、应届毕业生、家庭贫困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失恋学生、违纪学生、言行异常学生的心
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在心理辅导或咨询中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
再次,学校要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帮助大学生解疑释惑。采取切实措施,帮助大学生缓解来自经济、就业、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另外,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认真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和“大学生健心工程”。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努力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要支持大学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组织,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和重大节庆日等学生社团活动及组织各种社会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最后,学校要认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和摸排工作,实行动态管理,积极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要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事件发生,做到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要建立心理咨询专职教师值班制度、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制度,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干预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