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情与景提纲1.16
综合复习之诗歌鉴赏之情景关系导学提纲时间:2013-1-16主备人:任义高三语文理科石家庄精英中学
综合复习之情景鉴赏导学提纲
学习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中情景角度设题的各种题型
2、掌握情与景相关题型的答题步骤
一、古人早就注意到了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明代胡应麟《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宋代范希文《对床夜话》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化景物为情思。”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中更明确提出了景语与情语的概念并提到二者的关系:“不能入景语,又何能情语耶?”“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而王国维则更在《人间词话》中明确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如 2008年天津卷第16题考查王维的《山居即事》的后两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008年山东卷第14题第一问“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2009年江西卷第14题第二问:前人认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的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为全诗动人处,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之处。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9题考查周朴的《春日秦国怀古》设题为:“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
三、情与景的关系术语
在鉴赏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时,总是被一批“□景□情”的“专业术语”蒙住了。出现频率最高的有这样一些: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化情入景、触景生情、以景显情、以景衬情、缘情设景、因情设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等。
四、高考常见题型答题指导
(一)[题型——情景关系类]
1、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这首词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来抒发作者对江南的追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题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题型——意境类]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bēi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题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题型——作用类]
1、南乡子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题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06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古诗词中的情与景
古 诗 词 中 的 情 与 景
一、古诗词中的“情”
“情”,即情感,是作者通过笔下的生活现象或画面传达出来的情绪感受。“情”有多种:亲情、友情、爱情;对人民、社会、国家、民族的感情;激越之情、豪放之情、温柔之情、愁苦之情。具体来说,可以包括“喜、怒、愁、惧、爱、憎、欲”等七情。
1、喜:喜悦、喜欢、喜庆。
喜自然——喜柔条于芳春(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喜人生——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杜甫《喜达行在所》);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喜国事——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怒:愤怒,愤懑。
对敌人之怒——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岳飞《满江红》)。
对昏庸朝政之怒——杜甫的“三吏”“三别”;
对贪官污吏之怒——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对自己之怒——杯汝前来!老子今朝,点检形骸。(辛弃疾〈沁园春
戒酒〉)
3、愁:忧愁,忧愤,忧虑
(1)乡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觐《乡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情愁——A爱情(离愁别恨):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李清照〈醉花阴〉)B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C亲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忧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穷年忧梨园,叹息肠内热。(杜甫)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4)闲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5)边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6)孤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蒋捷〈虞美人 听雨〉)
4、痛:悲痛、痛苦,伤心
(1)失偶之痛——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离乱之痛——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扬州慢〉)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
5、爱:喜爱,热爱,宠爱
(1)爱田园山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2)爱祖国山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爱风花雪月——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似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4)爱诗酒人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凉州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将进酒》)
6、恨;厌恶,怨恨,仇恨。
(1)亡国之恨——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令》)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2)失意之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3)闺阁之恨——夜悬明镜青天上,独照照长门宫里人(李白〈长门怨〉)。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王昌龄《西宫春怨》)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7、欲:理想,愿望,追求
(1)生活追求——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2)政治追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岳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3)情操追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藁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4)爱情追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二、古诗词中的“景” “景”,即物景,是诗词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现象或画面。
1、乐景——春风桃李花开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归园田居》)
2、哀景——秋雨梧桐叶落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三、古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
1、情乐景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陶《归园田居》)
2、情哀景哀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3、情哀景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小雅 采薇》
4、情乐景哀 ——洛阳城里风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
四、景语即情语,情语即景语——关于“情景交融”
(一)示例比较(以窗外树上的黄叶作背景,来烘托房内白发的主人公人生迟暮的伤感心情)
1、窗里人将老,门前树以秋。(韦应物)
2、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3、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二)“情景交融”的类型
1、触景生情——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2、借景抒情——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融情入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第三篇: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
—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李群山 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
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众鸟”“孤云”看似写景,却融情于景。“众鸟”不是“鸟”,乃世间名利之辈,而如今都得意高飞离去,“孤云”不是“云”,乃世间隐逸之流。我李白倘若与世俗不容,亦可以有隐逸的世外高人与我交谈。然而,高人亦是“独去闲”。名利之辈离我而去,隐逸之流也
离我而去,此时此刻的李白能不孤独吗?
同时代的诗人,李白的好友杜甫写作这样一首诗: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初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一幅色彩艳丽,富有动感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语调清新,很难让人想到作者此时已年近五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真正道出了诗的意境。这两处景色并非实景,而是作者想象的幻化出来的景象。“东吴”不是东吴,而是诗人杜甫想念已久的长安。自己的壮志难酬,才华得不到施展,抱负难以实现,却又不能直言相告,只能寄情于自然,诉说自己的苦衷。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作者当时的心情有所好转。故前两句诗的语调轻快,景色明丽,但是,时局的稳定并没有改变作者仕途,明亮的笔调下却又隐藏着淡淡的愁。
李白与杜甫不仅是好朋友,处于同一时代,而且都经历的“安史之乱”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诗中,不同意象中,都能体会到不同的愁。
三、走出意境,深入作者内心,理解诗文背后的意义
在经历的风风雨雨后,诗人李白疲倦了,厌恶了。既然自己的抱负得不到施展,那我就寄情山水,与山水为伴。如今身在敬亭山,看
世间名利之辈熙熙攘攘,看皇族权贵荒淫腐朽,看自己人生不得开心颜,李白不再有年轻时的豪气和雄心壮志。此时的他已超然物外,俨然一位世外之人。再看看这座敬亭山,空灵、纯净、寂静。山中之景便是李白内心之境,李白的身与山中之景浑然一体。“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此时的李白与山两两想看,视为知己,将自己的身心托付给大自然。
和李白有着同样遭遇的苏轼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所写下的。前两句诗看似写景却又在说理,告诉人们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然而,只是这样吗?不是。庐山不再是一座山,这座山代表是官场这个大的环境。正是因为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所以才导致人们的意见不一致。矛盾由此而生,当初的苏轼不明白才有了现在身处庐山的苏轼。而被贬之后的苏轼在庐山之中恍然大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知是苏轼看透了官场的感悟还是知道自己永远也看不透的无奈。不过,这首诗中所透露出来的不得意却是路人皆知。
年轻的李白和晚年的李白让我们见证人生的变化无常,心里不由
生出无尽的悲凉。李杜的两相呼应让我们看清时代的腐朽与破败,心中不免对二人的遭遇深深地同情。而苏轼又一次的演绎了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四首古诗不仅阐明的作者的内心,更是渗透着对人生问题的思索:人与人、人与自然。如果从中国文化的角度去欣赏诗文,我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诗人的内心,还有民族的精神。
第四篇:缘景明情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括
1、什么是诗歌的意象?
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 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意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物)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2、什么是诗歌的意境?
第五篇:缘景明情教案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情感的客观物象。它们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1.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2.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杜鹃 磁针 坚贞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青鸟 鸿雁 雁足 尺素 音信、书信 白雪 玉壶 冰心 高洁 3.什么是意境?
“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1.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壮阔苍茫 苍凉悲壮 闲适恬淡 清幽明净 明丽清新 萧疏凄寂 安谧美好 幽僻冷寂 高远深邃 淡雅幽远 清冷幽静 2.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
用这样简单的关系式来表示:意象=物象×情思 意境=意象+氛围 例 1: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意境: 萧瑟苍凉。
情感:沦落天涯之人的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例三: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意象: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鉴赏意境关键点“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歌中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乐景也可以抒发哀情)。诗人总是选取对自己来说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鉴赏诗歌,要诵读全诗,抓意象,品意境,悟情感。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的方法:吟诵意象(抓特点)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一、诗文扩写式赏析 游山西村 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仔细分析诗句特点,通过合理想象,抓住诗人心态,扩写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基本方法:
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1:抓住诗句中的基本景点(意象)
通过分析,这两句诗的基本景点有:①山 ②水 ③柳 ④花 ⑤村。2:抓住单个景点的基本特点 ①“山”的特点是“重”(层峦叠嶂)。②“水”的特点是“复”(曲曲折折)。③“柳”的特点是“暗”(绿阴正“浓”)。④“花”的特点是“明”(明艳、艳丽)。
⑤“村”的特点不明显,但从“山”“水”两景点可推知这“村”应是“山野之村”,由此我们可以推知这“村”应该具有“朴素”、“原始”的特点。3:抓住整幅画面的特点,进而把握诗的意境,理解人物的情感。
“山重水复疑无路”一句,我们从“重”“复”可以推知画面应有“迷濛”之美;从“疑无路”可知,人的心情有些“迷惘”。而“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有了变化,从“暗”和“明”可以推知画面应是“明朗”“清新”的,人的情感里有一种“惊喜” 的因素。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浩瀚(想象)烽烟——孤、直长河——蜿蜒(想象)落日——浑圆
例:大漠浩瀚,没有往日的风舞狂沙。在这无边的苍茫之中,一缕边关的烽烟直上云间;长河蜿蜒,这游动的生命之水,流过荒凉,流过孤寂,流向远方,映着浑圆的落日,五彩的暮云,怎不让边塞孤寂的旅人感慨万千。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情调、氛围。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二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 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 半夜鲤鱼来上滩 以清心灵妙的笔触,写出山水之美,渔家之乐。试题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邓剡,南宋人,宋亡后不仕新朝,坚守节操,此词为被俘后押送元朝大都途中路过建康(南京)时所作。问题:
试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就“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3句诗,写一段鉴赏文字。解答示例:
南飞的许多大雁,在秋天清冷的月色下,宿于白茫茫的芦花中(景),作者用了冷色调的意象,渲染(烘托)了凄清、冷寂的氛围(境),寓(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法),抒发了朝代更替,国家破亡的愁苦与无奈之情(情)。(解说诗句、分析意境、确认手法、情感 各1分)描景——析境——论法(术语)——表情 练习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食。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落叶满空山”的景象里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落叶满空山”,秋风萧瑟,落叶满山,杳无人迹,这是一幅萧索而凄清的图景,诗人融情于景,抒发了对朋友的深切的关怀之情及路径难辨,欲行无路,无以对朋友予以慰藉的惆怅;表现了诗人自己在“清冷”中无以遣怀的寂寞。
三、炼字意境式赏析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数词、叠词、虚词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
南 浦 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空”字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地茫然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诗的“愁”味,使主题更加显明。一要重点关照动词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
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二要关注修饰语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无边落木
萧
萧
下,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登高》杜甫)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