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切景语皆情语_《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
一切景语皆情语
——《荷塘月色》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在早修时让学生自先学习印发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准备一个录音机,录好《平湖秋月》的民乐曲。在准备三首乐曲的片段:
1、《出水莲》
2、《三六》
3、《楚歌》,以备课中音乐比较的环节所用。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师板书:《荷塘月色》朱自清)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就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
生1: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师:还有一句描写荷花品格的?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现在请大家跟着老师的配音朗读一起走进朱自清为我们描绘的意境中。
(老师配音朗读,所配音乐为《出水莲》和《平湖秋月》两首乐曲的组合。)
师:好!欣赏完了,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课文那两个自然段是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找一找。
(学生们找)
师:我们一起读一下,看看英雄所见是否略同。(学生一起朗读4、5自然段)师板书:独处(chu)、曲(qu)折、脉脉(mo mo)的流水 师:这几个字有没有别的读音?
生2:还可以读:处处(chu chu)歌曲(qu)脉(mai)搏 师:接下来我们品读这两段直接写景的段落,看看朱自清是用什么方法把我们带入这一意境中去的。一般来说写景抒情的散文,分析的时候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写了什么,第二个是怎么写,第三个勾勒了怎样的意境。
(师板书:什么、怎么、怎样)
师:好,我们先一起来学习第四小节,这一小节中同学们找一下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生齐答: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师板书: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师:那么这些荷塘的景物在作者笔下的形态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荷叶,作者说它像什么?
生回答: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师板书:像裙)
师:那么这个“裙”本身说明了荷叶的什么特点?亭亭舞女的裙,大家都看过芭蕾舞女演员裙旋转起来的样子吗?那么整个荷塘里面的叶子像舞女转起来的样子,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又大又高。师:说明高的还有“亭亭”。另外荷叶还有什么特色?弥望的是什么? 生齐回答:“田田的叶子。”
师:那么“弥望”说明了什么?“田田的叶子”又抓住了叶子的什么特征? 生齐回答:多而且相连。
师:一片一片很多,我们再来看看荷花像什么? 生齐回答:像明珠、像星星。
师:用了两个比喻句,两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生3:明亮。
师:为什么会是明亮? 生3:因为在月光下。
师:好。那么我们再比较两个比喻有什么不同。刚才我们说相同点是“明亮”。不同点,前面一个是单一的比喻,后面的比喻有几个?
生回答:有两个比喻。
师:哪两个?“碧天”和“星星”,请同学们找一下本体。生齐回答:荷叶和荷花。师:所以这两个比喻把荷花在荷叶的衬托下的那种洁白、明净、光亮的特色描写了出来。那么老师觉得作者在写荷叶、荷花的时候,有些词语可以写的直接一点,比如:“零星的点缀着些白花”,老师把它改写一下:“零星地开着一些白花,有已经开着的,有刚刚含苞的”同学们比较一下,作者的用词和老师的用词意思一样高吗?
生答:一样。
师:但是有区别吗?作者的用词有什么特点? 生4:生动一些。
师:生动体现在那一个词语上? 生4:“有袅娜地开着”、“点缀” 师:“点缀”与“出现”的区别在哪里? 生4:“出现”就是整个的出来,“点缀”说明花很少。师:“袅娜”和“已经开着”有什么区别? 生4:它的形态要美一些。(师板书:形态美)
师:因此,作者给我们描绘的是一种形态美。那么,他又是如何来写花香的呢?林黛玉在《咏白海棠》中有一句好诗“借得梅花一缕魂”,可见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样描绘呢?“香喷喷的、”“很香”,这样行吗?
生回答:不行。
师: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生齐回答:“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师:这是一个特殊的比喻。生齐回答:通感。
师:很好,那么是哪两种感觉互通呢? 生齐回答:嗅觉和听觉。
师:噢,是嗅觉和听觉。同学们思考一下,一缕缕清香,远处高楼上传过来的歌声,那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齐回答:淡淡的、隐约的、微弱的、断断续续的。
师:好。词语用得非常好。而且是一阵一阵地过来的。接下来他又写了荷叶,这时荷叶与前面的荷叶有什么不同吗?“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有一丝的颤动。生回答:动态。
(师板书:如星、如歌、动态美)
师:荷叶如星,荷香如歌,然后他再一次写荷叶的时候抓住了它的动态美。接下来写荷波、流水又是抓住他的什么特色来写的呢?“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在古诗十九首里有这样的好诗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我们常用一个词语叫“脉脉含情”或“含情脉脉”,所以流水是含情、荷波是凝碧,又是怎样的美?
生5:静态美。
(师板书:凝碧、含情、静态美)
师:这时流水是“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又是怎样的一种表现手法?
生6:衬托。
师:很好。让我们请一位女同学来朗读这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体会这三种美。
(生朗读)
师:接下来写月光这一段,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来学,那么,学这一段要回答几个问题?
生齐回答:三个问题:什么、怎么、怎样。师:大家相互讨论,然后请同学们来分析。(学生讨论)
师:好,我们先请这位同学们来回答这里写了什么? 生7:首先写了月光。(师板书:月光)师:还有呢?
生7:荷叶、荷花,然后是青雾。(师板书:青雾。)师:还有呢? 生7:倩影。
师:什么的倩影? 生7:杨柳的倩影。
师:也就是树影,树影前面还有吗? 生7:花叶。
(师板书:花叶、树影)师:最后还有什么影吗? 生7:光和影。(师板书:光影)
师: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关键是怎么写的问题,谁来分析一下? 生8:月光像流水,动态的描写。(师板书:如水。)生8:“泻”写得好。师:好在哪里?
生8:把月光照耀的那种从上而下的态势写了出来。师:还有吗? 生8:“浮”也写的很好。师:她找得很准。“浮”有什么好? 生8:形态,把轻盈的、飘渺的感觉写了出来。师:还有什么好的写法?(学生们也在寻找)生9:“洗”字好。水灵灵的感觉,很干净,清新。师:你讲的非常好,在修辞格上还有什么特点呢? 生10:最后一句是通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互换呢/ 生10:视觉和听觉,光与影原来是视觉,看见的,现在把它比喻成名曲是听见的,他把这种抽象朦胧的感觉具体化了。
师:很好,刚才几位同学分析都很好,那么修辞上除了通感外还有什么特殊的比喻吗? 生11:“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师:就是树影如画。(师板书:如画)
师:青雾似什么?似纱。(师板书:似纱。)
生11:还有“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眠睡”是月光朗照,“小睡”不是朗照。
师:哪是什么“照”?用作者的话是什么? 生12:淡淡的。
师:这个比喻用的非常好,我们再深入一点,老师又发现,比如“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后面有一个句号,那么前后两部分在写法上是不是一样?这一句主要是写月光,对不对?前面的月光是怎样写的?后面只有第一字提到月光似乎后面就没有了?
生回答:有。
师:肯定吗?那么这个月光在哪里? 生1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折的名曲。” 师:这也是月,是不是?还是有月的感觉吗? 生13:“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
师:回答得很好。前面是直接写月光的,这里是间接写月光的;如果前面是正面的,那么这里是侧面的。方法上又是一个对比。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生朗读:月光像流水一般„„)师:老师有三段音乐想要给这两节朗读配音,你们能不能选出其中一段最合适的?因为我们说艺术是相通的,作者可以用通感,我们也不妨用一下,同学们判断这三段音乐,哪一段适合配合我们的课文,并说明理由,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
(放第一段音乐)
师:听清楚了没有?感觉像不像?(生齐回答:不像)(放第二段音乐)师:是不是? 生齐回答:不是。(放第三段音乐)师:是不是? 生齐回答:是。
师:好,同学们的乐感都很好,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我们来试试看,请推荐一位同学来配音朗读。
(学生推荐)(生配音朗读)师:很不错,音色好,而且普通话又很标准。为什么我们刚才觉得第一、二段音乐不行,而第三段不行呢?
生14:第一段比较欢快、激昂;第二段有点凄凉的感觉。而第三段比较柔美。
师:噢,给你的感觉是柔美的,还有没有其他意见?这两段之所以不行,一段太欢快,一段又太凄凉,而第三段正好跟我们课文的意境相同;既不太悲也不太喜,那位同学说是“柔美”,请同学们再补充一点。
生15:和谐。
师:多了一个和谐,还有什么? 生16:还有诗情画意。
师:诗情画意全概括进去了,作者在欣赏这些形态美、动态美,如水的月光、如纱的青雾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能体会得出来吗?
(生回答:是一种平静的淡淡的喜悦、朦胧的感觉。)
师:好,略带一点淡淡的喜悦感觉。那么我们再一起走进这意境中去,想象自己也在观察这月色,老师也给你们配音,同学们一起来朗读。
(配音朗读)师:读得非常好,似乎走进这种朦胧美的意境中了,那么刚才我们是通过音乐来感受的,如果这种朦胧美要你在课文中找词语,你找哪些词语?
(生回答:羞涩、渺茫、脉脉、轻纱的梦、淡淡的云。)
师:所以我们说艺术的语言是相通的。好,这节课我们先相通到这里,待会儿我们来解决“情”的问题。
第二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下的荷塘,我们知道朱自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种朦胧美的意境,主要是表现自己淡淡的喜悦之情。
(师板书:淡淡喜悦)师:这是作者在观荷塘时的情感。接下来我们看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另外还有什么样的感情。首先我们请女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男同学接着读第六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考虑一下,有有哪一句话是一样的。
(女同学朗读:沿着荷塘„„)(男同学朗读:荷塘的四面„„)
师:女同学读的清脆悦耳,男同学读得沉稳深沉。哪一句话是一样的? 生回答:荷塘四面。
师:只不过,第六段多了一个“的”。于是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朱自清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败笔。也就是说,他在观荷塘前也写了四面,在观荷塘后也写了,是多余的,有没有同学反驳我,比如在观荷塘前写了树,在观荷塘后也写了树,而且提到了杨柳,树的情形差不多。
师板书:前、后
师:一个是“阴森森的”,一个是“树色一例是阴阴的”。重复了,我把它改掉不要,同意吗?
生齐回答:不同意。
师:不同意,关键是要找出理由。为什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7:我认为,这样写也可以说一种前后照应。师:可以,这也是一家之说。还有没有?
生18:前面他为自己独处的环境作了铺垫。后面是直接描写的,要具体些。师:后面比前面具体在哪里? 生18:树色、树的形态。师:另外还有什么? 生18:树梢、树缝。师:也就是说他写的景物的宽度增大了。好,这两位同学发现了两点,一是意境不一样,前面是奠定观荷塘静静的环境,后面写的更详细,即有树的姿态的描写,有树梢上,还有树缝里,也就是说,景物又有一个怎样的对比?
学生回答:详与略的对比,远与近的对比。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19:跟作者的心情有关系!
师:好,那么这两段中作者的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19:前者他有一种郁闷的心情,后者比前者更深一层。师:如何深,能具体点吗?
生19:树将荷塘重重围住,漏着几段空隙,使得荷塘的景色更幽暗、朦胧。
师:好,这位男同学补充前一位同学的话,也就是第二段写荷塘的四面,勾勒作者观荷塘的一个环境。而这六段写荷塘是为了增添刚才观过荷塘的一种朦胧美。而写景的角度也不同,有远与近的对比,详与略的对比。那么到底观荷塘的心情怎么样呢?看看第三小节观荷塘的四面勾勒的感情与第六小节引起的感情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段,请一个声音比较深沉一点的男同学来读一读朱自清在当时幽静的环境中的内心独白。
(生1朗读第三段)(掌声)
师:很不错,不仅音色很美,而且把朱自清当时的情感把握得相当好。好,那么请同学回答老师一个问题,朱自清在这段独白中告诉我们他今天是如何的,平日里又是如何的,先概括平日里是如何的。
生20:平日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师:什么都爱,同意吗? 生回答:不同意。
师:好像不过关。请另外同学回答。
生21:平日工作繁忙,很劳累,思想很复杂。师:自己也高不清楚自己爱什么了? 生22:平时受到一定的制约。
师:你是在哪里看到平时是受制约的?
生23:便是自由人,现在一个人便是自由人了,那么平常便不是一个自由人了。师:平时便不是自由还体现在哪一两个词语上?
生23: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地昂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师:你就固定在两个一样的词语上。生齐回答:一定要。师:很好,这说明他对当时处的现实不满,既然对现实不满,我现在出来的题目是什么? 生回答:暂时逃避现实。师:“暂时逃避”,这个同学说得好。那么同学们看一下,“暂时逃避”体现在那一个字上。
生回答:且。师:对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也就是说,他出来的目的在于心灵充满了一种希望。
(师板书:希望)
师:希望暂时的怎么样。生回答:自由。
师:再确切点,希望什么? 生回答:暂时逃避一下。
师:那么接下来观过荷塘以后,作者有没有逃避呢? 生回答:没有。
师:有没有暂时超脱。生回答:没有。
师:那么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4: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师:观塘前的希望,到观塘后的失望。(师板书:失望)
师:失望以后引起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老师来读七、八两节,同学们看看老师哪几个字读错了?
(师朗读)
师:哪个字读错了? 生齐回答:记和惦。师:“记”和“惦”,我换一下为什么不可以? 生25:记是记忆,而惦是一种感情上的怀念。师:好,我现在再换一下,“这令我想起了江南。” 生25:“惦”有一种思念。“想”是一般的回忆。师:作者为什么要思念江南?除了作者自己在江南生活过,早上老师发的背景资料里面告诉了什么?江南当时还是革命的策源地,作者写文章是在1927年,1927年发生了什么?
生答:蒋介石背叛革命。
师: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作者自身“性格与时代的矛盾”,这里面坐着队友人的思念、牵挂,对时局无奈心情怎一个“想”字了得,所以用一个“惦”字体现了作者那种深切的挂念之情。为什么写江南?因为对作者的身份我们可以加一个定语,是一个怎样的学者?
有学生回答:江南才子。(学生哄堂大笑)师:“江南才子”,从他的诗句中来的,还有什么? 有学生回答:爱国。
师:为什么要用采莲的诗句,采莲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他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么我们是江南人有没有看到过?
(学生说法不一)师:“你想一想,采莲的情形是怎么样的? 生回答:欢快的。
师:欢快的!大家高高兴兴地荡着轻舟去,年轻女子驾着轻舟去,唱着歌去的,采莲的时候突然又想起自己的心上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采莲场景跟我们荷塘上朦胧美的场景区别是不是很明显?
生回答: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幻想。师:超脱了没有? 生回答:没有? 师:是什么声音把他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的?我现在看到的荷塘毕竟是夜晚月色下的荷塘,现实的蝉声和蛙声时时提醒我这毕竟是黑暗的现实,于是,我一腔美好的情感通过惦念江南得以寄托。还有一个问题,出门前和出门后有什么区别呢?我们一起把第一段和最后“这样想着„„”朗读一下。
(生朗读)
师:内容上差不多吧?只不过出门前的心情是“颇不宁静”。(师板书:颇不宁静)师:颇不宁静因此要找宁静,那么找到了宁静,又回到了现实,最后到家里宁静了没有? 生回答:没有?
师:怎么没有呢?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都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很静,我说宁静了。
有的学生回答有,有的学生回答没有? 师:到底宁静了没有? 生26:不宁静。师:为什么?
生26:心里是不宁静,环境是宁静的。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生26:反衬。
师:也就是说周围什么声息都没有了,内心涌动着的是思念,是茫然,自己找不到出路的那种内心彷徨、迷茫的感觉,在静静地月色下,更加显得难以消受。妻已睡着了,也就是“世人皆睡了,唯我独醒”,类似的诗句我们平时也学到过,这样的方法也用过,再比如,文章一开头“妻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也是一种以有声来衬无声的方法。由此可见,作者找到了宁静没有?
生回答:没有?
师:我同意学生们的观点,仍不宁静。(师板书:仍不宁静)
师:尽管那时有淡淡的喜悦,还有什么? 生回答:淡淡的忧愁。(师板书:淡淡的忧愁)
师:可是我们心里呢?这一切都是暂时的,没有排遣掉,所以朱自清尽管离我们很远,但是我们通过品味他的语言,了解了他的内心深处的情感,把握了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脉络。请一个同学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两条线索。
生27:以情为线索。师:就是哪一条?
(师指着板书:颇不宁静—希望—淡淡的喜悦—失望—仍不宁静—淡淡的哀愁)
师:我们用比较的方法搞清楚了这样两条线索,并且解决了这篇课文关键的一个问题,“情”的问题。
(师板书:情)
师:第一节课我们讲了“景”的问题,第二节课我们讲了“情”的问题。我要求同学们把“景”和“情”联系起来说说这篇散文的特点是如何的? 生回答:情景交融。
师:做这些淡淡的忧、淡淡的喜,没有在课文中说我是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喜悦,但是你却读到了。
生回答:借景抒情。
师:接下来,我们呢模仿作者的这种写法,来写一个“景”体现自己的“情”,老师给你们设置了两种最普遍的情,你们都曾经拥有过这两种情。期末考试完了,考得很差,早上我走进校园,我的感情,你不能写我的心情很差,心里很不开心,这样不行,你要在景物的描绘中体现出来,这是一种。还有一种,今天学校组织秋游,我早上匆匆地来到学校里面,那么,今天看到的校园很美。现在你能写一句是一句,写两句诗两句,但不能出现直接描写心情的,只能出现景。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个写一个评,另外你写的时候,像朱自清那样注意动词运用,注意比喻,如果能用通感,那就更好。好,给大家5分钟时间写2(学生动笔写)
师:今天的天气很不错,有助于我们写作„„。先请同学起来读,先不要说心情,听的同学能看得出他是什么心情,我们就说通过了。
(生1、2、3分别朗读交流。略)
师:刚才3位同学交流了各自或失落或愉快的心情,用了拟人的手法,反衬的手法,这些方法是朱自清给我们的灵感,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一起来朗读4、5、6段,我们要带着这种感情一起朗读。
(师与生齐声朗读)师:这遍读得比第一次有明显的进步,我们有几个同学还在晃动,已经进入了这意境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只要爱它,就会发现许多美的东西,因为名人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成为发现美的旅程。
第二篇:一切景语皆情语教案
《一草一木总关情——探讨诗歌中的情与景》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在分析中归纳总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吟咏分析,提升审美能力。【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中对情景关系的考察是近几年高考常考题型,但学生对情景关系的掌握还不够深入系统,特别是在分析方面很薄弱。
【教学重点】
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教学难点】
1、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
2、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书》云:“诗言志,歌咏言。”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诗,最后都是用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的。从表达的途径看,一是不借助外物,直接表达,即直抒胸臆;二是借助外物,间接地表达,即间接抒情。诗人常常借物(景物)来传情达志的,写景是手段,抒情才是目的。于是,这就有了诗歌中的景与情的关系。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诗歌的情景关系。(这是让我们知道情景关系是什么)
2、学习并掌握分析情景关系的方法。(这一点则侧重怎样分析)
三、梳理分析诗歌的情景关系
说到情与景,清代的王夫子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更是简洁地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诗歌中的情与景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那么,同学们来说一说你们知道的情景关系有哪些。。。。看来,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总结积累了不少,不过还稍显零乱,不够准确。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梳理下诗歌的情景关系吧。从情与景的组合方式上看,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诗歌先有景后有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景乃诗之媒。”人物一开始心情是比较平静的,由于收到外界景物的刺激,激起感情。如王昌龄《闺怨》中:“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是因为目光所及处见到杨柳,才生发出悔恨思念之情。
(二)先情后景,缘情写景。
就是情在景先,先有情,后有景,由情及景,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景的设置总是以情为转移的,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这也 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泪的惊心的不是花不是鸟鸣,而是因为作者内心充满着忧心伤感,离别愁怨。
(三)移情于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移情于景。
就是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让它为人事而动情,从而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更浓烈。如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两句诗通过写蜡烛,把离人相对垂泪,终夜不寐的凄哀婉转的别情表达得含蓄、缠绵、别致。
2、寓情于景。
就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诗人的情感不外露,全部寄托在所写的景物之中,寓情于景,能使诗歌收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的功效。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这首诗句句写景,然而无一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伤感。
3、情景交融。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王夫子《姜斋诗话》)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助对这些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梅兰松菊、花鸟虫鱼、斜阳古道、梧桐浮萍、长鸿孤雁、长亭灞桥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景物了,而是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
(四)以景衬情,倍增哀乐。
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或者是以乐景反衬哀情。
(五)以景结情,含蓄悠长。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用于抒情,最后以写景来收束全诗。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在抒情到紧要处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戴叔伦的《三闾庙》:“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诗的前两句悬空落笔,以感叹之笔抒情,直将屈子一生的悲愤写得无以复加,再接下去似乎非常不易,高明的诗人别具匠心地以景来收束,后两句全部用意,却让人觉得幽怨不尽,情伤无限,可谓空寂传神。
(六)以情结景,画龙点睛。
就是诗的前面大半篇幅主要用于写景,不言情事,全诗将要结束时,才加一抒情之笔。这种手法的妙处在于画龙点睛,一笔点活全诗,使诗前半所写之景,都变成主观之景,染情之景,引人回味无穷。
当然,以上所列种种情景关系只是为了便于掌握特征而分列,实际上一首诗往往几种方式兼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两者相互放生渗透,反而达到融合无间的状态,创造出更美好的意境。
四、合作探究,读懂景语知情语
宋人范希文在《对床夜话》中所说:“境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说的就是诗歌情与景的密切关系。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那么,如何才能破解这情景二端,解读好诗中的景语和情语?
讲到诗歌中的景物,我们常常用到一个词——意象,还常常会提到另一个词——意境。所以在分析诗歌的景语和情语之前,我们先熟悉下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小贴士】 意象与意境
一、意象
意:指的是创作主体(诗人)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客观物象(景物)。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融合,即融合了诗人情感的事物。
二、意境
指几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形象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或艺术境界。
(一)象征性意象
通过下列诗句中的常见意象,快速把握诗句传达的情感志向。
1、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2、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3、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4、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5、月落子规歇,满庭山杏花。
6、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7、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8、愿将腰上剑,直为斩楼兰。
大家之所以能过快速而又准确地把握诗句的清关,是因为这些意象本身已经带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承载着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情感。它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所以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可以通过这些象征性意象帮助我们分析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也是我们鉴赏诗歌情感的方法之一。
(二)描述性意象
在诗歌中,作者为了营造某种意境或渲染某种情感,就会极力铺陈一些意象,以达到意境的完美和情感的强烈。举例: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分析:
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分析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第一步:找出意象——山、林、江、舸、鹰、鱼、第二步:分析意象特点,山——万;林——层;江——漫;舸——百(数量多)山——红遍;林——尽染;江——碧透(色彩多)舸——争;鹰——击:鱼——翔(力量大)第三步:通过意象品意境
数量多、色彩多、力量大——壮丽 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 第四步:悟情感 壮丽+生机勃勃——(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方法小结】 一找二析三品四悟 一找意象 二析特点:
1、注意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角度(远近、高低、俯仰——绘形、绘声、绘色——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
2、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正侧结合 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烘托渲染 比喻拟人
夸张
3、三品意境(气氛、氛围)
4、四悟情感。
五、学以致用
1、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 ①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写的。②原:原野。
从全诗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3分)分析:
首联:时、地、人、事——悠然 颔联:听觉、拟人、对仗——幽静 颈联:视觉、对仗——唯美 尾联:触景生情——思乡 注释:贬官受挫——失意 结论:由前三联可看出诗人的情感是悠然的。由尾联和注释可看出诗人的情感转变为惆怅。夜
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绝作于公元816年(元和十一年)。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江州司马。分析:“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触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雪的存在,而且暗示雪大;“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从听觉写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这首诗从侧面(触觉、视觉、听觉)写雪,渲染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衬托(烘托)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六、课堂小结 一找二析三品四悟 读懂景语知情语
七、布置作业
完成巩固练习的1—5题,巩固并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
第三篇:作文指导: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情语
——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写作技法
一、小课时,大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2、掌握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写法。
3、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写作训练,达到灵活运用两种方法写作的目的。
二、小方法,大用处
----写作中借景抒情、咏(托)物言志”
【方法展示】
1、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含义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灵魂,景是载体。
咏物言志是指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人生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咏物言志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
2、借景抒情、咏物言志的异同:
相同点:它们都是借助外界事物抒发或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思想。首先,都是间接抒情,不同于直抒胸臆,他们借助于叙述、描写、和议论的方式来抒情,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具体化、形象化,易于被人理解接受。其次,它们都可以使用象征、变形等艺术手法和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艺术感染力。不同点:
第一、“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这些“物”不是“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是借助写景来抒情,或景中含情,时时流露;或情寓景中,蕴而不露,这里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第二、“托物言志”中的“志”,含义很广,可以指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中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鞭挞、快乐、悲伤等感情。
第三、“托物言志”只要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通过与之相关的实物传达出来,即达到写作目的,可以叙述和议论。“借景抒情”要求达到思与境谐,情与景会,寓情于景,情景相生,内容形成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有立体感的审美意境.3、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运用
写景三注意
(1)写景要有顺序。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或边走边看。描写时也应该“顺其自然”。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把济南整个儿围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2)写景要有选择。写景时应要有所取有所弃,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对暴风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3)写景要有情致。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于景,情景相映。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抒情三要求
(1)要真挚自然。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的、诚恳的,也才能是深沉的、感人的。感情要自然地流露出来。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东西,是最要不得的,那种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不新鲜、不生动,也就不能感动读者、打动读者。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典型运用】
1、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古今中外好的文章无不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让读者读后回味无穷,杜甫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某种景物,心中忽有感受,思绪满怀,进而借着对景物的描写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这就是所谓的“情随景生,触景生情”。
示例:“月色很美,月亮洒下淡淡的一片黄晕,树也像喝了惬意的月光酒,将自己的影子映到墙上,在风中微微摇摆着。门前的小河里,萤火虫飞来飞去,时而为芦苇点一盏亮灯,时而为柳树做一个发夹„„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只是偶尔传来几声蛙鸣。”
分析:这段描写营造了乡村暮春的月夜静谧祥和的氛围,使人不觉生出一种惬意几许陶醉。
示例:“一夜细雨,天空阴得几欲滴水。在空蒙的氤氲尽处,一缕荒烟,几点残红。那绺早樱,缓缓飘入泥淖,发出零丁的叹息。偶一寒鸦点水而过,却被风中渗出的声响惊得高飞。” 分析:这段文字营造了一种荒凉惨淡的氛围,使人也不觉生出一缕忧愁一种压抑。
2、以景衬人,以人带景。
记叙文当中的景物描写都是溶入了人的情感的,周围的环境与当时作者的心境有必然的关联,其时人物的心情好环境就美丽的,心情不好环境就暗淡的。俗语云“马上看将军,花间看美人”,以景衬人就是让景物为烘托人物服务。为了把景物写活,常常采用以人带景的方式由人物把景物带出来,让读者通过景物来了解作者的心境。
示例:“我喜欢在微风吹拂、细雨飘洒的日子里,撑着伞儿漫步垂柳间,观察那雨中的荷塘的景致。这时雨疏疏密密地落着,偶尔看到几只燕子穿梭于垂柳间。呈现出一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的图画来。再看那雨中的荷叶上盛满的水珠,闪烁着明亮的光点。微风徐来,轻轻地吹着荷叶,大大小小的水珠在荷叶上滚动。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侧耳侧听雨落在荷叶上的声音,就如同游丝似的似有若无,缥缥缈缈,几朵红色的荷花像水中仙子,低首羞颜,似有千般幽思,万种情致,欲说还休”
分析:通过人物的视角来写景,人在图画中,以荷塘雨景来烘托人物的心情,让人的情感溶入到了自然景物之中。
示例:“不知什么时候,绚烂的朝霞染红了半边天,又将柔和的色彩洒在校园里,到处都移动着火焰般的红领巾、蝴蝶般鲜艳的花裙、飘荡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小树醒了,沾了露水;野花也醒了,她与露珠做了一个甜美的梦;小鸟醒了,亮出那清脆的歌喉,唱着向天空飞去„„此时操场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地做操,‘一、二、三、四’的韵律,轻快的乐曲,伴随着同学们那矫健的身影。”
分析:这段描写校园的早晨的一角风景,就是以景衬人的活动,通过人物的晨练来表现出校园的美丽的晨风,从而把平常的校园晨景写得生机勃勃,富有朝气。
3、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篇好的文章作者都是带着强烈的感情来描绘客观景物,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到客观景物之中,所写之景都是被赋予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这就是“移情于景,借景抒情”。
示例:“再如那‘千株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站在花前,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搀和着芙蓉花香的空气,尽情地欣赏它的盛装:浅绿色的花萼,粉红的花片,金黄色的花蕊。它的娇嫩、恬淡时时透出一种妩媚面不妖治的风韵„„。它只默默地蕴蓄着生命,不在三月争艳,也不与九月菊花比美,等到秋风来,便发出一种令人惊诧的美,为深秋增色,真可为真正的花君子,花中‘国色天香’的好女子。”
分析:这段精彩的描写,是作者的借景抒情,借花寓意,展现了芙蓉花的美艳,表达作者的对君子之士们的赞美。
三、小作家,大舞台
1、我 喜 欢 秋 天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点题)
我喜欢秋天,虽然它没有春天生机勃勃之貌,没有夏天姹紫嫣红之景,也没有冬天银妆素裹之纯,但我仍对它情有独钟。(再次点题,喜欢秋是因为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绿是春天的使者,红是夏天的色彩,白是冬天的打扮,那么黄便属于秋天。在送走夏姑娘的同时,秋婆婆迈着她那矫健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她的到来,使万物脱下了旧衣,换上新装。树儿们都脱下了绿衣裳。换上了秋婆婆精心缝制的新衣。花儿都收敛起绽开的笑容,鸟儿也都成群结队地飞向南方——另一个更加温暖的世界。(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语言生动活泼)似乎一切都显出几分无奈,几分孤独,几分凄美。过往行人也来去匆匆,无暇观赏两旁风景。这也许是秋天不能受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吧。
但让我们把目光从这些令人倍感哀伤的景色中移开,移向那金灿灿的田野。田里的庄稼经过几个月的培养,现在已经成熟了,这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比拟的喜悦。辛勤工作许久的农民们带着满面的笑容,走向金色的田野,收获他们劳动的果实。他们在金色的大海中干得热火朝天,一时间,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活泼热情,秋天的丰收喜悦全来到了这广阔的田间。(排比句一气呵成,写出四季之特点)一阵秋风吹过,“大海”泛起层层浪,夹杂着人们清脆欣慰的笑声。看着此情此景,还有多少人会不喜欢上秋天呢? 有时会有一场小雨,秋雨小小的柔柔的扑打在人们的脸上,凉凉的。这时,人们忘记了一切不幸,尽情接受秋雨的洗礼。(“柔柔”、“凉凉”等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秋雨的特点。)
我喜欢秋天,喜欢那萧条的美,喜欢那丰收的喜悦,喜欢那绵绵的小雨„„喜欢它的所有所有。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我喜欢秋天!”尽管它并不很出众。(扣题,点明主旨)
〖点评〗面对秋天,作者有独特的眼光:纵然有几分肃杀,有几分萧条,但从秋的成熟中,从丰收的喜悦里,作者读出了美。作者巧妙地把对秋的赞美之情,融进了对秋景的描绘之中。
2、飘落心灵的秋叶
我是怀着失落、彷徨的情绪走到这儿来的,可我回去的时候却感觉到心里充溢的是一种对命运的顿悟,真实而又朦胧。
早上来公园的时候是起着风的,又因为时近晚秋了,所以小路边的梧桐虽将那秋日里和煦的太阳捣碎后筛得满地都是,却也禁不住在秋风中洒下些枯黄的树叶来,扬扬洒洒,飘落在地。透过这眼前浮动秋叶的空气,我似乎又看见父亲那浑浊却又饱含无奈伤痛的眼神,又听见母亲劳动归来不停的喘息。面对这样的家境,残酷的命运竟让我痛苦地作出决定——
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放弃学业,随乡邻南下做工。或许这种命运不止降临在我一个人的身上,但我现在才如此真实地感受到命运残忍的一面,它来得如此急促,似乎很快便要冲毁我们那颗还是薄弱的心灵防线。我真的无法接受,没想到生活的阳光道我只是迈步了几小步便又要终止。
眼前秋叶仍在不停地随风零落,一片接着一片,这是生活在为我哭泣么?忽然有一种想伸手抓住一片落叶的欲望,于是慢慢地伸出手去,一片火红的梧桐叶立刻飘落到手掌上。仔细端详这片秋叶,竟然发现秋叶曾经被撕裂过在那业已枯萎的身躯上仍很清晰地留着一道弯曲的疤痕,可是疤痕处却又连着一小片梧桐叶,它是接疤痕与残损的树叶一起生长着的!又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手掌里的树叶,可我的脑海里涌动的依旧是那片沟通心灵的红树叶。猛地觉得这片树叶是生活给我的一种暗示,因为树叶的一生与我们处境竟是如此的神似。那一道深深的伤疤不就是生活迫使我作出的痛苦决定么,为什么它能在伤疤的一端顽强地生长出另一片小树叶,仍然蓬勃地延续着自己短暂的生命?而我,却始终彷徨在绝望的生命线上,总是难以挣脱命运的束缚呢?我应该振作起来,应该对我的一生负责。毕竟生命太珍贵,哪怕得一丁点儿的失去也会带来无尽的伤痛。
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用自然给你生存的暗示。毕竟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简评]: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多么一致啊。第四段: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
四、小题目,大作品
【常考小题】
1、题目;夜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情、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夜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2、要求:①注意情、景、理的结合。②600字左右。③不用诗歌形式。
3、技法点拨:这是一道命题作文,只不过在题目以外,加了一些启发性的文字,借以引发考生的思路罢了。
(1)从命题要求看,写作这道文题,应该在文章的内容上包含情、景、理这三项要素。既要描写出夏夜的景色,要触景而生情,抒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还要进一步因景因情而发出议论,作一些理性上的思考与探讨。而情、景、理这三者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写好这样题目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
(2)这类文章的写作,景是基础,因景才能生情,所以要有简洁的写景文字;情是引线,因情才能明理,所以抒情既要充分,但又要落到理性的思索,不能有情无理。
4、例文示范:
(一)遥望星空
独自坐在乡间的小丘上,看着阳光渐渐变暗,听着鸟鸣渐渐变弱,触着清风渐渐变凉。我坐在那,静静地等待着。等待是漫长的,但对于我,这个过程是奇妙的,因为这有故乡的阳光,故乡的鸟鸣,故乡的清风。这是我的故乡,我时常在留恋的故乡啊!(遥望星空,思念故乡)故乡的“夕阳西下”没有 “断肠人在天涯”的味道,有的只是“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罢了!(活用诗句,颇显文采)故乡的四季都同样的令我痴迷。可爱活泼的春,激情四射的夏,饱满丰硕的秋,壮美含蓄的冬。对我而言,它们一样的,一样的扣人心弦。但我所期待的并非是这些,在我模糊的梦里,总是呈现出一片清新的星空,那是故乡的星空啊!(点题,故乡的四季令我痴迷,然而在我的梦里,故乡的星空更迷人.)静了,一切都静了下来。随着空中太阳归去所划过的,纱裙似的,粉粉的霞;随着鸟儿归去所遗留的,青雾似的,倩倩的影;随着清风归去所残留的,雨烟似的,淡淡的痕。一切都静了下来。(比喻,生动)跟着幕夜的脚步,我的心在忐忑的的蹦跳,我的呼吸没了规律,变得急促起来,身体开始向外微微的散着炽热。是什么令我如此兴奋不已?是什么令我如此不能自拔?
啊,就是它,一直紧牵我心跳得它,故乡的星空!(再次点题)看着蔚蓝布满天空,看着黑夜包围空隙,看着月光照亮大地。我盯着那遥远的,感觉却很近的天,不愿抬头仰望顶部的星空,只想远眺远眺。我想知道故乡星空的边际,想知道它有多么辽阔,仅此而已,我不敢有太多的奢望啊!(所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思念切了,更不敢深思了。)遥望星空,遥望故乡的星空,我有些不知所措,面对着大海似的星空,杂了思绪,乱了理智,杂乱了今生的情趣。(思念家乡的情绪让我乱了心绪。)像是夜明珠用璀璨的光芒连接成的,美妙的星辰,顽皮的云儿,在幕夜里游荡,便使得这星辰若隐若现了。(家乡美艳的想璀璨的星辰。)
无论是昏沉的天,还是明朗的夜,不论我遥望多少星,我都始终相信,只有故乡的星空才能包容。养育最多的星,包括我这颗。
遥望星空,遥望我梦中惦念的故乡。(紧扣题目,点明中心。)总评:遥望星空,小作者思绪万千,思维跟着夜的脚步漫游,夜愈深情更切,对故乡的思念越深,情真意切,意境幽远。文章语言唯美,值得一读。
(二)遥望星空
一股冷风突然从窗外吹进来,扬起了桌上那张考卷,一下子的寒冷把我从失意中唤醒,我急忙抓住即将飞走的考卷,然后目光再次落在那分数栏上。不及格„„(环境描写设置悬念,渲染气氛。)
再一瞥墙上的时钟,我才发觉自己已经发呆了有三十多分钟!冷意渐退,我感到了这间屋子的闷热,有种想要离开的冲动。但我还是坐下了,继续盯着这张纸,眼睛竟不由得酸痛起来,然后耳畔响起一种无法言喻的声音催促着我,叫我不要再呆在这房间。刚拿起的笔于是被我扔在地上。(继续渲染气氛,冷色调环境描写突出我的气馁。)
我起身,勉强睁着由黑圈饰着的双眼,抬着因坐久而麻掉的双腿,走出了这间屋子,去寻找那若有若无的声音。
我凭着感觉走,而那时不时响起的声音愈加强烈。我最终爬上了楼梯来到屋顶,这时我才知道,这声音来自我头顶上方的那片星空。(点明题意)
我抬起头望着这片黑幕,却找不到声音的具体来源,只有那肿红了的双眼所看到的夏夜里的繁星。时明时暗的光芒配合这似从古代夜空传过来的声响,两者此起彼伏,律动着,翻滚着,汹涌着,继而又平缓,药剂般注入我的内心。(景情合一,渐入题意。)
点缀着的星星光芒还配合着月光。只是薄云无法完全遮住月亮的光,这光还要穿过云去,还要直达我的瞳孔,使我看到天上还有正在发着光的纱般的云。
这便是我所听到的夜的乐章,然而我怎能够被它所洗礼—— 我的脑海里还充满了各种琐碎,那一张张苍白的试卷,那一声声失望的叱骂,那种明明努力过却还是失败的复杂情绪——我怎能够被它所洗礼,我怎么能有理由欣赏这赐予成功者的夜景?(现实的无奈)
但,我突然看到,这缕环着光的云逐渐退去,一个发光的金边从云的右端露出来,很快,一个半圆终于出现在天幕,慢慢地,这个不完整的圆不断填充着自己,在云完全退去后,一轮明月绽开在星空里!(一轮明月是否也升起在了自己的心中?)
月光洒下,我看到自己被一道银光笼住,但却是透明得令我感到神秘。那声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又响起了,我却发现这声音来自我,是从我内心所发出的!它扩散到黑色的天际,我不能不惊讶于演奏者与聆听者的角色互换,那片天空成了我的听众。
星光,星点,圆月。这声音愈加强烈,因为我知道,原来这声音是我内心的一股潜在动力,我即将告别这迷人的夜色,我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景人合一,遥望星空,星星点亮了我的心灯。)
爬下楼梯,再次跨进房间的时候,我拿起了地上的笔,也顺便把希望捡了起来„„(结尾重现希望,点明主旨。)
总评:文章入笔不凡,景物描写有意选择灰暗色调的语辞,渲染悒郁压抑的氛围,虽寥寥数语,但将考试失利的“我”沉闷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下文文脉细织,紧扣星空,每一处写景都不是自然主义的纯客观的描绘,而是渗透着人物的感情,借星光、星点、圆月逐步展现,情感发生极大地变化:“我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爬下楼梯,再次跨进房间的时候,我拿起了地上的笔,也顺便把希望捡了起来„„”既照应又深化,点明文章主旨。
第四篇: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设计思想:
本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我想只有学生形成了这种意识,才会在平常生活中自觉把自我的情与自然映照、类比、融合,才会在阅读中真正体悟“一切景语皆情语”,才会把“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运用于言语实践中。
要达成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总体观。因此我把本节的教学主分两部分:一是让学生有个理性的认识——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是把人类的情分为情、理、志三种,每种配以古诗文和现代文实例,以实例让学生相信“一切情语都可用景语”。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举抒情、喻理、言志三种抒情方式,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
3、丰富学生自然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形成人类的一切意识思想都可通过自然景观来传达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同上
四、教学过程: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导入。图片猿人、现代人类社会)
科学家表示,人类是从一种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最新研究,这种名为棘鱼属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颌类脊椎动物的共同祖先。
自然通过长期进化,孕育出各种各样的生物,人类只是其中的一个物种。
人类由自然孕育,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2、人类社会只是自然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人类始终同自然之间保持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甚至可以说,人类一切合理的道德准则、法令制度都是自然规律的延伸。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一类学说。因为人类来自于自然,所以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回归自然的渴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仕子处境困窘时,会有归隐泉林的意愿,这就有如落叶归根、游子思乡,痛极呼母般自然。自然大地,是人类的母亲。
(二)文学中的自然
历代文学作品都有大量自然景物的融入。文学就是人学,既然人类以大地自然为母,在文学作品中当然会有大量自然场景的融入。请看《诗经》《楚辞》诸子百家、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现代文学,每一时代的文学作品中,无不有借景以抒情、借物以喻理、托物以言志之作。可以说每一个文人雅士,都用一颗敏感的心,与自然万物沟通交流,并借以传情达意。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反过来也可说,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思想情意分为情、理、志三个方面,那么借景抒情、借物喻理、托物言志这三种抒情方式就正好对应人类的三种主要情意。也就说,人类的情意都可与景交相辉映。
1、借景抒情
又称寓情于景,特点是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寄寓在此景此物中。特点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1)古诗文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本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后,诗人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提问:诗人心情如何?是如何表现这一心情的?这样表现心情与直抒胸臆比有何好处?
明确: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这首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的感情。这是乐景写乐情。更具体形象可感,避免了苍白的抒情。
(2)现代文:《飘落心灵的秋叶》(附于学生资料)
提问:
1、第②段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2、第④段作者悟出了什么样的道理?是怎样悟出的?
明确:第二段:枯黄的树叶,扬扬洒洒,飘落在地,与作者失落、彷徨的情绪一致。起到了渲染氛围,烘托作者情意的作用。第四段作者明白了:其实生命在为难你的同时也在给你生存的暗示。梧桐叶与自己的命运十分相似;而那顽强生长的另一片小树叶,却启示我“应该振作起来”,这种启示使我作出了正确的选择。
2、借物喻理
作者心中有“理”,借物态以喻之;或是作者见到某景物,思考感悟到某“理”。
以下作品选择性鉴赏,重点鉴赏其一,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了什么理,如此喻理有何妙处。其余可只让学生说说其中悟到的道理。
(1)古诗文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名句格言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现代文:《叶子的风姿》(附于学生资料)
3、托物言志
对物品进行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以下作品鉴赏时,主要让学生说说从中悟到作者何种志趣,“物”和“志”有何相通之处。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与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用景语替代情语的效果总结、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四)作业:
阅读《三种抒情方式经典作品》,完成后面的练习。
附:
板书设计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关系:自然是人类的母亲
借景以抒情
一切情语皆可用景语
借物以喻理
托物以言志
效果:
1、引发想像,再现形象,形成意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2、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第五篇:课堂教学评价语
(一)、听:
1、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2、他听得可认真了,会听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
3、××同学听得很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4、你听得认真,这可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呀!
5、你倾听得仔细,耳朵又灵,这么细微的地方你都注意到了!
(二)、说:
1、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你能把语速放慢一点,其它同学听得就更清楚了!
2、你的表达特别清楚,让大家一听就懂!
3、别急,再想想,你一定会说好!
4、老师发现你不仅听得仔细,说得也很好!
5、你的想法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6、你表达得这么清晰流畅,真棒!
(三)、想:
1、我想××同学一定在思考,我们再给他一点时间,好吗?
2、开动你的小脑筋去想一想,说错了没关系,老师喜欢肯动脑筋的同学!
(四)、做:
1、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能提醒同桌同学,真是了不起!
2、第×组的××同学可真棒!为自己这组争得一颗闪亮的星星呢!
3、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4、你们瞧,×××可是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呢!看看他是怎么做的!
5、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了你们特别认真,注意力特别集中!
6、你坐得端正!注意力也集中!
7、看××同学认真的样子,老师就知道她是勤奋好学的孩子!
8、你很像一个小老师,不仅管好了自己,而且把自己的小组也管理得很好!
9、不知是什么力量使你改变这么大,从上课爱吵爱闹到学会静静思考,学会暗暗努力,我为你高兴!
10、尊重(欣赏)别人,你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欣赏)!
11、要学会欣赏别人,对于“×××”同学的回答,我们该怎么表示?(鼓掌)
12、你的进步使老师感到特别高兴!答案补充
(五)、课堂过程评价激励语:
1、啊!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都可以成我的老师了!
2、连这些都知道,真不愧是班级小博士!
3、你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
4、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5、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6、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7、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8、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9、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10、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答案补充
11、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12、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3、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4、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5、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6、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7、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8、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9、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20、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答案补充
21、××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22、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3、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4、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5、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6、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7、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8、他的汇报完整、精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29、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30、谁愿意来为大家做个示范?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
31、你真聪明,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今天的难题!
32、你真的很能理解人,而且能和同学合作得非常好!
33、科学家总不忘在研究后整理好材料,看,这一组就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34、你是一个很负责的材料员,每一次实验后都能把材料整理得整整齐齐!
35、你的表现很出色,老师特别欣赏你!
36、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7、你今天进步真大!老师感到特别高兴!
38、真了不起,大家都为班级里有你这么棒的同学而感到骄傲!答案补充
(六)、研究成果评价激励语:
1、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发现!
2、了不起的发现,再用精彩的方式介绍给大家,大家就更佩服你了!
3、你完成得很好,如果能帮助你的同桌,那就更好啦!
4、你是一个很优秀的记录员,不仅把观察的内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还写得非常端正、清晰!
5、真是好样的,你的作品非常出色!
6、为我们的成功鼓掌!
7、你瞧,通过努力,你成功了,祝贺你!
8、参与是走向成功的开始,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9、你研究的课题很有价值,请继续研究!
10、这是你们合作成功的果实,老师为这份成果而欢喜!更为你们积极参与的精神而叫好!
答案补充
(七)、后续研究评价激励语:
1、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研究吧!
2、你真有毅力,能坚持研究这么久!
3、研究碰到困难,别退缩,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4、大家齐心协力,再加把油,胜利一定会属于你们的!
5、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6、别泄气!还有机会等着你!
7、你敢于向困难挑战,我要向你学习!
8、你已经很努力了,别急,自信点!
9、只要认真细心,什么也难不倒你!
10、你的问题难住了老师,希望大家帮助老师,去查资料,共同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11、你很自信,自信是走向成功的开始!
12、相信自己,研究就是错了再试的过程!
13、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
14、别放弃,再试几次!坚持下去准能行!
15、继续努力,相信自己,你会做得更好!
16、老师很佩服你的钻劲儿!
17、你很富有创造力,离科学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18、努力争取,老师相信你们是最棒的!
19、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20、你是敢于尝试的勇士,好极了!
21、阳光总在风雨后,没经历挫折的风雨,怎能看到成功的彩虹?
答案补充
二、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
(一)、对正确回答的评价
1、太棒了!你的回答很精彩!
2、太好了,聪明的阿凡提都快比不过你。
3、老师为你的出色表现而自豪!
4、你的进步真神速!大家向你学习!
5、你的表现让大家刮目相看!
6、说得真不错,大家都要向你学习(请继续努力)!
7、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
8、回答得真好!非常有创造性!
9、像×××这样的学习态度,特别好,不但理解,还有自己的见解!科学家小的时候就是这样认真、努力、积极、思考。
10、多么富有创造性的思考,你真行。
11、大家都喜欢你的回答,你的见解真独特。
12、这种方法很有新意,说明你动了番脑筋。
13、这位同学的发言很完整,声音也响亮。
14、×××同学说得(读得)既… 又…,我们一齐向他学一学。
15、从多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好吗?
16、他的表现真不错,大家给他一些鼓励!
17、你还行,不过还需努力。争取回答得更出色。答案补充
(二)、对错误回答的评价
1、你的回答较完整,只要在……地方改一改那不是更好吗?
2、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
3、今天你的表现可真棒,已经举手发言了好几次,而且一次比一次进步,不过回答问前要听清楚问题,行吗?
4、××同学虽然……,但老师发觉他很有勇气,你们也要像他那样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5、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想的,好吗?
6、说得还不够全面,我请××同学帮你补充,好吗?
7、再好好想一想,相信你一定行!
8、你能举手回答真好,不过,请你再想一想(再说一遍),好吗?
9、别着急,慢慢想,老师相信你会想出来!
10、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回答,好吗?
答案补充
(三)、对小组讨论的评价
1、你们的建议很有特色,值得大家关注!
2、你们真是一群智多星!
3、你们的配合真默契。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瞧!困难的题目对你们来讲不再是一座大山了吧!
5、很好,小组内还有成员有补充吗?其他小组有不同意见吗?
6、集体的力量真大,把这个问题的方方面面都想到了,真羡慕你们的小集体。
7、你们这一组同学说得(读得)非常……,把……理解得透彻。真羡慕你们这一小组的学习能力呀!
8、团结就是力量,集体力量大无比。
9、你为你们一组又增添了一份光彩!
10、你们小组真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11、你们很会观察,非常了不起!这个问题,你们能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吗?
12、你们这一组合作得真好。答案补充
三、学生之间的评价语言:
(一)、对正确回答的评价
1、×××回答得真好,我们要向他学习。
2、他的朗读很有感情,我也想试试(我可以比他更好、我被他的朗读感动了!)
3、我认为××同学的发言很……,值得我学习。
4、同学说得和我不一样,听了他的话,我明白自己哪儿错了。
5、这么一点小小的区别都被你发现了,你的听力真了不得。
6、×××用自己的话概括,真棒!
7、他讲得有道理。我再来补充一点。
8、×××答的真好,但如果那样回答我觉得会更好,你试试好吗?
答案补充
(二)、对错误回答的评价
1、×××的回答基本正确,但我想补充一点……
2、他读得很认真,也用了情去读,如果将……用……口气去读,那会有更好的效果
3、刚才×××的回答中……地方说的很有道理,而……地方改一改,这样就更切题了。
4、我有不同的意见……我来作些补充……
5、我认为他回答的不够正确(或不完整),我想补充。
6、×××同学虽然没有××同学……(优点),但我觉得他进步很大,×××同学,加油!
7、你读得很流利,第一遍能读到这样不容易,如果再读几遍,你会读得更流利。
8、和你一起读吧再试试。请你来为我补充。答案补充
(三)、对小组讨论的评价
1、他们是很团结的小组。完成的作品质量好,有创新意识,积极向上,努力进取。
2、他们的优点(可取之处)有……,但他们也有很明显的缺点是……,如果改进一下的话,就更好了。
3、你们小组讨论的很好,不过我们小组还要补充。
4、这组讨论的气氛真热烈,每个同学参与了交流。
5、××小组刚才讨论过程中非常积极、热烈,现在我们就请他们发表一下意见
6、××小组的同学团结合作,第一个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祝贺他们。
7、发挥一下团队精神,再试试,别怕。
8、你们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动听,说明你们对课文很熟悉。答案补充
四、其他评价方式
(一)对正确回答的评价
1、掌声鼓励。
2、以星级作自我评价。
3、给一个赞赏的动作。(点头,微笑表示)
4、在小黑板上插小红旗。
5、打√(手势表示)。
6、教师可以用手抚摸,翘拇指。(手指语言)
7、把你的回答记在“中队OK回答本”上。
8、敲各种图章小奖品记录加分。
9、轻轻地拥抱一下(或互相对拍一下手。
10、给你一朵小红花。
(二)对错误回答的评价
1、打气的动作。
2、齐喊:“加油!加油!”
3、用手势表示。不同意的举左手,同意的举右手。
4、做出书面纠正。
5、歪一歪小脑袋,皱一下眉。
(三)对小组讨论的评价
1、争红旗的方式加以激励。
2、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通过实物投影仪来展示。
3、小组成员,互击双手以示庆祝。
4、你(们)回答得很好,课后请你为自己添上一颗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