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时间:2019-05-14 03:49: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第一篇: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1999年以来,商务部会同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实施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为全面掌握实施情况,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成效

(一)上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

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观,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为88.6%,2002年为89.5%,2003为90.45%,2004年预计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37个城市第五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 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仅为

1.2%,在2003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二)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加强。

目前,全国年销售2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三)市场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得到实施。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把关作用得到加强。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ISO9000、ISO14000和 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2004年,全国32.9万家食品经销企业中,有15.1万家建立了进货验收制度,14.5万家建立了购销台账制度,11.9万家建立了销售食品质量承诺制度。

(四)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据调查,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占38.56%,其中上海高达52.4%;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43%配备了污物处理设备,其中,12.92%拥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9.53%设立封闭式垃圾楼,8.9%配备污水处理设施;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中,大多数已把食品冷藏柜作为营业设施中的基本配置,辽宁、福州、青岛、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城市在肉类食品市场上配备冷柜的超过60%,部分企业也

配备了简易的检测设备;被调查的超市全都对垃圾污物进行分类,集中处理; 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建有配送中心,截止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已达2845个。

(五)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过去一味相信广告,现在更相信产品卫生质量公告。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85%关注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领先于农贸市场。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是农贸市场的9倍,其中速食食品安全认同度最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 70.4%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愿意选择绿色食品,52.4%希望选择安全食品,22.3%希望选择有机食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多种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向有关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等,这几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8.4%、54.1%、48.7%、30.3%和14.7%。

广大消费者对“三绿工程”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据调查,66.2%的人希望通过电视专题片进一步了解“三绿工程”,69.7%的人愿意为“三绿工程”出谋划策,53.8%的人愿意义务宣传“三绿工程”,49.2%的愿意积极举报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在“三绿工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消费信心这一问题上,认为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树立放心品牌、严格食品检验检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66.9%、56.1%、47.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

尽管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目前,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7%,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1.2%。据对7万多家食品市场检查,发现不合格散装食品19万多公斤,病害肉40多万公斤,假冒伪劣酒类案件9.5万件。

(二)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缺失。

《食品卫生法》和《产品质量法》都涉及到了食品生产和销售的卫生要求,但总的看,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法律条款仍相对粗疏。食品很多都是鲜活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保鲜、贮藏等要求较高,应有相应的法律规定。此外,市场准入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办法,但这项制度的实行尚缺少上位法的支持。目前,食品安全管理主要还是靠行政管理,亟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够完善。

我国有食品质量标准近3000个,从数量上看已经不少,但存在检测标准不统一,指标设置过繁,费用过高等问题,如单类有机磷的限量测定标准多达数十个,对有机磷限量的规定各不相同,造成在安全标准认定上的意见不一,如有关部门发布的无公害肉类标准需要检测的指标达三、四十个,仅“瘦肉精”一项检测定性要800元,定量分析要2000元,全部查完要一万元左右,企业难以承受。而与流通有关的标准仅有100余个,相比于生产和加工标准数量差距甚大,流通过程保障食品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即使食品生产质量合格,也难保不在流通环节出现质量安全问题。

(四)食品流通检测及环保体系仍不健全。

调查显示,全国5万多家食品零售企业中建立检测中心的不足1%,全国2.6万家农贸市场配有垃圾处理设备的不足1‰;消费者对任何一类食品安全性的信任度均低于50%。此外,检测体系不健全,还表现为各部门的检测工作缺少协调,检测力量缺乏整合,检测资源不能共享,快速检测的技术手段落后。例如,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的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设备,出结果最快也得30分钟左右;无公害肉类三、四十个指标全套检测完,则需要几天时间,这样的检测速度必然降低流通环节“把关”的效率。

(五)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该领域的企业信用数据的征集工作也处在小范围尝试阶段。因此,从总体看,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仍然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褒扬守信者,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方,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

三、改善食品流通安全状况的主要措施

实践证明,实施“三绿工程”是建立健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措施,要按照《三绿工程五年发展纲要》的要求稳步推进,总体上要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合理使用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消费的法制保障、技术支撑、政策扶持、社会信用、组织保障和舆论监督六大体系。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使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形成有利于食品安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消费方式,自觉地购买安全放心食品和绿色环保产品;绝大多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生鲜食品超市达到绿色市场标准,其中通过绿色市场认证的市场达到500家;大中城市的60%农贸市场退路进厅或改为连锁超市,连锁超市销售生鲜食品的比重大幅上升;绝大多数屠宰加工企业达到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的三星级以上标准,大中城市的定点屠宰率达到100%;进入绿色通道的食品都能符合卫生质量标准要求,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公路运输的白条肉实行吊挂、封闭运输,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面向社会的生鲜食品物流配送中心得到较大发展。

(一)加强法制建设。

抓紧修改《生猪屠宰管理条例》,依法加强畜禽屠宰管理;研究制定《食用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严格包装、标签、标识、索证、索票、检测、认定、认证等市场准入制度;进一步加强三绿工程标准体系建设,参照国际食品安全法典,制修订一批当前流通环节急需标准;贯彻落实农副产品绿色市场和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资质等级要求等标准。

(二)加强政策引导。

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措施,积极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计划,培养消费者对绿色环保产品的消费偏好;健全社区食品加工流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冷链配送和电子商务,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现代营销方式中的销售比重;推行“场厂挂钩”、“场地挂钩”,鼓励质量优、信誉好、品牌知名度高的食品在全国流通;积极发展鲜活食品保鲜运输和冷链运输,重点支持肉类、水产的中继性低温冷藏配送中心等经营性食品基础设施、食品企业购置先进高效的检测设备等。

(三)推进市场认证。

贯彻落实《绿色批发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及有关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绿色市场认证步伐。商务部将定期组织对认证机构绿色市场审核员培训,并进行严格的资格考试,国家认监委对通过资格考试的绿色市场审核员进行认可。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对具备资质的认证机构及其认证的绿色市场对外公告,并进行动态管理。

(四)加强市场检测。

一是加快推进企业自检体系建设,积极督促大型畜禽屠宰加工和农产品经销企业建立严格的进货检验制度,配备必要的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二是进一步完善委托检验制度。大力推动没有自检能力的企业,向依法设立的社会中介检测机构主动送检;三是进一步完善食品运输源头检测制度,严把卫生质量安全关,未经检测机构抽测或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不得进入市场流通;四是建立健全市场卫生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

(五)完善信用档案。

以商务部电子政务系统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以酒类、肉类、蔬菜三种商品为重点,在已有200多家试点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全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流通领域食品安全信用档案工作,构建信用监督和失信警戒机制。同时,加强各部门间有关企业食品卫生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并及时对外发布。

(六)加大宣传力度。

一是设立“三绿工程宣传月”。通过商务部网站、地方有关部门上街咨询和新闻媒体集中报道等多种形式,系统宣传食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三绿工程知识,形成良好的绿色环保消费氛围;二是举办“中国三绿工程博览会”,全面展示三绿工程成果,增强人民群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三是积极推进绿色消费进社区,向消费者宣传科学消费的有关知识,提高消费者鉴别、选购等消费技能,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理性的消费行为。

(七)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和畜禽屠宰行业管理,积极推进落实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市场开办者质量责任制;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形成有效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

(八)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制定、落实国家和行业标准、产业政策等方面的作用,在诚信建设、规范经营行为等方面形成自律机制,从而作为支撑食品流通安全的重要社会组织。

第二篇:我国水资源状况调查

我国水资源状况调查

说起来,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14.5亿立方千米之多。但是其中海水却占了97.2%,陆地淡水仅占2.8%,面与人类生活最密切的江河、淡水湖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又仅占淡水储量的0.34%。更令人担忧的是,这数量极有限的淡水,正越来越多地受到污染。据科学界估计,全世界有半数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缺乏饮用水,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目前已有70%,即17亿人喝不上清洁水,世界已有将近80%人口受到水荒的威胁。也许是生在水乡,感觉不到水的珍贵。事实上,中国水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

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目前的660座城市中,有2/3的城市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每年因缺水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因水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更达400多亿元。

同时,我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2002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为537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

倍;农业用水利用系数为0.4~0.45,发达国家为0.7~0.8;全国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为50%,发达国家已达85%。另外,在污水处理回用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

专家预计,我国将在2030年左右出现用水高峰,届时用水总量达到上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水资源短缺并非危言耸听。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而如此缺水又如此挥霍,那么我们靠什么维持这种虚假的富有呢?以河北省为例,这个人均水资源比以色列还少的地区,靠大量超采地下水,掩盖着极度缺水这一重要事实。全省累计超采地下水600亿立方米,其中深层地下水300亿立方已无法补充。再有15年,石家庄的地下水就能采完。现在,华北平原已拥有全世界面积最大的地下复合漏斗区,达四五万平方公里。西部的许多地区,因地下水超采严重,大片已成活多年的树木枯死。专家说:我们是用惨重的代价维持苟安,虚假的绿色使我们依然悠然自得。

要解决现在面临的“水危机”,还应该首先了解一下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我国水资源还有几个特点:一是全国降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上极不平衡。从人口和水资源分布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水资源南北分配的差异非常明显。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人口占了中国的54%,但是水资源却占了81%;北方人口占46%,水资源只有19%。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差别悬殊,历史上水旱灾害极为频繁;二是用水量逐年增长。1949~2002年,全国总用水量增加

了4000多亿立方米,大约每10年增加1000亿立方米,年平均增加约100亿立方米。在这期间,全国的用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农业用水比例逐步下降,而工业、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则有所增加;三是污水排放量大且处理率低,全国年排污水363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严重污染,水质性缺水现象越来越严重;四是缺乏科学的用水定额和管理,生产耗水量大,水的浪费相当普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有45%,万元工业产值耗水量远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农业灌溉有效利用率一般只有25%至

40%。五是全国各地区缺水类型各不相同。总体而言缺水全面告急,北方资源性缺水,·南方水质性缺水,·中西部工程性缺水。所以,水的问题在我国是很严峻的。

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加,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中国在水资源领域面临着五大严峻的挑战:

一是水旱灾害依然频繁,并有加重的趋势。中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与土地资源分布不相匹配,南方水多、土地少,北方水少、土地多。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处于水资源紧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约1/3的耕地面积位于洪水威胁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干旱和洪涝引发的自然灾害,是中国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由于气候变化等原因,中国的水旱灾害呈现加重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约1100万公顷,80-90年代约2000多万公顷,近5年来,平均每年受旱面积上升到3300多万公顷,因旱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5%左右。1950年~2000

年的51年中,中国平均农田因洪涝灾害受灾面积937万公顷,而1990-2000年的十年间,年均受洪涝灾害面积为1580万公顷,因水灾减产粮食约占同期全国平均粮食产量的3%左右。

二是农业用地减少,农业用水短缺程度加剧。随着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被大量占用,非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在急剧增加,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生产与生活、生产与生态等诸多用水矛盾进一步加剧。尽管中国采取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但大量的农田和农业灌溉水源被城市和工业占用,耕地资源减少的势头难以逆转,水资源短缺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从1980年到2004年的二十多年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全国总用水量增加了25%,而农业用水总量基本没有增加。全国农业用水量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980年的88%下降到2004年的66%。

三是中国水土流失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态脆弱。中国众多的山地、丘陵,因季风型暴雨,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7%,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泥沙淤积,加剧了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由于干旱和超载过牧,导致草原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四是污染负荷急剧增加,加重了水体污染。2003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80亿吨,比1980年增加了1倍多。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中,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大量使用,使得部分水体污染严重。水污染不仅加剧了灌溉可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粮食生产用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到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农作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

五是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中国约占55%的耕地还没有灌排设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全国灌溉面积中有1/3以上是中低产田,已建的灌排工程大多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的限制,一些灌排工程标准低、配套不全,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很多工程存在工程老化严重、效益衰减等问题,灌溉用水效率低,节约用水和提高土地粮食生产率的潜力还很大。

也许,你还心存侥幸,因为自己生在江南水乡。然而,“江南水乡闹水荒”的现象在江浙地区尤为突出。江苏水资源量仅为全国的六分之一,而70%以上的河道湖泊污染严重,南京、无锡、徐州、南通等地的城市河流污染严重,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浙江的人均水资源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杭嘉湖及宁绍地区经济发达,耕地占全省近一半,但水资源却只占全省的四分之一不到,而且河网与部分河流水污染正在加剧。无论是情愿还是不情愿,缺水,这一让水乡人感到无比陌生和尴尬的事实已经真实地摆在了人们的面前。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苏锡常平原等历史上的天府泽国,目前基本上都处于程度不同的缺水状态,一些地区出现了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水资源危机给江南水乡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城市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活用水都要求有稳定、可靠的供水。只有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

合效益,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严峻的水环境形势要求进一步重视水的开发和利用。保护和水害防治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提高人们的节水、护水意识和“水患意识”,确保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47届联合国大会决定,从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我国国家建设部也决定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为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解决中国的“水危机”,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切实的行动。

第三篇:关于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及分析

当今世界,食品不安全的风险源不断增加,人们对食品不安全风险的认识逐步提高。尤 其是现代农业生产对化学投入物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极端气候频繁出现,污染物不断增多,都使食品不安全风险上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多数为小作坊、小企业。他们对食品卫 生安全比较漠视,往往又在政府监管之外。因此,关注食品安全,人人有责。通过对食品安 全的调查,关注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的知识宣传,加强人们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健全食品质量监督体系,逐步改善食品安全严峻的现状。

一、调查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食品安全问题变得非常严峻,例如最近“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牛肉膏”、“染色馒头”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食品安全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与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食品安全涉及人类最基本权利的保障。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产品数量供给充足有余,在满足食品需求供给平衡的同时,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假冒伪劣食品频频被曝光,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群发性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二、调查方法、对象

调查方法:通过对农贸市场的实地考察调查人们对食品安全的了解,网上资料参考。调查对象:农贸市场小贩,食品加工厂,普通消费群众

三、调查数据

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观,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为88.6%,2002年为89.5%,2003为90.45%,2004年预计为92%左右,呈逐年上升态势。2004年37个城市第五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9.4个百分点,比 2003年提高1.9个百分点。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检出率仅为1.2%,在2003年大幅下降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1、对转基因食品 六成人没安全感

近日,《求是》主办的《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发布《2010~2011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报告》。该报告内容显示,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阜阳奶粉事件、龙口粉丝掺假事件、瘦肉精中毒、红心咸鸭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等等,不断打击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2010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78%的公民认为周围的食品安全不达标。68%的公民把食品安全问题摆在了首位 调查显示,一半(50.9%)受访者认为“需加强治理”。

基于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有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超过半数(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本次调查显示,在列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桶装饮用水等24类食品中,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是膨化及油炸食品。

在注水肉、转基因食品、食物过期变质等13类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病死牲畜肉等被选为最令中国消费者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本次调查显示,超六成人(62.8%)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近两成人(19.7%)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同时,在13类大家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转基因食品又排在最后一名。《小康》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但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2、生产者追逐利益 丧失道德底线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尽管政府对食品监管十分重视,但“政府监管不力”还是每逢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会抱怨的一点。

本次调查中,只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很大”或“比较大”,与之相比,则有45.2%的人认为“力度不够”或“没啥力度”。

3、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

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过去一味相信广告,现在更相信产品卫生质量公告。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85%关注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领先于农贸市场。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是农贸市场的9倍,其中速食食品安全认同度最高。

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 70.4%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愿意选择绿色食品,52.4%希望选择安全食品,22.3%希望选择有机食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多种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向有关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等,这几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8.4%、54.1%、48.7%、30.3%和14.7%。

广大消费者对“三绿工程”的参与意识大大增强。据调查,66.2%的人希望通过电视专题片进一步了解“三绿工程”,69.7%的人愿意为“三绿工程”出谋划策,53.8%的人愿意义务宣传“三绿工程”,49.2%的愿意积极举报食品安全相关问题。在“三绿工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提高消费信心这一问题上,认为开展诚信经营及行业自律、树立放心品牌、严格食品检验检测的消费者比例分别为66.9%、56.1%、47.8%。

现在,有一部分人开始购买“绿色”、“有机”食品。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半数(54.7%)的受访者表示“有时”会去购买“绿色”、“有机”食品,“经常”购买的比例则为16.2%。受访者中,四成以上(42%)对“绿色”、“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持“信任”态度。

四、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原因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六点:一是我国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很薄弱。一次事件过后,往往不会去思考它深层次的原因,没有长远的眼光。通常买到问题食品,大多数人只是自认倒霉,没有进一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行业的诚信危机和社会责任缺失。三鹿奶粉中的三聚氰胺,早在一年前就在美国的宠物食品中查出。美国禁止往宠物食品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却被中国的个别企业往婴儿的奶粉中添加,导致大头婴事件震惊全国,这已使整个行业面临严重的诚信危机;三是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检测力度不够大,通常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媒体报导之后才引起相关部门的调查和检查,同时我国也存在;四是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而且发现问题食品后对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大,起不到震慑作用;五是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六是国民的检举力度还不够,对一些地下作坊和山寨食品没有举报,而是视而不见,导致一些地下作坊的食品流入市面上,危害大众的生命安全

五、结论与建议

食品安全不是说政府还是企业的责任就可以了事的,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也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好比就我们而言,已经知道我们周边的地下作坊提供的食品是不达标的,就应该抵制,不要贪图一时的方便,打给电话叫外卖就一直宅在宿舍。与此同时,大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也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此之外,各职能部门应迅速加强立法还有加大监管力度,坚决依法取缔违反食品安全的企业和重罚相关负责人。在加强立法和监管的同时,还应该加强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建设和生产者诚信体系的建设,使老百姓放心购买放心吃。

第四篇: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分析

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分析

摘要:食品流通是整个食品链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食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此环节食品的安全性,才能确保整个食品链的安全。本文以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为大背景,深入分析了我国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在研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流通环节影响食品安全的各种关键因素。

关键词:食品流通 食品安全

食品流通是整个食品链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由于食品本身的特性、食品链前端(例如生产环节和加工环节)的影响以及食品异地生产、加工或消费的趋势等诸多因素,导致食品在流通消费领域影响质量安全的因素增多,因此,严格控制与管理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对于确保人类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食品流通市场的全面开放,食品市场日益繁荣。但随之而来的由于食品流通渠道增多而造成的食品安全隐患、经营秩序混乱以及各种假冒伪劣食品等问题时有出现,不仅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而且威胁着广大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全面而深入地分析我国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的现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系统、科学和合理的角度提出我国加强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的对策,已是我国当前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1999年以来,商务部会同中宣部、科技部、财政部、铁道部、交通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原国家药监局)、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等十二部门联合实施了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为全面掌握实施情况,更好地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发[2004]23号)精神,商务部组织全国城市农贸中心联合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

1.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主要成效:

1.1 上市食品安全状况总体好转。

据有关部门监测,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观,食品卫生平均合格率2001年为88.6%,2002年为89.5%,2003为90.45%,2004年预计为92%左右,呈逐年

上升态势。2004年37个城市第5次监测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3%,比2001年提高了30.5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比 2003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4年4月份,1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 肉精”检出率仅为1.2%,在2003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下降了1.4个百分点。5城市水产品氯霉素残留检测均为0。

1.2 市场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得到加强。

目前,全国年销售2亿元以上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普遍实行了自检制度,实施检测的零售店铺数量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商务部门定点检测机构已覆盖了较大的范围,并形成了企业自检、社会中介机构受托检测和政府部门监督抽检三道“防线”。据调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2.6%设立了检测室,55.1%配备了专职检测人员,其中最多配备了62人;连锁超市中,73%配备了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建立了目标责任体系,21%向其所属门店派出了卫生质量巡查专员。

1.3 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得到实施。

近年来,由于大力推行认证、索证、索票、信用档案、场厂(地)挂钩等准入制度,市场食品安全系数大大提高。调查显示,食品安全的国家标准普遍推行,其中32%的企业采用了国际标准;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4.45%通过了 ISO9000、ISO14000和 OSHMS18000三类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7.11%设立了无公害产品专区,16.31%设立了绿色食品专区,6.14%设立了有机食品专区,三者相加近50%;超市公司中,注重食品安全基础建设的占91%,建立加工食品安全制度的占73%,注重环境因素的占59%,实行食品卫生安全岗位责任制的达91%,把食品安全指标量化并作为考核依据的达86%。

1.4 食品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观。

据调查,目前,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建有冷库的占38.56%,其中上海市高达52.4%;27.9%配备了速测仪,10.59%配备了色谱仪,3.6%购置了检测车;43%配备了污物处理设备,其中12.92%拥有垃圾分类处理设备,9.53%设立了封闭式垃圾楼,8.9%配备了污水处理设施;24.79%建立了配送中心。连锁超市中,大多数已把食品冷藏柜作为营业设施中的基本配置,辽宁、福州、青岛、南京、上海、广州、宁波等地城市在肉类食品市场上配备冷柜的超过60%,部分企业也配备了简易的检测设备;被调查的超市全都对垃圾污物进行分类,集中处理; 90%以上的连锁零售企业建有配送中心,截止到2004年6月末,我国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已达2845个。

1.5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显著增强。

消费者选择食品标准从优先考虑价格转向价格与质量并重。过去一味相信广告,现在更相信产品卫生质量公告。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中85%关注食品保质期,72%关注蔬菜和水果的农药残留量,55%关注食品的细菌超标问题以及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量等有关因素。

消费者对超市食品安全的认同度明显领先于农贸市场。消费者对超市所销售的各类食品的安全性认同是农贸市场的9倍,其中速食食品安全认同度最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调查显示,消费者中47.9%关注相关检验证明,22.3%关注食品的色泽、外观;70.4%希望购买无公害农产品,56.4%愿意选择绿色食品,52.4%希望选择安全食品,22.3%希望选择有机食品。在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采用多种办法维护自身的权益,包括向有关管理部门申诉、提请仲裁机构仲裁、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人民法院起诉、与生产经营者协商等,这几方面的比例分别为68.4%、54.1%、48.7%、30.3% 和 14.7%。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尽管我国食品内在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改善,食品抽检合格率不断提高,但上市食品超标问题依然存在。目前,食品卫生平均不合格率仍达8%左右,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为7%,畜产品“瘦肉精”检出率为1.2%。对7万多家食品市场进行的检查共发现不合格散装食品19万多公斤,病害肉40多万公斤,假冒伪劣酒类案件9.5万件。

2.2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不完善建国以来,我国食品法规建设取得

了较大的成绩,但是法律与法规的完整性、协调性与严密性仍然欠缺。主要表现为:

2.2.1 《食品卫生法》的可操作性较差

我国食品安全的核心法律《食品卫生法》对于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未能体现对。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链的全过程管理;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与之配套的《食品卫生法实施条例》至今尚未出台,可操作性较差等等。例如根据《食品卫生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在采购食品及其原料时,应当向供货主索取产品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但从全国食品卫生检查的情况来看,这项规定执行得很不到位。即使在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采购食品时索证的仅占20%~30%,小商场和个体摊位的情况就更为严重。

2.2.2 市场准入制度所需的法规不完善由于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健全的商品检测体系和必要的检测设备!手段,造成了不仅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不能及时检出,而且销售渠道混乱,假冒伪劣问题严重。对于散装食品,目前卫生部出台的《散装食品管理办法》只适用于超市和商场等,而对于集贸市场和餐饮业并未作出规定。

2.2.3 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亟须调整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结构设计不够科学合理,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较差,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科学的标准体系。主要表现为:

(1)标准总体水平偏低。食品中某些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中的指标与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中的指标相比差距较大,例如CACCODEXSTAN230-2001《铅限量》规定的葡萄酒中不得超过0.2mg/L,液体乳中不得超过0.02mg/L,婴儿食品中不得超过0.02mg/kg,而我国相应标准的限量是0.5mg/L(葡萄酒)、0.2mg/L(液体乳)、0.5mg/kg(婴幼儿配方食品)。

(2)部分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例如GB16321-2003《乳酸菌饮料卫生标准》规定铅不得超过0.05mg/L,而QB1554-1992《乳酸菌饮料》则规定铅不得超过1.0mg/L。

(3)重要标准短缺。例如食品流通领域的良好操作规范(GMP)、食品贸易道德规范标准等重要的食品流通标准至今尚未制定。

(4)标准的前期研究薄弱。某些有毒有害物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等方面的标准缺乏基础性研究,许多限量标准尚未依据“风险评估”原则考虑总暴露量在各类食品中的分配状况。

(5)部分标准的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性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例如2004年4月在我国众多省份发生的“劣质奶粉”事件,究其原因,在于一些企业并未执行国家有关奶粉的标准,以劣质奶粉冒充合格奶粉在市场销售。

2.3 市场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我国从事农产品和食品经营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这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地位、功能不明确,交易方式落后。因此,食品流通市场实现规范管理以及产品交易时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和包装规格化的难度增大。同时,流通过程中食品标识的滥用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伪造食品标识、夸大食品标识展示的信息以及散装食品少有标识等。不仅给消费者的经济利益造成损失,而且对消费者安全构成了威胁。另外,食品可追溯的标识系统通用性差,与国际不接轨。虽然中国肉类协会出台了《肉类行业食品安全信用管理规范》,可追溯标识的编码工作已在肉类行业试点实行。但该安全信用码只能在中国肉类协会信用系统的成员内部使用,不具备全国通用性,更无法与国际接轨,与现有超市采用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不兼容,并增加现有的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成本等。

2.4 二次污染严重在我国食品流通企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普遍存在着食品安全控制技术水平落后,设备、设施老化,检测能力低等问题;且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危害因素分析与控制管理体系,无法开展基于风险分析的食品安全控制、检测与管理活动。据统计,目前我国食品流通领域80%以上的生鲜食品采用常温保存、流通和粗加工手段,根本不能控制整个流通环节的安全与卫生。

2.5 企业信用程度低有毒有害食品的不断出现、乱贴食品标识以及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仍屡有发生,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的严重缺失。例如一些商贩为牟取高额利润,在销售环节滥用有害投入品,如双氧水、甲醛等处理水产品,虽然改善了水产品的外观,延长了腐败期,但造成毒害物质残留过高,给消费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

3.食品流通安全问题成因

3.1 客观原因主要是市场缺陷,即市场本身无力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负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3.1.1 食品市场的负外部性。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行为得到好处或坏处,却不计入他的成本或价格中。其中使其他经济主体得到坏处的就是负外部性。在食品安全问题上,非正规厂商给消费者和正规厂商造成的负外部性为:其生产的伪劣产品给消费者带来心理上的负面影响,产生食品购买恐惧心理;消费者鉴于伪劣产品在其心目中留下的恶劣印象,就会对市场上的产品都产生怀疑,从而影响正规厂商优质产品的销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的食品供应个人或厂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需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导致食品市场可能出现优胜劣汰的现象。

3.1.2 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当前信息不对称成为食品交易活动的普遍现象,不但严重冲击食品市场公平交易,使天平向信息优势方倾斜,并且导致了我国整个食品链的信任危机。

3.2 主观原因

3.2.1 食品安全的管理理念落后。现行食品安全管理注重产品的产后监督,常以食品卫生管理取代食品安全管理。实际上,食品安全应包括整个食品“产业链”的安全控制,包括从产品产前的环境质量监督、产中的食品安全监督和产后的食品安全监督。

3.2.2 食品安全预警体系不健全。一是食品安全预警标准指标不全面,二是食品安全预警的机构缺乏,三是食品安全预警的手段落后。

3.2.3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不完善。一是监控制度不完善,二是缺乏激励和信用惩罚机制,三是有些行政部门违法介入企业信用活动和干扰执法。

参考文献:

[1]刘文等,我国流通消费领域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5

[2]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关于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状况的调查报告,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05.5

[3]宁波市工商协会,流通领域食品安全问题成因与对策探析,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6

第五篇: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提纲)

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

调查主题: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调查地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螺洲校区)

调查时间:2012年月日—日

调查小组成员:江晖、廖伟波、陈礼贤

调查主题:大学生食品安全状况调查

调查目的:了解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的了解

调查地点: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螺洲校区)

调查时间安排:2012年月日---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走访调查、上网了解

调查范围: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大

一、大

二、大三学生

成员安排: 陈礼贤

廖伟波

江晖

参考资料:在通过网上或资料查询获取统计资料,查找具有权威性的调查结果,尽最大努力获取相对正确的结果。

大纲

引言

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情况仍不乐观,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食品监管人员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

2.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消费者甚至不知道什么是QS。而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许多县市群众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价格,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

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所谓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在农村地区很盛行。还有消费者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即使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伪劣食品横行,却很少受到举报。

3.食品销售加工场所简陋,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

可要求。农村食品经营户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一般比较简陋,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往往达不到要求。加上农村食品经营者进货数量少,档次低、交通不便等原因,进货渠道以就近、简单、价格便宜为原则,这也为假劣食品大开方便之门。

三、面对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1.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在工作在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的工作人员长年经费不足、人员匮乏、车辆紧张等这些都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经费投入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坚实保障,必须做到专人,专费,专用。做好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的 工作报酬,使其由兼职转向专职,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鉴于农村市场的分散状况,各部门应携手联动,避免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强协作,形成食品监管合力。才能实施从源头的监管。

2.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针对县市食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特点,充分利用市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宣传方式如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借助“3·15”等宣传活动时机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同时完善消费者消费维权网络。及时处理群众的消费纠纷,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3.加强对食品经营加工者的管理。首先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对其进行宣

传教育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强化其责任意识,其次要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做到食品经营证照齐全,制度齐全,亮证亮照,督促食品经营户加强索票索证、台账记载。其次对无证无照销售食品、销售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一定要严处,重罚,手不留情。最后要对经营者进行信用管理,提高经营户诚实守信意识。对于不诚信的经营户,要及时公开甚至吊销其执照。另外在政府在严格执法检查的同时,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倡导、引导、鼓励连锁超市进农村,引导大型超市以各种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规范进货渠道,以保障食品安全消费者处于弱势和被动的不利情况下,县市已成为问题食品的重灾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强县市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好了,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

…表格

…出现的问题及需解决的问题

…反映了什么

下载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食品安全状况调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4农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填空和不定项选择。请在符合的选项打“√”,没有恰当选项请在空白处说明。一、基本情况1.市场类型:(单选)A.自发集市或圩场;B.固定集市或圩场;C......

    城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范文

    附件3 城市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填空和不定项选择。请在符合的选项打“√”,没有恰当选项请在空白处说明。一、基本情况 1.市场经销商情况:经销商总数其中:公司个体经......

    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

    附件2 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安全状况调查问卷填空和不定项选择。请在符合的选项打“√”,没有恰当选项请在空白处说明。 一、基本情况 1.市场经销商情况: 市场共有固定经销商户,......

    对我国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状况调查

    对我国动物性食品出入境卫生检验状况调查 摘要: 动物性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世界各国因动物性食品所致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重大食品污染时间......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1

    我国大学生创业状况调查分析 ——以北京市12所高校为样本 《经济纵横》2010年第6期 摘要:对北京市12所高校的抽样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都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但准备创业或......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出版业网站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陈丹 付海燕 出版发行研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普及,我国出版业网站建设也迅猛发展,从靳开川在《国内出版社网站建设研究》中记载的1999年的......

    食品安全调查

    民以何食为天?——关于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社会调查平阴县玫瑰中学08级2班一、课题的提出:“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吃饭是我们生活的第一件大事,食品安全关系到人......

    食品安全调查

    茂名市城镇居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调查 报告食品安全是国计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基于对加强和改进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