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
河南省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
(2013年01月05日)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和规范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责任落实,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和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职责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对我省食品安全相关部门、各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第三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是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方式,监督检查结果是食品安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第四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根据需要,监督检查人员可从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抽调,必要时可邀请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和食品安全监督员参加。
第五条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建立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参照本办法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章 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第六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
(二)国家食品安全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
(三)省政府有关部门、各级政府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情况;
(四)食品安全重大整治、重大行动及重大事件查处情况;
(五)各级政府在建立健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升监管基础能力、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工作开展情况;
(六)领导批示、批转和上级交办的有关工作落实情况,群众投诉、案件转办以及社会反映突出的问题办理落实情况;
(七)其它需要落实的工作实施情况。
第三章 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
第七条 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采取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整治工作督查、暗访、考核考评等方式进行。
第八条 日常监督检查:
(一)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工作情况汇报;
(二)查阅有关制度建设、档案建设、工作实施记录等文件和材料;
(三)实地抽查、检查种养殖、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等环节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安全状况;
(四)实地检查食品安全能力建设及监测检验情况。
(五)日常监督检查结果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汇总留存。涉及的问题向有关单位移交办理,重大问题向省政府报告。
第九条 专项整治工作督查:
(一)根据实际情况,组成专项整治工作督查组,督查组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二)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检抽验等方法开展检查工作,对专项整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督促协调;
(三)检查结果向省政府报告,并向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反馈意见,涉及问题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条 暗访:
(一)食品安全督查暗访工作采取直接深入实地调查探访的形式,事前不通知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不接受所涉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接待安排。
(二)在开展督查暗访工作时可以使用必要的暗访方法,抽取有关样品进行检测等。
(三)对在督查暗访中发现的一般问题可向有关单位给予反馈;对突出问题,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向相关部门和当
地政府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一条 考核考评:
(一)重点对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贯彻食品安全方针政策、落实国家和省食品安全工作部署、履行食品安全工作职责、确保食品安全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
(二)考核标准依据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而制定,并适时调整。
(三)考评方法主要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查抽检、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同时结合年度监督检查情况,最后确定量化结果。
(四)考核结果将在全省予以通报并上报省政府,作为省政府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考核重要依据。对考核优秀的给予表彰,考核结果较差的给予批评,对工作落实不力、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社会不良影响的报请省政府予以问责。
第十二条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监督检查工作。根据督查工作要求,要及时派出人员配合工作、处理问题。
第四章 监督检查的制度和要求
第十三条 实行食品安全工作督查督办制度。
对需要解决的较大问题和重要工作事项,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可向有关单位下发《食品安全督查督办通知书》。接到
《食品安全督查督办通知书》后,有关责任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落实有关工作,解决相关问题,报送处理结果。《食品安全督查督办通知书》和处理结果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建档留存。
对于重大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挂牌督办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下达挂牌督办通知,并通过一定方式公布督办信息。责任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结,并形成报告。情况复杂、在规定时间内难以完成的,经上报同意可以适当延期。办理结果经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同意后解除督办程序。处理结果报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适时向社会公示。
第十四条 实施食品安全监督员制度。
食品安全监督员制度是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重要形式。监督员的主要职责: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党和政府加强食品安全的政策、措施;深入农产品生产、食品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服务等社会一线,了解食品安全实际问题,掌握食品安全监管实际情况;收集和反映群众及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加强和促进食品安全工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出建议;根据需要,参加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活动及其他有关工作。
食品安全监督员一般从专业技术人员、社会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与食品安全相关领域中产生,并经过单位推荐,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审核。食品安全监督员实行动态
管理。
第十五条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对督办事项无故拖延、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可对有关单位和人员直接约谈;情节严重的,要依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员责任。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失职、渎职行为,应及时启动行政问责;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 监督检查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监督检查不代替有关部门正常监管工作。
第十七条 监督检查人员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不得以工作之便谋取个人利益。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在组织作出处理决定前,要严格保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食品安全办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甘肃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
甘肃省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办法
(省纪委、省编办、省监察厅 2012年6月4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根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甘肃省机构编制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应遵循实事求是、依法办事、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加强管理与监督检查相结合,预防教育与惩治查处相结合。
第三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应当依法履行职责,检查执行机构编制管理规定中存在的问题,查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
第二章 监督检查的对象、内容、程序和方法
第四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对象是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机关,法院、检察院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以下简称机关事业单位)。
第五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
(二)制定的机构编制管理政策、措施是否与法律、行政法规相一致,是否符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省编委的有关规定;
(三)机构改革方案中涉及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四)机构编制标准的执行情况;
(五)行政、事业编制总量控制情况;
(六)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臵、职能配臵、编制核定、领导职数配备等机构编制事项的执行情况;
(七)机构编制管理权限和审核审批程序的执行情况;
(八)受理和查处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问题及整改的情况;
(九)机构编制统计情况;
(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
(十一)其他需要监督检查的事项。
第六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制定方案;
(二)根据管理权限报批方案;
(三)发出通知;
(四)组织实施;
(五)报告检查情况;
(六)向被检查单位通报检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
(七)跟踪督办整改落实情况。
第七条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可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谈话、实地查验等方式,实施例行检查、专项检查或联合检查。
第三章 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第八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建立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自查、检查、督查制度。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对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组织开展一次自查,将自查情况报同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每年对所辖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执行情况至少开展一次全面检查,将检查情况报同级党委、政府和编委,以及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遇有重要情况,随时报告。
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下级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开展一次督查,将督查情况报同级党委、政府和编
委。
第九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建立健全与同级纪检机关和组织、监察、财政、人社、审计等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召开联席会议,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十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建立机构编制系统监督检查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上下配合,协同推进,提高监督检查工作效能。
第十一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健全完善电话、互联网、传真“三位一体”的“12310”举报受理平台,形成便捷、安全、高效的举报受理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机构编制执行情况评估工作机制,将评估结果纳入党委、政府考核体系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内容,并作为调整机构编制的依据。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纳入干部监督和党委巡视工作范围。加强机构编制工作考核,推进机构编制执行情况动态监测。
第十三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政务公开制度,在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情况下,应当公开机构编制政策规定、业务范围、审批程序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对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等情况,应当向本单位或者社会公开。
第十四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建立预防教育制度,通过聘请机构编制监督员、推行监督听证、借助新闻媒体
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预防警示教育,健全全程监督工作体系。
第四章 日常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按照职责权限,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应调查核实。调查核实应由两人以上共同进行。被调查核实的机关事业单位和有关人员应当积极配合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及时提供相关材料,对调查事项涉及的有关问题做出解释和说明,不得弄虚作假。
第十六条 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可以责成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查办有关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事项。
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交办、转办件,应在接到通知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上报办结报告。因确需延长时限的,应提出书面申请,可视情况适当延长,延长期限一般不得超过30个工作日。
办结报告和备案材料应当事实清楚、处理适当、手续完备。对不符合要求的,需按程序补办或者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
第十七条 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下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查办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采取电话通知、发督办函、现场督查等方式进行督办。
(一)规定期限内未报送办结报告或未将办理结果和反馈情况报送备案的;
(二)应当查清的问题没有调查清楚的;
(三)应当纠正的问题没有纠正的;
(四)应当落实的整改任务没有落实的;
(五)未按规定对责任人作出处理或者处理不当的;
(六)有其他需要督办情形的。
第十八条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个人有权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或者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有关机构编制管理违规违纪问题。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举报事项,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应当立项督查,并将查处结果及时反馈举报人。重要、复杂案件的立案督查,应当报同级党委、政府、编委和上一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
受理机关应当对举报机构编制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的人员严格保密,可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十九条 各级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人员与举报事项、举报人、被举报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举报人有正当理由要求监督检查工作人员回避的,监督检查工作人员应自行回避。
第五章 违规违纪处理和责任追究
第二十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视违规违纪情节,可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建议改正或者责令限期纠正;
(三)予以纠正;
(四)建议对超编人员不予核拨经费;
(五)建议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 市州、县市区党委、政府和编委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理:
(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规定程序设立、撤并机构,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性质的;
(二)超职数、超规格配备领导干部的;
(三)超编制进人的;
(四)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同级或者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理:
(一)违反规定干预下级机构设臵、职能配臵或者编制、领导职数配备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扩大或者缩小职责范围和权限的;
(三)擅自设立、撤并机构以及提高机构规格或者变更机构名称、隶属关系、经费渠道的;
(四)超领导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
(五)混用、挤占、挪用编制和自定编制的;
(六)为超编人员核拨经费或者办理录用、交流、社会保障等手续的;
(七)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导致统计信息失实或者不按规定报送统计数据的;
(八)以虚报人员等方式占用行政或事业编制,冒领财政资金的;
(九)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在机构编制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依照本办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处理:
(一)超规定机构限额审批机构,超越权限提高机构规格、加挂机构牌子、变更机构性质或者名称的;
(二)超规定编制限额审批编制或者违反规定使用编制的;
(三)违反规定核定领导职数的;
(四)未按规定跨层级调整行政编制的;
(五)其他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中,监督检查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一)向被举报人或无关人员泄露督查和举报事项相关情况的;
(二)私自摘抄、复制或者擅自将不需要公开的督查规定、举报件带出工作场所,以及在无保密措施的载体上存储、传递、处理与该案件有关信息资料;
(三)歪曲、隐瞒和捏造督查事宜、举报内容及查核事实真相的;
(四)推诿、拖延、压制或者损毁交办件、转办件、举报件的;
(五)利用督查和调查核实举报问题之机徇私舞弊的;
(六)未按规定保守国家秘密和泄露个人隐私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的。
第二十五条 各级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对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和案件,经过调查核实,需要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纪律责任的,属于纪检监察对象的,移送纪检监察机关处理。不属于纪检监察对象的,移送有关任免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发现有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的问题时,应当及时向机构编制管理机关通报有关情况。在查处案件中,对有机构编制违纪行为,但认为对责任人不需要追究党纪、政纪责任,但需要由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给予相应处理的,应当将案件线索移送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处理。
第二十六条 对打击报复监督检查工作人员和机构编制违规违纪举报人的人员,依据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省监察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主题词:机构编制
监督检查
暂行办法
通知
抄送:各县区党委、政府。张掖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2012年7月5日印发
共印40份
第三篇: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着力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活动深入到食品经营户中,食品安全检查工作。2011年6月20日联芳园区邀请了区食药监局、小龙坎工商所、区质监局、小龙坎派出所,组织园区社会事务办、综治办,三个社区食品药品工作人员23人,对园区范围内的重点单位进行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总结《食品安全检查工作》。
此次检查我们将未办证的集体食堂、大型餐馆、以及油烟排放不合格的小型餐馆纳为检查重点。如:平顶山上养老院、上海大众汽车维修站食堂、王红面庄、鹏豪酒店、富州新城员工食堂、兴渝学校食堂等16家食品经营户;在检查过程中上海大众汽车维修站食堂发现一批次中有5瓶黄酒有生产质量问题,鹏豪酒店发现4包“三无”冷冻食品;并全部带往区质监局检测,跟踪追查生产厂家源头;检查还发现联芳桥社区内重庆兴渝学校食堂环境卫生不过关以及各项指标都不达标,当场签发停止营业通知书,要求学校领导必须对食堂内部设施进行整改,办理相关许可证;在检查中对食品经营商家发放了“食品添加剂使用表”70份,要求餐馆、食堂将自己使用添加剂填表并上墙。
此次联合执法出动车辆5辆,20人次。通过这次检查,对园区范围内的餐饮服务环节启到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第四篇: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暂行办法
河南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06-3-16 10:49:00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规范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以下简称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以下简称《行政许可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等15部门《关于<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使用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是指登记管理机关依据《行政许可法》、《条例》和《通知》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监督检查和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对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与指导。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和已登记(备案)的事业单位法人。
第四条 各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同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监督工作,上级登记管理机关负责对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与指导。
法院、检察院、发展和改革、公安、司法、财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国土资源、银行、海关、国税、地税、统计、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在事业单位法人申办相关业务时,查验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以下简称举办单位)配合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工作进行监督。
第五条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监督应当遵循的原则是:
(一)以督促、指导为主,处罚为辅,把督促、指导贯穿于监督管理的全 过程;在加强督促、指导的同时,对事业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依法查处。
(二)督促事业单位建立完善的自我约束机制,增强登记管理意识,自学 接受监督管理,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三)把审查事业单位法人的报告作为实施监督管理的基本方法,同 时运用实地检查、实施培训、行政处罚等方法。
(四)既要依法监督管理,认真依法办事,又要积极主动为事业单位搞好 服务,依法保护事业单位已登记事项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事业单位有义务接受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和检查,也有权拒绝登
记管理机关进行的与登记管理工作无关的监督和检查。
第二章 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监督
第七条
事业单位与其举办单位应当实行政事分开。事业单位的产权界限 应当明晰,应当建立健全能反映事业单位财产状况的独立财务制度。
第八条
事业单位应当依照《条例》的规定办理设立登记(备案)。新设立 的事业单位,应当在批准设立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设立登记。
经核准登记,从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事业单 位法人应当将有关登记事项填入《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备案表》,报登记管理机关备案。
第九条 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事项发生变化的,应当在发生变化 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法变更登记。涉及名称变更的,应交回原印章;涉及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提交原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报告。
第十条 事业单位法人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事 业单位法人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主动接受年检。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法人被撤销、解散或者被改为非事业单位的,应当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法注销登记(备案)。
事业单位在办理注销登记(备案)前,应当在举办单位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完成清算工作;自清算结束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登记管理机关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备案),交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法人申请办理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检验、注销登记填写的各种表格,应当准确、完整、整洁,符合有关操作规范要求,不得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提交的有关文件、材料应当齐全、有效。提交有关文件、材料复印件的,在复印件上加盖单位行政公章,以示对该文件、材料的合法、有效负责。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办理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后,由登记管理机关统一组织发布公告。
第十四条 事业单位法人应当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是事业单位法人资格的唯一合法凭证,未领取《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单位,不得以事业单位法人的名义开展活动。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在申办以下事项或开展以下相关活动时,应当向有关部门提交《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一)刻制印章,办理机动车、船牌照;
(二)申办社会保险事宜;
(三)开立银行账户和贷款;
(四)申办税务登记和减免税收;
(五)从事经营活动和兴办经济实体,申办有关执照;
(六)国有资产管理和统计登记;
(七)土地和房产登记管理;
(八)申办收费项目及标准、收费许可证,购领依据、发票;
(九)法律诉讼、公正事宜;
(十)人事调动和工资基金管理事宜;
(十一)申办海关事宜;
(十二)其他要求提交《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的事宜。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法人禁止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
法人证书》或者出租、出借印章,禁止伪造或使用假证书、假印章和假年检标记。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法人的名称应当与其宗旨和业务范围相符,单位印章、银行账户、对外挂牌等使用的名称应当与核准登记的名称相一致。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法人接受捐赠、资助、应当根据捐赠、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
第二十条 事业单位法人应当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税务等管理制度,接受财政、税务、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二十一条 事业单位申请设立登记或者变更开办资金,应当提供具有法定资格的验资机构出具的验资报告或经举办单位审核确认、加盖举办单位行政公章的财务决算资产负责表(损益表)。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法人应当将《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正本悬挂在主要办公场所的醒目处。
第三章 对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
第二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的登记工作,应当给予培训和指导,宣传政策和法规,讲解清楚应提交的文件材料和各种表格的填写方法。
第二十四条
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检验、注销登记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检验、注销登记需要提交的文件、材料和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印制成一次性告知单(见附件1—4),事先发给申请登记或者年检的事业单位。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申请登记或者年检所报文件、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当场或者在5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需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之日起即为受理。
对应当办理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检验、注销登记(备案)而未按规定及时申办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核实情况,采取电话督办、发《督办函》(见附件5)或者上门现场督办等方式督促其办理。
第二十六条 登记管理机关自受理事业单位申请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备案)的文件材料后,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办结。经核准的设立登记(备案)和变更登记,及时发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经核准的注销登记(备案),及时收回《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经审查不符合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备案)条件的,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说明不予受理的理由。
第二十七条 自核准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注销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予以发布公告。第二十八条 登记管理机关办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检验、注销登记,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严格按程序办事,禁止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第二十九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及时将事业单位递交的材料归档,妥善保管。涉及事业单位机密及可能给事业单位造成损害的资料,应当执行《保密法》和有关保密的规定。
第三十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使用国家统一制作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年检标记。
第三十一条 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将申请登记需要提交的全部文件、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各种表格示范文本,以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人员守则》(见附件6)、《事业单位法人设立登记工作流程》(见附件7)、《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工作流程》(见附件8)等制成展版,悬挂在办公场所醒目处。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勤奋敬业,公正执法,热情服务,提高效率。
第四章 监督的方式
第三十二条 对事业单位法人的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审查《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
事业单位法人应按规定于每年1月1日至3月31日之间,向登记管理机关报送上一的《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法人报送的报告书及相关文件材料,应当认真审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格或者不合格的结论。对年检合格的单位,在其《事业单位法人证书》上加贴年检标记;不合格的,针对有关情况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
(二)自查、检查或抽查。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要求事业单位或其举办单位进行有关登记管理的自查,报送自查材料;或定期、不定期到事业单位,对其涉及登记管理的有关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或抽查;如遇特殊情况、重大问题或者举报,应进行重点检查或者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查处。
登记管理机关对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将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三)实施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培训和离任审计。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 应当积极接受培训,系统地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理论常识,了解事业单位法人的权利和义务,提高法制观念,增强登记意识。已登记的事业单位法人,法定代表人变更的,应由政府审计部门或法定中介机构对原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并提交审计报告。
(四)行政处罚。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根据对《事业单位法人报告书》的审查和平时检查的结果,对事业单位违反登记管理法规的行为依法给予处罚。情节较轻的,给予书面警告,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注销其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建议举办单位对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处分;触犯法律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
对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一)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检查或抽查。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应根据工作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对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进行调研、检查或抽查,总结经验,纠正下级登记管理机关的违规或不规范行为,对下级的登记管理工作及时给予指导。
(二)建立工作报告制度。登记管理机关在工作中遇到重要问题,应及时向上级登记管理机关请示、报告;对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布置的工作,下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按时完成、回复或报送材料;下级登记管理机关应当于每年11月底之前将本的工作总结和下的工作打算报送上级登记管理机关。各级登记管理机关都应当将上级的有关文件、会议精神、工作安排等及时转发、传达给下级登记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主管部门。
(三)接受部门、事业单位和社会的监督。登记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政务分开,将登记管理工作的政策、法规、及有关规章制度、办事程序、具体要求、举报电话等公之于众,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第五章 罚 则
第三十四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规定办理设立登记(备案),而未及时申请办理的,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限期补办,逾期仍不补办的,由登记管理机关建议其举办单位对该事业单位的主要行政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第三十五条
事业单位法人逾期没有年检的,已经核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失去效力并即行废止。
《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废止,但未办理注销登记的,其法人的责任和义务存续。
第三十六条 事业单位法人不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的,登记管理机关应给予警告,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拒不改正的,经审批机关同意,注销其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第三十七条 事业单位法人超出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的,登记管理机关应责令其停止活动;情节严重的,会同有关部门对其行为依法查处。
第三十八条
事业单位在申请办理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报告、注销登记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改正;情节严重的,通知其举办单位对该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第三十九条 事业单位法人涂改、出租、出借《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出租、出借、印章的,登记管理机关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作出书面检查;拒不改正的,注销其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造成严重后果的,建议举办单位对其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条
事业单位伪造、使用假证书、假印章和年检标记的,登记管理机关没收其证书、印章和年检标记,通知其举办单位对该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依法给予纪律处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一条 事业单位法人接收捐赠、资助,不符合《条例》规定或违背与捐赠人、资助人约定的期限、方式和合法用途使用的,登记管理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经审批机关同意,注销其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
第四十二条 事业单位法人核准登记后超过一年未开展活动或自行停止业务活动一年以上的,登记管理机关应当给予警告,现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经审批机关同意,注销其登记,收缴《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和印章,建议审批机关予以撤销。第四十三条 登记管理机关因制度不健全,不按规定办理事业单位登记造成严重后果或受到举报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四条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受理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备案)、变更登记和注销登记(备案)的文件材料后,不按规定时限办结,或者丢失事业单位报送的文件材料的,给予直接责任人批评教育;经批评教育仍不改正的,给予纪律处分。
第四十五条 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办法由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负责解 释。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时起施行。
第五篇:河南省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河南省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河南省教育厅
关于印发河南省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
法的通知
豫政食安办〔2015〕6号
2015年03月02日 发布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政府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局: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饮食安全,有效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指示,省政府食品安全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教育厅制定了《河南省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各级政府食品安全办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和督导检查,会同食品药品监管、教育等部门统筹做好当地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省政府食品安全办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省教育厅
2015年3月2日
河南省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规范学校食堂经营行为,保障师生饮食安全,防止食物中毒或其他食源性疾患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食堂,以下统称学校食堂),是指为学生(含教职工)提供就餐服务,按要求具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食品加工操作、食品出售及就餐空间的场所。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
第二章部门职责
第四条 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学校承担主体责任”的总体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教育行政部门日常管理、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
第五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学校食堂,核发《餐饮服务许可证》;
(二)对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进行日常监督检查;
(三)对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责任人进行约谈,约谈内容包括:通报其违法违规事实及其严重性,剖析违法违规行为原因,告知整改内容和期限,督促其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四)建立并落实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员(师)管理制度;
(五)定期向当地政府报告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通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隐患;
(六)组织指导学校食堂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七)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的日常管理,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学校食堂建设发展规划,推进学校食堂基础建设标准化,努力改善学校食堂基础设施条件;
(二)督促学校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培训;
(三)定期开展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督导检查,对督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并督促落实。在接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相关信息通报后,督促学校整改落实;
(四)将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纳入到对学校的综合考评,并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五)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开展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第七条学校承担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学校的法定代表人为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二)设立由学校领导、后勤管理部门负责人和食堂经营管理负责人组成的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食品安全员(师),建立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岗位责任制;
(三)保证学校食堂的场所布局及设施设备符合《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要求;
(四)建立健全各项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落实;
(五)组织开展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
(六)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要求从事供餐活动,落实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确保餐饮食品安全。
第三章学校食堂管理
第八条 学校食堂《餐饮服务许可证》应由学校及其法定代表人申请办理。未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不得从事供餐活动。
第九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履行餐饮食品安全管理职能:
(一)建立健全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明确餐饮食品安全责任,落实岗位责任制;
(二)对从业人员进行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建立管理档案;
(三)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并建立管理档案;
(四)制定餐饮食品安全检查计划,明确检查项目,并做好检查记录;
(五)制定餐饮食品安全事故处置预案,定期检查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消除餐饮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第十条 学校配备的专职食品安全员(师),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负责学校食堂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采购记录管理;
(二)负责学校食堂场所环境卫生管理;
(三)负责学校食堂食品加工制作设施设备清洗消毒管理;
(四)负责学校食堂人员健康状况管理;
(五)负责学校食堂加工制作食品管理;
(六)负责学校食堂食品添加剂贮存、使用管理;
(七)负责学校食堂餐厨垃圾处理管理;
(八)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确定的其他食品安全管理职责。第十一条 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培训管理制度;
(二)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设备的清洁、消毒制度;
(三)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采购索证索票、进货查验和台账记录制度;
(四)食品留样制度;
(五)食品原料储存制度;
(六)食品粗加工、食品烹饪等关键环节工作制度;
(七)餐厨废弃物处置制度;
(八)投诉处理制度;
(九)餐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十)其他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学校食堂场所布局与设施设备应符合《餐饮服务许可审查规范》、《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规定的要求。
第十三条学校食堂应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的要求采购、加工和储存食品原料,并做好食品留样和餐用具清洗消毒。
第十四条学校食堂应在就餐场所醒目位置公示其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品安全承诺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评定信息,严禁涂改或遮盖。
第十五条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每月组织开展不少于一次的内部自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详细记录,及时报告、反馈、整改和复查,并建立相关记录。第十六条学校食堂应积极开展“明厨亮灶”活动,举办“厨房开放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学生代表或家长代表对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状况进行检查和评议,采纳合理化建议。“明厨亮灶”活动应有开展情况及整改情况记录。
第十七条为学生统一订购学生餐的学校,应具备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分餐和就餐场所,并选择具有集体用餐配送资质的单位送餐。
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对供餐单位进行综合评估,重点审查其经营资质、食品安全条件、供餐能力、保温和冷藏设施、运输车辆以及人员配备情况,并形成评估意见。
第十八条禁止学校食堂采购供应下列食品:
(一)非本食堂加工的散装馅料、肉串及散装熟食制品;
(二)田螺、小龙虾、河豚、河蚌等高风险水产品;
(三)法律法规禁止生产经营的其他食品、食品添加剂等。
第十九条 严禁学校食堂采购、储存、使用亚硝酸盐,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加工制作食品,严禁将回收的食品再次加工销售,严禁违规加工制作四季豆、生鲜黄花菜、发芽发青土豆、霉变红薯、野生菌、来历不明的野菜等高风险食品,严禁高等院校以外的学校食堂加工制售凉菜。
加工制作豆浆应烧熟煮透,防止假沸。
第二十条 烹饪后的食品应在备餐间存放。烹饪后至食用超过2小时的,应当在高于60℃或低于10℃的条件下存放。分餐应当在备餐间或符合要求的加工经营场所内进行。
第二十一条实行学校领导陪餐制,校领导每周至少在学校食堂陪餐一人次,并做好陪餐记录。学校领导陪餐时,要了解学校食堂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堂管理与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二条鼓励学校食堂大宗食品原料(米、面、油、蛋、禽、肉等)实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定点采购。
第二十三条鼓励学校食堂配备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设备,开展快速检测。第二十四条鼓励学校食堂实施“五常法”、“六T法”管理和食品安全相关认证,提高学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第二十五条鼓励学校成立由学生(或学生会)代表、家长代表和教师代表等人员组成的餐饮食品安全第三方监督组织,建立自我监督、第三方监督和监管部门监督的互联互通平台,积极推进社会共治。
第四章委托经营
第二十六条学校食堂一般应由学校自主经营管理。实行委托经营的,学校食堂应首先取得有效的《餐饮服务许可证》。受托经营单位应具有营业执照等相关资质。严禁以个人名义承包经营学校食堂。
实行委托经营的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的主体责任仍由学校承担。第二十七条学校食堂实行委托经营的,学校应与受托经营单位签订《学校食堂委托经营协议》,并将保证餐饮食品安全作为协议的重要内容。
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学校食堂委托经营协议签订工作的管理。第二十八条受托经营单位应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和本办法的要求从事供餐活动,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意见按要求整改。
第二十九条受托经营单位应设立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明确专(兼)职食品安全员(师)。
第三十条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受托经营单位的监督,每月组织人员对受托经营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及运营情况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应详细记录、督促整改,并建立相关记录;对发现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应及时报告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
第三十一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委托经营学校食堂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对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应及时通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
第三十二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堂委托经营工作综合考评及退出机制,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所通报的情况作为重要考评依据;对已备案并运行的受托经营单位每年考评二次,将考评结果及时通报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并予以公布。
第三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辖区委托经营学校食堂信用评价体系,对因食品安全问题被学校解除委托经营协议的受托经营单位及主要负责人,应将其纳入“黑名单”。
第三十四条 受托经营单位在经营学校食堂过程中,存在以下情况的,学校应与其解除委托经营协议:
(一)经教育行政部门考评不合格的;
(二)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现场检查,认定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且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
(三)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
第五章 人员管理
第三十五条学校应制订学校食堂从业人员餐饮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计划,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第三十六条专(兼)职食品安全员(师)应持有效健康检查证明及培训合格证明,原则上每年应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集中培训。
第三十七条从业人员(包括新参加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人员)基本要求:
(一)在上岗前应取得健康证明,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进行临时健康检查;
(二)应按照培训计划和要求参加餐饮食品安全培训,合格后方能上岗;
(三)应具备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处理食物前必须洗手消毒;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并把头发置于帽内;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或其他饰品加工食品;不得在食品加工和销售场所内吸烟、饮食或从事其他可能污染食品的行为;
(四)凡是患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和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的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第三十八条学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应安排每日对从业人员进行晨检。发现发热、腹泻、皮肤伤口或感染、咽部炎症等有碍食品安全疾患的从业人员,应立即离开工作岗位,待查明原因并将有碍食品安全的疾患治愈后,方可重新上岗。调离、返岗情况应详细记录。
第六章 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建立学校食堂监管工作责任制,制作《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表》,明确监管责任人。
第四十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将学校食堂列为重点监管单位,强化监督抽检,依法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上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不定期对下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学校食堂监管工作开展飞行检查,督促履行监管责任。
第四十一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根据量化分级确定的等级每年对学校食堂开展相应频次的日常监督检查,做好监督检查记录;对发现的食品安全隐患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对整改情况及时进行复查。对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隐患的学校食堂,应对其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
第四十二条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进行监督检查时,应重点检查:
(一)餐饮服务许可情况;
(二)从业人员健康证明、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和建立档案情况;
(三)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
(四)餐饮加工制作、销售、服务过程的食品安全情况;
(五)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进货查验和索票索证制度及执行情况,制定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制度及执行情况;
(六)食品原料、半成品、成品、食品添加剂等的感观性状、产品标签、说明书及储存条件;
(七)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的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
(八)食品留样情况;
(九)用水的卫生情况;
(十)其他需要重点检查的情况。
第四十三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学校食堂进行现场监督检查时,有权依法采取下列措施:
(一)对经营的食品进行抽样检验;
(二)查阅、复制有关合同、票据、账簿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有证据证明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违法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经营或者被污染的工具、设备;
(四)查封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场所。
第四十四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学校食堂餐饮食品安全监管档案,详细记录许可颁发及变更、日常监督检查结果、违法行为查处、量化分级评定等情况。
第四十五条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定期检查或随机抽查等形式,对学校食堂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强管理督查,对发现的问题要予以通报并责令改正。
对违法无证开办托幼机构的行为,应依法予以取缔。
第四十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学校食堂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学校食堂食品安全举报受理、查处和反馈工作。
第四十七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规定、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导致学校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或事故发生后迟报、漏报、瞒报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第七章 应急处置
第四十八条 学校食堂发生餐饮食品安全事故时,事发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河南省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要求,采取相关措施,积极进行处置。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五常法”是指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六T法”是指天天处理、天天整合、天天清扫、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改进。
第五十条本办法由河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同河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