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03:3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

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外经贸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对外经贸事业中来。与此同时, 如何进行外经贸企业的风险防范已经成为管理层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资料表明, 世界每年度受国际海事欺诈的影响, 损失贸易额达130亿美元以上;据调查, 大多数中国外贸企业的逾期应收账款大约为贸易额的5 %;据中国商会1996年提供的信息, 中方被外国公司拖欠的应收账款逾百亿美元。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 我国的外经贸企业从根本上缺乏风险意识,更谈不上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改革开放以来, 外贸企业逐步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需要以及经历的沉痛教训, 一些企业在建立出口风险机制、利用外部的出口信用风险保障措施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如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中国机械进出口总公司等建立了客户分类管理制度, 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监管;中国纺织品进出口总公司与美国邓白氏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 购买邓白氏公司提供的客户信息, 避免交易风险。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近期在财务部下设出口风险管理处, 专门清理应收外汇账款和客户资信调查及风险防范工作, 先后制订了《中化公司风险管理规范》、《中化公司国外客户业务档案管理办法》等, 加强对出口风险的防范管理。一些企业针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带来的风险, 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化解, 不仅保住了原有市场, 有的还抓住市场的空白点, 反而扩大了对东南亚和日、韩的出口。但就总体而言, 我国目前大多数外经贸企业的风险意识依然淡薄, 进出口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据外贸、外汇、财政、银行、保险等部门提供的综合情况分析, 在我国全部逾期未收境外账款中, 拖欠3年以上的占10 % , 1年以上的占30 % , 半年至1年的占25 % ,半年以内的占35 %。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底统计显示, 国有企业的应收款额已上升至4959亿元人民币, 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118个百分点。这一令人失望的事实,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疏于管理, 听之任之;二是风险防范的意识和措施都处于低层次;三是对风险防范的宏观指导不利。

我国外经贸企业的业务涉及方方面面, 从中积极探索风险防范的方法, 提高风险防范的自觉性,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的机制, 是保障我国外经贸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

1、风险高发区的回避

外经贸企业的风险高发区集中在金融衍生市场。外经贸企业在衍生市场上进行投机应绝对禁止。对于套期保值应有选择地慎重对待。首先应杜绝非保值目的而进行的衍生交易;其次, 交易应与结算相分离, 并由不同人员分别负责。企业还特别应当加强对保证金的管理和调控, 初始保证金(一般为合同金额的5015 %;而我国外贸公司的逾期应收账款大约为贸易额的5 %。如果我们能使中国的被拖欠额发生率降低到1 % , 那么每年至少能为国家减少80亿美元的资产流失。应收账款可分解为信用风险、合同风险、收款程序风险、利率和汇率风险等,其重点是前两项。

在合同风险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有: 在支付条款方面, 表现为非信用证项下支付时可能由于对方拒付造成风险自留;在品质、检验条款中, 对方可能以产品质量不合格为由,要挟我方降价;在制订违约、仲裁条款时, 没有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仲裁程序从而无法利用法律进行有效保障。解决合同风险的最佳办法是科学、严谨地制订合同条款, 实行复核审批。对于利率和汇率风险的防范亦可根据对支付条款、违约条款的完善来实现。

信用风险和收款程序风险的防范取决于信用制度。信用制度主要由信用政策和收款政策构成。信用政策包括信用对象、信用时间、额度、条件等几方面, 风险防范可根据资信调查程序和客户分类档案进行。收款程序可分为: 催告、风险防范部介入、在债权市场上转让。将债权转让给国际保理业务机构已成为目

前国际贸易中的常用做法, 也称为承购应收账款业务。如这些措施均未成功, 只能将拖欠纠纷提交法庭或仲裁庭, 寻求司法协助。

第五,库存风险的防范。

从涉险金额来看, 库存风险仅次于应收账款的风险。从一定意义上讲, 不良库存是企业存在潜亏的警报。防范库存风险关键要加强管理,要配合商品生产周期和季节变化调整库存,防止缺货;要加强对单据,特别是出口退税单据的管理, 控制潜亏风险;另外, 还要加强费用、保险管理, 以及对货物所有权的管理, 尤其是对进出口业务中的在途商品、未结算前转移的货物所有权等都应特别予以注意。

第二篇:企业债权债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企业债权债务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第一讲 企业债权债务成因

第一节 初步认识和理解债权债务

1、什么是债?

债是特定当事人之间可以请求为特定行为的法律关系。

这种民事法律关系中,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而他方负有满足该项请求的义务。享有权利的一方称为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一方称为债务人。

2、区分物权与债权一个人的财产,即可以表现为财物也可以表现为债权。财物和债权的区别就是拥有与应当拥有的区别。这种区别被罗马法学家称为对物之诉与对人之诉,由此也产生了物权与债权的划分。

3、债的发生原因债的发生原因是指引起债的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引起债发生的法律事实有:

一、合同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最常见的、最主要的债发生根据。

二、侵权行为侵权行为是指不法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的行为。侵权之债是合同之债之外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债。

三、不当得利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而获得利益并使他人利益遭受损失的事实。

四、无因管理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受损而对他人的事务进行管理和服务的行为。

五、缔约上的过失缔约过失是指当事人一方在缔结合同过程中具有过失,从而致使合同的不成立、无效或被撤销,有过失的一方当事人应当赔偿对方因信赖该合同能够成立或生效而所遭受的损失。

六、其他原因除上述六种原因外,债的关系还可因其他法律事实而发生。例如,拾得遗失物,可在拾得人和遗失物所有人之间产生债的关系;实施救助行为,会在救助人和受益人之间产生债的关系。

3、债的给付形态交付财物;支付金钱;转移权利;提供劳务或者服务;提交工作成果;不作为。

4、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债的法律内涵企业的债权,具体讲,就是请求特定对方为内容必须是财产或可评价为财产的利益的给付行为。具体对某些企业来说债权反映在财务上最重要的就是存在大量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应收票据等。拥有权利并不等于能最终实现权利的内容。因企业之债大多因合同而产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清理和规范企业的债权债务,不仅仅是企业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规范的市场经济社会迫切需要保证正常的公平的市场交易安全,除了企业自身通过管理的手段、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外,政府、中介组织(如仲裁结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非政府的自治组织(如商会)等,在规范企业的债权债务上,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容忽视。

第二讲 企业债权债务清理基本措施

第一节 把握债权债务清理思路

一、企业债权债务清理中的问题第一、认清债权债务问题,不是单纯的对方拖欠和资金流紧张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

对于债权回收难度大、周期长、坏帐率高的问题,很多企业都费尽心思采取各种办法来处理,但是很多陷入一个滚雪球式的怪圈,那就是越清理越多,越清理越难。原因何在,关键在于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存在债权难以回收现象的原因,大多存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环节选择客户存在失误,对于客户还款能力的估计存在失误;

二、履行合同中忽略法律上的关键问题,造成事实上的被动;

三、债权疏于管理,长期没有专人负责,催讨不力,让欠债者感觉不到还款的压力和必要;

四、采用的清收债权的方式不科学,没有以最经济的手段获得最大的效果;

五、认为继续合作为重,暂时搁置债权,造成越来越多的债权存在;

六、对于债权存在的风险问题防范不够,多次亡羊补牢。

存在大量债权无法尽快回收的同时,企业也习惯通过拖欠其他供应商款项的方式来保持平衡,但是最终发现,债权总是很难收回,而债务却摆脱不掉,并且往往损失会增加。

第二、各种拖欠的模式分析关于债权债务清理各个企业都曾经做过很多方面的探索,通过分析不良债权的现象,也就了解了其他企业拖欠款项的手段,简单描述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一、采用采购、加工、销售分立经营的模式,各自成立法人单位对外承担责任,让企业债务停留在采购环节,并且设立多个采购法人单位,避免短时间内债主蜂拥而止。目前许多集团化经营的企业多采用这种方式。

二、利用市场优势地位,迫使供应商压低身价进行合作,对结算以及资金占用作出不利于供应商的合同约定,从而合法的拖延付款时间。

三、采用意向式大宗交易做诱饵,针对先期交易拖延付款,让供应商心存余悸,不敢贸然催款。

四、交易中采用各种理由推托付款责任,比如提出各种质量问题和借口,拖延给供应商办理结算的手续和时间,让供应商无法尽快获得有效的催款凭据等。

五、采用善意欺骗方式,多次承诺付款均不予兑现,态度诚恳,行为恶劣。以上为普遍存在的拖欠款项的方式和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更多的情况,但大多类同。

第三、针对拖欠形成的原因,应该采取一下措施纠正和预防。

一、对于比较重要的大客户,不能完全听任对方过多的款项积压,定期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预估该客户的风险值,并进行严格监控,必要时让对方提供相应的担保和保证措施,避免最终债权落空。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其风险防范能力都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往往通过设立多个采购中心,恶意拖延应付款项,让债权人维权艰难。对此,债权人应该严密关注该客户的动向,通过提前准备,从法律上获得有力证据,证明其关联交易和资产转移途径,保证能够绕过其设立的采购中心主张债权,如遇紧急情况,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债权。

二、对于处于不利市场地位的情形,更应该关注客户的资金动态和偿还能力,随时评价其风险指数,不能因为期待将来无法预期的结果而忽视被占用的资金的利益,一旦出现不利因素,应当尽快采取诉讼措施。

三、对于一贯采用引诱方式进行先期交易的客户,要辨别其真实目的,一旦对方存在违约行为,就要据理力争,避免损失扩大。

四、对于故意制造障碍的客户,特别要注意保存各种交易凭据,尽量获取有关交易履行的证明,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避免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五、对于那些喜欢用花言巧语骗取信任的客户,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手段,尽快清理。

第四、加强自身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重视对客户的资信评估,强调对于合同的审批,避免履约风险,加强对于交易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注意保存各种交易资料。

其次,对于所有客户建立完善的档案,并随时更新,定期评价客户的履约能力和风险系数,并尽量通过各种途径关注其经营变化。

然后,成立专门机构管理债权,对于债权进行严格的分类,由专人负责催收,并随时注意收集诉讼所需要的证据和信息。避免到万不得已诉讼时,才发现证据不足。

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的沟通交流,一旦发现某个环节有问题,及时通报各个部门,避免同样的失误继续存在,杜绝各自为战的状态。

最后,预防为主,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渐让企业走向良性循环的状态,避免债权清理滚雪球式的发展。

第五、充分重视律师的作用律师由于其自身的职业优势,对于企业债权债务管理问题有着独到的看法,注重和专业律师的交流,相互探讨,取得一条适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并注重长期效果,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第二节 准确行使诉讼权利,综合运用法律手段

一、综合运用法律手段的十大重点问题:

1、关于债的保全问题(1)债权人代位权,是指债权人为了保全其债权,而于债务人怠于行使自己的权利而害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得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属于债务人权利的权利。

* 债权人代位权的成立条件:

须债务人对第三人享有权利并怠于行使其权利。

须债务人履行债务迟延。所谓债务人履行迟延,是指债务人于履行债务的期限届满而未履行债务。

须债权人有保全债权的必要。所谓有保全权利的必要,是指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害及债权,使债权人的债权有不能实现的危险。

(2)债权人撤销权,又称废罢诉权,是指当债务人所为的减少其财产的行为危害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全债权得请求法院予以撤销该行为的权利。债权人撤销权也为债权的保全方式之一,是为防止因债务人的责任财产减少而致债权不能实现的现象出现。

* 债权人撤销权的成立条件客观要件。撤销权成立的客观要件为债务人实施了危害债权的行为。

主观要件。债权人撤销权成立的主观要件,是债务人与第三人主观上有恶意。

2、关于非诉讼法律程序问题。

(1)关于公证债权文书。

根据《公证法》第三十七条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规定,“对公证机关依法赋子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执行有关问题的联合通知》也有类似的规定。实践中,债权人和债务人在签订合同或履行义务的过程中,可以将有给付金钱、证券内容的合同、协议、借据、欠单等债权文书进行公证,赋予其强制执行的效力。一旦债务人不履行义务,债权人便可直接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毋须再经过法律诉讼的繁琐程序。但是,如果法院认为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可以裁定不予执行。

(2)关于支付令。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九条规定:“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它债务纠纷的;

(二)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的”。法律还规定,如果债务人15日内没有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支付令即发生法律效力,债权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可见,申请支付令应当是债权人可以选择的清理债权债务快捷通道。如果因债务人书面异议,导致支付令中止执行,也可起到中断诉讼时效的作用。

3、关于企业法人主体变更后的债权债务承继问题。——有变更后的企业承继第一、企业法人合并、分立。——由合并后的企业单独承继或分立后的企业连带承继。

第二、企业法人解散。——公司在申请解散时股东要成立清算组,由清算组承担债权债务的清算。如果资不抵债的,应当申请破产。否则视为有能力承担债务,那么解散后股东有义务承担债务。但时效为2年,超过两年的不承担。当事人在遇到欠款纠纷时,要及时的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的向债务人主张,以免公司解散后,使自己的债权陷入无法实现的危险中。

第三、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被吊销执照的公司依然享有民事主体资格(除非已被注销),只是不再享有经营权,债权人仍然可以向其主张债权,当然诉讼时效仍然为2年。

4、关于债务人下落不明问题。

第一、应在诉讼时效内及时主张权利,向人民法院起诉。民事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两年,从权利受到侵犯之日起计算,或者说应当从还款期满日的次日起计算,一般不得超过2年。但是,我国法律还规定,即使对当事人超过诉讼时效期间起诉的,人民法院也应受理。受理后查明诉讼时效是否有中止、中断、延长的事由,如果没有则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如果有诉讼时效中止、中断、延长的事由,则应当进行实体上的审理和判决。

第二、债务人下落不明,可适用诉讼时效中止,防止债务人逃债。

如果甲公司没有宣布破产,也没有吊销该企业执照,有没有可供执行或保全的财产,应当适用诉讼时效中断和中止的规定,待甲公司股东或法定代表人出现后及时主张权利,提起诉讼。中间的时间差,应当不计算在内。

如果,在审理中债务人出走,下落不明,债务关系明确的,可以缺席判决;事实难以查清的,裁定中止诉讼。

第三、债务人恶意逃债,下落不明的,可以按照诈骗犯罪提出控告,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司法实践中,不少骗子利用合同形式、以公司名义租用地方骗取供应商的货款,然后一走了之,给债权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债务人的行为,已经不是商业上的欺诈和拖欠,而是骗取财产目的的诈骗犯罪。债权人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提出控告。刑事控告受理后,就不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

5、关于企业法人的开办人注资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无力偿还到期债务问题。

一是可以追究开办单位的责任。根据国务院相关规定:各级党政机关及所属编制序列的事业单位,凡是向其开办的公司收取资金或实物,用于本机关的财务开支或职工福利、奖励、补贴等开支的,应在收取资金和实物的限度内,对公司所欠债务承担责任。公司虽经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但实际上没有自有资金,或者实有资金与注册资金不符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由直接批准开办公司的主管部门或者开办公司的申报单位、投资单位在注册资金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

二是追究出资方的责任。企业开办时出资方一般有开办单位、股东、合伙人等。如果出资者已足额投入,则以企业资产承担债务,不另外追究投资者责任(合伙人除外)。如果出资者没有出资、出资不足或抽逃资金的,应在出资差额范围内追究其偿债责任。

三是追究担保人的责任。企业债务如果有担保人的,应追究担保人的责任,列为共同被告。企业注册资金不实的,还应追究注册资金担保人的责任。

四是追究验资部门的责任。企业注册登记时,其注册资金都要经过检验审核,如果验资部门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出具错误的验资报告,给债权人或利害关系人造成损失的,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其中主要包括相关金融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在民事责任的承担上,应当先由债务人负责清偿,不足部分再由会计师事务所在其证明金额的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6、关于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问题已经超过诉讼时效的债权不必然消灭。

1.争取债务人自愿还款。超过诉讼时效后如果债务人自愿履行债务,债权人便可接受债务人的清偿而使债权得到满足;债务人在清偿债务后,不得以债权已过诉讼时效为由,要求债权人返还财产。

2.争取债务人与债权人达成还款协议。双方当事人在超过诉讼时效后达成还款协议的,视为对此笔债务的重新确认,债务人的还款意思表示可以导致诉讼时效的重新计算。

3.债务人签收催收通知。例如,信用社向借款人发出催收到期贷款通知单,债务人在该通知单上签字或者盖章的,应当视为对原债务的重新确认,该债权债务关系应受到法律保护。

7、关于多个债权人参与分配问题。

(1)参与分配,是指在执行程序中,因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各债权人的全部债权,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凭有效的执行根据也申请加入已开始的执行程序,各债权人从执行标的物的变价中获得公平清偿的制度。

(2)参与分配的适用条件a.申请参与分配的债权人须已经对被执行人取得执行根据。通常是确定的判决书b.须申请执行及参与分配的债权均为金钱债权。

c.须有多数债权人对同一债务人的财产进行执行。

d.参与分配有时间限制。

e.债务人仅限于公民和其他组织。

f.须被执行人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

(3)参与分配的分配顺序a.从被执行财产中优先拨付执行费用b.优先权人优先受偿(船舶优先权、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优先权、民用航空法规定的民用航空器优先权、建设工程价款优先权等)

c.被执行人所欠税款d.被执行人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e.申请执行人和其他参与分配的债权人的债权先申请者先受偿;不足清偿同一顺序的清偿要求的,按比例分配;普通债权人按比例分配。

* 至于法人的破产分配,依破产法规定,破产财产在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后,依照下列顺序清偿:①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

②破产人欠缴的除前项规定以外的社会保险费用和破产人所欠税款;

③普通破产债权。首先清偿在先顺序的债权。在先顺序清偿完毕后,有剩余财产的,进行下一顺序的清偿。对每一顺序的债权,破产财产足够清偿的,予以足额清偿;不足清偿的,按比例清偿。按比例分配后,无论是否有未获分配的下一顺序债权,破产分配均告结束。

8、关于在执行程序变更或追加被执行主体问题。

(一)被执行主体变更的类型。主要可分为四大类:

1、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或作为被执行人的法人和其他组织被撤销、注销、分立、合并的,被执行主体变更为其权利义务的继受人。

2、因被执行人姓名、名称改变导致的被执行人的变更。

3、作为被执行人的个人独资企业注销后,人民法院依规定可裁定执行独资企业业主的其他财产,以清偿企业所欠债务。

4、因清算被执行主体变更为清算组织。

(二)被执行主体追加的类型。具体可分为:

a.对擅自解除冻结款项,或者擅自支付人民法院要求扣留、提取的被执行人收入,或者协同被执行人转移所占有的法院要求协助执行的标的物,且未在法院指定限期内追回的相关责任人;以及对拒不交出所占有的执行标的物,或标的物毁损、灭失后拒不赔偿的相关责任人的追加。如我院在向甲公司发出协助执行被执行人乙公司工程款人民币500万元的通知后,甲擅自向乙公司支付该500万元,在我院指定的15日内其仍未能追回,我院遂将甲追加为被执行人,责令其在500万元范围内向申请执行人承担还款责任。

b.作为被执行人的企业法人分支机构因不能清偿债务,而对该企业法人及其其他分支机构的追加。如我院在执行被执行人丙证券公司丁营业部时,因营业部无财产可执行,遂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追加企业法人丙证券公司为被执行人;但丙证券公司现有资产仍不能完全清偿债务,于是又根据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依法再追加了丙证券公司另一分支机构戊营业部为被执行人。

c.对向被执行人负有到期债务的第三人的追加。

d.对作为被执行人的私营独资企业、合伙组织或合伙型联营企业的原投资人、合伙人的追加。在执行债务案件时,人民法院可在被执行人未被注销但又无可供执行财产时,裁定追加私营独资企业业主或合伙组织的合伙人为被执行主体,以其所有或经营管理的财产承担债务。

e.对执行担保人或者诉讼保全担保人的追加。

f.对出资不实或抽逃注册资金的被执行人的投资单位的追加。

g.对无偿接受被执行人财产致使其不能履行义务的上级主管部门或开办单位的追加。

9、关于出卖人保留所有权的行使问题。

所有权保留是指在买卖合同中,卖方虽已将标的物先付买方,并由买方占有,使用,收益,但在该标的物价款全部付清前,或者当事人之间其他债权债务关系清结前,卖方仍保留该标的物或其加工物及其转售所得之所有权的法律制度。

所有权保留制度避免了传统担保方式要求被担保人提供质押物,抵押物并进行抵押登记或寻找保证人的繁琐,所有权保留制度将买受人对标的物的期前享用与出卖人事后收取价金风险结合在同一制度中,兼顾了交易安全与交易迅捷两种价值。(商品房买卖)

《合同法》对风险负担在第142条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此规定采用了交付主义,舍弃了传统的所有权主义,因此,在处理所有权保留中的风险负担中应当采用《合同法》的规定,除当事人另有规定除外,所有权保留买卖中,标的物交付后,风险转移为买受人,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汽车买卖合同保留所有权的出卖方承担责任问题也作出了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保留所有权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10、关于企业债务重组的问题。

债务重组的积极性在于:可以缓解企业债务危机,增加自有资本,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开展;企业有效益,才有可能降低原有债权人的风险。其消极性在于债务重组后的经营风险,同时,可能助长企业偷逃债务的和赖帐行为。

第三节 树立全面营销观念,运用营销手段清理债权债务

企业管理上的全面营销观念主要是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渠道策略,所谓的4P组合,其核心问题是解决好差异化的问题,“细节决定成败,”树立全面营销观念,运用营销手段清理债权债务就要在差异化上做好文章、做巧文章。本律师为差异化营销清欠法总结了十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

本律师需要提示的是,债权人自身特点的不同,债务人特点的不同,正是其差异化的具体表现,结合这些特点,企业在清理债权债务工作中,要注意总结和发现这些特点上的细节,在运用营销手段清欠上,从细节入手,合理谋划相应策略,以期事半功倍。

第三篇:防范企业风险

1建立财务评价体系

财务支付能力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建立一个以现金支付能力为标准的建筑企业评价体系十分必要。该体系可以包括付现能力分析、变现能力分析、现金流量预测分析等关键指标。付现能力分析通过对建筑企业现金流动负债比、现金债务总额比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确定现金支付比率范围,以现金支付率来动态控制企业现金持有决策。变现能力分析对速动资产真正能在一年内变现的资产进行分析,分析应收账款的账龄,对其中拖欠时间长,回收无望的账款作特别处理。在编制近期现金流量预测表的基础上,现金流量预测分析以列表的方式对近期应支付债务进行排队,以进一步确定支付的缓急程度。

2建立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提高建筑企业资金运行效益,保证建筑资金合理、安全使用是增强建筑企业抵御财务风险能力必要措施。对于跨度大、层次较多、流动分散的建筑企业,从传统的分散型资金管理模式向现代的集中型资金管理模式转变更有意义。建筑企业需要成立内部资金结算中心,改变目前资金结算和收付分散的局面,变零星的资金沉淀为整体积集。通过规模运作,加强资金调度,降低建筑企业整体资金成本。在资金管理上,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总会计师、委派的财会主管的职责权限,保障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同时建立资金预算管理、资金划拨管理、借还款管理和资金管理评价制度,规范资金业务流程,实现资金的预算控制、日常业务管理控制和资金支付风险控制。

3盘活现有存量资产

建筑企业的大量的资金积压和沉淀是以存量资产的形态存在的。因此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实现建筑企业资产经营,防范财务风险的关键。建筑企业需要定时进行大规模的清产核资工作,切实摸清现有存量资产的真实状况和了解各种资产的变现性能和变现价值。同时根据建筑企业生产情况,对企业施工设备进行清理,报废陈旧无使用价值的设备,变卖技术落后、无修复价值的设备,以集中资金投入急需的关键设备,减少对流动资金的占用。此外,建筑企业要充分行使企业法人财产权利,对效益低下且资金支出时间较长的项目进行清理,该作损失的作损失处理,能变现的按变现处理,以求盘活积压沉淀资金。最后,建筑企业内部可以成立存量资产管理小组,负责领导和加强监管盘活行为,防止盘活过程中发生不当行为。

4加强成本控制管理

企业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成本控制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目标利润管理指标,生产过程实行严格的成本核算和监控制度。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设计图纸和技术资料,考虑合同工期、施工现场条件、目标责任成本等因素,制订出科学先进、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达到缩短工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同时要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计划,列入施工组织设计。其次,企业要大力推行责任成本管理,加强对施工项目成本中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等重点项目的监控,及时开展调价索赔工作,把成本费用控制在责任成本范围内。再次,施工过程中要尽可能采用新设备新技术,以降低工程成本,缩短工期

第四篇: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浅谈商业银行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论文关键词】风险 对策 金融环境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风险中存在的风险,结合商业银行的具体特点,将风险主要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产生原因、危害以及防范措施提出了看法。

0引言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银行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机会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会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正确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根据我国金融环境和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可将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1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1.1信用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即银行的客户未能按提前签订的条件履行义务的可能性。由于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为主的企业,自商业银行产生以来,信用风险就是最为关注的风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需要管理的风险也逐步增多,其信用风险依然是最大风险,据了解在剥离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2005年末,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133.6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61%,其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高达10274亿元,不良贷款率高达10.49%„。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水平和管理能力远低于资产的扩张(2005年商业银行资产较2004年增长18.6%)[21,使商业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有扩大隐患。首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现状严重,具体表现为贷款结构失衡,不良资产数量巨大,贷款比重过高且投向集中,出现风险集中趋势;资产结构过于单一,以企业贷款为主,负债结构以存款为主,居民存款占比上升;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合理,存短贷长现象严重等。其次,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依然存在许多误区,这表现在:(1)大量的“桌上放款人”仅仅以贷款审查流程是否合规,资料手续是否完备为审批标准.而忽略对借款人的实地调查;(2)过分迷信大客户,大项目,尤其是有政府背景的项目,忽略风险的动态变化,从而盲目扩大贷款规模,引发恶性循环。(3)片面理解发展化解风险的手段,通过扩大贷款规模来缓解和延缓风险。忽略贷款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进行过度贷款投放和对客户的竞争,使贷款审查降低了信用标准,也使贷款风险管理人员对贷后实际管理能力下降,增大了信用风险的发生概率。近几年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调整力度很大,中长期贷款占比不断增加,在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的同时,也掩盖和延缓了风险暴露。在银行的信贷投入中多是大企业、大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垄断性行业。目前盈利性及流动性都非常好。但有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这种盈利性是建立在高度垄断基础之上,一旦垄断被打破,盈利性将受到影响;2)这些企业本身尚未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和管理机制,国有企业的固疾仍然存在,在人世后受到的冲击较大;

3)由于这些企业目前效益很好,是各家银行竞争的焦点,贷款条件优惠,基本上无担保,利率全下浮,贷款金额大,而且因为当期效益很好,使商业银行对其风险情况关注较差,存在麻痹心理。将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风险的分散。

商业银行的收益结构和业务扩张模式解决了信用风险在整个银行风险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是存贷利差f据2006年中期报告反映,某国有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比重高达92%),业务扩张模式主要是存贷款的急速膨胀。在加入WTO

后,我国商业银行面对陌生的客户群体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现有风险管理水平和体制下,信用风险会进一步增大。根据人世承诺,到2006年我国将完全取消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取消所有现存对外资银行所有权、经营和设立形式(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和许可证发放)进行限制的非审慎性措施,允许其享受与中资银行相同的待遇。这意味着外资银行就将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与中资银行竞争。优质客户的流失、存款的减少会加大我国商业银行的提现风险,陌生的客户群体增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在外商的冲击下.商业银行的贷款客户经营状况的恶化也将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而且,在开放的世界市场中,新增的各种经营风险最终均表现为信用风险。

1.2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市场/产品流动性风险和现金流/资金风险。前者是指由于市场交易不足而无法按照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交易所造成的损失。后者是指现金流不能满足债务支出的需求.这种情况往往迫使商业银行提前清算.从而使账面上的潜在损失转化为实际损失,甚至导致机构破产。流动性风险可视为一种综合性风险,它是其他风险在商业银行整体经营方面的综合体现。保持充足的流动性始终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之一。

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状况看.据央行统计.2005年底存贷差达到创记录的近9.2万亿元.达到2000年的3.7倍。体现为供给大于需求,流动性充足.但在其背后亦隐含着流动性危机。主要体现在:(1)高流动性靠存款的超长增长所支撑,且存款中主动性负债不足。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通过主动负债扩大资金来源的渠道非常有限,对客户存款的期限、金额、利率都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负债的总量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和客户结构无法有效优化并与资产合理匹配。存款的超长增长保证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使得监管者和经营者都普遍认为当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已没有问题,从而放松了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关注,把目光都放在资产业务的拓展上。然而,由于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受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影响非常明显,一旦外界因素发生变化导致存款增长趋势放缓,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将立刻显现,从而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流动性危机。

(2)资产的变现能力不足以保持足够的流动性。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经营理念不断深入,对盈利性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加大信贷资产和债券资产的投资力度,市场总体资金的充裕度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平均期限搭不当,或者商业银行收益随着利率的下降及贷款增长的停滞而下降,都可能引起流动性问题。从目前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资产形式较单一,变现能力较差的信贷资产占比大,流动性明显不足.而由于不良贷款比重仍然较高,使得信贷资产缺乏变现的环境和基础,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问题。即使债券资产流动性较强,但目前商业银行受交易场所和交易对象的限制,要立即变现不但困难,而且要遭受较大价格风险。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受中央银行收缩货币信贷政策的影响由宽松逐步变为紧张。

1.3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利率风险管理是被动的、简单的管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相比,我国的利率风险更多地表现为体制性风险,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利率管制下,管理当局赋予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主要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和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并不要求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做出有效的规避。因此,商业银行主要关注信贷和流动性风险,缺乏对利率风险的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客观上放大了风险。首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缺乏,尤其缺乏衍生金融工具等有效转移风险的手段。衍生金融产品的缺乏明显地制约了中国金融风险管理现代化的进程。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量化管理和模型化是西方发达国家银

行风险管理在技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中国目前在风险量化管理方面还非常薄弱,大致还停留在资产负债指标管理和头寸匹配管理的水平上,而对于在风险价值、信用计量和持续期等概念还并不能熟练使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构成严峻考验。近期利率的频繁波动充分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存在严重的存短贷长现象,资产负债期限以及负债和资产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现象严重。(2)在利率放开初期,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会有缩小的趋势。(3)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收益率曲线的变化更为频繁,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的反转f如在商业扩张阶段.由于货币政策的逆向短期操作,短期利率贷款的重新定价利率与短期存款利率的利差就会大幅度降低甚至为负)。(4)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选择权风险.具体表现为流动性和再投资风险。因此,在利率上升或下降时,商业银行都会面临客户在不同程度上的选择权风险。

1.4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可以分为由外部客观原因和由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造成的损失。随着商业银行机构规模扩大化、金融产品多样化和复杂化,商业银行业务对计算机为代表的IT技术的高度依赖性和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使得外部条件更加复杂和难以控制,因此可能造成的外在操作风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严重的后果。然而,银行经营以人为本,对操作风险的管理也应以加强内部操作风险为基础。

导致商业银行内部员工行为失当的原因.有的是主观恶意,有的是主观善意。近年来.商业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完善管理办法对业务流程加以整合,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提高监测水平.通过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实施问责制等措施使商业银行的外在操作风险和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得到一定的控制,但对主观善意行为风险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实际上,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可能更大。由于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疏于防范,缺乏应有的事前预警、事中监测和事后分析评估和处理机制,使得银行对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特点和规律的认识远低于对主观恶意行为的认识,而且责任人也因处罚较轻而缺乏应有的警惕,使得主观善意行为的发生频率和对银行造成的损失远大于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其次,主观恶意行为风险往往是以主观善意行为为条件。近年来.银行出现一些经济案件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一些基层负责人或客户经理以提高服务效率、方便客户为借口,使一些规章制度流于形式,管理上出现漏洞,给一些犯罪分子以履行职务或服务客户为名,行经济犯罪之实提供了方便。最后,主观善意行为造成的损失具有隐形性。例如,为提高短期收益,一些银行的债券投资部门在低利率时期增加债券投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在缺乏避险手段情况下就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

2商业银行风险的防范对策

风险防范的根本策略在于制度防范为主.技术防范为辅,二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制度防范的要点在于通过制度创新恢复和加强市场约束、监管约束、银行同业协会约束与银行内部构成的由外到内的风险防范体系。主要工作为:(1)进行产权制度改革;(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3)恢复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技术防范的要点在于与制度防范相结合,通过风险防范手段的改进,建立不完全信息下的风险机制,在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在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策略。

2.1防范信用风险

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时审查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这样既可减少信用风险,又可以提高银行利润。

(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利益的关系。(3)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实现风险结合管理。

2.2防范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对资金管理

体系进行创新,对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建立资金统一的管理和操作平台,实现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与信用风险管理的适度分离,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在资金配置过程中建立起完备的经济、金融信息网络系统和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强化各种风险的量化分析,注意期限结构上的配比.防范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同时实行谨慎会计原则,不断补充自有资本金,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能力。(2)健全独立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监管的控制部门,直接对银行董事会或行长负责.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合理确定内、外部利率。通过确定反映市场变化并兼顾各部门利益的内部利率.引导资金向高收益、低风险的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实现全行战略发展意图。同时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建立以安全为前提、以效益为中心的外部利率确定体系。(3)创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产品。

第一.根据国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进行衍生产品的基础工作。第二,开发和运用主动负债或提高资产流动性的产品,改善资产负债组合,如发行次级债券。尝试创造连接不同市场的产品.将存款与债券市场、存款与货币市场收益挂钩,如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性存款等。待条件具备后适时推出远期利率合约等产品。通过研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资金交易,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消除全行的风险敞口,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

2.3防范操作风险

(1)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操作风险存在于银行的正常业务活动中,银行只有建立操作风险管理与稳健的营运控制文化,使高级管理层以高标准严格要求各级管理者,操作风险管理才会有效。营造风险控制文化是指全体员工在从事业务活动时遵守统一的行为规范,所有存在重大操作风险的单位员工都清晰了解本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对风险的敏感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有足够的理解和掌握。(2)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操作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内控制度的完善与否。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关键是对行为人的控制.提高行为人的业务素质。在进一步完善制度的同时。改变业务硬约束,人员软约束的状况.实行三分离制度:(1)管理与操作的分离;(2)银行与客户分离;(3)程序设计与业务操作分离。

第五篇: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加强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提升企业依法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应该从六个方面加强法律风险防范,以提高企业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

关键词:企业管理 风险防范 对策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受囿于市场环境的诸多不规范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大。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保护自我,规避和化解法律风险,成为每个施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客观面对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1、当前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的问题

1.1 管理认识不到位近年来施工企业因法律诉讼纠纷造成经济效益流失的现象,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大多数施工企业认识到“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就是创效”,对企业法律工作的关注度有所增强,但不少企业对法律工作的关注度仅限于“打官司”,片面地认为应对好了诉讼就是做好了企业法律工作。

1.2 制度执行未监控随着施工企业逐步认识到事前防范工作的重要性,对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也越来越重视。但不少企业虽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了严密的流程,但因为无人考核和监督,在落实时流程简化、细节忽略,看似落实了,却不到位,看似执行了,却不严谨,导致这些制度形同虚设,未能起到应有的约束和防范作用。

1.3 防范重心未前移施工企业普遍存在法律部门或人员参与企业重大经营论证、合同谈判等企业管理活动的程度不够,使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与企业管理工作滞后、脱节,未能起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作用。由于未将法律工作重心向“事前防范”前移,当纠纷问题产生,其他方法无法解决时才作为案件交给企业法律部门处理,法律工作人员就扮演“消防员”进行“事后救火”,被动地进行应对。

1.4 防范机制未联动目前不少施工企业的法律部门主要职责是处理官司、提供法律咨询和进行合同审查,没有进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职责。其它职能部门虽然涉及到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但法律风险识别、防范和解决的能力相对较弱,局限性较大。项目部受临时观念的影响,对风险防范工作重视和开展不够。由于缺乏统一、联动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在进行法律风险防范时难免各行其是、步调不

一、眼界过窄、效率不高,影响整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

1.5 防范基础不扎实项目部日常工作紧张繁杂,忙于施工的现场管理,相对而言,对内业管理不够重视,尤其是防范工作不够扎实。项目部是施工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落脚点,项目部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开展得如何,将影响整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不扎实,在工作中就容易出现疏忽和遗漏,从而引发诉讼纠纷。加上如果资料缺失,发生纠纷时常常因拿不出有力证据证明客观事实和责任关系,“哑巴吃黄连”,输了本不应输的官司,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1.6 人员素质待提升企业法律顾问岗位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决定对其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企业现有法律人员的素质不高和后备人员力量的不足,使有些施工企业不得不借助外力,甚至出现完全放手让外聘律师来充当企业法律顾问的角色。外聘律师由于对企业经营管理不够深入参与,提供的法律意见未必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加上与企业处理问题的利益诉求和目标追求并不完全一致,在对待企业的风险防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与企业法律顾问形成差别。

2、加强施工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全员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

2.1.1 提高各级领导防范法律风险的认识这是加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工作的关键所在。由于各级领导的素质不一,部分领导在工作决策和处理问题时会出现“拍脑袋”或凭经验办事的现象,忽略法律风险的存在,直到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或损失后,才后悔莫急。因此各级领导在平时工作中一定要时刻绷紧“法律风险”这根弦,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想几个“会怎样”,遇到问题冷静谨慎应对,多做几种方案比较后再行定夺。

2.1.2 加强员工的法律意识宣传每个员工所处的岗位不同,发生法律风险的类型和程度也不同,施工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结合其岗位特点进行全员普法教育,增强员工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构筑法律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

2.2 强化施工企业制度的执行力

2.2.1 强化制度的规范性施工企业应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特点,对企业的日常工作制定严密细致、规范可控的制度,要突出对风险点的把控,确定好各项工作的基准线,保证有章可循,杜绝因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引发法律风险。同时,施工企业应定期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回头看”,进行的修改、补充和完善,保证企业规章制度合理合法。

2.2.2 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制度比制定制度更为重要,也更为艰难。如果执行制度总是打折扣、走样,那么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是墙上画虎、一纸空文,同样导致法律风险的发生。制度的执行不能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放之任之,要明确责任主体和主抓部门,建立健全监督、反馈、考评和奖罚机制,切实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保证制度的执行力。

2.3 加强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

2.3.1 建立重大经营决策和管理举措的论证制度企业在进行重大经营决策和管理举措商讨时,应保证企业法律顾问参与,认真听取企业法律顾问意见、建议,了解决策和管理事项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预见决策执行的法律后果。

2.3.2 遵循合同审核会签制度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是施工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重要工作,必须要严防死守,常抓不懈。合同签订前要严格遵循审核会签制度,合同签订单位和部门对合同的可行性、经济性负责,对合同相对方的基本情况和履约能力进行慎重审查,避免合同不能履行的风险。法律部门要对合同的文本进行法律审查,重点审查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条款是否全面,形式是否合规,文字是否严谨,管辖及违约条款是否有利。为了提高合同签订的质量和效率,法律部门还可以制定工程分包、物资采购、设备租赁等各类合同示范文本进行推广使用。

2.4 建立法律风险防范联动机制

2.4.1 实行法律风险归口管理法律部门应作为整个公司法律风险防范的归口部门,负责对法律风险防范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机关和项目部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一至两名兼职的风险防范联络员,构筑法律风险防范的网络体系。

2.4.2 做好法律风险定期检查和防范法律事务人员应定期深入基层,对机关和项目部工作中涉及法律风险积极识别,建立联动机制,进行分析、指导,提出补救措施,实现法律事务与企业各项工作有机融合、交互促进。

如合同的履约管理,这是最容易出现法律纠纷、导致效益流失的环节,应引起法律事务人员的高度关注和警觉,一旦发现有引发诉讼纠纷的可能,应积极采取措施。

2.4.3 建立纠纷案件卷宗的归档制度对施工企业带有共性的法律纠纷案件,进行收集、分析和归纳,采取案例汇编的形式,下发到机关和项目部进行书面警示,防止类似风险和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2.5 加强项目法律风险防范基础工作项目管理千头万绪,接触人员形形色色,稍不注意,就埋下了法律纠纷的隐患,因此做好日常的防范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2.5.1 项目部的公章管理项目部的公章代表企业在本项目处理各种事项的专用章,具有法律效力。项目部公章如果在合同、计价结算单、材料供货单上盖章,涉及到官司,项目部的所作所为企业就要进行埋单。因此,施工企业要高度重视项目公章的保管,控制和规范使用项目部的公章。由专人保管,按照严格的用章审批程序,做好用章登记,保持用章记录的可追溯性。

2.5.2 劳务队伍的选用与监管目前劳务市场的不够规范,一旦选用了诚信差、技术水平不高的队伍,如同埋下了定时炸弹,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施工企业要重视劳务队伍的选用,进行招标挑选优秀的劳务队伍。在日常工作中,按时做好已完工程量确认、验工计价和劳务工资发放等各项工作,并保存好原始记录,防止劳务队伍因中途退场或不讲诚信借机向企业进行敲诈。同时要加强对劳务队伍的监管,做好施工方案评审和技术交底工作,避免因劳务队伍技术水平不高造成工期延误、安全质量事故发生扯皮纠纷的现象。

2.5.3 材料采购和设备租赁管理项目部的材料供应约占项目总造价的60% 一70%,频繁的材料采购和设备租用管理成为项目部风险防范的重点。首先要注意材料采购和设备租赁合同的签订,严格按照合同签订流程进行会签,仔细斟酌合同条款,避免合同的不利条款造成企业的被动。其次要重视材料采购和设备租赁各种单据的签认,进行严格把关。比如材料供货单的签认,品名、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质量是否合格,数量是否准确,这些都要在单据签字前进行验收和确认。一旦项目人员在单据上签认后,这些证据往往使施工企业难以胜诉。因此,项目部要避免类似风险,在签认时要慎重,指定两位人员同时签认,部门主管进行复查。每月进行一次盘点,避免未收货就已签单或签单数量质量不符的现象。

2.5.4 各种资料的收集管理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要提高防范意识,对涉及有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的各种资料,如双方施工纠纷、现场协调、施工进度、验工计价的有关函件、会议纪要和原始文字资料进行收集归档,妥善保存,一旦发生诉讼纠纷,能从容应对,进行有效的自我保护。

2.6 加强法律人员队伍建设

2.6.1 加大内部法律人员的培养力度施工企业应摒弃“外来和尚好念经”的思想,积极培养企业的内部法律人才。每年有计划地从高校招收法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法律人员的后备力量。同时在机关和项目部选配兼职的法律人员,加强日常业务培训,进行内部交流、学习和研讨,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工作储备人才资源。

2.6.2 加强对外聘法律顾问的选择和管理根据企业自身状况,慎重地、有选择性地聘用外部法律顾问,不能仅以律师的资历和名气为标准,还应看是否有施工企业的办案经验来综合考察。聘用后,既不能“配而不用”,也不能“放而不管”,要发挥其优势,进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评价。作为施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在复杂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把企业不断作强作优。

下载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外经贸企业风险防范问题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债权债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企业债权债务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 在经济交往中,企业之间拖欠账款是难以避免的,回收账款也成了企业一项经常性工作。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欠款数额巨大,且久拖不还,久而久之,势必影......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企业人力资源外包风险及防范对策现代企业都采取外包理念,企业仅做后台支持,创造营业额的工作都外包出去,随着企业对外包的依赖,人力资源也不例外的成为外包的对象,人力资源外包商......

    银行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对策

    银行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风险防范对策银行卡作为现代金融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产物,作为一种记名无面值支付工具,因其具有功能齐全、轻盈易带、方便安全、低成本运行等优点,使......

    企业如何防范财务风险范文大全

    企业如何防范财务风险 摘要:2008年是及不寻常的一年,伴随着华尔街投行巨头雷曼兄弟的倒闭,美国次贷危机正在演化成一次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而此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对全球......

    小企业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小企业的风险及防范对策 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出生率高, 关闭率也高。英国贸工部对l 988—93年企业寿命的统计,7%的新建企业在开业后6个月内关闭;40%的新建企业在开业后6个月后到三年......

    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2007-02-10 16:46:51农村信用社财务风险防范及对策 农村信用社是经营货币这一特殊商品高风险行业,自1951年诞生......

    毕业论文我国信用卡市场的风险问题及其防范对策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 录 一、引言…………………………………………………………二、文献综述……………………………………………………三、我国信用卡市场发展现......

    物流行业财务风险问题及其防范对策目录.do

    论物流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物流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意义 二、物流企业财务风险表现及成因 三、加强物流企业财务风险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