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之我见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之我见
摘要:桥梁施工控制是确保桥梁施工宏观质量的关键.其工艺性强、技术性高,质量控制受其他
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多.作者通过多年的施工总结及现场观察,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的质量控制提出一些粗浅的认识,供参考。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控制;施工工艺;措施
1概述
预应力混凝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并随着部分预应力概念的逐步成熟, 已经突破了混凝土不能受拉与开裂的约束,大大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已成为国内外土建工程最主要的一种结构材料。我国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发展很快, 无论在桥型, 跨度以及施工方法与技术方面都有突破性发展, 不少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修建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从我国已建成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来看, 大多都采用40-50 混凝土, 进而采用减水剂等添加剂制备塑性混凝土, 并发展了泵送混凝土工艺。随着桥梁跨度的增加, 为减少桥梁结构的自重, 混凝土逐渐向高强、轻质方向发展。我国目前在高强、轻质混凝土方面已经有所成就。2施工控制影响因素
2.1 结构参数
结构参数是控制中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的基本资料, 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结构参数主要包括: 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弹性模量、材料容重、材料热膨胀系数、施工荷载和预应力或索力。
2.2施工工艺
施工控制是为施工服务的, 反过来, 施工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控制目标的实现。除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控制要求外, 在施工控制中必须计入施工条件非理想化而带来的结构制作、安装等方面的误差, 使施工状态保持在控制之中。
2.3 结构计算分析模型
无论采用什么分析方法和手段, 总要对实际桥梁结构进行简化和建立计算模型, 这种简化式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误差, 包括各种假定: 边界条件处理, 模型化的本身精度等。控制中需要在这个方面做大量工作, 必要时还要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 使计算模型误差所差生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2.4 温度变化
温度变化对桥梁结构的受力与变形影响很大, 这种影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在不同时刻的结构状态(应力、应变)进行量测, 如果施工控制中忽略了该项因素, 就必然难以得到结构的真实
状态数据(与控制理想状态比较), 从而也难以保证控制的有效性, 所以, 必须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
2.5 材料收缩、徐变
对混凝土桥梁结构而言, 材料的收缩、徐变对结构内力、变形有较大的影响, 这主要是由于大跨径桥梁施工中混凝土普遍存在加载龄期小、各阶段龄期相差大等问题引起的, 控制中要予以认真研究, 以期采用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徐变参数和计算模型。
3预应力混凝土的质量控制措施
3.1确保混凝土质量
混凝土应保证具有设计要求的强度、良好的和易性及泌水性, 且质量均匀性要好。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有配合比、搅拌、运输、浇注、振捣、养生等环节。其中混凝土配合比是控制其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在满足其施工要求的情形下应尽量减少单位用水量, 相应地也减少单位水泥用量, 从而减少混凝土水化热, 减少由于混凝土的徐变与收缩而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施加预应力之前的收缩裂缝。此外, 采用现场试块测得的早期混凝土强度等级代替现场结构的实际混凝土强度, 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试验表明, 出现事故的结构最后验算时, 其实际强度均未达到现场测得的强度, 有时候甚至更低。
3.2重视预应力管道安装
预应力管道安装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梁体的受力情况与设计是否一致, 关系到桥梁施工质量, 是预应力施工中的重点。在管道安装过程中, 主要需加强对管道定位进行控制, 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出现管道上浮及漏浆现象。预应力管道安装施工、混凝土灌筑前, 要严格对以下要点进行控制: 管道位置是否正确、平顺性如何、有无漏浆处、是否严格密封等。
3.3 正确应用扁锚和扁锚连接器
扁锚多应用于结构截面尺寸受到限制或构造连接等特定条件下。然而近年来部分单位为了减小截面尺寸, 追求经济指标, 在预应力箱梁底板和板梁结构中都采用扁锚, 有的单位还申请专利、出标准图, 这是不可取的。由于扁锚的张拉工艺是采用逐根张拉, 整体张拉设备技术不成熟, 导致钢绞线受力不均匀。采用扁波纹管留孔, 扁孔空间很小, 孔道摩阻大, 特别是超长孔道采用一端张拉工艺, 问题更加严重。由于扁孔本身空间小, 孔道压浆困难, 无法做到孔道压浆饱满。建议箱梁底板、腹板、空心板梁等结构禁止采用扁锚。对于扁锚连接器的应用更要慎重, 尤其是5 孔和3 孔连接器, 由于设计构造不合理会导致偏心受力, 不宜推广使用。
3.4合理选择混凝土浇注后张拉时间
有的工程通过掺加早强剂, 提高混凝土早期强度, 一般浇注混凝土3 天后就开始张拉预应力, 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混凝土强度和弹性模量增长是不同步的, 强度增长快, 弹性模量增长慢, 早期混凝土变形大, 过早张拉预应力会使预应力损失增大, 导致桥梁承载力不足, 而出现众多裂缝病
害。
3.5 张拉工艺质量控制
国内现浇大跨度预应力连续箱梁底板预应力束一般采用一端张拉的工艺。根据国内外相关规范规定: 跨度≥30m以上的预应力桥梁, 均要求采用两端对称张拉工艺, 才能保证跨中有效预应力和桥梁在恒载和活载作用下跨中所需抵抗弯矩的建立;否则会导致跨中承载力不足, 而产生正截面裂缝。根据交通部专门调查资料, 已通车的公路桥梁中, 几乎都出现过由于张拉工艺不适合而产生大量裂缝的现象。
3.6 预防滑丝和断丝
滑丝指夹具在预应力张拉后, 夹片“咬不住”钢绞线和钢丝, 钢绞线和钢丝出现滑动, 达不到设计张拉值。断丝指张拉钢绞线和钢丝时, 夹片将其“咬断”, 即齿痕较深, 在夹片处断丝。为了预防滑丝和断丝超标, 应采取以下措施: 1.夹片的硬度除了检查出厂合格证外, 在现场应对其进行复验, 有条件的最好进行逐片复验;2.钢绞线或钢丝的直径偏差、椭圆度、硬度指标应纳入检查内容, 如偏差超限, 质量不稳定, 应考虑更换钢绞线或钢丝的产品供应单位;3.滑丝断丝若不超过规范允许数量, 可不予处理, 若整束或大量滑丝和断丝, 应将锚头取下, 检验并更换钢束重新张拉。
3.7 波纹管漏浆堵管的防治
波纹管漏浆堵管是指用通孔器检查预应力索孔道时发现管内有堵塞或在混凝土浇筑前, 索管内先置的预应力索抽拉不动。波纹管漏浆堵管产生的可能原因有: 1.波纹管接头处脱开漏浆, 流入孔道;2.波纹管破损漏浆或在工地存放、施工过程中被踩、挤、压瘪。波纹管漏浆堵管的防治措施有: 1.使用波纹管作为索管的, 管材必须具备足够的承压强度和刚度,破损管材不得使用;2.波纹管连接应根据其号数, 选用配套的波纹管, 连接时两端波纹管必须拧至相当的位置, 然后用胶布或防水布将接头缝隙封闭严密;3.浇筑混凝土开始后, 在其初凝前, 应用通孔器检查并不时拉动疏通, 如采用预置预应力索的措施, 则应不时拉动预应力钢绞线或钢丝束, 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再进行一次通孔检查, 如发现堵孔, 应及时疏通;4.确认堵孔严重无法疏通的, 应设法查准堵孔的位置, 凿开该处混凝土疏通索道。
3.8严格预应力孔道压浆工序
预应力孔道压浆有两个重要作用: 一是保护预应力筋不被锈蚀;二是保证预力筋和结构共同工作;然而实际工程中预应力孔道的压浆不饱满、不密实、漏浆和漏灌现象十分普遍, 已成为预应力结构的通病。其主要原因除了施工单位对孔道压浆工序不够重视外, 目前的压浆工艺、留孔质量、浆体配置等也存在一定问题, 特别是浆体的水灰比, 较规范的规定值(0.4-0.45)偏大。采用规范规定的水灰比后孔道浆体泌水, 孔道不易饱满和密实。为了防治孔道压浆不密实, 可采取以下措施: 1.孔道在灌浆前应以高压水冲洗, 除去杂物, 疏通和湿润整个管道;2.配制高质量的浆液, 选
用的水泥可用强度等级不低于325MPa 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灰浆水灰比宜控制在0.1-0.45, 泌水率宜小于2%, 最大不应超过3%, 灰浆应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并不易离析, 可掺入适量的减水剂和微膨胀剂, 但不得使用对管道和预应力索有腐蚀作用的外掺剂, 掺量和配方应通过试验确定;3.管道及排气口应疏通, 压浆时应从低处往高处压, 待高处的孔眼冒溢浓浆后, 堵住排气口持荷继续加压, 待泌水流光后, 再塞住孔口;4.对孔道较长或第一次压浆不够理想的, 可进行二次压浆, 二次压浆应在第一次压浆初凝后进行。
4结语
为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 缓解交通问题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不便,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阔, 因此必须加强提高预应力技术水平的科研工作。预应力混凝土桥梁预制安装施工质量直接影响桥梁质量、使用寿命和营运安全, 务必引起广大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 切实抓好每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 确保桥梁梁板预制安装工程的质量。
第二篇:申请助工论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
【摘要】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本文论述了桥梁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并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对日后施工单位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预应力;道路桥梁;质量控制;应力;变形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道路桥梁业以其巨大的推动力在各个行业的竞争与发展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一般道路桥梁工程的投入较大、设计使用年限长、工作任务艰巨,道路桥梁的质量问题作为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也备受关注。质量管理活动涉及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施工阶段的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就是施工作业工程中直接形成的。因此,施工技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和施工作业能力的充分发挥是质量控制的出发点,施工人员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是提高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在机械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对施工过程的全方位组织和协调,才能使施工技术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实现预计的质量目标。影响施工质量的因素
力混凝土桥梁施工工艺复杂,涉及面广,因而影响其施工质量的因素也就很多,只有深入解了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从根本上杜绝质量问题的出现。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其一,结构参数的准确性
结构参数是控制结构施工模拟分析的基本资料,它的准确性对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影响。一般来说,结构参数主要包括结构构件截面尺寸、结构材料弹性模量、材料热膨胀系数和容重、施工荷载以及预应力或索力等等。
其二,结构计算分析模型
不管采用什么分析方法和手段,都要对实际桥梁结构进行简化和建立计算模型。这种简化式计算模型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的误差包括各种假定,边界条件处理以及模型化的本身精度等。进行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这个方面做大量工作,必要时还要进行专门的试验研究,尽可能把计算模型误差所差生的影响减到最低限度。
其三,预应力材料
预应力材料的收缩、徐变对混凝土桥梁结构的结构内力、变形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在大跨径桥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普遍存在加载龄期小、各阶段龄期相差大等问题,因此,加强施工质量控制必须要予以认真研究,以期采用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徐变参数。
其四,温度
温度对桥梁结构的受力与变形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要对不同时刻的结构状态进行量测,如果施工控制中忽略了这一因素,会导致难以得到结构的真实状态数据,进而使质量控制的有效性难以得到有效保证。所以,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考虑温度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五,施工工艺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施工的好坏也会影响质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施工过程中,除了要求施工工艺必须符合控制要求之外,在施工控制中还要考虑到由于施工条件非理想化而带来的结构制作、安装等方面的误差,确保施工状态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中。
其六,施工监测
一般情况下,施工检测主要包括应力检测、变形监测两种,它是桥梁施工监控的一个最重要手段。由于测量仪器安装,测量方法、数据采集以及环境情况等难免存在误差,这也就导致结构监测存在误差,进而可能影响结构实际参数的准确性。2施工质量控制的具体内容 2.1变形控制
在道路桥梁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结构难免出现变形等现象,影响道路桥梁结构的变形受的因素较多,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混凝土浇筑的顺序和天气等环境因素。出现结构变形后桥梁的标高、坐标会与设计图纸不符,严重桥梁的顺利合拢。因此施工单位对桥梁施工中的变形必须重点控制,使施工形成后的构件的实际几何尺寸、形成状态等满足设计要求,并保证误差在规范的允许范围之内。对于重要工序,为保证几何尺寸控制目标的理想完成,每一道工序的误差允许偏差值应提前进行研究,制定相对施工方案。2.2应力的质量控制
在桥梁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施工完成后桥梁的受力状态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施工单位可以根据检测结构应力来掌握桥梁实际的应力状态,如果发现实际的应力状态和理论的应力状态差别超过规范规定,应立即查明发生此状态的原因,并采取相对措施对此加以控制,使其符合规范要求,确保桥梁施工的质量。应力控制是肉眼控制不了的,桥梁施工中应力的控制不像变形控制那样容易,如果结构应力控制不好将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极易导致事故的发生,因此,施工单位必须对结构应力进行严格加以监控。2.3稳定性的控制
大多施工单位对桥梁的稳定性都非常重视,但绝大多数施工单位对于桥梁稳定性的控制都停留桥梁完成后的稳定性计算,即使在施工过程中对桥梁的稳定性进行计算也仅限于代换计算。为此,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稳定性控制体系。稳定安全系数是分析桥梁结构安全等级的重要参数,但现行规范中还没有明确规定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形式,在不同环境下的最小稳定安全系数,对此有待进行一步完善。施工单位除对桥梁自身的稳定性必须得到严格控制外,施工工程中所用的吊装系统的稳定系数也应满足规范要求。2.4工序施工中的控制
施工图纸设计没有注明标准的、均应按施工规范有关规定及产品说明书认真施工。对每个施工工段的全部工程进行跟踪检查、控制、使之达到规范标准及设计要求,纠正易造成问题的施工方法,出现质量通病及时处理、确保工程质量。
3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质量控制中的技术
3.1保证张拉底座的坚固可靠,并应考虑利于水的排放,防止排水不顺利造成的地基下沉现象,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并结合工程实际和梁的张拉情况进行确定。张拉底座的反拱度应当形成抛物线。
3.2应当满足施工中对模板的强度、刚度等需求,能够承受住施工中的产生各种荷载,模板的几何尺寸、形状应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模板应合理选用,并应充分考虑模板的周转能力。箱梁的外模应当选择定型钢模,模板表面应光滑、清洁、无缝隙,保证不发生漏浆。在一个结构中应选择相同的脱模剂,废机柴油作为脱模剂进行使用。内模定位必须精确且稳定可靠,不得出现涨模、错缝等情况。3.3材料的控制
施工种使用的材料应严格检查验收,严格把好材料质量关,对质量有问题或货源不明的材料严禁使用。建立完善的管理台账进行管理,避免混料。对生产工人的管理在工程施工之前先对新工人进行严格的岗位培训,以增强工人的责任心。
3.3.1施工过程中切断钢绞线时应当采用切断机进行切割,不得使用电弧进行作业。3.3.2经常进行骨料的含水率的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材料的用量进行调配。
3.3.3充分保证的搅拌时间。混凝土运到施工地点时时应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坍落度。
3.4浇筑前,应将模板内的污物清理干净,并认真做好隐蔽记录,待相关部门人员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浇筑,浇筑过程中应随时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是否满足要求。混凝土可采用底板、腹板、顶板全断面由梁一端向另一端斜向浇筑,浇筑完一段底板后需扣牢底板顶模板;或用先浇底板和2/3 高度的腹板,再浇筑剩余腹板、顶板,若腹板处先后浇筑的时差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按施工缝处理。箱梁腹板与底板及顶板连接处的承托、预应力钢材锚固钢筋密集部位,浇筑应注意用振捣棒进行充分振捣。
3.5浇筑时应保证浇筑的不间断进行,仔细检查混凝土是否停止下沉,气泡是否不再冒出,顶面是否出现泛浆,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则证明已经浇筑完成。混凝土表面干燥后,应及时进行养护,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混凝土强度的80%后方可以拆模,拆模时应注意混凝土表面的保护。
3.6箱梁吊装工序前的准备工作
在墩台盖梁上标注永久性支座、临时性支座及箱梁腹板边缘位置;检查箱梁预埋件位置;校正湿接缝位置处横梁钢筋位置;凿除处理层、混凝土表面的水泥砂浆和松弱层;安装好临时支座及永久性支座,临时支座采用硫磺砂浆应试验配合比。3.7顶板钢束张拉的施工
主梁接头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才可以进行张拉顶板连续束。顶板钢束张拉完成后,应校正槽口的普通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钢筋电焊进行连接。负弯矩张拉后,孔道应及时进行压浆。张拉端或固定端预留槽位置处纵横向钢筋埋入在混凝土内的,应将其凿出,再清除粘结在钢筋上的混凝土,凿出的长度应保证焊接接头长度。预留槽受力钢筋采用焊接;预留槽口的混凝土浇筑和剩余部分整体化混凝土一同进行施工,临时支座应采用硫磺砂浆制作。临时支座熔化时,为防止高温影响永久支座的质量,临时支座顶面应与永久支座顶面保持齐平,以保证永久支座与混凝土接触,而不受力。永久支座顶面应直接与接头混凝土底部钢板浇筑在一起。4安全保证措施
4.1施工人员在进入施工场地前,必须接受安全、文明施工教育.未经培训、教育者不得进入施工现场。
4.2设备在使用前必须检查及保养,以免事故发生。4.3地严禁吸烟,严禁携带闲杂及非施工人员入住。
4.4施工场地的材料必须堆放整齐,特别是易燃物品必须避开明火堆放。
4.5施工现场如需动用明火,必须提前向安全部门申请后方可动用。动用明火时必须指派专人负责,并备好有关消防器材。5结语
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目前已经普遍应用在道路桥梁工程中,是近年来采用非常普遍形式之一,对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道路桥梁工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尤为重要。施工单位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程进行施工,确保道路桥梁的安全稳定,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微弱力量。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2]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2-2004 [3]杨宗放.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施工[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三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摘要: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桥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桥梁施工技术直接影响桥梁的施工质量。论文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借鉴。
1引言
不同的环境需要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桥梁来满足当前的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同样,无论是哪种桥梁,随着时代的进步,将要面临的挑战、克服的困难也会不断增多。因此,更加安全可靠,稳定耐用,节省钢材,能够降低施工费用和养护费用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至今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施工技术也逐步成熟完善并得到创新,成功地缓解了交通问题造成的各种不便,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在未来的发展中,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仍是施工单位在许多地区进行施工的首选,因此,为了帮助施工单位提升自身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质量,本文将对施工中的技术要点进行简要分析。
2施工前准备
2.1严把预应力桥梁施工图设计质量
无论进行何种施工建设,图纸的设计始终是后续工作安全进行的基础环节,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也不例外。为了保证施工安全,设计人员务必深入施工现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施工图设计,并同技术人员、施工人员、监理人员进行综合评议,在确保施工方案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前提下方可投入使用。
2.2严把材料质量关
施工材料的选择不但决定了工程施工与使用的安全,而且也是桥梁整体工程成本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施工单位应做好材料的选择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关。施工单位应选择优质厂商生产的并与设计图要求相符的混凝土,并对其进行再三检测,保证其各项指标都达到相关标准才能进行后续的施工工作。
2.3严把施工设备选择关
为了确保施工过程中拉伸作业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必须保证预应力锚具以及千斤顶等施工设备选择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即选择高强度的预应力钢材和承重超出设定数量1.2倍的千斤顶[1]。对于压力表、水泥浆搅拌机等其他设备的选择,应确保其安全性和合理性,同时,可以有意识地使用新型设备,以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
3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3.1水泥浆的制作
在配置水泥浆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材料的混合比例,严格控制泌水率,制作后及时对水泥浆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温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检测,令其满足预应力桥梁的施工要求。
3.2选择科学的施工技术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在长期的使用中不断被丰富完善,目前,业内主要使用的技术是预制装配整体施工技术、顶推施工技术、移动模架施工技术、悬臂施工方法等[2]。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侧重点,需要施工人员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最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应用范围广,对交通影响最小的顶推施工技术为例。该技术是沿着纵轴方向开辟预制场地,采用分段浇筑的方式进行桥身施工,当所有节段浇筑完成后,采用纵向应力把所有节段连成一个整体,再采用水平液压千斤顶进行顶进施工,目前,该技术在等截面连续梁施工中应用较多[3]。在实际施工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证滑动装置和千斤顶的同步前进,而一旦连续桥跨度超过50m时,要及时设置临时支墩并换用单向顶推方式,以降低架设过程中由于施工负荷造成的桥梁变形损害。
3.3张拉工作的施工技术要点
所谓的预应力张拉就是在构件中提前施加拉力,使被施加预应力张拉构件承受拉应力,进而使其产生一定的形变,以抵消钢结构本身承受的一部分荷载,以提高桥梁的承载力。可以说这项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最后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安全质量和使用寿命。在进行张拉工作前,应当做好清洗工作和检查工作,确保预应力管道及锚口的干净、无锈蚀,确认施工所需的相关材料和设备满足设计要求和施工需要,对不合格的混凝土进行及时的调整。在张拉过程中,要确保施工人员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以科学规范的操作和熟练的技术保障张拉工作的顺利进行,从而保证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施工质量。在张拉过程中,要合理分配并控制各级张力并精确记录,保证钢束处于绷紧状态,锚具与千斤顶处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保证钢束中每一根钢绞线受到的拉力相当,避免钢绞线相互缠绕。同时,张拉全程要有技术人员进行监督,一旦出现滑丝、断丝或张拉实际长度与理论长度超出±6%的情况都要停止施工,寻找原因,解决后方可继续施工。为了避免出现问题导致张拉工作停摆,延长施工时间,施工人员在进行以下工作时应有意识地进行反复探查分析。(1)结构截面尺寸的计算,由于其结果直接与预应力张拉的伸长值有关,是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变形结构的内在因素,因此,在分析计算时,要对设计数值和实际截面大小进行对比,准确把握构件截面的尺寸大小,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结构截面尺寸出现的偏差,提高计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穿束前,预应力钢束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编束,正确绑扎,以防止出现拉丝滑丝等情况,对不合格的钢绞线要及时进行更换。(3)选用合适的限位板并使用定型模板,将锚垫板准确牢靠地进行固定以避免锚垫板拉裂。
3.4孔道压浆工作的技术要点
为了避免由于出现压浆不足或漏浆现象导致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质量问题,在进行压浆工作前要对锚具及夹片周围用原子灰进行认真封堵,防止从夹片周围漏浆,影响孔道压浆密实度。在压浆过程中,要保证水泥浆的检测强度超过325MPa,稠度在14~18s。同时,压浆要保证从低向高的施工顺序并确保连续不断地工作。结束后,准确检测浆体的密实度,对于不达标的部分,在20min后进行第二次压浆工作直至合格为止。在压浆工作完成后,需要对需要封锚的锚具进行封闭,以避免由于锚具裸露出现锈蚀等现象影响桥梁质量。具体来说,封锚时要做好锚具周边的清洗工作,保证梁体长度以及端梁及内部构件的位置角度等因素符合设计标准的要求;在对梁端混凝土凿毛后,设置不变形、准确牢固的钢筋模板以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封锚工序。
4结语
桥梁建筑施工安全不可小觑,因为桥梁的施工质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左右着经济建设的质量效果,因此,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过程中要针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严格控制,选择优质的混凝土进行施工,坚持选用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将每一道工序都高质高效地完成,并主动进行技术工艺上的创新,从而提升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整体质量水平。以此推动我国桥梁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完善,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刘高锋 单位:石家庄公路桥梁建设集团
参考文献:
【1】向木生,张世飙,张开银,等.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控制技术[J].中国公路学报,2002(4):41-45.【2】周兵.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技术要点[J].低碳世界,2016(22):234-235.【3】贾秀梅.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4(Z1):146-147.
第四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1 人员
1.1 负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试验人员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水平越高混凝土质量就可能控制得越好;不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或没有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验的人,即使有施工规范、施工组织和施工技术交底,也只能生搬硬套,而不能发现问题和正确处理各种施工难题,从而造成混凝土各技术指标超出控制范围; 1.2 采取各种形式对行政领导、混凝土施工技术人员和工人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理及混凝土施工技术培训。这是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工作,它虽然特别重要但又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如果试验人员的作用和意图得不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是绝对搞不好混凝土施工质量的;
1.3 负责混凝土施工质量的试验人员要成为一个好的技术能手,他不能只懂混凝土,而且还要了解或学习混凝土施工机械、各种相关规范和施工技术等相关知识; 1.4 调动混凝土施工各个关键岗位人员的积极性。防止能做好而不做好或能做而不做的故意行为发生。避免有人有意造成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时候,往往会造成试验人员难以找出问题的原因。
1.5 发挥有关各部门和人员的作用,不要形成试验员一人把关的不成文的危险习惯。杜绝出现试验员一旦没有发现问题就造成错误畅通无阻的现象发生。2 技术
2.1 配合比复核
2.1.1 委外设计的配合比一定要复核后使用
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检测单位设计的配合比满足不了委托单的技术要求或成本很高。所以委外设计的配合比一定要必须复核后使用。复核工作包括配合比报告纸面上的复核和试拌复核。不是迫不得已,大型施工企业最好由自己的检测单位设计配合比。因为大型施工企业的试验室在配合比设计上经验很丰富,且针对 性强。
2.1.2 新工地、新材料的配合比在第一次使用前,一定要加强复核
因为缺少按该配合比施工后的统计数据,更缺少该配合比设计的经验数据。所以在使用前,最起码在第一次使用时,多做一些试件进行复核。特别是七天发 的配合比。必要时必须得到确保28天各种混凝土技术指标能达到或已达到要求的检测数据后才准开盘。2.1.3 施工过程中配合比的复核
2.1.3.1 原材料质量变化大时,如果原材料与配合比上的材料质量相差较大,特别是变差时应进行配合比试拌复核,找出问题。
2.1.3.2如果搅拌时水是计量使用的,当坍落度太大或太小时,应进行配合比试拌复核,找出问题。
2.2各种试件要有代表性,并按作业指导书制作试件及作好取件记录。作好试件养护工作及养护温湿度记录;
2.3如实做好混凝土施工灌注及其他记录,否则将会缺少原始资料或数据;造成出现事故时无法找到原因;
2.4最好尽可能掌握一些所使用配合比设计过程中的情况,如试配强度、砂率、用水量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混凝土施工控制中做到心中有数和更有重点; 2.5 施工配合比调整
2.5.1施工配合比只能由试验人员调整,目的是统一指挥,责任明确。2.5.2混凝土施工需要放大坍落度时必须由试验员按规定进行配合比处理,任何人不得采取只加水的办法进行处理。
2.5.3 对施工配合比进行调整时,试验人员不能调整水灰比,如果要调整用水量就必须按水灰比同时调整水泥用量。3 施工控制 3.1 原材料管理
3.1.1 粗细骨料不能露天堆放。如果露天堆放,一是含水量不好控制,另外是雨淋后细颗粒下沉后集中,造成粗细粒径分离;
3.1.2 在粗骨料堆的坡脚的地方,较粗的颗粒会集中在一起,造成粗细搭配不均匀。所以上料时一定要设法对粗骨料进行翻拌,使其粗细均匀。
3.1.3 保证细骨料含水量的均匀性和计量准确性。在因含水量忽大忽小而造成无法调整施工配合比的情况下,不能出现含水量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2%以上的现象。含水量必须经常进行检测,决不能凭经验估计。用来测含水率的样品必须要有代表性。
3.1.4 保证细骨料粗细程度的一致性。粗细变化太大将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外观质量;如果是变细将造成用水量变大而强度降低,反之则强度升高但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可泵送性或外观质量变差;
3.1.5 严格控制细骨料的含泥量,防止含泥量变大。一是含泥量本身有害,二是
将大大增加混凝土拌和水用量从而降低混凝土强度。3.2原材料计量
施工中各种材料的计量及严格控制用水量是混凝土质量好坏的关键。保证混凝土质量首先是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而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关键是控制水灰比。为了控制水灰比,准确计量水的工作就和准确计量水泥的工作一样重要了。一个成本上经济、技术上合理的混凝土配合比,必须在严格管理下进行施工,否则不但会影响施工质量或会增大生产成本。3.2.1 外加剂计量
如果粉状外加剂是人工分袋的计量方式,那么一定要制订复核制度,保证其计量精度。因为有可能称秤人员有经验后就不称秤或不认真称秤。并在投料时避免散失量超标; 3.2.2 水计量
混凝土灌注时,所谓严格的过秤制度,实际上是只重视砂、石、水泥、外加剂的计量准确性,而对水则根据坍落度实行人为调整。在各种材料均保持与设计配合比一致,并且整个施工过程没有任何异常发生的情况下,这种方法确定的用水量将不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或出现其他害处。但现实中不仅材料要起波动变
化,而且非材料因素也千变万化,所以这种方法是极不科学甚至是危险的。混凝土灌注后要28天才能得到强度,如果等到28天后才发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就太严重了。因此,严格实行水的计量是非常必要的。
各种材料均采取严格计量的制度的情况下,而水不严格计量,他会掩盖拌和过程中拌和物的质量问题和很难找出后期强度问题的原因。这样不控制用水量的话,首先早期在拌和过程中如果材料质量、材料计量和其他因素出了问题都很难发现;其次混凝土后期强度高了除了怀凝少放了砂、石或细颗粒外,也会怀凝是否少放了水;反之强度低了,除了怀凝多放了砂、石或细颗粒外,也会怀凝是否多放了水。
如果所有材料都采取严格过秤的制度,特别是较好地控制了用水量,那么坍落度就成了混凝土质量的晴雨表。如果坍落度变化大了,肯定有异常原因出现并且肯定能找出原因。这样就可通过找出坍落度变化的原因来控制施工质量。若多 放了细骨料、骨料中的细颗粒含量或含泥量增大了,坍落度将会变小;反之,坍落度则会变大。除了这两种常见情况之外的其他问题也都将被及时发现。当然,混凝土施工水平差的单位或个人是不能或难以采用这种方法的。混凝土施工水平差的单位如果尝试这种方法,一切问题都将在混凝土搅拌时暴露出来,造成混凝土拌和物不稠就稀从而使混凝土灌注无法进行下去。但是不能因为困难而对用水量控制不认真或又回到用坍落度控制用水量的方法上去,必须尽最大努力控制用水量。在整个混凝土施工全过程中的所有工作都规范化的情况下,才可能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混凝土施工的理想方法;
3.3由于施工人员不知道试验室的实际检测数据结果,更不知道有时混凝土施工的抗压强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0MPa的情况。所以,他们有混凝土永远都是合格的错误认识。这样就会胆子越来越大,甚至认识不到试验员的作用; 3.4不能把混凝土分为重要的才重视和不重要的无所谓的两种情况。如果是这样的话,由于不重要的混凝土干多了就会形成坏习惯,造成在遇到重要的混凝土时也重视不起来;
3.5要求项目部严格按配合比施工,哪一项没做到就追究哪一项当事人的责任; 3.6如果混凝土质量事故没有造成垮塌的明显结果或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下,免不了有人会隐瞒质量事故或问题。因为质量事故或问题很容易隐瞒。隐瞒成功
后也不进行内部分析和奖惩。这样一来,对于有关人员在质量上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从而放松警惕性;
3.7 制订混凝土质量奖惩制度时,必须把从农民工、工人到最高领导者都纳入考核。最好是把有关人员的经济利益与质量挂钩。否则,很难搞好混凝土质量或造成少数人员为搞好混凝土质量而焦头烂额。
目前材料进场基本合格。存在问题:就是试验用电没解决,老实电压不够,对试验数据有影响。
第五篇: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内容摘要
通过对复合型方法中“弹性应力等效原则”和“平面子结构理论”的研究,从理论上论证了复合型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给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和计算分析流程,并通过程序开发解决了三维弹性有限元计算结果和二维非线性有限元模型之间过渡环节数据管理和传递的问题。将此方法应用在龙滩导流隧洞进水口结构和苏通大桥桥墩承台结构配筋设计和优化中,对不同配筋情况下结构的裂缝形态、裂缝宽度、裂缝深度和钢筋应力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得出了最优的配筋设计方案。钢筋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应用非常普遍,常用作建筑工程的承重结构,防水结构和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等,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主体工程的质量,影响着屋面及地下室的渗漏和用户的使用情况。钢筋混凝土工程不合格,必然引起使用上的不安全,而钢筋混凝土工程要整改和修复,也会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本文同时针对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常见的通病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控制措施。
关键词:平面子结构;配筋设计方案;混凝土施工质量
I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目 录
内容摘要...........................................................................................................................I 引
言............................................................................................................................1 1 设计实例....................................................................................................................2
1.1 设计基本资料.................................................................................................2 1.2 框架梁的计算.................................................................................................2 1.3 框架柱的计算.................................................................................................3 2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4
2.1 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性.............................................................................4
2.1.1 施工前质量控制..............................................................................................4 2.1.2 原材料质量控制..............................................................................................4 2.1.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5 2.1.4 混凝土的取样、养护.....................................................................................5 2.2 常见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6
2.2.1 砼麻面.................................................................................................................6 2.2.2 蜂窝.....................................................................................................................6 2.2.3 孔洞.....................................................................................................................6 2.2.4 露筋.....................................................................................................................7 2.2.5 缺棱掉角............................................................................................................7 2.2.6 施工缝夹层.......................................................................................................7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8
3.1 基础设计.........................................................................................................8 3.2 上部结构.........................................................................................................8
3.2.1 框架柱.................................................................................................................8 3.2.2 框架梁.................................................................................................................9 3.2.3 连梁.....................................................................................................................9 3.2.4 框支剪力墙.....................................................................................................10 3.3 结构分析.......................................................................................................10 4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及前景......................................................................................12
II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4.1 混凝土结构应用现状...................................................................................12 4.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前景...............................................................................13 5 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14
5.1 在设计时缺少工程实地勘察报告或者临近建筑的勘察报告.....................14 5.2 未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或者验算的结构不符合要求.................................14 5.3 下卧层验算中的问题.....................................................................................14 5.4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问题.............................................................................14 6 结论与展望..............................................................................................................15 参考文献........................................................................................................................16
III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引 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相应的配筋设计方法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1]建议按弹性拉应力图形进行配筋设计。但在复杂受力情况下,配筋方案往往不能满足工程实际的需要。同时,这种设计方法不能进行限裂计算,因此在大型的或者裂缝控制要求较高的结构配筋设计中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文将给出实例加以介绍配筋设计的方法。
钢筋混凝土工程质量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质量,如何加强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同时也阐释了钢筋混凝土的制作工序,论述了当前钢筋混凝土在施工质量方面的通病与面临的问题,并就提高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建筑质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设计实例
1.1 设计基本资料
一、工程名称:
二、工程概况:
三、基本计算条件:结构中某框架梁的荷载及计算简图如下图1所示,框架柱的承受的荷载及计算简图如下图2所示,假定框架梁为简支梁,需计算箍筋和弯起筋的配置,框架柱为小偏心受压柱,对称配筋,按构造配置箍筋,需按计算配置纵向受力筋。
80kN100kN80kN46.3kN/m3002403120图1 框架梁计算简图及截面尺寸
240550
AB400
图2 框架柱AB的计算简图及截面尺寸
1.2 框架梁的计算
根据上述已知的框架梁的荷载信息,计算框架梁的主要配筋,包括纵向受力钢筋,弯起筋,箍筋,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
解: HPB235钢筋fy=210 N/mm2,带入式Nu=fyAs得
As=Nu/fy=260×103/210=1238mm2
选用8/14,As=1238mm2
2500700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1.3 框架柱的计算
m已知框架柱的荷载为轴向力设计值N2200kN,弯矩M230kN,asas'35m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纵筋采用HRB335级钢筋,箍筋采用HPB235级钢筋,构件的计算长度为2.5m。
解:令N=Nu,M=Nue0,as=a’s=35mm.e0=M/N=230×1000/2200=104mm为大偏心受拉。e= e0-h/2+ as=385mm 取A’s=ρbh=0.002×1000×300=600mm2,选用12@180mm(A’s=628mm2)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
钢筋混凝土在工程建设中应用非常普遍,常用作建筑工程的承重结构,防水结构和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等,钢筋混凝土施工质量的好坏,决定着主体工程的质量,影响着屋面及地下室的渗漏和用户的使用情况。钢筋混凝土工程不合格,必然引起使用上的不安全,而钢筋混凝土工程要整改和修复,也会给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带来很大的麻烦。
2.1 混凝土结构质量的重要性
混凝土是多种原材料组成的一种不匀质性的结构材料,要保证其质量,就要从多方面分析控制。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
2.1.1 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前应对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审批,对模板和钢筋应做好预检,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再次关键部位检查。配置混凝土时,认真优选配合比,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选用合适的水泥品种和水泥标号,级配良好的石子减小孔隙率,合适的中粗砂和合格的外加剂,控制用水量,搅拌均匀。2.1.2 原材料质量控制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何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牛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俭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合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和水泥石的粘结,能和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如使用有机杂质的沼泽水,海水等拌制混凝土,则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盐霜。对混凝土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 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凶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混凝士 产过程中,对原材料的质量控制,除经常性的检测外,还要求质量控制人员随时把握其含量的变化规律,并拟定相应的策略办法。及时筛选并采取能保证混凝上的其它有效办法。砂子含水率,通过干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上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鼍和集料月j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
2.1.3 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
要加强旁站监督,严格控制浇筑质量,检查混凝土塌落度,严禁在己搅拌好的混凝土中加水对泵送混凝土,要求混凝土泵连续工作,泵送料斗内充满混凝土,泵允许中断时间不长于45miIn。当混凝土从高处倾落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竖向结构倾落高度不应超过3m;否则应使混凝土沿溜槽下落,并应使混凝土出口时的下落方向垂直于楼、地面。检查振捣情况,不宜多振、少振、漏振,在混凝土初凝前应进行二次振捣,提高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混凝土在初凝后,不能立即在上面继续浇筑新的混凝士,否则在振捣新浇筑的混凝土时,会破坏原已凝结的混凝土内部结构,影响新旧混凝土之间的结合,出现施工缝。浇筑应连续进行,如必须间歇时,应在前层混凝土凝结前将次层混凝土浇筑完毕。一般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为45min,终凝时间为12h。混凝土浇筑后应立即振捣,一般振捣时间愈长,力量愈大,混凝土愈密实,质量愈好;但对于流通性大的混凝土,要防 因振捣时间过长产生泌水离析现象,振捣时间应以水泥浆上浮使混凝土表面平整为止。对梁柱节点部位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士的浇筑顺序和浇筑混凝土的强度要严格检查区分,采取必要措施来防止低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注入高强度等级混凝士部位中。
2.1.4 混凝土的取样、养护
加强混凝上的养护。混凝土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保温能减少混凝土表面的热扩散,降低混凝土表层的温差,防止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袋等覆盖,并洼意洒水养护,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高温季节时,宜及时用湿草袋覆盖混凝土,尤其在中午阳光直射时,宜加强覆盖养护,以避免表面快速硬化后,产生混凝土表面温度和收缩裂缝。任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草帘覆盖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2.2 常见的建筑施工质量通病
2.2.1 砼麻面
表现为砼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其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拆模时砼表面被粘损。
(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砼表面粘结模板。(3)模板接缝拼装不严密,灌注砼时缝隙漏浆。
(4)砼振捣不密实,砼中的气泡未排出,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2.2.2 蜂窝
表现为砼局部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其原因分析:
(1)砼配合比不合理,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砼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砼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操作规程灌注砼,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砼离析。
(4)砼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
(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不牢固,振捣砼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2.2.3 孔洞
表现为砼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砼。其原因分析:
(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砼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2)未按顺序振捣砼,产生漏振。(3)砼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或 严重跑浆。
(4)砼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5)砼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砼中。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6)不按规定下料,吊斗直接将砼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2.2.4 露筋
表现为钢筋砼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砼表面。其原因分析:(1)砼灌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2)钢筋砼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砼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
(3)因配合比不当砼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4)砼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
(5)砼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砼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砼缺棱掉角。2.2.5 缺棱掉角
表现为砼局部掉落,不规整,棱角有缺陷。其原因分析:
(1)木模板在灌注砼前未湿润或湿润不够,灌注后砼养护不好,棱角处砼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致使砼水化不好,强度降低。
(2)常温施工时,过早拆除承重模板。
(3)拆模时受外力作用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4)冬季施工时,砼局部受冻。2.2.6 施工缝夹层
表现为施工缝处砼结合不好,有缝隙或夹有杂物,造成结构整体性不良。其原因分析:
(1)在灌注砼前没有认真处理施工缝表面;灌注前,捣实不够。
(2)灌注大体积砼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积存在砼表面,未认真检查清理,再次灌注砼时混入砼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层。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由于当前的建筑工程设计越来越复杂,而设计周期又普遍偏短,再加之建筑方案的调整所带来的设计图纸的反复修改,使得设计中存在某些问题在所难免。结合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审查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3.1 基础设计
地基与基础设计必须遵守先勘察、再设计、后施工的法规要求,不允许在无工程岩土勘察报告的情况下进行地基与基础的设计。当所依据的地质勘察报告内
容不全或勘察深度不足时,设计单位应要求勘察单位进行补勘。而在施工图审查时发现仍有部分工程无地质勘察报告或参考邻近建筑的地质勘察报告进行基础设计。这样的设计不可能做到经济合理,还很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所以应当避免。
3.2 上部结构
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支剪力墙结构是用得最多的结构形式,而这些结构中的构件量大面广,所以出现配筋不足、超配筋等违反强制性条文的情况也比较多。3.2.1 框架柱
角柱指的是两个方向与框架梁相连的框架柱,程序没有隐含定义,切记计算时应自行定义,不可忽视。如果计算时未定义角柱而实际配筋又刚好满足计算结果,就会出现配筋不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的情况。短柱为剪跨比不大于2 及因填充墙设置或楼梯平台梁、雨篷梁的设置形成柱净高与其截面高度之比不大于4 的框架柱,箍筋应沿柱全高加密,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箍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9度时不应小于1.5%;一级抗震时,沿柱全高箍筋间距还不应大于6倍纵筋直径。剪跨比不大于2 的框架柱程序能自行判定,配筋时应注意前面的1.2%和1.5%为构造要求不受钢筋种类的影响。对这样的框架柱不能直接进行等强代换,不同强度级别的箍筋均应满足计算结果。超短柱为剪跨比小于1.5 或柱净高与柱截面高度之比小于3 的框架柱。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超短柱,当无法避免时,可采取如下措施:控制轴压比,轴压比限值至少比规范规定限值降低0.1;采用性能好的箍筋,如井字复合箍、复合螺旋箍、连续复合箍筋等,体积配箍率应高于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对短柱的要求;在框架柱中增加芯柱或型钢;加斜向X形交叉筋承担剪力等。3.2.2 框架梁
1)框架梁实际配筋远大于计算结果的情况,一般出现在大小跨相连的支座或带有长悬臂的支座。绘图时没有按计算结果将配筋分别原位标注在支座两侧,而仅在支座某一侧标注一次配筋,这样很可能造成小跨的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5%,或者是支座处配筋率超过2.0%后箍筋没有按规范要求增大一级;再有就是跨中配筋与支座配筋之比小于0.3 或0.5 的情况。这3 条都违反强制性标准,设计时应特别注意。遇到这种情况时,建议在支座两侧分别进行原位标注配筋,将大跨的部分配筋锚入框架柱内或者箍筋直径增大一级,也可增加小跨框架梁的截面高度和跨中配筋。
2)当计算SB=100 时,应注意核算非加密区箍筋是否满足计算结果和沿全长的面积配箍率的要求;尤其是宽扁梁,箍筋经常不能满足规范要求,此时计算结果中多数情况下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几乎相等。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①混凝土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剪力值相差较小,剪力包络图接近直线。②混凝土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均由最小配箍率控制。③SATWE 软件计算梁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面积所采用的箍筋间距是相同的。所以设计人员在配置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时,不能简单地将加密区的箍筋直径不做任何验算直接按照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配置到非加密区中。这样做有时是不安全的,有时也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3)框架梁加密区箍筋的最大间距在抗震等级1~4 级均不应大于梁高的1/4。对于梁高小于400mm 的框架梁,如果加密区箍筋间距取100mm 就违反强制性标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在满足建筑功能的情况下梁高不宜小于400mm。3.2.3 连梁
连梁的刚度折减系数主要是为了考虑其开裂后的折算刚度。当设计人员填入此系数后,实际上就已经允许了该连梁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开裂。为避免在正常
使用极限状态下连梁开裂,折减系数通常不应小于0.50,一般工程取0.7。该系数的大小,对于以洞口方式形成的连梁和以普通梁方式输入的连梁都起作用。对跨高比不大于2.5 的连梁,仅用墙体水平分布筋作为连梁的腰筋时,梁两侧腰筋的面积配筋率不满足0.3%的情况经常出现,这属于违反强制性标准,设计时应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注意。例如200mm 厚的抗震墙,配筋为8@200时,对跨高比不大于2.5 的连梁如果仅用墙筋作为连梁的腰筋,其配筋率为0.2515%,小于0.3%,此时可将梁两侧的腰筋改为10@200 或另加附加腰筋。3.2.4 框支剪力墙
1)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转换层属于薄弱楼层,不论其刚度比值如何,按《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以下简称《规程》)第10.2.6 条规定,均应将地震剪力乘以增大系数。电算时应在总信息中输入薄弱层所在的楼层号。
2)框支梁纵筋的最小配筋率、纵筋的拉通、腰筋的设置、支座处箍筋加密及最小含箍率,均应满足《规程》第10.2.8 条的要求;框支梁的构造还应符合《规程》第10.2.9 条的规定。框支梁程序没有隐含定义,需要设计人员自行定义,注意不要遗漏。
3)框支柱纵筋最小配筋率、箍筋设置的要求,应符合《规程》第10.2.11 条的要求;框支柱的构造还应(宜)符合《规程》第10.2.12-7.8.9 条的要求。框支柱程序可以自动搜索,也可自己定义,配筋时应注意箍筋配箍率不小于1.5%。
3.3 结构分析
1)结构的位移比是反映其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为避免由于局部振动的存在而影响结构位移比的计算,《规范》规定在刚性楼板假定下计算结构的位移比。
因此设计人员在计算此项指标时,应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影响下“强制执行刚性楼板假定”;楼层位移计算时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在计算结构的内力和配筋时,则宜将该选项去掉。对于楼板开大洞的结构,或楼板错层、越层等结构,均应采用刚性楼板假定计算位移比。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规定,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 度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设计时
应在总信息中填写附加地震作用方向和相应角度,此条为强制性条文。3)抗震验算时的剪重比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5.2.5 条的要求。当前的结构设计受开发商对含钢量的限制,经常在各个方面都做到规范的最小值,高层住宅地上多层剪重比不满足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有时还相差较多。当剪重比小于第5.2.5 条规定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处理。当相差较少时,可采用地震作用增大系数或修改自振周期折减系数的方法;如相差较多,说明结构整体刚度偏小,宜调整结构总体布置,增加结构刚度;如果部分楼层相差较多,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说明结构存在薄弱层,也应对结构体系进行调整,如增加这些薄弱层的抗侧刚度。
对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当嵌固部位在地下室顶板时,因地下室地震作用是明显衰减的,所以一般不要求核算地下室楼层的剪重比。
4)混凝土板的计算应符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第10.1.2 条的规定。混凝土楼板的配筋应满足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异形板应选择符合板实际受力情况的软件计算。异形板的墙体阳角处应设放射筋。板的边支座为砖墙或扭转刚度较小的梁时,应按简支支座计算。板的边支座为混凝土墙或扭转刚度很大的梁,当混凝土墙的抗弯刚度或梁的扭转刚度接近或达到板的抗弯刚度的5 倍及其以上时,可按固定支座计算,计算出的固端弯矩应传给支承板的墙或梁,并对墙的平面外受弯或梁的扭转进行验算。楼板与悬挑板相连时,只有在悬挑板的悬挑弯矩接近或大于等于相连板的固端弯矩时,才可按固定支座计算;挑出板的
跨度较小时,宜按简支计算。大小板相连时同样处理。
5)多塔结构建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在进行多塔定义时,1 号塔应是所有塔中最高的塔,2 号塔应是第二高的塔,其余依此类推。②对于带变形缝的结构,在定义多塔时应注意不要让同一个构件同时存在于两个塔中。③不要让某些构件不在塔内。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及前景
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极广,各种工程结构都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在原子能工程、海洋工程和机械制造业的一些特殊场合,如反应堆压力容器、海洋平台、举行运油船、大吨位水压机机架等,均得到充分的应用,解决了钢结构未能解决的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高强度混凝土的应用成为发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重要途径,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是当今混凝土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其中冷轧带肋钢筋的生产和应用在我国有着广阔的前景。其强度高,韧性好,工业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如此多的优势使其能最大程度的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相信混凝土的前景将更为广阔。
4.1 混凝土结构应用现状
自1897年美自1897年美国人JohnLally圆钢管填充混凝土,房屋建筑,承重柱(称为拉里柱),并获得专利的计数混凝土结构在土木工程已有百年历史。混凝土的施工性能优越的机械性能,开始在美国和欧洲的盛行,竞相开发利用。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现代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混凝土结构技术及泵灌溉的快速发展,发展的混凝土结构技术,增添新的活力混凝土结构,在一些欧洲和美国的桥梁工程和高层建筑项目技术的兴起。
混凝土结构技术在我们的R&D使用了近40年的历史。1966年在20世纪70年代在该组的重工业层高的工业厂房和重架构成功地应用于北京地铁车站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建立了大量的高层建筑的高度超过100米,人们开始使用钢管混凝土柱,以解决“胖柱”探索的问题都解决高强度混凝土的脆性进一步减少柱的截面尺寸。近10年来,全国已建成100多个高层建筑20余幢楼宇。
深圳市赛格广场,由我国自行设计,投资,制造和建设,主要配套市场的高科技电子产品,集办公,展览,贸易,金融,证券,娱乐为一体的现代高层建筑,建于1999年。该项目占地面积9653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72层,总楼面面积166700平方米地面建筑高度291.6米。赛格广场结构方案,框筒结构体系,其框架柱及抗侧力体系内筒的28根密排柱均采用了钢管混凝土,框架柱柱1共16根,内筒由四角4根柱2和密排24根柱3组成21m的方形筒,密排柱的柱距3m,两柱间浇筑两片200mm厚的钢筋混凝土墙,内筒内加设纵横成井字形的整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厚140mm.楼盖采用了钢梁(梁
1、梁2截面相同,均为700×260×12×10)和压型钢板组成的组合楼盖体系。为加强外框架与核心筒的协同工作,共设置了5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道刚伸臂[4]。
赛格广场大厦的照片,已建成的建筑世界上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的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4.2 混凝土结构的发展前景
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已表明,混凝土基本能满足普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应用于一般工程结构是完全可行的。然而,目前国内混凝土的应用并不乐观,大多数应用在非承重的次要结构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经济性是阻碍混凝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再生骨料的生产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致使目前的混凝土的生产成本高于天然骨料混凝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经济性的概念也会随之变化。对混凝土的经济分析应当从社会、经济、环境效益上进行综合考虑。另一方面是混凝土结构应用缺少相应的规程和技术标准。人们传统地认为,混凝土的质量达不到工程要求,担心应用于工程中出问题,即人们对混凝土应用技术的可信度不高,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混凝土的应用大多处于试验、谨慎使用的状态,从技术上说,是缺少较完善的技术规程、标准,混凝土技术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系统造成的。但随着人们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经济性的概念的变化和混凝土技术的不断完善,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乐观的。就当前国内外应用现状,作者认为,还以下几方面可大力推广应用混凝土结构:
1)混凝土在墙体工程中的应用。由于再生混凝土容重比天然混凝土小,隔热、隔声性能比较好,因此,再生}昆凝土砌块、再生混凝土条板的应用在墙体中是比较合理的。尤其是再生混凝土墙板的厚度较薄,可以有效地降低住宅建筑墙面积的占用率。
2)混凝土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在基础工程中所采用的混凝土强度往往并不高,一般为C30左右,这对再生混凝土而言是很容易达到的。通过合理配制的再生混凝土能够达到普通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所以其应用于基础工程中是可行的。
3)混凝土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再生混凝土可用于铺设道路的基层和面层。4)混凝土在组合结构中的应用。如:再生混凝土组合楼板、型钢一再生混凝土组合梁、钢管再生混凝土柱、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约束再生混凝土柱[5]。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常见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5.1 在设计时缺少工程实地勘察报告或者临近建筑的勘察报告
对于基础没计来说,基础设计必须按照勘察—设计一实施的流程来进行,要坚决杜绝出现缺少地质勘察报告而进行设计的情况出现。而如果出现地质勘查不够全面,或者内容模糊的情况时,设计单位必须告知建设单位并要求勘察单位重新勘察或者进行补勘。
而目前在我国,仍存在很多基础设计缺少实地勘察报告或者缺少临近建筑勘察报告的现象出现,而这样的设计对于整体工程来说,无法做到经济、科学,甚至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5.2 未进行地基变形的验算或者验算的结构不符合要求
目前很多设计都未对处理后的地基进行变形验算,或者m现验算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而根据我国的有关规定,当设计等级为甲、乙级时,按照地基变形设计;而为丙级时,如果采取了地基处理。处理之前按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简称《规范》)的规定;而对地基处理后的情况.应进行变形验算。
5.3 下卧层验算中的问题
计算下卧层顶地基承载力的时候,只能进行深度修正,而修正的系数应该根据土层来决定。也就是说当扩散角所取数值满足《规范》中的规定时就可以直接采用,不满足时根据附录中的平均应力系数来进行计算。针对复合地基来说.因选取承载力较高的土层来当做持力层,而当m现软弱下卧层时,应对其承载力进行验算;如果是软弱下卧层控制其承载力,那么就代表持力层的选择需要进行调整。
5.4 独立基础的最小配筋问题
一般来说,独立基础的厚度应南受剪切或者受冲切承载力来决定,并不是由受弯承载能力来决定,从而忽略基础钢筋的最小配筋率。根据《规范》中的规定,扩展基础底板的受力钢筋的直径最小为10 mm为佳,间距尽量控制在100 mm~200 mm之间,且同时要满足最小配筋率[6]。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结论与展望
本文总结了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子过程中的设计实例、常见的质量通病、应用前景、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等诸多方面做论述。混凝土在我国推广应用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也十分需要政府的产业政策扶持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障。政府可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混凝土结构进行更深入和更系统的研究。通过加强立法,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制定混凝土推广应用的强制性措施。国内外对混凝土材料性能和结构行为的研究成果已初步表明,合理设计的再生混凝土结构能够达到普通混凝土结构的性能要求,其应用于土木工程中是可行和安全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配筋设计及施工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工程技术,2010,1,83.[2] 对钢筋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控制.工程管理,2008,61.[3]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若干问题.标准规范,2011,29(6):26~28.[4] 混凝土结构的应用与发展.工程设计与研究,2002,111:24~27.[5] 再生混凝土结构性能研究应用现状及前景展望.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37(3):191~196. [6]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应用方法论,20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