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

时间:2019-05-14 03:1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

第一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

湘发[2007]12号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做好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为更好地贯彻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着力解决突出问题,促进我省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保证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各级领导机关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各级领导干部作决策、办事情,都要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群众意愿,不定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提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不凭主观意志盲目蛮干。要对各种目标管理、达标评比活动进行清理,该调整的指标坚决调整,该取消的活动坚决取消。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不允许以破坏环境和牺牲人民群众长远利益为代价,追求地方经济一时繁荣。对于为追求政绩而不惜破坏环境、损害群众利益的,要严肃查处。

2、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推进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对改革创新的领导干部不能求全责备,对改革创新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要大力宣传,对开拓进取的创新型干部要提拔重用,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妨碍改革的领导干部要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

3、力戒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坚持讲真话、报实情,坚决反对和纠正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追名逐利的行为。凡是搞虚假政绩、“数字政绩”的,一经发现,必须严肃查处。

二、加强学风建设,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4、坚持勤奋好学。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把自学、党委中心组学习和脱产培训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对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落实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培训计划,认真抓好领导干部的脱产培训。要把学习考核和培训考试成绩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

5、坚持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要着眼于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改进工作的措施和领导工作的本领,转化为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的能力。县以上各级领导班子成员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结合发展实际,自己动手撰写调查报告,并作为党委中心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

6、加强党校校风建设。各级党校要成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摇篮、党性锻炼的熔炉和作风建设的阵地,在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发挥重要作用。要改进教学方法,着重进行新理论、新知识的学习培训,避免重复学习和老生常谈。要严格校风管理,坚决杜绝少数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纪律松弛、作风庸俗等不良现象。各级领导干部进党校学习要以普通学员身份服从管理、遵守制度、珍惜时间、专心学习。

三、加强工作作风建设,做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

7、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各级领导干部要下决心精简会议、文件,取消各种不必要的接待和检查评比活动,集中心思和精力抓工作。严格会议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会议的次数、规模和时间。能够开电视电话会议的,一律采用电视电话会议。减少陪会领导,一般的部门性会议不得要求上级主要领导出席和讲话。精简文件,能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部门职权范围内可以解决的事项不以党委、政府名义发文,对上级文件没有具体贯彻实施意见的不再发文。减少迎来送往,领导干部下基层要坚持轻车简从,原则上只由有关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对口陪同,不接受在交界处迎送。

8、狠抓工作落实,提高工作效率。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忠于职守,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不得回避矛盾、推卸责任。要科学制定工作目标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强化督查督办,加大对工作不落实单位的通报和对责任人员的追究力度。加强对工作的具体指导,切实帮助基层解决难题。扎实推进政务中心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最大限度地为基层和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全面推行办事公开制、首问负责制和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防止和纠正推诿扯皮、工作拖拉现象。认真受理对公务员和党政机关工作态度、办事效率等方面问题的投诉,坚决查处失职渎职行为。

9、密切联系群众,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大兴亲民爱民之风,把解决民生问题放

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实实在在地帮助群众解决吃水难、行路难、入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实际问题,切实关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困难企业职工、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坚决制止和纠正在征地拆迁、企业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污染环境损害群众健康等问题。领导干部要亲自处理来信来访。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认真帮助来访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积极化解矛盾,不得敷衍塞责。今后,全省各级各部门每年都要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和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切实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

四、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做到民主决策、执政为民

10、带头维护中央权威,做到令行禁止。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政治纪律观念和大局观念,自觉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富民强省的各项决策部署。绝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甚至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11、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具体执行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切实防止“民主成为形式、集中变为个人专断”的现象。严格执行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凡属关系全局的重大事项、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不允许个人说了算。领导班子讨论问题,要让每个班子成员充分发表意见,主要负责人要正确集中大家的意见,不允许先定调子和否定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重大问题“票决制”。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在领导班子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特别是下一级党政领导班子正职的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必须由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进行票决。完善和落实领导班子分工负责制。

12、健全和落实重大事项决策论证、听证等制度。各级领导机关决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必须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定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专家咨询和论证;决定与下级和基层有关的事项,要充分听取下级和基层的意见。未经充分听取意见和专家论证的,不得提交领导班子讨论决定。

13、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不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让老实人吃亏”的用人导向,坚决防止和纠正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禁跑官要官、买官卖官行为;

严禁违反规定频繁地大规模调整干部;严禁在干部使用上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搞特殊化;严禁个人封官许愿和插手干预下级领导干部任用。

14、加强对各类公共资金的监管。财政和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健全完善支农、扶贫、教育、公路、水利、移民等专项资金和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资金的监管机制,坚决防止违规拆借和截留挪用,严禁领导干部越权干预和审批,严肃查处利

用审批权索取收受回扣等索贿受贿行为。

15、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禁收受红包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严禁违规插手和干预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房地产开发、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矿产资源开发等经济活动;严禁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为亲属、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谋求私利,加强对领导干部配偶、子女从业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存在的问题;严禁参与赌博,严肃查处参与赌博和为赌博活动充当保护伞的行为。

五、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做到艰苦奋斗、情趣健康

16、狠刹铺张浪费、贪图享乐之风。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自觉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的有关规定和标准,严格控制修建楼堂馆所;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和会议经费、差旅费管理的规定,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严格执行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有关规定,严禁党政机关超标准超编制配备使用公务用车;严禁以学习考察、招商引资等名义公款旅游特别是出国(境)旅游。完善相关制度,严格管理,加强对各项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17、积极推进公务消费制度改革。要以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逐步解决公务消费中的各种问题。一方面,要突出以强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公务消费制度改革;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从源头上解决公务消费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18、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各级领导干部要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净化社交圈,反对低级趣味,禁止骄奢淫逸。

六、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19、各级党委要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一把手主抓,从一把手抓起,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认真研究制定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制度措施,着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和人员;着力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着力加强民主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要及时研究解决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主题活动,总结推广本地区、本部门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不断推进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20、各级纪委要协助同级党委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各级纪委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工作方案,并大力督促落实;对领导干部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严肃查处,对典型案例要进行通报或公开曝光。其他各级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抓好落实。

各市州、县市区和省直各单位要按照本决定的要求,开展对领导干部作风问题的集中整顿,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本决定的具体办法。

第二篇: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2003-04-02

根据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湘发1994]12号)精神,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方案确定如下。

一、职能调整

(一)管理省委老干部工作局和省马王堆疗养院。

(二)直接管理省管大型企业党政领导正职,综合指导全省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

(三)负责援藏干部的选派、按期轮换、管理及内调安置等工作。

(四)负责全省各级党的机关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组织实施、综合指导。

(五)负责党员教育工作的协调。

二、主要职责

省委组织部是省委主管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职能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探索在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的有关问题;研究、协调和指导党员教育,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组织开展新时期党的建设和理论研究。

(二)提出关于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大专院校以及其他列入省委管理的领导班子调整、配备的意见和建议;负责省委管理干部的考察及其任免、工资、待遇、出国(境)、军转安置、退(离)休审批手续的办理;负责干部档案和干部统计工作的综合指导;指导地、市、州、县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负责地、市、州和省直有关部委办厅局机关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和宏观管理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及安置事宜;制订或参与制订组织、干部、人事工作的重要政策和制度。

(三)组织落实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有关规划或方案。

(四)负责组织工作和干部工作的检查督促,及时向中央组织部和省委反映重要情况,提出建议;负责省管干部现实问题调查核实及参与对反映有问题的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情况的调查了解,抓好干部监督制度的落实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审查。

(五)制订干部教育规划,组织省委管理的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以及组织部门负责人的培训;指导、协调、检查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的干部教育工作。

(六)调查了解知识分子工作情况,参与制订知识分子政策,检查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组织、指导部分杰出专家开展有关活动。

(七)承办省委和中央组织部交办的其他事项。

三、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省委组织部设11个处室机构。

(一)办公室

负责综合协调、督办检查、调查研究;主管部机关文秘、机要、会务、信息、保卫、老干、财务、行政管理和信访、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负责党委组织部系统普通密码管理有关工作;承办部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研究室

负责本部调查研究的组织协调,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有关组织建设和干部工作的课题研究及本省专题问题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意见和方案;收集整理、编发有关资料及专题材料;负责组织工作的宣传,本部中心组的学习以及组织志、组织史编写等有关工作;协助做好省领导科学学会的日常工作;承担部领导交办的有关文稿的草拟和其他工作。

(三)组织指导处

负责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的建设,分类抓好企业、农村、机关、院校、科研单位、街道党的组织建设;研究和提出党的组织制度、党内生活制度建设的意见;研究和指导党组织的设置;研究和指导各行各业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及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设置和活动方式;负责地方和基层党委党代会的有关工作;负责党建理论研究和省党建学会的日常工作。

(四)党员管理处

研究和提出党员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协调党员教育工作,主管党员的管理和发展工作;负责党组织和党员有关情况的统计和党费管理工作;指导地、市、州、县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党的民主生活会;承办省管党员干部因私出国(境)的审批呈报;调查研究基层党组织执行党章、维护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情况,对如何关心照顾老党员和有特殊贡献、特殊困难的党员提出指导性意见。

(五)干部一处

负责办理中央和省委管理的干部职务的任免呈报,并向中央组织部呈报备案:负责省管领导班子建设的综合研究和指导;负责省管干部工资、待遇、出国(境)、退(离)体的审批,师职以上军转干部安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干部队伍的宏观管理及研究等工作;负责全省各级党群机关及人大、政协等机关参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推行公务员制度的组织实施工作,综合协调有关培养、选拔后备干部、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党干部的工作;负责选派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在基层培养锻炼,援藏干部轮换选派、管理和内调安置以及省级领导班子换届选举等有关工作;承办部分干部的调配、交流、挂职锻炼;负责管理省委管理干部的档案、全省干部统计及有关指导工作。

(六)干部二处

负责考察地、市、州及省直党群、政法、外事部门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后备干部,地(市、州)委组织部正副部长、县(市、区)党政领导正职以及后备干部,省直党群厅局机关人事(干部)处正副处长;对地(市、州)、省直党群厅(局)级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地市州委、省直党群厅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情况,对县以上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提出建议;负责省直党政群厅局机关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工作。

(七)干部三处

负责考察省直经济厅局、厅局级公司、省管大型企业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厅级后备干部,经济厅局和厅局级公司人事处正副处长;对其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和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负责经济厅局、厅局级公司处级干部职务任免的备案审查工作;协助考察和管理中央在湘部分单位的领导班子,指导厂矿企业的领导班子建设。

(八)干部四处

负责考察宣教文卫系统厅局领导班子和省委管理的干部以及厅级后备干部,上述单位人事处正副处长;对其领导班子的调整和省委管理干部的职务任免、交流、待遇、退(离)休等问题提出建议;了解掌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民主生活会情况;负责备案干部的备案审查工作;协助考察管理中央在湘部分单位的领导班子;对贯彻执行知识分子政策的情况及知识分子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议;负责科技副县(市)长的选拔和管理;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优秀专家和拔尖人才的选拔和管理工作,组织、指导部分杰出专家开展活动。

(九)干部教育处

对地(市、州)、省直部办委厅局干部培训工作进行协调、指导、检查:组织省委管理的干部和一定层次的中、青年干部的培训;负责县以上党校、干校(包括企业党校、干校)的教育计划安排、教材编审和学历教育及党校、干校建设的宏观指导,承办省委干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交办的工作。

(十)干部调查审理处

负责审理我省中央管理的干部和部分老同志的党籍、党龄、建国前参加工作时间以及其他历史遗留问题;负责了解反映“文化大革命”中犯严重错误干部的情况;负责省管干部参加工作时间和出生时间的更改;负责省管干部现实问题调查核实及参与对反映有问题的地、市、州和省直部委办厅局领导班子情况的调查了解;负责对省管领导干部监督的有关制度的督办落实;负责对选拔任用干部工作和省管干部的监督;承办部领导交办的有关干部问题的审查和调查工作。(十一)机关党委与机关人事处合署办公

负责部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含省委直属机关党校)的机构编制、人员调配、干部培训、考察考核、任免奖惩、工资福利、退(离)休和子女就业等有关管理工作;负责省委直属机关党校领导班子的考察及其调整的建议,负责该校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的有关工作。负责部机关党组织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领导机关工、青、妇等工作。

第三篇:中共湖南省委文件

中共湖南省委文件

湘发[2006]11号

———————— ★ ————————

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

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决定

(2006年6月1日)

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对于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优化城市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我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发[2006]10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作如下决定。

一、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注重卫生服务的公平、效率和可及性,合理调整和配置城市卫生资源,促进优质资源进入社区,努力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以及预防保健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工作目标。2006年,地级城市基本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以办事处辖区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08年,地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有条件的县级市达到60%。到2010年,在地级城市和县级市城区建立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人员素质较高、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长沙、株洲、湘潭等地级城市要加快发展,力争提前实现上述目标。

二、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

(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管理为主,综合提供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与管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向医院模式发展。

(四)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诊所、医务室(所)、护理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原则上按照一个街道办事处辖区设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较远的居民小区,可适当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社区卫生服务站(含其他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实行业务管理和指导。地级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市州政府颁布并组织实施;县级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由县级市政府颁布并组织实施。

(五)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坚持政府主导,立足于调整现有卫生资源,促进优质卫生资源进入社区。对符合机构设置规划的政府举办的一级医院、部分二级医院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医疗机构、具备条件的街道卫生院,要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基层医疗机构或基层医疗机构不具备转型改造条件的,指定就近的政府举办的二、三级医院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补充和完善,也可以按照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六)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功能要求,由省有关部门制定房屋、设备等基础设施和人员配置基本标准。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制定建设规划,分期组织实施。要加强社区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人员和设施,对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应用中医药和民族医药适宜技术为社区居民服务。

三、提高社区卫生服务队伍素质

(七)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全员转型培训,掌握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和省、市州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人员进修培训基地,有计划地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到医院和卫生保健机构进修学习,实施规范化培训和继续教育,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技术与管理骨干。

(八)调整高等医学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招生计划,有计划地发展高等全科医学、社区护理学科教育,为社区培养、输送全科医师、护士。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接受全科医学教育。

(九)组织大中型医院医务人员到社区参与社区卫生服务。支持主治医师以上离退休人员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继续服务,其离退休待遇不变。建立适应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全科医师、社区护理等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聘制度。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采取措施,稳定社区卫生队伍,妥善解决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职工基本医疗、养老、失业等保险问题。

四、改善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

(十)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健康管理职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严格监测和及时报告疫情,普及全民健康教育,搞好居民健康普查、建立健康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档案、开展经常性的健康咨询和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落实儿童免疫规划和妇女儿童系统保健。卫生行政部门要调整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的职能,将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机构要加强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

(十一)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中型医院的密切协作,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市州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区域管理的原则,组织大中型医院对口扶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下派技术人员、支持技术设备、接受人员进修和联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等,促进优质医疗资源进入社区。城市大中型医院临床医师晋升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前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可以合并计入下农村基层服务的时间。积极探索建立切实可行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服务。

(十二)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针对居民健康状况和卫生需求,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为服务重点,以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为主要方式,积极开展老年人、慢性病人等重点人群及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与指导、妇女和儿童保健,做好社区巡诊、预约转诊、家庭病床及护理等服务。推行家庭契约式服务,逐步建立家庭保健医师制度。在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中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健康管理制度。

(十三)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要根据事业单位改革原则,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按照服务工作需要和精干、效能的要求,实行定编定岗、公开招聘、合同聘用、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办法。对工作绩效优异的人员予以奖励;对经培训仍达不到要求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解除聘用关系。要改革收入分配管理制度,实行以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加强和改善工资总额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从业人员的收入不得与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十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监督管理。依法严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开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必须符合设置规划,具备规定条件,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履行申报、审批、注册登记手续。对不符合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要及时调整、退出;未经批准注册、擅自开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要依法予以纠正。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执业监管,对不履行职能职责、社区居民不满意的,要督促整改;逾期不改正的,要注销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资格。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医疗器械监管,鼓励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供应质优价廉的社区卫生服务常用药品,开展统一配送、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药分开等试点。

五、完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

(十五)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统一组织实施。规划、建设部门要根据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明确建设用地。城市市政建设和各类开发建设拆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用房的,地方政府要督促建设单位按不少于原有面积,采取新建或购房置换等方式予以补偿。新建、改建居民小区,地方政府或建设单位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于400平方米、社区卫生服务站不少于60平方米的标准,将社区卫生服务用房纳入居民小区建设计划,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其费用列入开发建设成本,房屋产权依相关法律法规办理。未达到上述要求的,规划、建设部门不得为其办理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市辖区政府原则上不再举办医院,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十六)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支持力度。市州、区(县级市)财政要研究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核算办法,并根据社区人口、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数量和质量以及相关成本,科学、规范、合理地核定并安排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经财政、卫生部门考核完成了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其补助经费按照辖区常住居民每人每年不低于4元的标准安排。市州、区(县级市)分担比例由各地自行确定。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要适当提高补助标准。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前,由当地政府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安排。市州、区(县级市)政府还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省级财政将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关设备配置和人员培训等给予必要的支持。社区卫生服务补助经费主要用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公益性服务的补助。各地要加强对社区卫生财政补助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补助资金的使用效率。

(十七)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中的作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省、市州、区(县级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将符合规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合理确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费用报销比例,引导参保人员首诊、小病、康复在社区。探索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十八)社区卫生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湖南省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新增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其价格由省物价局会同省卫生厅核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费优惠政策,免征地方政府性基金;禁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征收国家规定之外的任何税费。

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领导

(十九)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保护和增进居民健康,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各级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于维护居民健康、促进社区和谐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其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综合目标管理和考核,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组织督促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有关协调、配合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各项目标的实现。要建立政府牵头、多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此件发至县)

主题词:卫生工作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决定

中 共 湖 南 省 委 办 公 厅 2006年6月2日印发

(共印6000份)

第四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决定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决定

(湘发〔2008〕5号)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党的宗旨的根本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特点、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物质文化生活的新关切新期待,省委、省政府决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切实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民众。

一、进一步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

1.基本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不断改善民生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富民强省进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全民共享要求,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尽力多办民生实事,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2.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普遍性民生问题,大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制度建设,使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加快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奋斗目标。

二、认真解决当前突出的民生问题

3.妥善安排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摸清底子,制定救助方案。明确责任,安排组织好资金和口粮。省政府统一部署,市州政府加强协调,以县市区为单位组织提供救济资金,以乡镇为单位储备、发放救济口粮。重点安排好五保户、特困户、低保户、倒房户、残疾人等特困对象和重灾地区、边远高寒山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帮助解决农村特困群众住房难问题。优先资助移民无房户和因灾造成无自救能力的全倒户、农村低保户、特困户、五保户及重点优抚对象中的无房或严重危房户新建、改造住房。适当减免灾民建房行政事业性收费,免费为灾民提供经济实用、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加快农村敬老院损毁房屋修复、重建。组织实施“农村安居工程”,五年内帮助10万困难户建好住房。

5.落实城市困难群体救助工作。扎实开展城市特困群体救助,特别是切实保障城市灾民、孤老孤儿、残疾人、智障人、重症病人、特困户基本生活。关注并做好城市流浪未成年人和危重病人、精神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定期对救助管理规定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

6.严格控制物价上涨。强化“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组织好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做好产运销衔接,完善稳定主要食品供应应急预案,确保主要食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加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服务项目价格的监管,完善垄断行业价格监管机制。认真实施对部分商品和服务的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凡是原材料、商品进价没有提高的,出厂价格、销售价格一律不得提高;经审查确属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生产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单位提高额度不得高于单位原材料成本增加额度,批发、零售企业产品销售价格提高额度不得超过进货价格的提高额度。严格控制提价措施出台,确有必要出台的提价措施也要控制在群众可承受范围之内。认真落实城乡低保户价格优惠政策,对城乡低保户给予价格补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提高对低收入群体和大中专学生的临时生活补贴。

7.做好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对流行性感冒、霍乱、人禽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强化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结核病、艾滋病、血吸虫病的监测控制,落实疫情监测报告制度,严防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农村为重点,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的政策措施。切实搞好重大疫病防治知识宣传,认真落实免费防治措施。

8.确保饮水、食品、药品安全。加强城市水源综合治理,建立城市备用水源,预防和控制突发水污染事件。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重点解决好农民群众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严重污染水以及局部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优先解决血吸虫病疫区、水库移民区和农村学校的饮用水不安全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监测和预警机制,有效防范和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全面推行药品和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信用构建和分类监管制度,强化源头治理,消除安全隐患。加大打假力度,坚决打击制售假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的行为。继续推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和监管网络建设和医疗机构规范化药房建设,抓好省级示范县创建活动;启动建立乡镇食品药品监管站试点工作,改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状况。

9.抓紧治理影响群众生活的环境污染。继续加大重点行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污染整治力度,巩固扩大洞庭湖污染治理成果,突出治理湘江流域水污染和造纸企业污染,加快关闭、停产或搬迁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的企业。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末覆盖所有市、县。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10.切实改善水库移民生活。严格执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维护移民合法权益。省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为大中型水库移民无房户解决住房困难。及时足额征缴移民资金。积极推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建设。安排移民培训专项经费,加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拓宽移民就业增收渠道。积极探索无地少地移民二次搬迁安置,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

11.继续加强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修复因灾受损的电网、公路、通信、水利、供水等基础设施,提高抗灾和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到2010年底实现全省所有乡镇通水泥(沥青)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80%的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加快病险水库治理,年内完成1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五年内完成所有病险水库治理任务。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加快兴建一批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投入。继续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到户率年内实现80%以上,2010年达到90%以上。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建设规模,发展以户用沼气为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组织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

三、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

12.建立健全平等就业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形成市场导向、城乡一体、公平竞争的就业机制,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建立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继续巩固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成果,建立动态清零、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建立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制度,启动实施“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工程”,五年内帮助全省农村70万户贫困家庭每户至少一人实现转移就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对本地经济发展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就业困难群体培训给予补助。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体系,健全政策扶持、企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就业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根据就业形势变化,适时加大就业专项资金投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农民工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覆盖城乡、人人享有适度保障为目标,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大力推进惠及全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08年内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做实到5%;继续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标准,“十一五”末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水平达到每月1000元。尽快制定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实施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09年基本覆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以外的非从业居民。妥善解决困难企业职工和关闭破产企业退休退养人员参加医保问题,将全省80万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逐步降低参保病人医药费自付比例。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各级财政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补助标准和农民个人缴费标准。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城市强化动态管理,建立低保标准和资金筹措自然增长机制;在农村扩大保障面,将符合条件的农村困难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加大地方财政投入,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救助水平。加快民政设施建设,五年内做到全省每个乡镇有一所能容纳30-50人的敬老院,每个县市区及县市区以上城市有一所不少于50个床位的福利院,每个市州有一所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一所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和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继续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重点解决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

14.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教育强省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每年同口径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省本级预算内教育经费在保证省本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投入、新增政策性人员经费和国家规定省级配套的项目经费外,每年年初预算比上年递增20%。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逐步提高城乡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2008-2009两年内化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普九债务。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部分辅助学习资源,逐步建立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完善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制度,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适当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改造测算单价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新建、改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立健全普通本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健全“绿色通道”制度和勤工助学制度,切实解决全省困难家庭大中专学生的就学问题。逐步实行省属高校师范生免费教育。

15.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008年底实现地级城市市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县级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面达到80%以上;将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款通过政府采购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统一配备基本设备。进一步支持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力度,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对每所卫生院搞好设备配置。将村卫生室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范围,与村民委员会办公场所、学校、文化活动室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加强农村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建设,在农村实行住院分娩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16.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城市廉租住房建设,2008年底前,对符合住房困难条件规定、申请廉租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2009年底前,人均住房建筑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城市最低收入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十一五”末,由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0平方米以下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实行货币补贴和实物配租相结合,省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扶助。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设区城市每年经济适用住房竣工面积占当年住宅竣工面积的比例应达到10%-15%。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落实国家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加快住房补贴发放步伐。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

17.建立健全土地征收、城镇拆迁安置补偿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制度,改进征地补偿费分配方法,保证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以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拆迁规模和建设规模,严格拆迁程序,规范拆迁行为,加强拆迁补偿资金监管,按时足额发放拆迁补偿资金。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和城镇拆迁居民的生产生活安置工作。

18.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四级服务体系,2010年前,省和各市州、县市区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心,乡镇和村全部建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艺进社区、公共大戏台、广场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具有公益性质的博物馆、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内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19.建立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健全突发事件报告制度,完善信息保障系统,健全预警预报责任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创新,重点抓好流动人口管理、预防青少年犯罪、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工作,强化对“社会人”、社会组织的管理。加强信访工作,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20.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十一五”安全发展规划,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加强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落实政府与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深化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前防范机制。严格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定期开展矿山、危爆物品、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强化环境安全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和环境敏感地区风险隐患排查,抓好环境污染事故防范工作。

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21.发展产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支持发展特色农业、节约型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发展质量,扶持发展乡村旅游业、休闲农业和农村现代服务业,增加非农产业收入;继续发展劳务经济,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育壮大10大劳务品牌,促进农民工工资稳步有序提高,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增强吸纳就业能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强化企业管理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完善落实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拓宽服务消费领域,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22.落实政策帮助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水稻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油菜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和能繁母猪及奶牛补贴等直接发放给农民。积极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和农机作业补贴试点工作。引导农产品价格保持合理水平,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努力让农民从农产品中得到更多收入。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全面实施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开发为重点的扶贫战略,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确保每年实现稳定脱贫20万人以上。继续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重点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减轻湖区农民负担工作。

23.深化改革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贫困地区工资发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推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工资总额管理办法。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24.鼓励创业引导城乡居民自主增加收入。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建立扶持创业的金融、信息、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加大风险投资、创业援助、贷款担保力度。破除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确保机会均等,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创业的权利,形成公平公正、规范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增强全民创业意识,营造全社会支持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让一切创业者勇于创业、安心创业。

五、加强对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组织领导

25.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政治意识、宗旨意识,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无限责任和真挚感情,把改善民生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工作方案,统筹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密切配合,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将每项具体工作落实到实施单位,落实到责任人员。

26.改进作风,真抓实干。坚持为民办实事,构筑改善民生的工作载体。各级领导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人民群众新期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排查、疏理改善民生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建立健全抓落实、重执行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和倒查问责制,确保兑现承诺。

27.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义和政策措施,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做法、成就和经验,大力宣传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贡献的党员干部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8.加强督查,务求实效。建立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把城乡居民生活困难的解决程度,医疗、养老等后顾之忧的解除程度,教育、住房、交通等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空气、水源、土地等环境状况的改善程度,列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加大督查力度,对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的地方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对组织不得力、措施不到位、工作走过场的,要通报批评,督促整改;对违法违纪使用民生资金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

第五篇:中共湖南省委寄语全省人民

中共湖南省委寄语全省人民:

欢迎您参加“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

科学发展,潮涌三湘。从省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们在富民强省的征途上,一同走过了难忘而辉煌的五年。如今,我们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经中共中央批准,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将于今年11月召开。这是全省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关系未来五年湖南发展和全省人民切身利益的一次盛会。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紧紧依靠人民是我们党的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了凝心聚力开好省第十次党代会,省委决定,从今年9月到10月,在全省广泛开展“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

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新一届省委如何高举旗帜,坚持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深 入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实现湖南的新发展;如何建设创新型湖南、数字湖南、绿色湖南、法治湖南,打造湖南的新“名片”;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如何进一步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湖南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共同解答的新课题。我们深信,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

拜人民为师,是我们真诚的心愿。我们热切期望:

——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做到“问政于民”,把您的所思变成我们的所议,使我们的战略决策更好地集中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做到“问需于民”,把您的所盼变成我们的所为,让我们的重大部署更好地体现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

——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做到“问计于民”,把您的所悟变成我们的所获,在我们的政策措施中更好地融入全省人民的智慧力量。

湖南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同一方水土,养育了血脉相连、心手相牵的湖湘儿女,培育了敢为人先、敢于担当的湖湘精神。芙蓉国的美好明天,需要我们共同创造。我们热切期盼,全省广大人民——在湖南的湖南人,在外地的湖南人,在湖南的外地人,以及所有关心湖南发展的人们,都积极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为湖南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一份智慧,奉献一份力量。

为了热土潇湘的美好未来,积极行动起来吧!无论是一事一议、三言两语,还是深层思考、鸿篇大论;无论是来函来电,还是网络提交,我们都热忱欢迎。对您的宝贵建议,我们将悉心听取,认真采纳,并努力将您的真知灼见,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实际措施,转化为推进“四化两型”、加快富民强省的强大动力。

我们深信:有您的参与和支持,省第十次党代会一定会开成民主团结、继往开来的大会;有您的奉献和担当,湖南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共湖南省委“迎接党代会,迈向新征程”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办公室

2011年9月15日

“迎接党代会 迈向新征程”

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主要内容

1、如何加快“四化两型”建设,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把握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实现我省“十二五”良好开局;

3、如何解决我省经济发展不足、发展不优的“两难”问题,进一步提升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4、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全省经济的提质转型;

5、如何推进我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我省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6、如何推进我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创新农村经济组织及发展模式;

7、如何推进我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长株 潭城市群的质量和功能,加快县域中小城市的扩容提质;

8、如何推进我省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和信息基础建设;

9、如何加快“创新型湖南”建设,进一步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全方位多领域的创新;

10、如何加快“数字湖南”建设,加速数字技术与新型工业化的深度融合;

11、如何加快“绿色湖南”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2、如何加快“法治湖南”建设,加强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在全省形成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

13、如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两型社会”建设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14、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继续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创新,为加快富民强省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15、如何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我省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16、如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形成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机制;

17、如何加快教育强省建设,进一步解决教育不公问题,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8、如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9、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激发社会活力;

20、如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21、如何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2、如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23、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 力;

24、如何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25、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切实抓好反腐败工作。

(活动参与方式:

1、网络:登录本次活动办公室指定的网站——红网www.xiexiebang.com;

2、信函:请将信函寄至中共湖南省委“迎接党代会 迈向新征程”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办公室,地址:长沙市蓉园宾馆7号楼,邮编:410011;

3、短信:基层党组织书记可通过基层党建手机信息平台反馈。)

下载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