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2011-2012年度)
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在海南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县技术监督局领导的关心、支持、指导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一年来,公司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周密部署、狠抓落实、确保工作顺利进行。根据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有关规定,现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现已拥有乐东、东方、白沙三个种植分公司。常年香蕉种植面积9000亩,常年产量在2.47万吨。近年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进行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技术管理等项目,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标准档次,2009年与南京农业大学组建乐东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所,2011年又启动了《海南香蕉产业产学研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与建设。
乐东分公司位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境内,地处海南岛西南部,日照充足,轻风无霜,冬春气温高,香蕉生长周期9-12个月,有利于发展冬、春蕉。且基地土地平整,易于规模化种植,其生产出来的香蕉产品外观可与进口蕉媲美。并且该分公司自公司成立时就开始种植香蕉,种植历史较长,面积较大,种植管理人员掌握了一定的生产管理技术。乐东分公司2003年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11年香蕉标准化种植面积4700亩,其中500亩为香蕉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种植品种为农科1号。
二、项目任务和完成情况
根据琼质技监标[2011]1号文件,2011-2013年,公司承担实施香蕉的标准化栽培示范项目。目前计划任务和完成情况:
计划2011年1月份落实香蕉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地点、实施主体,制定方案,统筹规划工作;召开创建启动培训大会,进一步做好相关部署,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资料,设立统一的标识牌。2011年5月完成项目规划工作,完成相关生产物资的购置。2011年6月—2012年6月,开始对香蕉标准化园区的 1
日常管理,针对香蕉各个生长期的不同特点,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经过项目领导小组的认真组织实施,2011年1-5月份工作任务按计划全部完成;2011年7月至现在,香蕉栽培标准化核心示范区500亩,主要分布在乐东分公司WK片区,目前处于采收尾期,受2011年国庆节前后两次台风及11月8日短时十级大风影响,现阶段平均亩产量2350千克,未能达到示范区任务书3000千克/亩的指标,但品质上A级以上蕉可达98%,产品目前销往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的高端超市。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项目工作实施领导小组
创建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政府组织又要各基地及种植农户参加,又需要有关部门配合;为保证项目进展顺利,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李瑜生为组长,副总经理赵军、黄维富、陶松伦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项目领导小组。并加强了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和技术指导,印发了《香蕉栽培标准化示范区实施方案》,把推广香蕉栽培标准化纳入公司年度发展规划。
(二)深入宣传、广泛动员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站、宣传光盘、内部刊物、公司宣传栏等宣传媒介,宣传农业标准化知识和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目的、意义。通过培训时赠送企业标准等技术资料、公司内部刊物、香蕉枯萎病防控研究所免费提供检验检测服务等有效措施,积极引导生产技术员、种植户实现标准化种植,科学化栽培。
(三)完善体系,推进香蕉标准化栽培进程
技术推广是栽培标准化示范区的关键,为做好技术推广,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积极组建三个体系:标准化体系、示范推广体系、监督体系。
1、标准体系:2012年1月修订了公司2004年发布的《香蕉生产技术规程》、《香蕉质量分级、包装》、《香蕉组培苗》三个企业标准,配合管理办法及工作标准20多项,从选择品种到采收各生产技术环节都做了明确规定,使各片区种植户做有标准、干有尺度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2、建立三级推广体系:示范区内创建领导小组对生产调度室技术小组进行培训、指导,生产调度室技术小组对负责各片区技术员进行培训、指导、现场示范,片区技术员负责对各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现场示范,定期组织技术小组、各片区技术员、种植户进行现场观摩、经验交流。2011年12月,组建香蕉科技110专业服务站,聘请阮云泽、张承林、李晓林、李荣4位博士组成专家组,负责先进栽培技术的指导及研发咨询。
3、监督体系:对使用的肥料、农药、水、土壤及商品果进行定期抽样送县质监局、农技中心、检疫局检测;内部监督生产调度验收小组每两月对各片区栽培管理工作验收一次,发现违规操作及时纠正。
(四)标准化栽培关键技术措施的实施
1、推广香蕉抗病品种(农科1号、抗枯5号)栽培。2008年示范区试种农科1号32亩,2009年种植农科1号110亩,2010年种植农科1号4500亩,2011年种植农科1号4700亩、试种抗枯5号80亩;抗枯5号较农科1号抗病,但抗枯5号果实内在及外观品质存在部分瑕疵,进入高档超市和出口还有一定的差距。
2、健壮种苗是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在项目实施工作中,组培分公司通过组培车间改造、扩容,增加、更新部分设备及检测仪器,提高育苗技术,从源头上和技术上保证了种苗的质量。
3、做好生产季节的安排。香蕉栽培是季节性是非常强的生产项目,赢得了季节,就有了赢得产量和质量的基础。项目组技术人员在制定技术方案的工作中,认真分析了本地的气候特点,提出适宜的种植季节,指导各生产片区按时种植。使香蕉标准化示范基地的种植时段都比较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产品上市时间一般在2-5月份。
4、水肥一体化节水节肥。通过文丘里吸肥器或滴灌进行水肥一体化,水、肥利用率也显著提高,水分利用率可达到80%以上,氮的利用率可达70%,钾达到80%;施肥量减少,从而节省肥料,减少生产成本;节省时间和劳力,每次可以几十亩或上百亩同时可同时施肥,劳动强度也可降低70%。
5、按照绿色食品质量标准,指导实行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应用生物、物理防治方法防治香蕉病虫害,如定植前垄面覆盖薄膜高温杀菌消毒,使用太阳能灯诱杀夜间活动的昆虫,园地四周拉遮阴网预防传播病害媒介,采用套袋技术预防香蕉果实病虫害。推广应用微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及植物源农药乙蒜素、植物精油等防治香蕉病虫害。
6、提高质量标准是提高香蕉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品质管理期采用美国dole公司疏果及留把技术,采收期采用索道与板车结合拉蕉,保证香蕉无机械性碰伤、损伤。另外我们又积极地引导种植户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标准适时采收,逐步转变以前只要产量不要质量的观念,这是项目工作的新内容。在工作中,我们主动向种植户提供市场价格行情,宣传质量标准和效益对比,使种植户有了质量意识,认识到只有市场需求才是商品的道理,明显提高了香蕉质量。今年4月份“尖峰岭”牌香蕉地头销售平均价格达到3.2元/千克,比外围香蕉多0.8元/千克,是邻近地区价格最高的。
(五)开展技术试验工作,不断完善标准化生产技术。
为不断地完善香蕉标准化栽培技术,项目组开展了相关技术试验工作,主要试验项目有:(1)香蕉不同品种抗病性试验。(2)香蕉栽培方式(一个大穴种植3株)试验。(3)滴灌水肥一体化试验。(4)香蕉索道采收试验等。通过技术试验,一方面验证技术标准的可行性,一方面使现有技术得到完善。
(六)建立示范种植户,带动技术的应用。在示范区建立香蕉标准化栽培示范种植户12户。各示范种植户实行栽培全程记录,起到了展示技术标准和数据采集作用。不但带动了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为正确指导生产和统计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数据。
四、工作成效
(一)经济效益
据调查统计测算:2010—2011年度,示范区因产期早(2011年5月10日前已采收90%)且质量好(A级以上蕉达95%),尽管受2011年香蕉市场受乙烯利事件及5月中、下旬广东、海南香蕉集中上市跌价**影响,但公司示范
区香蕉销售影响很小,是公司唯一有盈利区域。平均产量22.4千克/株,比2009-2010年度种植巴西蕉平均产量20.3千克/株提高了2.1千克/株。示范区总产量1197吨,平均销售价格4.42元/千克,总产值529.8万元,总生产成本399.8万元,项目总增经济效益130万元,按单株产量增加2.1千克/株,平均每株增效9.28元。
通过轮作与实施香蕉抗耐病种苗标准化栽培,枯萎病发病率率由2009-2010年的巴西蕉47.8%降低到22.4%;发病率降低,相当于收成率提高,种植密度按170株/亩计,平均每亩增产959千克,增产率达31.7%,按常年销售价格2.5元/千克,新增经济效益2400元/亩。
(二)社会效益
项目区的示范作用带动了相邻地区的香蕉栽培,先后有云南、广西、广东及本省临高、澄迈县等地领导组团带队300多人次来学习和交流。万钟模式已成为附近基地及种植户种植香蕉的首选模式。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存在问题:
1、自然灾害风险:台风、寒害、旱、涝等自然灾害对香蕉的标准化栽培影响大,特别是台风影响最大,种植规模越大,遭受台风损失的可能性越大,如2011年的2次台风,海南北部广大蕉农损失惨重,其中公司也被台风吹倒
8.5万株。
2、市场风险: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香蕉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原已出现季节性饱和的国内市场竞争加剧。
3、枯萎病加速蔓延。海南省乐东县2007年仅15%地块发病,2011年95%以上地块都发病;巴西蕉根本无法种植,新地第一年发病率达5%以上,第二年至少20%。
4、人工费及物料大幅度上涨。海南省乐东县2006年临工费28元/人天,2011年至少70元/人天;支杆2007年1.2元/条,2011年涨至2.2元/条,其它物资也成倍增长。
5、利润空间微薄。以乐东蕉园为例,2006年以前,收成率达90%,亩产量6000斤,亩成本4500元,单斤成本0.75元,2~5月销售价格稳定在1.3元/斤左右,亩利润3300元左右;2010年后,收成率低于70%,亩产量低于4500斤,亩成本7000元以上,单斤成本1.55元,2~5月销售价格稳定在1.8元/斤左右,亩利润1100元左右。
6、目前香蕉市场起伏不定与台风、冰雹自然灾害频发,流动资金缺乏也是制约下一步示范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议:
1、香蕉栽培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农业行业,是否可以建立当出现自然灾害风险及市场风险时有相应的政策支持保险机制,并加大财政资金对香蕉标准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及补贴力度。
2、对香蕉标准化栽培示范区建设、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推广等给予必要的资金补贴;对在标准化建设中作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海南万钟实业有限公司
2012年6月15日
第二篇: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总结
绿色食品“河横”牌稻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在各级领导特别是省局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已经运转一年多了。下面,根据省局指示精神,将“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的主要工作情况分四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示范区”的概况
我市“示范区”主要位于XX镇境内,XX镇地处市区东北部,全镇有可耕地面积5万余亩,其中有水田3万余亩。河横村处于该镇中心位置,以水稻种植为主,以蛋品加工和小酱菜制作为辅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与加工体系。区域内长期致力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1990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生态环境“全球500佳”称号,是生产优质绿色稻米的理想基地。“河横牌”大米是XX省食品类的第一个“绿色”品牌,为了做大做强基地内的河横绿色品牌,1996年,境内成立了“XX省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已成为全市绿色食品的科技示范园区和重点加工企业,也是泰州市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进行科技研究、标准的制定实施与技术管理等项目,同时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强化综合管理,提升标准档次,先后有大米、酱菜、蛋品、肉禽等九个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目前示范区的面积0.3万亩,主要分布在河横村境内,亩产量达到600公斤,品质上国优一级品达27%,国优二级品达73%,辐射域区的产品销往全省30多个大中城市,该区域生产的大米已有相当大的知名度,是我国驻港澳部队以及“雪龙号”科普考察船等特殊行业的专用米。
二、标准化示范区实施以来所做的主要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苏质技监[2001]170号文件精神和《省政府关于加强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从2001年6月份起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协调下,针对现有沈高镇及河横村的实际状况,结合《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项目和纪要一览表》所规定的内容逐项抓工作落实,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健全组织,落实载体,确保“示范区”工作的统一领导。一是成立了“示范区”领导小组。去年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为副组长,市财政、质监、农业、粮食、环保五个局长为成员的“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日常工作办公室,从组织上使“示范区”的工作有了保障”。二是成立了技术协作组。该组除了我市农业技术上的相关人员外,还特聘了扬大农学院的院长、教授、博导、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一批农业技术工作中的权威人士,形成了一个技术核心小组。通过这个技术协作组及时对“示范区”工作中的技术问题进行跟踪指导。三是建立了经济联合组织。在市政府的协助下,通过市农业局和沈高镇的共同努力,建立了集培育、试验、推广、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经济联合体,理顺了政府与XX省河横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之间的关系,壮大了联合体的经济实力。
2、贯标宣传,分级培训,造就了一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兼职人才。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围绕标准化示范区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标准宣贯活动。首先是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的形式,组织小组全体成员学习《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使全体成员了解了“示范区”的意义,统一了小组成员的思想认识。其次是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培训各镇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及相关农技人员。以此为基础,培育出一批标准农产品和加工产品。再次是以河横村和沈高镇为核心区域对农民进行了普遍的贯标和培训。两年来,我们将农业标准化工作列入市农干校、乡村农民技术学校的重要课程,特别是“示范区”先后邀请XX省农林厅、XX大学农学院、上海质量管理科学院的相关专家教授讲课6场次,受训2300多人次,发放培训教材及技术资料1800多份,使广大种植户对稻米的种植标准和规程有了一定的了解。第四是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专职人员的工作思路。一年多来我们先后组织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人员近10人次分别到外地参观学习,吸取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使我市有了一批从事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专门人才。第五是充分利用市内“一报两台”这块宣传阵地,宣传“河横牌”稻米生产的标准化要求。特别是发挥了广播网内“一台一站”的作用,在农户育、种、管、收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上进行事先指导,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紧扣目标,多作并举,部分解决了配套资金上的困难。筹集“示范区”的资金是我们工作中遇到的较大难题,按照实施方案整个“示范区”建设约需资金625万元,其中包括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基础设施投入、加工销售环节等各项费用的省市配套资金38.1万元,市镇配套资金51.5万元、其余均为自筹资金。为了解决资金缺口,我们多方努力,主动协调相关系统,先后结合“水利工程”、“三项工程”、“绿化工程”等全市重大的工程项目,将各种基本建设经费向“示范区”内倾斜。一年多来,在农田基本建设、田间绿化、“三项工程”上就为沈高镇争取了各项配套基金100.5万元,并已全部用于田间道路、水渠的整修、无公害生产技术的推广、绿化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积极筹集民间资金改变稻米加工、销售的现状。该镇原有“明珠”和“河横”两家小型米厂,规模小、设备差、工艺落后。去年河横绿色食品公司自筹资金75万元投入“明珠”米厂,该厂去年从日本引进了一套米质检测仪、1台色选机、2台抛光机,重新组装了一条全封闭、全自动的加工生产线,同时帮助该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的体系和管理制度,设立了质量控制网络,健全了抽样检测制度,使“明珠”米厂的产品质量和加工能力都有了一个较大的提高。目前该企业已有五种不同的包装、年大米生产能力可达3万吨以上,基本上满足了该区域的加工需求。
4、反复试验,提纯提优,攻克了一系列标准指标上的技术难关。首先是抓品种对比试验。为了使“河横”绿色稻米种植核心区达到国家优二级米、辐射区达到国家优三级大米标准,同时符合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在产地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优质、高产、抗病虫能力强的稻米品种是关键环节。考虑三者兼顾,两年来共试验试范种植水稻新品种(系)138个,其中国外品种(系)12个,省外35个,国家三级优质米以上的34个。今年为了确保示范区稻米品质要求达到国标三级优质米以上(GB/T7891-1999优质稻米)的标准要求,重点对华粳3号、连粳3号、盐粳5号、香粳99-
15、R109等五个品种进行辐射试验,掌握了大量的试验数据,为下一步示范区的品种选择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抓标准的收集、制定与实施,先后收集了国家相关的满足绿色食品生产的水、土、气、肥、加工等一系列标准,制定了A级绿色食品河横牌稻米生产技术规程,对稻米生产的产地环境、农药、化肥施用等均作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按标准要求指导农民生产,两年来示范区内农药施用量比三年前下降16%,杜绝了施用国家禁用农药的现象,产地环境质量,产品的品质均有了一定的提高。去年经国家有关部门监测,水、土、气等均符合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要求。再次是围绕重点环节,抓了关键技术的试验和成果的开发应用。两年来,项目各参与单位集中技术力量,对优质水稻无公害生产技术按国家优质大米一级的标准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重点在3000亩A级绿色稻米生产示范区内进行了一系列配套试验,主要有:(1)优质稻米新品种生态适应性评监试验;(2)AA级绿色稻米攻关试验;(3)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肥料筛选及运筹试验;(4)无公害水稻生产病虫防治药剂筛选试验;(5)有机米攻关辅助试验;(6)“黑丰佳”有机肥料运筹试验;(7)“华丰”生物有机肥应用示范等,从目前来看这些试验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初步探索出了国标一、二、三级优质米的相应水稻品种和栽培方法,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
三、“示范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们在“示范区”的管理上动手较早、投入的人力、财力也相对较大,但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由于周边的条件还不很成熟,辐射区域暂时还只能局限在5万亩左右。虽然我市整个里下河地区自然条件基本相当,比如温度、土壤等,但由于空气、水质、周边环境的差异,短时间内要辐射到10万亩以上还有一定的困难。
二是在有机稻米攻关试验和无公害药剂试验的最后一个关口出现了卡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困难仍然较大。在不施用任何化学肥料、化学农药的情况下生产有机大米,肥料供应、前期病虫草害的防除上已基本解决,但后期三化螟无法控制,部分试验区域水稻晚期损失较重,有一部分亩产只有20-30公斤。虽经大量的试验,但暂时还没有发现对后期三化螟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和其它防治方法。辐射区域内的稻米要全部达到国优一、二级米的标准还有不小的差距。
三是示范区资金严重缺乏也是制约下一步示范区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示范区运作一年多来,虽然经多方努力,投入了一定的经费,但这些经费均是结合其它项目投入的,只能改善示范区的灌溉、绿化、道路等各项基础设施条件;XX省河横绿色食品公司的投入只能改变其加工和销售现状,中间环节的资金缺口仍然无法解决。
四、下一步的工作目标 示范区实施一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项目考核验收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在适当增加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好“一卡双承诺”服务,即收购卡、承诺及时为示范区农户提供优质种子、农药、肥料及技术服务,承诺按优惠价(去年和今年按高出同期市场价0.2元/公斤)全部收购示范区内农户所种的稻谷。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广大农户按标准种植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确保收购中鱼龙混杂的现象发生。进一步加大种子、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统供率,力争明年区内统供率达到95%以上。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为在面上能及时地给农户以科学的指导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二是要加大贯标力度,扩大宣贯范围。进一步规范加工、销售环节,同时力争使示范区的总面积在验收前达到3万亩左右。
三是要进一步加大试验攻关力度,确保产量、质量同步提高。产量指标力争达到示范核心区亩产600公斤以上,推广区亩产550公斤以上。品质指标要求全部达到国家A级绿色食品标准,其中30%以上达到国家优二级米标准,其余均要达到国家优三级米的标准要求。
四是要建立健全技术档案资料,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对相关标准、试验试范过程中的原始数据、项目活动计划、会议记录、标准审定、实施进度、技术培训资料、原始监测数据等进行收集、整理、归案;健全环境、产、加、销的一整套标准体系;充实检测、检验设备,进一步完善检测手段。
第三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年终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党组的正确领导下, 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生产有规程,质量有标准,产品有标志,市场有监测”建设要求,经实施单位的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现将标准化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标准体系
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标准化体系。引用国家标准。今年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用国家、行业产品标准22个,其中种植业标准22个。引用地方标准5个。引用企业标准2个。
二、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1.积极申报国家、省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我们制订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组织编写了水稻标准化种植技术资料1500余份,并对全村专业种植户进行了1600多人次的培训,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经过项目组的共同努力,项目实施进展顺利,较好地完成了示范区2011的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2.积极培植省级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为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我们根据省农林厅《关于开展全省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创建工作的意见》文件,启动了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点创建工作。
3.积极创建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11年,通过示范区建设的典型辐射,增加了农民标准化生产意识,激发了农民种养殖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在示范区建设中,我们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各个示范区制作标牌,向社会公示农业标准化示范内容,建设社会监督;二是坚持试验、示范、推广、良种、良法良管的推广原则,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三是示范区严格按照“五统一”的模式进行管理,并向农户代表发放了种、种植业业生产记录本,为农产品质量溯源提供依据;四是加大示范区农产品产业化开发力度,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龙头企业负责对基地产品组织收购、加工、销售,最大限度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示范区经济效益。
三、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培训
为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我们利用广播、电视、召开现场会等形式,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培训,广泛宣传国家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的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增强管理者和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从生产环境治理、产地检测、投入品管理、标准化生产等方面,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与管理提高了企业和农户的标准化生产管理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
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了广播、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平台,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业投入品的正确使用等知识,增强农民共识。2011年开展培训65场次,示范区参训农民1950人次,发放资料2000余份。
第四篇: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总结
岐山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隶属宝鸡市,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144个行政村,总人口46.3万人,现有耕地53万亩,农业生产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也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猕猴桃生产基地县.其所辖安乐、五丈原、曹家等乡镇,地处秦岭北麓,渭河以南,是猕猴桃生产优生区。三年以来,我们在朱总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政府段县长和谷局长的领导下,在农业局祁局长的带领下,在猕猴桃开发中心主任张帆的直接组织实施下,以提升猕猴桃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示范区和产品基地认证、品牌培育为重点,进一步建立健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体系,全面推广先进实用的标准化丰产稳产增效技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引导果业生产逐步走向标准化轨道,促进农民增收,果业增效。现将三年来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项目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任务完成情况(一)猕猴桃种植面积
从2009年以来,已种植推广猕猴桃面积3.09万亩,涉及安乐、五丈塬、曹家、蔡家坡四个乡镇,挂果面积1.8万亩,总产量2.7万吨,猕猴桃产业是我县农民经济来源的主导产业。为了把猕猴桃产业做好做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的大力
支持下,2009年我单位承担了猕猴桃标准化栽培技术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现已推广面积5.25万亩,示范农户为2027万户。亩均产量2000公斤,商品率达到90%。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同时以样板点为推动力,全面提高猕猴桃产品质量安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加农民收入。
(二)猕猴桃生产效益
1、经济效益:建设完成后1万亩猕猴桃有等待挂果,3.09万亩猕猴桃将全部挂果,年产猕猴桃6.18万吨,年实现总收入7784万元;亩产猕猴桃2000公斤,其中优质果1800公斤,亩年收入2520元,亩增收840元。
2、社会效益: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园项目建设,可以极大地促进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进程,同时,也可以带动当地运输业、包装业及化学工业等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通过组织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合理安全地使用化肥、农药,减少用药次数,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果品质量,保障群众消费质量安全。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任务
在县政府的组织下,成立了“岐山县无公害标准化猕猴桃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落实了领导的责任,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领导小组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谷仲祥任组长,县农业局副局长祁权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
长杨亚岐、县猕猴桃开发中心主任张帆任副组长,成员单位由县农业局、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安乐镇农技站、五丈塬农技站、县猕猴桃开发中心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并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设立办公室。具体负责部门间业务协调和技术性工作开展,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按照省级《猕猴桃标准综合体》DB61/T215-222监督执行。领导小组做到每年至少召开二次例会,制定实施方案并安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后,首先制订了《岐山县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猕猴桃产业标准化示范区三年发展规划,明确了指导思想、总体规划和总体目标,并规定了实施的技术措施。并遵照落实,确保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制定标准,积极贯彻落实
岐山县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召开会议,把无公害猕猴桃标准化作为全年的工作重点。制定了猕猴桃生产标准,由岐山县猕猴桃开发中心负责技术指导,全面落实。我们按照要求,对示范区的示范村、示范点、重点示范户发放标准文本,技术培训人员,示范区领导小组办公室都有标准文本。同时对示范区内的果农宣传,动员群众严格按照“陕西省地方标准DB61/215-222”管理果园。截至目前,①示范新建幼园2.1万亩,严把苗木质量关,无根结线虫,符合《猕猴桃苗木标准DB61/T218-1995》。②猕猴桃栽培技术符合《DB61/T220-1998标准》。③产地环境条件符合
《DB61/T216-1995标准》,被确定为《陕西省最佳猕猴桃适生区》,共栽植猕猴桃6.67万亩。④销售鲜果符合《DB61/T221-1995标准》。⑤严格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
(三)、高标准建园,实现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
截止目前,共新建幼园面积达3.8万亩。按照“扩大优生区,稳定适宜区,限制非适宜区”的原则,研究制定了我县今后五年果业发展规。以县委、县政府办公室文件予以印发,把任务规划到,区域规划到村组、田块,把责任落实到人头。在认真落实省市扶持政策的同时,县上对新建百亩以上连片果园建设予以扶持,每亩补助优质壮苗110株,并提供果树挖坑机。针对新建园(2008年—2009年)200元/亩,并予今年八月份一一兑付。同时,建立了领导干部包抓制度。县级领导包乡镇,部门乡镇领导包村,乡镇干部包组,技术人员抓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分别包抓了不少于200亩的示范园,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包抓不少于100亩的示范园,技术人员每人抓点不少于50亩,包抓科技示范户不少于20户。县上将果业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乡镇和部门岗位责任制考核,量化指标,落实责任,确保任务完成。
在建园方面,我们主要作了如下工作:①宣传动员。在栽植时期,单位及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村组,通过印发宣传单、举办培训会、下到田间地头对群众进行宣传培训,分析猕猴桃市场前景,增强群众发展猕猴桃产业的信心。特别是秋季,我们不等不靠,提早下手,在春季建园的基础上,利用秋季猕猴桃销售的大好形势,以身边典型事例及时逐村宣传动员,极大的激发了群众栽植的积极性,迅速掀起秋季栽植高潮。②统一调运苗木。在宣传动员的同时,针对春季猕猴桃苗木紧缺的情况,单位及时组织派专人去外地购运苗木,解决苗木紧缺问题。在调苗期间,我们严把质量,仔细检查,选择根系发达、生长健壮的野生籽育成的苗木,坚决杜绝有检疫性根结线虫病苗木流入我地,为群众高标准建园提供了安全保障,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③突出重点。在基地建设中,以点带面,重点突破,选择群众热情高、村上基础条件好的五丈原镇西星村、安乐镇华明、王其、唐家岭、安乐、胡新,洪沟、落星等重点村来抓。新建五个千亩示范园区,新建300亩以上连片幼树标准化管理示范点8处,面积3000亩;建设300亩以上优质果品生产示范园3处共1000亩。以此来辐射带动周边村组,带动全县基地建设任务的落实。④加强管护。在栽植期间,单位明确包村人员,驻村蹲点、深入田间地头,从放线、挖坑、栽植、修剪,到后期管护,全程协助群众搞好定植工作。同时印发了《猕猴桃苗木栽植规程》、《猕猴桃新品种介绍》、《猕猴桃春季冻害防御技术》、《猕猴桃冬季栽植技术规范》、《猕猴桃标准化冬季管理技术》《猕猴桃嫁接技术》等技术资料2.7万份,确保
了栽植质量,有效的提高了建园标准,实现了高标准建园的目标。
(四)、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推广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
每年年初,我们都制定标准化培训计划,按照计划逐村进行培训,同时针对我县猕猴桃基地建设的发展需求和结合宝鸡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工作的开展,我们抓住生产关键季节,就猕猴桃果园生产中土肥水、病虫害防治,修剪等阶段性管理,与乡镇、村、组配合,把果农组织在一起,就关键性的管理措施分片举办培训会。其次利用县电视台的“农民之友”节目,系统宣传技术;再次是现场组织小批量的果农以直接解决问题的方式培训;还以印发科技资料的形式,就重点技术重点宣传;同时还组织有经验的果农外出参观学习3次,加快猕猴桃标准化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在培训中,我们对培训教师进行登记,并填写培训报到册,培训教材符合《猕猴桃标准综合体》。我们利用安乐二月会等进行宣传,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截止目前,共举办各类培训150场次,组建技术服务队15个,发放《陕西省优质猕猴桃生产关键技术周年操作规范》等技术资料30000份,宝鸡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教材《猕猴桃栽培》书籍100本,制作《陕西省优质猕猴桃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各种墙体喷绘14幅;发布猕猴桃生产作务信息130条,拍摄《农事直通车》和《农民之友》栏目各8期,培训果农15000人,推广配方施肥3.6万亩,疏花疏果3.8万亩,实施人工辅助授粉2.8万亩,果实套袋560万只,病虫害统防统治4.3万亩。在病虫害防治上,指导果农对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统一防治率达到75%以上,通过推广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提高了果实整齐美观度,增大果个;采取果实套袋,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果及农药残留;通过配方施肥,科学灌水达到优质高产。使果品商品率由80%提高到90%以上,大大促进了果农增收。在品种发展上,由品种单一向品种多样化发展,推广早、中、晚熟品种:徐香、海沃德、红阳、华优等,新品种园面积达2.5万亩,以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今后发展的需要,同时做好病虫害检测记录,专门设立农资供应点,对肥料、农药进行统一供应。杜绝禁止了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成立了农业标准化队伍,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做好生产投入品的记录和监管工作,主要着力提高果品质量和果农增收,发展绿色有机果品,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在西星村进行了绿色食品认证。有力的促进了标准化技术的推广。
(五)
第五篇: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工作总结范文
通渭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工 作 总 结
通渭县地处甘肃省中部,全县辖6镇12乡,332个行政村,5个社区居委会,244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5.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34万人。海拔1410~2521m,年平均气温7.2℃,年无霜期120~170d,年降水量300-400mm,全年蒸发量高达1700mm,是降水量的4倍多。农作物播种面积187.92万亩,其中荞麦播种面积在12万亩以上。近几年,荞麦在我县各乡镇都有种植,但以西北部种植为主,种植区域内大气和土壤环境污染轻,生产投入的化肥、农药少,因而生产的小杂粮属无污染绿色食品。因此,发展荞麦生产可充分发挥作物的多样性来保持旱区粮食生态系统的平衡,保证我县粮食安全,同时通过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特色农业,促进产业开发,对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任务目标
依据项目实施的条件,计划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涉及105个村3150农户,每年示范推广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8万亩。2009年平均亩产达到15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0%;2010年平均亩产达到18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5%;2011年平均亩产达到200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8%。通过示范推广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标准。通过项目的实施,组装配套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 生产技术集成,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生态环境,开发名、优、特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成情况
(一)任务面积
经统计,在我县的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105个村3.2万农户中,2009年完成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面积8.2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良种应用率达92%。在项目实施中,组装配套了各种成熟、系统、行之有效的荞麦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使全县荞麦生产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开发出以通渭苦荞茶为主的名优品牌,逐步实行订单农业,以生产促龙头企业,实施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经营,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技术落实情况
1、引进了优良品种。引进推广了平荞2号、甘荞2号等优质品种,同时大力开发了药用型、富硒型等食疗保健新品种。
2、推广了先进栽培技术。一是抓标准化技术的落实。通过种子的精选、包衣和小粒种子大粒子,实行精量或半精量播种,达到省工、省籽、保苗、防虫、丰产的目的;二是推广了膜侧沟播技术;三是应用了集雨节灌技术。
3、创办了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科学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强了标准化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在华岭、马营、北城、鸡 川、襄南共建立标准化荞麦生产基地5个,面积5.3万亩。通过示范基地的建立,达到辐射带动的作用。
4、实行订单农业。为加快我县荞麦产业化建设的步伐,优化配臵龙头企业,逐步实行订单生产,引导和支持生产者与加工销售企业互相联合,发挥各自优势,在开发地方优质苦荞茶生产的同时,努力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提高产业开发效益,促进我县荞麦的产业化进程。
三、效益
(一)经济效益
2009年完成标准化种植面积8.23万亩,平均亩产达到156.8公斤,比前三年平均亩产135公斤,增产21.8公斤,增幅为16.15%。总增产量达179.4万公斤,新增总纯收益358.8万元(每公斤按2.00元计)。
(二)社会效益
1、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调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技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引进名、优、特新品种,建立示范基地,带动千家万户,发挥自然资源,实现产、加、销一条龙服务,贸、工、商一体化经营,实施订单农业生产,使小杂粮产业真正成为富县强民,脱贫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2、实现农业技术创新。应用先进栽培技术,改进生产手段,革新耕作制度,发展设施农业,实行集约经营,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在我县的发展进程。
3、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随着该当项目的实施,加大了 农业科技的应用程度,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咨询、指导、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示范区3.2万户农民进行了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应用现代旱作农业技术的能力。
四、保证措施
(一)成立了项目领导和技术指导小组
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农业、财政、质监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项目实施区华岭、马营、北城、陇阳、鸡川、碧玉、襄南等7乡(镇)乡镇长为组员组成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面积规划、物资落实、人员调配、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行政工作。项目牵头实施的县农技中心确定了1名技术骨干任组长,并抽调了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技术规程、方案,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
(二)实行技术人员包点、包户责任制
按照科技入户工程管理办法,实行技术人员包点责任制,针对项目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技术培训,每人开展技术培训2次以上,在示范区开展技术指导4次以上,使项目区每个农户至少有1个人接受1次比较正规的技术培训。据统计,在项目区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70期,培训农民3.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6万份。
(三)强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考评
项目领导小组及主管部门加大了对项目实施的监督检查力 4 度,对专家组成员、技术指导员以及相关环节负责人的工作绩效进行了检查考评。对参与实施本项目表现突出的技术人员,给予了表彰奖励。通过监督检查和考评,调动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一○年三月三十日
技术人员在荞麦标准化示范区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