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04:55: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

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

4、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社会地位:社会权利(教师享受的合法权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益)、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职业声望;校内地位:(1)教师本人的业绩(2)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教师与领导的人际关系(3)教师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在学生心目中的地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位。作用:(1)高等学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传播知识、培

3、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和基本发展规律 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使命;通过人才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2)高等(1)运行状态: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教育活学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实现者,(3)高等学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实践 形态◆高等教育事业:以高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等学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等教育活动为中心和基础,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的组织、规范、评价和领导。

5、高校教师的任务和基本修养有哪些?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是高等教育的制度形态◆高等教育思想:反映人类对高等教育认识和探索,会。修养:(1)政治方向坚定和道德高尚(2)治学严谨,知识广博,(学术是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2)基本发展规律: ◆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造诣深厚)(3)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4)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教学规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高等教律 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

6、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

4、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是一个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其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包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1)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等 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

5、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型 大学和学院、专科院校(高职院校)的差异性。(4)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在新的世纪,各国

6、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的具体表现:(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学习能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

3、谈谈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1)课程基础化:知识更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人的适应性在高校培养目标愈加重要。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础课比例加大。(2)课程综合化:重大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合作,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文理渗透成为课改的重要趋势,跨学科的课程已成为时代的需要。(3)课程职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和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出路。开设应用课程,培养应用人才成为高度教育的一种趋势;加强实践环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高校课程实施的比较一致的选择。(4)课程国际化:世界都在注意了解学习借鉴其他国家课改的经验。在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从课程结构到课程目标,都在改革借鉴之列。课改的趋势要求高校进行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课程建设:(1)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作为教师群体,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适合教学对象和专业层次的要求,注意本门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协调。(3)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包括教学模式、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行为举止(公共场所),语言,衣着(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7、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8、高等教育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及其实现(1)、高等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承担劳动力再生产任务)(2)、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3)、高等教育可以培养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9、高等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0、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1、教师专业化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的素质,成为一名良好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12、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是指高校的内部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内部各个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在职责、权力和利益上的关系等问题。按管理要素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六要素;按管理部门分:教学、学生、人事、物资、后勤、科研等等;按职能分: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等

13、专业: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4、专业特色是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

15、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16、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7、高等学院学制又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18、学位制度指国家为了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一般包括3种:学士、硕士和博士。

19、高等学校的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20、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管理主体、管理依据、活动方式、运用因素及管理目标等因素。——简答

1、谈谈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目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作过程中对高层次人力资源要求以市场经济方式来配置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改革是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我国将统一的招生计划改为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和调节性相结合,相应地也把统一分配制度逐步改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下,经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加以改革: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地界定和明确。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

2、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学术理论新贡献的内涵是什么?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习方法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2)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3)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7、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成长规律(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制度建设

8、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1)是为教学服务专用书籍(以公认的知识为主,适当介绍争鸣性问题)(本教材:共识性和探索性)(2)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本教材:体系性和协调性)(3)能够反映或针对学科面临的生产与社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本教材:学科性和职业性)(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本教材:学术性和可读性)(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防止不必要的 交叉重复)

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自主发展能力有限;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办事相互推委,工作效率不高;后勤社会化未能真正实施。改革方向:(1)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扩大院系职权,做到“职责权”统一(2)精简机构,压缩行政人员(3)人事制度改革(4)后勤社会化改革

10、高等学校的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基本形式:(1)课堂教学——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与课后总结三个环节。(2)实验课教学——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过程;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过程的组织与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课的总结。(3)社会实践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4)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11、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二)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

12、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哪些?内容: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方式: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涉及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在评价中,综合运用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论述

1、试述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教学相长,双方互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的智慧的资源。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1)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师生在人格关系平等,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2)加强沟通与理解,拓展双方交往渠道。(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积极地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才有可能。

2、试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高校教师劳动既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还包括智力性、复杂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等),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和高等教育的的属性和特点相关。(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专业性的劳动与学科的发展和职业的需要两方面的联系最为紧密。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学术前沿,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还为推进学科发展甚至开拓新学科、推进职业变化甚至创造新职业而发挥自己的作用。(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具有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已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身心也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亦反作用于教师,教学相长,相互促进。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方式的创造性,平等、对话、民主是大学教师最主要的劳动观念。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造成为一个创造型教师。(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是因为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同时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也是延缓的。

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试题库等;(4)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教材的种类是多样的,要注意多种教材的配合,包括使用如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的质量有高低,要编写、选择、使用精品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人文社科课程的设备设施建设主要是微机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及摄影、绘画、音乐、戏剧等教学设施建设;“实验建设”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等。理工农医课程的设备设施建设主要是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仪器、仪表的购置,设备安装场所的提供及相关辅助条件的配给;“实验建设”包括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6)体制机制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制度、体制、机制不仅在于科学建立,更在于具体落实。

4、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如下:(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2)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性逐步增强(如将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3)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4)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5、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6、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条件(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7、如何正确认识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1)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应遵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做到两者兼顾。(2)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3)科研是教师的另一项基本任务。科研是教师提高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8、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2)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重要手段(4)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9、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1.高等教育国际化2.高等教育现代化(思想、内容、方法)3.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类型、标准)4.高等教育大众化5.高等教育终身化

10、结合高等教育学的有关理论,谈谈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11、联系实践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1)增强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等教育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要。(2)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通过高等教育学的学习,从根本上提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方向(3)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对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质量,深化强化科研教研等都有重要意义。

12、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必然趋势,是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是推动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发展速度要适当。注意规模适当,防止大起大落。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基础和条件。第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学校资源集中共享。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助学,个人分摊高教成本。第四、发展终生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各种非正规教育,如各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第五、大众化应与英才教育并重。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7号字)

1、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2、高等教育学概念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教育科学

3、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和基本发展规律(1)运行状态: 高等教育活动、高等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思想 ◆教育活动:教学、科研、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实践 形态 ◆高等教育事业:以高等教育活动为中心和基础,对高等教育活动进行的组织、规范、评价和领导。是高等教育的制度形态 ◆高等教育思想:反映人类对高等教育认识和探索,是高等教育的观念形态,(2)基本发展规律:

◆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

◆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

◆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协调发展

3、联系实践谈谈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论述题(1)有利于增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高等教育历来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根本使命的,高级人才作用的发挥,对科学的发现、技术的创新、社会的改革、历史的推进是举足轻重的。高校教师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体力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转换,高等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2)有利于深化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性认识

通过对高等教育发展历史、结构和功能理论、目的及实现途径、高校教育制度和管理体制理论等的学习,有利于我们从根本上提高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握方向、心中有数、信心百倍。

(3)有利于提高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技能和水平

通过对高等教育学中的有关意义、原则、过程、方向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活动的规范和质量,深化强化科研教研等都有重要意义,从而提高我们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技能。

4、高等教育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构成状态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高等教育结构各要素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包括:体制结构、形式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等等

5、高等教育能级结构: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中国: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 大学和学院、专科院校(高职院校)

6、高等教育的个人功能的具体表现:(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行为举止(公共场所),语言,衣着(3)、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7、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1)、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2)、高等教育具有文化创新功能

8、高等教育经济功能具体表现及其实现(1)、高等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以推动经济发展(承担劳动力再生产任务)(2)、高等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3)、高等教育可以培养专门人才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9、高等院校社会职能的演变及其内涵是什么?——论述

中世纪大学产生之后到19世纪初,大学一直沿着培养人才这一办学方向缓慢发展着。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由最初的知识职业行会脱胎而成,主要任务是培养受过博雅教育的贵族接班人,17、18世纪,大学是单一职能,直到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大学至此开始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美国在营造大学的学术研究氛围的同时,也将美国人的“求实精神”注入了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之中,形成了美国大学的独特风格,并引发了高等学校的第三职能的发展。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从此,美国建立了“赠地学院”,其中有典型意义的是康乃尔大学的建立和威斯康星思想的提出。康乃尔大学的办学思想是大学向所有人开放,向所有学科领域开放,还提出大学中没有等级制度;威斯康星思想明确地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从此,大学跳出了“象牙之塔”,开始了与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合作。

10、高等教育目的——概念

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具体而言就是按一定社会的要求把接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11、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概念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规格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

12、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内容是什么?——简答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学术理论新贡献的内涵是什么?——简答

第一,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第三,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第四,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第五,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第六,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14、谈谈你对高等教育“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目的观的认识——论述

社会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为社会或国家服务的人才。这种观点强调人是社会产物,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人。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体社会化、。社会道德的形成和政治品质的发展。

持社会本位观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认为社会与个体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结构。社会作为有机体,个体则分布在由社会各个子系统组成的“器官”中,起着机体基质的作用,社会处于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个体必须加入某一社会系统,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个人才有价值。建立在这种关系结构上的高教目的观由于强调社会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因而在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更多强化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科研和教育教学目的中更多体现政府的指导思想;教育模式更多主张实行严格的专业教育;专业设置主要根据社会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社会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大学培养计划与过程。

个人本位价值观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体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认为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的个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这种高教目的观所关心的是个人价值,即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健全人格形成和个人生活幸福。

持个人本位观的人将教育的立足点移至个体,认为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处于中心地位,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和发展服务的手段。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高教目的观突出个体的利益和权力、兴趣和爱好、社会参与及自我实现。在高等教育实践中,更多强调高等教育促进个人品质的形成和个体潜能的发挥,教育目的中更多体现受教育者自身的要求;课程安排围绕训练学生的心智展开,使个体的未来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广泛的人文基础上。

以上两种高教目的观既有合理之处,也各有其局限性。社会本位观肯定高等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强调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把服务于社会放在首位,这对于高等教育走出“象牙塔”,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发挥高校的功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绝对的社会本位观也给高等教育带来一些问题:导致高等教育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波动而波动,使高等教育缺乏相对稳定性和持续性,往往做出一些违反教育规律的蠢事;没有分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容易导致高等教育走偏方向和短视行为;容易助长对学生兴趣、爱好的忽视和对学生个性的抹杀。与此相反,个体本位观确认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提出了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自由发展思想,丰富了人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创造力社会发展的价值,弥补了社会本位观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它没有揭示出真实存在的个人与社会的多种关系,15、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原则——论述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比如趋势,这是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要求与体现,也是推动高等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遵守以下原则:

第一、发展速度要适当。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加快发展要注意规模适当,防止大起大落。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等教育自身的基础和条件。

第二、要以内涵为主来提高规模效益。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使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第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目前,我国政府的税收还不足以支持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会团体、企业的捐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称为必然趋势。

第四、发展终生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不仅仅要发展正规的有一定的年龄阶段的学校教育,还要发展各种非正规教育,即终身教育,大力发展各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远程教育及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办学规模,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具有重要作用。

第五、大众化应与英才教育并重。

16、高等教育微观管理体制——概念

是指高校的内部管理。要解决的问题是高校内部各个层次、管理单元之间的在职责、权力和利益上的关系等问题。

按管理要素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和信息六要素

按管理部门分:教学、学生、人事、物资、后勤、科研等等

按职能分: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和激励等

17、高等学院学制——概念 又称“学校系统”,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

18、学位制度——概念

学位制度指国家为了保证学术的严肃性通过建立明确的衡量标准从而对相应学术程度的受教育者授予一定称号的制度。一般包括3种:学士、硕士和博士。

19、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简答 问题:权力过于集中在学校层面,院系自主发展能力有限;

职能部门机构臃肿,部门之间职责不清,办事相互推委,工作效率不高;后勤社会化未能真正实施 改革方向:

(1)进一步调整权力结构,扩大院系职权,做到“职责权”统一(2)精简机构,压缩行政人员(3)人事制度改革(4)后勤社会化改革

20、谈谈如何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简答

目前,我国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运作过程中对高层次人力资源要求以市场经济方式来配置所提出的必然要求。高等学校毕业生的改革是和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的。我国将统一的招生计划改为国家指令性招生计划和调节性相结合,相应地也把统一分配制度逐步改为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和宏观调控下,经过学校推荐,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过渡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还必须加以改革:

第一,进一步完善外部环境,建立就业新体制。

第二,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实行学业和资格证书制度。

第三,政府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地位有待进一步加以清晰地界定和明确。

第四,拓宽到基层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第五,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

21、教师专业化(名词解释)

教师在其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的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的从教的素质,成为一名良好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22、高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简答)地位:

社会地位:社会权利(教师享受的合法权益)、经济待遇、政治待遇、职业声望

校内地位:(1)教师本人的业绩(2)教师与领导的人际关系(3)教师在非正式群体中的影响 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作用:(1)高等学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教师的使命 ◆通过人才培养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2)高等学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主要实现者(3)高等学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等学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

21、高校教师的任务和基本修养有哪些?(简答)任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修养:(1)政治方向坚定和道德高尚(2)治学严谨,知识广博,(学术造诣深厚)(3)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4)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24、试述如何在高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论述)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尊师爱生,教学相长,这是师生之间革命的同志式的关系。”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人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教学相长,双方互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的智慧的资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实现,它有赖于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师生关系应当建立在平等基础上——师生在人格关系上是平等的,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主体来对待,要求师生平等,建立一种超越代际的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

(2)加强沟通与理解,拓展双方交往渠道——要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对各自及对方的角色规范都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认同。然而,现在高校师生之间缺少交流,远远未达到对社会角色的认同、对角色规范的共识,使两者关系趋于表层化,缺少深层次的心灵交流,相互之间缺乏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因而加强高校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的交往渠道在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高校中就显得极其重要。

(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高校教师权威的基础并不是教师的地位,而是教师本人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即教师的权威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育能力、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职业品质的修养水平。

(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必须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尊重信任学生,有意识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依靠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准确把握学生思想中本质的东西并加以科学分析,采取正确的指导措施,才能换来学生积极地回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才可以实现,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才有可能。

25、试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殊性(论述)

高校教师劳动既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无私性、示范性、迟效性和长效性,还包括智力性、复杂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等),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是和高等教育的的属性和特点相联系的。

(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 “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不可替代性

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指导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专业性的劳动与学科的发展和职业的需要两方面的联系最为紧密。科学技术不断深化和扩展,新的学术思想、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使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学术前沿,不断吸纳新的理论知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和职业内涵的提升,高校教师的劳动必须跟上社会职业变化的需求。另外,高校教师专业性劳动还为推进学科发展甚至开拓新学科,推进职业变化甚至创造新职业而发挥自己的作用。(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

高校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具有更高的主观能动性,大学生已具备继续深入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自学能力,身心也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教师作用于学生,学生亦反作用于教师,教学相长,相互促进。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方式的创造性,高校师生之间更具有平等性,平等、对话、民主是大学教师最主要的劳动观念。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必须学会创造,首先成为一个创造型教师。(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

教师劳动具有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是因为在每一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劳动不可能机械地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随意中断。同时大学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也是延缓的。

26、专业(名词解释)

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27、专业特色(名词解释)

是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

28、课程(名词解释)

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种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高教目的和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的教学科目、结构及其进程和结果,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计的一切条件和一切活动的总和。

29、教学大纲(名词解释)

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30、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要考虑哪些因素(简答)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制定专业培养目标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

(1)专业培养要与教育方针、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国家的学位条例相一致。(2)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德智体美协调发展的要求,要充分体现德与才、身与心、知识与能力、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协调与和谐。(3)专业培养目标要体现高等学校层次、规格的差异性。(4)要使专业人才质量规格具有国际可比性。

在新的世纪,各国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2)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3)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

31、高校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简答)(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

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人才成长规律(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

(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4)专业设施建设

(5)专业管理制度建设

32、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简答)

(1)是为教学服务专用书籍(以公认的知识为主,适当介绍争鸣性问题)(本教材:共识性和探索性)

(2)应当是一部学科思想发展史(本教材:体系性和协调性)(3)能够反映或针对学科面临的生产与社会中提出的实际问题(本教材:学科性和职业性)

(4)具体、生动,图文并茂(本教材:学术性和可读性)(5)统筹安排,综合平衡(防止不必要的 交叉重复)

(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P246-248)(本教材:逻辑性和历史性)

33、谈谈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及如何加强课程建设?(论述)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是:(1)课程基础化:知识更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职业流动明显加快,使人的适应性在高校培养目标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于是,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基础课比例加大。

(2)课程综合化:当今社会中出现的重大的社会生活和生产问题都需要多学科合作才能解决,科学技术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文理渗透成为课改的重要趋势,开设综合学科的课程,跨学科的课程已成为时代的需要。

(3)课程职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既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高校毕业生的根本出路。开设应用课程,培养应用人才,从事应用研究已成为高度教育的一种趋势;加强实践环节,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已成为高校课程实施的比较一致的选择。

(4)课程国际化:世界各国都在注意了解学习借鉴其他国家课改的经验,思考本国的大学课改。在课程名称到课程内容,从课程结构到课程目标,都在改革借鉴之列。

课改的趋势要求高校进行课程建设,主要从以下几点开展课程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包括个体和群体两个方面。作为教师个体,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使教师思想进步、品德优良。、心理健康、业务精湛。作为教师群体,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2)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时代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又要具有针对性、协调性,适合教学对象和专业层次的要求,注意本门课程内容与其他课程内容之间的协调。所以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科学组织教学内容。(3)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各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资源建设中的“资源”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学大纲、教案、习题、试题库等(4)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教材的种类是多样的,要注意多种教材的配合,包括使用如多媒体形式的立体化教材。教材的质量有高低,要编写、选择、使用精品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

人文社科课程的设备设施建设主要是微机网络建设、图书资料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及摄影、绘画、音乐、戏剧等教学设施建设;“实验建设”主要是实习基地建设、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等。理工农医课程的设备设施建设主要是科学实验、科学研究的仪器、仪表的购置,设备安装场所的提供及相关辅助条件的配给;“实验建设”包括实习基地建设、教学实验室建设等。(6)体制机制建设

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并实施相应的监督、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建立集体备课,开展教学研究等制度。制度、体制、机制不仅在于科学建立,更在于具体落实。

34、高等学校的教学(名词解释)

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为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35、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名词解释)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就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通过决策、计划、组织、实施、协调、检查、总结等活动,合理运用教学系统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使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运转,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学规律管理主体、管理依据、活动方式、运用因素及管理目标等因素。

36、高等学校的教学有哪些基本形式?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简答)基本形式:(1)课堂教学——有固定时间和地点、有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形式,包括备课、上课与课后总结三个环节。(2)实验课教学——在特定的场所,运用一定的设备仪器和相应手段,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引起事物或现象的变化,从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的变化过程来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学知识的过程;类型:演示实验、基础课程实验、设计性实验;环节:实验课的准备、实验过程的组织与控制、实验报告的撰写和实验课的总结。(3)社会实践教学——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形式。(4)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

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37、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有哪些?(简答)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原则

(二)理论 联系实际原则

(三)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五)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原则

(六)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原则

38、高等学校的教师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方式有哪些?(简答)

内容:基本素质、教学状态、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特色项目或特殊贡献

方式: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还涉及教学能力、教师素质的评价等方面。在评价中,综合运用教师自我评价、教师同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

39、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论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高校教学过程的特点如下:

(1)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2)教学过程中的探索性逐步增强(如将科学研究与教学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

(3)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

(4)教学过程与学科发展、职业要求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40、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原则有哪些?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教学与科研关系,教材188)(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3)研究组织的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5)自定选题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6)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41、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1)齐全的学科门类为重大的综合性课题研究以及新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发展提供条件

(2)高校人才集中、机构灵活、投资少、见效快

(3)高校科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4)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发达的信息系统,使高校能快速掌握和集中各类有关科技发展动向和经济建设中科技需求方面的信息

(5)合理的高校科研布局,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42、如何正确认识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论述)(1)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因此高校教师应遵循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做到两者兼顾。

(2)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因此,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要求,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3)科研是教师的另一项基本任务。科研是教师提高水平的基本途径。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研规律与治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

43、高等学校开展科学研究的意义有哪些?(1)高等学校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2)高等学校科研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3)高等学校科研是发展新学科的重要手段

(4)高等学校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渠道(5)高等学校科研是加速学校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44、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1.高等教育国际化

2.高等教育现代化(思想、内容、方法)3.高等教育多样化(体制、类型、标准)4.高等教育大众化 5.高等教育终身化

第三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1.1高等教育:是指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各种教养性、学术性、专业性教育。这一概念具有历史性、比较性和延展性。1.2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引导观念更新、服务政策咨询、推动实践发展。2.1中世纪大学的局限与意义

局限性:浓厚的宗教性质;组织纪律上的松散性;教学上的繁琐性。贡献:1)中世纪大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独立形态高教机构,为西方近代高教的发展开辟了源头,提供了框架;2)孕育了近现代高教的基本理念与思想要素,确立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培育了近现代大学的独立品格;3)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形式等方面积累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经验,为近现代高教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1洪堡的高等教育思想

洪堡思想:①秉持“完人”教育目的观;②强调纯粹科学的教育,反对实用目的的职业性教育

两条最基本的原则:①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②学术自由的原则 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大学要有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利干扰;二是学者要有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三是教学过程要有教育自由。

2.2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的含义与要求

含义;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客观上存在着内联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教育与科技的最佳选择。

要求:①高校要从指导思想、确定方向、选择课题、组织实施等方面,把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②要立足教学搞科研,在所教课程中确定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③要搞好科研促教学。高校的科研要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3.1高等教育理念的构成要素

⑴教育理念:自由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 ⑵学术理念:学术自由、学术中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⑶机构理念: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生自治、校长职业化、管理专业化

3.2高等教育理念的主要流派

高等教育理念主要有三大流派:理性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其中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两大流派产生最早,也最具代表性。⑴理性主义主张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最高原则。⑵功利主义认为衡量教育的标准是实现价值和创造价值,教育是为职业选择做准备,社会的需要就是教育的需要,教育要以社会发展为最高目标。

⑶实用主义把高等教育改造民主社会的工具,强调大学应广泛参与社会生活和承担社会责任。4.1.制约高等学校教育制度的因素

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法律政策及主导思想观念 ⑶民族的文化历史传统、风俗习惯

⑷社会规范意识、公民契约精神、突发事件等 4.2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向 ⑴进一步推进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⑵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⑶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办学主体的合作博弈关系。4.3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制度

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以省为主),高校享有一定办学自主权的高等教管理制度。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

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管理制度属于权利主导型,高校组织管理结构呈现直线—职能型,校—院—系结构的科层制特点明显。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领导体制属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4.4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制度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是指高等教育的内部评价机构或外部评价组织基于特定的目的,依照一定的规则、标准和程序,对高校进行评价的一种制度。

它基于高等教育的契约型、道德型和自律型问责,可分为内部评价制度和外部评价制度。内部评价制度即高校自我评价制度,外部评价制度即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和第三方评价制度,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管、办、评分开,以高校自我评价为基础,以政府行政性评价为指导,以第三方评价为核心的多元化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以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4.5高等教育评价制度中的权力制衡

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的核心在于权力,权力分为行政权力、市场权力和自治权利。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行政权力,这种权力具有强制性的特点,评价主体为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的评价组织,第三方组织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市场权力,代表高等教育消费者(学生和家长)、纳税的普通公民和在专门领域中具有高度伦理道德的专业工作者,其评价具有客观性、科学性、专门性、、权威性。高校自我评价使用的是自治权力。5.1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㈠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 ㈡促进个体社会化

⑴个体行为⑵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⑶个体角色⑷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㈢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发展

⑴主体性发展⑵差异化发展⑶自由发展⑷发展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5.2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 ⑴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⑵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⑶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5.3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⑴通过培养合格公民和政治人才政治服务;⑵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⑶促进政治民主化 5.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㈠促进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⑴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

⑵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⑶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⑷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㈡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果 ⑴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⑵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 5.5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⑴文化保存、继承功能;⑵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⑶文化选择功能 5.6 高校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

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首先,三大职能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因此三种职能不可互相替代;

其次,三大职能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以高校的教师与学生、高深学问和社会需求为中介而紧密联系在一起;

最后,三大职能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其职能数量和侧重点也会有所区别。6.1.高等学校课程观

以统一性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普遍知识,基于普遍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普遍知识课程;以多元化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可以称为科学知识,基于科学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高深学问课程;以个人自主建构为本质诉求的知识形态称为个人知识,基于个人知识建构的大学课程称为多元教育课程。6.2高等学校课程规划的文件构成

本科专业目录;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院系专业课程方案 6.3高等学校课程类型

文化素养课程;多学科交叉课程;专业课程;科研项目课程;学生咨询课程。6.4高校课程结构

高校课程结构分为: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

纵向: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横向: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6.5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泰勒原理)

我国的大学课程编制主要依据目标模式进行编制。目标模式又称泰勒原理,是一个课程编制的四阶段模式,即确立和表述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安排教育、教学活动;对课程进行评价。6.6课程编制的影响因素

服务社会是课程的价值体现,满足学生需求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传播和发展科学知识是课程的基本功能,进行专业教育是课程的实践取向。

社会、学生、学科、专业和教师既是大学课程的构成要素,也是具体课程编制的主要影响因素。(社会力量、学生需求、学科发展、专业架构、教师素质)6.7课程编制的任务

调查课程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6.8.课程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量力性原则。③满足性原则。④效用性原则。⑤经济性原则。6.9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⑴科学逻辑与认识逻辑相统一原则。⑵观点与材料相一致原则。⑶“少而精”与“多而全”相协调的原则。6.10高校课程管理的基本任务

⑴建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⑵明确课程教学运行中的权责与程序;⑶突出课程开发的标准建设;⑷提高课程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课程管理能力

6.11课程管理的基本制度与基本过程 基本制度:选修制;学分制;评课制

基本过程:课程审定;课程督导;课程评价;课程更新 7.1教学的基本任务

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⑵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 ⑶形成技能与培养能力;⑷培养与发展个性。7.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特点

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领导性。基本特点:体现专业的目的性;突出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注重科学研究

7.3如何贯彻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原则 ⑴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

⑵要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⑶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⑷要对学生严格要求。

7.4如何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 ⑴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⑵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⑶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7.5高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创新的影响因素

教学目的与任务;学科特点与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7.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⑴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⑵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⑷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 7.7如何有效使用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最基本的方法。运用讲授法时要: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7.8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⑴要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⑵提高练习的自觉性,循序渐进,逐步提高。⑶要精选练习题和练习项目。⑷严格要求,及时评价练习结果。⑸组织与指导练习应注意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7.9备课的基本要求

备课是教师为教学做的准备工作,也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和前提。⑴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

⑵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⑶研究教学方法。⑷编写教案。

7.10 三大教学环节:课堂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论文 7.11高校实习实践环节的注意事项

⑴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⑵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⑶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一般性指导与重点性指导相结合。⑷实习与择业相结合。7.1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⑴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效率。⑵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⑶有利于充分发挥班集体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缺点:不能充分地兼顾学生的个别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7.13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趋势

⑴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⑵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⑶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8.1 学科建设的内容

⑴学科体系规划(前提)。⑵学科方向建设(基础)。⑶学科梯队建设(关键)。⑷学科基地建设(依托)。⑸学科建设管理(保障)。8.2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首选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其次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再次,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8.3如何加快推进我国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⑴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⑵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⑶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⑷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⑸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8.4基于学科建制推进科学研究是高校开展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 ⑴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决定科研水平。⑵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⑶学科建设有利于凝聚高级研究人员。

8.5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科研是促进学科建设主要手段 ⑴有利于学科的产生和发展。⑵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条件。⑶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⑷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8.6科学研究是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科学研究是一种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是指运用各科类科学研究方法,获取有组织、有系统的知识体系。而学科是体系化的知识,它将科学研究的成果以学科的形式进行划分和规范,并以学科的名义推进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离不开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也离不开学科建设,要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就必须强化科研工作的学科意识,加强研究课题与学科建设的有机联系,重视科研成果与学科教学活动的接轨,使得科研工作与学科建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9.1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

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统一性。9.2高校教师的劳动价值

⑴社会性价值: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⑵对象性价值: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⑶主体性价值:完善自身,自我实现。9.3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

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 9.4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

⑴教学关注阶段论:任教前关注阶段;早起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教学情景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⑵心理发展阶段论:自我保护期;墨守成规期;尽责期;自治期。⑶职业生涯周期论:入职期(1-3年);稳定期(4-6年);实验与重估期(7-25年);平静和保守期(26-33年);退出教职期(34-40)。9.5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⑴树立自我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⑵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⑶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⑷加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9.6高校教师人事聘任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内容:包括招聘、续聘、解聘和辞聘。

特点:聘任关系平等化;聘任关系合同化;聘任时间任期化; 聘任过程公开化;聘任行为双向化;聘任形式多样化 9.7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

科学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测性原则、简易性原则、稳定性原则。

9.8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政治思想评价、教学业绩评价、科研业绩评价。

其中教学业绩评价包括教学态度、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教学能力、教学基本建设等五部分。方法:考核和聘期考核

10.1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学者”和“学科”)高校教师的学术性特征

职业特性: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 技术特性:内蕴性、多元性、更新性、复杂性;

需求特性: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具有较大职业选择权、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10.2高校教师的责任(对学生、对知识、对社会)

对知识的责任:创新和传递知识的责任、验证真理的责任、发表的责任、促进本学科发展的责任。

10.3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管理”和“领导”)

高等学校的行政属性集中体现在管理和领导两个层面,可以表述为高校管理人员按照“校”—“院”二级结构开展科层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实施领导与管理。10.4高等学校的权力

高等学校最核心的权力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其中学术权力又包括学者的学术权力和学科的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主要体现为党委的统一领导权力和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系统的负责权力。10.5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过程

⑴学术自由包括教的自由、学的自由和研究的自由。⑵学科的学术自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10.6高等学校的行政管理过程(决策、执行、调控、评估)

内部(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化管理):⑴高校的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⑵而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⑶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

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⑴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⑵主要通过拨款和考核制度来实现;⑶体现在招生、学科专业设置、教学、机构和人事以及其他办学自主权等方面。

10.7高等学校的治理

⑴内部治理:在教师层面,要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和教授委员会实现参与管理;在学科层面,要通过同行评议和中介组织实现参与管理;在高校行政层面,要通过去行政化、战略规划、校长治校来改进管理

⑵外部管理:教育行政部门保障高校自主办学;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10.8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保障高校治理的多元参与?

首先,消除因政府计划而导致的不公平竞争;其次,激励市场的参与(高校面向市场,在生源、财政拨款、科研课题、社会捐赠、专业和大学排名等方面参与市场竞争);第三促进社会参与。11.1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综合化、高等教育私营化。

11.2 高等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特点

⑴高等教育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展开;⑵国际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⑶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领域;⑷高等教育边际学科不断发展。

11.3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基本特征

研究对象更具复杂性、研究成果的综合性、研究过程的动态性、研究结论的可操作性。11.4高等教育研究的意义

⑴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⑵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⑶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⑷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11.5高等教育研究的类型

按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性质功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 按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 根据研究采用方法不同: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 根据研究目的:描述性研究、分析研究和规范研究。11.6高等教育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11.7高等教育的学术原则

学术忠诚原则、学术积累原则、学术民主原则、学术法治原则、学术人本原则。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单选

1.在古希腊时期,哪位哲学家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康德 答案:B 2.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答案:C 1.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A、学士 B、硕士 C、博士 D、院士 答案:A 2.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1.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B 2.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答案:C 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

A、哈佛大学 B、柏林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答案:B 2.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C 1.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A、博克 B、杜威 C、克拉克·克尔 D、德雷克·博克 答案:B 2.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

A、陈鹤琴 B、陶行知 C、胡适 D、蒋梦麟 答案:C 1.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C 2.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答案:D 1.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C 2.20世纪50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 A、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B、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办学、两级拨款、两级管理的体制 C、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D、成本分担和成本补偿机制 答案:A 1.以下是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A 2.校长负责制的优点有

A、决策程序简单、决策效率高 B、有利于集思广益和民主管理

C、决策程序科学,决策质量有保证 D、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答案:A 1.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 A、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 B、第三方评价制度 C、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D、高等学校教师自主评价 答案:C 2.下列属于第三方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B 1.高等教育在实然层面所发挥的这些负面功能已经发生,下列不属于正视问题并且通过更好的教育来弥补和矫正的是

A、学校教育需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B、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

C、培养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独立思想和自由精神的学生 D、偏重于书本知识,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答案:D 2.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 A、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B、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C、培养个体角色的社会化 D、培养个体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答案:B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不包括 A、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B、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C、政治制度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D、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答案:C 2.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 A、横向(空间)的文化流动过程

B、不同质的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乃至碰撞和冲突 C、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D、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扩散的过程 答案:C 1.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

A、改造社会 B、促进国际交流 C、服务社会 D、发展科学 答案:B 2.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

A、培养人才

B、培养人才、发展科学 C、发展科研与发展科学

D、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 答案:D 1.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不包括 A、知识的专业性强 B、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C、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D、面向普通大众教育 答案:D 2.高深学问课程始于哪个大学 A、哈佛大学 B、麻省理工学院 C、柏林大学 D、剑桥大学 答案:C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多少年修订一次 A、10年 B、5年 C、1年 D、3年 答案:A 2.下列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 A、多学科交叉课程 B、文化素养课程 C、科研项目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B 1.我国大学的课程主要是依据哪种模式进行编制的

A、经验演进模式 B、过程模式 C、目标模式 D、实践模式 答案:C 2.进行课程评价, 首先要

A、确定评价主体 B、确定评价对象

C、制定评价过程 D、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答案:D 1.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 2.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哪一制度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C 1.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原则出自哪里

A、《论语》 B、《大学》 C、《中庸》 D、《学记》 答案:D 2.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哪位教育家提出的

A、孔子 B、朱熹 C、孟子 D、荀子 答案:B 1.实验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B 2.讨论法是指

A、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B、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C、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获取、巩固或检查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D、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答案:A 1.课堂教学的核心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作业布置与检查 D、辅导答疑 答案:B 1.对象性价值表现在

A、传递知识、传播文化 B、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C、完善自身、自我实现 D、创新文化、培养人才 答案:B 2.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什么地位

A、辅助 B、主导 C、引领 D、实施 答案:B 1.专业素养的基本要素是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A 2.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

A、专业知识 B、专业精神 C、专业信仰 D、专业人格 答案:C 1.用人单位因某种原因不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C 2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

A、招聘 B、续聘 C、解聘 D、辞聘 答案:D 1.比如教育性、知识性、专业性、超越性等,是从那方面理解“学者” A、高校的核心成员 B、核心技术 C、核心价值观 D、其他 答案:A 2.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

A、“举办者” B、“管理者” C、“办学者” D、“引领者” 答案:C 1.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 A、学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院教授委员会 B、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

C、去行政化、落实战略管理、增强校长治校能力

D、教育行政部门扮演好自身角色,既保障自主办学,又保障多元参与 答案:B 2.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不包括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C、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答案:A 1.以文献为主要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文献研究法 B、调查研究法 C、实验研究法 D、比较研究法 答案:A 2.研究者在一定方法论的指导下,运用一种或多种方式对所要研究的对象进行考察,搜集有关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获得结论并形成调查报告的方法是 A、比较研究法 B、实验研究法 C、调查研究法 D、文献研究法 答案:C 1.研究的起点是

A、问题 B、文献 C、假设 D、计划 答案:A

二、多选

1.高等教育学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A、引领教育方向 B、引导观念更新 C、服务决策咨询 D、推动实践改进 答案:B,C,D 2.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

A、二年制学院 B、本科院校 C、研究型大学 D、学术性大学 答案:A,B,C 3.经过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一个新的高等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包括 A、全国的高等学校有计划地被分为综合大学和单科院校(如工学院、农学院等),单科院校占据了较大的比例。

B、形成了中央直属高校、行业部委高校和地方高校的 条块格局,高等教育被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之中,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C、改变高等学校主要集中于沿海大城市的状况。

D、形成了专业体制和专才培养模式,由教育部颁布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各高校按照“专业”招生、培养并分配毕业生 答案:A,B,D 4.在教育实践层面,高等教育有哪些理念?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答案:A,B,C,D 5.高等教育理念中持理性主义的典型代表人物有

A、纽曼 B、赫钦斯 C、维布伦 D、弗莱克斯纳 答案:A,B,C,D

6.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

A、中国科学院 B、北京大学 C、南京师范大学 D、中国社会科学院 答案:A,D 7.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趋势包括 A、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B、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对象

C、不断加强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间的合作 D、进一步促进和规范了民办高校的发展 答案:A,B,C 8.地方分权型的优点有

A、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B、社会广泛参与,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市场性和多样性

C、高校(尤其是私立高校)是法人实体,办学经费对政府的依赖性低 D、高校具有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办学特色鲜明 答案:B,C,D 9.下列属于政府行政性评价制度的有

A、院校评估 B、民间机构开展的“大学排行” C、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D、研究生院评估 答案:A,C,D 10.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有哪些功能形式?

A、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 B、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C、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 D、促进个体身体健康 答案:A,B,C 11.政治,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政党或国家为实现经济奋斗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活动方式,其含义包括 A、政治就是阶级斗争

B、政治就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

C、政治就是人民群众参与对国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活动 D、政治就是开展思想领域的斗争 答案:A,B,C,D 12.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 A、高等学校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

B、高等学校在继续承担大部分基础性研究的同时,更多地面向社会需求,开展应用性研究和开发性研究

C、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类别与多层次性

D、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答案:A,C 14.从知识的角度,课程可以分为

A、普遍知识课程 B、通用课程知识 C、高深学问课程 D、多元教育课程 答案:A,C,D 15.高等学校课程的纵向结构包括

A、普通教育课程 B、学科基础课程 C、专业基础课程 D、专业课程 答案:A,B,C,D.16.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课题,必须遵循的原则包括

A、整体性原则 B、满足性原则 C、效用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 答案:A,B,C,D 17.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A、选修制 B、必修制 C、学分制 D、评课制 答案:A,C,D 18.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

A、讲述思路为主原则 B、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C、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D、强化问题意识原则 答案:A,B,C,D 19.下列属于运用语言传递教学内容的方法的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参观法 D、讨论法 答案:A,B,D 20.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A、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B、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C、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 D、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 答案:A,B,C,D 21.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

A、备课 B、辅导答疑 C、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D、自我检查与小结 答案:A,B,C 22.高校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并履行的义务有

A、认真教学的义务 B、保护学生权益的义务 C、尊重学生人格的义务 D、树立积极教师形象的义务 答案:A,B,C,D 23.从心理发展阶段论出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划分为

A、自我保护期 B、墨守成规期 C、尽责期 D、自治期 答案:A,B,C,D 24.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专业发展来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有 A、“自我实现”模式 B、学校推动模式 C、领导推动模式 D、学院推动模式 答案:A,B 25.“派出培训”模式包括哪些形式

A、学历进修 B、学位进修 C、干部外出培训 D 外出挂职锻炼 答案:A,B,C,D 26.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

A、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我 B、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 C、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 D、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答案:A,B,C,D 27.国外高校教师的聘用制度的原则有 A、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B、聘用教师法制化 C、教师任期的合理规定

D、教学与职称、待遇和学位相挂钩 答案:A,B,C 28.高等学校的权力类型包括

A、学术权力 B、行政权利 C、研究权利 D、招生权利 答案:A,B 29.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

A、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B、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

C、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

D、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答案:A,B,C 30.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

A、质性研究 B、微观层次 C、宏观层次 D、量化研究 答案:B,C 31.保证研究符合规范,需要遵循的原则有

A、学术忠诚原则 B、学术累积原则 C 学术民主原则 D、学术法治原则 答案:A,B,C,D 32.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 A、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 B、个人的学术兴趣 C、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 D、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答案:A,B,C,D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呆呆整理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概念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专业教育”标明的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是讲高等教育的起点或基础,是使“专业教育”

2、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高等教育的特殊本质、运行形态和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型的教育科学。

3、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一定的理发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他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是一切教育工作应遵循的基本指针;其内容包括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目的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4、教学大纲:是指课程教学大纲。它是以系统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条目、基本论点和进程叙述该课程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他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操作能力,同时也明确了教学进程、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5、高等教育目的: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具体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竞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6、培养目标: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相对于教育目的来说,他是高等教育层次的特殊目标;而相对于各级各类高等学校来说,则是共同的总目标。

7、高等学校教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8、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其功能是否优化,主要决定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9、专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

10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定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他因素,便形成学科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11教材:又称教科书或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系统的阐述某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它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

12威斯康星思想:威斯康星思想明确的把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重要职能,提出大学的基本任务是:第一,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会工作的公民;第二,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第三,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13教师专业化的含义;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14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15教学评估:是对教学现状、水平、质量等“事实”方面的观测和客观描述

★呆呆整理版

16通才教育:通才是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的人。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又称通识教育或博雅教育。

17专才教育:专才即专门人才,从高等教育来说,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有很深造诣、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

18高等教育能级结构:只要是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大致可分为三个能级:1.设有研究生院,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教学与科研兼顾的重点院校;2.以本科教育为主的一般院校;3.以培养应用性、技能性为主的专科院校。

19社会实践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使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20备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处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

二、辨析题

1、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

答:错。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

2、备课就是钻研教材和撰写教案。

答:错。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材、教学大纲和撰写教案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

3、师生关系就是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关系。

答:错。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形成的相互关系。

4、学生在教学中既是客体又是主体。答:正确。

5、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途径是课堂教学。

答:错误。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有多种途径,如教学、科研、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其中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最基本途径。

6、教学的基本任务:一是促进学生知识积累二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答:错。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是提高文化素养,促进理论深化,改善知识结构;二是提高智力体质,培养实际能力,增长创新才能;三是培养科学观念,陶冶品德和美感,促进那个发展。

7、高等教育是培养学术性和职业性的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学。答:正确

8、高等教育大众化导致了高等教育市场化局面。答:

9、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答:

10、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应该高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答:错。两种理论既有合理之处,又各有其局限性。过分强调单项必定导致给高等教育带来弊端。两种理论相辅相成,在教育实践中交替占据主导地位。

三、简答题

1、简述高校教育的个体、经济、文化功能。

答:

一、高校教育的个体功能是高等教育对个人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促进个人发展的★呆呆整理版

多方面功能。

(一)促进个体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

(二)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

(三)促进个人改变社会地位。

二、高校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高等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功能。

(一)高等教育担负着劳动力再生产的任务,为生产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的支持。

(二)高等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和途径。

(三)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三、高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二)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2、社会实践教学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实践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的人才为根本目的;(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能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3、备课的依据是什么?

答:备课的基本依据是教学大纲和教材。备课除了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外,还要了解学生情况、熟悉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方法、拟定课时教学内容及具体进度安排、写好教案。

4、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答:(1)师生交往要以平等为基础(2)加强理解沟通和交往(3)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4)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5、简述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答:质量工程包括六个建设内容:一是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二是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三是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四是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五是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六是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

6、高校教师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个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教书育人(2)科学研究(3)服务社会。

7、简述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答: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是:(1)课程基础化(2)课程综合化(3)课程职业化(4)课程国际化。

8、如何使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

答:通才教育是以培养通才为目的的教育,专才教育是以培养专才为目的的教育。当代高等教育在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教育的现实选择上,必须走两者相结合的道路,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以社会职业需求和学科分类为导向、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方法改进为基础,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能力结构。第二,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结合,在教育对象上实现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整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提升、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统一。第三,各级各类高校应根据需要和可能,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上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心身素质等具体要求,不高“一刀切”、“齐步走”。

9、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如何打造特色专业? 答:专业建设主要是指专业内涵建设,包括:(1)专业培养目标建设。(2)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方法建设。(3)专业教师队伍建设。(4)专业设施建设。(5)专业管理建设。以上专业建设是相互联系的,不能片面强调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但有不能平均用力,其中最关键的是专业教师队伍。

10、高校科研原则和意义。

答:

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性的原则。

二、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三、研

★呆呆整理版

究组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不同层次的科研规模与组织方式相统一的原则。

五、个体研究与课题组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六、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高校科研的原则是噶奥登学校进行科研工作应遵循的基本要求,他们是根据高等学校科研的任务和特点以及科研工作的时间经验二提出的。正确理解和全面坚持这些原则,对优质高效的完成科研任务与加速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11、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和内涵是什么? 答:“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的人,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人,是全面发展了自己一切才能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是一致的;

2、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共产主义社会使人的全面发展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是:

1、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2、个体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多维的,而且是充分的、自由的、和谐的。

12、良好的课程结构要处理好哪些比例关系?

答:课程结构就是各类型课程的有机组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类课程的组合关系:

(一)、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跨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二)、理论性课程与操作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之间的关系。

四、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高校教师劳动特点及意义。

答:作为高校教师,其劳动除具有一般教师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高校教师自身的特殊性。

一、教师劳动共同特点

(一)、无私性。所谓无私性是指教师教学生是毫无保留的、不求回报的,而且以学生超过教师为荣。在我国传统的师徒关系中,就不具有这种无私性。

(二)、示范性。示范性是指在社会领域、在学生心目中,在教师自身的意识中,作为教师在做人、办事、治学等方面应成为表率。针对当前社会乃至高校出现的不良风气,高校教师对自己提出“诚信做人,踏实办事,扎实为学”的道德要求,也是教师的示范性劳动特点在新的条件下的表现。

(三)、迟效性和长效性。高校教师劳动是培养后备专门人才的劳动,教师劳动的实际经济效果、社会效益,一般要在学生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显现出来。此外,教师教学、科研及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会对教育对象产生长期影响力。

二、高校劳动的特殊性

(一)高校劳动的专业性。高校教师劳动是一种专业性的劳动,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知道学生社会实践,都是按专业安排、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的。

(二)劳动对象的高层性。高校教师对象的高层次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劳动观念的平等性和劳动范式的创造性。当前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该机专门人才,更要求教师学会创造,成为创造型教师。

(三)劳动的时空延续性。教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劳动地点没有明确的划分。大学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也是持续的。

2、结合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说明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答:高校教学过程和高校教学基本内涵是一致的。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高校教师和学生共同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设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让学生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发展智力和体魄,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形成良好个性品格的专业性、探索性、过渡性的高层次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

(一)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逐步增强。(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逐步增强

(三)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加,具有很强的过渡性

(四)高等学校教学与学科发展、职业变化紧密结合,体现了很强的专业性

3、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加强课程建设。

答:课程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加强课程建设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等教育目的具有直接的意义。(1)师资队伍建设。它包括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建设。作为个体建设要加强思

★呆呆整理版

想道德修养和业务进修;作为教师群体,一要进行师资队伍结构调整,达到年龄、学历、职务、学科、学缘结构合理。二要加强梯队团队建设,形成凝聚力强、协作精神好、方向明确、有后劲的学术队伍。(2)教学内容建设。一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二要科学组织教学内容,既不能不思改进和更新,有不能一味强调前沿而脱离教学实际。(3)教学资源建设。它包括基础建设和推进共享两个层次。基础建设是在个课程组、教研室、院系或学校范围内进行的,推进共享则突破了学校的范围,可为互联网提供信息资源并免费开放。(4)教材建设。它包括教材编写、选择、使用三个环节。注意多种教材的配合和使用多媒体等立体化教材。(5)设备、设施和实验建设。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完善所需设施设备,提高教学技术的改进,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6)体制机制建设。不仅科学建立各项制度、体制和机制,更要具体落实好。

4、结合高等教育学的理论,谈校地合作的必要性。

答: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学术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中间出现断层,目前社会急需大批能将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物质产品和现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型人才。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目前流行的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高校教育及企业管理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加快企业自有人才的学历教育,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高校教育、促进合作企业活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校地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采取高校和企业合作,主要是以高校和企业共同开展实习实践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双方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权威而先进的教学系统,最终达到多赢的效果。

5、结合实际,谈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答:教育部将高等学校教育的改革思路确定为:“体质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是先导”。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一、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趋向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增加更多的国际化课程;采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认证与国际接轨;新的教学方法会快速在全球内得到选用;教师培训与培养的国际性成分增加等。

二、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趋向综合化;科学研究上的综合化等。

三、高等学校教学趋向个性化。具体表现在:学校提供多样化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课余地;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趋向个性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等。

四、教学管理的活性化。具体表现为:保证每个学生能根据自己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可以跨学科选课;可以允许学生在这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然后再到另一所学校学习一两年等。

五、倡导自主性学习。即学生有自己学习的选择权,也有决定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

六、教学改革围绕培养人才展开。表现在教学观念方面,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只是的重组,二是只是的建构;改变传统的高等学校批量生产产品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给学生确定性的知识,又要教会他们看到只是的不确定性,诱导他们自己探索。

七、趋向于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即将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充实到教学内容去。

6、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答: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相统一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只是的教学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在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培养能力,通过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独立的学习更多的知识。知识与能力是两个概念。知识不同于能力,但它们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知识并不会自然转化为能力,而能力也决不能替代对知识的学习。贯彻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首先要求教师重视基础学科

★呆呆整理版

和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培养能力纳入到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考试形式,以培养和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

7、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有何作用?

答: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是高等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等。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于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时间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有重要作用,而且是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社会主义事业心、责任感,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教学特征:(1)以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其目的是为了在改造世界中认识世界,即通过实践活动增长见识和才干、完善品格和修养、提高素质和能力。(2)以参与为最基本的实施方式。在社会实践中,教师主导逐渐淡化,学生主动参与上升为主要方面。(3)教育教学内容具有定向选择性;(4)与其他教学形式相互促进、效果互补。

8、结合高等教育学理论,谈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答:高校教师是一种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尝新的重要实现者;(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有:(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2)开展科学研究;(3)为社会服务。在自身素质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1)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2)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3)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4)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要做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下载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抄抄版-dai缩微版(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五篇范文)

    《高等教育学》 一、概念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内有......

    高校教师资格 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教育学复习题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术性或职业性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古代西方的“高等教育”发源于古希腊雅典,发展于“......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高等教育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就是培养完成完全中等教育之后的人,使他们成为具有高深知识的专门化人才的社会活动。 2.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果和......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学考试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 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高等院......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高等教育学》(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题) 一、概念 1、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是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培养社会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 2、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也称学......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1 高等教育的内涵: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一种专业教育,即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 2 高等教育学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上传

    高等教育学 一论述 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 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一、高等教育: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二、高等教育学:是一门以研究高等教育规律为任务,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的高级人才为直接目的的学科——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