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看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说家,19 世纪后期美国现 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一生艰苦创作,写出了 大量文学作品。其作品融幽默与辛辣的讽刺于一 体,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 社会洞察与剖析,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名著。小说续《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主人 公换成汤姆的朋友哈克——一个穷苦白人的儿子。他害怕醉鬼父亲毒打,又受不了保护人的清规戒律 而离家出走,半路上遇见黑奴吉姆,两人乘木排沿 着密西西比河逃亡,去寻找自由州。一路上,吉姆照顾哈克,哈克帮助吉姆匿藏。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最终,哈克放弃了告发吉姆的想法,激烈的 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此书充分体现了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因而 成为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美国著名作家海明 威说,“一切现代美国文学来自一本书,即马克?吐 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切美国文学都来自这本书,在它之前,或在它之后,都不曾有过能与之媲美的作品。”书中 以乡土文学的广阔视野和百姓语言“白话”,真实地记 录了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国情,是 19 世纪美国 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品。小说纯粹用美国口语写成,开 创了美国文学口语文体的传统,其魅力经久不衰。
一、通俗畅晓、浅白朴素的口语体语言
美国独立后的六七十年间,虽有一些文学作品,却未能摆脱原来的宗主国英国的影响,无论在内容、风格或语言上都缺乏独创性和美国特色,在 马克·吐温以前鲜有人用方言写作。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却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究其 原因,作者在一生中最敏感的青少年时代,漂流在 广阔的密西西比河上,观察到当时美国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与事件;同时,风雨飘摇的生活
也使马克?吐温有机会接触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及天南地北 的方言土语。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 吐温大量融合、提炼、吸收方言土语,运用了密苏里 黑人土语、西南边疆地区的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 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马克?吐温用第一人称, 让哈克说着当地的方言土语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这使他的经历更加真实可信,入木三分。纵览全书,从第一句开始直到结束,始终发自“一个声音”,这就是“我”的声音。这个“我”,并非是马克?吐温,也 不是一般传统的故事叙述人,而是穷孩子哈克。这种 叙事角度是文学史上一大进步,也使这部小说在语 言上冲破了欧洲文化的束缚,使美国英语以其鲜明 的特点登上了文学舞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马克?吐温用美国人的语言描写了活生生的美国人,他的语言不再是为欧洲人所极力推崇的所谓 的“高雅”语言,而是从群众中学来的活的语言。他 在民间语言的基础上加工锤炼,进一步创造了具有美 国民族特色的文学语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 出版,使方言在美国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二、美国式幽默的精彩运用
马克·吐温开始创作时,正是美国幽默文学极外国文学研究 为繁荣的时代,这种文学的根源在西部的口头文 学,怪诞、极度夸张是其特色。西部各州居民、农民、伐木者、金矿工人、渔夫中流传着许许多多荒诞无 稽的传奇、极为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当时有许多作 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但他们大多旨在逗乐,其 作品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马克·吐温则不然,他不 是为了幽默而幽默, 而是把幽默的描写和对社会上 的不良现象的讽刺结合起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在此思想指导 下,马克?吐温汲取美国民间文学的精髓,予以创造 性的艺术加工,使其成为伟大的文学。例如小诗人“哀梦兰”在哈克眼中是这样的: “她并不十分挑剔,你随便让她写什么她就写什么,只要那是悲哀的事情就行。每逢有个男人死了,或 是有个女人死了,或是有个孩子死了,她总在尸体 冷以前,就把她的‘诔词’写好了。”这里,吐温
把讽 刺融化在哈克纯真之口里,没有故意夸张,也没有 故意采用滑稽的笔调,只把孩子的真实感受传达给 读者。然而,这种素朴、自然的叙述却令读者多了
一 层回味并忍俊不禁。作为一代幽默大师,马克·吐温的幽默,是一种建筑在对世事人情的深刻洞察之上的幽默,是一种 融合了哲学家的睿智、艺术家的想象和社会批评家 的锐利的幽默。它以丰富的思想作底蕴,以风趣的 文字为形式,外谐内庄,既富有哲理意味,又具有强 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现实主义的精心刻画
马克·吐温来自中下层社会,更多地看到资本 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黑暗和不公平现象,特别是蓄奴 制的残酷与不人道。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断以讽刺 手法揭露和鞭挞各种社会弊端,并表现出对民主自 由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强烈追求与向往。《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反映的社会背景,是这部小说发表时的 30 年前。马克?吐温创作这部小 说时,虽然蓄奴制已从法律上被废除,但黑人的地 位仍然极其低下,种族歧视严重存在,广大黑人仍 处在被奴役、被迫害的地位。而这部小说却以帮助 黑奴逃跑为主线,大量描写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 吉姆之间同舟共济结下的友谊。其中哈克在帮助黑人吉姆逃跑的问题上同自己良心的斗争以及他反对蓄奴制度认识的不断提高是本书最动人的部分。哈克认识冲突的高潮发生在写信向华森小姐 告发吉姆行踪的前后。虽然哈克和吉姆之间建立了 深厚的友情,但是社会、家庭的种族偏见对他深有 影响。帮助黑奴的内心愿望和压迫黑奴的社会势力 在小哈克的头脑中形成冲突,搅得他无法安宁。从 世俗的眼光来看,帮助一个被追捕的黑奴逃跑是大 逆不道的事情。吉姆越接近自由,哈克的内心越觉 得不安,他决定写信告发吉姆的行踪。但当他想起 他们共同逃亡的经历,想起他们在患难中结下的友 谊,他感到“左右为难”。最后他“琢磨了一会儿,好 像连气也不敢出似的”,随后才对自己说:“好吧,下 地狱就下地狱吧,”接着就一下子把信扯了。哈克的 思想斗争取得了胜利。用马克·吐温的话说:“健全的心灵与畸形的意识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
败仗。”在这里,“畸形的意识”是奴隶制的反动宣传 对儿童的影响,而“健全的心灵”正是马克?吐温不 论种族、肤色,人人平等的理想。很明显,马克·吐温在这部小说中对有争论的黑人问题明确阐述了自 己的观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谴责蓄奴制的 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以深沉、辛辣的笔调 讽刺和揭露了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 种族歧视,宣传了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 利的进步主张。作为杰出的幽默和讽刺大师,马克·吐温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他独树一帜 的幽默诙谐风格、奇思妙想同讽刺相结合的创作艺 术、口语化的独特文体,为我们留下了认识 19 世纪 以来美国社会、制度和人的宝贵遗产,使该书成为 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参考文献
[1]刘敏.从轻松的幽默到辛辣的讽刺—浅析马 克?吐温几篇作品中的讽刺和幽默[J].山东师大外 国语学院学报,2001,(4):31-33.
[2] 刘永杰,王艳玲.言为心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口语化风格浅析[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 院学报,2001,(4):30-33.
[3] 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 作特点和人物形象 [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2):49-50.
[4] 笪玉霞,白淑华.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 艺术特色[J].济南大学学报,1999(1):65-67.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第二篇:读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一些书。使我记忆犹新的书叫:《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它是美国举世闻名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据说,这本书是马克·吐温写的最好的一本书。它主要讲了汤姆·索亚和主人公哈克贝利·芬(以下简称“哈克”),这两个善良、可爱、顽皮的孩子怎么样帮助家奴吉姆得到自由。
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当吉姆被汤姆·索亚(以下简称“汤姆”)不顾一切,要救出吉姆想了很多办法,不过,他们很调皮,非要“自找”很多麻烦来救吉姆。为了救吉姆,汤姆和哈克竟偷了赛拉姨妈六支牛脂腊烛、勺子、铁锅。好多东西。终于把吉姆在夜深人静、神不知鬼不觉的时候成功救出。但汤姆复出了代价:小腿被挨了几枪。吉姆也不是忘恩负义的我,他冒着再次被捉,并绞死的风险,带着哈克,让汤姆去诊所养伤,幸运的汤姆几天后恢复了,又变得生龙活虎。但,吉姆同时被赛拉姨妈捉到。正想处置他时,汤姆的家人——波莉姨妈赶来,为吉姆证时,他已经自由了!赛拉姨妈得知汤姆和哈克了事,又听说哈克一无所有,便说:“哈克,你们真是小英雄,我收养你,让你得到最好的教育!”他们几个都笑了。
你知道马克·吐温为什么写得如此生动、有趣吗?原来,马克·吐温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实事儿!看来,写文章也要“实话实说”呀!
我读完这本书后,想:“马克·吐温先生的作品真好!当然,《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一定深受人们的喜爱。马克·吐温把人生动的描写下来,并用许多精巧、细致的美妙语言,使文章锦上添花,写得惟妙惟肖!作者把人物写得到位,并且都头头是道,而不是胡编乱造。
现在,我特别喜欢看马克·吐温的书啦!你一定也要看哟!
第三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写作风格赏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描述了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哈克为了逃避酒鬼父亲的虐待,逃到小岛上,巧遇逃奴吉姆,两人于是结伴而行,试图从密西西比河上逃往北方的自由州。哈克受反动教育影响,觉得不应该帮助逃奴,但是在后来的漂流生活中,逐渐被吉姆善良无私的性格所感动,表示宁肯冒着下地狱的危险,也要帮助吉姆得到自由。他们一路上历尽艰险,遭遇民队的追捕、骗子的虐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在两人的同心协力下,所有艰险均被化解。最终,哈克在好朋友汤姆的帮助下救出了被骗子卖掉的吉姆,并得知女主人在遗嘱中已宣布解除吉姆的奴隶身份。小说中,马克·吐温借哈克之口,直观具体地叙述孩子的真实感受,自己并没有站出来宣讲主题、表明倾向。这样,不同读者对作品的倾向有了不同的理解,对小说中的暗示、象征也作了不同的阐释。所以,这部小说也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吐温创作的艺术魅力。首先,作品通过主人公的“游记”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阴暗面。在小说中,平静清新、生机勃勃的密西西比河与河岸上的世俗刻板、虚伪冷酷构成了鲜明对比:木筏上的逍遥惬意,河岸上的奔波劳碌;哈克与吉姆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不分种族、患难与共不分彼此的友谊,河岸上种族、地位等世俗上的欺诈争斗等等,通过游记过程中的对比,凸现了河岸生活所代表的当时所谓的文明社会的阴暗面。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尔虞我诈,骗子敲诈欺骗,流氓火拼,世仇械斗,地头蛇枪杀无辜,小混混热衷闹事等等,一副社会全景就在哈克与吉姆的旅途中展现出来了。马克·吐温的艺术才华是多方面的。小说的艺术描写表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最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式的幽默”———含有深刻的讽刺和批判的成份,并服从于刻画特殊人物需要的幽默。马克·吐温是一个优秀的幽默和讽刺作家,但他从不正面抨击,而常以“天真汉”、“老实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通过“我”的行事和遭遇来揭示荒谬可笑的社会现象。吉姆是个忠厚能干的黑人,但他依然摆脱不了被任意贩卖的厄运,他的不幸是广大黑奴悲苦人生的真实写照。但是他不再像以往作品中的黑奴面对迫害逆来顺受,而是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他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通过对吉姆一系列高尚行为的描绘,作者彻底批判和讽刺了种族歧视这一邪说。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一大风格,也是这部小说的显著特色。小说通篇语言通俗易懂,一目了然,没有精雕细琢,遣词造句符合哈克和吉姆的身份。这种“以自然之舌言情”的风格使作品蕴含若隐若现,引人遐想。马克·吐温在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文学观,而是有意隐去自己的看法,留下一片空地,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品味、想象。他主要运用象征与讽刺的艺术技巧,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寓庄于谐、含沙射影的幽默使得小说读起来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这些象征实体结局看,马克· 吐温对“雅文人”的文风嗤之以鼻,对他们缅怀昔日殖民文化的“雅”,沉醉于个人情感的“雅”,不关心普通人民疾苦的 “雅”深恶痛绝。但是,这些象征实体与象征意义的象征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不荒谬、不难以想象,这些意象都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模式,洋溢着写实主义品格的象征。这使得《哈》自出版以来一直吸引众多人的兴趣,成为老少皆宜的小说。马克·吐温是一个激进的民主战士和倾向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但他却从不正襟危坐、板脸说教。他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提炼、加工成含义深刻的笑料,使读者在赏心悦目、前俯后仰之间受到熏染、教育和启发,憎其所憎,爱其所爱:骗子“皇帝”和“公爵”的狼狈下场,令人抚掌;吉姆的迷信和吹牛、又不失忠厚善良;汤姆、哈克的淘气捣蛋正显示了他们的聪明可爱……作者没有直接褒贬自己笔下的人物,但通过人物举止言谈的绘声绘色的描写,作者的好恶之情却跃然纸上。其次,作品表现了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在谈论正义与非正义的较量之前,有必要分析一下这种较量的必然性。在马克·吐温的那个时代,民主思想在种族肤色等层面上还只是法律意义上的概念,并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白人对黑人的歧视与偏见已经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彻底除去,压迫黑人在潜意识里仍然是合情合理的。但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敏锐地觉察到了民众中追求民主的渴望与势力。正是这种强大的势力,促使这样一部作品,在一个白人作家的笔下诞生。主人公哈克和吉姆代表的是珍视友谊追求自由诚实勇敢的正义一方,而岸上以文明自我标榜的虚伪、世仇、欺诈、压迫黑奴代表了非正义一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发表于19 世纪90 年代,反映的是大概30 年前的社会背景。小说发表时,黑奴制度已经在法律上取消,但实际上黑人的社会地位仍然很低下,处于被压迫被迫害被歧视的地位,种族肤色间的不平等仍然存在。而马克·吐温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
哈克来反映黑人吉姆出逃这件事,表面上看是幼稚的、初级的、潜意识的,但仔细想想,正是这种在孩子内心深处经过激烈思想斗争,决定冲破当时主流社会的种种教化,毅然决然地把写好的告发吉姆的信撕掉,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被“打入地狱”的危险而站在了当时被围追堵截的黑人吉姆一边,更加体现了这种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较量在一个天真纯善的孩子心中所带来的冲击。所以这种冲突,这种正义与非正义之间的对比,在读者心中更加分明深刻,一针见血。主人公方面,吉姆是重金悬赏的出逃黑奴,大家对他虎视耽耽,而且吉姆还是焦点人物和线索人物。吉姆的逃跑和东躲西藏,推动了情节的合理发展。吉姆善良正直、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妻儿,一路上对哈克关怀倍至。但可悲的是,读者在吉姆身上可以不同程度地看到不被大众真正接受的现实:不管吉姆怎样和善,甚至冒着被抓捕的危险留下来照顾受伤的哈克,在大多数白人眼里,他还是一个黑奴,甚至会被极少数黑人说成是不安分。总而言之,吉姆在白人压迫的环境里得到一些白人的认可、帮助和爱戴,这一点表现了作品中正义一方的力量,使主题多了一份深意和亮色。第三,作品表现了主人公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作者本身的历史局限性又决定了他笔下的英雄不可能完全获得自由。黑奴吉姆的自由最终来自白人的遗嘱,哈克也回归到了河岸上的生活。哈克这个以反社会出场的叛逆型人物最终经历了妥协和回归,但这种妥协和回归不是真正的,也不是最终的。“马克·吐温非常同情处于奴隶地位的黑人…… 不分种族、肤色,人人都有享受自由幸福生活的权力,是马克·吐温民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解救吉姆的过程中,哈克的内心经历过几次激烈的思想斗争。马克·吐温之所以能准确深刻地刻画出哈克的心理状态,是因为自己也曾亲身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小时候他曾看到三个白人因教唆奴隶逃跑而被判处多年苦役,并在札记中写到:“帮助一匹马或一头牛是一件低劣的罪行,而帮助一个被追捕的奴隶 ……或是在有机会马上告发他时犹豫不决,则是一桩更卑鄙的罪行,那就带上了一个污点,一个洗刷不掉的污点。” 尽管吉姆最终自由了,但他的自由是因为白人沃森小姐的良心发现,主动赐给了吉姆自由。而哈克和吉姆在寻求自由的征程中,也因为雾气而错过了黑人自由州卡罗,这其中是有深刻含义的。卡罗本来就是作者为吉姆虚设的一个自由天地,表明作者是和主人公一样向往着自由,希望给黑人自由的,但他保守的一面最终还是令他笔锋一转让哈克和吉姆因为天气原因而错过卡罗;另一方面,作者没有足够的气魄去让哈克和吉姆自己通过反抗而获得最终的自由,最后只能通过白人的施舍。黑人本来就应该自由,而白人买了他们、使用他们,最后良心发现,临死之前又给了本属于他们的自由。这种妥协和回归不是真正的,也不是最终的。哈克虽然回到了岸上生活所代表的文明社会,但他还是拒绝接受阿姨认他为干儿子的提议,而且作品最后也没下定论哈克不会再次出走,去代表自然和自由的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第四,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马克·吐温别出心裁的创造表现在他善于将纷然杂呈的现实生活场面组织成盎然有趣的故事,并善于在日常生活现象和自然风光的描述中寄寓深刻的思想。古往今来,儿童传奇小说和历险小说有很多,但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样能够展示丰富的生活,包含如此深刻思想的作品却很少。小说通过顺流飘荡的一叶木筏体现了密西西比河两岸的图景:凋敝的农村、贫富的对立、凶恶的世仇、残酷的种族压迫……形象地反映了南北战争前后的美国社会。小说的出版,震惊全国。人们被这一野蛮、残酷的仇恨吓得“毛骨悚然”。因为这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对南北战争以后喧嚣一时的“美国民主”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小说中将对现实生活的精雕细刻与密西西比河风光的抒情描写以及引人入胜的历险故事揉合在一起。天然浑成,美不胜收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与虚伪狰狞的资本主义“文明”互为对照,丰富多彩的冒险经历与枯燥乏味的学校生活相比较。这种烘托对照的手法不仅给人以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的教育,而且使小说错落有致、摇曳多姿,并把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紧紧结合在一起。此外,小说在语言上的运用也是别开生面的。这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方言口语的妙用。为了刻画人物性格,加强语言表达力,马克·吐温大量熔合吸收方言和口语,小说中运用了密苏里的黑人土话、西南边疆的地区方言、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普通方言及其四个变种。言为心声、语随人异,方言土语的妙用加强了小说的生活气息、突出了人物的性格。其次是作者创造了一个简洁的文体。马克·吐温深悉语言的简洁之道。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马克·吐温往往不惜浓墨重彩,竭尽夸张,对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则是惜墨如金。小说对人物的穿着衣戴、高矮胖瘦,几乎未作交代,可是他们的形象却深深地印进了读者的脑中。画龙点睛、以少胜多、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正是马克·吐温的高明之处。马克·吐温是一位现实主义大师。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准则。他曾经说过,“我最终的理想和愿望是能
做到„真实‟、能说自己„真实‟”。总的来看,作品体现了主人公的品格和其对自由的向往,但哈克所处的境遇是不尽人意的社会的象征。这也体现了仅靠主人公一类个别英雄来改造社会现状是不可能的,如果他们想最大限度地获得他们向往的自由,只能走表面上“妥协”或“回归”的迂回路线。所以说作者的历史局限性是有一定的必然性的。但作品中主人公所体现的反抗精神是永远值得赞颂的,作品的主题是永远历久弥新的。参考文献: [1] 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年。[2] 王长荣:《现代美国小说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年。[3] 白逸欣、蔡宏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3 月。
摘要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一生创作颇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代表作之一,出版后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影响深远。小说用孩子的口吻讲述流浪儿哈克在密西西比河及河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各阶层的生活场景。本文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赏析,旨在揭示其主题。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题
第四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文明社会呆板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纯朴的天性,头脑清醒、聪明,天真可爱、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哈克蔑视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观念、厌恶种族歧视、同情黑奴命运的叛逆性格.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道德观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灵里的积淀与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发生的激烈冲突,哈克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冲突中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成就.哈克是一个被所谓的“文明社会”称作“叛逆”的家伙,然而他的天性却是友好而诚实的.他的双重性格是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与天真无邪的天性进行斗争的结果.哈克同时也是一个逃避现实主义者.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擅长写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其交友甚是广泛,迪士尼、魏伟德、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顽童流浪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他被称作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优秀的演说家。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勇士,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第五篇:哈利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恩!
作品概述
哈克贝利过惯了自由散漫的流浪生活,现在做了寡妇道格拉斯的养子,成天穿挺阔的衣服,学习没完没了的清规戒律,实在令人难熬。一天,哈克贝利的失踪了一年多的酒鬼父亲突然出现,强迫儿子乘小船到一个避远林子小屋与他同住。结束循规蹈矩的生活,到林子里捉鱼打猎,自由自在,哈克贝利当然高兴。但是父亲逼他交出与汤姆平分的那笔钱财,喝醉发起酒疯时又常常打他,实在令人无法忍受。于是他趁父亲上镇卖木材的机会,先安排了一个自己被淹死的假象,然后就偷了小划子,逃到了杰克逊岛上躲了起来。小岛本荒无人烟,可是他却发现了华岑小姐家的黑奴吉姆。吉姆听说小姐要卖他出去,就逃了出来。哈克贝利知道帮助逃奴是违法行为。可是现在两人都是逃亡者,也就同病相怜了成了患难之交。他们知道小岛并不安全,就立即动身,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漂流,希望逃离蓄奴州。为了逃避追捕,他们白天躲进岸边的树林,只在夜间出来活动。几经磨难,他们终于漂到一个大河湾,以为到了安全地,上岸一打听,这才知道他们一直在向南而不是向北漂流,所以反而越来越深入蓄奴区。他们无奈,只好听天由命。对他们来说,唯有密西西比河,唯有这小小的木筏,才是自由安全的天地。一天拂晓,有两个被愤怒人群追赶着的人向哈克贝利求救,善良的哈克贝利收留了他们,却很快发现他们是狡猾的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喧宾夺主,控制了木筏,一路上不断招摇撞骗,甚至背着哈克贝利卖掉了吉姆。哈克贝利知道自己孤身一人斗不过两个坏蛋,就偷偷躲过他们,前去费尔普斯农场拯救吉姆。他在那里发现买下吉姆的正是汤姆的姨夫,而且这一家人正在等待当年汤姆前来作客。所以费尔普斯太太一见哈克贝利,就误认他是侄儿汤姆。机灵的哈克贝利将错就错,索性冒充起汤姆,又赶出去截住汤姆,一起设计救出吉姆。汤姆热衷冒险,坚持按书上的惊险方式进行营救。他以自己弟弟西德的身份见了姨夫一家,然后悄悄寄出匿名信声称吉姆即将逃跑。农场里的人于是组织了起来。当吉姆失踪的消息一传开,他们就荷枪实弹地四处追捕。由于他们是真枪真打,所以把帮助吉姆逃跑的哈克贝利和汤姆吓得半死。他们慌了手脚,拼命乱跑,结果汤姆腿上挨了一枪,真正尝到了冒险的滋味。当他看见人们押回吉姆时,这才透露了事实真相: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谢绝。哈克贝利主意已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