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

时间:2019-05-13 04:46: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

第一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

摘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本文拟从英美新批评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层的解读。通过对作品的精细阅读,作者认为,小说蕴涵丰富,不仅表现了多重主题,可以有多层面的理解,而且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解剖,其艺术含量之高,非一般作品可比拟。

关键词:《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新批评;解读

A New Critical Reading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Abstract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sMark Twain’s representative work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works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is article attempts at an in2depth study of t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criticism.After an intensive reading ,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vel is extremely rich in its implications.Not only has it expressed multi2faceted concerns , but it is also capable of being interpreted in many ways and analyzed from different angles.It is so artistically weighty that few literary works can match it.Key words :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new criticism;interpretative reading

英美新批评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英美崛起并曾盛极一时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虽然后来在西方文艺思潮成加速度发展,新论迭出的时代逐渐式微并最后几近销声匿迹,虽然它也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公平地说仍不失为一种很有价值,值得推崇的批评方法。新批评的文本中心,它对文本分析的特别强调,应该说是很有道理的。笔者认为,这一方法并不过时,对我们吃透原作有极大的帮助。本文拟利用这一武器,对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下简称《哈》)作一尝试性解读,以期更好地了解该作品的价值。

新批评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批评,主要的一个策略便是对文本作精细的阅读。当然,任何的文学批评,都要以细读作品为前提。但新批评却有所不同,而是异乎寻常地细,可谓精细入微。阅读时,批评者需认真关注作品的内在构成与本质特征,从诸如反讽、语调、语义含混、象征、神话、张力等一些重要的批评范畴着手,对作品进行把握、理解与描述,揭示作品的意义。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逐一讨论,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诠释。

“反讽”原为一种修辞术,也就是指我们说话时真正的意思与我们所说的话正好相反,也指事情的发展结果与我们原先的期望和预料截然不同。主要有两种:词语反讽与情境反讽。在《哈》中,我们首先强烈地感到作品的反讽并惊异于作者对此手法娴熟的使用。不仅是词语反讽,亦有情境反讽。它们对表现、强化小说的主题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哈克独具特色的言辞常常是反讽的,例子比比皆是,一开篇就扑面而来。如“道格拉斯寡妇收我做她的干儿子,说是要教我怎样做个文明人。”联想到主人公在她家所受到的种种约束、限制与训诫,我们知道这所谓的“文明”实在值得怀疑(不外乎站要直,坐要正,吃饭要准时,饭前祷告,饭后读经等);哈克想抽烟,寡妇不允许,说是坏习惯,但“她自己就吸鼻烟;当然,那不要紧,因为那是她自己吸”;在同吉姆谈到什么“国王”、“公爵”等统治阶级、贵族阶层人物时,哈克最后议论说“, 皇帝到底还是皇帝,对他们得尽量包涵”,但实际上他真正要说的是,“他们是一群非常混帐的东西”;而在谈到所谓的绅士时,他评论道,“格兰吉弗德是个绅士,你知道。他浑身上下都是个绅士;他的全家也是。正像俗话说的那样,他的出身很好⋯⋯”。所有这些反讽,把当时南方社会那虚假的文明,束缚人的规矩礼数,可笑的社会等级制度等轻轻松松地揭了老底。值得指出的是,作者在提到文明时,还有意把“civilization”以及它的动词形式“civilize”拼写成“sivilization”与“sivilize”。尽管这样做的目的表面上是为了表明主人公的文化程度低,对这个单词不熟悉,但这恐怕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作者似乎还要表明主人公与他所在的那个社会的文明的隔膜与陌生,或者说对其所代表的价值观以及它的实质表示质疑甚至鄙弃。

主人公与吉姆的整个逃亡具有情境反讽的意味。两个人,一老一少,一个黑人,一个白人,年龄不同,肤色各异,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寻找自由,但却出于不同的原因。吉姆为的是要逃离万恶的蓄奴制,改变被奴役的命运,哈克则是为了要摆脱那制约他、禁锢他的“文明”。然而,在逃亡的过程中,他们并没有得到所要找的自由,相反,却失去了原有的自由。他们不得不躲躲藏藏,昼伏夜出,惟恐撞上任何人,但后来还是被迫和两个骗子搅合在一起。有时,吉姆实际上彻底地失去了自由:遇上人群时,为了遮人眼目,他们把他实实在在地捆绑起来,声称他是逃跑后被抓住的黑奴,他们正把他带回原地,予以惩罚。就连哈克也好不了多少,有时甚至失去了自我——不得不扮成个小姑娘出去打探情况。最后,哈克不过是兜了个圈子又回到从前的状况,而吉姆则被骗子们出卖,关押在菲尔普斯农庄。这一切,似乎是要表明,南方的那个社会,旧势力是强大的,个人的反抗与各种努力是徒劳的,或者至少说是很难的。吉姆最后的自由还是得益于沃森小姐的一纸遗书,归功于她的恩赐,是她在遗嘱中写明她去世后她的所有奴隶将获得解放。同样,哈克所走过的心路历程亦具有反讽的味道。他是一个十来岁的流浪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承认自己没有教养。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文明社会,他常常觉得它是对的。它的规矩、礼数、道德准则、法律等都是那个社会所应该有的。违背这个社会的礼数、道德是错的,而帮助黑奴逃跑则更是犯法的事。然而,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他还是决心帮助吉姆,承认自己甘愿堕落成坏孩子,甘愿死后“去那坏地方”(下地狱)。可是实际上,我们明明在这里看到主人公所做的一切都完完全全是对的,错了的是那个所谓的文明社会。

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角度给予作品独特的语调。这是一个十三四岁顽童的语调,它给作品至少带来了如下几样好处,从而使之比作者的前一部姐妹作品《汤姆·索耶历险记》要远胜一筹。首先是故事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孩子虽然顽皮,缺乏“教养”,但同时却又是那么活泼可爱,不谙世故,让人明白无误地感受到他的天真与诚实。他虽然有时骗人,撒谎,甚至偷窃,但我们知道那是为环境所迫以及出于他处境的需要,也是他作为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行为莽撞不加考虑的表现。他对此也从不避讳,从不掩饰,并且不原谅自己。他对自己是客观的,真实的,而正是这种对自己客观真实的态度,让我们感受到他这个人的真实以及他的叙述的可信。瞧瞧他的讲述,充满了自信与真实:

你要是没有读过一本名叫《汤姆·索耶历险记》的书,肯定会对我一无所知,但这没关系。那本书是马克·吐温先生写的,他说的大部分都是真的。有些事情他夸大了,但他说的大部分都是真的。

进一步来看,这一独特语调的使用以及它所赋予叙述者的真实的形象,又突出了叙述者感到与之格格不入的那个文明社会的虚伪与罪恶,从而加深了主题以及小说的批判意义。另外,它不知不觉地拉近了读者与人物的距离,让我们深入到这个十几岁孩子的内心,用他的目光看待他周围的世界,根据他的诚实的叙述对这个社会作出自己的判断。

马克·吐温是位语言大师,擅幽默、讽刺,言语间蕴涵丰富,意味深长。新批评派所倡导的“含混理论”,亦即他们所关注的语义含混,表达模糊,多义等,如果拿来用之于分析《哈》这部作品,同样很适用,而且会给我们带来意外的发现与启发。仅举两例,便见一斑。一例是在主人公谈到寡妇家规矩的时候,寡妇要求家人准时上桌吃饭,“可是当大家都坐上饭桌时,你又不能马上就吃,得等寡妇把头埋下去,对着食物咕哝些什么,尽管那些食物并没有出什么问题⋯⋯。”(P.12;着重线为笔者所加)这里的画线部分自然是指祷告,但作者并不明说,而是故意造成表达模糊。其意何在? 并非我们的主人公不知道这个词(实际上他后来就多次用到),而是作者有意要通过如此表达来表明哈克对这种沉闷规矩与虚伪礼教的不屑与鄙视。另一个例子是在木筏的航行结束的时候。“国王”和“公爵”最后趁哈克不在,将吉姆以四十美元的价钱卖给了赛拉斯·菲尔普斯,使之重又陷入奴役。哈克非常气愤,欲帮吉姆再获自由,而又顾忌重重,为此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这里,文中这样写道:

突然,我感到像是上帝的手在我脸上打了一巴掌,让我知道上天一直在监视着我,看我怎样做

坏事;我是在从一个老妇女那里偷走一个黑奴,而此人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我的事;上天一直在看着我,这可悲的事只能到此为止,不允许再继续下去了⋯⋯(P.234;着重线为笔者所加)显然,这里的画线部分便有一个语义含混的问题。“此人”指谁? 指老妇还是吉姆? 原文是这样的:“whilst I was stealing a poor old woman’s nigger that hadn’t ever done me no harm...”这里的定语从句修饰哪个词? 是“nigger”,还是“poor old woman”? 从句法上看,严格地说来,它修饰的是“nigger”,而不是“poor old woman”,就是说,是吉姆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哈克的事,但哈克这里也许是在想这老妇人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他的事。两种可能都有,两种解释都有道理。作者所以采用这样一个句法,造成这样的语义含混,也不是没有用意。潜台词应该是要表明:吉姆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 黑人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白人)的事,为什么白人要欺压、奴役黑人,蓄奴制何来的道理?

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段在文学作品中并不鲜见,但我们不得不承认《, 哈》这部小说中的象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那样的强烈、深刻。滔滔的密西西比河上一只木筏顺流而下,载着两个逃亡人奔向自由。那河,那竹筏,就是自由的象征,它们贯穿着整部小说,构成了小说的一个主要画面,也暗示着小说的主题。河是两个逃亡者的避难所,只有在河上,两人才脱离压迫,不受压抑;木筏是他们自由的家,只有在木筏上漂流时,他们才感到轻松自在。正如哈克所说的那样:“ ⋯⋯从没有哪个家能像木筏一样。其它地方就是又逼仄又压抑,但木筏上不是。在木筏上,你感到自由自在,舒心爽快。”(P.132)河流与陆地(农场,村庄),木筏与家,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与反差。然而,可以想见的是,正如江河会有暗流与漩涡,木筏也易被冲垮一样,对自由的追求也必定会伴随着艰险,甚至有时会危险重重———吉姆与哈克在河上的遭遇便是如此。神话原型批评者认为,文学创作与文学传统以及人类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部作品,既是独一无二的,又是与之相似的众多作品中的一部,批评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与其它作品的联系,找出其中带普遍性的原型因素与潜在的神话模式。神话原型批评强调从大处着眼,这似乎与新批评着重琐碎的细读有些矛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新批评在细读时同样关注作品的这些因素。那么,《哈》作为一部久享盛誉的文学作品,又表现了哪些神话方面的内涵,体现出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形态呢?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提出了“春、夏、秋、冬”四个类型的神话原型,分别关乎神或英雄的诞生和复活、成长、胜利和结婚以及死亡与毁灭。其中前两个模式应该说我们可以从《哈》中看到。哈克经过一系列的历险与痛苦的遭遇,逐步从一个天真无知、顽梗不羁的少年变得成熟起来,成为一个充满爱心、具有强烈正义感与是非感的可爱小伙,昭示着“英雄的诞生”。他对父亲的专横、道格拉斯寡妇和瓦森小姐那令人厌烦的训教与约束的反抗和逃避,以及他帮助吉姆摆脱奴役的作为,实际上意味着英雄对恶势力的战斗。吉姆被出卖后,为了解救吉姆,哈克在良心上经受了难忍的煎熬,最后决心宁下地狱也要解救吉姆于危难,这无疑标志着英雄的成长以及正义对邪恶的胜利。另外,在哈克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美国神话的影子。当年的清教徒在腐败、混乱、罪恶蔓延的国度里感到窒息,热衷宗教的改革。遭到迫害,被迫逃离英国,远赴大洋尽头陌生的大陆时,他们期盼着能创造一个“伊甸园”般的新世界,建立一个全新的新秩序,那里没有贫穷,没有堕落,没有邪恶,民风淳朴,人人诚实勤勉,好学上进,敬仰上帝;那里平等自由,人人都有发展的机会。这是一个梦想中的理想国,人间的天堂。从这一带有伊甸园神话色彩的理念派生出美国的神话以及美国人的英雄模式,他们不受传统的束缚,富于冒险精神,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哈克正是这样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美国英雄,他诚实坦率,敢于冒险,向往自由,机敏务实,体现了美国人的性格特点。同时,他的故事又可看作是美国历史发展的寓言,他的成长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象征着美国这个年轻、充满活力的国家成长的过程。

“张力”是新批评派那里通常用于诗歌分析与批评的一个术语,具体地说,指诗歌的“内涵”与“外延”两者之间的对立与相互作用。假如我们将此概念稍作修正,泛指文学作品的容量与蕴

涵,可以说《, 哈》这部作品具有极大的“张力”。它表现了多重主题,可以有多层面的理解,如,它不仅仅是反映了反蓄奴制的主题,也抨击了宗教、文明的虚伪,可鄙的社会等级制,讴歌了自由追求等。其艺术含量之高,人们甚至可以用各种批评理论对其进行解剖:社会学的,道德学的,心理分析,新批评,神话原型,阐释学,结构主义等等。无怪乎人们普遍认为它是作者最优秀的作品。用海明威的话说:“它是我们至今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作品。现代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起源于这部书。以前没有一部作品,今后也不会有任何作品会像它一样优秀。”(转引自王长荣,1996 :26)

参考文献

[1] Cunliffe , Marcus.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M].New York : Penguin Books Ltd , 1986 :18731.[9] 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文明社会呆板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纯朴的天性,头脑清醒、聪明,天真可爱、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哈克蔑视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观念、厌恶种族歧视、同情黑奴命运的叛逆性格.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道德观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灵里的积淀与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发生的激烈冲突,哈克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冲突中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成就.哈克是一个被所谓的“文明社会”称作“叛逆”的家伙,然而他的天性却是友好而诚实的.他的双重性格是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与天真无邪的天性进行斗争的结果.哈克同时也是一个逃避现实主义者.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擅长写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其交友甚是广泛,迪士尼、魏伟德、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顽童流浪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他被称作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优秀的演说家。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勇士,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第三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这是继《汤姆·索耶历险记》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儿童历险的小说。这两部姐妹篇堪称马克·吐温的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耗时八年,写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当然没有任何著作是完全真实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虚构了情节、夸大了事实。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汉尼伯镇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马克·吐温生活了14年的地方,那里富有生命气息的河流、岸边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镇里各种的人以及发生的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带有很强自传性的小说。这部小说耗时八年,由此可见作者马克·吐温这本书的执着,对写作的执着。所以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可以说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作品。

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的著作家,还是有名的幽默家,这点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有体现,读后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书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称“国王”、“公爵”的两个骗子,虽然两人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还是上当了,可是哈克确心知肚明,一路上通过几人夸张的表演骗了不少的钱。我没有像马克·吐温那样的文笔,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也曾经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深深吸引过,那种自由放荡的生活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书中哈克和汤姆那样的孩童的幻想罢了。在看到书中导读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市面上读的都并不是原稿,都只是马克·吐温手稿的后五分之三,这使我相当惊讶,因为当你读书的时候并不觉得少了什么,这也使我相当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内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时候有幸能读一读那五分之二的内容。

说句老实话,我看了哈克的种种历险却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精彩,感觉比《鲁宾逊漂流记》差远了。《鲁宾逊漂流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都要离我们的生活更远的多,作者能够更加天马行空的构思很多有趣的东西,反正我看的是很有趣的。也许因为我并不了解哈克所处的环境,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得很深入,难以领略作者隐含在文字之下的东西,也许还要再读几遍?

有人认为该小说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承认,他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专门未成年人写的。”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的马克·吐温,一个带领着大家在文学上打了一场南北战争的伟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评为儿童文学作品。我自认文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旨还是稍有领悟: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将一个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个14岁的孩子身上,将以叶扁舟作为避风港,将吉姆的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纸赦免令……凡此种种,表现了马克·吐温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可读之书,你不仅可以领略书中朴实的修辞,还可以领略美国蓄奴制给黑人同胞带来的疾苦,还有一个正直孩子的心。

第四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习题

五年级课外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试题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 国 著。

2.马克·吐温是幽默大师、小说家,也是著名。主要作品有:、等。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主要描写主人公 和 的流浪故事。

4.德克萨斯大学英文教授雪莉·费舍尔·费什金撰文指出,马克·吐温曾被誉为“美国的塞万提斯”、、、、“美国的拉伯雷”。

5.2006年,英、美、澳文学界、出版界及著名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评选出最受作家、文学家与广大读者喜爱的“世界十大名著”,美国仅有一本入选,即,理由是这本书是“ ”。

6.这部书里使用了好几种方言:密苏里州的 ;西南部边缘地区极端 ;派克郡的 ;还有最末这一种方言的四个变种。7.汤姆把强盗团伙定名为。

8.哈克贝利逃到杰克逊岛避难,在岛上他无意中遇见了。9.哈克贝利和吉姆掉到河里后,哈克被 救起。

10.哈克贝利收留了狡猾的骗子 和。

二、选择题。

1.马克·吐温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塑造了一个追求自由的黑奴形象,他的名字是()。

A 汤姆 B 吉姆 C 哈克 D 安娜 2.在强盗团伙中()当了队长。

A 汤姆·索耶 B裘·哈泼 C本·罗杰斯 D小托米·巴恩斯 3.哈克贝利·费恩被()收养做儿子。

A沃森 B玛丽 C道格拉斯

4.汤姆和“我”把盗贼藏在洞里的钱财寻摸到了,我们各得()块钱。A 3000 B 4000 C 6000 D 5000 5.汤姆·索耶管那些猪仔叫做“大块头”,管萝卜青菜叫做()。A珠宝疙瘩 B萝卜青菜 C蔬菜大王

6.有一回,汤姆派一个孩子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棍,在城里到处转悠,他管这火棍叫做()。

A火炬 B广而告之 C燃烧的火棍 7.哈克贝利冒充()设计救出吉姆。

A国王 B公爵 C汤姆

8.哈克贝利决定要到()(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生活。

A蓄奴区 B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 C费尔普斯农场 9.()热情的提出要收养哈克贝利,但被拒绝。

A华森小姐 B道格拉斯 C费尔普斯太太 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所描写的时代,最迫切最严重的问题是()。A蓄奴制和种族歧视 B逃难 C反抗压迫

11.本书是最优秀的“世界儿童惊险小说”之一,它曾被美国电影界()次搬上银幕,达到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艺术技巧的高峰。

A 三 B 五 C 六 D七 12.这本书采用第()人称的叙述方式去刻画人物形象的。

A 一 B 二 C 三

13.本书以儿童冒险经历为线索,透过()的眼睛描写资产阶级生活方式。A汤姆 B吉姆 C哈克贝利 D华森小姐

14.美国小说家()称颂《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我们所有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A堂吉诃德 B浮士德 C哈姆雷特 D海明威 15.哈克要逃离()社会的虚伪与腐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A文明 B黑暗 C上流

三、简答题。

1.《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他出身寒微,心系下层民众,受到敬重,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请说说你喜欢的故事情节,并说说理由。

2.说说哈克贝利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件事可以看出?

3.《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美国 马克·吐温

2.演说家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

3.哈克 吉姆

4.美国的荷马 美国的托尔斯泰 美国的莎士比亚 5.《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美国最伟大的小说 6.黑人方言 俚俗方言 普通方言 7.汤姆索耶帮 8.黑人吉姆 9.商人

10.国王 公爵

二、选择题

1-5 B A C C A 6-10 B C B B A 11-15 D A C D A

三、简答题

第五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竞选州长》的课文,他的语言特点幽默、诙谐和滑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这次读到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全译本,不是儿童读物的节选本,更能全面的领略全书的风采。

这本书描写的背景是1850年前后的美国,哈克是十三四岁的儿童,他被寡妇收养去学校学习,他的爸爸是个酒鬼,只知道喝醉后打哈克,还不允许他去上学,哈克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制造了自己被杀害的假象,偷了小划子逃去了杰克逊岛。在岛上遇到了黑人吉姆,他不想被人卖做黑奴,同样也是逃出来的。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想逃出蓄奴区,他们乘木筏漂流,在河上和陆地之间生活,遇到了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骗了很多钱,骗子甚至卖掉了黑人吉姆,哈克揭穿了骗子,并去营救吉姆,遇到了同样喜欢冒险的汤姆,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其实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但是哈克已经决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哈克是个聪明、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少年,也曾有告发黑人吉姆的想法,但是后来决定帮助他获得自由。

马克吐温的描写十分细致,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甚至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写都是很细致的,让人感觉十分真实。这本书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书的字体比较小,内容很长,利用闲暇时间来读,我也读了一周多才看完,太小的孩子可能没有耐心或者没有兴趣将这本书读完。越越现在二年级,没有让越越读这本书,名着是值得细细来读的,等越越适合的年龄再读不迟。

下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新批评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说过,那些有好书却不读的人不比无法读到这些书的人拥有任何优势。我也有很多好书,比如:四大名着、冰心散文集、巴金散文集……我也爱读书,但,我还是最爱读这本冒险小......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5篇范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首次出版于1885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哈克贝利费恩历......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合集5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1在阅读的长河中,有一本书像一座灯塔一样一直照亮着我,一直指引着我,那就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主要讲了:“国王”和“公爵”冒......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通用)(大全5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通用1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哈克贝......

    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后有感

    孩子的无声反抗——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有感 摘要:儿童形象在文学形象中属于较为特殊的形象,人们往往以成人世界的眼光来看待儿童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对 《哈克贝利·费......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5篇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as a great work published in 1885 and it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As it known to all Ma......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书报告[5篇范文]

    《哈克贝利历险记》读书报告 摘要: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篇小说有着浓重的美国式意味,记录了一个流浪儿的成长,但是在整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共5篇)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哈克贝利·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