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9-05-14 04:5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第一篇: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24日)

根据2011年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2011年高校科技、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总的工作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为核心,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主线,以创新高校科技工作管理机制,推进学位管理和研究生培养工作改革,统筹教育信息化资源为重点,深入推进教育与科技紧密结合,大力提高我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力争高校科技工作有新的重大进展,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有新的有力举措,教育信息化工作要有新的实质突破。2011年,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大力推动高校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2011年高校科技工作的安排重点考虑三个问题:一是如何建设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二是如何有效推动高校科研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三是如何有效组织高校科技资源为教育现代化、信息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服务。

1.积极推进改革试点,探索高校科研管理新模式。一是形成和完善教育部、科技部之间的工作会商机制,联合支持高校提升创新能力并组织实施有关行动计划。二是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探索和总结高校基础研究管理体制、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互动结合、评价机制和激励方法、科技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的经验。三是联合财政部继续组织“跃升计划”试点,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在若干领域里形成原创性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四是围绕国家国防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继续加大联合研究中心的建设力度,争取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作出较大的贡献。五是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研究制定涉外科研合作管理办法,推动高校科研间接成本补偿制度的建立,研究探索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的办法。六是督促检查《高等学校科研助理管理办法(试行)》的贯彻落实,继续推进科研助理制度,引导高校努力不断扩大通过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就业。

2.推进科研创新基地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继续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各类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二是完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地域与领域布局,做好教育部B类实验室建设工作,争取落实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经费。三是启动建设高校产学研基地。四是启动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进一步提高高校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水平。

3.组织指导高校承担国家重点科研任务。一是围绕国家“十二五”科技目标,加强培育,大力组织协调高校争取国家重大专项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十二五”装备预研教育部支撑计划项目。二是结合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实施,加强高校科研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完善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区域布局和发展。三是积极参与实施各类国防科研计划,拓宽高校国防科研成果转化的途径。

4.加快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是抓好教育部人才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实施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遴选资助80个优秀创新团队。继续实施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遴选资助1000名左右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组织实施引智基地建设的“十二五”规划,开展新一期引智基地的建设,扩大地方高校“111基地”的试点规模。做好“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的实施工作。二是积极参与其他部门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组织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拓宽直属高校申报渠道。配合科技部积极组织实施创新人才2020推进计划,抓好科学家工作室等项目。

5.做好高校科技奖励和成果管理工作。一是扩大和提高“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的影响力,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机制。二是继续做好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推荐和组织工作,在稳定高校整体获奖比例的同时,争取更多的项目获得高等级国家科技奖励。三是做好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6.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产业化。一是组织实施“蓝火计划”。二是抓好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地方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制度建设,研究制定关于规范直属高校校办产业发展的制度文件。四是推动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植一批优秀高校科技企业通过上市加快发展。

7.加强高校科技战略研究和服务工作。根据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开展重大战略课题研究。加强战略研究基地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教育部科技委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提交高质量的研究报告和《专家建议》。重点支持一批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加强科技论文与学术会议在线网络平台的建设。

二、以转变工作重心为抓手,不断提高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011年,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按照“完善制度、调整结构、改革模式、优化环境、重点投入”的工作主线,积极推进实施两个转变,即学科、学位点审批为主向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主的工作重心转变,和由纯学术学位为主向纯学术学位和专业(职业)学位并重的建设方向转变。重点做好四项工作:

1.做好985、211、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一是全面实施“985工程”,加强对实施方案的监督和指导学校按计划实施。二是抓紧完成“211工程”三期建设任务,准备三期验收,研究制订今后建设方案。三是继续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及“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四是改革重点投入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进一步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滚动投入、建立以写实和公开为主的信息公开平台等。

2.推进学位制度和结构调整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开展工程博士试点,启动专业博士学位建设工作。二是开展国家重大项目需要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项目制试点。三是对各省正在建设的新增博、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中期检查。四是进一步促进以教授为中心的高校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以及资源配置。五是进一步推进纯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强化导师的育人作用,改变用人不育人现象;鼓励学生激发科学兴趣、带着问题研究和学习,改变要学位不要学习现象;改革培养方法,强化英语写作和动手能力,改变有书本知识没有动手能力现象。六是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重点是:促进学校、导师和学生与企业、行业的融合,以企业和行业对精英人才的需要为目标,改革招生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包括:系统改革和设置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系统设置实践训练课,企业和行业骨干以及教授共同组成双导师,不再要求学术论文和改革答辩方式等。将进一步推动64所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

3.推进和实施研究生创新计划,加强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进一步实施博士生学术新人奖,鼓励投身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实施博士生学术论坛和青年导师培训计划,加强博士生之间和青年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研究生学会、学科评议组、教指委等的作用,加强团委和学生组织的作用,开展学术竞赛等活动;强化管理部门为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博硕士生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和学习。加强宣传,营造培养拔尖创新性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4.加强学位和研究生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平稳推进面向全国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加强考务工作管理,重点推动非全日制申请学位考试全国管理体系建设和全国统一网上报名工作的实施。扩大国际交流,提升合作水平。做好教育文凭认证工作,加强国内学位认证工作体系建设,推进“对外中国教育文凭认证工作体系”建设,增强认证工作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加强统筹,优化配置,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2011年,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工作思路是:加快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任务,明确总体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分步启动实施。

1.统筹资源,做好教育信息化体系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体制、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及建设运行机制。推动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行法律法规、人员、经费等保障条件。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全面启动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顶层设计,落实任务分工。推动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整体发展部署。

2.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服务能力。做好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的升级换代规划。以教育信息化实际需求为牵引,积极组织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技术、设备研发项目,布局相关研究基地。

3.加快推进“教育服务与监管体系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启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进一步理顺项目实施工作体制机制。实施“教育管理信息标准”及教育管理全局性基础编码规范,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继续推进教育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部网络信息门户,建设统一的教育服务网络平台;加大推进力度,完成学生资助业务管理与信息服务系统等业务信息系统建设。

4.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组织启动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建设方案设计,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模式和机制。加强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班班通”的应用,引导农村中小学多媒体教学。推动高等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整合优质课程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形成优质网络教育学习资源共享机制。开发“学分银行”软件支撑和服务系统。

5.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大力推进以国家免费提供的资源为基础的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完成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功能扩展和升级。做好“国培计划”和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工作。加强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和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工作。

6.积极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推进开放大学建设。二是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干部在线学习资源的整合共享。三是稳步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增强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

第二篇: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杜占元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部党组的领导下,2011年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一方面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工作思路:高校科技工作着重推动科技工作贴近中心工作,进一步促进科技与教育深度结合;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进一步强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思路;教育信息化重点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开放大学建设突出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电大系统的战略转型。研究形成了《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化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国家开放大学实施方案》四个指导文件。另一方面,切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重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2012年的工作,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战略性思考、系统性部署和创造性操作,基本思路是:从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全局出发,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核心,以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有机结合为战略方向,对高校科技工作、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及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全面推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为抓手,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狠抓落实,突出实效,力争在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教育信息化重大工程实施等重点工作方面有新突破,取得实效。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关于高校科技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高校科技工作要围绕改革创新高校科技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机制和模式,大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深入推进科教结合等方面开展工作。

1.积极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科教结合。一要部署推动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进一步明确高校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加大高校科技评价的改革力度,促进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和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二要发布实施《高校“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适时召开2012年高校科技工作会议,加强高校科技工作的宏观布局,引导推动高校科技工作更加注重协同创新、更加注重科教结合、更加注重支撑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的提高。三要进一步积极推进高校基础研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校基础研究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开展基础研究机制创新的试点工作,进一步探索科学研究与培养人才互动结合等方面的路子。四要深入推进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研究制定推动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落实加强国家科研经费管理和加强学风建设的新举措。

2.推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一要制定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按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细化和完善“2011计划”实施方案,需求导向,突出特点,细化标准条件,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建立第三方评审体系和机制,提升高校协同创新理念,组织和动员高校积极参加协同创新实践。二要启动一批协同创新改革试点。指导若干高校凝练协同创新方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形成一批不同模式的协同创新典型案例。加强和行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的联系和沟通,积极整合资源,共同推进面向行业企业、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项目。三要探索政产学研用协同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建立“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机制,支持形成一批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代表中国高校水平和能力的协同创新中心。

3.探索推动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路子,大力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总结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深化科教结合的新形势,加强调研,做好规划,突出改革,凝聚形成高校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的新思路。大力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工作,推动高校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等工作中取得新进展。统筹好教育部创新平台建设资源,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统筹布局,加大对新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支持,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推动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

4.进一步推进校办产业规范发展,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统筹部署校办产业的规范发展。研究制定《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校办产业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若干规范性文件,召开全国高校校办产业工作会议,促进校办产业围绕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完善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同时积极争取国务院有关部门对高校校办产业体制改革的政策支持。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支持高校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引导企业和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支持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建立工业研究院等各项试点工作,认真做好十校两市的改革试点工作,总结推广一批成功经验和模式。

二、关于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方面的重点工作

要围绕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这个核心,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探索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深入推进学位管理和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全面进展。

1.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一要统筹部署,尽快研究制定《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配合文件出台,拟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培养机制改革工作。二要抓住重点,创造性开展工作,在结构调整、模式改革、制度创新、支持保障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特别是针对当前的主要问题,采取相应的重大举措,力争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突破。三要稳步推进,务求实效。改革中注重把规划纲要的宏观目标与机制改革的具体要求统筹起来,把前瞻性理念与制度建设统筹起来,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形成长效机制统筹起来,努力取得实效,为提高质量作出贡献。

2.积极探索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积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结构。贯彻落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进一步加强专业学位体系、制度建设,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能力,着力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大力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以推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紧密结合、加强工程博士与国家重大专项相结合等为突破,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和创新符合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专业学位的支持、管理和规范。

3.推动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加快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在全国博士质量调查基础上,通过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研究生教育舆情实时监测和分析制度、学位办与基层单位固定联系制度等,及时监督监控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制定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的意见,建立以学位授予单位为核心,政府、社会分工合作的质量监控机制。探索建立博士点质量监督制度。通过对博士点博士生培养质量的整体监督监控,探索建立对博士点进行项目制管理的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发挥各级学位委员会特别是学校学位委员会在质量监督、学风建设方面的作用。

三、关于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点工作

2012年,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等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1.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召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落实规划的各项任务,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指导各地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规划部署工作,推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信息化建设。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重点研究解决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教育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政策问题。

2.大力推进以网络为主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一要启动实施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方案和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二要大力开发优质数字资源,通过现有教育资源数字化、新开发一批优质数字资源、购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等多种方式,以及探索建立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数字资源的机制,快速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总量。同时,研究制定教育资源审查和评价指标体系、准入和审查办法,探索建立使用者网上评价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资源评价机制。三要建设国家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争取尽快实施,推进优质资源共享。

3.加快推进数字校园建设,扩大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指导和动员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上加大力度,提高水平,要围绕学校(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面临的教师短缺和优质资源短缺等问题,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深入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按照结合实际,注重应用和特色建设的要求,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学校,从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应用、解决中西部边远地区师资和优质资源不足、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总结一批先进典型、成功经验和模式,并在全国进行推广,全面推动区域和学校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加快组织双向宽带教育卫星、下一代互联网试验网(二期)、开放大学信息支撑平台等重大项目的论证,成熟一项启动一项。

4.强化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工作。基本建成国家层面上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成已经启动的一批围绕各级各类“学生学籍”和“学生资助”管理的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包括“学生营养餐工程”在内一批新的重点信息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实现包括留学生管理等一批原有信息系统。完成数据中心二期建设和门户系统与集成应用建设,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推动中央与地方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协调建设。启动论证地方层面上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编制教育数据统一编码标准,完成学生统一编码工作,编制并逐步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技术架构和安全规范,形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方案”并发布实施,推动有条件的省区市实现与教育部信息系统的互通,推动对西部省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实现中央与地方的教育管理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

四、关于开放大学建设方面的重点工作

按照部党组对开放大学建设的总体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推动国家开放大学尽早正式成立并按照新机制启动运行,全面推进国家开放大学实施方案。加强国家开放大学内部体制机制创新,搭建新型大学的内部架构。加强质量意识,加强课程建设,切实提高课程质量。构建学分银行,搭建终身学习的立交桥。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如何有序推进地方开放大学建设。加强政策研究,特别是就国家开放大学与地方开放大学的关系等重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规划地方开放大学建设的目标和方案,研究地方开放大学的标准、审批程序等。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2日第3版

第三篇:杜占元副部长-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全面深化应用 全面实现“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 ——在2015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2015-04-28杜占元

同志们: 上午好!每年召开一次全国电教馆长会议,很有必要,大家也很有收获。今年的形势、任务都很紧,召开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刚才有6位同志作了交流发言,总的来说都很好,取得的成绩、一些很好的做法很有启发。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2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以来,教育系统按照刘延东副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目标和标志性工程,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取得进展,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提升。

一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得到广泛认同。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和“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是我们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思路,这一点还要进一步强调,应该说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二是取得的成果得到社会各界更加广泛的认同。国务院和教育部领导对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春节前,刘延东副总理在教育部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报告上做出重要批示: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成绩喜人,望再接再厉,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促进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为教育现代化增添新动力。2月16日,袁贵仁部长在信推办呈报的教育信息化月报上批示:很好!谢谢办公室一年来所做的大量艰苦细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工作。大家的付出、努力所带来的效果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大家的辛劳、智慧使教育现代化上了一个大台阶。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的成绩。这虽然是批给信推办的,实际上是对大家、包括各方面共同努力的肯定。从大家的发言来看,这些效果也得到各方面更多更广泛的认同。产业界对教育信息化高度关注。去年年底,一些大的网站、大的信息化平台评选的教育系统十大新闻、十大事件中,都将教育信息化放到了重要位置。今年两会期间,对于教育信息化谈论最多、提出意见和建议最多的也是产业界代表。这说明我们的工作不仅是在教育系统内、在教育系统外也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总的来讲,我们正在探索形成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的路子。

第二,“三通两平台”进展顺利,总体超出预期。

一是“宽带网络校校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入网率由2011年的不足25%上升到74%,这是一个飞跃。我们用两年多的时间将学校入网率比以前多年积累的水平提高了两倍。73%的义务教育学校已拥有多媒体教室。有些省市学校的网络接入已经达到100%。二是“优质资源班班通”取得显著成效。“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圆满达到预期目标。全国6.4万个教学点全部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三到位”,使偏远农村地区的400多万孩子实现了就近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仅仅5个月的时间就有超过300万名教师参与,晒课总数突破100万堂。职业教育领域也开展了很多资源建设,开发了很多网络课程。三是“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国超过30%的学校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师生空间开通数量从2012年60万个、到2013年600万个、再到2014年3600万个,实现了“三级跳”,比原来预期的2014年1800万个的目标超过了1倍。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300多万名教师、100多万名学生开通了空间。四是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初具规模。约2/3的省份建成了省级资源平台。国家平台与17个省级平台和一些市县级平台实现了互联互通,注册师生和家长近2000万人,全国近50%教师通过平台便捷地获取适用的教学资源。五是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开始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按照“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格局,国家级数据中心基本建成,绝大部分省都建立了数据支持系统。特别是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应用效果非常明显,去年有近600万学生实现了网上转学,其中有1/10左右是跨省转学;跨省转学最快的9个小时就完成,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初步估计,网上转学全国共节约资金50-60亿元,效果得到普遍肯定和欢迎。六是教师和管理人员培训深入开展。已有600多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和各类企业培训项目,到2017年将完成1000多万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全员轮训。同时,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主管厅局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多省在培训干部方面采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成效非常明显。

第三,在工作中初步积累了一些经验,探索了新的路子。

一是核心的经验有3条。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国家确定的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部署。实践证明,这些总体思路和部署是符合我国国情、教情和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的,总体是可行的,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有创新、可持续。我们正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路子,这方面还要不断的深化和总结提炼。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的技术的应用或者设备的安装和使用,越是深入,就越是涉及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就会对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要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刚才发言的很多地方都有一些新的很好的创造。比如,安徽全省的试点就很有成效,其中行政管理方面的“5个纳入”很有创造性。为实现“三通两平台”的核心任务,各种机制、各种办法都可以创造,教育信息化绝不能搞成“一刀切”。三是要坚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升自身的工作水平和创新能力。要求别人做好工作,要求别人创新,自己必须得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思考乃至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电教系统的同志,都必须有这种能力和素质。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才能适应新的需要。过去会的那些东西不仅不能一劳永逸,而且是差得很多。必须要有这种清醒的认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

二、深化应用、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做好2015年重点工作

去年馆长会上我专门讲了电教系统如何做好自身定位问题。当时提出了“三纵三横”,三纵是“开发、应用和服务”,三横是“硬件、技术和内容”,纵横交错,结合起来就是“9宫格”,这是电教系统基本的工作领域和范围。我当时提出,各地要按照自身人员结构、本地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在“9宫格”中明确发展定位,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应用和服务”中要以服务为重点,在“硬件、技术和内容”中要以内容为重点,可以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要将电教系统作为技术和教学之间的桥梁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

一年来,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电教系统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突出体现在5个方面。

一是为加快“宽带网络校校通”做出了重要贡献。各地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坚持“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基本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不同的、有差别的具体推进机制,使学校的网络接入和校内的网络环境建设在短期内取得了重大进展。

二是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全面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教学点项目是教育领域很重要的一项“民心工程”,量大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全国电教系统精心组织,在设备采购、资源制作播发和教学应用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各地配合基础教育部门,全力推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突出抓好应用。活动正式部署以来,各地积极行动,为政府部门决策出谋划策,同时也将自己具有优势的地方更好地应用到活动中去。各地都有明显进展,重庆、甘肃、浙江、湖北、青海等省市“教师报名比例”均超过50%,“教师报名比例”最高的重庆市超过86%。活动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这么了不起的进展,这和大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是承担并圆满完成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方面的大量工作。这是电教系统一项有优势、也有一定工作基础的领域,大家这两年承担的培训任务很重。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培训方式,面向应用、面向教师,多方位、多途径提升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五是研究提出了国家平台与区域平台、企业平台互联互通的实施意见,推动了平台更好地建设、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总的来讲,全国电教系统2014年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进展实在、成绩巨大,为教育信息化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借此机会,对电教系统的全体同志们、还有产业界的同志们表示感谢!教育信息化工作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这也是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

2015年我们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教育部已经印发了《2015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5个部委还就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部署。今年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围绕重大问题,全面深化应用”。“围绕重大问题”就是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去开展工作。我们前期的应用主要是在教学的具体环节,比较单纯,现在要更多地结合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来推进。今年工作部署的重点、各地电教部门开展工作的重点都应该逐步地、更好地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当然这是有步骤的,一开始结合难度大,现在有了一定基础就可以结合得更好。“全面深化应用”抓的就是应用驱动,我们的应用还只是开始,无论是面上还是深度,都还总体处于起步阶段。电教系统就要结合自身的优势、已经部署的重大工作和新的工作要求提炼重点任务来进行深化。下面,我对全国电教系统如何做好2015年工作再提几点要求:

第一,要进一步增强全面深化应用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大家都很清楚,但不一定都能认识到位。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中央专门成立了网络和信息化安全领导小组和网信办。网信办成立后很短时间里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包括“互联网+”行动。这表明在新形势下网络在经济建设、民生以及国家安全等各领域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而且具有凸显的地位。我们作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同志还要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尽管我们取得的成绩得到了领导们充分肯定,但是我们对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如何深入地深化应用还不能说都掌握了,电教系统作为专业机构,在这方面应该走在前面。请大家深入思考资源和应用的关系,将思考的重点放到如何推进应用上去。“应用”不是简单的东西,是资源、硬件、软件、学习对象等因素的动态综合,要从里面找到需求。有些同志之所以感到困惑,就是没有从应用的角度去考虑需求,没有考虑清楚广大师生在应用中最缺的是什么、最需要的是什么?仅停留在资源上面是不够的,是要落后的。能不能应用、应用了什么,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质量的标志。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不是说配几台计算机、买几个白板就实现了,最终检验的是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现在“搞信息化就是搞硬件”的想法不多了,但是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关系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我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系统总结,希望大家能够创造性地研究和总结。去年我提出用资源“开发、应用和服务”取代资源“建设”的概念,今年我要提出更深的问题,就是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关系问题。

第二,围绕重大问题,在深化应用方面重点做好5件事。

一是全力推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应用”必须要有基础,要有“根”。应用的“根”有两个层次,面上看得见的是“教师”,下面更深、更丰富的支根、细根是“学生”。工作要有序推进,首先要解决教师应用的问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就是要为教育信息化全面深化应用“扎根”。活动启动以来进展很好,说明大家有积极性,也有能力和潜力把这件事做好。今年活动要重点解决3个问题。一要保证一定规模。首先要造声势,将更多教师动员起来,不动起来是不可能达到“普遍用、经常用、广泛用”的要求的。没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就谈不上质量和水平。教育信息化本身就是普及性的,绝不是少数人的学术特权,一定要首先保证量。二要解决激励提升的问题。老师参与进来以后,要激励他们更有积极性,去提升“晒课”的质量和水平。在激励机制上要深入思考,有些需要出台政策,有些通过技术手段就可以解决。比如,很多电视节目在评周冠军、月冠军、季冠军、年冠军。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做法,在网上搭平台,让师生自己下载、应用,这就是投票,组织方式不一定照搬,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师生的特点和需求去创新。另外,也可以通过一些政策去激励,比如:对于一些确实做得好的,可以进行政府采购或者给予适当奖励,有些企业也有积极性出钱奖励。第三,活动共享平台要生动灵活。平台不是简单的贴吧,要成为大家更好地交流、学习、讨论甚至交朋结友等多方面的平台。这需要我们专业机构进行思考和探索。上述今年需要重点解决的3个问题中,“扩大规模”要大幅度加快;“激励提升”和“平台生动灵活”问题要着手准备,认真探索和思考,有些可以做些试点。等活动达到一定规模后,后两个问题就会凸显出来,到那时再思考如何解决就晚了。各地电教系统要全身心地配合本地基础教育部门做好这件事情。

二是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之所以把这件事情放在第二位,是因为“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是教育信息化“扎根”的路径,解决了老师应用、参与和共建共享问题,下一步就要为学生全面提供个人综合应用的平台,就是网络学习空间。只有网络学习空间建立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把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很多同志对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用过就很难理解。过去用电子邮箱,用过微信的人就会觉得与电子邮箱大不一样,所以现在有些网站就不搞电子邮箱了。有些同志将网络学习空间比喻成电子邮箱,实际上它是比微信更加丰富、更加多样的平台。很多同志还没有认识到这个价值,希望我们专业机构深入研究,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典型案例,包括有些企业也做得很深入。在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问题。第一,它是多样化的,不可能是一个模式。我们允许和鼓励多种模式,也鼓励由简单到复杂。有些同志看到的可能是简单的网络学习空间,对它的复杂的功能、多样的功能、深入的价值没有很好地理解。确实有些地方刚开始做得比较简单一些,现在就要将网络学习空间和课堂应用等结合起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也不是简单地做个演示文稿,要和网络学习空间结合起来。要利用多种途径,跟现场教学、跟实景实况通过信息化手段联系起来,这才是真正的深化应用。演示文稿从某种意义上讲,只是呈现手段的改变,信息化完全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更深度的结合。我在株洲铁路职业教育学院看到,铁路的管理,信号灯、机车等都直接通过摄像头从现场取视频过来,再和演示文稿的一些说明、理论结合起来,学生操作就完全是有实际感受的。要允许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也是有潜力的,但是需要发掘。今天浙江对空间集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很有意义,要创新、探讨,不能僵化、搞一刀切。“三通两平台”是个基本骨架,是核心目标,但不是说所有地方的实现方式都是一样的。有些有条件的中学设置了自己的信息中心,目前还主要以硬件管理为主,希望下一步有条件的可以将学校信息中心改造提升成为教育信息化创新实验室,或者叫创新研究中心。它的任务不是简单的设备管理,应该研究更多的共性问题,与其他学科教研室共同研究如何更好地推进教育信息化,这需要探索和创造,教学信息化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探索、提高认识。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上特别提到:要实现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和“三个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与个性化需要。我认为在现阶段,网络学习空间是最有效、最简便、成本最低的平台之一,是最好的、最有潜力的平台之一。当然,信息化的很多东西不可预测,将来或许还会出来新的平台。微信这一两年发展之快,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刚开始我们推广网络学习空间时微信还不普及,现在很多网络学习空间都将微信功能加进去了,使网络学习空间功能更强大、更便捷、更快速。

三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注意引导总结,形成适用于不同情况、不同条件下的典型的应用模式或案例。我们鼓励大家去创造,但不是说每个创造都是等价值的,有些创造价值更大,有些创造可能是失败的。电教系统有责任总结大家成功的经验和案例,上升成为可推广的模式和政策。这项工作非常重要,要善于做这种工作,不断发现和提升,将好的“点”变成“线”,再变成“面”。比如,株洲职业学校的“双课堂”就是很好的创造,其做法是:一个班50人,分出一半来。同时,将一节课的基本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学生通过自学或者观看视频就能掌握的内容,另一部分是需要交流和老师辅导的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不用老师教,由学生推荐学习代表组织引导,看拍好的有针对性的视频,然后讨论、记下难点问题,带到老师组织的另一堂课上。老师组织的课堂人数少了一半,只围绕难点和需要互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案例分析,既生动又丰富,而且效率高,效果好。“双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将一节课分成两次上,还是一个老师,不增加工作量,课堂人数少了一半,效率提高了一倍,互动增加了,质量也提高了,这是很大的创造,更贴合实际,其创新性在某种意义上不亚于“翻转课堂”。再比如,株洲的一个小学,没能力实现人手一台平板电脑,为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增强学生对信息化的认识,每个学生一张A4纸,纸上打印一个二维码,纸的摆放方向代表不同的答案。回答问题时,学生将二维码竖在桌上,老师扫描一下,学生的答案就全进去了。这是了不起的创造,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结合实际的创造。这种方式过几年可能会被淘汰,但现在就是最有价值的,这就是深化应用。在这个学校里,老师的照片上有二维码,学生用手机一扫,就知道老师的学科、特长、优势、成就等信息;树上也挂着二维码,随便走到哪里,学生都能感受到信息化的氛围。这种做法花费很少,但能解决问题,既增加了学生兴趣,又丰富了课堂,像这样的创造要多一些。我到各个地方去看,确实发现很多很好的创造,电教系统天天跟一线打交道,要去了解和发现,帮助他们完善和提升。建议明年总结时,每个省馆至少拿出1个典型案例或者模式,全国就是30多个,再从30多个中选出10个比较好的、能在全国推广的模式,那就很了不起。

四是继续组织实施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主要是拓展应用。项目虽然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但只要教学点还存在,我们的任务就没有完成。要努力拓展应用、丰富应用、提升应用质量。特别对于美术、音乐、英语等缺得比较多的课程,要加大工作力度,重在实际效果。

五是全力配合召开好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这是件大事。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亲自部署,教育部好几个司局在全力筹备,青岛市委市政府也很支持,积极性很高。它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检验,也是我们宣传的很大的舞台。电教系统在其中承担了很多任务,特别是基础二司布置的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展览,希望大家全力配合,把所承担的任务保质、保量、保安全地完成好。与在深圳举办的那次展演相比,本次展览意义更重大、要求更高。这是第二次举办,应该更有经验,成果也应该更多。大家要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把好的东西发掘出来,选择鲜活的、精彩的、有特色的成果去展览;而且不光要研究自己的,还要研究别人在干什么、别人会展览什么。

第三,要加快推进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的应用。

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要强调应用,不能停留在建设层面,要深化应用,不断往前思考、往前推进。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不是简单的查询网站,从功能上讲,我把它概括为“5个平台”。一是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平台,这里说的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层面;二是个性化资源的共享平台,这里说的是个性化的资源,不是公共的资源,是大家创造的资源;三是应用与交互的体验平台,要让师生学习体验什么是教育信息化、怎么使用;四是资源与信息的交换平台;五是经验与感悟的交流平台,每人在学习应用中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要通过交流共同提高。

第四,要进一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认识,加强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机制。“转变观念”是说要明确电教系统在信息化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转变角色”是说要处理好与政府、市场的关系。不管过去是以市场为主、还是以政府职能为主,现在都要转变角色,在两者之间发挥桥梁作用。“转变机制”是说角色转变了就要有新的推进机制,老办法就不一定都灵了。同志们,2015年是教育信息化承前启后、总结经验、谋划发展的一年,也是教育信息化取得更大进展的重要机遇期,希望全国电教系统齐心协力,趁势而上,攻坚克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主动谋求拓展发展空间,在全面深化应用上取得更加突出、更有影响的进展,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现代化做出更大、更多贡献。

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7月13日)

胡锦涛

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教育工作经验,分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动员全党全社会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有力的人才保证和人力资源支撑。

一、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教育。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极大提高了全民族素质,有力推进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推动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书育人,勤勉工作,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党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国教育事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

新中国教育的6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日益完善的60年。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得出了十分重要的结论。一是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发展最根本的事业,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的责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现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二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生机活力在改革开放,必须始终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教育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五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教师,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遵循教育规律办学教学,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和业务素质,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这些重要结论弥足珍贵,已经在《教育规划纲要》中得到体现,更要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牢牢把握并不断丰富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科技、教育、人才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有力迎接挑战,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教育重大作用。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推动科学发展。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培育文明风尚,增强民族凝聚力,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巨大成就,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问题是: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还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我们要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二、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战略和主要任务,《教育规划纲要》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落实,确保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里,我想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我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并尽快形成科学规范的制度。要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落实政府发展和管理教育责任,积极推动建设覆

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2012年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并保持稳定增长。要把是否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发挥教育重大作用作为检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是否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各地区各部门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形成推动优先发展教育合力,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加强学前教育管理,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要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比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显著增强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同时,要抓好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最集中体现就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要把德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学生生活全过程,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着眼点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这就需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涉及教育各个阶段和领域,更涉及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用人制度等方方面面,必须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切实把实施素质教育这件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状况。要把人人可以成才的观念贯穿教育全过程、贯穿社会各行各业,把培养人的创造性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有机统一起来,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更加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更加重视发展创新文化、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能力和水平。要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教育改革,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努力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三,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重视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以改革推动发展,以改革提高质量,以改革增强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发挥学生主动精神,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改变单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把中小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广大青少年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要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要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明确各级政府责任,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在教育改革中,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日益广泛深入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教育资源。要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有益教育经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要积极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有计划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推动我国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要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第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性任务。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近年来,我国在保障教育机会公平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公平不断迈上新台阶。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启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改善农村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寄宿条件,努力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或学习困难而失学。

促进教育公平,要着力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要实施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要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

推进教育公平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要坚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以发展促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政策支持促公平,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

第五,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重视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对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意义重大。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摆在各级各类教育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努力协调好教育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要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结构培养质量需求变化情况,加强教育质量评估和监管。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充分信任、紧密依靠广大教师,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他们投身教育改革创新、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力提升教师素质、优化队伍结构,着力加强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加强教师培训,关心教师身心健康,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实行倾斜政策,落实和完善教师社会保障政策,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为教师发展成长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更有利的条件。要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支持和鼓励他们长期从教、终身从教。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使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要加强学校领导者、管理者队伍建设,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要完善绩效考核,发扬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力戒浮躁,形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良好氛围。

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确保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

三、全党全社会共同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而奋斗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贯彻落实好《教育规划纲要》是摆在全党全社会面前的重大任务,迫切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提高领导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出实施方案,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制定措施,加大投入,切实把《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好、落实好。第一,着力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责任意识,正确处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更多的精力支持教育事业,加强教育宏观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抓好《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把制度

建设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增强改革措施的针对性、协调性、实效性,建立健全统筹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教育改革和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机制,建立健全推进教育公平、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制度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要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坚持和完善公办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完善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积极推行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推行基层党务公开,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不正之风。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学校安全管理,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第二,着力动员全社会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现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必须发挥人民群众聪明才智、动员全社会一起努力,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要鼓励和支持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教育事业发展,努力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和完善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和对教育建言献策的平台,积极利用社会力量监督和评价教育、参与教育管理。要完善相关政策,发动更多社会力量支持教育、投入教育、兴办教育。要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更新教育观、成才观、用人观,支持教育改革创新,形成既生动活泼又规范有序、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动局面。

第三,着力组织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投身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伟大实践。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依靠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广大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加强师德建设,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教学规律,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学校各级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要用主要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学校管理,改进领导方式,发扬校内民主,开放社会监督,以优异工作业绩赢得教师、学生、家长信任和支持。

同志们,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也必将是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世纪。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人才强国、创新型国家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讲话

杜占元副部长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2011年4月25日 出处:中央电化教育馆

【编辑:yangguangtop】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

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国各地教育系统认真学习国家“十二五”规划,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努力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关键时刻,我们在杭州市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有来自26个省市的主管厅长和32位省电教馆的正馆长参加会议,说明大家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一天多来,通过报告、经验交流和研讨,沟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落实了“纲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要求。王延觉司长、李天顺副司长、王珠珠馆长在会上作了很好的报告,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总的看来,会议开的很好,从三个方面实现了会议的预定目标:一是总结交流了各地教育信息化的成功经验和作法;二是研讨了新形势下教育信息化面临的挑战与工作思路;三是进一步明确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别是2011年工作的重点。刚才有4位同志代表小组报告了各自讨论的情况,大家充分肯定了会议,提出了20余条建议。这些建议提得很好,而且有可操作性,教育部有关司局回去以后要认真研究,充分吸纳这些建议。

下面我就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再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教育信息化就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行了部署,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强调“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教育部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加强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实施了一批重点工程。经过教育系统上上下下的不懈努力,“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得到了全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1.现代远程教育空前发展。“十一五”期间,现代远程教育逐渐成为人们认可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教育部批准的68所大学和中央电大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的成立,推动了我国继续教育顺应世界潮流,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第三代远程教育转化。目前,网络教育本专科年招生规模已达160多万。远程培训教师数量连年超过百万人次。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共同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历时5年多,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备一定规模。中国教育科研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部分省区市教育网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成为远程教育的重要传输渠道、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全国近半数的省份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地方教育网。全国约16%的小学、46%的初中、77%的高中已建立了校园网络。

3.数字化资源体系开始形成。“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了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教育教学需要的资源体系、中国高教文献保障体系、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等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免费提供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学科资源;国家级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已经建设2500多门本科精品课程、1000多门高职高专精品课程,200多门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国职业教育网开通后,每天都有大量点击,非常受用户欢迎。

4.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工作持续推进。目前,高校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在校生规模约为300万。中职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学生达400万。“十一五”期间,近500万教师通过了教师教育技术初级或中级培训。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必修课开课率明显提升,达到了初中90%、小学40%以上。5.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基本建立了政务公开网站。电子政务公开正在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教育部“金教工程”及校园安全等管理系统建设,带动了各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促进了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6.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正在普及应用,远程教育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高校招生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考试监控系统、教育科研管理系统、科研信息交流平台等也都在投入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电教系统已成为支撑教育信息化的一支重要的专业化队伍。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全国各省、市、县电教机构的2.3万专业人员,团结全国46万多中小学专兼职信息技术教师和电教工作者,在为教育信息化发展做贡献中,实现了从视听技术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转型。在“十一五”期间,电教系统得到了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农远工程”建设和应用的历练,在重点服务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远程教育以及教育信息化在区域、学校的实验试点推动等业务发展中,已经成为一支支撑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专业化队伍,成为把教育信息化延伸到基层学校和边远贫困地区的重要支撑体系。

总结“十一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几条成功做法:

——政府积极推动。“十一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在基础非常薄弱的情况下迅速推进,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推动。中央和地方直接经费投入与多个重大项目的设立起到了对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引领作用。

——基层探索应用。“十一五”期间,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逐步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作用,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建设项目,探索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好局面。在一些地区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已逐步与学校的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深入融合,不断创新,涌现出了一批好的典型。

——注重资源集成。“十一五”期间形成的各级各类资源,主要采用评比、招标、采购、征集等方式,集成教育界和社会优势资源。而且,越来越多地采用网站形式,整合集成并发布资源,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使用提供方便。

——关注新技术,与时俱进。从“十一五”初期到后期,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出现了明显上升的“拐点”,这与关注和应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技术、多样化终端技术等的最新成果有密切关系。

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面临着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发展,回应人民群众热切期盼等方面的新形势、新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教育信息化作了重要阐述。《教育规划纲要》把信息化单独列为一章。刘延东国务委员多次对教育信息化作出指示,在今年的教育工作会议上又特别作了强调。教育部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袁贵仁部长亲自抓,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并把教育信息化列入了2011重点工作。我们现在的任务是抓落实。抓好落实,需要首先凝聚共识。要通过学习、宣传和讨论,使教育系统和全社会对“纲要”提出的“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有深刻的领会,对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有广泛的共识。在此,我再强调几点: 1.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关乎千家万户。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科技结合的标志性领域。在先进教育思想指导下,采用先进的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方便、更快捷、更有趣、更有效;可以帮助老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可以帮助学校获得优质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工具、手段和实践空间,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可以为国家“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做出直接贡献。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整体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之一。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完成教育自身的数字化改造,还担负着为其他社会部门和事业发展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升全民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的重要使命。教育信息化必须超前部署、优先发展,才能发挥教育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教育信息化关系民生。每个孩子的学习对社会而言,将会在两个层面上影响家庭,一是子女发展对家庭幸福感的影响,二是子女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对家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这一点对低收入家庭将更加明显。在这个意义上,教育信息化可以促进办好人民满意的公平和优质教育,有利于改善民生,惠及子孙、造福千家万户。

2.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当前形势下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

今年是落实“纲要”的第一年,改革和发展的各项任务、重大工程都在紧锣密鼓地启动,教育信息化作为“纲要”的重大任务和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必须尽快启动,加快实施,并要取得实效。教育信息化必须要赶上《教育规划纲要》实施的节奏和步伐,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教育信息化提出了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改革措施的深化,各级各类教育都必将会对教育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尽快部署,才能积极回应和不断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信息化如果滞后发展,不仅会影响教育信息化自身发展,影响教育整体改革发展,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将要影响国家整体战略的实施,影响到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

同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对教育信息化也有着很高的期待。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加快教育信息化的紧迫性有充分的认识,使教育信息化走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发展的前列,成为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国家现代化的战略突破口。

3.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是“十二五”期间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十一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成就巨大,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但与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要求、与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与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与全国现代化整体战略部署要求,与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和水平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从需求来看,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任务也十分艰巨,基础还比较薄弱。

另一方面,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来看,任务也十分艰巨。我们在追赶发达国家的步伐,跟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节奏的同时,还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期待:我们在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同时,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和设备闲置问题;在加大资源建设力度的同时,需要建立可持续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在改变教育信息管理严重滞后面貌、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同时,需要协调各方需求,落实责任主体,形成协作合力;在推进信息化普及应用的同时,需要解决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师生应用能力提高问题。

因此,推进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建设问题、投入问题和应用问题,更深层次的困难是进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探索的任务十分繁重。在教育信息化方面,还没有比较成熟的机制和工作模式,有些经验是可以用的,有些还不能拿来就用,需要不断完善,有些还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没有机制上新的突破和重要进展,就会影响到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到教育改革和发展。

三、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需要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同时也要有机遇意识。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内外部环境总体都很好,是难得的机遇。一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大的宏观环境很好,有利因素在快速增长。二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全党全社会统一了思想和行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心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纲要”贯彻落实工作正在扎实推进,贯彻落实机制不断创新。三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及其向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快速的渗透,以及一批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成长,为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支撑环境。四是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从基础设施到资源建设,从人才储备到师生素养,从标准规范到推进应用,我们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很好的基础,积累了可供学习借鉴的经验,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推动办法。特别是教育部高度重视,已经就教育信息化作出了若干重大部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机遇,珍惜机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根据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教育信息化现状、发展阶段特征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纲要”在第19章从“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和“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10个重大项目之一。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和工作任务就是要落实“纲要”的各项要求。

教育部正在组织编制教育信息化十年规划,初步的思路是,以全面落实“纲要”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为核心,以服务大局、保证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改革创新为目标,以深化科技与教育结合为战略方向,以顶层设计、示范引导和重大项目(工程)为抓手。宏观方面重点抓好顶层设计,中观方面重点抓好一批示范引导的典型,微观方面重点抓好一些重大项目(工程)。三个层次上都要有抓手。通过这三个抓手,全面系统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同时要重点推进以宽带网络全覆盖为主要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的内容、方式和机制,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水平;形成数据互通的教育科学管理基本构架,分工负责,协同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

为此,我们要在落实各项任务中选好抓手,把握关键,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与支撑保障机制,使教育信息化在创新机制中做到有效推进并能够发挥实际成效。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常态性的工作来抓,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需要特别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前瞻部署。教育信息化发展快,影响远,在顶层设计上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前瞻”不是超越现实,而是立足现实,眼光看得更远一点。前瞻部署首先应该把满足人的需要放在首位,“前瞻”人的需求,不能只着眼于眼前的技术和设备,要围绕使用者的未来需要进行超前思考,把握好现实可能与前瞻性需求的衔接。教育信息化建设要以教师、学生、学校的管理者的基本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教育信息化一定不能只见物不见人,没有人的积极性、能力水平和创造性,设施投入越多造成的浪费可能会越大。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教育信息化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惠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检验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2.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带动。要把握好教育优先发展和服务全局的关系,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发展对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要切实落实需求导向,这是保障教育信息化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而不是倒过来,这个指导思想非常重要。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安排的重大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就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需求,就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之一。教育信息化重在应用,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应用,着力提高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教育管理、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应用作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强大动力,落实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院系、班级,体现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之中,体现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过程之中。

3.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要切实加强系统化顶层设计,强调全局性的部署和安排,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的领导作用,从宏观战略的高度进行科学规划,在认真研判教育信息化需求和客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搞好顶层设计,要特别防止低水平重复造成的设备、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也要科学制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基本标准。基本标准是顶层设计的重要内容,包括总体的宏观上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也包括具体的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把握促进公平与注重效率的关系,注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布局,引导资源整合,鼓励强强联合和多种形式的协同与联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4.坚持创新机制,共建共享。共建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性机制。共建比共享的难度更大,目前共识还不高,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协调和更多的支持。搞好共建共享,需要逐步统一标准规范,更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基层和师生的创造性;鼓励探索新的路子,研究新机制,尤其是要深入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和社会资源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路子;这方面已经有一些好的典型,但还不是很多,希望大家能注意发现和总结。要把握开发与集成的关系、公益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关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逐步使共建共享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5.坚持政府推动、多方参与。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这种作用的着力点和实现方式会有所不同。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政府从三个层面推进工作: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落实统筹规划,发动各方面力量共同为教育信息化做贡献;中观上选择不同地区和学校部署区域和学校示范项目,探索教育信息化规律和模式;微观上推动一批重点工程和项目。教育信息化只有政府的力量不行,也是不够的,必须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发挥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企业不仅是技术上的支持,也有人员、资金各方面的支持。多方参与,需要有新的机制,要强调开放、强调合作、强调互利。

四、改革创新,把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落到实处

完成“纲要”提出的任务,首要的是要摆上位置,关键是要改革创新,根本是要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各地要根据教育部的统一部署,紧密结合本地实际,选准工作路径和着力点,在推动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上,改革创新,有所作为。我讲几点近期工作方面的要求。1.抓紧启动规划制订,做好顶层设计。这是当前最急迫的事情。教育部在做,各地也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启动这项工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要站在宏观战略高度,组织力量科学规划。要在认真研判本地教育信息化需求和客观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确定战略重点和难点,明确发展目标、分解和落实各项任务,搞好顶层设计。在广泛征集意见、不断完善和做好方案论证的基础上,力争尽早发布,尽早实施。

2.切实推进示范引导工作。要认真调研和总结本地教育信息化工作,摸清底数,找准问题,发现典型。教育部考虑要抓紧启动若干试点示范项目,各地也可以抓一批典型示范。全国各地有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基础、不同文化特色,因此教育信息化示范应该各有特色。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要根据不同要求,抓好教育信息化示范,为全面普及打好基础。有了示范就有了培训和发挥辐射作用的基地,工作推进起来心里就会更有底,工作也会做得更实更好更快。3.尽快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或工程。教育部正在征集需求,对已经征集上来的需求进行了初步梳理后,近期重点考虑在三个方面抓紧形成项目:一是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重大工程,二是教育信息化支持教育科学管理系统的建设,三是数字化校园建设。各地也要抓紧做好这方面工作。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对重大项目的立项支持,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目前看,教育信息化还需要有项目的推动。要共同抓好项目设计、立项论证和实施工作,每个地方都可以相对集中力量办成几件事关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和发展后劲的大事好事,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充分发挥电教系统等信息化相关机构的作用。

电教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增加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合作意识,在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中做贡献求发展。中央电教馆在认真学习“纲要”、研究教育部信息化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提出今年在四个方面加强系统协作,重点突破。一是实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二是在教育部领导下,继续开展教育信息化区域和学校的实验示范;三是探索深入基层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试点;四是以战略规划方式,开展系统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设。这些工作都很好也很重要,希望能够尽快落实,尽快启动。电教系统是教育系统推进信息化自上而下的一个完整的系统,是很难得的一支队伍,而且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积累,应该充分地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教育部将继续大力支持他们的工作,发挥他们的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高度重视这支队伍的建设,支持他们的工作,给他们压担子,帮他们解决工作上的难题,促进他们做出更大的贡献。

5.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体系建设。能不能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关键是能不能把这件事摆上位置。做好信息化工作,必须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教育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贵仁同志任组长,还将在部内建立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同时成立部际协调小组。各地也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组织领导,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切实投入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注意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要明确各项工作任务的实施主体,提出进度要求和考核指标。关键是要形成合力,要认真谋划、具体落实教育信息化发展条件保障,抓住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教育经费达到4%要求等机遇,审慎谋划和设计,积极落实信息化经常性经费和项目经费,落实政策支持,真正把好事办好。6.为下半年的信息化工作会议做好筹备。

希望各地积极配合,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要出政策、出措施、出成效,以工作实绩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做好准备。同志们,教育信息化是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奋斗的事业,意义非常重大,任务非常艰巨,使命非常光荣。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会议之后,希望各地、各部门加快行动,以改革创新精神,真抓实干,奋发进取,尽快部署,力争在重点工作上尽早突破,有比较大的进展,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下载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占元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杜玉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

    杜玉波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一年,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按照延东同志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今年高等......

    在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改革 优化结构 全面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 ——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讲话 刘延东 2014年11月6日 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心得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振奋人心的事。温总理在会议上描绘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

    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传达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于1月9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和刘延东国务委......

    杜玉波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篇范文)

    杜玉波在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24日) 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国教育战线的最大政治和中心任务。学习领会延东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

    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延东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坚定信心 乘势而上 奋力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1月6日) 刘延东 今年是“十二五......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刘延东)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刘延东 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开得很成功。正如与会同志所概括的,这次会......

    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刘利民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一年,基础教育战线完成了一项载入史册的历史任务:历时18年的“两基”国检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