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
针对水源污染
3.2.1 加大污染源治理力度,确保饮水安全
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执法力度,从处理生产和生活废污水两个方面来减少水质的污染,加强污水集中处理效率。与相关部门联合采取强制手段组织社会力量对各类河道进行垃圾处理,防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最好是以牲畜的粪便作原料,这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增加收入。运用科学正确的方法施肥,减少氮肥的使用量,整顿农药的实施结构,正确合理使用农药。
2.2 加大工程建设和资金投入
加大投入,健全机制。根据城市反哺农村思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完善政策引导,制定有关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
资金的投入除政府和村民自筹外,还可以考虑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的渠道,在国家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用地、用电、有关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
2.3 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水质监测体系
水质监测是保障农村用水的屏障,只有做好水质监测工作,才能使保障饮水安全工作有的放矢。因此,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必须强化水质检测和监测工作。有关部门要通过宣传提高农村群众的水质安全意识,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检测工作。卫生部门可以在原有的饮用水监测体系基础上,建立由县、乡(镇)卫生防疫机构和供水站为一体的农村安全饮水监测网络体系。规模较大的工程可配备相关水质检验人员和检测设备。
解决管理不规范问题
专业人员水平低的问题
3.2.4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积极推广和引进先进技术和供水设备,推动农村供水技术进步。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专家开展工程技术、水处理技术、管理技术等的研发和推广。做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管理、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利用各级教育资源,通过定向培养或培训,大力开展面向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杜绝管理流于形式; 鉴于目前单村供水规模小,管理工作量小,可以一套管理班子人员 管理几个村,适当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提高其积极性。
工程单位性质界定不明晰,运行经费没保障
部分工程产权不清,管理责任不落实
运行成本高,效益不佳
农民环保意识落后
解决
加强教育,增强农民环保意识
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饮用水资源保护的紧 迫性和重要性,用真实的影像来带动农民观念的转变,让越来越 多的农民感受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由环保部门下到基层 乡、村组织开展环保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活动,例如在农村街道拾
捡生活垃圾,在水资源附近设立环保标志,种植树木等都可以大 大加强环保的实践意义,从而使农民的环境意识得到增强。
动员群众充分参与管理,自觉交纳水费,维护工程,确保 工程的正常运行。
健全管理制度,明确产权,适当调整水价,兼顾农民利益和工程正常运行。
污染防治力度,合理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保护。
3.4加强工程后期管理,推进饮水工程良性运营
随着大批农村饮水工程的建成,建设后期运营管理相当重要。一是积极推行“分户装表、有偿使用、限量供水、超量加价”的阶梯水价制度。二是成立用水协会制度。在一些联村集中供水程处成立用水协会。通过用水协会加强对饮水工程的养护管理、建立水源保护制 度,实行民主管理。三是明确政府及各部门在饮水工程管理中的责任,有效规范农村饮水工程的后续管理。
第二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是脱贫攻坚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保障”的一项重要保障内容。为全面了解我市农村饮水安全情况,尤其是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情况,解决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助力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XX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于6月16-17组织专题调研组深入XX镇、XX乡、市水利局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情况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听取有关方面工作情况汇报。通过深入调研,详细了解我市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保障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工作意见、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决策参考。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情况及做法、成效
(一)精心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成效显著
2016年以来,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XX市和XX市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围绕脱贫摘帽“有安全饮水”目标任务,按照2019年底前全面解决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的要求,以贫困村、边境村、贫困户为重点,科学规划,精心组织,严格管理,克难攻坚,扎实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符合民意,深得民心。截止2019年12月底,全市农村人口14.491万户60.52万人,已通过打井、建水柜、引山泉水、自来水等方式全部解决饮水问题,同时通过国扶系统对所有贫困人口达标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对出现的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数据及时核实处理,目前我市饮水安全已全部达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二)加大资金投入,全市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达标
2016-2020年,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累计投入中央、自治区、市级资金共17689.13万元,实施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67处、家庭水柜73个,总受益人口199551人,全市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均达到“有安全饮水”要求,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3.72%,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成效显著。
(三)加强工程建后管理指导工作,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发挥效益
为加强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运行管理,保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2020年3月,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对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责任单位、管理职责以及工程运行管理、水源和水质管理、供水管理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工作职责,为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开展饮水安全专项技术培训工作,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宣传力度,建立和完善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专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农民群众安全饮水提供保障。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然而,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宣传工作不够到位,农户思想认识存在误区。
部分群众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看成是政府独家承办的公益事业,认为实施饮水工程是政府的事情,投工、投劳、投资等建设、维护、管理、运营等问题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存在“等、靠、要”思想,对收取水费、管理费抱有情绪,舍不得花“钱”用水。(二)农村饮水不安全面广,涉及人口多,建设条件恶劣、资金短缺,项目实施难度大。
一是因我市处于喀斯特地貌,水源严重短缺,无专项资金寻找水源(比如钻探打井、二级甚至三级抽水情况,造成电费、管理费成本增加,也增加群众负担);部分村屯(比如壬庄乡龙井村马德屯、XX镇大金村浓金屯,地州镇古文村弄国所、弄金管等屯)多次报告要求解决饮水困难问题,因辖区及附近均无水源,仅能建水柜等靠天集雨饮用,达不到群众期望要求目标,群众满意度不高。二是打井成功率低,但群众诉求大。三是部分村屯无水源(比如壬庄乡龙井村扣律屯等),需借助其他村屯水源,从而导致水源纠纷,多次协商仍未能解决,影响饮水工程实施进度。四是规划新建的项目涉及范围广、自然条件差,工程造价高,属“硬骨头“工程,同时由于XX市地方财力有限,地方财政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资金难以到位,项目实施难度相当大。(三)工程涉及征地补偿费协商难以达成,影响工程实施。
一些工程在进行泵房、水池、管理房等建设和管路安装时需征用土地,但由于人饮工程为民办事项目,无征地费,补偿协商用工作常常和群众难于达成一致,延误了工程开工时间,影响了工程施工进度。(四)建后管理普遍缺乏管理人员,责任不清,导致工程不能长期发挥效益。
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移交受益村屯,及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监管,由村屯集体所有,成立用水小组管理经营权。由于工程机电设备以及管路设备运行维护均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因部分乡镇人民政府监管不到位,而村屯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相关知识,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有的工程机电设备因操作不规范而导致设备损坏,加大了工程运行成本,致使工程长期负债运行,甚至因不能发挥效益而停产。一些工程缺乏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没有收取电费、管理费、维护费,导致因工程机电设备或管路损坏而无法运行,而工程一旦无法运行,群众就会要求政府解决或重新申报项目,无形增加政府的负担。三、工作意见、建议
(一)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不断提高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方针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坚持高质量发展、顺应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的重大举措,对持续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加强工程项目组织实施,统筹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补齐农村饮水基础设施短板,完善供水设施条件,全面解决我市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持续提升我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改善农村人口生活条件。要增强主体责任意识,精心组织实施,对今年在建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加快项目工程建设进度,对标对表,全力打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攻坚战,圆满完成我市“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对有条件的村屯进行集中供水,实行市场化、公司化运作,有效降低工程运行成本,增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早谋划,科学制定我市“十四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编制,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确保规划编制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可操作性,为下一个五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切实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运行管护,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市人民政府和水利部门要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监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五部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和《XX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增强各乡镇、各相关部门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责任意识,落实主体责任,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规定落到实处。各相关部门要按照管理办法规定,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既分工,又要密切配合,协同开展工作,为我市农村饮水安全运行提供保障。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使用、维护工作的责任主体,对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运行保障负总责,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监管,督促受益村屯建立健全饮水工程运行维护长效机制,确保工程正常运行,长久发挥效益。受益乡(镇)人民政府、行政村和供水单位要加强对供水水源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对水源工程设施定期观测、维修养护并建档登记,确保水源设施正常运行。要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列入绩效考核范围,确保各级各部门责任落实到位。
(三)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良性运行和长期发挥效益
饮水工程“三分在建设、七分在监管”。要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监管,进一步完善农村饮水工程运行长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饮水项目正常运行。
1、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乡(镇)人民政府作为本辖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本辖区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的监督指导,督促受益村屯明确工程管护职责,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运行管理制度,确保饮水工程有人员管理,有规章制度约束,有管理维护经费,保证饮水项目正常运行。
2、加大对饮水工程建筑物、输水管道的保护。受益乡(镇)人民政府和行政村要对所辖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筑物和输水管道划定保护范围,设置明显标志,对存在安全隐患的饮水工程周边设立护栏和警示牌,避免事故发生。
3、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制度。乡(镇)人民政府要依据有关规定,向有关部门申请划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源保护区,加强饮用水水源的保护,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和人为破坏。
4、全面落实供水水费收缴制度,实行计量收费。实践证明,对饮水受益者收取一定的费用,实行有偿用水,是提高群众节约用水、确保饮水工程有人员管理、有管理维护经费的重要保障,要督促受益村屯安装水表,实行一户一表收取水费制度,努力实现所有饮水工程都安装水表、收取水费全覆盖。同时,督促受益村屯建立工程运行管理台帐,记录工程运行维修支出、水费收取、电缆支出等收支明细台帐,并定期公布,接受社会监督,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范管理和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5、落实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维护经费。将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维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供水工程运行维修和养护,用于补贴五保户、特困户水费和各类供水管理单位的人员培训、考核、奖惩和新技术推广等。
6、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强技术指导,不断提高供水单位及业务人员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建议各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示范点,定期组织本乡(镇)业务人员进行管护技术培训,努力提高管护水平。
(四)加大饮水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意识,自觉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护
积极通过广播电视、微信、视频、发放宣传单、科普、文化下乡等形式,积极宣读国家有关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的政策和法律知识,提高农民节约用水、有偿用水的意识,让农民明白安全饮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要引导群众懂得饮水安全工作单靠政府包不了,依靠群众积极参与才能干得好的道理,进一步增强农户群众的主动参与管护意识,保障农村饮水工程正常运行和效益显著发挥。
第三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思考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思考
汤春琳(江西理工大学 文法学院, 江西 赣州 341000)
摘要:饮水安全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目前,在我们国家,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概况,指出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立法缺陷,进而提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对策。关键词:农村 饮水安全 法律对策
饮水安全是水安全的一个重要内容。所谓水安全,“是指这样一种社会状态:人人都有获得安全用水的设施和经济条件,所获得的水满足清洁和健康的要求,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同时可使自然环境得到妥善保护。”[1] 而饮水安全是指饮用水水质、水量、取水方便程度及保证率符合一定的标准及规定。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要求的为饮水安全;符合《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的为饮水基本安全。在水量方面每人每天可获得的水量不低于40--60 升为安全;不低于20--40 升为基本安全。在方便程度方面,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 分钟为安全;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20 分钟为基本安全。在保证率方面,供水水源保证率不低于95%为安全;不低于90%为基[2]本安全。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200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 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本文拟在分析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对策,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基础。
一、我国农村饮水安全概况
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历来较为关注,国家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1980年,召开了全国第一次农村饮水工作会议,1984年,制定了饮水困难标准并在90年代把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列入国家“ 八七” 扶贫攻坚计划, 加大了扶持力度。进入本世纪以来, 国家进一步重视农村饮水困难问题, 加大了投资力度, 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保障饮水解困项目的顺利实施。到2004年底, 中央共安排国债资金103亿元, 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共200多亿元, 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使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92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4个师161个团场受益, 受到广大群众的高度赞扬。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已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没水喝的问题,但由于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而且水污染严重,加上水质不达标等问题,致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饮水安全问题整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据2005年5月水利部、国家发改委、卫生部3个部委共同组织的全国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资料显示, 到2004年底我国农村仍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 其中有1.9亿人的农村人口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且有增加的趋势,6300多万人饮用高含氟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饮水含氟量大于2毫克/升的人口数占病区总人口数的约40%,还有200万人受到饮用水砷污染的影响。由于长期饮用不符合饮用标准的水,同时因设施简陋、干旱引起的季节性缺水以及供水保证率低、水质性地方病等问题,严重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如果按城市水质标准进行评估, 我国饮水不安全人数还将更多。
二、产生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成因
(一)农村饮用水水源受污染情况严重
首先,农业生产过多施用化肥农药。现在农民种庄稼,过分依赖化肥农药,且不按标准施用,随便加大剂量。而这些农药化肥施用到农作物上,被吸收的也就不过1/3,其余的则进入空气、滞留于土壤中,或随水流入池塘、河流等,均对水源造成严重的污染。其次,生活污水和人畜粪便的污染。农村生活污水一般都不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沟渠,然后流入江河,致使水源的污染。目前,无论是家庭养殖少量的牲畜还是上规模的养殖场养殖的牲畜,对其牲畜产生的粪便均很少处理,这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更对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再次,矿产无序开采造成的污染。我国幅员辽阔,有矿产资源的乡村数不胜数,但有序开采的却少之又少,对矿产的无序开采,其生产过程对水质自然会造成污染。另外,目前还有很多乡镇企业都无环保措施,超标排污情况普遍,致使水源污染严重。
(二)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不完善
当前,有很多乡镇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集中供水设施只重建设而疏于管理,或者有的干脆只建不管,再加上资金来源少,投入不足情况比较普遍,致使有的供水设施由于缺乏资金进行正常维修,给工程安全运行埋下隐患,造成设施老化,管网破损,进而使自来水成为“长流水”,导致水浪费严重。另外,很多乡镇对水厂的水质安全检测、水资源的保护以及水费的规范收取等没有制定一套完整的制度,即便有,但执行监督却不到位。这一现象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地区特别是缺水地区的饮水困难。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规范
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上,一些项目没有严格按规范要求建设,基本建设制度执行不严,施工工序不合理,不按要求编制施工组织方案,建设方案建设地点随意变动。个别工程管道埋设深度不够,安装不规范,甚至长期暴露在外,这必将加快管网老化,缩短工程设施使用寿命。很多县区没有严格执行公示制,项目建设透明度不高,致使基层干部和群众对饮水安全惠民政策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不明晰
当前,很多乡镇、农村的小型供水工程以及单个行政村供水工程的产权一般都归村集体所有,这存在的争议很少,但是一些大型的集中供水工程的产权一般由水利部门代表国家行使,这将导致缺乏法律依据的问题,这是由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很难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作为出资人代表,如果由水利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又缺乏法律依据。产权不明晰,这将不利于工程的良性运行。由于产权不明晰加之缺乏法律依据,这必将导致很多工作难以进行,比如工程设计、施工、运行以及水质监测、水费收取等等。
三、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立法缺陷
(一)法律之间缺乏协调性,法规、规章的效力不高
我国饮水安全方面的法律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水法》,这些法律之间协调性不强,甚至有些内容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而法规、规章普遍效力不高,且原则性太强,不具有可操作性。更有甚者,有的法律、法规自颁布十几年来从未作过修改,致使有些内容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呼吁已久的《环境保护法》自1989年颁布以来至今从未修改。今年2月28日修订通过的并于6月1日起施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对农村饮水安全的规定也少之又少。由于上述种种情况,致使我国在饮水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在保护农村饮水安全上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有关饮用水方面的法律、法规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普遍不足 当前,在广大农村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已经相当严重。所谓面源污染是指在农民生活与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以及人类粪便和垃圾随意排放,使氮素和磷素等营养物质、农药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造成对江、河、湖泊等水体污染。[3] 我国现有的有关饮用水方面的法律,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作出规定的很少,比如《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都没有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作出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中也只对农村农业灌溉和有害物质的堆放作了规定,忽视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引起的面源污染。这必将难以保障农村饮用水的安全。
(三)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农村饮水安全普遍不够重视
虽然国家对农村饮水安全高度重视,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程之一,明确提出,保障饮水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的第一需要,也是当前水利工作的第一要务。但是在当前,国家有关饮水方面的法律、法规更重视的是城市,而农村饮水安全却很少得到关注,比如现行的《供水管理条例》、《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以保证城市供水安全为目的,却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以至于一些重污染企业为了逃避监管就在广大农村地区建厂排污,造成饮用水源污染,威胁农村饮水安全。
四、保障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的法律对策
(一)通过立法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体制
首先,对于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应该明确规定地方政府负总责,各级行政领导分级负责制。其次,对于大型集中式饮水安全工程,应该明确规定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对于整个行业的监管也应该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再次,尽快建立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建立饮用水水质监测网络,应当明确财政、卫生、水利、建设、环保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努力构建分工明确、沟通顺畅的管理体制。最后,应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和健全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项目建设管理在方案制定上,应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决策的原则,采用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方式,建设标准水厂,提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对于供水工程运行机制,应落实工程管护责任,集中供水工程要由业主提出管理制度和水价标准,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报物价部门批准;分散供水工程要按照“谁建设、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由受益农户自行管理。
(二)通过立法明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产权
对于农村饮水工程,应该结合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按照产权明晰、责任明确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产权政策。对于私人投资修建的饮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应归投资者自己所有并由其自己负责管理;对于政府投入为主群众集资投入为辅的饮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应归国家所有,或归村民集体所有,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由用水户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对于政府投入兴建的饮水工程,所形成的资产应归国家所有,并由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负责管理,或由国家委托其他单位负责管理。
(三)强化环境执法监督机制
没有监督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健全的法律监督机制是执法工作依法进行和防止执法人员违法执法、滥用职权的重要保证。[4 ] 1999年3月,发生在武汉市汉阳区的“环境污染第一案”,[5]就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虽然这起案件时间过去近十年,但是在当前由于监管不力而发生的环境犯罪案件依然为之不少。这就充分说明环境执法如果得不到有效监督,那么环境犯罪案件将缕禁不止,由此水污染事件也将频频发生,这也将致使农村饮水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四)统一对农村与城市饮水安全进行法律调控
改变重点关注城市饮水安全的一贯做法,统一调控城市与农村饮水安全,尤其重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针对目前农村饮水安全的整体形势,立法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快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目前我国农村饮用水源管理法规还存在空白,应该在借鉴国外饮用水源保护的管理经验,再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情况,编制出台《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管理条例》,通过建立农村地区饮用水源法规体系,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农村饮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提供法律保障。其次,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水质标准制度和监测制度。水质监测的责任一般由国家机关负责,由于我国农村科技力量落后,环保资源有限,在广大农村地区难以实施传统的常规监测。建议由县、乡两级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指导部门对于农村水源的监测,可依据各地实际情况设立流动监测队伍,而且还应建立村民、乡镇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多层监督体系,保障村民的监督权。再次,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保障公众知情权。通过发布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水量状况的详细信息,为政府进行水源地保护及污染治理提供可靠依据;人民群众掌握了各种信息之后,也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农村饮用水源地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成建国,杨小柳,魏传江,赵伟.论水安全
[EB/OL].http://,2007-07-20。[2]水利部, 卫生部.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水农[2004] 547 号。[3]李宗明.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2005,(10):19~21。
[4]曾文革.加强西部大开发执法工作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1): 30~35。[5]廖华.湖北“环境污染第一案”与环境监管失职罪[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9。
Law-orientated Approaches to 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n Rural Areas
TANG Chunl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Ji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nzhou 3410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s a universal issue home and abroad.In China, nowaday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been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rinking-water safety, especially in the rural areas.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urvey of the drinking-water safety in China’s rural areas, points out the law-making lacuna on the drinking-water safety in those areas, and offers law-orientated approaches to guaranteeing the safety of the rural areas’ drinking-water safety.Key Words: Rural Areas;Drinking-water Safety;Law-orientated Approaches 作者简介:汤春琳(1979—),女,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2007级环境资源法硕士研究生。
第四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管理条例立法研究
中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水资源管理方案之 黄河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探讨项目
课题任务书
1.背景
(1)黄河流域上下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生态环境问题
黄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黄河流域上游在青藏高原的内部,这里不仅是水资源保护的重要区域,也是生态敏感和气候多变地区。大部分的青藏高原高山草甸草原分布在这里,因此环境变化会影响该区域的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由于人类和老鼠破坏,黄河流域的草原遭受不同程度的退化,导致其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黄河流域下游,经常出现断流现象,在过去30年里经常性的断流影响该地区的社会和生态发展。因此,黄河上游和下游水生态环境问题主要体现为:
人类活动和开发的加剧不断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得脆弱,造成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物多样性变得更低;
盲目开垦农田和改变自然湿地被用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模式导致严重的污染;
大量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石油和天然气开发排放污染物严重破坏黄河流域生态系统;
黄河流域人口密度高,频繁的人类活动造成水资源的过度和不合理的使用,使地下水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影响区域供水安全。
(b)水土流失问题
黄河上游地区水土流失极为严重的。黄河流域的气候受到干旱和半干旱大陆性季风的影响,每年大约有10.6亿吨泥沙从黄土高原运送至渤海。然而,土壤和植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密切的关系,任何变化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草原植被的变化不仅改变了植被在地上和地下根系,而且还
改变了地表属性(如坡度、土壤性质等等),并进一步影响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黄河下游地区,由于该区域地形,岩石属性,坡度和植物的变化,该区域草原退化、土壤有机质损耗,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因此,黄河上游和下游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为:
由于人类活动的变化造成黄河源区草地退化是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黄河流域自然条件的变化(例如,水、风以及冻融)引起的岩石侵蚀,泥石流,山体滑坡同样也可造成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一些地区处于干旱区,然而在各种气候中,干旱时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
(c)社会经济状况
黄河上游由于长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特别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得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导致了流域内生产力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对流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也对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产生了影响。下游保水固土植物经济效益较差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具体问题包括:
黄河上下游流域现有保水固土植物经济效益较差且功能单一,不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结合;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可耕地减少、土地贫瘠和生态环境恶化,制约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
流域周边农业、工业、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使周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阻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业人口比例高,人均收入低。
(d)管理现状
黄河上游缺乏科学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方案,导致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失效;下游重经济轻环保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流域治理、生态整治管理的能力建设及技能培训开展不足。因此,黄河上下游管理能力亟需提高。具体问题包括:
黄河上下游地区性土壤流失规律有待深入探讨,缺乏科学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方案;
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整治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能力建设及技能培训开展不足,管理能力亟需提高;
污水治理监管措施不到位,人民缺乏环保意识,污水排放严重; 水源区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下游生态安全矛盾突出,亟需建立有效的上下游协调发展模式。
(2)示范区概况 1)山东示范点
流域介绍 栖龙湾小流域位于山东省莱芜市北部山区、黄河流域大汶河支流瀛汶河上游,隶属于莱城区口镇,总面积10.71 km2。流域年均降水量720 mm,水土流失总面积8.13 km2,占总面积的75.91%,属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流域内总人口2,928人,其中农业人口2,894人,农村劳动力1,437人,农业年人均纯收入1,017美元($1,017)。富家庄小流域位于莱芜市雪野镇西部,介于莱芜、泰安、济南三市接壤部位,大汶河水系瀛汶河支流上游。流域面积8.54 km2,水土流失面积3.60 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42.15 %,流域形状呈条叶状,东西宽3.1 km,南北长5.4 km。流域内总人口1,927人,其中农业人口1,848人,农村劳动力905人。
山东项目建设情况 栖龙湾小流域经过多年连续综合治理,截至2013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9 km2,治理程度达到总面积的64.33 %。建成基本农田525.12 hm2;发展园地面积36.96 hm2;水土保持林面积126.65 hm2;建成塘坝12座、谷坊9座,生产道路29 km。投入1.26×106美元($1,260,000)。富家庄小流域经过多年连续综合治理,流域内有水土保持设施保存面积435.06 hm2,其中梯田54.74 hm2,水保林356.35 hm2,经济林(果园)为23.97 hm2,小型水库2座,塘坝3座,谷坊24座,生产路营林路30 km。
图1 栖龙湾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布局图
2)内蒙古示范点
项目区介绍 乌梁素海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内蒙古第二大湖。水域面积285.38 km2,整个湖区呈南北长、东西窄的狭长形态,湖岸线长约130 km,多年平均水深为0.8 m左右,最大水深约2.5 m,湖面高程常年控制在1,018.5 m左右。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灌排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套灌区3条排水干沟、4条灌溉干渠以及山洪水和降雨是乌梁素海主要补水源,年进水量约501×106 m3,正常年份向黄河排水100×106 m3左右。
内蒙项目建设情况 乌梁素海网格水道工程已于2014年开工,通过开挖水道,以加快水体流动和水质置换,计划开挖水道54条,总长140 km,现已完成总工程量40%,计划2015年8月完工;乌梁素海生态过渡带人工湿地工程及面源污染控制示范推广项目已开工建设,总建设任务6,667 hm2,通过人工湿地的构建,消减农田退水中的N、P含量,计划2016年底完工。
2.目标
深入探讨黄河上下游地区性土壤流失规律,识别水土保持最佳工程措施方案,提高水土保持效益和生态整治能力,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量评估下游湿地的生态价值,探讨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水源区上中下游可持续发展模式。
3.关键活动
(1)开展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
(2)以黄河典型小流域为例,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
(3)探讨黄河流域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4.项目内容
黄河典型小流域上游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经济效率低下,同时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会危害其下游生态健康;为提高下游生态环境质量从而保守地使用流域上游的水资源又会抑制经济发展,降低治理环境和改善生态的能力,故亟需建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此,以黄河上游下游典型小流域为例,首先,定量评估其下游湿地的生态价值,建立流域上游水资源取用与下游生态环境状况的定量响应关系,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其次,综合考虑流域上游经济发展与下游生态安全,从全局角度出发,探讨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模式,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决策。
5.项目预期产出
(1)《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报告》1份;
(2)《黄河典型小流域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评估报告》1份;
(3)《水回馈量核算报告》1份;
(4)《黄河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项目工作总结报告》1份。
6.项目执行计划
本项目期为12个月:
(1)2015.12-2016.04:实施课题调研计划,开展开展黄河典型小流域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估。
(2)2016.05-2016.08:以黄河典型小流域为例,评估其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对下游生态环境及发展的影响。
(3)2016.09-2016.12:探讨黄河流域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7.经费预算(美元)
本课题研究经费控制在10万美元以内,经费来自黄河上下游水-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在签订研究合同后,研究经费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按照合同付款条款,以付款之日的联合国系统美元人民币汇率将美元折算成人民币支付。承担单位或个人有义务按照国家有关联合国项目管理规定和国家财税法律法规提供正规票据并依法纳税。
第五篇:保障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关于农村饮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饮水安全工作,要求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把“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
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安排资金建设饮水工程,重点解决了中西部严重缺水地区农民的吃水困难问题,但仍有一些地区的农村饮水存在高氟、高砷、苦咸、工业污染、微生物等有害物质含量超标以及血吸虫等水质问题。卫生部门和水利部门初步调查显示,目前全国农村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用水的人口3亿多人,其中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的约有6500万人,饮用苦咸水的有3800万人。
据了解,长期饮用高氟水,轻者形成氟斑牙,重者造成骨质疏松、骨变形,甚至瘫痪,丧失劳动能力;长期饮用苦咸水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诱发和加重心脑血管疾病;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器官癌变;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地区,易导致疾病流行,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血吸虫病近几年来呈增长趋势,有些地区与饮用水水源有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农民身体健康和农村稳定,成为人们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重要意义:
一、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在发展中国家,80%的疾病是由不安全的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妇女儿童受危害最严重。要减少疾病、拯救生命,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我国农村有3亿多人饮水不安全,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问题已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季节性缺水、取水不便问题严重影响着群众的正常生活,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农民的迫切需要。
二、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村居民的生存、生活和生产等切身利益。目前,我国农村的饮水设施以传统、落后的分散供水为主,与城市供水有相当的差别,饮水安全问题很多,是我国农村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不仅影响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也是农村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已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国家高度关注“三农”问题,想方设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饮水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些目标和构想就难以实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可减少疾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具有较强的公益性;
农村经济普遍薄弱、农民收入较低,需要政府扶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涉及到水资源等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保护,需要政府统一组织和协调,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针对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的现实,国家应该调整政策倾斜对象,从保护弱势群体、保持农村社会稳定角度考虑,加大对包括农村饮水在内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别,使全国经济和社会均衡发展。《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明确提出:在2015年底前,使无法得到或负担不起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降低一半。我国政府对此已作出了郑重承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对策:
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应根据农村供水发展特点,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制定分阶段目标。经济发达地区,要依靠地方财力,尽快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目标;经济欠发达地区,优先解决对农民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较大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要与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相一致。
二、水源保护与水质净化相结合,防治并重。保障饮水安全,首先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要划定供水水源保护区,加强水源地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污染,防止乱打井超采地下水造成水量不足,或引起不同含水层水质混合,造成饮用水中氟砷等有害物质超标,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源。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必要的水净化设施,向用水户提供水质达标的饮用水。同时建立社会化的水质监测服务体系,对供水水质进行监测、提供水质检测服务,完善供水水质保障体系。对适度规模的水厂要设化验室,做好水质的常规检测。
三、因地制宜,近远结合,合理确定工程方案。根据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当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合理选择饮水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供水方式。首先考虑当前的现实可行性,同时兼顾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水源选择应符合当地水资源管理的要求,根据区域水资源条件选择水源,优质水源优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水源有保证、人口居住较集中的地区,应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并尽可能适度规模,供水到户;经济欠发达、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地区,供水系统可暂先建到集中给水点,待经济条件具备后,再解决自来水入户问题。居住分散的山丘区农民可建分散式供水工程。
四、建管并重,强化用水户参与管理。为管好用好工程,确保工程可持续利用,要广泛进行社会动员,对于工程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工程建成后的水价要让用水户广泛参与,征求他们的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在选择技术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管理条件和农民对水价的承受能力,在保证供水质量的前提下,优先选择管理简便、运行费用低的技术方案。在工程开工以前,要求明晰所有权、落实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明确水价和收费办法及服务体系,确保供水工程良性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五、扶持引导,多渠道筹资。按照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困难大的多补、困难小的少补等原则制定资金筹措计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事关亿万农民基本生存,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性事业,所需投资多,按照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增加投入,扶持引导,确保饮水工程所需资金足额、及时到位;从我国农村现实情况出发,受益农户也要在负担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承担一定的投劳投资责任;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