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安香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临安市香榧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临安市林业局
(2007年7月10日)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干果,也是最具特色、最具市场竞争优势、最具发展潜力的名特优林产品。其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生态价值,是重要的生态经济树种和观赏树种。发展香榧生产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状况、丰富自然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临安香榧产业发展现状
就全省香榧的发展状况看,在大多数干水果市场呈现相对饱和,产品由量向质转变的情况下,只有香榧是急需扩大栽培、规模发展的干果。据统计,目前全省香榧种植面积约30万亩,其中投产面积不到10万亩,年产香榧约1200吨左右,是山核桃产量的1/8,发展前景十分可观。目前香榧市场价格一般在160~200元/公斤,最高年份价格在200-300元/公斤,经济效益位居干水果之首。
临安是香榧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临安香榧曾是南宋皇帝的贡品。清乾隆《临安县志》记载:“风榧,形细长而红尖,出桃源(今属临安板桥镇)者,味甚香美”。1933年,临安香榧的产量仅次于诸暨,居全省第二位。1983年,板桥、三口、临目等地开始利用野生榧树嫁接香榧。由于种植成活率低、种植成本高等因素,发展较为缓慢,基本以农民零星种植为主。2002年,我市提出“大力发展香榧,为临安农民培育第三棵摇钱树”的设想,并于2006年将香榧列入新兴产业加以扶持,香榧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
目前,全市香榧种植株数达到12万株,折合面积5000余亩。主要分 1
布在5个乡镇7个重点村(三口镇长明村、樟坞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街道高山村、板坞村、西天目乡武山村、湍口镇柴家村)。2006年,全市有7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通过验收,今年又新立项了4个香榧产业化示范基地。
二、临安发展香榧产业的优势条件
(一)适宜发展的林地资源较多。
从80年代以来,我市共营建了70万亩杉木林,其中40%的杉木采伐迹地适宜发展香榧。同时全市有10万亩退化竹林、5万亩山核桃老林需要逐年改造。通过在采伐迹地、退化竹林和山核桃老林中改种和套种香榧,既可以解决更新造林树种选择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大面积纯林病虫害增加的问题,还可以快速改变山核桃林地的生态景观状况。
(二)具有丰富的野生榧树资源。
根据省林勘院和林学院于2000-2001年调查资料显示,临安胸径6公分以上的野生榧树资源占全省的82%,达49万株,主要分布在全市25个乡镇、街道。这部分野生榧树通过高接换种,3-5年就可以挂果投产。
(三)具有成功的示范典型案例。
目前,全市已有10多个村进行了香榧培育。其中,三口镇长明村、太湖源镇素云村、玲珑高山村引种的香榧均已结果,并且产量、品质均不亚于诸暨香榧;三口镇长明村袁和荣的两株香榧,从1999年开始,每年的收入都超过5000元,去年达1万多元。
三、当前制约香榧产业发展的问题
(一)前期投入较大,投资期较长。
香榧生长慢,结实迟,前期投入高。实生香榧树,要经历25年左右才能开花结实。嫁接香榧虽然可以实现5年结果的目标,但真正要获得经
济效益,也需要10-15年时间。由于受种苗品质、价格等因素的影响,高标准营建香榧基地,每亩前期投入至少1500元,一般农户难以承受。
(二)优良种源相对不足。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规模较大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壮苗繁育基地,本地培育的香榧苗木相对不足,需要到外地调剂。因此,种苗来源良莠不齐,很多嫁接用的接穗采自低产树、或品质较差的母树,品种与质量难以保证。
(三)偷盗情况时有发生。
由于香榧苗木价格高,部分地区的农民偷挖种植香榧苗木,盗采香榧接穗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榧农发展的积极性。
四、下一步推进香榧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加大扶持,建立产业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要把加强香榧产业发展列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予以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目前,市财政每年拿出10万元资金,对以村为单位、连片50亩以上的示范基地给予1~2万元的资金扶持,这对做大做强香榧产业还有一定差距。从10年发展100万株香榧的目标计算,每年扶持资金至少在100万元以上。扶持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种苗培育和科技推广。同时,要建立香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一位市领导主抓香榧生产,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省、市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加快香榧发展速度。
(二)编制规划,推进产业稳步发展。
根据香榧的生态习性,因地制宜划分不同功能区,制订操作性强的全市香榧产业发展规划。比如,可将我市的三口、板桥、太湖源等乡镇作为香榧主产区,大力拓展种植范围和面积,将连片造林与房前屋后、田边地
角等适当的地块零星种植结合起来,将生态公益林保护与发展香榧生态林有机结合起来,通过5-10年的努力,发展100~200万株香榧(按20株/亩即发展5-10万亩),培育出一个年产值3-5亿元的新兴产业。
(三)抓好管理,加强香榧种苗建设。
要对现有苗圃加强指导管理,积极培育优良香榧品种采穗圃和资源圃,建立香榧种苗繁育基地。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措施,使严格按规范生产经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规划生产经营的受到处罚,避免假冒伪劣种苗坑害农民情况的发生,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四)加强服务,健全产业保障体系。
要加大科技兴榧力度,积极争取浙江林学院的科技支持,加快香榧古树的保护、香榧种质资源选优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注重香榧科技示范户与香榧嫁接能手的培养,形成香榧技术推广网络。要建立全市香榧产业协会,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技术、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要重点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一条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总之,只要全市上下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我们相信,通过10年的努力,在临安大地上发展100万株香榧(按20株/亩即发展5万亩),完全可以为临安农民培育出年产值3~5亿元的新兴产业,成为继竹笋、山核桃后的第三棵摇钱树。
第二篇:诸暨香榧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诸暨香榧产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丽水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屠铁剑
摘要:诸暨市是全国的香榧之乡,是香榧(细榧)的发源地。由赵家镇的杜家坑、里宣等村逐渐发展起来的。诸暨香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面积达5.8万余亩,古榧群达126个,百年以上榧树3.7万株,五百年2.5万株.千年以上古榧树2700株.此报告介绍了诸暨香榧产业的现状,分析了香榧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对策。
关键词:香榧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香榧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干果,是诸暨的著名传统特产,以枫桥香榧闻名中外。香榧是产区农民发家致富的摇钱树,已有上万农户靠经营香榧、苗木而走上了富裕之路,过上了小康生活。诸暨香榧主要分布在赵家镇钟家岭、西坑、杜家坑周边的16个村,具有历史最久、面积最大、产量最高、品质最佳的产业优势,香榧产业已成为诸暨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诸暨香榧产量持续增长,全市现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香榧总加工能力超过600吨,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产品内销上海、南京、广东等地,并外销日本、东亚一带。
1.香榧产业的现状
1.1 面积、产量不断上升
诸暨是枫桥香榧(细榧)的原产地,细榧品种是由赵家镇的杜家坑、里宣等村的宣氏祖上选育出来后,通过嫁接繁育逐渐发展起来的,1984年在香榧种砧嫁接技术的推广之后,诸暨香榧种植面积不断扩增,并不断向周边的其他县市扩散。香榧树生适宜生长在温暖、湿润、凉爽、日夜温差较大,多云雾的气候,海拔300—700m的低山丘陵地区,土壤以肥沃深厚的黄泥土、石灰质风化土为好。1998年以来诸暨市在推广了香榧人工授粉新技术及保果增产技术之后,使香榧连年获得丰产丰收。据诸暨市林业部门统计,目前诸暨市共有香榧种植面积6.5万亩,处于盛产期的香榧林面积1.2万亩, 自2002年起年新发展香榧基地都在5000亩以上。1998年起平均年产量500t以上,2001年687t,2004年
857t,2006年1100t,创历史最高产量。
1.2科技兴榧成效显著
诸暨历来重视香榧的科研,从20世纪50—60 年代的香榧人工授粉、圃地育苗、小苗嫁接、假种皮提炼香油,到70—80年代成立林科所,重点致力于对香榧的研究,经科研人员的努力,取得种砧,根砧嫁接育苗、扦插繁育等科研成果。2003年冠军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合作研究成功香榧假种皮提取紫杉醇。特别是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实施科技兴榧战略,进行科技攻关,并重点抓好科技成果的推广、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如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香榧的年产量从推广香榧保果增产技术前的总产量25t猛增到65t以上,产值140万元以上。年发展香榧的面积从原来的200多亩猛增到现在的800多亩。为提高香榧成活率,今年全市普遍采用嫁接苗种植,其中容器苗的比重达到60%以上,比往年明显提高。正是由于对香榧的重视和深入研究推动整个香榧产业的发展。
1.3加工企业不断兴起,商标意识加强
随着香榧产量翻番增加,连年丰产丰收,香榧加工企业不断增加,商标意识增加,品牌大量增加。1994年诸暨市香榧没有注册的商标品牌,都叫枫桥香榧,1994年6月赵家镇工贸实业总公司申报注册诸暨市第一只“枫桥”牌香榧商标,开始进行有规模的加工生产,至1999年还只有枫桥、阿土、榧皇、老河、冠军等不到10家企业和商标,至2006年全市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其中市区有专卖店的企业30余家,年加工销售规模在200t以上的企业有3家,涌现了如冠军、老何等龙头企业,同时厂房、设备不断更新,加工方法已从传统的铁锅手工炒制发展到现在的用铜锅机器炒制,产品的花式品种在增加,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企业商标意识的加强有利于香榧产品质量的不断提高,便于香榧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使香榧产业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1.4积极保护和发展名牌产品
为利用枫桥香榧的名牌优势,保护和发展香榧产业,多次将枫桥香榧、冠军香榧、老何香榧参加国际国内的农业博览会、名特优农产品的质量评比而获得金奖产品称号,近年又将“枫桥香榧”创建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中国国
际农业博览会的名牌产品和首批浙江省绿色农产品,枫桥香榧(细榧)基地获得了绍兴市级绿色农产品和森林食品基地。
诸暨先后获得了“中国香榧之乡”、“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赵家镇“浙江省香榧之乡”等称号,同时开展了《枫桥香榧原产地保护》的申报,建立了《枫桥香榧自然保护小区》,开展香榧古树名木的调查登记和保护、省级林业特色基地《诸暨万亩枫桥香榧示范基地建设》、《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香榧质量评比等工作,制订了一系列香榧标准,来规范香榧生产,使“创名牌、保名牌、树名牌”的工作不断深入,用安全优质的香榧质量,维护诸暨香榧的声誉,促进了诸暨生产的发展。
2.存在的问题
2.1 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年产量悬殊大
香榧基地的经营水平虽比周边县市高一些,但集约化经营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在基地发展上偏重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高,在基地管理上大都是粗放管理,如雄树不足,陡坡土薄的榧树不砌坎培土,只进行劈草抚育,盲目施肥,盲目使用农药,乱授花粉形成认为的大小年等,其结果是香榧的效益和质量相当悬殊。如以赵家镇外宣村为例,该村06年香榧人均产量为300公斤,人均产值8400元(其中该村盛产香榧的种植面积为300m2/人)。其中05年香榧人均产量为100千克,人均产值4000元。好年与差年的产量相差近三倍,产值相差二倍多。
2.2质量意识有待提高
近几年应用保果技术后,香榧产量大幅度增加,但质量反而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一家一户传统的小农经济经营观念和经营方式造成的。一是摘青,因香榧多、劳力少,怕偷窃等原因而提早采摘;二是处理不及时,因采摘时间长,没及时剥壳处理,或堆放场地不足,堆放过厚导致发热腐烂而变质;三是为省钱省力而单纯施化肥、不施有机土杂肥,使香榧的香气、鲜味、松摧度等质量下降;四是长期用外地的劣质花粉授粉,不注重雄榧树的种植和保护,导致香榧的外形和品质发生变化。五是存在不少香榧经营商把往年的陈榧混入新出产的香榧中,人为的降低了香榧质量。
2.3科研经费短缺,扶持力度不大
香榧虽然高产出的干果树种,经济收益期长,但其产前期长、投入大,真正有产出需15年以上,因此高额的苗木投入(香榧嫁接苗每666.7m2需450元以上)和15年的管抚费用,一般农户难以承受。并且在短时间内,要迅速提高香榧产量十分困难。市林科所成立后,政府每年下拨的只有人头费,项目经费极少,近20年来林科所几乎没有添置仪器设备。同时,缺少专业的香榧研究人员给榧农提供技术指导。榧农的科技兴榧意识不强,导致香榧产业发展缺乏科技支持。
2.4 宣传存在地区的局限性
诸暨于1997年8月获得当时全国唯一的“中国香榧之乡”、2001年3月获得“中国名特优经济林香榧之乡”的荣誉称号,枫桥香榧多次荣获国内外优质农(林)产品金奖,1999年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2003年香榧产业协会在诸暨成立,但这些有关香榧的媒体宣传与广告牌只局限在诸暨当地及周边地区。在其他省市的相关媒体中很少见到有关香榧宣传。
2.5品牌杂乱,市场经营不够完善
(1)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香榧树零星分散地分到一家一户经营,难以进行统一的集约化经营。(2)加工企业(农户)多、规模偏小,50余只注册商标加上没有商标的杂牌,使销售市场鱼龙混杂,销售的香榧质量达不到应有的标准。(3)质量技监等部门对香榧的市场管理力度不够,存在许多管理漏洞,相关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3.发展对策
市委市府要把香榧发展列入今后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增加资金投入,明确落实和出台各项资金扶持政策,高质量地建设省级林业特色香榧示范基地,搞好香榧品种改良技术改造试点工作,加快香榧发展速度,采用基地集约化经营模式,准备到2015年完成“建立2千亩香榧苗木基地,发展3万亩香榧幼林和2万亩香榧盛产林”规划。
3.1设立香榧发展基金
设立诸暨市香榧发展基金委员会,并每年下拨一定量香榧基金。用于香榧科研、新产品开发、加工设备的研制和更新,《无公害香榧》标准的推广使用,香榧古树的保护、质量评比、协会建设、扩大宣传,奖励名牌产品、绿色农产品,奖励对诸暨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3.2 加大科技兴榧力度
政府积极鼓励香榧研究所与附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科技协作,开展良种选育、遗传育种、密植速生丰产、香榧剥壳、深加工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科研成果和营林新技术,不断吸收、借鉴和应用其他产业的先进技术,促进香榧生产的发展。
3.3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
按照“同意、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诸暨市先后制订了《枫桥香榧(细榧)技术条件》、《香榧良种与丰产栽培》、省《无公害香榧》标准等系列标准,并大力宣传推广这些标准,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规范香榧产业。同时还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和奖惩缺席,使来格按照标准生产加工的榧农和企业得到鼓励,不按标准生产的受到处罚。以提高香榧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增加诸暨香榧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产业化发展进程。
3.4 创建香榧精品,加强宣传
长期以来有响亮的枫桥香榧品牌,近年来也创出了“冠军”、“老何”等知名品牌,这需要依靠科技,通过加强品牌质量的监督管理,淘汰一部分不合格的商标产品,树立和扶持3-5家质量上乘、信誉卓著的企业品牌,打造香榧名牌精品,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
香榧虽然是中国特产,枫桥香榧的声誉也较大,但实际上,就浙江省对香榧的了解也不够,通过我们在全省范围内的抽样问卷调查显示,不知道的人占37.76%,知道香榧但是没有吃过占57.01%,只有48.02%的人认为香榧产自诸暨。因此,真正要做大做强诸暨的香榧产业,创出名牌外,加强宣传力度,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知名度。(1)在诸暨城市广场、火车站、杭金衢高速公路上等地方设置更多的“中国香榧之乡——诸暨“的巨幅广告牌。(2)设立诸暨香榧专业网站(中英文),向全国和世界宣传介绍诸暨香榧。(3)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上多层次开展香榧的宣传活动。(4)大力发展香榧森林公园的旅游业以及其他特色农产业,相互带动,从另一方面提高诸暨香榧知名度.3.5 走产业化发展之路
要加强诸暨枫桥香榧协会的建设,加大对协会的投入,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协会与榧农、企业的联系,强化协会有技术、市场、信
息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促进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和协作。要鼓励企业自办基地和承包经营基地,还要鼓励和支持榧农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机制,以解决香榧因分户带来的经营分散、规模偏小、管理不便的问题,培养有一定规模的香榧种植大户和高产值的香榧基地。同时要扶持、培养和发展几家集香榧种植、收购、加工制作、市场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走出以协会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从整个实践调查的结果分析看,诸暨香榧的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又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辅垫,并有当地政府和科研单位的大力支持,榧农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基地集约化经营水平低,年产量悬殊大,宣传存在地区的局限性,经营分散、品牌杂乱,产业化程度低。为此,我们建议设立香榧发展基金,加大科技兴榧力度,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创建香榧精品,加强宣传,提高诸暨知名度,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总之,通过此次对香榧产业的实践调查,我们意识到了香榧产业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必须关注的三个重要性——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建设,科技应用。
参考文献:
[1] 童品璋诸暨香榧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经济林研究2003年04期 ·
[2] 黎章矩程晓建戴文圣金保华 王安国浙江香榧生产历史现状与发展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http://诸暨网2006-12-6一颗香榧125公里的上市路
林业部门的消息证实,目前诸暨市香榧总面积5.8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5%以上。今年当地香榧总产量可达到700吨。今年的香榧增产和气候适宜、林区管理得当有关。行内人士介绍说,主产区诸暨现在共有香榧生产、加工企业40余家,注册商标50余个,香榧生产经营合作社6家。全市香榧总加工能力超过600吨,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
第三篇:产业发展汇报
拉萨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及邛崃旅游产业发展建议
拉萨旅游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一个新兴产业成长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外汇收入提高就业比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在拉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旅游系统按照“环境立市、文化兴市、产业强市、民生安市、法制稳市”的发展战略,以实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在应对挑战中创先争优,在推进创新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加快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拉萨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拉萨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已初步形成了六要素相配套的较完整的产业体系,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旅游接待连续保持20%以上的增幅:2006年、2007年接待游客量分别达到170、274万人次,2008年受“3.14”事件、汶川大地震和世界金融海啸的严重影响,游客接待量下降至136万人次。为了尽快恢复旅游产业的复苏,拉萨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旅游业逐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2009年实现游客接待量达320万人次,到2011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14.43万
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43%,实现旅游总收入51.1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1.36%,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4.41%,2012年拉萨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50.89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6.53%,实现旅游收入65.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12%,超额完成了工作任务,2013年截至目前,2013年,截止目前,累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43.6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7亿元。全年预计将实现旅游接待量780万人次,旅游收入82亿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20%和25%。
(一)宏观环境进一步改善
近年来,拉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带领全市各县(区)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精神,先后研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拉萨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系列文件,把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并高规格成立了拉萨旅游产业发展协调委员会,督导各县(区)、各部门全力推动旅游工作。市委、市政府领导也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旅游产业发展资金也从2009年的400万增加到了2012年设立800万元,充分说明了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江苏、北京两省旅游局也多措并举助推拉萨旅游业发展,形成了以项目援助为重点、资金援助为保障、智力援助为根本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援藏工作格局。
(二)旅游基础设施稳步提升
以“吃、住、行、游、购、娱”为核心的旅游基础接待设施在拉萨已经具备一定规模。旅游服务中心项目基本完
工,娘热、夺底等5个乡村旅游规划完成终审,11个旅游信息查询终端交付使用,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2939亿元,铁路、公路和旅游景区(点)沿线可视范围内的景观改造工程全部完成,香格里拉大酒店、圣地天堂洲际大饭店、飞天国际大酒店等项目加快推进,积极配合中国西藏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资8400万元,将有效推动全市旅游硬件服务设施的整体上档升级。目前,全市共有A级旅游景区11家。AAAAA级1家(布达拉宫),AAAA级4家(大昭寺、罗布林卡、博物馆、娘热民俗风情园),AAA级1家(堆龙旭日牧区生态民俗园),AA级3家(仓姑寺、德仲温泉、思金拉措湖),A级2家(卓玛拉康、夺底乡维巴村)。共有星级宾馆、饭店及社会旅馆690家,民营企业占60%以上。星级宾馆、饭店共132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5家、三星级 48家、二星级26家、一星级 8家。星级家庭旅馆33家,其中金星22家、银星6家、铜星5家。社会旅馆558家。星级宾馆、饭店共客房24427间、床位45853张。
(三)旅游管理体制进一步深化
根据拉萨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创新和完善旅游工作协调机制的工作要求,在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先行先试,从深化旅游景区管理机制建设着手,推行“三权分离”管理机制,起草了《拉萨旅游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办法》和纳木措景区管理委员会、八廓街历史文化街区管理委员会组建方案,为逐步实现景区开发经营管理工作规范
化奠定了基础。深化旅游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旅游常态化联合执法工作机制,设立旅游团队“绿色通道”备案制度,在全市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272名旅游服务督导员,进一步提升了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深化行业管理机制建设,成立旅馆业协会、旅行社协会和旅游购物协会,实现行业监管自律化。
(四)旅游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
以诚信旅游建设工作为抓手,推动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诚信守法经营,引导游客理性消费,建立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2011年,首次召开了全市旅游质监工作会议,强化了市县两级旅游执法职能,采用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基层旅游质监人员开展了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的旅游执法机制。建立诚信旅游服务监督机制,在拉萨135个便民警务站和大昭寺设立旅游服务督导员开展旅游指南和咨询服务工作,组织旅游、公安、卫生、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活动,截至目前,共查处违规导游46个,发现违规旅行社21家,发现非法拉客人员38名,与公安部门共同抓获倒卖布达拉宫门票人员22名,有效地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据市场抽样调查显示,98.2%的游客对拉萨旅游环境和服务质量表示满意,73%的游客有意重游西藏。
(五)旅游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积极参加由国家旅游局牵头举办的系列国际国内旅游展览会(交易会),并联合七地区在“珠三角”和“长三角”重要客源地开展冬游西藏巡回促销。第七届纳木措徒步大会
反应强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台等主流媒体聚焦拉萨、宣传拉萨、推介拉萨,纳木措徒步大会的品牌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持续增强。为全面提升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拉萨投资近400万元拍摄的“美丽家园〃幸福拉萨”宣传片继续开展冬季补拍工作,藏历新年、越冬候鸟和魅力冰湖等自然人文景观顺利完成拍摄。拉萨旅游局制定的《2013年拉萨旅游宣传促销计划》,明确了推动旅游与体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任务,将举办纳木措徒步大会、户外高峰论坛、名人登山活动、摄影大赛四项活动。
(六)民生项目进一步实施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和“民族团结月”活动,党员干部带头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存在困难和问题,2012年,全年累计筹到扶贫款达80000元。按照“四业”办公室的安排部署,举办农牧民技能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140人。以全国旅游援藏工作座谈会在拉萨召开为契机,深化与北京、江苏的技能培训合作,组织维巴村“两委”班子成员和致富带头人共7人,前往北京市考察乡村旅游项目,邀请江苏省旅游学院教师赴拉萨开展技能培训,共培训乡村旅游管理人员40人。2012年,全市通过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就业达到12324人,创收1亿余元。
(七)乡村旅游建设项目进一步发展
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13年截至目前,热振唐古风甲玛标段已经开工。墨竹工卡县德仲温泉项目、堆龙德庆县邱桑温泉项目已完成初审,等待环评施工。思金拉措、直贡替寺景区项目已完成评审,等待资金开工。达普天文台
项目、次角林沟集散广场建设项目等上级部门审批。2013年财政资金项目主要包括堆龙德庆县游客接待中心、当雄赛马场建设项目、曲水才纳乡民俗旅游村建设项目,目前正在等待自治区旅游局审批。以上13个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开发拉萨乡村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带动景区所在地的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业协调发展。
在拉萨旅游业不断取得飞速发展的同时,分析拉萨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六大矛盾依然存在:“市场高速增长与可进入性受限的矛盾”、“旺季一票难求与淡季门可罗雀的矛盾”、“核心景区超载与市郊旅游滞后的矛盾”、“高国际认知度与低国际化水平的矛盾”、“转型升级需求与资金人才制约的矛盾”、“圣洁城市形象与混乱市场环境的矛盾”。如何解决好上述矛盾成为我市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邛崃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以旅游项目国际化为载体,推进硬件建设国际化
1、加强旅游规划工作。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工作,掌握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找准邛崃文化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唯一性,准确定位。科学编制旅游开发专项规划,注重同相关规划的衔接,着力将旅游项目纳入国家、省、成都市重点项目中。加强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的动态管理,建立定期公布项目进度和退出制度。重视旅游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为投资者和项目搭建交流平台。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认真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切实落实好以南丝路文化、文君文化、红色文化、邛酒文化、邛窑文化、以及邛羌文化为主的旅游项目策划、包装、打造,重点推进天台山、平乐、大同等景区
开发建设,建设我市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功能区,抢抓机遇,化危为机,助推我市“丝路首城”建设步伐。
2、创新产品开发,在产业融合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以及农业等产业的融合,切实加强文化与旅游的相互促进。重点做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继续做好南丝路文化节、文君文化节,创新开展邛酒文化节、邛茶文化节等特色活动,促进一三产业的融合,提升整体形象,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政府主导发展乡村旅游的力度,重点打造旅游示范乡(镇)村(居)的建设,以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
3、创新发展模式,在要素均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旅游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完善集散、咨询、引导、救援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邛崃市游客集散中心和天台山、平乐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工作,鼓励扶持特色旅游乡村建设,重点完善旅游景区点和旅游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以“文化+产品+盈利点”为开发思路,丰富旅游产品建设,积极打造“南丝路水上走廊”、世界名酒文化走廊、“天府新区水源工程输水干渠景观走廊”,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建设,积极打造夺底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要继续以培育五星(A)级、提升四星(A)级、壮大三星(A)级为抓手,特别是在星级乡村农家乐(酒店)的评定上要实现质的飞跃,不断增强邛崃旅游的吸引力。
(二)以旅游营销国际化为窗口,推进整体旅游形象国际化
加强形象宣传和产品推介。加强与央视等主流媒体的深
度合作,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分众传媒、大型旅行社门店等平台,加大邛崃旅游形象品牌宣传,积极争取在《中国旅游报》、《国家地理杂志》开办旅游专版,扩大宣传,提升知名度,进一步树立邛崃旅游整体形象。以节庆活动为载体,整合资源,营造氛围,举办特色鲜明、轰动效应强的节庆活动,推出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努力做活淡季市场,着力拉动旅游消费需求。积极宣传、策划、营销能代表邛崃特色的大型实景剧(如创作、拍摄以茶马古道,司马相如、卓文君为题材的舞台剧),使之成为国内旅游演艺的精品工程和邛崃旅游的新亮点。
(三)以旅游管理国际化作为保障,推进旅游服务国际化
以我国第一部《旅游法》颁布为契机,以提升服务质量和企业素质为重点,强化诚信建设工作,规划出台《邛崃旅游服务标准化实施细则》、《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基本标准实施细则》,加大旅游技能和管理型人才的培训和引进,全面提升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标准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强旅游行业管理。规范旅行社经营和旅饭店管理,开展联合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社”、“黑店”等不法行为,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建设诚信旅游管理平台和诚信企业信息库,推动诚信旅游建设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开展游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布季度、半年和满意度调查报告,督促企业加强管理,改进服务,提升质量。
1、创新培训机制,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加强旅游培训工作。加大“乡土旅游人才”的引导和培
训工作,进一步完善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建议建立邛崃旅游专家顾问团,借助“外脑”为邛崃游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重点转变服务理念,强化对旅游一线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服务人员整体素质。
2、创新工作机制,在自身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大力整合土地、林地、景区景点、文化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的转让和交易,进一步完善政府主管、企业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建立适应旅游功能区建设的管理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把各项工作的执行落实到位。加强行风建设,落实行风建设工作责任制,完善旅游行政管理和行政监察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开展旅游行风明察暗访和旅游市场检查,充分发挥行风监督员职能和作用,切实解决好损害游客合法权益的突出问题。
第四篇:油茶产业发展汇报(稿)
邵阳市油茶产业发展汇报
油茶是我国独有的具有极高营养、健康及经济、社会价值的国宝级特色资源,油茶产业具有不可限量的发展前景,可望成为我国特色农林业中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市油茶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资源丰富,油茶一直是我市林业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传统产业,绥宁县曾被称为“万顷油海”,邵阳县更是湖南省的油茶基地县。
我市油茶有近五百年的经营历史,解放后,油茶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上世纪70年代,油茶林发展到55余万亩,遍布全市12个县市区,其中以邵阳、绥宁、邵东三县分布最多,分别为13.5万亩、8.2万亩、2.9万亩。油茶产业曾是我市邵阳、邵东、绥宁等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油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80年代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劳力的转移、资金缺乏、管理粗放,油茶林大面积的荒芜,加上树龄老化,病虫危害严重,火灾和人为损毁, 我市油茶林面积及产量急剧下降。总面积由原来的 52.4万亩递减到现在的 30.2万亩,亩产量也从原来的每亩5公斤下降为2—3公斤。工业加工方面,长期以来,我市茶油加工一般为家庭作坊式,规模小,加工粗放,科技含量低,原料的利用率较低。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力度不强,整体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的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提高。
近年来,油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2006年国家林业局《关于发展油茶产业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建立以湖南、江西为中心产区,以建设高标准生产基地为基础,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油茶精深加工为重点,大力推进油茶产业化经营,提高油茶产业化发展综合效益。”《意见》为我省油茶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优化环境生态、发展区域经济、形成林业的核心竞争力将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发展油茶产业,是我市拓宽林农增收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我市“兴工强市”战略实施重大举措。
如何抓住国家林业局政策扶持的契机,将这一深得市场和林农青睐的传统产业做强做大,是当前油茶产业发展的工作重点。
二、发展思路、规模与布局
(一)、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手段,以效益为中心,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稳定现有经营面积的基础上,坚持新造与低改相结合,坚持丰产林基地建设与精深加工利用并重,大力推进良种化进程,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茶油产品质量,打造油茶加工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逐步实现油茶产业的高科技、高质量和高效益,从而达到政府增税、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目的。
(二)、发展规模
全市共发展油茶高产基地建设规模50万亩。其中 油茶新造10万亩、更新改造10万亩、油茶垦复(修整)21.0万亩、油茶品种改良9.0万亩、油茶种苗基地500亩。在上述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油茶优良品种无性系繁育基地300亩和建立高产示范片2万亩。
(三)、区域布局
1、种苗基地建设:邵阳市林科所200亩,邵阳县林科所(苗圃场)200亩,邵东县100亩。
2、油茶无性系繁育基地建设:邵阳县100亩,邵东县100亩,市林科所100亩。
3、油茶高产培育基地建设:邵阳片3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7.0万亩,更新改造7.0万亩,油茶垦复12.0万亩,品种改良9.0万亩。
绥宁片1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0.5万亩,更新改造0.5万亩,油茶垦复7.0万亩,品种改良2.0万亩。
邵东片10.0万亩,其中油茶新造2.5万亩,更新改造2.5万亩,油茶垦复2.0万亩,品种改良3.0万亩。
(四)、时间布局
油茶高产基地建设期限为四年即2009—2012年。其中2008年作好种苗生产基地设计,圃地选择、引种、整地、育苗工作和2009年造林苗木定购工作。2009年春油茶造林伊始,年平完成造林面积5万亩。2008年动员群众对现有产果期油茶林实施垦复修剪,每年完成15万亩。
三、工作重点
(一)、出台扶持政策,创造推动油茶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1.积极拓宽产业发展投资渠道。各级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要出台扶持政策,建立健全专项资金渠道。结合退耕还林、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安排丰产示范林建设。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贷款,支持油茶加工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积极争取国家有关专项经费,加快油茶优良品种的繁育推广。
2.完善林权林地流转机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油茶林向有经济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经营者流转。切实坚持“谁造谁有”的林业政策,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油茶 4
资源发展。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推动油茶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油茶经营效益。
(二)、强化科技支撑,切实提高油茶经营的科技水平广泛开展与科研院所联姻活动,充分发挥其科技优势,集成资源,大力开展油茶科技攻关。依靠科技创新,切实解决油茶产业发展中技术重点和难点。力争在油茶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和培育技术、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技术质量标准研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着力推进油茶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积极推广产量高、含油率高、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按照本地资源状况和生产水平,采取低产林改造、更新改造和新造林相结合的经营措施,搞好分类经营,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切实提高油茶集约经营管理水平。
(三)、积极培育油茶产业主体,打造油茶产品品牌 1.积极培植油茶龙头企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措施,着力扶持“中富油脂”等油茶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油茶产业链的延伸。从机制创新入手,引导企业参与油茶原料林基地建设,推动“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的发展。
2.支持油茶专业协作组织的发展。各级政府及林业部门大力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开展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咨询、代销生
产资料供应、产品营销等服务项目,切实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适应能力。
3.着力培植油茶种植大户。通过项目支持、林权制度改革、合理林地流转等手段,为有实力、懂技术、善经营的油茶种植大户创造好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油茶产业上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加强行业指导和服务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工作指导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指导,广泛宣传油茶及其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切实加强油茶种苗生产和市场的监管,加大油茶种苗管理的执法力度,实行油茶种苗生产和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坚决打击非法经营、制售假劣种子、嫁接穗条、苗木的行为,切实保证油茶种苗的质量。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发展油茶产业是一项惠民利民的系统工程,开发时间长,投资大,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性强。为确保工程顺利进行,市、县两级政府要成立以行政首长为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发展与改革局、国土局、林业局、农业局、农机局、财政局、招商局、农村办、扶贫办、开发办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设立油茶产业开发办公室,办公地点设
发展和改革局,专门负责油茶产业开发的组织协调、工作督导以及日常管理和调度工作。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领导、组织本地区的油茶产业开发工作。
(二)、制度保障
为做大做强我市油茶产业开发,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管理制度。重点明确以下制度:一是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市、县、乡、村四级责任制度。各级行政领导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亲自抓,主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具体抓。二是实行项目法人制。以产业开发办公室为项目法人,充分行使法人权力。三是实行项目工程监理制。由市、县两级政府委托市林业调查规划院对整个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承担相应的责任。四是质量责任制。严格质量管理,认真落实“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的质量责任制。
(三)、政策保障
油茶产业开发能否取得成功,政策措施非常重要,市、县两级政府在出台扶持政策时务必明确:
1、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和“谁造谁有”的原则,切实维护好经营者合法权益。是谁在从事油茶产业开发,利益就归谁所有。油茶产业开发经营权一律延长到30-50年,同时造林、经营权属允许继承、拍卖、租赁、转让。、优化资源配置,鼓励大户承包经营。想方设法、切实改变目前经营分散、资源浪费严重的局面。为了提高整体经营
效益,就要积极引导、支持林农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油茶生产专业协会,以土地入股、资金折股,合伙经营,共同开发等形式加速油茶产业开发;万一协议不成,不能合理流转的,也要对现有的油茶林地,通过招标、拍卖、租赁、入股、承包、转让、协议等形式,依法有偿自愿地将一方的林地转给另一方经营,促成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优化资源配置,加速油茶生产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林农的生产经营权受法律保护,要多做政策解释,维护社会稳定。
3、多渠道扶持政策。全市上下都要关心支持油茶产业开发工作。计划部门要做好油茶产业开发的计划申报工作,协助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申报项目工程计划。财政部门要加强所有资金管理,保证专项资金安全使用。招商部门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有实力、会管理的大型油脂企业尽快参与我市的油茶产业开发。林业、扶贫开发等部门要争取国家油茶产业开发项目尽快在我市实施,优先将油茶新造林纳入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业综合开发等工程建设。国土部门要将油茶垦复纳入国土整改范围。农机部门将垦复机械纳入农机补贴内容。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和坚决制止破坏油茶林资源、哄抢偷摘油茶果的行为,维护油茶产区社会秩序,切实保护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各乡镇人民政府要积极配合,切实加强本乡镇油茶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化解各种矛盾纠纷。
4、专项补贴政策。油茶生产在我市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市、县两级财政要对油茶产业开发工作设立 8
专项财政补贴。不论何种经济组织,凡对现有油茶林完成除草、垦复工作的,在冬季检查验收合格后,每亩财政一次性补助50-100元。新造林在秋季验收合格后每亩一次性补助100-200元。
5、税费减免机制。茶油生产周期长,从栽植到开始受益要4-5年,16年才进入盛果期,受益时间可达70-80年。前期开发只有投入,没有收入。为促进我市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市、县两级政府要出台《油茶产业开发项目管理办法》,建立税费减免机制,对从事油茶产业开发的企业给予前3年的税费减免。
第五篇:船舶重工产业发展汇报
广陵区船舶重工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广陵区经信委
区划调整以后,随着李典等五镇划入我区,船舶重工产业成为我区的五大重点产业之一,在我区工业经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船舶重工产业基本概况
1、产业分布。我区船舶重工产业以北洲功能区(覆盖李典、沙头、头桥)为中心,辐射杭集、泰安。其中,北洲功能区成立于2006年8月,先后聘请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北洲功能区概念性规划,上海中船九院编制了船舶(重工)产业园总体规划,江苏科技大学编制了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规划,功能分类明确、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管理规范。目前,园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核心启动区12平方公里,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近12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70多亿元,先后建成了对接沿江高等级公路、贯穿园区的4.8公里太平洋大道,通往中铁宝桥、环洲的21公里堤顶硬质路面,以及东西向的横三路和南北向4.4公里的环洲产业大道。此外,一座220千伏、两座110千伏变电所和三座企业自变电站已投入运营,保证了园区电力需要;16公里的污水管网,与扬州污水处理厂对接贯通,自来水在全市率先实现统一供水。园区开始建设后,先后有大洋造船、中铁宝桥钢结构、西城环洲材料、托尼船业等一批大体量项目入驻发展,成为扬州市船舶工业“三园一基地”的核心区域。
2、产业规模。船舶重工产业目前是我区体量最大的产业,产业内有企业30余家。2011年仅规上企业产销规模达到240亿元,约是全区规上产值的四分之一,对全区工业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明显,如今年上半年,船舶重工产业受宏观市场影响出现明显下滑,对我区工业经济开票销售和入库税收的负向拉动达到6个点以上,而其他产业正向拉动力合计不足2个点,无法挽回船舶重工产业对我区工业经济造成的下行拉动。目前,船舶重工产业主要包括船舶制造、船用配套件制造以及重工机械三个方面,其中船舶制造以高附加值特种船型为主要发展方向,船舶配套向高端配套努力,重工机械向吊装设备、运输机械、港口机械等转变,海洋工程向深海能源开发设备及配套进军。目前,产业以大洋造船、环洲船用新材料等两家百亿元企业为核心企业,太平洋重工邗江分工司、海星船舶、托尼造船、海川船业和华泰等企业相互配套。
3、重点企业。大洋和环洲是产业内的重点企业,2011年产销规模双双突破百亿,占产业总量的80%以上。其中,大洋是造船企业中的核心企业,是太平洋集团倾力打造的“将简单产品做到极致的”运输船建造基地,目前主要以建造皇冠系列散货船为主,包括皇冠58000载重吨、63500载重吨和118000载重吨散货船。环洲是由西城集团和扬子江船业两家中国500强企业通过“强强联合”方式,对原环洲公司实施资产重组而成立的一家专业生产船用配套材料的重工企业,目前以形成了废钢循环物流——炼
钢——轧钢——精密铸造较为完整的船用中厚板生产链条。中铁宝桥是由央企中铁宝桥公司投资兴建,是重工机械企业的核心企业,2011年底由分公司变更为子公司,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桥梁钢结构生产基地,形成了年产钢桥梁、钢结构12万吨的产能。其他企业中,托尼船业成功实现与天津北方国际集团的重组,未来可实现造船及配套产销40亿元的规模;海川船业是有40多年的造船历史老牌船厂,目前主要产品有3500吨级、2000吨级油化船、意大利6200吨级化学品船,企业发展前景广阔。
二、船舶重工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宏观市场遭遇寒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受欧债危机影响,国际航运业低迷,造船行业随即开始进入“寒冬”,我国造船行业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造船业三大指标不大乐观,其中新承接订单量下降幅度更是达到了47.3%,而江苏省达到了61.7%,散货船价下降了50%,企业利润空间大幅缩减,浙江更有一批中小船厂相继破产。我区船舶重工产业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开票销售、入库税收、用电量等第三方指标,连续6个月负增长。大洋虽然今年可以实现产销增长10%的目标,但利税却一直呈下降态势,并且今年直到7月才第一次新接订单。预计船市低迷很可能将持续3-8年,我区船舶重工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将日益突显。
2、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江苏省是我区船舶制造产业的主要基地,省内船舶工业园区、船舶及配套企业数目众多,产业结构
相似度高,并且很多地区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我区。如靖江船舶产业,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75.1亿元,是我区船舶重工产业的1.56倍。其中,新世纪抢占大中型散货轮、油轮市场,主要产品是7.34万吨油船,在世界造船排行榜中名列第13位;新扬子则以制造集装箱船为主,也跻身全国前10名;东方重工,主攻起重工程船等多用途船领域。此外,还有一批专业的船用配套件制造企业,如亚星锚链已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船用锚链和海洋系泊链生产基地。无论是企业数量和规模、产品的多元化还是产业配套程度,都要优于我区。仅在扬州市内,江都、仪征船舶产业的发展水平都与我区不相上下,因此,我区船舶重工产业要顺利“过冬迎春”还面临着强烈的竞争压力。
3、产品低端特点明显。我区船舶重工产业产品一直以散货船为主,其价值无法与集装箱船、海工船相比;制造工艺以船体制造和船型设计为主,不具备动力系统等核心设备制造能力;船舶配套产品主要以钢材、管件、行车等为主,技术含量普遍不高,缺少有力的品牌影响力。在技术和品牌成为现代船舶配套业发展重要战略资源的今天,我区船舶重工产业在技术和品牌方面的储备尚属空白,使整个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
4、产业配套程度不高。我区船舶重工产业内企业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互配套,如太平洋重工邗江分公司为大洋配套船用管件,海星船舶为大洋承包船体制作、合拢、船舶管道安装,未来的德文轴舵项目竣工后也将形成一定的配套能力。但是在诸多
配套企业中,我们还缺少船舶发动机、船用电子产品等关键配套产品企业,无论是配套广度还是深度,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当大洋等企业开始转向海工船舶生产后,对于配套产品的要求还将进一步提高,而现有配套企业的技术水平距离海工产品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专业从事海工产品配套的企业的缺位,将不利于我区船舶重工产业加速向海工方向转型。
三、船舶重工产业的发展目标
1、规模突破千亿。区划调整之后,广陵已转变成扬州船舶工业的主战场,我们必须快速进入角色,整合资源、集聚优势、联动开发,以李典的船舶重工为龙头,围绕北洲功能区的船舶配套、重工机械和海洋工程等重点领域,依托大洋造船、环洲材料、中铁宝桥、托尼船业、太平洋管业、一川镍业等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力争3到5年内形成“千亿级”产业规模,努力把广陵建成适应扬州船舶工业发展需要,辐射长三角的重要船舶重工及配套产业集聚板块,在国内市场打响招牌。
2、坚定海工方向。此次由欧债危机带来的造船业寒冬,不仅使我区船舶制造业面临发展困难,但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产业发展的不足,以及海工船等高副价值船的强大竞争力。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次危机,倒逼船舶重工产业实现向海工装备方向发展快速转型,提升技术水平,向船舶高端市场迈进。目前,大洋已率先由散货船制造转向海工船制造,今年成功新接6艘海工船订单,并将稳定一条海工船生产线,这不仅突破了今年以来船市
下行、缺少订单给船舶重工产业带来的消极氛围,标志着大洋已向向海工船领域扩张,更将对我区船舶重工产业起到良性的引导带动作用。环洲则一直在积极筹建的“恒润海工装备”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专业制造海工装备配套材料,预计将新增产销20亿元以上。
3、不断强基补链。船舶重工产业要健康发展,必须要不断做长、做粗产业链,提高产业内配套程度。目前,我区在建项目中有一川镍业、一水重工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和德文轴舵、英达船用模具等一批亿元上以项目,项目竣工后,将进一步提高我区船舶重工产业的配套程度,做大产业规模。此外,我们也要充分发掘、捕捉发展机遇,如在当前发展形势下,我们应意识到新船需求高峰的结束也意味着船舶修理的高峰期即将来临,未来船舶拆解、配套件产业将蕴藏巨大商机,要借助港口优势实行船舶配套产业集群式发展。目前,我区谷雨船舶拆解项目已顺利竣工,已为船舶重工产业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未来我们将以此项目为契机,大力发展船舶拆解、修理及相关配套业,进一步促进船舶重工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