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金乡中药材健康产业发展汇报材料
南金乡中药材产业发言稿
党委书记 吴盛梨
各位领导、同事:
今天我们在此讨论安化县中药材发展战略,我现结合本乡实际情况做一个简短汇报。我将从南金乡中药材的发展优势,发展意义,与实际措施三个方面来阐述,请各领导同事建言献策,提出改正意见。
一、发展优势
中药材产业是能耗低、污染少、带动广、潜力大、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朝阳产业。南金乡各类药材资源丰富,高海拔和库区气候非常适合药材的生长,群众种植药材基础较好,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
一是资源丰富。我乡现有中药材种植总面积为:19790.2亩,分别为:杜仲1094.7亩、厚朴15786.55亩、沙参357.8亩、尾参887.75亩、五加皮957.4亩、七叶一枝花103亩、玉竹397.4亩、黄柏24亩、桔梗66亩、奶参1亩、百合2.1亩、黄皮2亩、菊花0.5亩、天麻100亩、云木香10亩等。
二是环境优良。我乡森林覆盖率达88%,绿化面积达95%,是安化县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示范乡镇,境内没有1家污染企业。在九龙池村及周边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的非林山地达万亩,这里年平均温度只有15.8℃,靠近柘溪水库四季雨水充足。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非常适宜药材生长,低温少虫和肥沃的土壤,非常适宜大规模种植绿色无污染中药材。
三是历史悠久。我乡有着上100年的种药历史,九龙池药场村以前就是个集体药场,药农有着丰富的种药经验并养成了良好的种药习惯。上世纪八十年代乡政府对药材产业专门制定了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群众按照海拔高低分3个区域套种间作,立体种植药材,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种药技术骨干,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种药技术平台,有史以来一直是厚朴、五加皮、尾参、党参、杜仲、沙参、黄柏、百合、前胡、桔梗、云木香等地道中药材的发展园林,生产历史悠久。我乡劳动力资源丰富,且都有一定的种植技术。
二、发展意义
推进南金乡中药材及相关产业发展,将对调整本乡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助力深层次旅游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一是可以促进我乡经济发展和药农增收。南金乡地理环境特殊,经济发展滞后,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农业还停留在传统的种植模式上,投入大、收入少、效益差,农民增收难度大。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覆盖面不广,没有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加之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化项目推广难度大。中药材市场潜力巨大,通过中医药健康产业项目的实施,可极大增加山区土地的产出效益,对老百姓脱贫致富,发展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二是可以凸显南金乡打造生态康养旅游小镇的主题。南金乡生态良好,空气清新,旅游资源丰富,从高海拔的湘中第一峰的九龙池到低海拔的柘溪库区宝塔山,山清水秀石奇,并拥有将军卸甲等传说典故,滑石寨和九龙池等国家级传统村落人文旅游资源保存良好,加之南金乡茶叶、柑桔和中药材产业都初具规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药养生概念也得到更大范围认可。因此,大力发展中药材健康产业,结合南金乡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康养小镇,可丰富南金旅游开发层次,更加彰显旅游特色。
三、采取措施
南金乡发展药材产业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势产区为依托,建设生态中药材强乡。通过稳定种植面积,提高道地中药材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以厚朴、五加皮、尾参、党参、杜仲、沙参、黄柏、百合、前胡、桔梗、云木香等大宗品种为重点,使药材产业成规模、出效益,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增产增收。
1、加快中药材种植标准化。一是提高生产标准,扩大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重点中药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优质中药材。引进设施农业技术,种植药用价值高、市场价格稳的大宗道地中药材。扩大我乡优势中药材厚朴、五加皮、尾参、党参、杜仲、沙参、黄柏、百合、前胡、桔梗、云木香等特色品种的种植规模,增加市场紧俏中药材商品量。
2、形成药旅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加强药材产业种植的同时,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借鉴茶旅一体化经验,形成具有南金特色的药旅一体化,加大药材作用宣传,向来往游客推介纯天然、无公害的药材产品。
3、推动道地药材精深加工。围绕比较效益好、有市场需求和全乡特点的中药材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扩大优质精深加工产品市场占有率。
4、扶持培育重点企业。坚持内扶外引,扶持本地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采取“一对一”帮扶和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等措施推动快速发展。采取贴息、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鼓励和支持南金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通过兼并、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做精做强。建立部门联系和“一事一议”机制,中药材产业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牵头负责,乡政府和各部门跟踪落实。
5、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重点扶持道地药材品种选育、野生资源驯化、栽培模式创新、病虫害防控、机械化栽种采收、储藏干燥标准等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聘请药材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推广先进种植培育技术,对有需要的药农进行培训指导。
6、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增加药材销路。用电子商务新形式,联系销售渠道,降低销售成本,通过互联网加大宣传力度,形成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的模式。鼓励电子商务企业推销本乡优质药材产品,以分成、分红等形式使药农与电商企业紧密结合,打破传统车载运输销售渠道。
7、紧抓药材质量关。南金乡作为生态旅游乡镇,要紧紧围绕纯天然,无公害进行药材产品生产、经营。对于违规施肥打药一味增加产量,不顾质量,违规生产的药农与企业,我乡将加大查处力度,以确保药材的质量水准。
8、推行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积极入股。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承包权,将承包的土地向种药大户、种药合作社或种药公司流转,引导广大药农从分散经营走向联合经营,逐步形成区域成片种植,切实解决土地限制问题。
9、搭建融资平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做好与上级相关部门的衔接和项目前期准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主动加强与银企部门联系,争取银企部门对药材产业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充分挖掘气候、区域和资源优势,引进1到2家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企业。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多渠道融合民间资本,切实解决产业建设的资金链问题和环境问题。
第二篇:中药材产业分析汇报
二、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一)缺乏政策扶持。一是政府鼓励农民发展药材生产出台的有关扶持奖励政策,受财力影响,标准低、要求高、难兑现;二是药材种植技术含量高,投入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和加工缺乏资金投入,贷款无路,使企业难以做大;三是保护力度不够。不管是政府也好,还是药农也好,对野生药材的家种、驯养不够重视,部分药农在采集野生药材特别是珍稀濒危药材时,缺乏合理保护与利用的意识,乱采乱伐,滥猎滥捕,破坏了生态和野生药材资源,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引导药农合理保护和积极开发。
(二)缺乏科技人才。目前全县16个乡镇农技人员中,懂中药材种植的微乎其微,中药村产业开发归口农业局,医药、卫生等部门懂中药材种植、加工和研究开发的专业人员也为数不多,由于受经济因素及工作条件制约,知识结构不能及时的更新,技术手段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真正种植技术人员仅在几家中药材企业中。而中药种类繁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栽培技术也各有特殊性,我县中药材种植分散在千家万户,传统种植生产方式原始,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户管理意识和水平低,种植中药材的观念陈旧,“靠天收”的意识很浓,没有将中药材生产作为一项产业来经营的思想,不能从根本上认识到科学管理 在中药材种植上的重要性,粗放的管理造成中药材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低下,市场竞争力弱。许多种植户因不了解或不能全面掌握中药材的生产、采收、加工技术要点,导致中药材产品质量低、产量少、效益差,甚至错过种植时间,造成欠收或绝收。
(三)缺乏龙头组织。目前,嵩县规模性的中药材生产企业只有顺势药业有限公司一家,且群体小,对中药材种植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1、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协会运作滞后。中药材协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对专业协会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积极地联合其他种植户组成联合体(专业协会)共闯市场,减少个人 承担的风险,降低流通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2、由于缺乏龙头组织,信息服务滞后。中药材属特殊商品,其生产、加工、销售取决于市场需求,而中药材市场情况千变万化,价格涨跌频繁,信息真假难辨。市场信息不灵已成为我县发展中药材生产的制约瓶颈。第一,我县丰富的野生中药资源未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第二,广大农民不知如何选择适宜本地种植的适销对路品种,不少种植户因信息不灵或受虚假广告的诱惑而盲目引种种植,有的受伪劣或高价药材种子之害,造成经济损失;第三,由于经营风险大,加上对药材认知不足,致使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队伍发展缓慢,人数少且年营销额不大,造成中药材产品销售空间小,药材收购大多靠外地客商,价格低甚至难以销售,种植经济效益不能得到保障。
3、由于缺乏龙头组织,基地规模滞后。中药材品种不成规模,分散为千家万户种植,且品种种植多样,产量不成规模,不利于客商收购,生产方式原始,技术含量低,处于粗放型种植阶段,种植盲目性较大,药农抗御风险能力弱。
(四)缺乏专业市场。我县中药材交易市场尚不健全,专业的药材交易或批发市场并未建立起来,迫使药农千家万户找市场,盲目性大、风险大。由于缺市场,客商引不来、留不住,农民千家万户种药找不到市场,药卖不出去,且上当受骗,压级压价时有发生,严重挫伤药农的生产积极性。
嵩县中药材产业化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但要在短期内做大做强还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加大政策扶持,积极营造发展环境。目前我县县委县政府已将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作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战略主攻方向之一。但就目前总的情况来分析,政府仍应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大优惠,加大推进力度。对我县中药材生产开发的现状,应辨证地分析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变自生自长为积极引导,变盲目生产为对接市场,变零星种植为规模生产,努力做到扬长避短,掌握主动。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针对中药材产业的特殊性,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齐抓共管,协调、解决中药材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增强服务意识,简化办理程序,提高办理效率。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出宣传栏、黑板报等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全县上下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新闻媒体、科普宣传部门要为药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对产业形象、产业内容的宣传和对农户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全县上下形成合力,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3、优化政策,重点扶持。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种植户上规模、上水平,发挥带动效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药材科技开发、技术鉴定等。财政、金融部门对企业和农户资金方面的扶持、服务要到位。制定完善中药材项目开发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二)坚持科技领先,强力推进科技兴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更需要领先的科技来武装,才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当前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技领先工作中要抓住五个环节,一是品种要先进,对落后品种要进行淘汰、改良,提纯复壮,以良种良苗保证高产高效。二是进行高效栽培技术的组装配套,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三是立足加工企业的工艺改造延伸产业链条,由目前的出售原料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出售成药、半成药为主,实现深加工,增加附加值。四是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栽植过程、生产环境、加工工艺等实行全方位质量跟踪监控,确保中药材产品达到绿色、环保标准。五是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中药材优质高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育和引进技术人才。要重在培育,选择一批有文化、有意识、有事业心、懂技术的中青年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培养一批自己的科技种药人才;或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引进一批从事种植、加工、流通等专业技术人才,形成有较强实力的中药材专业科技队伍;组织专业培训和送科技下乡,努力提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和产品质量,确保增收增效;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将专业种植或经销大户发展成为种植经销科技户,带动种植技术的推广。
(三)培育龙头组织,精心做大产业规模。中药材种植要发展,必须打破一家一户,各自为政、分散种植的局面,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带动药材事业的发展。而培育龙头组织是壮大产业规模的有效手段。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三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康乐县中药材种植历史久远,面积大,品质佳,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中药材中的上品,而康乐县的膜侧中药材以其品质优、产量大、品质好,深受更欢迎。2006年该县申请注册了中药材无公害认证。2009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62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值产达12609万元;3000吨,产值达1.77亿元。“陇宝”牌莲花山中药材醋、“奥妮雅”中药材系列化妆品、中药材酒、中药材鸡、中药材鸡蛋地方优势品牌初步形成,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膜侧中药材”已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其系列产品已成为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新亮点。
1、中药材种植发展现状与优势
(1)现状 康乐县中中药材主要分布于在西南部的莲麓、景古、五户、草滩、胭脂、上湾、鸣鹿、八松几个乡(镇),该区平均海拔2000 — 2400 m,水、肥、光、热及土壤条件均属全县最佳,有耕地面积18.61万亩,是该县中药材生产的最佳地带。近年来,康乐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将“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作为中药材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实现富民富县的首要任务,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国家级中药材药源基地,2007年,全县种植中药材3.48万亩;总产量达5453吨,产值达1.77亿元。
(2)优势 康乐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比较优势有:资源优势,我县地处中纬度、中海拔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农区向牧区、冷暖向干湿过渡地带,植被良好,生物群落多样,是中药材、党参的主要原产地之一,境内分布着中药材、党参等300多种野生中药材,年采集量达1000吨;种植中药材具备天时条件;地缘优势,我县在气候、水系、温差等方面优于其他种植区,是公认的“中药材”最佳栽培区之一,所产的莲花山中药材称为岷归精品中的精品;有近20万亩耕地非常适宜中药材种植;种植优势,农民在长期的采药、驯化和人工种植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发展中药材产业兼具人和优势;技术优势,栽培经验和技术逐步完善,探索出了良种选育、野生药材驯化、膜侧种植、中药材直播栽培、专用肥料开发等关键技术,为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加工优势。“义顺”获得甘肃著名商标,中药材系列产品生产GMP认证即将通过,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引进使中药材就近收购、精深加工成为可能;市场优势,当前,中医药国际化正在加速,世界中草药市场需求的两位数递增和消费者对中药材系列产品的认可和为我县中药材产业的产业化生产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2、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种植规模发展不够,种植分散,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该
脱节,使得加工企业原药材收购困难,购销合同往往不能按约兑现,严重影响了农户、基地、公司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的健康运行。
(4)龙头不强,品牌不响,已经成为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加速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关键,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县莲花山药业公司已累积资本3000多万元,建成300平方米的中药材提取浓缩、580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醋、500平方米的中药材酒、380平方米的中药材洗涤化妆品生产和600平方米的药材专用肥、2000平方米的周转库房、110立方米的中药材专用冷藏库,形成年加工中药材醋500吨、中药材1000吨,收购销售中药材10000吨的能力。但由于生产车间狭小,专业人才匮乏、企业周边环境欠佳等因素制约,严重影响企业全天候生产。同时,由于品牌培育仅仅停留在地方品牌的水平上,品牌效应较弱,缺乏大市场知名度,市场份额低,造成外地收购商抢断本地原药材,本地企业靠外地市场再供应,原材料进购环节增多,产业效益大打折扣,影响产业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
3、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1)加大扶持力度,实现规模化生产。统筹整合资金,对良种选育、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培育、技术培训与示范推广等环节进行重点扶持。借鉴该县畜牧产业发展中成功的扶持政策,对集中连片新建基地,按亩补助苗价补贴、化肥补贴,由企业实行交售奖励,通过优惠政策调动企业与农户的积极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扩大基地规模,实现规模生产。
(2)加强技术支撑,提高产业化水平。利用科技特派员体制和党员帮扶机制,对中药材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政府、企业选派20—30名科技特派员,带动建设示范基地,进行技术与信息、生产与市场全程化服务。要加强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GAP规范化种植,特别是在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关键环节面制定出强制性标准,提高原药材品质。
(3)培育龙头和品牌,促进产业升级。建议下大气力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营造“康乐”地理标志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理念,积极引进知名加工企业和营销公司,走开放式发展的路子,扩大生产规模。要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协调解决莲花山药业公司1500吨中药材醋生产线建设用地10亩,原药材晾晒场地20亩。依托义顺“名酒联销网”建立中药材增值产品市场营销联合舰队,争取在相对较短时间内占领西北市场,抢占国内市场。积极推进中药材、党参原产地认证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对接,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稳定利益共同体,加粗和延长产业链条,加速龙头企业的培育壮大,打造“康乐”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生产效益,带动优势转移、产业扩张和效益升级。(4)遵循市场规律,繁荣中药材流通。建议采取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中药材交
第四篇: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靖州县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张克达 蒋细春
为掌握我县中药材生产、经营、加工、销售情况,促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增加林农群众收入,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县部分中药材发展情况进行了走访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怀化市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地处云贵高原的东缘斜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日照适中,植被丰富,适宜多种植物生长繁育。据统计,全县中药材植物种类达233科,1486种。人工栽培达100余种。目前人工栽培或野生采集较多的有钩藤、灵芝、百合,玉竹、黄精、艾叶、金银花、天麻、葛根、杜仲、半枫荷、黑老虎等15种。
通过对我县中药材市场的走访调查,全县目前人工培植、野生采集和药商收购的主要中药材有下列几种:
1、钩藤。人工栽种面积达2500余亩,主要分布排牙山林场和艮山口、寨牙、新厂、甘棠、文溪、坳上、江东等地。荒田荒地栽培2—3年可采收,山上栽植3—4年可采收。艮山口下乡村种植钩藤面积达300余亩,亩产值达5000余元。目前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货含钩量80%—90%的每公斤50—60元。
2、灵芝。人工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藕团、文溪、平茶、铺口、寨牙等地,种植量达20万包左右,市场行情变化较大。目前我县药材市场药商收购价格干黑灵芝收购价80—90元/公斤,干红灵芝收购价30—40元/公斤。
3、黄精。也称野山姜。我县野生分布较多,人工栽培较少。人工栽种2—3年可收获,近几年收购价生货6—12元/公斤,干统货40—60元/公斤。
4、百合。药食两用,以保健食品为主。我县有野生分布,人工栽培历史悠久。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达600余亩,主要分布在新厂、藕团、横江桥、文溪、铺口等地。百合当年种当年收,价格变化较大,前几年行情较好,近二三年行情差。
5、葛根。药食两用,我县有大量野生。人工栽培一年即可收获,亩产2000—3000斤。目前我县人工栽培面积约150亩,主要种植在坳上、太阳坪、寨牙、甘棠等地。我县湘佰仕公司收购葛根酿制茯苓葛根酒及加工附属食品,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为3元/公斤。
6、艾叶。我县目前人工栽培面积400余亩,主要分布在铺口、藕团、坳上、文溪等地。2015年我县引进湖南汉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收购加工艾叶,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收购价4000元/吨。
7、玉竹。药食两用,用量较大。我县已引进栽种6—7年,现栽培面积500余亩,主要分布新厂、平茶、藕团等地,栽后3年可收获,产量3000—6000斤/亩,目前我县收购价3.2—3.6元/公斤,价格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8、金银花。大宗药材,用量大,有野生分布。我县目前人工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主要分布在甘棠、寨牙、藕团等地,存在采摘期短、人工采收成本高等问题。市场行情变化大,等级价差大,每公斤40—120元。
9、天麻。我县曾有较大规模种植。种植场地应选择海拔800米以上温差较大的高山为宜,种植用原材料为白栎、麻栎等硬质杂木。由于市场行情欠佳、种子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种植户逐渐减少。现平茶、寨牙、三锹等地仍有少量种植,面积约150亩。
10、杜仲。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树皮可药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县人工造林面积达2000余亩,由于树皮价格猛跌,农户放弃管护。现保留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江东、三锹、藕团等地。目前树皮干货收购价20元/公斤。
11、半枫荷。可作用材林和药用林,常绿乔木,我县有天然分布,但数量很少。现有人工育苗和栽培,面积60余亩,主要分布在艮山口、大堡子等地。
12、黑老虎。又名布福娜,藤本植物,果药两用,根可入药,果可食用。我县有野生分布,现有少量人工栽培,栽培面积200余亩,主要分布在为藕团高坡和寨牙等地。()当前黑老虎根生货收购价4元/公斤,干货10元/公斤。
13、铁皮石斛。名贵中药、用途广泛。目前市场行情较好,我县文溪、排牙山等地有人试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县中药材产业仍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市场行情涨则一哄而上,市场行情跌则撒腿就跑。看到别人赚钱,不管自己有无技术、条件是否允许,也跟着上。结果是卖种的赚钱,种植的上当;先行一步的赚钱,跟着走的赔本,以致出现“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和“风险创业不如外出打工”的现象。
1、难以把握市场行情。药材种植户只看到眼前市场卖价,对产品用途、市场需求、潜在风险不甚了解,没有超前预见性,结果总是种出来,价就跌。
2、没有掌握种植技术。中药材种植技术看似简单,但如果种植技术不过关,会导致种出来的中药材产量低、品质劣,甚至以失败告终。比如灵芝专业户种出的灵芝朵径大、产量高、品质好,而未掌握技术的种植户种出的则产量低、品质差。
3、种子质量退化严重。天麻、白合等中药材在当地多年种植后会出现长势变弱、发病严重等问题。原因是种植户考虑生产成本问题,多次采用自己的种子重复栽种,结果越种产量越低,品质越差。
4、政府引导扶持困难。由于中药材市场行情难以把握,如果相关部门鼓励、发动农户种植中药材,一旦出现卖不出去或亏本现象,种植户可能会找麻烦。如前些年发动种植太子参,结果价格暴跌,农户不愿意挖,任其烂在地里,产生“太子参,害子孙”的怨气。
三、种植和培育分析
种植中药材不能盲目发展,“药材少了是个宝,药材多了是根草”,需谨慎行事。种植前要及时、深入了解市场行情,种植期间要注重周期长短结合、面积大小结合,抓好田间管理,及时收获,合理加工,适时出售,才能收到较好的效益。发展中药材产业要记住三句话:一是“讲利也说弊,决策他自己”;二是“加工促销售,示范建基地”;三是“服务竭全力,民众心满意”.结合我县实际,我们认为发展中药材产业要充分考虑以下几种类型:
1、一年生品种。一年生的品种受市场供求影响较大,较容易被囤积者操纵,所以风险较大。例如灵芝、百合等一年生品种,市场价格浮动大,种源易退化,不宜鼓励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以搭配其它中药材适当种植。
2、多年生品种。多年生的品种市场相对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例如黄精、玉竹等多年生品种,生长周期长,3—5年方可收获,市场价格浮动较小,且呈上升趋势,农户也可根据市场行情和产量来安排收获、销售。
3、高效益品种。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的品种,效益也较高,市场潜力也较大。例如七叶一枝花(也称重楼,土三七),生长周期长,生长条件要求严,培植技术含量高,市场行情趋势良好,目前收购价格为生货180—200元/公斤,干货800—1000元/公斤;铁皮石斛,多年生草本植物,目前野生的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培育的市场行情信息量非常大,是否存在种子和苗木炒作嫌疑有待进一步调查了解。
4、低效益品种。生长周期短、技术含量低的品种,效益往往也较低。例如钩藤、天麻等品种,近几年我县周边的剑河、黎平、锦屏、通道等地发展规模较大,收购价格呈下降趋势,不建议农户大面积种植,但可适当搭配其它中药材种植。
四、几点建议
1、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我县拥有丰富的药材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优越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全要素条件,因茯苓的声名鹊起,上世纪我县在医药界就有“湘西南中药谷”的美誉。但由于缺乏一以贯之的恒心、持续推进的力度,我县中药材产业发展已经滞后。当前,国家和省、市层面对中药材产业发展日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我县此时加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力度是十分正确和及时的,与靖州的资源禀赋相契合、与上级的发展政策相衔接、与“一个中心、四大战略”相适应,适时地抓住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把中药材产业作为促进林农群众脱贫增收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发展不动摇。聚焦目标定位,坚定发展信心,“宁挖一口井、不挖十个坑”,坚持一年抓几个重点项目、一步一个台阶,以达到“积跬步以致千里、积垒土以成泰山”的效果,力争早日实现我县中药材产业的“破茧成蝶”和“华丽转身”.2、强化组织协调,共谋产业发展。一是绘好一张发展蓝图。围绕产业发展目标,坚持集思广益、科学论证,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正式文本,切实发挥引领作用。二是强化一套推进机制。建立工作例会制度,领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会商研究工作,决定重大事项;建立协同配合机制,明确各相关单位任务清单,并督促抓好工作落实;建立监测考评机制,对产业发展进程进行全方位统计监测,掌握真实情况,并依此对各相关单位进行工作考核,奖优罚劣,真正以发展论英雄。三是叫响一个宣传口号。拓展建设“湘西南中药谷”的价值内涵,提出建设“生态靖州、养生福地”的响亮口号。深入挖掘、梳理和宣传好靖州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生态文化、养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重塑“湘西南中药谷”的业界美誉。
3、加强技术扶持,建设示范基地。一是强化技术扶持。农业、科技、林业等相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对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二是建设优质种源繁育基地。建立3—5个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确保中药材优良种子供给。预防种子退化,对现有退化种源重新选优复壮,确保种源活力。开展新品种引种繁育,为中药材产业提供种子资源保证。三是建设种植示范基地。对我县栽种的中药材品种,建设一定面积的生态丰产栽培示范基地,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示范基地要突出生态和丰产,对建成的示范基地达到示范要求指标的,授予县级“示范基地”称号,给予政策扶持。
4、创新人才培养,搭建发展平台。一是加强人才培养,开发特色产品。要大力引进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重视和爱护本土科技人才,做到尊重、包容、支持,充分调动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强化与大学和科研院的合作关系,加大对技术管理人员和专业大户培训力度,建立产、学、研基地。采取“政府+企业+科研”的模式,挖掘、收集、整理侗医、苗药和民间验方,大力开发我县特色医药产品。二是鼓励加工销售,提升产业水平。对新引进的中药材加工项目、加工量或销售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加工销售户,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中药材加工企业与种植户推行订单种植模式,到促进种植基地发展壮大。三是搭建发展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对县药材市场的硬件、软件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或新建药材市场。逐步建立我县中药材网络信息平台,鼓励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农户开展“互联网+”业务。引导农民成立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加工、销售专业合作组织,推行“公司+农户+基地+市场”的发展模式,壮大发展力量。通过建设线上、线下二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县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中药材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人民群众增收致富。
第五篇: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汇报(定稿2)2.27
宁夏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自治区科技厅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七日
我区是国家西北道地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之一,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产业基础。从近年的发展水平看,道地中药材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区调整经济结构、支撑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特色优势产业。现就该产业在我区的发展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发展现状
我区地处西部半湿润、半干旱、干旱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种类繁多的道地中药材品种,据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我区共有中药材资源1104种,在全国363种常用中药材中,宁夏就有157种。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我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突出表现在:
一是中药材种植面积快速增长。自2000年我区被国家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种植基地(宁夏)”以来,经过10余年的较快发展,我区已形成了3个三个特色鲜明的优势道地中药材种植区域,即:以枸杞为主的 北部引黄扬黄灌种植区,以甘草、苦豆子、肉苁蓉等沙生特色药材为主的中部干旱风沙种植区,以秦艽、黄芪、柴胡、黄芩等道地特色药材为主的南部六盘山阴湿种植区。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全面增长,截止2011年底,全区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到200万,野生药材资源修复培植近400万亩,总产值40多亿元。
二是产业技术创新成效明显。“十五”以来,整合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00余个,科技投入共计9000余万元。围绕我区优势道地中药材枸杞、甘草麻黄、柴胡、黄芪综合开发开展科技攻关,先后在种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采集、种群快速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研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过程有效成分动态积累规律分析研究,中医药(回医药)理论与产品开发研究,以及在枸杞、甘草、苦豆子等大宗和特色药用资源为原料的保健食品、食品添加剂、中药农药、中药兽药的研究与开发方面取得了积极突破,累计制定枸杞、甘草等道地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方面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32个,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枸杞新品种培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肉苁蓉规范化种植技术和基地建设水平继续领跑全国,建立了银柴胡总甾醇含量测定方法,填补了银柴胡法定标准中无含量测定项的空白。研究制定的宁夏枸杞、麻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及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获国家科技成果奖。自主研发的苦参素胶囊、圣穆威胆胶囊、伊正抗癌 2 粉针等新药产品开创了宁夏民族医药的新篇章。
三是产业开发链初步形成。国药、多维药业等11家中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质量管理认证。获得国家批准文号的中成药产品近200多种,其中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有47个产品,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的有金莲清热颗粒等7个产品,正式注册的13家保健食品生产企业中,获得批准文号的有多糖杞圣、益肾胶囊、枸杞酒等31个产品。围绕枸杞、甘草、麻黄、秦艽、柴胡、黄芪等道地中药材深加工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2010年我区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被科技部等6部委认定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基地”的省区,成功跨入国家第二轮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行列。由“种植基地”到“产业基地”,虽然仅有两个字的区别,却意味着我区以传统中药、保健品、食品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开发链已经初步形成。
四是产业研发平台基本形成。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医学院、宁夏中医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发挥人才优势,通过引进、培养与合作,初步形成了中药材产业的产学研人才团队,先后组搭建宁夏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天然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宁夏枸杞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药现代化研发机构;依托启元药业、多维药业、宁夏红枸杞集团等企业组建了国家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药物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 学技术平台。成立枸杞、回药、中药材等科技创新团队及专家服务团4个,实现了一个产业、一批平台、一批团队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目标。
五是政策支持环境逐步完善。“十五”以来,自治区政府先后制定了《宁夏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宁夏六盘山区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宁夏中部沙生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以加强对道地中药材产业的政策引导。“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中医药事业作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予以支持,先后颁布了《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回族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将中药材产业提升为自治区十三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之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又出台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宁夏)基地建设规划(2011年—2015年)》。这些重要规划和方案的先后实施,为自治区道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虽然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国内发达省区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与我区其它特色产业相比,无论是基地建设规模、规范化种植技术,还是后续产业链条的延伸都存在明显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不含枸杞)。目前,全区绝大多数中药材种植仍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在种苗繁育,化肥、农药的使用,土壤监测,药材采收、贮藏等方面缺少标准化、规范化的操 作规程,致使道地中药材的产量、质量参差不齐;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全区现有的11家中药企业和13家正式注册的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生产装备相对落后,缺少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相对低下,产业化程度偏低,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不高;三是研发水平相对较弱。中医药科技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中的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基本处于独立分散状态,科研基础条件差,科研课题小而散,研究层次低,大多处于搞实验、发论文的阶段,真正进入新产品研发、资源综合利用和系列产品开发领域的研究项目和课题非常有限;四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全区现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2000人,仅占全区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5%,不仅缺少高水平的中医药研发人才和名老中医、还缺乏中医药基层人才,尤其缺少带领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和复合型人才;五是产业配套服务能力严重不足。由于没有规范化的仓储能力和现代化的市场对接点,造成中药材乱堆乱放现象较为普遍,致使产品品质难以保证或难以在原产地较长时间保存。加之市场流通渠道的混乱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的不完善,造成我区药农预期收益和道地中药材的品牌价值难以保证。
二、发展目标及任务部署
根据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和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规划的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要以加强中医药材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引进 培育医药企业集团为抓手,以壮大中药产业基地、推进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中药材产业发展水平为重点,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推进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使之成为带动宁夏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特色优势产业。按照以上指导思想所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部署是:
(一)发展目标
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根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天然药材资源的自然分布状况及适生条件,进一步完善北部引黄扬黄灌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南部六盘山阴湿区三大中药产业区域化布局,推动规模化发展、规范化种植,强化科技支撑,做强、做实中药农业,做新、做特中药工业,改造、提升中药商贸流通服务业,培育壮大枸杞、甘草、回药等具有明显区域民族特色的系列品牌。到2015年,新增采种、种子种苗基地40万亩,规范化种植面积25万亩,林药间作15万亩,使道地中药材面积达到280万亩,资源修复面积达到550万亩。推动2~3个道地中药材品种通过国家GAP认证。扶持、培育3-4个中药材原产地加工企业,建立2个专业化药材市场,研究开发出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并形成规模生产能力。力争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较“十一五”末实现翻一番。
(二)产业建设任务
一是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确保种植良种化。加快建设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实施“种子工程”,加快中药材良种 繁育及推广。建立沙生中药材及六盘山濒危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加强物种保护。按照GAP规范要求,在中部干旱带建立40万亩甘草采种基地,1.5万亩种苗繁育基地;在六盘山建立0.5万亩种苗繁育基地,有效预防因重点药材品种种源混杂,质量不高而造成的药材质量的分异,提高种苗优化繁育水平,推进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优质药材新品种的引进推广步伐。
二是建设规范化种植基地,提高原料药竞争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要求,鼓励支持重点企业采取自建、收购等多种形式,围绕甘草、秦艽、黄芩等重点品种,加快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并推进企业基地的国家GAP认证。在中部干旱风沙区沙生特色药材产业带盐池县、红寺堡区、灵武市等地建立20万亩大宗药材甘草人工规范化种植基地;在南部六盘山特色药材产业带隆德县、原州区、泾原县等地建立15万亩秦艽、黄芪、柴胡、黄芩等特色药材人工规范化种植基地,使我区药材人工规范化种植面积由目前的20万亩提高到35万亩,形成中药材种植产业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
三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中药材附加值。鼓励区内中医药企业积极开展以宁夏道地中药材为主要基基源的保健食品、饮料、食品添加剂、植物源农药、中药兽药等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延长产业链,开发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依托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一批规模较大、科技水平较高的中成药生产和中药饮片加工企业。重点培育一批产品新颖、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管理规范、具有开拓精神的中药核心企业,将宁夏枸杞产业集团培育成为年产销量超过20亿元的产业集团,将宁夏启元国药、宁夏多维药业、宁夏回药集团和宁夏金太阳药业等培育成为年产销量超过2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与中小企业分工协作、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是建设市场流通体系,助推产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作用,进一步优化中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环境,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国内大型中药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引进等多种方式,组建中药材企业集团,促进品种、技术、渠道等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以建设辐射全国,有一定规模的大宗、特色药材、中药饮片物流中心为目标,在中部干旱带和宁南山区分别建设1个涵盖种子、种苗、原药材、粗产品、配套生产产品等为一体的专业化中药材交易市场。依托交易市场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规范中药流通秩序,大幅提高我区中药材产业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水平。
(三)科技创新任务
一是加快关键技术的研发。整合国家和自治区优势科技资源,组织实施自治区中药材重大科技专项,沿产业链部署科技攻关,尽早突破大品种产业开发关键技术。重点加强枸杞、甘草等大宗中药材的道地性研究,从源头确保人工种植 药材的质量;研究制定道地中药材生产全过程的规范技术和标准操作规程,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开展道地中药材种质资源收集、整理、评价研究,从源头解决品种混乱的问题;开展中药材种质和遗传资源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天然中药材资源围栏封育、定向抚育和轮流采收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
二是加快产业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宁夏天然药物工程技术中心、宁夏回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枸杞繁育与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依托宁夏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建设宁夏新药(中药)非临床安全性(GLP)评价中心,对新药研发提供非临床研究技术支撑。依托宁夏医科大学建立道地中药材基础研究、新药研发科技合作平台。依托宁夏农林科学院建立道地中药材种苗繁育与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平台。
三是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部区会商、院地合作、陕宁科技合作等国家、省际、院校科技合作平台和各种人才引进及培养渠道,组建一批中药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引进培养一批中药材产业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依托宁夏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中药材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三是依托龙头企业和科技合作平台,组建中药材产业研发战略联盟。
四是加快完善产业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广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中药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农户”等服务模式,帮助广大农户获取信息、更新技术、改善生产经营。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组建公司或其他经济实体,提高其生产经营和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建立中药材信息服务网络和营销信息网络,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和领办中药材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培育和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依托自治区和固原市药检所组建专门的中药材质量检测队伍;依托宁夏星火科技“12396”服务体系,建立宁夏道地中药材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引进国内外天然药物知名专家充实自治区中药材产业专家委员会,实现自治区有高层专家咨询机构、重点县有技术服务中心、企业有技术创新中心、规模基地有专家服务组,构建上下结合、服务到位、机制灵活的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三、具体措施和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中医药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宁夏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由种植基地向产业基地全面升级的重要阶段。为确保预期工作目标和任务的实现,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
在自治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在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办公室的协调下,建立由道地中药材产业指导小组负责,科技、发改、财政、农牧、林业、卫生、教育、工信、商务、供销、扶贫等部门和中药材主产区各市县参加 的工作会商制度,通过工作互动,使中药材产业发展同退耕还林、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发展等工作有机结合。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宁夏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针对我区中药材产业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更加有力的指导性意见。编制《宁夏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宁夏道地中药材产业技术服务组工作方案》,加大对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二)明确主产区市县的责任
全区中药材主产区各市县区都要成立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将产业发展任务分解到各责任单位,要认真接受自治区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中药材主产区各市县区要确保技术服务到位,抽派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中药才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要按照中药材产业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与区域内各责任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并将中药材产业发展任务完成情况纳入责任单位年终考核。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加快完善道地中药材种植以奖代补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的激励措施,积极扶持中药材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建设,通过财政贴息的办法,增强其融资能力,引导民间资本和信贷资金投入中药材产业开发。整合国家、自治区涉及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的各类项目资金,有效提高项目资金的利用率。11 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引导金融、投资和担保机构对中药材产业项目提高授信额度和提供贷款支持。定期召开中药产品展览会与经贸合作推介会等活动,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区外资金参与宁夏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扩大中药材产业招商引资力度
一是围绕医药重大研究开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企业重点技术改造升级、道地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和药品专利申请与维持等重点领域,采取拨款补助、贷款贴息、地方配套等方式,吸引投资者参与宁夏中医药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二是对于外商、外地投资和合资在我区兴办的中医药加工企业,享受西部开发和高新技术企业土地使用、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对于新建或技术改造项目,从企业获利起,实施“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医药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三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生产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和自治区批准后,可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待遇和政府扶持。四是鼓励区内、国内大企业与我区中药材主产市县建立多种合作关系,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转让先进技术,对外来投资中药材生产企业设立的研究开发中心向当地转让技术,可持技术转让合同证明,按规定向技术部门申请,免征营业税。
几点具体建议:
要尽快改变我区道地中药材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仍 未摆脱分散和粗放模式的局面,需要相关部门发挥职能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为此特别建议:
1、建议由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尽快建立由科技、农林、金融、中医药管理等多部门参与的宁夏中药材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明确自治区特色产业专项资金切块由各责任单位负责安排,或由各责任单位提出安排方案建议后在自治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充分听取各成员单位的意见。要根据我区中药材产业链各环节的特点,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
2、建议自治区财政支持设立自治区中药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及GAP认证、龙头加工企业技术改造、中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药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中药产品出口的国际认证、技术人员培训等方面。
3、建议自治区药检部门支持在自治区和固原市药检所分别建立“宁夏中药材质量检测服务中心”、“固原市中药材质量检测服务中心”,通过建立道地中药材单品流通标准,形成质量检验检测机制,规范生产流通秩序,尽快提升宁夏道地中药材的品牌价值。
4、建议自治区发改委立项支持在六盘山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建立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以解决我区道地中药材储存难、保质难的问题。
5、建议自治区教育部门制定特殊政策,支持宁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进一步办好“中草药 栽培与鉴定”和“药物制剂”(回药)本科专业,为宁夏及西部地区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力争使其成为我区在全国的特色优势专业。
6、建议自治区卫生部门制订宁夏中医药服务医疗保障特殊扶持政策,将符合条件的我区地产中药、回药和医院制剂全部纳入全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
7、建议自治区商务、供销、农业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全区中药材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的培养力度,加快拓宽和搞活中药材销售渠道,提高药农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