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作文:我发现了静电现象
我发现了静电现象
“叮铃铃”上课的铃声打响了,方老师走进了教室,她刚走进教室,就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让我们来做一个静电实验吧!”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啊!”于是,一次有趣的实验开始了。
方老师先给每组发了一支圆珠笔和一些餐巾纸碎纸片,然后就开始了。
我们先将圆珠笔在头发上磨擦许多下然后小心翼翼的将圆珠笔放在餐巾纸纸片上,哇!真神奇啊!餐巾纸被吸起来了。这时
第二篇: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
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1.4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 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1.5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细绳,使他们都能吊在细线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静电现象,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静电现象视频和静电现象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7.4 摩擦起电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活动7.5 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
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篇:小学作文:我发现了
我发现了
童年的我们,好奇心十分强,往往会有许多发现。
去年夏天,我和弟弟、哥哥去姥姥家玩闲着没事,便跑的姥姥家的池塘去玩,里面有荷花,在荷叶上,我们看见了几只青蛙,他们仰着头,望着天,过了一会儿,飞来了一只苍蝇,突然,青蛙将嘴张开,伸出一条长舌头把苍蝇一卷,便放进了嘴里。看着青蛙这么爱吃苍蝇,我们决定帮青蛙找苍蝇,经过努力,我们找来许多苍蝇,装到杯子里,放到青蛙蹲在的荷叶上,可过了许久,青蛙根本没有享用我们为它准备的“大餐”,“会不会是它吃的很饱,根本不想吃?”弟弟自言自语。“不可能,你看,你看,它又在吃飞的苍蝇。”“嘿,这青蛙,真是的,给它苍蝇吃它不吃,硬要自己捉了吃。”为了弄清这一谜团,我准备去问一问爸爸,爸爸告诉我们:“因为青蛙的眼睛理缺少一种细胞,而这种细胞刚好是静态细胞,一旦缺少这种细胞,就会看不见静态也就是不动的东西,所以,青蛙又被人称为近视眼。”
第四篇:《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第五篇:《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分类。
2.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通过摩擦起电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二、过程与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
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会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教学过程】
一、引入: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2.科学家发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如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由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原子是由分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可以再分吗?
二、新课: 活动:摩擦起电
将手边的塑料尺在自己聪明的脑袋上多摩擦几下,之后靠近小纸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摩擦起电实验]:
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结论: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活动:两种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得出: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丝绸带负电荷,玻璃棒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可以吸引小纸屑。3.[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活动1:投影一盒碎纸屑,师出示一把塑料梳子,问:将这把塑料梳子靠近碎纸屑,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反复多梳几下);
活动2:如果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去靠近刚刚梳过的头发,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①脱帽时头发飘起来②手触碰到静电球时头发会竖起来③云层碰撞时产生的闪电等等 提出问题: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 原子构成初步及对摩擦起电的解释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学生阅读书中P30,第二段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原子的构成是怎样的?
2、电子和原子核都带电,那为什么我们平时在拿物体的时候没有触电的感觉呢?
3、摩擦起电的实质是什么?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差就失去电子,反之就得到电子,失去电子的带正电,得到电子的带负电。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原子内部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使学生得出:[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________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_____到另一个物体
三、小结: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3.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四、课堂练习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2.经摩擦过的绝缘体能够,人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3.大量实验表明,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都只有 种,一种是跟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一种是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称为。
4.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5.科学家研究发现,分子是由 构成的,而原子是由带负电荷的 和带正电荷的 构成的.通常的物体不带电的原因是.6.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
7.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 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 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 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8.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9.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 10.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1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12.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D.两小球互相排斥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