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案二]7.2静电现象
沭阳广宇学校初二物理组
课题:第7章 第二节静电现象(第1课时)课型:新课
备课人:仲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分类。
(2)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通过摩擦起电实验,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活动的过程。
(2)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知道这种探索还要继续进行下去。
(2)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重点] 摩擦方式起电 [学习难点] 摩擦起电的实质
一、导入新课:
1.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的呢?还可不可以再分?
2.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新授:
一.[摩擦起电实验]:
1.(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可以吸引小纸屑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什么?(摩擦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结论:带静电的物体可以吸引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体。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它们的性质是否都相同呢?
将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将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得出:两种电荷:______________。
把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把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____电荷。同种电荷相互_______,异种电荷相互________。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可以吸引小纸屑,丝绸带负电荷,玻璃棒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可以吸引小纸屑。
3.[提问](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活动1:投影一盒碎纸屑,师出示一把塑料梳子,问:将这把塑料梳子靠近碎纸屑,可能有什么现象发生?(如果效果不明显,可以反复多梳几下);
活动2:如果用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去靠近刚刚梳过的头发,又会有什么现象呢?
①脱帽时头发飘起来②手触碰到静电球时头发会竖起来③云层碰撞时产生的闪电等等;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为什么摩擦能起电呢?
原子内部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但是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会发生转移,使正负电荷数不一样,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并且互相摩擦的物体显示的电荷会不一样,一个显示正电荷,另一个就显示负电荷。
进一步使学生知道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经过摩擦之后就会失去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丝绸得到玻璃棒的电子带负电;用毛皮去摩擦橡胶棒,橡胶棒经过摩擦会得到电子,从而带负电,而毛皮失去了电子带正电。
4.(阅读课本P30)
使学生得出:[结论](1)物质得失电子的能力与________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有关;(2)摩擦起电的原因:电子从一个物体_____到另一个物体。
小结:初二物理7.2同步练习
1.平常所说的“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依靠摩擦,使,得到电子的物体带 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电,并且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同时带上了 电荷。2.毛皮与塑料尺摩擦,由于毛皮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较弱,所以结果是()
A. 塑料尺得到电子带负电 B.塑料尺失去电子带正电 C.毛皮得到电子带负电 D.毛皮失去电子带负电
3.关于电中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正负电荷抵消 B.原子内正负电荷相等 C.正负电荷转移 D.得失电子
4.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有()
A.将被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天气中脱毛线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有许多细微的脏物
D.把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钢针就能吸引铁屑
5.两个完全相同的极轻小球,其中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将两球靠近时,所发生的现象是()
A.带电小球向不带电小球靠近B.不带电小球向带电小球靠近C.两小球互相靠近 D.两小球互相排斥
第二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 2012春
第3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1)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第三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_2012春
课题:7.2静电现象(1)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五.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难于理解,太抽象了,所以要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刚接触电荷,加强训练。
第四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
第4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2)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会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学习重点:
1.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难点: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
(一)提出下列问题,检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情况。1.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摩擦起电是什么含义? 2.电荷分为几种?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5.验电器有什么作用?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6.什么叫中和?
(二)设疑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道了摩擦起电后,有的物体带正电荷,有的物体带负电荷。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摩擦能创造电荷吗?
二、学习原子的有关知识 1.介绍原子的概念(1)引入。
师:要搞清楚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会起电,我们就必须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是分子是不带电的,在分子层面我们不能解释静电现象。
(2)自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而且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相关内容,尝试完成导学案相应填空。
(3)交流。指名回答导学案填空,教师点评。
(4)讲解。
原子论提出后,人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化合物分子。例如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单质分子。例如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有碳原子组成正四面体的稳定结构,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不太稳定的分层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
2.介绍原子可以再分(1)引入。
当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层面后,发现原子也不带电,也不能解释静电现象。要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原子以下的结构。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在研究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称为阴极射线。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
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此后,原子物理飞跃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介绍原子的结构。
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的汤姆生曾经提出了一个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球内。但是这个模型没过几年就被卢瑟福发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在1909-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却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回来了。用枣糕模型是无法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的,卢瑟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
3.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A.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有: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3)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4)原子核很小,r核=10-5r原。
(5)原子核虽很小,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B.常见原子的结构图。例如氢原子、氧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等。
(1)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2)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较强,如氧、氯,有的较弱,例如氢、钠。
C.从核式结构模型引申出电子转移观点
(1)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1e=1.6×10-19C。
(2)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
二、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静电现象 1.原子带电成为离子
一个中性的原子,如果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正电,例如氢离子、钠离子。如果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负电,例如氧离子、氯离子。
2.物体带电成为带电体
一个中性的物体,如果失去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正电,如果得到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负电。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中性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失去电子,于是该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另一个物体,因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强,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得到电子,于是该物体因多余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例如中性的绸子和玻璃棒相互摩擦时,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绸子上,这样中性的玻璃棒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绸子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所以,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三、应用举例
例1 请解释中和现象。
例2 请解释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为什么会带上负电?毛皮此时的带电情况如何?如果二者充分接触,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3、4、6、13 4
第五篇:静电现象说课稿
《静电现象》说课稿
实验中学
曹云云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苏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八年级下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第二节,本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简单静电现象的解释等,摩擦起电现象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已经学习过,应该说学生对这一现象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则需要在学习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应该说,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需要注意的 是,新教材把本节内容安排在这一章,主要还是为物质可以再分做准备的,这一点与它在以前老教材中所起的作用不太一样。1.2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和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要求,并且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推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与学生探究性实验相结合,指导学生观察现象、阅读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交流、归纳规律,锻炼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3)情感目标
①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②鼓励学生自己查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3难点和重点
前面我说过,摩擦起电现象这部分内容学生已经在小学科学课学习过,因此,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自然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学生对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一直以牢记为主,而对于为什么说只有两种电荷总是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理解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是本节课的难点。1.4选用的教具及准备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可以提高学习的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探究性学生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还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 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基于以上原因,我为本课准备了一些图片资料和视频材料,如静电现象(手摸那个带电 的球后,头发全都飘了起来)课件、摩擦起电,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课外在网上及生活中自己收集的有关静电现象的资料,充分发挥互联网辅助教学的作用,在课堂上,我还为学生准备了一些活动器材,如: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泡沫、塑料尺、塑料细丝、碎纸屑。1.5教学处理
本节课的重中之重便是做好实验:静电实验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规律的得出,做好静电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由于静电实验易受绝缘性能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课前,我会把所有的实验器材充分晒干或烘干,提前一天通知学生洗洗头,在学生动手做实验前,我会先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和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学生能较容易成功,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为后面探究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保证探究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规律的实验的顺利进行,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细绳,使他们都能吊在细线上,这样放在水平桌面上既不易晃动,受力后也很易转动,实验效果明显,学生通过经历亲身体会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4教法、学法
4.1教法
基于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及本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我准备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讨论交流、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4.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在做好探究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富有逻辑地分析,讨论,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逻辑推理,总结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事实,并应用这些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情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5.1静电现象,引入新课
本节课,我安排了静电现象视频和静电现象图片,以此唤起学生的记忆,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既有的经验、智慧和知识,让它们与后续的新知识进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从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实现新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构成。5.2自主探究,获得新知
活动7.4 摩擦起电
设问:你有办法吸起这些小纸屑吗?
学生自然就会想到儿时的实验:用塑料尺或钢笔的塑料套摩擦头皮然后去靠近小纸屑。
师:我们刚才发放了玻璃棒和橡胶棒,去靠近这些小纸屑,试一试,又有什么结果。
学生靠近后,发现不能吸引。
老师以规范的实验操作引导学生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去靠近这些小纸屑:
学生靠近后,发现这次能吸引了。
问: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说明了什么?还记得吗?
生:说明物体带了电。
问:我们是用什么方法使它们带上电的?
生:用摩擦的方法。
师:你能帮摩擦起电下个定义吗?
个人认为,这样的过程,概念的得出水到渠成,下定义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归纳的过程。
5.3步步深入,突破难点
师:事实上,这些知识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中已经学习过了,是不是呀?时过境迁,更准确地讲是今非昔比,我们的心智更高了,我们的知识面更广了,现在再看这一现象,同学们能否提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你更感兴趣的问题呢?
学生热烈地讨论、提问。
活动7.5 探究带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师:我感觉到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望,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今天我们择其一二进行研究,刚才有同学问,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撇开这个问题先不谈,我想问:第一组同学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第二组同学也用丝绸摩擦了玻璃棒,这两根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
在学生讨论,积极发言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在物理上,用同样的方法,使同样的物体带上电,我们就说它带的是同种电荷。
问:如果同种电荷遇到一起会怎样呢?同学们用这两根玻璃棒试试看。
学生实验后会发现两根玻璃棒会互相排斥。
问:由此能否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这一结论?
学生很快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请持否定意见的同学发表看法,使其他同学意识到: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结论;要想排除偶然性,必须通过多次实验,引导学生使用橡胶棒继续实验,并告诉学生,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证明: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时是相互排斥的。
我始终认为,知识与技能固然重要,但我们物理课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而探究能力、探究方法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潜移默化,需要我们老师做有心人。
师:再回到刚才的问题,用丝绸摩擦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是否一样呢?同学们能否通过实验来加以证明?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确定实验方案:我们假定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A电荷,我们只要让橡胶棒去靠近玻璃棒,若互相排斥,则说明是同种电荷,即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也为A电荷;若不是排斥呢?说明不是同种电荷,是异种电荷,则我们就假定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种类为B电荷。
学生实验后发现,它们不是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吸引,由此证明:
一、它们是异种电荷;二异种电荷会互相吸引。
小结:经过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大量实验证明:
板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设问:刚才我们使用塑料尺也能吸引小纸屑,说明塑料尺也带了电,那么,塑料尺所带电荷的种类有几种可能呢?
学生讨论和达成共识:有3种可能:①与玻璃棒的相同,为A电荷;②与橡胶棒的相同,为B电荷;③与玻璃棒和橡胶棒的都不一样的第三种电荷,假定为c电荷。
再引导学生讨论验证方案:去靠近玻璃棒和橡胶棒,若与玻璃棒排斥,则为A电荷;若与橡胶棒排斥,则为B电荷;若是第3种电荷,则会出现什么现象?因为与A不同,所以会和玻璃棒吸引;与曰也不同,所以又会和橡胶棒吸引,即两次都会吸引。
学生实验后发现:一次吸引,另一次排斥。
科学家在实验室做了大量实验,发现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然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从来没有见到过两次都吸引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呢?
生:这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提出:(课件展示)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
应该说,上述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发现——探究——再发现——再探究”的过程,重点得到强化,难点得以突破,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而且,实验的进行和问题 的解答都是学生自己不断努力的结果,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己从实验中得出结论,体验探索的快乐、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是,我始终没有忽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教育,注重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6、作业布置
(1)课后通过网络,电视,书报等各种媒体搜集静电方面的资料,写一篇小论文。
(2)制作一个简单的验电器(见课本WWW2)。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在活动、制作、实验、讨论等方面的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本节课作业安排学生进行课外实验,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作业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