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
【学生分析】
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时,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这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可能都经历过。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人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的、概括的。这些活动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过程和方法:
1.从摩擦可以使物体产生静电的实验现象中发现,物体带两种电荷的平衡状态在外力作用下会发生电荷转移,呈现带电状态。2.能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过程发展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2.进一步培养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是采用讲授法、观察法、动手操作法,在具体操作中理解静电的产生,在观察到带电物体互相排斥或互相吸引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发现其中的规律。
【课前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静电实验盒(一袋泡沫、两根有机玻璃棒、两根塑料棒、一块丝绸、一块羊皮、一个转台、一个验电器)、几个气球。
教师准备:简易测电器,神奇的气球,关于正负电荷和让电荷流动起来的课件,塑料玩具、泡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
①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吗?学生尝试。
②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2.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学生交流后汇报。
3.教师谈话: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提问: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师谈话、板书:摩擦 产生静电
5.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静电现象?学生交流汇报。
(二)学习新课:体验静电现象
1.谈话:通过刚才的活动,大家对静电有了初步认识,下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
2.实验活动:
(1)了解实验内容一,认识实验材料,阅读提示。
实验内容一:用两条吹塑纸的一端,分别与绸布摩擦,一条放在支架上,另一条手拿,将与绸布摩擦过的两端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3)了解实验内容二,认识实验材料。
实验内容二:两条吹塑纸,一条与绸布摩擦,放在支架上,另一条与塑料纸摩擦手拿,将摩擦的两端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4)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报告,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实验情况。
3.小结:两条吹塑纸都和绸布摩擦后靠近时,相互排斥。两条吹塑纸分别与绸布、塑料纸摩擦后靠近时,相互吸引。
4.学生尝试解释发生的现象。
(三)学习新课: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课件出示示意图。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现象发生? 提问:(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
(2)你观察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
(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
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四)总结拓展:认识电流的形成 1.认识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流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流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不断的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
2.认识电源
要帮助电荷流动起来,还需要提供动力的装置,这个动力就是电源。
【板书设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
正电荷
负电荷 电荷流动(电流)电源 电路
第二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实验,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碎纸屑、泡沫、吸管、静电章鱼、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实验一:体验静电现象,认识电荷
1.小组实验:用摩擦过的实验器材,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2.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二、电荷性质
1.实验二:两个带电物体相接触 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
第三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
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学生将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小组:一把塑料梳子、吹塑纸、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
教师:吹塑纸卡通人、课件。
【教学过程】
一、悬念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邀请了一位好朋友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吹塑纸福娃图片,谈话:你们喜欢它吗?哪位同学有什么办法让它站在黑板上呢?
2、学生尝试直接贴图片。(未成功,教师把福娃摩擦衣服后贴在黑板上)。
3、老师为什么能把这张福娃贴在黑板上,想知道这里的秘密吗?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二、学生探究活动 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
1、体验活动。
(1)出示梳子、吹塑纸、纸屑。你们能使梳子、吹塑纸吸引纸屑或头发吗?学生尝试。(2)学生汇报,说说是怎么做的。
(3)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交流后汇报。
(4)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5)让梳子、吹塑纸产生静电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呢?(摩擦)(板书:摩擦产生静电)
2、交流更多的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学生演示交流生活中发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
(2)出示课件拓展其他的静电现象。
看来静电现象随处可见,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中带有静电呢?(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2)出示课件:用塑料木梳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1)活动一:用羊毛制品摩擦充气气球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你能解释吗?
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板书:带不同电荷的物体互相吸引)
(2)活动二: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这样?
整理和分析: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独立完成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板书:带相同电荷的物体互相排斥)
(3)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互相吸引。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1、刚才大家的梳子是不是都与头发摩擦过,都能吸起碎纸片。(是)
2、师演示:借用同学的梳子,将梳子靠近碎纸片,纸片没有被吸起来。现在梳子为什么不能吸起小纸片了?(现在没有与头发摩擦了。)
3、如果让梳子与头发不停地摩擦,就可以让电荷发生移动吗?
4、这种持续的摩擦其实是给电荷运动起来的动力,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电源作为动力。除了电源,让电荷能持续地流动,还需要有一个让电荷流动的通路,叫电路。
5、举例:生活中的电器如电灯、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也正常工作的。
6、演示动画:电荷的流动。
三、汇报总结
1、刚才上课时候,老师能把福娃贴在黑板上,这其中的秘密你们解开了吗?谁再来试一试?
2、今天这节课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说说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四、拓展延伸
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找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
板书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第四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准备和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新鲜静电现象,来认识到电荷是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中的,多余的电荷如果在一个物体上静止不动的话,就会产生静电现象,如果电荷沿着导线定向移动,就会产生电流。从而使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基础。本课一共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体验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静电的现象,使学生们感受到静电存在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第三部分:初步认识电流,这部分内容帮助学生发展对电荷的认识,也是后面学习电流的基础。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和一定的理性认识,他们也生活中也接触过静电现象,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动;在干燥的季节脱毛衣,会听到啪啪声;在干燥的季节用手去触摸门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阴云密布的天空,常常有雷电产生……他们知道其中的一些现象是静电现象,但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本课将为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提供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活动。在一课时内要让学生对静电现象进行全面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所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只能是初步而又概括的。这些认识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电的本质,是学生学习其他电的知识的基础。
根据教材的活动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通过本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我的学生将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收获:
科学概念: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流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的达成要求,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难点是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们都知道,科学课程不仅要使学生获得重要的基本的科学概念并认识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还要使学生获得科学探究的技能和方法,以及合作交往、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要使学生获得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探究——研讨”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观察、研讨、推测假设、验证,从而让学生学到探究科学规律的本领。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自主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将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
因此,我将组织学生综合运用观察法、小组合作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假设——实验——得出结论”的途径对静电现象进行解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动性,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验,获取新知识,培养新技能。
为了让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我在为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已经收集的资料,我将本课教学划分如下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老师先做,用笔杆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碎纸片的实验,吸引学生兴趣,学生观察后,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这样的心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在对“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期待中开始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中。学生思维的参与,对理解静电这一教学难点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第一环节:认识静电现象
紧接着,老师提出问题:你还见到过哪些类似的现象呢?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学生演示交流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并试着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试着对自己找到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你用了哪些材料?你用了什么方法?你怎么知道它带上了静电?
为什么会带上静电?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认识到静电现象。
在学生汇报完观察发现后,老师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也是静电现象,但它们不一定是通过摩擦的方法(介绍其他几种静电现象如:关电视机时,你的头发靠近它,就会被吸引。在干燥的季节触摸门的金属把手,会有触电的感觉)这些也都是静电现象,静电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切物质之中,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自身在内。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试着让他们做出解释,使学生感受到静电现象并不稀奇,它随时随地在我们身边,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静电现象的了解。
第二部分,认识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老师提出以后: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奇怪么?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中带有静电呢?
在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后,我让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在后一环节中,学生理解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铺设了有力的基石
学生通过讨论可能说是电荷引起的。
老师讲解:物质同时带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质呈中性。当物质受到外力作用(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出了电性。
实物演示:用塑料木梳梳头发并讲解:当用塑料木梳梳头发时,木梳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木梳上,由于木梳上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木梳就带正电,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部分内容主要安排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将直入主题,出示气球和头发的活动方法,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来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头发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然后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做上面实验,观察了上面的实验后,组织学生对上面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两个都和头发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样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完成二个活动后填写实验记录单上的内容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通过小组交流,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要求学生反复多次实验观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认识到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我只是给学生出示了一个研究方向和方法,学生在自主研究过程中,发展了思维,形成了意识。
第三部分:认识电流的形成本部分内容主要安排学生在阅读了解电流的形成。
1.首先,我给每个小组一份电流的形成的阅读资料。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小组研读,对不理解的部分做一定的记录,再全班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在学生汇报结束之后,老师讲解在静电中,不同的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并且最终趋于平衡,但是,虽然它们发生了转移,但是不能持续地流动,但是,我们现在每天使用的“电”,都是快速流动着的电荷,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流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电冰箱等才能正常的工作!
这部分的学习,虽然没有实验的操作与思考,但对于电流的形成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我们判断一个探究活动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使学生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去推理,去验证。基于这个道理,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这个课外阅读,看似非常简单的科学教学活动,我们要思考,它能否将学生对电荷与电流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或许就能够提升这个活动的价值,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又或许就是这一小步,将引发学生思维的火花,生成更多的有价值的教学元素。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我将让学生自己当一当小老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最后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第五篇:教案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探索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解释静电现象
2、认识电荷和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3、知道电荷流动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准备】
为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碎纸屑、充气气球、挂气球的支架,羊毛制品。教师准备:静电现象的相关幻灯片和视频。【教学过程】
一、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引入:今年是兔年,老师特意邀请了一只玉兔和我们一起上课。(出示玉兔图)可爱吧!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办法的?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体验活动就知道了。
1、体验静电现象 课件出示“体验活动”
活动一: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慢慢接近碎纸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活动二: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再一次靠近头发,观察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体验,交流后汇报:
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怎样解释这两种现象呢?
师:这就是静电现象。生活中静电现象随处可见,让“玉兔”直接站在黑板上也是静电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交流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还有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2)出示课件播放更多的静电现象。
小结: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二、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1、认识电荷 我们找到、看到了这么多静电现象,也了解到静电存在于周围的一切物质当中,但是,我们摸物体时有电吗?这个有电吗,这个呢(摸桌子、饮水机等)?那你们不觉得奇怪吗?既然静电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师:根据这个结论思考物体为什么带电。
(2)出示课件: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明白了吗?(明白了)一起来看下面的练习题检测一下自己是不是真懂了。(3)习题巩固: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负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梳子上,梳子上就有了多余的负电荷,所以梳子就带负电荷,头发缺少了负电荷就带上了正电荷。这些电荷静止在物体上就产生了静电现象,而且,在它们靠近时会产生相互吸引的现象。
2、电荷之间的相互关系
(1)实验,进一步观察摩擦物体之间发生了什么。课件出示:
活动一:用一块羊毛制品反复摩擦充气气球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这个侧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用羊毛制品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2)讲解活动要求,学生动手操作(3)汇报、整理分析 如果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吗?(教师随机板书)
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教师随机板书)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带电气球相互靠近时会有以下几种情况:
○ ○ ○○ ○ ○
师:仔细观察图示,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板书: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这和我们了解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似?(磁铁)
三、认识电流的形成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静电。但是在带静电的物体中,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同学们可能知道,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就是靠电流来维持工作的,那电流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这节课要了解的第三个内容。板书:“让电荷流动起来”
1、让电荷持续流动起来就会形成电流。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要具备两个条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
2、汇报交流:需具备的条件是“电源”、“电路”。
3、课件演示:将电流的形成和电路的构成呈现出来,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正确认识,并了解电路的构成。小结: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电荷就开始流动了,我们的电器就可以正常工作了。值得注意的是:静电对人体没有伤害,家用电器所使用的这个电,电压很高,电流很强,对人体有一定的伤害,所以大家不能随意触摸家电所用的电。
四、拓展延伸
1、播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视频,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课后思考:(1)用梳子梳头发时,头发被站起来了,怎么解决?(2)裤子粘在大腿上怎么办?(3)为什么油罐车后面都有一个尾巴?(4)高层建筑物上为什么都有一根避雷针?
3、小结:关于静电还有许多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究,课后大家可以去查一些有关静电的资料,还可以继续做实验研究静电现象,了解电的奥秘。这个单元会有很多和电有关的知识,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安全的基础上多了解,多掌握。板书: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体验静电现象 不带电 带电
(2)电荷 ○ ===== ○ ○ ====== ○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3)让电荷流动起来——电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