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5 01:18: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

第一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

1.体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了解学生对静电的初始认识。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对静电现象并不陌生,建议教师在开始上课时首先用一两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或静电现象的有趣活动,来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接下来可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利用身边的物体来找一找身边的静电现象。教师可以事先为每组学生准备塑料梳子、塑料格尺、碎纸屑等。在学生找静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初步观察到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情况。接下来组织学生汇报找静电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引导,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静电现象的认识情况。可以使用的引导性问题有:“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你怎样知道物体带静电了?”“你能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的引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主要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接下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片的形式展示更多的静电现象。让学生感受到: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体在内的生命体和非生命体。

2、认识不同的电荷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前面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资料的形式(有条件的可以配合电脑动画)来向学生介绍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然后,通过分组观察两个实验,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羊毛制品后,再用这个气球的摩擦面靠近头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活动二:让两个都用羊毛制品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当学生观察了上面的两个实验后,组织学生对上面两个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的步骤如下。

(1)教师出示气球和羊毛制品的示意图,结合学生对第一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和分析:如果气球和羊毛制品摩擦后,气球带负电荷,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同时完成示意图。

(2)两个都和羊毛制品摩擦后的气球带什么电荷?当它们相互靠近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独立完成示意图,并结合示意图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这时引导学生对这一现象进行完整的解释。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这一现象和以前学习到的磁铁进行类比,加深学生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

3.认识电流的形成。

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靠近后会相互吸引,但吸引一会儿后,再去靠近,相互吸引的现象就会消失,这是因为带不同电荷的物体在相互靠近后,带负电荷的物体上的多余电子又会回到缺少电子的带正电荷的物体上,当两个物体上的电荷恢复平衡后,就会恢复到不带电的状态。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帮助学生体会负电荷的移动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电荷在物质之间不断地流动,就会产生电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器就是靠电流来维持工作的。然后结合学生对生活中各种用电器的了解,认识到要想得到持续的电流,必须有一个电荷流动的路径一电路和为电荷持续流动提供动力的电源。

第二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设计

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南堡镇南堡学校 梁丽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难点】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每组学生准备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静电实验盒(一袋泡沫、两根有机玻璃棒、两根塑料棒、一块丝绸、一块羊毛、一个转台、一个验电器)、几个气球。

教师准备:下载少儿频道《科学泡泡》的两个实验《简易测电器》和《神奇的气球》;关于正负电荷和让电荷流动起来的课件;塑料玩具、泡沫。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引入:出示塑料玩具熊

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个漂亮的塑料玩具熊,可是,它有一些烦恼,因为他觉得北极很好玩,想要变成一个北极熊。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帮助它实现梦

想。

演示:用玩具熊与学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吸引白色泡沫。

教师谈话:哈!真不错啊,真的变成了一只北极熊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注意对学生的想法进行追问,深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识,并抓住学生的回答,适当引出“静电”一词。

(教师要创设有趣的情景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另一种导入创意:教师出示一个塑料杯子:这是一个神奇的杯子,是老师从魔术大师刘谦那里借来的,你们信吗?不信啊,但这个杯子确实富有魔力,老师就来展示一下。老师用塑料杯子与一生的头发相摩擦,然后去吸引泡沫。问问学生这个神奇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

教师谈话:刚刚同学们都提到了“静电”一词(板书:静电),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静电现象呢?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举出一些静电现象,如在干燥而寒冷的天气里,用手触及门的金属把手,经常会有被电击的感觉;脱下毛衣的时候,经常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等。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真的是随处可见啊。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教材中出现的3幅静电现象的图片,告诉同学们:第二幅图片中神奇的球形仪器叫莱顿 瓶,是用来存储静电的容器;闪电是一种能量超大的静电现象,是云层之间由于摩擦而产生大量电荷,这些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剧烈的相互作用,从而产生闪电。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的看到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老师看到每组同学的桌面上都有塑料梳子、塑料棒、碎纸屑等让我们利用这些物品来找一找静电现象吧。

学生在找静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初步观察到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情况。在巡视过程中,教师可提醒学生不仅仅用头发来摩擦塑料棒等,还可以尝试着用衣服、丝绸、手等来摩擦。

组织学生汇报找静电的方法,并通过问题的引导,进一步了解学生们对静电的认识情况。可以使用的引导性问题有:“你是怎么知道这种方法的?”“你怎么知道物体带静电了呢?”“你能对你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的引导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收到外力作用(只要是摩擦)时,会产生静电。

小结:塑料梳子、尺子、衣服还有我们人体内都有静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

二、不一样的电荷

1.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大家想不想知道,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借助课件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知识。

课件介绍:

第一页幻灯片

声音叙述: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原来,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用“+”来表示,负电荷用“-”表示。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跟随声音依次出现文字,注意布局:为什么物体不显示带电、两种电荷、正电荷(用“+”表示)、负电荷(用“-”表示)、数量相等相互抵消,其中最后一句话可用图片展示正负电荷数量相等。

第二页幻灯片

声音叙述: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的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屏幕出现两个不同的图形,圆形和正方形,两个图形里面的正负电荷数量都相等,然后两个图形互相摩擦,正方形里的负电荷转移到圆形中。声音叙述:摩擦后一个物体中的负电荷数量比正电荷数量多,那么这个物体显示带负电。屏幕中在圆形的下面出现文字“带负电”。声音继续叙述:另一个物体中的负电荷数量比正电荷数量少,那么这个物体就显示带正电。屏幕中在正方形下面出现文字“带正电”。

2.认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①不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板书:正电荷 “+”;负电荷 “-”)。你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有什么秘密吗?我们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探索吧。

屏幕出现一幅图:少儿频道《科学泡泡》的主持人红果果和绿泡泡,他们的身上粘有气球。教师提问:你知道用什么办法让气球粘在身上不掉下来呢?

学生领取气球做尝试。学生们能够想到用摩擦的方法从而使气球带上静电粘在身上不掉下来。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办法并引导他们做出解释:“为什么摩擦之后气球就能粘在身上呢?” 教学到这里,学生只能说出这是一种静电现象,并不能具体地说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们注意倾听“克利克利”的解释。(“克利克利”是《科学泡泡》栏目中的小木偶。)

播放视频(《神奇的气球》中“克利克利”解释现象的那一小段)解释现象:这是因为通过摩擦气球带上了成负极的电子,气球上成负极的电子会和衣服上的正极相互吸引所以气球可以粘在身上不掉下来。

你知道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秘密了吗?学生回答: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教师板书:正负相吸。

当我们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头发的时候,梳子带负电,头发应该带什么电荷?为什么?(把梳子和小孩头像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在梳子上贴上“-”号,等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在头发上贴上“+”号,并画出几根头发表示头发被吸在了梳子上。)

②同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学们真聪明,都能够成为泡泡飞船里的小船员了,泡泡飞船里又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呢?

视频播放(《简易测电器》中绿泡泡与小咕咚研究简易测电器那一段):绿泡泡和小咕咚遇到难题啦:他们要把装在瓶子里的两片纸,在不用手碰的情况下分开,他们研究了好久还是没有办法。

教师出示一个测电器:绿泡泡拿的杯子就是一个简易的测电器,有什么办法让这两片锡箔纸分开呢?

同学们能够想出利用身边的物体摩擦产生静电后与简易测电器简易测电器接触时小纸片张开。如果学生想不出办法教师可以继续播放视频来提醒学生。

这太神奇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能解释一下呢?

播放视频,借助“克利克利”说出“同种电荷互相吸引”的道理。视频播放:这是因为塑料勺子与头发摩擦会产生静电,带了电的塑料勺子再与露在外面的曲别针接触就会把这些电通过曲别针传到锡箔纸上,两片锡箔纸由于带了同样的电性所以就会互相排斥而张开。

为什么两片锡箔纸会张开,你懂了吗?学生回答:是因为两片锡箔纸带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师板书:同性相斥

科学家正是利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原理制造出了测电器。

想一想,做一做,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

屏幕出示:同学们,你知道吗,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带负电,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带正电,如图所示的情况(图中塑料棒和一个不知材质的小棒张开一定角度),其中一个是塑料棒,另一个是什么材料的小棒?

教师请同学说出自己的推测和理由。(点击幻灯片,不知材质的小棒变成了塑料棒)

每组同学都有两个塑料棒和两根有机玻璃棒,还有哪一种情况会产生“互相排斥”的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接近时也能互相排斥。)

请学生任选其中的一组实验,实现“互相排斥”的现象。

教师首先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告诉同学们如何组装转台(由底座、托盘、一端尖的支杆组装),并提醒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体会实验现象。

从“相斥”到“相吸”:

还是运用这些实验器材,你能实验“相吸”的现象吗?用哪些材料呢?请你们试一试。学生实验成功后请他们汇报实验用的材料:一根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和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有机玻璃棒,回顾“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③总结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我们进一步发现带电物体相互靠近时会有哪些情况发生?

屏幕图的形式出示这三种情况(即教材中出现的三个图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能用简单的话来概括吗?

屏幕出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让电荷流动起来

我们做了许多好玩的实验,都有什么呀?你最喜欢哪个实验呢?我最喜欢气球粘在身上那个实验,可是气球不一会就掉下来了,这说明静电能不能持久存在?(不能)

那是因为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不能持续流动。那么生活中我们想要点亮灯泡必须让电荷怎样?(师板书:让电荷流动起来)

课件出示用电器:一个小灯泡。

大家看,现在这个灯泡亮吗?要灯泡亮起来需要什么条件?

师讲解:要想使电荷流动起来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屏幕出现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屏幕出现导线,电荷运动起来,小灯泡亮起来)。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电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电器,如电视机、电冰箱等都是借助电源、电路才能正常工作的。

四、作业:和爸爸妈妈一起做一做

“互相排斥”的气球:

1、准备两个气球及一根木尺。

2、如图示,将两个气紧挨着悬挂在木尺上。

3、用头发或毛皮分别摩擦两个气球相互接触的部位,两个气球会因排斥而张开。(这是教材上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学生们做起来效果可能不是太好,所以我让他们把这个实验带回家让爸爸妈妈帮忙做一下。)

“会散步的铝罐”: 1. 准备一个干净的空铝罐及已充气的气球。然后将铝罐放在平坦的地面上。2. 将气球摩擦后,靠近铝罐(但不接触铝罐),铝灌会缓缓移动。(这个实验可以让有兴趣的同学选做。)

第三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添加日期:2015/3/30 9:55:31 点击率:829 来源:三江侠 录入人:海风

建德市梅城小学 罗晓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

2、静电存在于所有物质之中,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3、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4、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观察静电现象,知道物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有所不同 【教学难点】知道物体通过摩擦带的电荷有所不同 【教学准备】

塑料梳子、玻璃棒、尺子、吸管、铁架台、细线、丝绸、毛皮、塑料袋、绒布、碎纸屑(红色)、尼龙绳、托盘、塑料杯、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察静电现象

1.科学小实验引入:(教师示范)实验步骤:

(1)手拿塑料梳子靠近碎纸片,有变化吗。观察到没有变化也是一种重要的发现。

(2)梳子在头发上梳几下,再接近碎纸屑,现在有什么变化?(3)把刚梳过头发的梳子靠近头发,观察现象。谁能解释一下?

板书“静电现象 吸引轻小物体” 2.摩擦起电

你也想尝试一下通过摩擦观察到静电现象吗?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材料:

杯子里的是第一组材料:塑料梳子、玻璃棒、尺子、吸管;托盘里的是第二组材料:丝绸、毛皮、塑料袋、绒布,还有碎纸屑。

来看一下实验建议:(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1从第一组(托盘)和第二组(塑料杯)中各选择一种物体,快速用力摩擦10次左右。

2用摩擦过的地方分别去接近纸屑,观察现象。3注意尽量不要用手接触摩擦过的部位。

4每个人至少做2组实验,四个人都完成2组以上了,小组讨论,交流我的发现。

学生演示:快速、用力;摩擦过的部位;手不要碰到 3.学生活动:摩擦起电,观察静电现象 4.收拾器材交流“我们的发现” 5.全班汇报

发现(预设):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

物体静电现象有强有弱

互相摩擦过的两个物体都带有静电。

摩擦的程度、环境等因素会影响静电产生

利用有的学生认为有的物体摩擦过不会产生静电现象,那么就请成功摩擦起电的小组与之展开辩论,形成:“摩擦的程度、环境等因素会影响静电产生”的共识。

……

6.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很多物体摩擦都能显示出静电现象,请你回忆一下生活中是否观察到静电现象(张贴课题、学生举例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下雨前天空的闪电、冬天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噼啪”的响、尺子在身上摩擦后能吸引纸的碎片、梳头的时候梳子与头发相互吸引、接触电视机屏幕有突然触电的感觉等)

通过实验和举例,刚才我们还原看很多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科学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研究已经发现了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PPT,学生读)

可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会感觉到物体带电,谁知道原因?(教师用纸片解释电荷的流动使物体带电。

(原来,一个物体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正电荷用正号表示,负电荷用负号表示。我们来数一数每个物体中的正电荷和负电荷数量有什么关系?对了,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就不显示带电。那么刚才实验中的物体有怎么会显示带电呢?(摩擦后正负电荷数量不相等了)对,这时候,一个物体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当物体正电荷数量多时,我们说它带正电荷,当物体负电荷数量多时,我们说它带负电荷。)

二、认识不一样的电荷

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出示铁架台,两根吸管其中一根挂在铁架台上(用丝绸摩擦一根吸管),把两根吸管相互靠近,结果互相排斥。有什么问题要问?谁来猜测一下这是怎么回事?(小组讨论一下)

预设:这两根吸管用同一种材料摩擦过

这两根吸管用不同的材料摩擦过(教师板书)1.介绍器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想要知道我们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试一试就知道了。等下,我在提供大家这两根吸管的同时,还会给你用来摩擦的两个塑料袋和两块丝绸,我们可以把这几种猜测都一一做一遍,把实验现象记录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记录单(PPT),能看懂吗?老师已经例举了刚才同学们的一些猜测,你做完后还有什么想法也可以试一试,填在下面的格子里。实验时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手不要碰到摩擦过的地方)领取器材,开始实验。

(现象: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吸管互相排斥;两根用塑料袋摩擦过的吸管相互排斥;一根用塑料袋摩擦过的吸管和另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吸管相互吸引)教师巡视重点:(1)手不要碰到摩擦过的部位;(2)是否三组都做了?(3)提问,你们有什么想法?(产生的静电有区别,不一样)

2.收拾器材小组交流,尝试着解释观察到的现象。3.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尝试着解释:(预设)

有的带静电的物体会相互吸引,有的带静电的物体会相互排斥。4.出示科学家的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

第四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也是这个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对电的本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到电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为学生后面学习电的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静电现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平时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经常会发生这种现象发生,学生们都经历过,但是对静电现象从未做过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活动一开始,我就引用了几个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物体间的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电流的形成。

我在教学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飘起来了的演示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下,小心翼翼地进行实验以及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学生小组经过研讨知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相同电荷会互相排斥,不同电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的道理。但是,我对学生实验能力过高地估计,没

有了解他们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因此,备课时要多考虑学生实际情况。

第五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1

本课是开学的第一课,很多同学对科学课的实验要求已经忘记得一干二净了,给同学们重申了实验的纪律和实验的要求。通过课前重申加上精心准备的实验,使得这节课学生的学习比较有序高效。

1、静电实验材料的选择。教材上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塑料梳子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突发情况的巧妙处理。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个学生叫起来:“看,我的手指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手指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衣服的布料是腈纶的,再加上天气干燥,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静电现象。于是,我强调不仅是普通的物体能产生静电,我们人体和其他生物体也一样能产生静电现象,还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实验中细节的`处理。验证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我已经提前准备好,放在实验盘里,并提醒实验时动作轻,动作慢。但是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前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深一点的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2

“圆的面积”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及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认识了圆,会计算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特别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本节教学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以旧引新,渗透“转化”思想

在学习新知之前,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探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转化”是探究新的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好方法,为下面探究圆的面积计算的方法奠定基础。

二、大胆猜测,激发探究。

在凸现圆的面积的意义以后,我让学生猜测圆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猜测出圆的面积可能与圆的半径有关系时,设计实验验证: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一个圆,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出圆的面积,探索圆的面积大约是正方形面积的几倍。这一内容是旧教材所没有的。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调动起来,而这些,又正好为他们随后进一步展开探究活动作好了“预埋”。

三、动手剪拼,体验“化曲为直”

学生猜测后,再拿出准备好的两个同样大小的圆片,将其中一个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拼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学生动手剪拼好后,选择其中2~3组进行观察对比,发现如果把一个圆形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就越

接近图形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对比圆形和这个拼成的图形之间的关系。通过剪、拼图形和原图形的对比,将圆与拼成图形有关的部分用彩色笔标出来,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为后面推导面积的'计算公式作了充分的铺垫。

四、演示操作,感受知识的形成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圆的面积、周长、半径和拼成的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由扶到放,由现象到本质地引导,又使学生始终参与到如何把圆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探索活动中来,从而感受知识的形成。

五、分层练习,体验运用价值

结合课本中的例题,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综合练习三个层次,从三个不同的层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第一,基础练习巩固计算公式的运用,强调规范的书写格式;第二,提高练习收集了身边的实际内容,让这节课所学的内容联系生活,得到灵活运用;第三,综合练习既联系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已知圆周长,先求半径,再求圆的面积),又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每一道练习题的设置上,都有不同的目的性,注重每个练习的指导侧重点。

但本节课的新课时间过长,使得练习不够充分,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学期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我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经验,他们都经历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只是他们大多数没有对静电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因此,在设计本课时,我首先用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导学生对静电现象的.关注,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摩擦起电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有些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静电,进一步认识静电产生的原因,电流的形成。

在执行教学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摩擦并不产生静电。尽管同学们的热情很高,使劲用塑料棒摩擦头发,摩擦衣服,或者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均不能吸起细碎的纸屑或头发,我也感到意外,按照常规,用摩擦过的塑料棒或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去接近碎纸屑和观察用梳过干燥头发的梳子去接近头发,它们是会相互吸引。这到底是为什么?同学们都感到茫然,发展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也是科学课的教学目标,面对这意外实验现象,该如何解释,也是引导同学们进行探讨的大好契机。我决定根据同学们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做进一步的探究。于是我问学生:“为什么今天摩擦过的塑料棒不能吸起碎纸屑,梳过头发的塑料梳子也不能吸起头发,而在冬天却很容易吸起它们呢?”孩子们面面相觑,“哪是不是与天气有关啊?冬天天气怎样,现在呢?”这下同学们向炸开了锅似的,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冬天天气又冷又干,我脱衣服的时候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经常被衣服电到,现在是夏天,天气闷热潮湿,头发衣服都被汗浸湿了,在夏天脱衣服时从来没被电过;摩擦起电是不是与湿度有关?同学们的意见不一。建议用实验来证明,只要用梳子摩擦干头发和湿头发,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同学们发现长发女孩的发梢比较干燥,就用塑料梳子摩擦发梢,结果发现头发发梢随着梳子飘起来,而用同样的方法去梳出了汗的湿发却没有随梳子飘起来,用塑料棒摩擦其他的干燥物体也会吸引碎纸屑。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干燥的物体相互摩擦更容易产生静电。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4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5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6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也是物理教学的基础。而在“静电场”这章中,基本概念多而且抽象。针对这个特点,应注意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感性认识。但在静电实验的操作中应注意哪些方面,下面就我们在实际的操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静电实验的成功关键之一是必须确保静电一起不易发生漏电现象。而漏电主要有三个方面因素:

(1)环境因素,如空气潮湿而引起绝缘性能差、空气中自由电荷较多。

(2)仪器上导体表面有尖端,以至发生尖端放电。

(3)绝缘物如支柱和手柄,绝缘性差。应针对上述三个因素,要选用电阻率较大的材料,对年代较长的实验仪器应及时更换如老化的塑料和有机玻璃等,另一方面要保持实验仪器洁净、干燥的状态,常擦拭、晒太阳或用电吹风吹干。

不同的实验有个又注意点。

静电感应实验中需要注意带电体离枕形导体不要太近,易发生放电现象,而使实验失败,特别是去除枕形导体端的'尖端,防止尖端放电。

在电力线模拟实验中,绝缘油应选用透明度好、绝缘性好、粘滞形适当的油,如蓖麻油、四氯化碳。头发约1~2毫米长较合适,应选比较细软的。

平行板电容器的研究实验中,在开始状态,要使两板相对距离近些,不超过1厘米较好,这是静电计的张角小些比较好,然后改变正对面积或增加间距,现象较明显。在插入介质板时,应确保介质板不带电,表面绝缘性好,插入或抽出时不能与两极板相碰或擦拭,否则会使实验发现异常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7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8

在干燥的秋天,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首先我以魔术导入,用纤维手套摩擦有机玻璃板,让纸蝴蝶飞舞。幼儿都看呆了,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其次科学活动中要准备充足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老师单纯的说教。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9

教材分析

1.本课的教学思想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这是教学活动产生和维持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科学文化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

2.本节内容是小学科学教材第一次涉及有关电的知识,十分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后面更深入学习电的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我班学生共26名,总体来说基础差,知识面相对狭窄,思维不开阔,存在着智力差异,但他们有上进心,学习积极性高。

2.在教学本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挖潜力,锤炼思维。

3.学生科学意识淡薄,见识狭窄,对科学概念理解不清。

教学目标

概念

理解静电现象产和的原因。

理解电路的含义。

探究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验操作,认识静电现象。

有效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结果,并从实验分析中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

科学态度

通过实验操作,萌发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孩子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和共同解决问题。

培养科学精神和动手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

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作出适当的反应。

专心致志地探究材料。

自信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语言能力

清楚、准确、有条理地描述。

能使用新的科学词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静电现象所产生的原因。

知道电荷流动所具备的条件。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反思10

在干燥的天气,小朋友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和别人猛的`一碰,会感到被电击了一下,还有脱毛衣的时候会听到“滋拉滋拉”的声音,还伴有亮光。当教师和幼儿一起回忆以往经验时,小朋友们对这些现象都充满了好奇心,很有兴趣随老师一起去探索。

首先我以魔术导入,用塑料管摩擦纤维衣服,让纸屑飞舞。幼儿都看呆了,一副不可思议的表情,继而欢呼起来,一个个跃跃欲试。所以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尝试,用小棒棒去吸小纸屑。通过与自己身体或衣服摩擦产生静电,大部分幼儿操作成功,很有成就感。接着我便让幼儿继续用其它物品去吸小纸屑,看看哪些是可摩擦起电物品,哪些是不可摩擦起电物品。最后我还让幼儿了解电对人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止静电。

通过此次科学活动的展开,让我认识到科学活动要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多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从而热爱生活。其次科学活动中要准备充足的材料供幼儿操作,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老师单纯的说教。

下载《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建议[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新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过程与方法: 根据......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二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本课是《电》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来认识......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进一步认识分子的构成,分类。 2.知道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宋晓楼江苏徐州睢宁县双沟第二中学221212 sym200404@126.com 教学内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第六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活动知道摩擦起电,知道带......

    《静电现象》教学反思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含五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下册“电”单元第1课。【教材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电”的第一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优秀范文5篇]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