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 2012春
第3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1)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第二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1课时_2012春
课题:7.2静电现象(1)
学习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实验,知道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了解电荷有多少之分,了解中和现象。学习重点:
1.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学习难点:
对“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的理解。课堂学习
一、新课引入
我们的学习离不开电,在我们教室里就有很多电器,大家看看有哪些?(日光灯、电风扇、电视机、液晶投影仪、电脑、扬声器等等)
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电,在家中也有很多家用电器,我们以厨房为例,说说有哪些电器?(电饭锅、微波炉、电磁炉、电冰箱、电灯、消毒柜、煤气灶的点火装置、抽油烟机、豆浆机等等)
工厂、科研机构也离不开电。可以这样说,没有电,现代社会大概不会正常运转。那么这么重要的电是从何而来的呢?人类最早研究电是在公元前600多年前,是从研究静电现象开始的。所以我们今天开始学习静电现象。
二、学习“摩擦起电和两种电荷”
(一)摩擦起电 1.活动7.4 摩擦起电
师:请同学们准备一些小纸屑,然后用塑料尺、或塑料圆珠笔杆等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接着再靠近小纸屑,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请用简短的语言准确描述。
生:小纸屑被吸引,一会后又会掉下来了。2.列举生产、生活中的一些摩擦起电现象。
师: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例如,干燥的秋冬季晚上熄灯后,脱毛衣服时我们发现会产生一些小的电火花,同时伴有“啪啪”声;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后,也可以吸引小纸屑,甚至可以吸引细小的水流;(展示图片)冬天我们穿羽绒服时,当手接触金属物品时常常有被“电”了一下的感觉;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羽毛的轻小物体。
你还能列举类似的事例吗?
生: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教室里的电风扇的扇叶上常常占有灰尘。塑料梳子梳理干净的长头发时,常常看见头发随着梳子飘起来。
3.分析刚才列出的若干现象的共同点。师:刚才列出的现象有哪些共同之处呢? 生:经过摩擦才发生,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4.教师归纳并板书:
物体带电的含义:一个物体如果能够轻小物体,在物理学中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点,或带了电荷。
摩擦起电的含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起电。
(二)两种电荷
1.介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现在我播放两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A.两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B.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也相互排斥。师:两根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两根橡胶棒上所带的电荷相同吗?为什么?
生:相同。因为它们都跟相同的绸子摩擦。
师:那么从刚才两根现象,我们可以归纳得出什么结论?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师:这种排斥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发生? 生:两个带电体相互靠近时。2.介绍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师:现在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现象。C.一根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吸引。问:你能断定玻璃棒和橡胶棒是带相同电荷还是带不同电荷吗?
生:能。它们肯定带不同的电荷。如果带相同的电荷,那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之间就应该相互排斥。
再问:由此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呢: 生: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推断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的成功有二:已经找到了两种电荷;已经找到了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吗?有没有第三种电荷?
师: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各种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排斥。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带电体,必定绸子摩擦的玻璃棒相互排斥。
师:应用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来仔细体会这两句话,第一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相同。
师:同理,第二句是什么含义?
生:另外的带电体,凡是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不同的,就必定和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相同。
师再问:那么,自然界只存在几种电荷?
生: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是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一种是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三、学习“验电器及电荷量” 1.观察。
师:我播放一个动画,请大家注意观察。2.讨论。
问题1:验电器由哪几部分组成:
生:验电器的结构: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和外壳、支架组成。问题2: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就会张开,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金属能够导电,接触以后,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就会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的电荷。当两金属箔带同种电荷时,会因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问题3: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制成。
问题4: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验电器有什么作用?
生:(1)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若接触后金属箔张开则物体带电,若金属箔闭合,则物体不带电。(2)粗略反映带电体所带电荷的多少,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大,则物体带电较多,若箔片张开的角度较小,则物体带电较少。
3.介绍电荷量的概念: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带电体所带的电荷有多少之分,在物理中,我们用电荷量来描述。关于电荷量,我直接介绍,请大家听一听,尽量记住、理解。
(1)定义: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数量)叫做电荷量,有时简称为电荷。(2)单位:库仑(C)。(3)电荷量的改变:
现象1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将变大。
现象2 若验电器带正电,再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其金属球,发现金属箔张开的角度先减小,再闭合,再张开。
结论:同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增强,异种电荷放在一起相互抵消,等量的异种电荷放在一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四、消化与巩固
请大家回忆本节课所讲的内容,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老师或同学,没有疑问的,加强记忆和理解,我们马上检查。
(一)检查题: 1.带电体有什么性质? 2.电荷有几种?是哪几种? 3.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5.用验电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二)应用举例
例1 A、B、C三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C球可以带负电,也可以不带电。
例2 A、B、C、D四个轻质小球相互靠近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假设A带正电,则B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C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D球的带电情况是______。
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出A、C两球,B、D两球是相互排斥。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球之间没有作用力,将出现何种情形?如果相互吸引,将出现何种情形?
五.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1、2、5、7、9、10、11、12 六.教学反思
1.学生对于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难于理解,太抽象了,所以要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
2.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刚接触电荷,加强训练。
第三篇:7.2静电现象(教案)第2课时 2012春
第4课时
主备人:黄 健
课题:7.2静电现象(2)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卢瑟福提出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也是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的。
3.会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学习重点:
1.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观点。
2.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
学习难点: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和其他静电现象。课堂学习
一、复习引入
(一)提出下列问题,检查学生的识记理解情况。1.带电体具有什么性质?摩擦起电是什么含义? 2.电荷分为几种?分别是如何规定的? 3.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5.验电器有什么作用?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6.什么叫中和?
(二)设疑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摩擦起电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带电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知道了摩擦起电后,有的物体带正电荷,有的物体带负电荷。学习了这些知识以后,我们自然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能够起电,摩擦能创造电荷吗?
二、学习原子的有关知识 1.介绍原子的概念(1)引入。
师:要搞清楚物体为什么会带电,摩擦为什么会起电,我们就必须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但是分子是不带电的,在分子层面我们不能解释静电现象。
(2)自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了近代原子论,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而且他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8相关内容,尝试完成导学案相应填空。
(3)交流。指名回答导学案填空,教师点评。
(4)讲解。
原子论提出后,人们认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由不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化合物分子。例如水分子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一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由相同的原子构成的分子,叫做单质分子。例如氢气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氮气分子是由两个氮原子构成的,金刚石是有碳原子组成正四面体的稳定结构,石墨是由碳原子构成不太稳定的分层结构,它们都是由一种原子构成的。
2.介绍原子可以再分(1)引入。
当人们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层面后,发现原子也不带电,也不能解释静电现象。要解释静电现象产生的本质,就必须深入到原子以下的结构。
19世纪后期,科学家们在研究稀薄气体的放电现象时发现了一种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的射线,称为阴极射线。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1897年,他确认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该粒子质量比氢离子小得多,它是构成各种物质的共有成分,后来人们把这种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叫做电子。
汤姆生发现电子是物理学史上的重要事件。由于电子的发现,人们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本身也具有结构。此后,原子物理飞跃发展,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2)介绍原子的结构。
关于原子的结构,发现电子的汤姆生曾经提出了一个枣糕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原子被认为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则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球内。但是这个模型没过几年就被卢瑟福发现的新的实验事实否定了。
在1909-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实验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却有少数α粒子却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极少数α粒子的偏转超过了90°,有的甚至达到了180°,像是被金箔弹回来了。用枣糕模型是无法解释α粒子的大角度偏转的,卢瑟福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他的核式结构模型。
3.介绍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A.1911年,英国的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类似行星绕日的核式结构模型。其主要观点有: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3)核外电子受原子核的吸引,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4)原子核很小,r核=10-5r原。
(5)原子核虽很小,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应用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情景如图所示。
B.常见原子的结构图。例如氢原子、氧原子、钠原子、氯原子等。
(1)一般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正负电荷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原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
(2)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有的较强,如氧、氯,有的较弱,例如氢、钠。
C.从核式结构模型引申出电子转移观点
(1)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是电子电荷量的整数倍。1e=1.6×10-19C。
(2)因为原子核很小且质量很大,电子运动的空间很大且质量很小,所以移动或改变原子核非常困难,移动或改变电子比较容易,静电现象都是由于电子转移而形成的。
二、应用电子转移的观点解释静电现象 1.原子带电成为离子
一个中性的原子,如果失去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大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正电,例如氢离子、钠离子。如果得到一个或几个电子,就会使核内正电荷总数小于核外负电荷总数,则该原子将带负电,例如氧离子、氯离子。
2.物体带电成为带电体
一个中性的物体,如果失去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正电,如果得到若干电子,则该物体将带负电。
3.摩擦起电的原因
两个中性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弱,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失去电子,于是该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上正电。
另一个物体,因为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比较强,那么它在摩擦中就会得到电子,于是该物体因多余电子带上等量的负电。
例如中性的绸子和玻璃棒相互摩擦时,因为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比较弱,在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部分电子将转移到绸子上,这样中性的玻璃棒就失去电子,缺少电子带上正电,中性的绸子得到电子多余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
所以,摩擦起电并不能创造电荷,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三、应用举例
例1 请解释中和现象。
例2 请解释毛皮和橡胶棒相互摩擦时,橡胶棒为什么会带上负电?毛皮此时的带电情况如何?如果二者充分接触,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课后练习与拓展
《补充习题》p.15-18 3、4、6、13 4
第四篇:《春》 第 1 课时
第11课 《春》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学习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熟读成诵,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清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每当听到这熟悉的儿歌,在我们的眼前似乎就展开了一幅春天的画卷,花草树木,飞鸟虫鱼无不竞自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在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中一起去领略春光吧!
二、走进作者:
朱自清(1898·11·21——1948·8·12)生于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来到清华大学任教。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主要作品有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三、知识积累:
1.读音辨识:请为下面划线的字注音。
①酝酿()②鸟巢()③撑伞()④应和().⑤发酵()⑥黄晕()⑦水涨()起来 ⑧蓑衣()
【学生整理,指一生板演】
2.本文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
3.词语巧解:请解释下面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①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②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体会词汇的含义,尤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会】
4.古诗收藏:文中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请你将这首诗的全文默写在下面。
【注重古诗词的积累,日常教学中就应多读多记】
四、初读感知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语气、体会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感情。思考:1.《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课文对“春”的描写可分为三个部分,试用简练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三部分的内容。
2.朱自清先生用生花妙笔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你能给这四幅图各配上一句反映其特征的诗句吗?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3.从文章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幅描写春天的图画,然后自己分析。【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并搜集相关情况】
五、预习诊断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朗run()hong()托 yun()酿 花枝zhao()展
2、本文作者,字,抓住 的特征,用诗意的笔调描绘了 五幅图画,抒发了 的感情。
【学生完成后及时了解情况】
六、自我小结:通过本文的预习,我有哪些收获?
七、预习质疑:
第五篇:《散步》精品教案1(第2课时)
《散步》精品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学习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2.充分利用文本中精彩的语言素材,完善剧本。
3.在充分的参与中加深对文本主题思想的理解,感受祖国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潜心诵读,品味文本语言在炼字、描写、句式等方面的精彩。教学难点:
品味对称句的表达效果。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编制剧本提纲,品出了散文《散步》所蕴含的那么多值得宣扬的美好的东西,我想同学们一定会发自内心的想把这个剧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感动,让更多的家庭找到和睦幸福的钥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努力,继续完善我们的剧本吧。
【设计意图】激发热情。(二)品味语言美,完善剧本
任务一:品味语言,发现原文中更动人的素材。
1.潜心诵读,画出让自己内心有所触动或能让自己头脑中出现画面的地方。2.学生朗读有感觉的句子,并说出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问题预设:学生对句子没有感觉,教师举例从炼字、对称句、描写等不同角度做示范。
学生对句子有感觉,就是说不出来。比如对称句,教师示范,如“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教师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句子分类整理。
/ 4
1富有生活情趣的细节,让文章充满人情味。
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2炼词:精捡出生活中貌似普通却又能激发读者想象的词。例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赏析:准确的用词,一字触动心弦,生活中经历的画面被激活,自动涌向脑际。
例2: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③传神描写: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例如: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赏析:将春天移至面前,可听可感。④理趣。
例如: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
赏析:直指生命的逝去的残酷现实,触动情弦,感染力大增。⑤对称句。
例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赏析:将现在与过去对举,触动心弦,打开记忆,现实与记忆的画面同时出现,生命的轮回之感油然而生,爱的传递如在眼前,增加文字的厚度。
例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赏析:对称的句子能化抽象为形象,形象揭示中年人在家庭和生命的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年人的两头:一边是老人,一边是孩子。
例3: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赏析:母亲老了,需要儿子陪伴照顾,儿子还小,需要妻子陪伴照顾,“尊老爱幼”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中年人的责任、中年人的担当生动地写在散步的路上。
总之,对称的句子不但形式整齐,更是耐人寻味,饱含思想的张力。
/ 4
4.公益广告最后的画外音或是字幕都会像一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一样,留下一段精致而又富含哲理的话,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那么也请同学们用上我们今天刚学的对称句,写一首小诗浓缩这小事,升华这大爱,配在你的公益广告结尾,一定增色不少。
(1)学生结合对主题的理解,尝试使用对称句做短诗。(2)组内交流,互相激发灵感,推荐好作品全班展示。例1:
初春的田野上,两对母子,两种生命,产生了一个分歧;粼粼的波光中,一对夫妻,一种责任,承载了整个世界!推荐理由:使用了对称句,颇富理趣,令人回味无穷。且点出了主题“责任”,能起到公益广告的作用。
例2: 时间面前,万物软弱无能;亲情面前,时间无能为力。
推荐理由:使用对称句造成对比,强有力的突出了主题“亲情的价值”。任务二:利用原文中宝贵的素材,完善剧本。
品味了原文的语言之美,也更进一步加上了对主题的理解,也更懂得了原文中素材的价值,希望同学们用好这些素材,编制出精彩、感人的剧本。
1.学生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细节充实到剧本提纲中。
例如:“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中“信服地点点头”。
/ 4
2.学生从文中选择意味深厚的句子,为适合的场景配上旁白。(允许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创一些符合文意的旁白)例如:给场景一配旁白: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剧本提纲:
【设计意图】以任务带动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四)布置作业
学习作者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发现诗意的特点,从自己的记忆里撷取事件,写成一篇情真意切的小文章。
【设计意图】学习模仿作者的选材及表达,锻炼写作能力。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