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范文模版)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特里?伊格尔顿教授所撰写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为什么能风靡世界,深受中国读者青睐?我想主要是因为他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对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雄辩地论证了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是经得起历史考验和实践检验的与时俱进的真理。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西方世界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种种批判和责难,大有将马克思主义彻底否定,终结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把马克思主义送进人类历史博物馆之实。但发端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使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广泛质疑,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曾经在西方遭遇冷落的马克思重新被人提起,“马克思热”不断升温,甚至出现在“占领华尔街”运动的现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特里?伊格尔顿教授针对西方世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的最常见的十个错误观点,撰写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反对和否定马克思的观点为什么是错的,错在哪里?特里?伊格尔顿教授并没有简单地扣帽子、武断地打棍子,而是采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他认为这些观点之所
以是错的,一是这十个错误观点,既经不起历史考验,也经不起实践检验,有悖历史,不合事实。二是这些观点,或是出自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需要而别有用心地曲解马克思,或是由于无知和肤浅误解了马克思,都有失公允,远离真理。
该书重点从正面论证了“马克思是对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形态,是对人类社会、自然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是科学真理,因而是对的。
二是它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实践检验。自马克思诞生100多年以来,无论是资本主义在危机中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还是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历史与实践,都已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是对的。
三是它经得起西方世界的围攻和诋毁的考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不仅遭到了资产阶级学者前所未有的攻击和诋毁,而且遭到了资产阶级政府无所不用其极的禁锢和“围剿”。令西方世界不可思议的是,在对马克思的围攻和诋毁的意识形态战争中,资产阶级学说虽然像走马灯一样层出不穷,但都不敌马克思,一个个败下阵来,短命的多,长命的少,有的昙花一现。唯有马克思独领风骚,马克思主义持续
发酵,由冷变热,不断升温,一枝独秀,“经久耐用”,成了众多国家和政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数以亿计的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这本书通读下来,几点感受着实令人难忘:
旗帜鲜明。面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字里行间明明白白、准确无误地表明:马克思是对的,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更没有终结。而该书对否定马克思的错误观点的批判,没有含糊,没有遮掩,始终旗帜鲜明。
立场坚定。面对西方世界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否定,作者没有退却、毫不妥协,处处“亮剑”,表明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立场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一边,旗帜鲜明地坚持、捍卫和维护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
文风犀利。对那些攻击、讽刺和谩骂,作者以牙还牙、借力打力,批判见招拆招,揭露入木三分。全书文风犀利,既有文学色彩,又有批判精神,读起来既痛快又过瘾。旁征博引。书中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跨学科、跨时空的典故、名著、寓言、故事、案例、数据随手拈来,用起来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不仅可读,而且可信。
照理说,中国社会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可被作为基本素材在书中被提及,但通观全书却很少涉及,值得深思。
一方面,表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理论成果还不充分。这就需要我们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社会主义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发挥越来越大作用,影响越来越大,让世界上越来越多人“言必称中国”。另一方面,还要在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多出让世界认可的精品力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走向世界、占领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高地,主导和影响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话语权。
第二篇: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在暗夜中依旧生辉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在反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那个工厂林立、阶级对抗、充满饥饿暴动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多少还有些用处,但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现实的情况似乎也是,较之于马克思所生存的那个机器大工业时代,今日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金融资本和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主要产业。与之相应,随着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不仅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和阶级对立,而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富国对穷国的资源和产业的剥削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分化也日趋严重,资本的集中度和侵略性有增无减。此外,西方左翼社会运动陷入低谷,这种普遍的政治无力感使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而在伊格尔顿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过时的恰恰是资本主义本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所以,这个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制中其实包含着一些静态的和不断反复的奇怪因素。”面对世界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打击与否定,本书富有针对性地解答了10个问题,向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的人们解读了这位被误解的思想家。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能否走下去?
(一)马克思主义绝未终结
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即部分人认为“在当今这个阶级差异日渐消融、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用武之地。” 如今出现的“后工业时代”的种种现象,早已在马克思本人的预料之中——他曾经预言到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
当下,马克思主义遭到怀疑,但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热度并未遭到严重的削弱,如今它所导致了贫富差距愈演愈烈,而我们纵其恶化,就是对现实的妥协和投降。
在这一章里,作者文末用到的类比我认为很恰当,他说到某些人贫穷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必然富裕的话,就好比有警察就会有罪犯,但事实上是因为存在罪犯,所以我们才必须需要警察。我认为这个逻辑混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所以这样的句子有令人醍醐灌顶之力。就像书中伊格尔顿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继续存在,只有客手的灭亡,之后主体才会自我淘汰。”
所以目前存在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自然是无稽之谈,资本主义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在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们追求变革的坚定信心。
(二)用实践打破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
在《驳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中,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进行阐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就代表着饥荒、困苦、强制化劳动、经济破败和暴政,意味着自由的匮乏和物质的短缺。对此,作者主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论述反对。
眼观苏联或者中国等国家的历史,暴政并非仅仅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相反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严重。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淌着历史上无数人的血和泪中走过来的,它只有对绝大多数人实施剥削后,才可创造财富。但是由于这种现象持续时间很长,人们基本忘记了它的存在,或者说是在习惯下被动地接受了这种现实。
(1)政治方面。
在低水平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仅仅在单个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此出现“暴政”也在所难逃。因为物质匮乏而出现争夺资源,导致社会阶层分化;而单独的又缺乏物质资源国家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去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来,如苏联,以暴政来控制国家资源的来龙去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非冲突的,这点以中国为例最好不过了。上者的论述并不一定要我们必须从富裕的国度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可以让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之路齐头并进,并且让两者互相作用,以加快实现的脚步。所以在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就破败,我们就会忍受饥荒艰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并非宿命
《驳马克思主义宿命论》令我印象很深刻,文中基于“马克思主义宿命论”的观点,即历史自有特定的规律,把人当做历史的工具,抹杀人的自由个性是世俗化的天意论或者宿命论。但这一论点是没有根据的,虽然历史有特定的铁律并会推动历史的前行,但这是人类行为无法抗拒而形成的。
(1)从阶级斗争
首先作者引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即阶级斗争,它是在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比如保持低薪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提薪才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
接着作者由“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进一步说明阶级斗争在于发生事件的历史根本性及其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它强调的是过程以及后续的影响,而非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得知,阶级斗争的结果和影响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宿命论是有待商榷的。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马克思相信生产力随着历史的进程会不断地发展,但就像边际生产效益那样,它会出现一个临界点。这样情况下,旧的社会阶级就会被新的社会阶级所替代而成为统治阶级。不过这一理论存在很多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到许多思考。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我们才可以实现经济剩余,而如果它不足以让全人类共享,阶级斗争就会持续下去。剩余价值从产生到累计而后遭到剥削,显然其中体现是生产力的进步,它带来的解放是浸透了鲜血的,是需要我们付出可怕惨痛代价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天命所决定的。
(3)针对“必然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是受到历史验证的。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个社会主义并非自然而然就会跑到我们人类社会中。在资本主义衰落后,劳动人民要挺身而出。资本主义的瓦解会引导人民根据自身的自由意志向社会主义前进。但在这儿马克思没有料到,资本主义在危机四伏下,利用从发达的生产力获取的剩余价值收买劳动人民的革命,它能够千方百计地笼络人心,例如社会福利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章中,我认为作者不仅仅是在讨论问题,更多的他是在发起疑问。比如文末他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性,他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悲剧的,只是因其复杂性强,并坚持在渺茫的希望中匍匐前进,这才造就了它的伟大性,而它的伟大使它富有悲剧性。而我认为,在了解这些性质后,不存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宿命论。
二、美好而非完美,科学地前进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并非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它认为建立一个完美社会是有可能的,这种出奇幼稚的的憧憬源自于对人性的轻信。”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
马克思是不是乌托邦思想家?伊格尔顿的看法是,这要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乌托邦思想家”这个术语。“从展望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他相信物质稀缺、私有财产、剥削、社会阶级和我们熟知的国家等等都将消亡。”如果“乌托邦思想家”意味着相信某个并不存在的美好未来,那马克思就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乌托邦”来称呼共产主义社会,只要它的意思是“由现实发展出的未来美好社会”,而不是“无端臆想出的未来美好社会”。
当然,“美好”决非“完美”。伊格尔顿指出,在对于未来社会的十分有限的描述中,马克思从来没说过我们会进入一种完美无缺的社会。“适合人们行使自由的条件,也必然适合滥用自由。实际上,如果没有对这种自由的滥用,任何大规模地行使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仍将存在许多问题,会发生大量的矛盾冲突和一些无法挽回的悲剧。”这里的论证回应了反对者关于人性的抽象预设,破除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迷信,以及对于共产主义制度的迷信。
(二)只是经济吗?
“马克思主义将一切事物的形成与结果都归为经济因素所驱动的,艺术政治法律战争道德等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观点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还原论,显然这是单一而刻板的理论归结,是荒唐且过于片面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单一的因素。诚然,满足物质需要是我们人类第一项历史生产活动,我们十分清楚文化的基础是劳动,没有物质就没有文明。但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对马克思在“生产”(或者说是“劳动”)的理解过于狭隘。
马克思对“生产”的定义是很宽广的。而他认为,只有当世间男男女女能自由地为生产而生产时,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生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在物质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的自我实现活动也可定义生产活动,而我们所通俗认识到的物质产品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而已,它也可能是源于精神层面的。
阶级斗争塑造了历史进程,而历史中不存在某种特定的模式,如经济决定论的片面观点。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很多时候会占主导地位,会发挥核心作用,但是如果经济物质孤立存在时,我们人类同低等动物有何区别?人类社会中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法律等等,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其中的经济决定了一切,它只是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基点作用(即经济会使我们所思所为的出发点发生偏转),但我们务必认识到,它不是决定!就像我们近来常说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陷入畸形的理性循环中,我们的生活处处被金钱所制约时,我们还有灵性吗?所谓还原论的观点,不存在,且不会成立。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而非阶级痴迷.“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情有独钟,而在当下社会,工人阶级几乎已经消失,阶级问题变得没有意义,谈论阶级斗争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
发达资本主义的确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象。蓝领工人显著减少;在某些经济部门,旧式的等级结构或许已经让位于以分散的、基于网络的、团队导向的、信息富集的、直呼其名的和开领衬衫式的组织形式;真实的不平等被掩盖起来。这些都是幻象的一部分。但幻象毕竟是幻象。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社会统治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但充当着资本代理人的角色。
结合世界当下,资本主义的发达让富者更富有,让穷人更贫穷,这是事实,而且这种贫富悬殊现象还会持续恶化。资本在少数人手里,贫困人口数量则每个小时都在激增,地球上有许多大城市还有着疾病横行过度拥挤臭气熏天的贫民窟,而与此同时那些持有大量资本的西方人士却以传道士般的热情向世界其他各地散布他们的自由民主。难道我们如何敢说,工人阶级已经消失了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种种不不等的事物依然同过去那样与社会阶级紧密交织在一起。
三、马克思主义会让世界怎么样?
(一)革命与暴力
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而暴力革命也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受到了诸多误解。马克思主义者拒绝温和渐进式的变革进程,而选择血腥和混乱的革命,无论多少生命可能会在这一进程中逝去也在所不惜。书中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
而在本书第八章中,首先讲了改良进化为革命的过程,以及两者暴力与否的问题,然后作者再说了和平式变革的实际性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显然,作者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
美国的民权运动是一场改良运动,但是它是血腥暴力的。而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却并无多少流血牺牲。所以由此可知,改良并非与温和划等号的,而革命也不是与暴力划等号的。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非以暴力程度来定义革命,革命也不一定是剧烈的动荡。如果温和手段能实现革命,那么它就有实际意义的,而不用考虑暴力的方式。
而正如书中所说:“暴力的革命是为了打破反革命的暴力。” 社会主义通过革命替代资本主义,是需具备相应的物质先决条件的,而不是“冒险”,在资本主义失去控制、力量散失后,社会主义尝试通过集体主义的方式除掉它。就像资产阶级用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暴政那样,革命不是搞垮一个国家,反而是为了拯救一个走向坟墓的社会,是一个社会阶级推翻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代之以自己的新政权。当情况发展为最糟糕时,男男女女对所处的环境仅仅抱有一线希望时,这时他们就会要求革命以改变现状。如果社会制度还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满足,或者他们对社会完全丧失希望,那么他们就不会选择暴力革命。
(二)社会主义与极权社会
“ 马克思主张建立全能型国家,人民听命于党,党听命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怪兽般的独裁者。”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极权国家论”。
这种看法显然是冷战的产物,是西方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妖魔化。伊格尔顿坚持这样的看法:马克思是一个十足的人民主权论信仰者。“民主必须延伸到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活之中。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自治政府,而不是把政务委托给某个由政治精英人物组成的政府。马克思认可的是一个公民自己统治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伊格尔顿引用了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民主制度的一些论述,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引用,作为论据来说,是强有力的。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政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给予世界以新的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依然助推着世界向前
“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行动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族群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代替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
在第十章《驳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中,伊格尔顿通过大量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主义政治运动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成为后者的思想资源。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学理层面,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无论文化、性别、语言、他者性、差异、身份认同以及种族渊源等议题,均与国家权力、物质不平等、劳工剥削、帝国主义掠夺、群众政治反抗行为和革命改造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19世纪产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伊格尔顿对此并不讳言。“马克思的著作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事实上,如果说他本人的思想是有根有据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不受到这样的限制。”伊格尔顿并没有把马克思的教导当作基督教义,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世界在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在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被检验和发展。
四、总结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思想洪流四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依旧在那里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并未结束,作为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应当有更清晰的认知,让自身的思想不被洪流所吹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他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文,它随时代进步而发展,它或许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正确的,但它却可以带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进发,让所行之路不为迷雾所挡。
第三篇: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后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的新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更深的理解了马克思思想的精华,正如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支持者不会迷信弗洛伊德的全部观点,也没有一个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影迷会认为这位电影大师的每个镜头和每句台词都完美无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会完全照搬前辈理论,而是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从西方反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深对马克主义精髓的科学理解,也更有利于我们了解马克思,巩固我们国家自己的建设。
首先必须认识到马克思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巨大,首先是因为其思想的深刻。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正是这两大发现,奠定了几乎所有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使得今天的所有社会科学家都不得不以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自己前进的基地。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对的还因为,这种哲学学说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工人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以它能够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由于工人阶级是彻底革命的阶级,且以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己任,所以它能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并自觉地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起来。
由此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等本质特征。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公然申明为工人阶级服务;它把实践当作全部认识论的基础,强调理论从实践中来,受实践检验,在实践中发展,为实践
当然真正的科学并不是一味的继承,如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自然不能在世界的长河下很好的生存下去的。在先人们们的努力下的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民族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它们所代表的全新的政治激进主义形式也已经将马克思主义远远地甩在后面。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激进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也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政治左派确实依然存在,但是它适合一种后阶级、后工业化的时代。
在今天新的世界格局下,就中国而言,真正能科学、正确地对待马克思还是在“文革”以后,过去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今天马克思哲学思想有很大的发展。比如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认识,现在就比较切合实际,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也比较科学。马克思也从来没有把自己当作终极真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创造,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回到了马克思的本意。
第四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时间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著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等,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季《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解释资本主义地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为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哦我们做不到为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有理论还要实践区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
第五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19世纪至今,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到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19世纪40年代卡尔·马克思和恩德里希·恩格斯创作了《共产党宣言》;之后又发生了巴黎公社运动;然后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新纪元,那就是十月革命的成功,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再就是东欧社会主义浪潮运动,在当时人看来,这或许是共产主义的的胜利;但之后20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布拉格之春的和平演变,以及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巨无霸苏维埃社会主义联合共和国的解体。这些剧烈变化或许让人对当今各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比较产生一些思考,得出一些结论,但是世界不仅包含着变化,还有某些不变的事物,就像红色中国一样,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仍行走在自己的共产主义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资本主义瞠目的经济,科级成就,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分析现在。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个国家在各方面还是很健康的,还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2011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以471564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无不佐证证着中国的强大,我想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现实佐证,这一点又有谁能否认呢?
这些分析是我读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些许思考与分析,我想这些不成熟的分析与思考是对特里·伊格尔顿论证的一些补充。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总结了西方十大主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考究和论证,并深刻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荒谬之处。他反驳的这10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40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