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04:2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

2008012641 韩思斯经87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读书报告

一、前言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讲述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内部的各种痼疾纷纷显露。从城乡差距、贫富不均到经济掠夺问题,加上全球霸权在金融海啸中显露的腐败,种种迹象显示,让整个世界重新认识、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契机正在显现。作为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作者特里•伊格尔顿希望厘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该书通过大量实证内容,从十个方面反驳了世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进一步阐明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作市场经济体系的可行性,同时还为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观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契合点,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工作有着深远且具操作性的指导意义。

我的读书报告主要是针对书中反驳马克思主义的几个观点,结合当下时事热点,阐述了我对于作者观点的一些看法。

二、马克思的时代是否过去

当前,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的观点之一就是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在存在着明显的阶级观念,社会的不平等性尤为凸显,而马克思主义正是代表着这些受压迫的工人阶级的利益,成为那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之一。而当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阶级意识逐渐的分化,社会流动性的增强,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就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批判就已经失去价值了。然而,作者认为首先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马克思主义就会伴随着其存在,因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全方位批判;其次,资本主义虽然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这种变化也是充满预见性的并且这种变化并非全是向好的方向发展,譬如平等性问题,所以基于上述几个原因,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过时的。

文中作者曾经提到“当今资本主义世界的不平等程度甚至可以与古老的维多利亚时代相提并论”,我觉得近来资本主义世界的平等性问题的确是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一方面,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程度似乎并/ 6

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形态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可能只是在剥削的形式上可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追求民主和平等的意识在逐步地增强,希望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潜在的阶级意识能够更加淡化以及社会能够更加平等。第三,我觉得则是受近两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资本主义国家失业率屡创新高的大背景下,有更多的人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性提出了质疑。近来,最引起大众关注的莫过于美国的“占领华尔街”以及“占领议会厅”等民众自发组织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民众于2011年9月17日发起了名为“占领华尔街”的和平示威活动,此次示威活动由非营利杂志网站Adbusters于2011年7月发起倡议,并被命名为“占领华尔街”,意在表达对金融制度偏袒权贵和富人的不满,声讨引发金融海啸的罪魁祸首。该活动网站上称:“将占领行动维持数月”,“我们共同的特点是占总人口99%的普罗大众,对于仅占总数1%的人贪婪和腐败,我们再也无法忍受。” 虽然专家表示,华尔街的游行示威与中东、北非的“革命”浪潮有本质区别,两者没有可比性,但也充分地表达了对于这种社会不平等性的不满。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席卷全美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作出回应,称自己作为总统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与示威者站在一边,加倍努力兑现承诺以实现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在我看来,这次“占领华尔街”运动是美国疲软经济的催生品和大爆发,有的示威民众竟然在游行中公开表示支持共产主义思想,追求社会平等。这种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表现出来的明显的不平等性与马克思主义对其的批判是完全吻合的。即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已经不像以往那么明显,但这种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不平等性并没有消失。资本家再也不像以往那样,对于工人进行赤裸裸地剥削,并且带有着明显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思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人阶级也不都是再面临着饥饿,困苦或是强制劳动,而这种形式也变得更加的隐蔽并附有迷惑性。另外,我还记得曾经在一篇期刊上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的选举期间,一位贫困的老妇带着几个孩子在门口上挂上了这样的一道横幅:无论谁当选总统,我们依旧贫穷。这个事例恰恰说明了正如马克思所说,各个阶级的代表依旧是主要代表着本阶级的利益,而为了政权的稳固,他们可能会考虑其他阶级的利益,但这并非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所以,我觉得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性的本质并不会随着其发展形态和阶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这种不平等性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态是一直发生着变化的。既然,这种不平等性是确实存在的,那么我觉得作者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并没有过去的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问题

反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一旦付诸实践以后,就意味着是恐怖,独裁和暴政,意味着自由和物资的短缺,是需要通过流血才能换来的。在作者看来,资本主页也同样是通过暴力换来的,而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自由市场制度同样给普通百姓带来了灾难。实行共产主义的前苏联和前东德都基本实现了为普通民众提供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平等,而且民众的生活水平并不比欧洲其他国家要差。资本主义虽然也能为一部分人带来富足,但是牺牲了更多人的利益所换来的。另外,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实现条件是苛刻的,它一方面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实现,另一方面也只能在富足的国家实现。反观中国的历史,我觉得作者说的不无道理。在我国的建国初期,前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的确使中国战后的境况发生了很大地扭转,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地提升。虽然政府为普通民众提供的社会服务并不完善,但民众之间生活水平的差异却保持在了合理的水平。在经历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错误之后,我国终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并开始着手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比对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严格定义,我们会发现中国并不具备马上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条件,而满足这两个条件本身的过程也是十分的艰辛和漫长的。

四、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考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在发展市场经济这方面资本主义并没有错,资本主义社会为之积累的一系列成果尤其是市场法治精神也更没有错。资本主义的错,恰恰是违背马克思哲学之“道”的错。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根源于对资本贪欲的放纵。按照资本主义的理性人假设和资本逻辑,获取更多的利润和增值才是资本的目的。而在马克思看来,人才是资本的目的。资本只能成为人的工具,就像众多其他工具一样。资本与人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的原罪。至于资本主义政府为了削弱资本对人的暴力所作出的全部努力,则成为人类理性在资本主义世界里的贡献。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虽然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依然保证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状态,但整个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有些人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展露出来的不足归因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对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质疑,甚至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认为这是不应该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了WTO之后,中国市场经济正在逐步向开放性发展,与地区间的经贸往来也正在逐步增加。当然,在某些方面我国经济的开放程度比起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差距,但中国整个经济的发展大方向还是正确的。

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还是片面追求GDP的高速发展而忽略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忽视人的幸福感问题。今年12月初,中国京津地区、河北中南部和山东西北部等地遭遇能见度不足1000米的大雾,给人们的正常出行和生活造成影响。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因大雾不得不取消上百个航班。这是中国大型城市受到严重空气污染的最新标志,这一状况已位居世界前列,将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这周一放出的数据,北京的PM2.5数值已经超过极限值500,空气质量属于“高危”级别。北京的人口密度与剧烈的经济发展,是导致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次的北京大雾中国又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空气质量灾难”问题的关注与讨论。除了大气污染之外,水污染等其他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所产生的问题也同样存在。对于污染的治理,政府也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效果并不是非常显著。一方面,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我国目前仍是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处在底部位置,有“世界工厂”之称。其实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譬如英国,其工业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高经济发展高污染问题。另一方面,这也与我国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和政令的执行力有关。虽然我国提出过绿色GDP的考核理念,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障碍。同时,在政令的执行力方面也同样表现出了很大的不足,政府高层制定的各种政策措施并不能得到很到位地贯彻实施。

五、关于政府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主张建立全面强大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存在私有制,社会主义革命以专制集权的方式领导,这种方式将会彻底消除个人自由。所有这些都是已经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过去是这样,将来恐怕也不会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的一部分:人民让位于政党,政党让位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铁腕的领袖。自由民主也许并不完美,但至少人们不会因为批评专制政府就被关进精神病院。批评者们认为马克思是一位典型的专制政府狂热者。然而,在作者看来,马克思没有摒弃以中央管理的方式建立起国家并且希望作为暴力工具的国家能够消亡。

我很认同马克思是在以一种冷静的,现实主义的眼光审视着国家的存在,国家是很难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过程中做到完全地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客观公正。虽然如此,但国家机器在运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尽力做到公平和公正是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能否得到稳定维护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任何变革的过程都不是一夜促成的,而是各种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激化的结果。”

同时,正如马克思所提倡的,国家可以成为有益的强大力量,通过立法行政等多重手段在保证统治阶级利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和谐,这让我联想起了目前备受大众关注的楼市调控政策。近几年,我国内地房价攀升,北上广内环区域房价更是高的离谱,因此住房问题也成为广大的工薪阶层所担忧的问题。为此,国家连续打出组合拳以保持房地产价格基本稳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把一些地区过高的房价降下来、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对于那些低收入群体,国家开始大力建设保证性住房和推进廉租房政策,以解决这部分群体的住房问题。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存在,没有各种宏观政策手段调节,楼市价格近期也不会出现下挫的情形。但反过来看,国家机器在楼市问题上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如今的高房价和政府还是有一定的关系的。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还是来源于土地转让金,活跃的土地转让市场从供给层面上拉动了房市的增长。另外,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了拉动我国GDP增长的主要支柱之一,与其相关的工业制造业对其的依赖程度很高。一旦国家真的从信贷等多方面大力控制房地产市场的增长,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会受到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见,政府的确很难在处理社会各方矛盾上做到完全地平衡各方利益,但政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也确实缓解了各种矛盾的冲突,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和谐。

六、马克思对唯物主义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者认为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他认为除了物质,什么都不存在而且他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认为意识仅仅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作者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认同人是物质世界的机械功能,即只是在被动状态下反映社会现实。对于作者的这个观点,我是赞同的。人类史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真实属性,而大多数人的集体实践活动,能够改变支配我们生活的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思想已经深植与我们的实际行动之中。对于这个观点,我联想到了近期发生的一系列因好心扶起老人被起诉赔偿的案例。以南京彭宇案为例,是2006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案。彭

宇因好心扶起摔倒老人被老人家属追偿,虽然最终以和解告终,但仍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后,由于类似事件频发,竟出现了老人当街摔倒,路人围观但无人搀扶的情况,甚至有的老人发病倒地,因为无人及时援助而导致死亡,此前的“小悦悦“事件更是震惊全国,挑战了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可见,社会大众并非在被动地在反映社会现实,社会负面的信息和思想通过传媒的力量被无限放大,从而被植入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当中。人们受这些负面案例的影响,就会偏离社会原有的主流道德价值观,开始认为乐于助人可能让自己缠上官司,而并不能得到帮助别人以后内心上的满足。而这种消极意识反作用于人们的行为,导致社会道德沦丧的事件发生。

七、总结

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这本书中,我发现作者很少提到中国。从某些层面来讲,中国虽然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奉行者,但并不合适作为例子来说明马克思主义。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仍然在继续中,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并未完全得到国际社会的完全认可。从书中作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一直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核心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唯有如此,才是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们说过的具体观点乃至个别理论主张,则是容许也需要根据实践中的新情况做出发展、调整、补充、完善乃至放弃。唯有如此,才是科学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此时,再立足于马克思哲学之“道”审视当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我们只能说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宏观方向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在具体的实践措施中存在有诸多不足甚至严重错误。由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区改变社会,所以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于帮助我们纠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模式中的诸多不足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第二篇:马克思读书笔记

唯物史观读书笔记

法英1012张淑娴20100301592

本章主要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或由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等所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一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一类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哲学和政治法律思想,则是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灵魂和核心。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对待文 1

化遗产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态度,为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对社会存在的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范畴。

(2)生产力的特征:第一,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第二,生产力具有主体性。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作为人的能力要体现在一些有形的、物质性的实体身上,这些实体构成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主要由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三是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核心地位或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变了,生产关系必然会变,生产力没有变,人为地去变生产关系,那就要给生产力、经济带来灾难。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这一规律的内容和客观要求表明: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归根结底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两

部分构成,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所以要产生上层建筑,目的就是要上层建筑为自己服务。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这一规律,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如果弄得不好,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启示: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夸大其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相应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

(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策划者、指挥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2、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1)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2)时势造英雄。

以上两点表明历史人物的产生、活动,活动结果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说明历史 人物必有其历史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3.不能忽视普通个人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总之,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只有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才会真正在实践中尊重普通个人的价值,确认普通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出每个社会公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感。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既然历史人物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就应考虑到这些历史条件。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在评价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篇:马克思读书笔记

读《共产党宣言》笔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叙述的“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科学结论的基本原理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的原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

二、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裂”的思想。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所有制”,不是指一般的所有制,而是指靠剥削别人劳动的所得的私人所有制;二是同“传统的观念”决裂,这里是指同那些与靠剥削别人劳动所得的私人所有制相适应的腐朽观点。

三、关于“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的理解。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共产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的障碍。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坚持共产党的性质、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1、《党章》规定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具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三是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必须要“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和培育这些理想和信念。

2、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配置资源,合理的竞争必须在健康有序的秩序中进行。首先,共产党员必须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具备高强的本领比思想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等、靠、要资源的情况,变成为寻找和争取资源,因此竞争是必然的。其次,共产党员必须要遵纪守法,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廉正,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它不能参杂人为的因素,如果说用政府的政策杠杆来调节也必须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否则要受到惩罚。最后,共产党员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工作方法上,组织结构上结合研究所实际不断创新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实处。

第四篇:《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时间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他著书的经历有了深入的认知和敬佩。

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最深刻的一段,是专家讲述马克思的好友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给出这样的一个评价,“他认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自然界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里程碑,在马克思之前,人们对社会的发展犹如瞎子过河,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走向,走一步看一步,走的很不稳。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诞生后,人们对走过的路,以及今后要走的路才有了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清晰认识,这于人类来说确实是很伟大,马克思的思想可以说是人类发展的导航等,永远明亮前方。

第三季《不朽的资本论》,本集重温《资本论》创作和出版的艰辛历程,从1843年开始,马克思就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这条道路上艰苦跋涉了20多年的时间。为了彻底,准确地解释资本主义地本质规律,马克思精益求精,查阅,研究了超过1500本著作书籍,做了100多本读书笔记。之后,终于完成了《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即便150多年过后的今天,《资本论》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的感触,为人并不是绝世天才,做事一样要一步一步前行,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才是真正的伟大。虽然哦我们做不到为人那样为人类命运奉献光阴,但我们可以见证他的思想,甚至参与到他的思想中,唯物辩证不就是这样有理论还要实践区证实,中国走的社会主义道路,便是马克思思想有力的彰显者。

第五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后感

19世纪至今,世界从政治、经济、军事、格局,到意识形态领域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19世纪40年代卡尔·马克思和恩德里希·恩格斯创作了《共产党宣言》;之后又发生了巴黎公社运动;然后是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新纪元,那就是十月革命的成功,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再就是东欧社会主义浪潮运动,在当时人看来,这或许是共产主义的的胜利;但之后20世纪九十年代发生布拉格之春的和平演变,以及东欧剧变,社会主义的巨无霸苏维埃社会主义联合共和国的解体。这些剧烈变化或许让人对当今各种社会制度的优劣比较产生一些思考,得出一些结论,但是世界不仅包含着变化,还有某些不变的事物,就像红色中国一样,这个年轻而又古老的国家仍行走在自己的共产主义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令资本主义瞠目的经济,科级成就,历史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分析现在。至少在现在看来这个国家在各方面还是很健康的,还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2011年中国更是超越日本,以471564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这些数据无不佐证证着中国的强大,我想社会主义中国现在的成功,正是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现实佐证,这一点又有谁能否认呢?

这些分析是我读过《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些许思考与分析,我想这些不成熟的分析与思考是对特里·伊格尔顿论证的一些补充。

在这本书中伊格尔顿总结了西方十大主流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在此基础上又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环境和当今社会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考究和论证,并深刻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荒谬之处。他反驳的这10个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终结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都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宿命论,马克思主义是乌托邦梦想,马克思主义将世间万物都归结于经济因素,马克思是唯物主义者,对人类精神层面毫无兴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学说是最无用过时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暴力政治,马克思主义相信国家是万能的,过去40年中,所有引人注目的激进运动都源自马克思主义以外的思想。

下载《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马克思是对的》观后感 观看有理论深度、有实践温度的通俗理论对话类节目《马克思是对的》第二集《洞悉世界的眼睛》和第三集《不朽的〈资本论〉》,让我对马克思思想的起源,......

    马克思相关读书笔记1000X2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 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 文采非凡,留下的各卷书籍都对我们有......

    马克思读书笔记-《矛盾论》

    读书笔记 1.篇名:矛盾论 2.作者:毛泽东 3.写作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

    马克思传 读书笔记啊

    马克思传 读书笔记 关于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的不少,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我看的这本是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卡尔·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马克思作业读书笔记

    吉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姓名: 李佳芮 学院: 会计学院 学号:日期:2012.09.05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 [范文模版]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一、对该文的总体感受读列宁的文章感觉很畅快,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激-情,言之有据,论之有理,高度体现着革命家导师的论战风采,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具体......

    马克思 读书笔记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系: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资本论》读书笔记 虽然以前早就听过《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过这本书。接触这本书,还是在本学期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