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2022-02-23 11:2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在暗夜中依旧生辉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在反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在那个工厂林立、阶级对抗、充满饥饿暴动的19世纪,马克思主义多少还有些用处,但在今天这个阶级分化日益淡化、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里,绝对没有一点用武之地。现实的情况似乎也是,较之于马克思所生存的那个机器大工业时代,今日的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后工业时代”,文化产业、通信技术、信息技术、金融资本和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主要产业。与之相应,随着福利制度的不断完善,我们不仅看不到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和阶级对立,而且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富国对穷国的资源和产业的剥削日益加深,国与国之间的贫富分化也日趋严重,资本的集中度和侵略性有增无减。此外,西方左翼社会运动陷入低谷,这种普遍的政治无力感使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也处于边缘化的境地。

而在伊格尔顿看来,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过时的恰恰是资本主义本身。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资本主义最终的制约就是资本本身,因为资本持续不断的复制正是资本主义无法超越的边界。所以,这个历史上最具活力的体制中其实包含着一些静态的和不断反复的奇怪因素。”面对世界上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对社会主义运动的打击与否定,本书富有针对性地解答了10个问题,向对马克思主义不甚了解的人们解读了这位被误解的思想家。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社会能否走下去?

(一)马克思主义绝未终结

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的问题进行讨论,即部分人认为“在当今这个阶级差异日渐消融、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强的后工业化西方社会里,马克思主义已经没有用武之地。” 如今出现的“后工业时代”的种种现象,早已在马克思本人的预料之中——他曾经预言到工人阶级数量的锐减和白领工人数量的增加。

当下,马克思主义遭到怀疑,但宣称马克思主义已经终结是不可理喻的,因为资本主义发展热度并未遭到严重的削弱,如今它所导致了贫富差距愈演愈烈,而我们纵其恶化,就是对现实的妥协和投降。

在这一章里,作者文末用到的类比我认为很恰当,他说到某些人贫穷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必然富裕的话,就好比有警察就会有罪犯,但事实上是因为存在罪犯,所以我们才必须需要警察。我认为这个逻辑混淆是我们常常忽略的,所以这样的句子有令人醍醐灌顶之力。就像书中伊格尔顿指出:“只要资本主义存在一天,那么马克思主义就必然继续存在,只有客手的灭亡,之后主体才会自我淘汰。”

所以目前存在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终结论自然是无稽之谈,资本主义没有能力创造一个与现实完全不同的未来。在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恰恰就是人们追求变革的坚定信心。

(二)用实践打破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

在《驳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中,作者针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有害论进行阐述,即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就代表着饥荒、困苦、强制化劳动、经济破败和暴政,意味着自由的匮乏和物质的短缺。对此,作者主要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论述反对。

眼观苏联或者中国等国家的历史,暴政并非仅仅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相反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严重。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是淌着历史上无数人的血和泪中走过来的,它只有对绝大多数人实施剥削后,才可创造财富。但是由于这种现象持续时间很长,人们基本忘记了它的存在,或者说是在习惯下被动地接受了这种现实。

(1)政治方面。

在低水平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仅仅在单个国家中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因此出现“暴政”也在所难逃。因为物质匮乏而出现争夺资源,导致社会阶层分化;而单独的又缺乏物质资源国家没有国际社会的支持,去解决物质匮乏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一来,如苏联,以暴政来控制国家资源的来龙去脉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2)经济方面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并非冲突的,这点以中国为例最好不过了。上者的论述并不一定要我们必须从富裕的国度开始社会主义的建设,我们可以让实现共同富裕和建设社会主义之路齐头并进,并且让两者互相作用,以加快实现的脚步。所以在这点来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就意味着我们的经济就破败,我们就会忍受饥荒艰苦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三)并非宿命

《驳马克思主义宿命论》令我印象很深刻,文中基于“马克思主义宿命论”的观点,即历史自有特定的规律,把人当做历史的工具,抹杀人的自由个性是世俗化的天意论或者宿命论。但这一论点是没有根据的,虽然历史有特定的铁律并会推动历史的前行,但这是人类行为无法抗拒而形成的。

(1)从阶级斗争

首先作者引出马克思思想的核心,即阶级斗争,它是在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比如保持低薪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提薪才符合工人阶级的利益。

接着作者由“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进一步说明阶级斗争在于发生事件的历史根本性及其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它强调的是过程以及后续的影响,而非内容。所以我们可以得知,阶级斗争的结果和影响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宿命论是有待商榷的。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

马克思相信生产力随着历史的进程会不断地发展,但就像边际生产效益那样,它会出现一个临界点。这样情况下,旧的社会阶级就会被新的社会阶级所替代而成为统治阶级。不过这一理论存在很多问题。但即便如此,我们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到许多思考。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我们才可以实现经济剩余,而如果它不足以让全人类共享,阶级斗争就会持续下去。剩余价值从产生到累计而后遭到剥削,显然其中体现是生产力的进步,它带来的解放是浸透了鲜血的,是需要我们付出可怕惨痛代价的,而非形而上学的天命所决定的。

(3)针对“必然性”

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五个阶段是受到历史验证的。马克思相信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个社会主义并非自然而然就会跑到我们人类社会中。在资本主义衰落后,劳动人民要挺身而出。资本主义的瓦解会引导人民根据自身的自由意志向社会主义前进。但在这儿马克思没有料到,资本主义在危机四伏下,利用从发达的生产力获取的剩余价值收买劳动人民的革命,它能够千方百计地笼络人心,例如社会福利的不断发展。

在这一章中,我认为作者不仅仅是在讨论问题,更多的他是在发起疑问。比如文末他提到马克思主义的悲剧性,他不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悲剧的,只是因其复杂性强,并坚持在渺茫的希望中匍匐前进,这才造就了它的伟大性,而它的伟大使它富有悲剧性。而我认为,在了解这些性质后,不存在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宿命论。

二、美好而非完美,科学地前进与发展

(一)社会主义并非乌托邦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梦想,它认为建立一个完美社会是有可能的,这种出奇幼稚的的憧憬源自于对人性的轻信。”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乌托邦论”。

马克思是不是乌托邦思想家?伊格尔顿的看法是,这要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乌托邦思想家”这个术语。“从展望未来将远远好于现在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他相信物质稀缺、私有财产、剥削、社会阶级和我们熟知的国家等等都将消亡。”如果“乌托邦思想家”意味着相信某个并不存在的美好未来,那马克思就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用“乌托邦”来称呼共产主义社会,只要它的意思是“由现实发展出的未来美好社会”,而不是“无端臆想出的未来美好社会”。

当然,“美好”决非“完美”。伊格尔顿指出,在对于未来社会的十分有限的描述中,马克思从来没说过我们会进入一种完美无缺的社会。“适合人们行使自由的条件,也必然适合滥用自由。实际上,如果没有对这种自由的滥用,任何大规模地行使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仍将存在许多问题,会发生大量的矛盾冲突和一些无法挽回的悲剧。”这里的论证回应了反对者关于人性的抽象预设,破除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道德的迷信,以及对于共产主义制度的迷信。

(二)只是经济吗?

“马克思主义将一切事物的形成与结果都归为经济因素所驱动的,艺术政治法律战争道德等等都被简单地视为经济或阶级斗争的反映。”这种观点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还原论,显然这是单一而刻板的理论归结,是荒唐且过于片面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推动历史发展的力量是多种多样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单一的因素。诚然,满足物质需要是我们人类第一项历史生产活动,我们十分清楚文化的基础是劳动,没有物质就没有文明。但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对马克思在“生产”(或者说是“劳动”)的理解过于狭隘。

马克思对“生产”的定义是很宽广的。而他认为,只有当世间男男女女能自由地为生产而生产时,这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生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我们在物质充足的条件下进行的自我实现活动也可定义生产活动,而我们所通俗认识到的物质产品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生存所需的物质产品而已,它也可能是源于精神层面的。

阶级斗争塑造了历史进程,而历史中不存在某种特定的模式,如经济决定论的片面观点。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中,我们可以得出经济很多时候会占主导地位,会发挥核心作用,但是如果经济物质孤立存在时,我们人类同低等动物有何区别?人类社会中经济、文化艺术、政治军事、法律等等,它们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而非其中的经济决定了一切,它只是很大程度上发挥了基点作用(即经济会使我们所思所为的出发点发生偏转),但我们务必认识到,它不是决定!就像我们近来常说的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但这并不是意味着我们就要陷入畸形的理性循环中,我们的生活处处被金钱所制约时,我们还有灵性吗?所谓还原论的观点,不存在,且不会成立。

(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体系,而非阶级痴迷.“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情有独钟,而在当下社会,工人阶级几乎已经消失,阶级问题变得没有意义,谈论阶级斗争已经不合时宜。”我们可以把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痴迷论”。

发达资本主义的确能孕育出无阶级的幻象。蓝领工人显著减少;在某些经济部门,旧式的等级结构或许已经让位于以分散的、基于网络的、团队导向的、信息富集的、直呼其名的和开领衬衫式的组织形式;真实的不平等被掩盖起来。这些都是幻象的一部分。但幻象毕竟是幻象。从工业资本主义到“晚期”、“消费主义”、“后工业”或“后现代”资本主义的转变,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财产关系的基本性质。社会统治阶级中的大多数人可能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家,但充当着资本代理人的角色。

结合世界当下,资本主义的发达让富者更富有,让穷人更贫穷,这是事实,而且这种贫富悬殊现象还会持续恶化。资本在少数人手里,贫困人口数量则每个小时都在激增,地球上有许多大城市还有着疾病横行过度拥挤臭气熏天的贫民窟,而与此同时那些持有大量资本的西方人士却以传道士般的热情向世界其他各地散布他们的自由民主。难道我们如何敢说,工人阶级已经消失了呢?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些种种不不等的事物依然同过去那样与社会阶级紧密交织在一起。

三、马克思主义会让世界怎么样?

(一)革命与暴力

在《共产党宣言》中有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而暴力革命也让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世界受到了诸多误解。马克思主义者拒绝温和渐进式的变革进程,而选择血腥和混乱的革命,无论多少生命可能会在这一进程中逝去也在所不惜。书中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

而在本书第八章中,首先讲了改良进化为革命的过程,以及两者暴力与否的问题,然后作者再说了和平式变革的实际性和暴力革命的必要性。显然,作者是反对“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

美国的民权运动是一场改良运动,但是它是血腥暴力的。而1917年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却并无多少流血牺牲。所以由此可知,改良并非与温和划等号的,而革命也不是与暴力划等号的。而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并非以暴力程度来定义革命,革命也不一定是剧烈的动荡。如果温和手段能实现革命,那么它就有实际意义的,而不用考虑暴力的方式。

而正如书中所说:“暴力的革命是为了打破反革命的暴力。” 社会主义通过革命替代资本主义,是需具备相应的物质先决条件的,而不是“冒险”,在资本主义失去控制、力量散失后,社会主义尝试通过集体主义的方式除掉它。就像资产阶级用民主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暴政那样,革命不是搞垮一个国家,反而是为了拯救一个走向坟墓的社会,是一个社会阶级推翻另外一个社会阶级,代之以自己的新政权。当情况发展为最糟糕时,男男女女对所处的环境仅仅抱有一线希望时,这时他们就会要求革命以改变现状。如果社会制度还能给他们带来一点满足,或者他们对社会完全丧失希望,那么他们就不会选择暴力革命。

(二)社会主义与极权社会

“ 马克思主张建立全能型国家,人民听命于党,党听命于国家,国家则听命于一个怪兽般的独裁者。”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极权国家论”。

这种看法显然是冷战的产物,是西方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妖魔化。伊格尔顿坚持这样的看法:马克思是一个十足的人民主权论信仰者。“民主必须延伸到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活之中。这就意味着政府必须是一个真正的自治政府,而不是把政务委托给某个由政治精英人物组成的政府。马克思认可的是一个公民自己统治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国家。”伊格尔顿引用了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民主制度的一些论述,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些引用,作为论据来说,是强有力的。而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政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给予世界以新的生机。

(三)马克思主义依然助推着世界向前

“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行动主义的贡献微乎其微,女权主义、环保主义、同性恋和族群政治、动物权益、反全球化以及和平运动已经代替了马克思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旧传统。”我们可以将这种观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

在第十章《驳马克思主义地位边缘论》中,伊格尔顿通过大量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主义政治运动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成为后者的思想资源。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学理层面,阶级的存在是一个全球性现象,“无论文化、性别、语言、他者性、差异、身份认同以及种族渊源等议题,均与国家权力、物质不平等、劳工剥削、帝国主义掠夺、群众政治反抗行为和革命改造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19世纪产生的理论,马克思主义需要与时俱进。”伊格尔顿对此并不讳言。“马克思的著作受到他所处的社会条件的限制。事实上,如果说他本人的思想是有根有据的话,那么他就不可能不受到这样的限制。”伊格尔顿并没有把马克思的教导当作基督教义,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们。世界在不断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样也在与时俱进,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一百多年里,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被检验和发展。

四、总结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个思想洪流四起的时代,马克思主义依旧在那里熠熠生辉,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并未结束,作为当代青年,对马克思主义应当有更清晰的认知,让自身的思想不被洪流所吹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他不是一成不变的条文,它随时代进步而发展,它或许不是一开始就完全正确的,但它却可以带领我们向着正确的方向进发,让所行之路不为迷雾所挡。

下载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有感 读后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 的新书《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更深的理解了马克思思想的精华,正如弗洛伊德学说的真正支持者不会迷信弗洛伊德的......

    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读《马克思传》有感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和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有感马克思对我而言,我相信也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只是在书本上那些许的文字,表面上的成就,对于他本人......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里面有很多富有哲学的经典理论,这勾起了我的兴趣,使我对马克思本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想,这到底是......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花了几天的时间我读完了刘建军所著的《马克思传》,对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经济学家马克思也算有了些了解。所以在此谈谈我的感想。 首先,谈......

    读《马克思传记》有感

    读《马克思传记》有感 读了《马克思传记》这本书,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了很多很多。《马克思传记》叙述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卡尔•马克思传奇的一生。1818年5月5日,马克思......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最近读了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使我对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卡尔.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