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马克思哲学原理有感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专业:XXXXX年级:XXXX级姓名:XX
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世界观的问题。哲学就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人不能脱离世界,人既然生活在世界上,就不能脱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能使我树立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维方法,办事想事既能从实际出发、尊重实践,又敢想敢闯具有创新意识。这对我今后一生的事业发展都是至关重的。
其次是人生观的问题。人生观是个哲学问题,而不是科学问题。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首先都要学会做人。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知识越多办坏事的能量也可能越大。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明确了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然后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能使我正确从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正确理解价值观念的更新,是价值观念的更新同社会发展的进步方向相一致。
最后是思维方法的问题。恩格斯说过:“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在一起。”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为塞满知识的仓库,而是要有一个善于获取知识、运动知识、更新知识的头脑。学习这门课,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学习这门课,使我学会了唯物辩证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这对我们在今后实际工作和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
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第二篇: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感
近日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这本书,颇有小感,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好的帮助,同时对我的科学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马克思没有创立一个完整的辩证法学说,马克思的辩证法很大程度上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没有写过专门论述辩证法的书,或许马克思认为,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没有必要再去创立一个新的独立的辩证法学说。然而诚如黑格尔辩证法所言,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作了“扬弃”,作了修正。正如他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说的:“我的辩证方法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他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人脑的活动过程,即他以‘理念’的名义而且甚至把它转化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世界的创造主,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的外部的现象形式。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人的头脑所反映的并变成思维形式的物质世界。”也就是说,马克思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根本不同的一点是:在黑格尔看来,自然界的辩证法是从属于精神的普遍中介的;而在马克思那里,任何对自然界的辩证知觉是服从于历史实践的辩证法,即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法的。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
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在高中哲学部分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于辩证法的概念就是从那里得到的,但我一直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黑格尔,逻辑学,精神现象学,什么的,得到一个发展的概念,或者说概念的运动,但在逻辑学里,其体系又否定了个人的自由活动,而表现出,似乎在黑格尔的逻辑学那里,一切都研究完了,你只能照着他的做,就是这么一种感觉。到这个时候再回过头了看马克思所谓的人的感性活动,才理解了马克思所谓的辩证法不是别的,就是这个实践,这个人的对象性活动。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统一,是虚假的幻影,对立是虚假的对立,那么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又是什么?不是别的,就是“人”这个孤零零的概念。自笛卡尔以来的理性主义,到黑格尔是个高地,也是个结束,它永远不能解决自身这个矛盾。
意识和物质的对立,是人为的、现今尚无法完全突破的对立,但是因为人具有意识和认知能力,某种程度上,二者又可以统一;因为意识,从来都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石头、泥块的意识;物质从来就是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说白了,就是讲人和人之外的东西的关系!
人的感性活动,它是人和他的活动对象的统一,这个统一除了人的活动,没有别的联系能把人和自然界联系起来。并且在这个统一体里,人和他的对象以及这个统一体都一刻不停地同时处在变动中,人的活动作用于对象,使对象发生变动,同时人的活动也随着对象的改变而变化,人、对象以及人的活动都处在一种变动的关系中,因此人和对象就不是准确地一致关系,而是只能在一个范围里大体相符,但这个范围随着这个统一体的发展,也是不断变化的。
马克思曾经说过两句话:“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什么前面要加上“现实性”三个字?“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什么是人的现实性的活动?其实这是人对自然界的活动。这个社会关系必须有这个现实性,才是马克思说的是人的本质。否则就会倒退到意识和精神的抽象上去。”
举一个例子,从《国富论》里的货币说起。交换脱离了物质直接交换的阶段以后,开始以媒介物做中介进行交换。媒介物的选择,刚
开始是笨重的其他日用品,但不方便,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金属因其不易磨损和可分性使用方便,因而选择金属作为货币;金属在日常使用中,称量麻烦,因而铸币,铸币使用过程中因为磨损或故意减少分量,因而法币。在这一个历史过程中,因人和货币这个对象始终处在一个变动的关系中,并因为人的活动而互相作用和影响,两个方面都不断在变化。
感知,或认识,其对象不是别的,就是体现在自然那里的人自己的活动,所谓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行动。感知,就是人的活动的理论化,可描述,从而可遵守执行,从而可不断完善。所谓的真理,就是不断完善人自己的行动,因为辩证法就是真理,而辩证法就是人的这个感性活动。
以上只是自己的从书中体会到的一点心得,让我理解了马克思辩证法的一些皮毛,感到马克思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更不是一些空洞虚无的“哲学”,它确实是从我们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真正的真理,真正能让我们理解我们自身存在价值的值得挖掘的一座宝藏。
第三篇:马克思哲学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克哲学原理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问题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物质是人类未出现就有的,物质先于人类而产生。世界的一切来源于物质,人和动物都来源于物质,所以世界万物都可以称之为物质。而客观物质世界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大部分,这也是物质世界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自然界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形式,自然界中各种想象,从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到生物运动,都是以一种自发的无目的的方式存在着的,而人类社会则是一定的主观目的、理想、情感和意志,其活动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活动。可见,自然界的自在形式与人类社会的自为形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但是,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这都的客观物质世界自身的形式,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再一次部分。人类社会也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的发展也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和有力的证明,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一)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从古至今,唯物主义对物质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1.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用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形态来解释世界的本源,如水、火、气等。它坚持了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结合,但具有直观性和天才的猜测成分,缺乏科学的抽象和论证。
②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自然科学为依据,对唯物主义的论证比朴素唯物主义有许多进步。形而上徐唯物主义在坚持按世界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方面作出过一定贡献,在反对以宗教神学为精神支柱的封建统治的斗争中起过重大作用。它的主要缺陷是机械性、非历史性和不彻底性。其根本缺陷在于不了解人的实践活动在人与世界关系中的意义和作用,只是直观地看待世界,抹煞了人及其意识的能动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结合起来,特别是以实践为基础,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了哲学的革命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最完备形态。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从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以认识的对象。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认识的东西,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东西。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唯物辩证法。
④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人类的产生来看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这个世界上先有物质然后才有人类,人类是物资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如果要追溯人类的起源,最早的是原始食虫类,古猴,古猿,猿人,新人,现代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时候的产物。而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劳动,我们人才有了手脚分工,才产生了语言和意识,才形成了人与人的关系,并形成了人类社会。所以我们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最关键的一点,我们看到,劳动在这里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是劳动把人类从动物当中区分开来。
2.从人类的存在来看
人类社会本身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他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指人口的数量、质量、发展和分布都是客观的。而生产方式,是人类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生产力跟你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两者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如果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两者就像人的脚和鞋子,鞋子如果不适应你的脚,你就走不快。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中国人可是吃过大亏的,大跃进的时候,说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在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下,中国人做了很多不切实际的事情。有一个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炸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头。这是严重脱离实际,所以大跃进不仅没有使我们超英赶美,反而使中国倒退了好几年。所以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是物质的。因此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每一代人都是在这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中存在,没有选择的余地。
3.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客观的发展规律。马克思曾说:“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社会经济形态”即经济社会形态。马克思这句话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或社会形态的演变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辩证的过程,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确,对于马克思的这句话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我们同样也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物质的演化的过程,这是因为从大的方面来讲人类本身就是物质世界的产物,物质具体形态的一种,它的运动发展当然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物质的过程。而具体的讲则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人类的利益构成是物质的;第二,实现人类利益的方式是物质的。
①人类的利益构成是物质世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我们已经说过,人们的利益来自于人们的身体结构,我们的身体结构决定了我们的利益需求,因为我们的身体会饥饿、会寒冷、会疲倦、且懒得走路等等,所以我们的根本利益就是以衣食住行为基础的整个的物质利益体系。而我们的身体的产生则是大自然的长期演化的产物,不是有我们来决定的,因为在我们的身体出现之前我们不可能决定我们自己,因为我们那时还没有出现。而大自然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物质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产生于自然。
②人类的实现利益的方式取决于物质的结构方式、运动方式。我们知道我们人类的利益需求主要的或全部都是从我们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得到满足的,而我们从相关物质环境中创造物质利益的方法也是物质的,这个该怎么理解呢?总的来讲,我们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方法无非就是利用已经存在的具体的物质形态或我们根据物质的结构规律新创造的物质形态和根据已经存在的物质的运动规律形成的。简单的讲就是物质的结构方式和运动方式决定了我们的使用方式,我们的使用方式是根据物质本身固有的结构方式和运动方式确立的。例如:我们都知道更牛和铁犁造就了比奴隶制时代多得多的物质财富,而人们能够以这种方式创造财富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相关物质环境中存在耕牛和铁犁等等这些具体的物质结构,其次是因为铁的结构导致的轻便、坚硬、耐用等特性和牛的结构导致的的力气大,脾气好、易于驯养等运动特性,然后我们才能够组织起这样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人们创造物质财富的方式是由相关物质环境中的具体的物质的结构和运动决定的。当然了农业生产当然不止这一种方式,现代化的机械化作业也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但即便是机械化的农业生产也是物质性的,因为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是用具体的物质制造的,它的工作原理也是根据物质的运动原理制造出来的,例如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据石油的相关的化学性质,钢铁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制造出来的,人们唯一可以做的事选择其中的一种方式进行生产。还有现在人们用核电站进行发电,人们只所以能够这样做,还是因为物质世界中存在核燃料及相关的运动方式。总而言之,人们实现物质利益的方式是根据相关物质环境中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的结构及运动方式建立起来的,人们的实现利益的方式来自于相关的物质环境。而且社会结构作为一种方式也同样如此,因为既然生产力来自于相关的物质环境,而且生产力决定了主要的社会结构,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社会的演变也是物质性的。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从产生、存在、发展来看都具有物质性。
(三)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以及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和认识,和对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的认识,构成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世界有统一的基础;其二,这个基础是物质的。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紧密联系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是肯定世界统一性的一元论,是坚持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唯心主义、二元论都是根本对立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精神对于物质来说是本原的,因而断言世界统一于精神。也有一些人采取折衷主义的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的命题,而“存在”是既可以归结为物质也可以归结为精神的含糊不清的概念。
3.现代西方哲学家中的 存在主义也把世界的 统一性归结 为“ 存在”,进而把“存在”归结为人的存在,并由此推导出整个世界的存在。存在主义所说的人的存在,既不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也不是有血有肉的自然的人,而是人的一种单纯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是超出感觉和理性的一种心理本能活动,即非理性的意志,它创造了人的本质,也创造了世界的一切。
第四篇: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读《马克思传》有感
弗兰茨〃梅林(1846-1919)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德国社会民主党左派领袖和理论家,历史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德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读过他所著作的《马克思传》后,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到马克思对我们这个世界所做出的贡献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科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剥削被压迫群众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奠基人。学生时代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30年入特利尔中学。在中学毕业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初次阐述了道德和人生理想问题,认为选择职业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并提出“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观点。1835年进波恩大学攻读法学,第二年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在研究历史和哲学。1837年起研究黑格尔哲学,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乐部”。1841年初写成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文中称颂这两位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的思想,阐明哲学和生活的辩证统一原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同宗教誓不两立的无神论者。同年4月15日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1842年10月任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报纸《莱茵报》编辑。负责撰写有关各种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社论,对政府的反动政策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抨击。因《莱茵报》的革命民主主义倾向越来越鲜明,1843年4月1日被当局查封。1843年5月,与燕妮〃冯〃威斯特华伦结婚。开始对黑格尔法哲学进行批判性研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著作批判黑格尔对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理论,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即经济决定政治,在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中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1843年10月到巴黎,与卢格筹办《德法年鉴》杂志。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其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认为无产阶级是惟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解放的阶级,革命理论要和革命实践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表明马克思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转到共产主义。
制定科学共产主义理论 1844年4—8月,马克思所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提出劳动异化思想,用“异化”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揭露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对立,论证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在这一著作中,马克思还考察了美的本质。认为人类的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本质取决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克服异化劳动,人才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充分自由自觉地全面地创造美,使美得到高度的发展。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开始他们的合作。第一个成果是合写《神圣家族》。他们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些重要原理。马克思进一步论证物质生产对历史的决定作用,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发源地”,把生产方式看作是认识历史时期的主要标志。他还进一步论证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并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思想。
1845年到1846年间他曾被逐出法国。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
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个提纲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芽。在他与恩格斯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指出“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达到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共产主义是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这一伟大发现揭开人类历史发展之谜,为科学共产主义奠立牢固的哲学基础。1847年发表《哲学的贫困》,认为只有通过政治斗争、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才能实现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在这部著作中,还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唯物主义学说公布于世。同年11月,他和恩格斯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正式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揭示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阐明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参加1848年革命和总结革命经验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欧洲大陆。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驱逐出境,到了巴黎。他受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托在巴黎建立新的中央委员会,当选为主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中央委员会拟定行动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初,他们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6月1日共同筹办的《新莱茵报》问世。马克思担任总编辑。随着革命运动在各地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新莱茵报》在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马克思于6月初离开德国去巴黎。8月24日又被逐出巴黎,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在伦敦,马克思重建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到185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主要精力用于总结1848年革命的经验,为此创办《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杂志。马克思发表著作《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提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等论点,并第一次使用“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术语,论述专政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任务及不断革命和工农联盟等思想。马克思指出他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三点贡献是:(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同阶级斗争的内在联系。
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从1851年8月到1862年3月,和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了500多篇文章,评述当时国际重大事件,抨击各国反动政府的内外政策,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特别是东方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经过他在50年代和60年代辛勤劳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体系,实现了政治经济学领域的伟大变革。
1857年7月~1858年5月,马克思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草稿)》,第一次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继唯物史观后完成了第二个伟大发现。1859年初开始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写《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他为该书写的序言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的表述。从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又写了一个新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在写作过程中把原来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题出版的巨著改名《资本论》。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资本论》阐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即剩余价值理论,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论证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的必然胜利,阐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臵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该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在埋头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同时,仍同各国工
人运动活动家保持密切联系。1864年9月在伦敦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马克思当选为领导成员,并担任德国通讯书记。他为国际起草《成立宣言》、《临时章程》和其他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在国际存在时期,他始终是国际的领袖,国际的灵魂,在国际内部领导了反对工联主义、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的斗争。在国际后期,和恩格斯集中力量同巴枯宁主义作斗争。通过上述斗争扩大了科学共产主义在国际范围的影响,提高了各国工人运动水平,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即巴黎公社。马克思尽力帮助公社领导制定正确的政策,动员各国工人声援巴黎公社。为总结公社经验,他受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委托起草一个宣言,即《法兰西内战》,论证了无产阶级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无产阶级专政这个重要原理。
晚年的政治活动 反动势力的疯狂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条件,极度紧张的忘我劳动,严重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他晚年常被病魔缠身,为完成《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继续收集和研究各种资料,不断发展政治经济学理论。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合并时,马克思抱病撰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称《哥达纲领批判》一书,对“拿原则做交易”的机会主义倾向,对新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及其整个经济、政治观点和策略思想,进行彻底批判。在批判中第一次指出:共产主义的发展划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并且预言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1881年12月和1883年1月马克思的妻子和长女相继去世。1883 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在伦敦逝世。葬于伦敦海格特公墓。
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安葬仪式上指出:马克思一生作出两项伟大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的运动规律,即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
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马克思的名字永垂史册,他的学说将永放光芒。
第五篇:读马克思有感
读《马克思》有感
马克思对我而言,我相信也包括绝大多数中国人,更多的只是一种传奇、一种传说,遥远而模糊。以前对马克思的了解只是在书本上那些许的文字,表面上的成就,对于他本人的了解都是笼统的,我怀着无比的好奇试图以某种方式接近一些这位伟大的人物。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病逝,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他著名的讲话:“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马克思虽然停止了思想,但马克思之伟大或不朽,亦不因世异时移,而有所褪色。他不仅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世界,改变了此后数几十亿人的命运。
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发祥地,在现代资本主义的心脏,甚至是在西方社会的知识界,马克思多次被评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千年伟人”等称号。马克思的著作《资本论》持续热销,喜欢阅读马克思的人越来越多。
让马克思在芸芸众生中鹤立鸡群的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在贫困潦倒中勤奋钻研的执拗和毅力,这种顽强的性格令其卓尔不群,并最终造就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马克思的伟大是体现在他的人格、他的信念、他的学说中的。马克思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他在贫苦的困境中有着崇高的理想,有着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马克思一家经常为揭不开锅发愁,为交不起房租而被房东赶出门。马克思有严重的肝病,肝病经常发作,买不起药,更谈不上医治了。其实,马克思是有很多的机会能够获得较为优厚的收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马克思曾经炒过股票,还挣了不少钱,如果继续炒股,他完全可以解决他的经济问题,并且世界上也许会多一个股神,但却会失去最伟大的思想家。德国政府也曾经三次派人劝说马克思进政府任职,他说:我必须不惜任何代价走向自己的目标,不允许资产阶级社会把我变成制造金钱的机器。就从这一点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马克思高尚人格的魅力,他无疑是一个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了一生的伟人。
马克思一生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马克思在17岁时就确立了这一信念。在他17岁写的那篇名叫《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
下热泪。马克思以他毕生的作为做到了这些,成为我们的榜样。
马克思的成功是他与他身边的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克思生在在一个律师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马克思养成严密的逻辑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正处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革命活动此起彼伏,这些宣传自由思想的革命对卡尔的影响非常大以至于每天去上学都要去绕道去听那些人的演讲。其次在卡尔一生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人,可以好不跨张的说,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的卡尔·马克思。一个是他的爱妻燕妮。一个是他的最好的朋友恩格斯。
古有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的知音,鲍叔牙义荐管仲的故事,但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面前都显得很渺小。马克思结识恩格斯是在他在莱茵报当主编的时候。每一次的见面他们似乎都有说不完的话,讨论不完的问题。即使是各居一地,也会通过书信来交流思想,1300多份书信就是他们友谊的最好见证。在马克思经济困难的时候,恩格斯通常都会慷慨解囊,为了马克思能够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写作环境,恩格斯甘愿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业去工厂而且一去就是二十年,试问人生有几个二十年呢,又有谁愿意为成他人之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呢?在马克思死后,他继续了他的脚步,完成了这部世界的精华《资本论》。
马克思的成就,除了他本人善于思考,善于学习而外,与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友谊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人类社会的利益演绎到了极致。燕妮与卡尔的爱情为人们树立了一个经典的爱情神话。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这样的内因与外因才成就了今天的卡尔·马克思。所以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朋友,珍惜亲人。当我们身陷泥淖,能拉你出来的只有你身边的人。
马克思给人类留下了大量的宝贵财富,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最引起人们关注的著作就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1848年出版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合作的《共产党宣言》,这本书以警句式的美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探讨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党宣言》问世近160年来,已用200多种语言在全球出版过,被公认为是传播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把《共产党宣言》看作是自己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入门老师,英美中学联盟列出了20本必读书,其中一本就是《共产党宣言》。
《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主要的著作,马克思在《资本论》创作上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从总体上看,《资本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恢弘的视野、严密的逻辑结构,阐释了剩余价值产生、实现和分配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奥秘,剖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使人们在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深刻认识中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曾经也信仰过他那个时代占统治地位的唯心主义,也接受过他那时风行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潮。但是,面对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马克思不是用怜悯,不是用眼泪,也不是用同情的抚慰,而是带着对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科学的理论来揭示他们的处境,指出他们获得自身解放的途径。这个科学的理论就是他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哲学家头脑的作家,要写出好的经济学来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分析、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揭示中,在对科学真理的阐释中,体现了理论逻辑的力量和学术价值的魅力。但是,又具有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服务的意识形态功能。所以,对社会问题如现实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贫富差距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怎么认识并抓住其中最根本的实质性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分析的。这个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联系,只有在互相合作与互相竞争的过程中事物才能够发展,历史与社会才能够进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吧,一种植物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要适应环境的变迁。这种植物除了要跟其他的物种争取生存所需要的养分、水、阳光外,还在自己内部进行改造。一些优秀的基因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就会被保留下来,以便这个物种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迁。同样的人类社会的进步也是在这样的竞争与协作的过程中发展的,进步的。马克思在当时所推行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广泛的为人们所接受认可,这与当时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对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产生了巨大冲击。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终结”,相反,它历经磨难,在新的世纪开始显露出它的新的光彩。近几年来,西方召开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学术研讨会日益增多,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走向热潮,不断有写给大学生和一般读者看的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新书。马克思在很多问题上的看法都是正确的,而他的不少东西也遭到了误解,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晶、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旺盛的生命力。
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
序渐进、持之以恒。首先学习要刻苦,要开动脑筋不怕困难,深入研究。理论书籍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读它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有钉子的钻劲,就会逐步增强理论兴趣。其次,坚持循序渐进,就是要扎扎实实地学习,由浅入深、逐步积累,不断提高,不能尝浅辄止,好高鹜远,对学习应有科学的态度。再次,要持之以恒,把学习当作自己毕生的任务,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要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