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3 09:53: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

第一篇:《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

《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

步入大学,开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看了《永远的马克思》这些书后,开始对马克思主义有了一点浅浅的认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在20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英国BBC广播公司组织的民众调查和投票表明:马克思不仅是当代而且是“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于是有些西方政治家大声责问:“他的时代已不存在,为什么他还在?”

确实,很多人会发出疑问:“人类社会过去的1000年,是波澜壮阔的1000年,是造就巨人的1000年。悠悠千载,茫茫人海,代代英豪,在可圈可点的历史画卷中,曾出现过灿若繁星般的思想大师。为什么马克思能够独占鳌头呢?”但当我们细细品味马克思哲学后,会发现这个评选结果无可置疑。这是因为马克思所创立的理论是科学的,它的鲜明品质就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在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传遍全世界。不论是敌视者的攻击和诽谤,还是误解者的质疑和责难,或者是教条者的阉x和扭曲,都不能阻挡它前进的步伐。马克思主义经历一个半世纪风霜雨雪的考验,始终充满活力,长盛不衰。

毛主席说过: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很快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于是形成了毛x东思想、邓x平理论。到目前为止,中国从中国革命爆发的那一天起,直到今天,一直在走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像实践那样的思维。

马克思多次讲:人首先是实践,而不是先研究好理论;当理论上遇到困难时,你就看实践,实践中总是有办法解决的。所以,马克思一贯强调实践思维,而实践思维是关系型的动态思维。马克思和海德格尔都曾阐述过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即“是什么”和“如何是”是同一回事。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如何是。马克思说过:一个人怎么生活,他就是怎样的人;一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不在于它生产什么,要看它怎么生产,一个社会怎么样生产,这个社会就怎么样。

“是什么”与“如何是”引起了我对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这一角色的思考:“我是大学生”,但“我应该怎么做”?在大学里,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学习,将意味着我们是怎样的一个大学生。

俄国寓言作家克雷洛夫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一条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确实,在这个知识经济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更要选择追求,不仅要明白追求什么,更要懂得怎样追求。当我们确定了追求的目标,就要有属于自己的追求方式并为之付诸实践。

而在追求的道路上,正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所以,竞争对手无处不在:在学习生活上存在竞争,在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的选择上更是存在激烈的竞争。而正是因为存在着竞争,才能更加完善自我,才能更好的激发潜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此同时,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竞争与合作,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把它放到大海去。在与别人的相处向融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肖伯纳曾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相互交流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

从马克思所提供的思想资料和社会资料中,我们了解到,高度的物质文明只是现代资本主义的一极,处于这一社会另一极的则是极度的精神堕落,在优裕的物质生活后面蕴藏着人的精神上巨大的痛苦和不安。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如果使人们的注意力仅限于追求物质享受,那么,对这个社会来说,就意味着是一个走向腐朽没落的“病态社会”,对具体的个人来说,则意味着变成了畸形发展,丧失人性的人。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物质追求呢?在大学的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大学生频繁更换手机,追求手机的最新款式;一些女大学生追求名牌服饰,用高档化妆品;有的学生甚至把私家车开进了校园……大学生的学费本来就比较高,然而一味追求奢侈品势必会给家里带来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花钱买奢侈品上也会影响学业。

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过于奢侈的生活会滋生好逸恶劳的恶习。那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则应该考虑自身条件,不要在物质生活上盲目攀比,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来,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在学校期间把基础知识学好,走入社会后才能更好地打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举起地球。”黑格尔说:“理性要统治世界。”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些哲学家的思想里,洋溢着一种理性主义的乐观精神。

从小到大,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活到老,学到老!”而当经过水深火热的高考煎熬之后,踏入象牙塔的大学生,很多人似乎认为应该解放自己了,很多人都抱着“该好好休息了”这种错误的想法,没把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在学习上没有投入足够精力,而是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用在休息、娱乐和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上,其结果是不少同学学习成绩一团糟。

给自己充电,拓展知识面,掌握好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同时,作为一名大学生,一名党员,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准确地把握并解决它,就会把思想、人类社会大大推进一步。确实,即使是和平年代的现在,社会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祖国的未来寄托在我们身上,所以,我们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涵养,文化素养,争取为祖国,为社会作出自己的一点贡献,哪怕只是一点点。

当我品读着马克思的一生时,不禁被他遭受的磨难所震惊:在他活着的时候受到了各国政府——无论是专制政府还是共和政府的驱逐,受到所谓“有教养的阶层和人士”的诽谤。伟大的思想家颠沛流离的一生,并不是今天的我们所能想象的,但是,在那样的时代,却诞生了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空前剧烈而深刻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马克思和马克思哲学给我的启示是:人的一生如潮起潮落,起仗难定,在潮头风光时要看到落到潮底的危险性,在潮底的时候则要有向高峰冲击的信心和行动。“勇敢、自信”应当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当浪潮向我们冲击时,我们不是妥协,不是抱着“死在沙滩上”的心态,而是告诉自己:我们是“时代的弄潮儿”!

第二篇:马克思读书笔记

唯物史观读书笔记

法英1012张淑娴20100301592

本章主要阐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我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自已创造自已的历史。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都是由人的主观意志、或由某种神秘精神力量等所决定的,而历史唯物主义则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社会存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诸方面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前提,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和根本基础。

(1)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其物质内容是生产力,其社会形式是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结构和面貌。

第三,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反映。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一类是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一类是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哲学和政治法律思想,则是整个社会意识形式系统的灵魂和核心。

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把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对待文 1

化遗产的科学观点和正确态度,为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第五,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一经产生就对社会存在的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所谓生产力或社会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是反映人和自然关系的范畴。

(2)生产力的特征:第一,生产力具有客观性。第二,生产力具有主体性。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

(3)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生产力作为人的能力要体现在一些有形的、物质性的实体身上,这些实体构成生产力的要素。生产力主要由三个实体性要素构成,即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2、生产关系

(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生产关系的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二是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三是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这就是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生产资料所有制处于核心地位或作为生产关系本质的内容。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首先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变了,生产关系必然会变,生产力没有变,人为地去变生产关系,那就要给生产力、经济带来灾难。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其次,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应当保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必须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从过程上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基本相适合,与此相适应,生产关系也总是从相对稳定到新旧更替,再到相对稳定。这一规律的内容和客观要求表明:一种生产关系该不该变革、何时变革、如何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等,都不能由人们的主观愿望任意决定,归根结底要由生产力的状况来决定。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实质上就是生产关系。

2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两

部分构成,即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反作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

由于上层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都有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特点

但是,不管变化缓急或迟早,经济基础的根本变革最终要引起上层建筑的相应改变,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规律。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之所以要产生上层建筑,目的就是要上层建筑为自己服务。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这一规律的客观要求是: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违背这一规律,人为地维护旧的上层建筑,或超越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企图“超前”变革上层建筑,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惩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最深层次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社会改革是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三、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的迅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光明的前景,但是,如果弄得不好,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启示: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两种历史观的对立——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人民群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不能夸大其作用。

(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它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之一。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把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就形成相应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1、历史人物历史作用的表现:

(1)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

(2)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策划者、指挥者。

(3)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

2、历史人物活动的历史制约性

(1)历史人物的产生和活动是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2)时势造英雄。

以上两点表明历史人物的产生、活动,活动结果都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这说明历史 人物必有其历史特征和历史局限性。

3.不能忽视普通个人的作用。尤其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总之,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只有承认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才会真正在实践中尊重普通个人的价值,确认普通个人的社会主体地位,进而激发出每个社会公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主人翁感。

(三)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

既然历史人物要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就应考虑到这些历史条件。这要求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要遵循以下两条基本原则:

1.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历史分析方法)。

2.阶级分析方法。在评价阶级社会的历史人物时要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第三篇:马克思读书笔记

读《共产党宣言》笔记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叙述的“两个必然”。

“两个必然”是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科学结论的基本原理是: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原理;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的原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原理。

二、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裂”的思想。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这里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所有制”,不是指一般的所有制,而是指靠剥削别人劳动的所得的私人所有制;二是同“传统的观念”决裂,这里是指同那些与靠剥削别人劳动所得的私人所有制相适应的腐朽观点。

三、关于“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命题的理解。

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换言之,共产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极少数人的自由发展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发展的障碍。共产主义社会的终极目标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如何坚持共产党的性质、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1、《党章》规定每个共产党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素质,一是具备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二是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三是要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必须要“与时俱进”继续坚持和培育这些理想和信念。

2、市场经济是按照市场的需求来配置资源,合理的竞争必须在健康有序的秩序中进行。首先,共产党员必须要具备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本领。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具备高强的本领比思想更为重要。因为市场经济体制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等、靠、要资源的情况,变成为寻找和争取资源,因此竞争是必然的。其次,共产党员必须要遵纪守法,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廉正,因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它不能参杂人为的因素,如果说用政府的政策杠杆来调节也必须要遵循市场的基本规律,否则要受到惩罚。最后,共产党员需要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工作方法上,组织结构上结合研究所实际不断创新实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将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实处。

第四篇:马克思相关读书笔记1000X2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是我国的一代伟人。他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团结统一、和谐稳定的时代,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难以忘记,而且他的

文采非凡,留下的各卷书籍都对我们有莫大的益处,特别是《毛泽东选集》,精炼的阐明了我国形势以及未来动向,对我们现阶段的发展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稳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为人民服务》这一章。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曾从不同角度生动地把这种关系比喻为血肉关系、鱼水关系、种子和土地的关系、学生和先生的关系、儿子和父母的关系等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价值观、行为准则和检验衡量自己工作的标准,是党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还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是胜利之本,是为革命和建设提供强大力量的最深厚的根源。党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植根于人民之中,同人民打成一片,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作为青年的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本质,在工作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到心里装着教师、家长和学生,凡事想着教师、家长和学生,工作依靠教师、家长和学生,一切为了教师、家长和学生。自觉深入到教师、家长和学生当中去,倾听他们的心声,反映他们的意愿,集中他们的智慧。

《资本论》读后感二: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第五篇:马克思读书笔记-《矛盾论》

读书笔记

1.篇名:矛盾论 2.作者:毛泽东 3.写作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同《实践论》一样,原先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哲学讲演用的《辨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1937.8在延安油印发表,书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解放后,重新发表时,才定名为《矛盾论》,并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补充、修改和删节。

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列宁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运动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列宁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一未完成的工作由毛泽东来完成了。二是受前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主要内容: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章分为七个部分。前六个部分从六个具体的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七部分进行了全文的总结。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文章中指出形而上学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是简单地从事物外部去寻找发展的原因,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并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是一切运动形式的基础,更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三部分介绍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正是辨别事物的根本依据;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每一个过程中都有特殊性,是不同质的,必须用不同质的方法加以解决;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方面都有特殊性,分析矛盾各个方面的特殊性,就是了解矛盾的每一方面在矛盾集合体中的特定位置。同时,作者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第四部分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指出过程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必然存在一个主要矛盾,起着主要的、领导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服从的地位。主、次要矛盾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但在各个阶段,有且仅有一个主要矛盾。同时,矛盾的两个方面也不平等,即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在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一起变化。

第五部分具体地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统一性有两种意义:一是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假如没有和它相对的矛盾的一方,它自己这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二是事物内部矛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它的对立面。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对立的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第六部分讲述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也表明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第七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是人类的认识史的一个大革命。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贯串于一切事物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一切形式。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

下载《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永远的马克思》读书笔记[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克思传 读书笔记啊

    马克思传 读书笔记 关于叙述和回忆伟大导师马克思的书的不少,如李卜克内西的《回忆马克思》,梅林的《马克思传》,我看的这本是1988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和当代世界出版社出版的......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卡尔·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更是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

    马克思作业读书笔记

    吉林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不朽的马克思主义姓名: 李佳芮 学院: 会计学院 学号:日期:2012.09.05摘要: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 [范文模版]

    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一、对该文的总体感受读列宁的文章感觉很畅快,字里行间洋溢着难以言表的激-情,言之有据,论之有理,高度体现着革命家导师的论战风采,马克思著作读书笔记。具体......

    马克思 读书笔记资本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院系:班级:学号:姓名:指导老师: 《资本论》读书笔记 虽然以前早就听过《资本论》这部伟大的著作的名字,但是始终没有看过这本书。接触这本书,还是在本学期开设......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马克思传》读书笔记 实话实说,我对于马克思的了解并不多,出了从小耳濡目染的马恩毛列之类的,也就是历史教材和政治教材中一些记忆了。但是这学期老师让我们读有关这门课程的......

    马克思的故事(读书笔记)

    伟大与平凡 ——卡尔·马克思的故事 利用假期时间我读了《马恩列斯的故事》这本关于四位共产主义事业的伟人的书,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把几位伟人的生平和他们......

    马克思原理读书笔记 理想国

    思想国度 简介: 《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一部伟大著作,是仅次于他晚年所著《法律篇》的长篇哲学作品,也是其中期思想的凝华。很多人甚至认为,这简直就是一部“哲学大全”。 作者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