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共5篇)

时间:2019-05-14 04:18: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

第一篇: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

首都机场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是想提高服务水平,但其内部有二十多个独立单位,一些经验很难直接照搬。

今年四月,我们在中文版的《哈彿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关于海底捞火锅店的案例,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编辑和我们的想象。我猜想可能是海底捞的行业是个谁都能 做的行业,海底捞的管理方法是谁都明白的方法,海底捞的员工是在普通不过的服务员。然而,能做到让北京人三伏天还要排队去吃火锅的餐馆却仅此一家!

首都机场管理部门看到这篇文章后,特意请我就海底捞案例给他们讲课,目的是要提高首都机场的服务水平。接到他们的邀请,我心里就一直犯嘀咕:火锅行业是 个完全充分竞争行业,机场可是个绝对垄断行业。首都机场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这等于皇帝儿子要向农民儿子学种地!尽管我非常理解首都机场要提高服务质量的 煞费苦心和决心。然而,怎么讲这个课一直没想好。

七月份我从韩国首尔回北京时,首都机场的人约我在机场见面再详谈讲课的事。因为脑袋想着给机场讲课,下了飞机对首都机场的服务就格外留意。结果,一件小事,一件让我和我身边所有刚从首尔飞来的旅客都不能不注意的小事,成了我给首都机场讲课的开场白。

抵达第三候机楼(T3)的国际旅客,下飞机后首先要先坐3分钟的有轨电车(机场人员称它为捷运车),才能到达办理入境手续的地方。同样在T3起飞的国际 旅客,办完出境手续后,也要坐三分钟捷运车,才能到等候飞机起飞的区域。所以这个捷运车,三分钟一趟,来的时候送上飞机的旅客,回去的时候接我们这些下飞 机的旅客。

捷运车两边的门像地铁一样都能打开,但同地铁不一样的是,上下车旅客要走在不同方向的门。车停在接旅客的站台时,下飞机的旅客要先等着,等车的另外一边的门打开,里面上飞机的旅客下去后,那边门关上,我们这边的门才打开,轮到下飞机的旅客上车。

就在我们看着那些上飞机的旅客鱼贯而出时,一个跟那些旅客同车厢来的工作人员,看到车厢地上有两张纸片,他开始用脚踢那两张废纸,我一下子没明白他要干 什么。他像踢足球那样,一脚把一张纸踢出车门。哦,他原来是在清洁车厢!再踢另外一张,没有踢出。在所有首尔飞来的旅客众目睽睽下,他又来一脚,纸飘了一 下,还是没有被踢出。当他还想再踢时,车门已关上了,我们这边的车门打开了。我们开始上车,他只能放弃了他没完成的清洁工作,同我们站在一起。三分钟后,捷运车停下来,当我们下车后,我回过头看着他,他又开始用脚踢那张剩下的纸片。这次他成功了,一脚把那纸片踢到站台上。门又关上了,又一拨旅客们上来了,他随着他们又去做清洁了。

据说首都机场的T3,是目前世界单体最大和设备最先进的候机楼。看到那太空梦幻般的设计,真让人为中国骄傲!可是刚 才这一幕却让人像吃完海鲜大餐的最后一口吞了一个绿头苍蝇!我有用余光扫了一圈,看看那些同样观看到这场清洁工作的南韩旅客有什么反应。两个商人装束的南 韩人边看那个清洁工,边用韩语低声笑着交谈着。然而,令我奇怪的是他们眼神里不是我所想象的惊讶,而是司空见惯的平静,似乎是在说:“It is China。”

每次在国外逛商店看到同样尺寸的中国彩电,一般要比南韩和日本的便宜几百美金。价钱差那么大,让我也不太敢买中国电视,总觉得 便宜没好货。我同一位TCL的朋友曾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顿悟。他说,电视机制造是成熟技术,我们的质量同他们绝对没有那么大差别。但任何品牌都不仅仅是质量和价钱的问题,还有民族背景。

记得一个在东北开饭馆的韩国朋友曾跟我直言不讳地说:韩国清洁工人擦地时眼睛总是盯着 地面,中国清洁工人往往抬着头。尽管他特意为中国员工规定了擦地流程,可是他发现让中国员工每天把地擦干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认为这才是南韩产品质量比 中国强的根本原因!看我有些尴尬,他又往回找了一句,当然,按日本人的标准,我们韩国人也不太不合格。不信,看看日本人的花园,一般韩国人也都自愧不如。

我的自尊心仍然受到伤害,我说,你不能以偏概全,香港、台湾甚至很多深圳、上海的饭馆卫生丝毫不比你们韩国的差!

可是那位喝多了点的南韩人,依然不饶地说:“我讲的是平均水平,你到南韩农村的餐馆洗手间看看,再到中国农村餐馆的洗手间看看,你就知道我讲的是什么意思了!”

我一下子火了,我说:“南韩那么小,当然能平均。可是中国这么大,怎么能平均?!”

首都机场显然不能请韩国人和日本人来做清洁。我们只能矬子里拔大个,在不平均的中国,请更胜任清洁工作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于是,我给首都机场提了如下改进服务水平的建议。

我说,从那个脚踢纸片的青年人脸上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个城里人,很可能还是个北京城里人,因为他有北京城里人那种特有的矜持。从他的年龄可以看出,不出意外,他一定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一个八十年代后北京城里的独子,他一出生嘴里就应该含着把金钥匙。为什么?因为他命中注定至少要有两套北京住房:他父母会给他留一套,父母的父母们至少 还会给留他一套,这还没算他太太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们。在北京城里有两套住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用工作,租一套,住一套,每天还可以喝着二锅 头!这就是目前很多北京“爷”们的活法。

有这样背景的二十几岁的北京人,让他在大厅广众面前做那种枯燥、单调和不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指望他能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样敬业,那无疑是让铁树开花!

所以对这样的岗位,我建议为了国门的面子,为了中国产品的民族形象,还是别用北京人啦!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歧视吗?

可世上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

想想看,北京歧视外地人的政策还少吗?

首都机场是全中国的机场,中国这么大,经济发展这么不平均,各地文化这样不同,为什么不能人尽其才,让相对愿意做清洁的人来给国门扫地?

我接着说,怎么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就要从这里入手,北京海底捞的员工中,就有很多是四川农村来的,四川人的服务意识是北京人学不来的!不仅如此,我还 建议首都机场不仅要请四川的年轻农民,更要请年龄较大的,比如四五十岁的四川农民。因为这样枯燥单调的工作,即使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很难不厌其烦!

看着听课者们的聚精会神,我越讲越兴奋!我说即是来自农村的中老年清洁工,也要尽可能让他们的工作内容尽量丰富,否则三分钟过去,三分钟回去,包括上下 车时间,每个小时至少要15次,八小时120次,是人都会晕的。所以应该让他们同清洁厕所、大厅和收集行李车等其他简单劳动调换工作,以增加工作趣味 性……

讲完课,首都机场的管理者们照例给我了礼貌的掌声。

可是送我走时,一个经理跟我说:黄老师,我们首都机场是个小“联合国”,有二十多个独立单位。那个捷运车是加拿大公司提供的,这两年是由他们负责运营和维修。很多国内员工都是有关单位介绍进去的,没办法换成四川农村人!

第二篇:EMBA经典案例-海底捞

“海底捞”的管理智慧(作者:黄铁鹰、梁钧平、潘洋/发表于:2009-04-02)

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餐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是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4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市开了30多家店,张勇成了6,000多名员工的董事长。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它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雇员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

大脑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创造力?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服务员都能像自己一样用心就变成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怎么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成家?答案很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可以免费上网,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不仅如此,海底捞还雇人给员工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海底捞寄宿学校,为员工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海底捞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

要让员工的大脑起作用,除了让他们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力。200万元以下的财务权都交给了各级经理,而海底捞的服务员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都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免掉一餐的费用。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

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海底捞知道,要让员工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感觉公平。海底捞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得到了尊严,还给了他们希望。海底捞的几乎所有高管都是服务员出身,这些大孩子般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年创造几千万营业额。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普通员工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

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海底捞对每个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海底捞这种以人为本、稳扎稳打的发展战略值得不少中国企业借鉴。

在过去两年里,海底捞火锅已经成为餐饮界的一个热点现象,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两位教授对海底捞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研究,甚至派人“卧底当服务员”,总结出海底捞的管理经验。中国的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员工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经常为人诟病。本篇中国特稿却告诉我们,即使在火锅这样技术含量不高的行业,一样可以创造出令人羡慕的高昂士气、充满激情的员工团队和出色的业绩。

北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人又喜欢火锅,因此除了有传统的涮羊肉,各种地方风格的火锅也几乎都能在京城找到,重庆麻辣、内蒙肥牛、贵州酸鱼、港式海鲜。。竞争激烈,消费者笑,火锅店老板愁。很多火锅店在北京活不过三年。

2004年2月,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四川火锅店也进京凑热闹来了。起初,他就像所有新店一样根本没有引起业界的注意,人们对不知死活的新进入者已经司空见惯。可没过多久,同行们发现这家火锅店的门外,三伏天既然有食客排长队!

要知道,北京的三伏天,温度经常高达30多度。这是火锅生意最淡的季节,很多火锅店这时要么提供别的菜式,要么让部分员工回家歇着。可是这家店居然还要“翻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就是---海底捞。

海底捞是何方神仙,竟有如此能耐?他靠什么招数赢得“见多识广”的首都火锅爱好者的青睐?问那些三伏天在门外排队的食客,你们为什么喜欢海底捞?

“这里的服务很“变态”。在这里等着有人给擦皮鞋、修指甲,还提供水果拼盘和饮料,还能上网、打扑克、下象棋,全都免费啊!” “这里跟别的餐厅不一样:吃火锅眼镜容易有雾气,他们给你绒布,头发长的女生,就给你猴筋套,还是粉色的;手机放在桌上,吃火锅容易脏,还给你专门包手机的塑料套。”

“我第二次去服务员就能叫出我的名字,第三次去就知道我喜欢吃什么。服务员看出我感冒了,竟然悄悄跑去给我买药。感觉像在家里一样。”

仅凭这些,就能在北京站住脚?开餐馆的人都说,开一间店容易,开二家店难,开三间店不死才算有本事。有人满心疑惑,有人等着看戏。很快海底捞第二间店开业了,同样火爆,第三间店、第四间店。。短短四年、海底捞一口气在北京开出了11间店,而且没有一间加盟店。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2006年,百胜中国公司将年会聚餐放在海底捞北京牡丹园店,并说这顿饭的目的是“参观和学习”。百胜是世界餐饮巨头,旗下的肯德基和必胜客开遍全球,而当时海底捞总共不过20家店,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说:“这简直是大象向蚂蚁学习”。次日,在百胜中国年会上,张勇应邀就“如何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做演讲时,被这些“大象学生”追问了整整三个小时。

这些都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对海底捞各个级别的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列席该公司的管理例会,安排研究助理进店当了一个星期的服务员,亲身感受海底捞的管理和企业文化,核实一些关键问题。我们还拿了北京另外几家餐饮进行参照研究,以此发掘海底捞的独特的管理智慧。用心创造差异化

1994年,还是四川拖拉机厂电焊工的张勇在家乡简阳支起了四张桌子,利用业余时间卖起了麻辣烫。“我不会装修、不会炒料,店址选在了街的背面,刚开始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些,别人要什么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笑脸。刚开张时,不知道窍门,经常出错,为了让顾客满意,送的比卖的还多。”张勇回忆道,“结果大家都说我的东西不好吃,却又都愿意过来。”半年下来,一毛钱一串的麻辣烫让张勇赚了一万块钱。这家麻辣烫就是海底捞的前身。

“客人吃得开心,就会夸你味道好,但要是觉得你态度冷淡,就会说很难吃啊。”从做麻辣烫起,张勇就意识到,做餐饮,服务是取胜的关键。麻辣烫变成正式的火锅店之后,生意因为与众不同的服务很快红起来。

1999年的一天,张勇的火锅店来了一位西安人,觉得味道很好,吃完后对张勇说:“到西安开一家吧,西安人爱吃火锅的很多。”张勇就这样开了第二家店,海底捞从此走出四川。14年过去,海底捞在全国6个省开了30多家店,拥有6000多名员工。

张勇从麻辣烫和第一个火锅店的经营中悟出,火锅生意不同于其它生意,在这里每个客人都是半个大厨,不仅自己配调料,还亲自根据自己的口味煮各种食品,因此吃火锅的客人需要更多的服务。此外,由于四川火锅浓重的麻辣刺激,吃到最后绝大多数客人实际上已经分不出不同火锅店的口味。因此,在地点、价钱和环境相似的情况下,服务好坏是食客是否回头的最重要因素。

管理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没读过大学,没受过任何管理教育的张勇,在根本不知道竞争差异化是何物时,竟在偏僻的四川简阳创造出自己的服务差异化战略,而且把这个战略成功灌输到所有一线员工。

怎么才能让顾客体会到差异?就是要超出客人的期望,让人们在海底捞享受在其它火锅店享受不到的服务。要做到这点不能仅靠标准化的服务,更要根据每个客人的喜好提供创造性的个性服务。从洗菜、点菜、传菜、做火锅底料、带客人煮菜、清洁到结账,做过火锅店每一个岗位的张勇深知,客人的需求五花八门,单是用流程和制度培训出来的服务员最多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制度与流程对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同时也压抑了人性,因为他们忽视了员工最有价值的部位---大脑。让员工严格遵守制度和流程,等于只雇了他的双手。这是最亏本的生意,因为人的双手是最劣等的机器,论力气和每个动作之间的偏差,根本比不过机械。人最值钱的是大脑,因为他有创造力。

服务的目的是让顾客满意,可是客人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人要标准的调料,有人喜欢自己配;有人需要两份调料,有人连半份都要不了;有人喜欢自己涮,有人喜欢服务员给他涮。有人不喜欢免费的酸梅汤,能不能让他免费喝一碗本该收费的豆浆?碰到牙口不好的老人,能不能送碗鸡蛋羹?让客人满意不可能完全考标准化的流程和制度,只能靠一线服务员临场靠自己的判断完成。如果碰到流程和制度没有规定的问题,就需要大脑去创造了。比如客人想吃冰激凌,服务员要不要到外面给他买?

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去创造?心理学证明,当人用心的时候,大脑的创造力最强。于是,让海底捞的服务员都能想自己一样的服务就变成了张勇的基本经营理念。

把员工当成家人

可是,如何让服务员也想自己一样用心呢?毕竟,自己是老板,员工只是做一份工作而已。张勇的答案是: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他们就会把心放在工作上。为什么?一个家庭不可能每个人都是家长,但不妨碍大家都对这个家尽可能作出最大的贡献,因为每个家庭成员的心都在家里。

那么,又要怎样才能让员工把海底捞当家?张勇觉得这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把员工当成家里人。

如果员工是你的家人,你会让他们住城里人不住地下室吗?不会。可是很多北京餐馆的服务员就是住地下室,老板住楼上。海底捞的员工住的都是正规住宅,有空调和暖气,电视电话一应俱全,还可以免费上网。公司还雇人给宿舍打扫卫生,换洗被单。公司给员工租房的标准是步行20分钟到工作地点,因为北京交通太复杂,服务员工作时间太长。

如果你的姐妹从乡村初次来北京打工,你一定担心他们路不熟,会走丢;不懂规矩,会遭城里人的白眼。于是,海底捞的员工培训不仅仅有工作内容,还包括怎么看北京地图,怎么用冲水马桶,怎么坐地铁,怎么过红绿灯......我们在采访时,海底捞员工骄傲地说:“我们的工装是100元一套的好衣服,鞋子也是名牌——李宁!”做过服务员的张勇知道:服务员的工作表面看起来不累,可是工作量相当于每天走10公里的路。

你的姐妹千里迢迢来打工,外甥和侄子的教育怎么办?不把这个也安排好,她们不可能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于是,海底捞在四川简阳建了寄宿学校,因为海底捞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四川。

海底捞不仅照顾员工的子女,还想到了员工的父母。优秀员工的一部分奖金,每月由公司直接寄给在家乡的父母。谁不想孩子有出息?可是衣锦还乡的毕竟少数,而公司每月寄来的钱让这些父母的脸上有光彩。中国人含蓄,中国的农民更含蓄,心里骄傲不好直说,却说:“这孩子有福气,找到一家好公司,老板把他当兄弟!”难怪员工都管张勇叫成张大哥。

如果你的姐妹结婚了,你能眼看着年轻的夫妇分居吗?如果妹夫没有工作,你能不替他着急吗?于是海底捞的人事政策又让人力资源专家大跌眼镜——鼓励夫妻同时在海底捞工作,而且提供有公司补贴的夫妻房。

海底捞的招工程序也别具一格,提倡内部推荐,于是越来越多的老乡、同学、亲戚一起到海底捞工作。与此相对,许多公司把亲属回避当作铁律。张勇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家人之间不仅有亲情,更重要的是信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社会学告诉我们:绝大部分人在熟人圈里的道德水平比在陌生人群中要高。看,无师自通的海底捞又胜了一筹。把员工当成家人,就要像信任家人那样信任员工。如果亲姐妹代你去买菜,你还会派人跟着监督吗?当然不会。所以,海底捞200万元一下的开支均由副总负责,而他们同张勇都无亲无故。大区经理的审批权为100万元,30万元以下各店店长就可以签字。40多岁的张勇,如今已经“半退休”。授权如此放心大胆,在民营企业实属少见。

如果说张勇对管理层的授权让人吃惊,他对一线员工的信任更让同行匪夷所思。海底捞的一线员工都有免单权。不论什么原因,只要员工认为有必要就可以给客人免费送一些菜,甚至有权免掉一餐的费用。在其他餐厅,这种权利起码要经理才会有。

聪明的管理者能让员工的大脑为他工作。为此,除了让员工把心放在工作上,还必须给他们权利。张勇的逻辑是:客人从进店到离店始终是跟服务员打交道,如果客人对服务不满意,还得通过经理来解决,这只会使顾客更加不满,因此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一线员工,才能最大限度消除客户的不满意。

当员工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他就是一个管理者了。按照这个定义,海底捞的员工都是管理者,海底捞是一个由6000名管理者组成的公司!难怪张勇说:“创新在海底捞不是刻意推行的,我们只是努力创造让员工愿意工作的环境,结果创新就不断涌出来了。”如果你是海底捞的同行,想想看,你怎么跟这6000个总是想着如何创新的脑袋竞争?

尊敬希望和公平

有人会问:难道张勇就不怕有人利用免单权换取个人利益?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只不过极少,而且那些员工做第二次的时候就被查处开除了。

两个因素决定海底捞一线员工不会滥用免单权。

第一,管理层除了财务总监和工程总监外,全部从服务员做起。这条政策极端到包括厨师长的职位,理由是不论你的厨艺有多好,没有亲自服务过客人,就不会知道服务员需要什么样的后厨支持才能把客人服务好。管理3000多员工的北京和上海大区总经理袁华强,就是从门童、服务员一路做起来的。至今他还骄傲地说,我是超一流服务员,可以一个人同时照顾4张台。他和手下每一层的管理者都非常清楚,什么时候必须用免单的方式才能让客人满意。因此,作弊的人怎能骗过他们?

第二,人的自律。人都有邪恶和正义两重性,两者谁占上风经常是生存环境使然。

孟子有言:君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海底捞把员工视为手足,员工自然把海底捞当作自己的心脏来呵护。那些被偷垮的餐馆,员工在那里可能受到了土芥般的轻视。设身处地想想看,如果你既喜欢这个工作,又感激这个公司,特别是你还在意亲戚朋友、同学和老乡对你的看法,你愿意用几百元钱去交换它们吗?如果对员工连这样的信任都没有,你怎么能期望员工把心给你?

当然,更重要的是海底捞的晋升制度让他们看到了真切的希望。任何新来的员工都有三条晋升途径可以选择: 管理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线员工—优秀员工---领班---大堂经理---店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

技术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标兵员工——劳模员工——功勋员工

后勤线——新员工——合格员工——一级员工——先进员工——办公室人员或者出纳——会计、采购、技术部、开发部等。

学历不再是必要条件,工龄也不再是必要条件。这种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晋升政策,不仅让这些处在社会底层的员工有了尊严,更是在这些没上过大学的农民工心里打开了一扇亮堂堂的窗户:只要努力,我的人生就有希望。对他们来说,袁华强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他是农村人,高中毕业,19岁加入海底捞,最初的职位是门童,现在是北京和上海地区总经理。他说:“只要正直、勤奋、诚实,每个海底捞的员工都能够复制我的经历。”这样的事例确实不少。区域经理林忆今年只有21岁,掌管海底捞西单、牡丹园等三个店店长王燕只有22岁,这些大孩子一样的年轻人独立管理着几百名员工,每天接待上千名顾客,每年创造几千万的营业额。他们不曾读过大学,但是他们脸上有着名牌大学毕业生未必能有的自信。

没有管理才能的员工,通过任劳任怨的苦干也可以得到认可,如果做到功勋员工,工资收入只比店长差一点。不要忽视一个扫厕所大叔的作用,如果他每天都乐呵呵的,那是对所有员工都是一个激励和教育。不仅如此,他还会不断带出能让洗手间达到海底捞清洁水平的徒弟。千万不要以为,让一个中国餐馆的洗手间一年365天没有异味是一件容易的事。

人是群居动物,天生追求公平。幸福与否主要来自和同类的对比。如果追求公平的天性遭受挫折,比如老板的小舅子对大家呼来呼去,一个同事靠漂亮脸蛋拿了最高奖金,刚来的大学生连上菜程序都不懂就当上经理。。员工一定不会感到幸福。

人不幸福,对别人就不可能友善,更谈不上创造。海底捞知道,想让服务员对客人态度好,就必须让服务员感到幸福。让人感到幸福,不仅要提供好的物质待遇,还要让人觉得公平。

晋升制度是海底捞服务差异化战略的核心保障。因为管理者要是没有做过服务员,再换位思考也是近台看戏。看戏的哪怕是票友,也不能完全体会真正靠唱戏为生的压力与追求。海底捞的晋升政策除了能保证管理层知道服务员的冷暖外,也让普通员工感到公平,于是他们笑得自然,笑得灿烂。

海底捞服务的标准化要求每一个服务员都让客人觉得他们在尽心尽力的服务,高高兴兴的工作。比如,有的服务员不善言语,但她可以一溜小跑的给客人买烟;有的服务员喜欢说话,他可以陪客人海阔天空,这种标准化轻易学不来,因为他要求每个服务员都是管理者。海底捞的很多具体服务方式,比如眼镜布、手机套、免费电话等等,这几年被很多餐馆效仿,可是细心人一看就会发现——形似神离,因为他们的员工只是用双手为客人服务。

海底捞把培养合格员工的工作称为“造人”。张勇将造人视为海底捞发展战略的基石。如何储备更多拥有海底捞思维的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占据了他现在绝大部分的精力。海底捞对店长的考核只有两个指标,一是客人的满意度,二是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求每个店按照实际需要的110%配备员工,为扩张提供人员保障。企业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于是大家每天都在努力“造人”,完全不知平衡计分法为何物的海底捞,竟把平衡计分法的精髓发挥的淋漓尽致。

看到这里一定有读者会问,难道海底捞不考核单店的利润吗?没错,不考核。张勇认为,利润是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的结果,客户和员工满意了,利润自然就来了。单店的利润更多跟选址有关,不是店长能决定的。实际上,海底捞不仅不考核单点的利润,在整个公司也不把利润列入考核指标,因为在张勇看来,考核利润同把海底捞开到中国每一个角落的战略目标是相冲突的。如果硬要考核利润,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那么海底捞就不会有现在这样健康和从容的发展步伐。

做过服务员的张勇知道,按目前的方式“造人”,速度达不到那些拿着钱要入股海底捞的投资银行家的要求。这就是为什么他拒绝了多家创业投资抛出的绣球。他知道,当人力资源还没准备好,拿大把资金快速开店的做法,只会让海底捞风光一时,却会让品牌很快死掉。很多投资银行家的逻辑是,只要有了好的品牌、制度和流程,加上他们的资金就可以快速扩张占领市场。可惜,这些手握大把资金,满脑商业模型,一心想快速创造赚钱奇迹,但没有任何实体经济操作经验的名牌商学院毕业生们,恰恰不知道:

人和生意,成长都需要时间。是一个个具体、不同的人影响了一桩桩具体的生意的成败。人能创造流程和制度,也能改变流程和制度;人能聚财也能散财;人才是生意的灵魂。流程、制度和资金都只不过是工具。

有人可能会说,如果对手比你的发展速度快,把市场占满了,你的机会不就没有了吗?

这是教科书里的理论,现实中永远不会是这样。人类社会生生不息,人类的错误也不断重复。领跑者的错误永远会给后来者让出空间。

按理说,生意大了,张勇应该日理万机才对。可是这个把追求人生境界看的比生意更重要的董事长,现在每月只在公司开一次总经理办公会,其他时间都是个“甩手掌柜”,经常一个人带着司机在四川的大山里转悠。只是高中毕业,第一次创业就成功,不到40岁就开始“游山玩水”的张勇怎么有这么多管理智慧,难道他是一位高人?

当然不是。张勇坦诚地告诉我们,在开第一间店时,他并没有想到这么多,全都是凭直觉做,这些管理方法是海底捞的团队十几年来一点一滴摸索和积累下来的。的确,在我们对海底捞一年多的跟踪研究中发现,海底捞的管理者在决定每一项管理政策时,更多靠的是对人性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餐馆服务员这种特殊工作的直觉理解;靠的是对成千上万不同顾客的直觉理解。这些简单直觉的背后,包含了他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毫无疑问,创始人张勇在这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个企业家,他在经营企业的风风雨雨中,特别是在累、烦或兴奋得睡不着觉时,一定会不断地问自己:人活着为什么?为什么人人都追求公平,可是世界到处是不公平?我办企业为什么?望着顾客那张不满意的脸,给不给他免单?看着一年辛苦到头赚来的利润,我应该拿多少,员工应该分多少?还应该投多少到充满风险的生意中去?公司亏钱了,员工要回家过年,除了路费,还应不应该再给他们买年货的钱?

我们不清楚张勇的思考过程,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已经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但是从海底捞目前的管理做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张勇没有把赚钱放在首位,起码现在没有。因为他没有像一般企业那样把利润作为考核指标;没有像一般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老板那样尽量节省员工开支;没有像一般民营老板那样紧紧把握财权;没有一般企业那样快速扩张的冲动。相反,他的管理方法更多体现了“以人为本,追求公平”的理想主义,这在崇尚实用主义的企业家群体中实属少见。

关于企业目的的争论由来已久,两大阵营的零头任务都赫赫有名。一位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

一、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他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取利润。另一位是管理学界唯一一位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的彼得德鲁克,他认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我们认为,这两位大师的观点都没有对错,只不过说明了两个并存的事实:

第一,大部分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赚取利润,而且是最大利润。什么是最大利润?那就是今天的利润,因为今天的利润是现值。

第二,有些企业家创办企业的目的是想创一番事业。要想事业继续,就必须不断创造顾客。要想创造顾客,就必须让顾客今天尝到甜头,于是就要减少今天的利润。

企业同人一样,都遵照正态分布规律,平庸的永远是大多数,优秀的永远是少数。正因为如此,尽管企业的整体平均寿命不超过10年,却总有凤毛麟角的百年老店屹立不倒,依然活力无限地创造着顾客。

张勇的海底捞显然是想成为少数优秀的一族。想成为百年老店,根基自然就要扎得更深一些,步伐自然就要迈得更从容一些。

“海底捞”背后的故事(作者:柯恩/发表:2009-06-08)《“海底捞”的管理智慧》在4月份刊登后,引起了读者的热烈反响,仅仅在我们杂志的网站上的留言就达到了11页之多。许多网友也都在自己的博客上专门撰文讨论,有说震撼的,有说名不虚传的,也有读者提出一些疑问,主要侧重于海底捞目前引以为傲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能否持续,企业能否做大。

本文作者,我们杂志的老朋友黄铁鹰教授从第一次跟我们联系海底捞的选题,到最终把文章刊登出来,前前后后大约经历了三四个月。此文改完第一稿在我们杂志内部流传时,就有两位内部读者反馈说非常感动,甚至于热泪盈眶。我们向广告和订阅大客户提前发出了文章的简介,有趣的是,尽管这篇文章讲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案例,却有许多来自高端品牌的大客户反馈说,非常期待这一篇。

黄铁鹰先生是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访问教授,他在北大光华讲授中国MBA实战案例研讨课程,已经有9年的历史,每次课堂上都是学员爆满(在开课早期需要用保安维持秩序、验票,今年我发现它已经改成了为注册学生贴条保留座位),很多来自清华、人大的学生、媒体记者都会站着、坐在地下旁听。

上周六(6月6日),黄铁鹰教授将海底捞的创办人张勇董事长请到了光华的课堂上,亲身讲述《“海底捞”的管理智慧》这篇文章中的管理要点,也邀请我作为特邀嘉宾对案例进行点评。我在点评中,主要回应了读者们的疑问(也是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对案例的思考):

第一,海底捞现在的特点能否持续下去。很多人都担心,海底捞目前让我们深为感动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是否只是创业阶段的激情使然?企业能靠这个做大做强吗?企业做大了之后会不会就会陷入流程、制度化的平淡?我的观点是,海底捞目前的做法完全有可能做大做强,既有理论上的支持,也有实际案例的支持。

从理论上看,海底捞的做法完全符合“服务利润链”的说法。1994年3月,哈佛商学院的5位教授首次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刊登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服务-利润链”高效运转》。这篇文章后来成为管理史上的奠基作之一。中文版于06年6月、英文版于08年7月分别重新刊登了这篇哈佛经典。

这篇文章首次提出,服务型企业的利润和制造业的模式不同,服务行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顾客忠诚度。(顺便说一句,顾客忠诚度并不等于顾客满意度,很多满意的顾客并不忠诚。这是另一篇哈佛经典的主题了)例如,信用卡的顾客在头几年都是无利可图的,只有成为忠诚老顾客才能给发卡公司带来利润。哈佛教授们的研究进一步指出,顾客的忠诚度取决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而员工的忠诚度,则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服务”的质量。海底捞的种种人性化管理措施,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理想主义,实际上,它正是服务型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超额利润的必由之路。(当然,垄断型的服务型企业才不理会这一茬,垄断地位就是他们超额利润的来源。)

哈佛教授们的研究在另一方面又指出,顾客的忠诚度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顾客感受到的价值提升,二是顾客在消费过程中付出成本的降低。海底捞给消费者提供的种种创新服务,例如手机袋、免费豆浆、免费水果、甚至感冒药等等,以及服务员的真诚笑容,这都是提高顾客忠诚度的正途。

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所有想要获得竞争优势的服务型企业都变成海底捞这样才对。而从实践上看,澳大利亚有一个叫做澳拜客(Outback)的牛排店,它的经营理念和海底捞惊人的相似,简直可以说是澳大利亚的海底捞。他们起步稍早一些,1988年创业,目前已经在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开了上千家店。该公司的创始人克里斯·沙利文(Chris T.Sullivan)在《澳拜客牛排店的生意经》(本刊07年12月)一文中介绍了自己的经验。既然澳拜客可以这样做成功,这种管理方法无疑是可行的。

第二,有读者提出疑问说,海底捞的管理经验只限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因为在这些行业,工时长、工作累、报酬低,劳资矛盾突出。突然出现海底捞这样一个“另类”的企业,其温情的做法肯定可以提升劳动者的士气。如果换作知识密集型型的高薪行业,海底捞的做法恐怕就不管用了。

关于这一点,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我觉得,在知识密集型企业,知识型的工人其实更需要人性化的管理。因为知识型劳动者更敏感,更在乎尊严,更需要海底捞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公平、尊重和希望”。甚至可以大胆地说一句,在中国的知识密集型企业里,知识工人在“公平、尊重和希望”这些领域,境遇并不会比一个火锅店的服务员好多少。难道不是这样麽?

即使是从资本家的角度看,知识型企业也很有必要学习海底捞。哈佛商学院的特雷莎·阿马比尔(Teresa M.Amabile)教授,花了三年的时间,从26个项目小组的238名专业人士那儿收集了近12,000篇日记,分析知识型劳动者的心情如何影响他们的表现,最终又如何影响企业的绩效。(参见《洞悉员工的工作心理》,本刊07年11月)研究结果显示,知识型劳动者(其实也就是电脑屏幕前的你和我),工作的心情和企业绩效显著相关。

我们常常能听到企业领导念叨说,创新决定企业的命运。而特雷莎的研究显示,员工在心情好的日子里提出创造性想法的可能性,要比其他时候高出50%以上。另外,情感对创造力的影响还存在“延续效应”——一个人在某一天的情绪越积极,那么他在第二天,甚至第三天的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所以,老板们,如果你真的在乎创新,那就学习海底捞,对你的员工好一点。

第三,有读者提出,“以人为本”的经验总结是不是太过简单?如此说来,企业想要成功未免太容易,这肯定不是管理的真相。但是,我觉得这其实就是管理的真相。不过,真相的残酷在于,世事总是符合正态分布,绝大多数企业家、高管领导都无法克制人性中恶的一面,比如贪婪、自私、自大、傲慢,所以,虽然人人都知道企业要以人为本,但总是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做到。所以,这世上,卓越的企业总是极少数。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个世界岂非成了天堂。

海底捞的董事长张勇先生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之间还进行了精彩的答问,充分说明他是一个聪明的企业家。

有同学问:开餐馆,应该是靠味道取胜,海底捞主打服务牌,是否离经叛道?

张勇说,他开的是四川火锅——大部分四川火锅吃到后来,食客的舌头已经麻木了,只能感受到服务的不同。当然,海底捞自己在口味、卫生上也一直在创新、提高。

有同学问:给顾客送那么多水果饮料,难道不会影响利润吗? 张勇说,聪明的企业家绝不会这么算账。利润是从满意的顾客那里来的,不是省下来的。光是顾客的口碑就值很多钱。在中央电视台做几秒的广告就得几十万,这可以为顾客买多少西瓜、饮料、换来多少顾客由衷的赞叹、传播啊!

有同学问:海底捞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会不会给企业增加很多成本?

张勇的回答是一样的,“聪明的企业家绝不会这么算账”。只有员工满意了,才可能让顾客满意。老员工对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宝贝。招新员工的成本更高。而且,海底捞给员工的待遇是公平的,是员工们应该得到的。

有同学问:去海底捞等餐的时间太长,最长的一次等了三个小时,可否解决这个问题?

张勇的回答是,像你这样对时间这么敏感的顾客,不属于海底捞的目标顾客。海底捞不可能定位于针对所有消费者。

有同学问:海底捞为什么不考核各个店的财务指标?

张勇说,每个店的店长、员工都很努力,而且很多财务指标跟员工的努力关系不大。考核财务指标对员工不公平。而且,考核财务指标的结果往往是逼着人们去凑数字——人们总是想要展现自己好的一面。有些企业家整天要数字,这说明他很懒、很笨,他们不了解自己的员工、不了解自己的客户,想不出好办法来,就只能坐着要数字。

张勇谈到这一点时,说海底捞目前有一个财务分析会的制度,这个制度已经开始有一些负面效应了。比如某个店的扫帚,都快用坏了还不舍得换;某个店图便宜,买的西瓜不够甜;他正在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有同学问:海底捞的员工队伍这么稳定,新员工会不会没有发展空间?

张勇回答说,只要员工成长了,他就会立刻开新店。现在的问题恰恰是员工的成长赶不上开新店的步伐,限制了海底捞的扩展。

有同学问:现在是不是很多人想进海底捞,海底捞如何挑选员工?(这是一个中文很流利的留学生问的)张勇说,我们毕竟是一个餐饮企业,而且工作很累,压力很大。现在还是员工挑我,不是我挑员工,只要来应聘的,基本都要。

有同学问:对顾客和员工这么好,会不会被人骗,被人占便宜? 张勇说,确实有。甚至遇到过新来的服务员,拿了客人买单的钱就开溜。但是这种事情非常非常少。世上没有那么多坏人。

有同学问:听起来你的创业历程一帆风顺,真是这样吗,有没有什么重大挫折?

张勇说,好像真的挺顺利的,没有什么太大挫折。

这个问题回答完了之后,黄铁鹰教授做了补充。他说,是不是挫折,取决于企业家的心态。同样的事情,不同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他讲了张勇的两个小故事:

第一,是张勇17岁的时候,突发奇想要赚钱。那时公家单位有油票,可以买到便宜的汽油。私人买油的价格要高一些。于是张勇就举着“收油”的牌子站在公路上,想收一点便宜汽油。等了第一天,没人理他。等到第二天,终于有个司机停下了车,摇下玻璃——对张勇脸上吐了一口唾沫。于是张勇就这样结束了第一次的创业之旅。这算不算挫折?

第二,是海底捞首次进北京开火锅店,结果被人骗了三百万。这相当于当时海底捞全部存款的1.5倍——其中还包括了部分货款。北京的负责人非常焦急,张勇知道后,打电话给北京的负责人,很平静地说你该做什么还去做什么吧,钱都能赚回来。这算不算挫折??

在北大光华的海底捞解读会结束之后,黄铁鹰教授提起了他2003年9月为本刊撰写的《如何消除怠工》一文。文章中介绍的企业家,在深圳开制衣厂的楼百金,针对80后的新一代员工,调整了生产流程,在这一轮经济衰退中大展宏图,业绩蒸蒸日上。

为了进一步解读海底捞的管理经验,黄铁鹰教授的研究团队已经向海底捞秘密派出了第二个卧底,迄今已经潜伏了十几天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会及时和本刊的读者分享。

海底捞的商业模式

一个没有人对营业额负责的连锁火锅店,如何成长?

下午不到5点,海底捞北京望京店里,已经有好几桌客人在吃饭,等候区里也有几位客人,一边等人,一边悠闲地享受着免费的美甲和上网服务。

海底捞在每个门店都设有这样面积不菲的等候区,除了舒适的沙发和桌椅,还提供擦鞋、美甲、上网等免费服务,另外,海底捞还免费提供代客泊车等服务,每个门店的服务人员数量因此比同等的其他火锅店多近1/3。

海底捞的员工有齐全的福利,住在24小时空调和热水的公寓,基本每天饭桌上都会有一两道可口的荤菜,周末供应水果,并在晚9点提供面包和酸奶作为夜宵;如果生病了,不用担心,会有宿舍管理员照顾,同事们会带来饭菜,领导还会来看望;小孩可以免费上公司在四川简阳办的私人学校„„ 如果你是海底捞的股东,是否会有点担心,这么经营能挣多少钱,有能力扩张吗?

袁华强表示,海底捞的业绩由管理团队的整体管理水平负责 追求满意度

“店长不对门店的营业额负责。”海底捞负责北京和上海的大区经理袁华强这样说,“我也不负责,张总也不负责,没有人对营业额负责。”他所说的张总,是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工人出身的张勇以1万元起家,今天已经开设了30家分店,年营业额近3亿元。与大多自己都做着一手好菜的餐馆老板不同,张勇不擅长做饭,从四川简阳开始做火锅生意起,把服务做得更好些就成了他的立身之本。

与业内通行的以营业额和利润来考核店长不同,顾客满意度与员工满意度,这两项指标基本决定了海底捞对一个店长的评价。即使这两项指标也没有量化的标准,“北京和上海的店,就是我说了算,我到店里转10分钟基本上就会有个判断。”袁华强说。海底捞里除了工程部、物流中心和财务部里有外来的干部外,整个体系崇尚内部培养提拔,特别是管理门店的前厅干部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袁华强从1999年进入海底捞,曾经做过洗碗、门迎、传菜、服务员、领班、大堂经理和区经理等职务。像他这样内部培养起来的干部,多年来积累形成的直觉和判断力,让他们觉得任何量化的评价办法都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对于满意度这种东西。

成本后移

与前厅人性化的管理办法形成鲜明对比,海底捞的后台生产,极尽量化管理之能事。在海底捞北京大兴西红门配送中心,有一整套现代化的清洗、加工、检验、冷藏或冷冻设备,通过标准化的生产链条,每天向北京城里的10家分店输送菜品。以蔬菜为例,头天下午从协议农户手里收购来的蔬菜,经过严格验货后进入冷库,第二天一早经人工初步拣选后进入清洗机床,经过消毒并配比了一定比例电解盐的翻滚着气泡的水流,对蔬菜进行充分的清洗,重复两遍,以保证残留的农药可以被最大限度地洗掉,然后进入甩干机甩干,在装箱前还会逐个进行检查,发现未洗净的蔬菜会进行返工,隶属于另一个部门品控部的质检人员会随时监督检查。清洗加工好的成品会在检验室进行细菌含量等指标的化验,保证合格后会按照各个门店的配送数量分别装箱归类放入冷库,在当天下午经由专门消毒后的保鲜车配送到达各个门店。如此严格完整的后台标准化生产使得海底捞各个门店的厨房工作变得相当简单,就是把收到的菜品拆箱,除个别菜品,比如牛肉、土豆等需要切片外,即可按照规定的标准分量称量后装盘上桌。

海底捞在全国已建成四个这样的配送中心,分别位于北京、上海、西安和郑州,为各地的门店服务。为这些配送中心提供规划、建设、管理咨询服务的是麦当劳全球物流合作伙伴美国夏晖公司。为了尽可能降低库存,配送中心每天的原料进货量及生产量,经过各个门店报送需求后,由计划部经过严格的数据分析后确定并下达采购及生产任务。配送中心的投资和日常运营费用都不菲,但专业化的后台加工配送保证了各个门店菜品的标准化的品质和数量,并把门店后厨的工作量降到最低,保证能以最快的速度上菜。同时,门店的后厨面积也得以被压缩到最小,赢得了最大的产生营业额的摆台面积。下一步,海底捞的目标是完全省略门店后厨环节,已为此设定了1000多个保鲜气体的参数,以保证完全加工好的菜品在最新鲜的状态下直接到达各门店的餐桌。

配送中心以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和成本管理提供了获取最大程度营业额和利润的可能,那么硬币的另一面是如何经营好门店。海底捞很重视门店的选址,如果店址选得不好,店长再努力,营业额也不会太好,这恐怕是海底捞的店长不对门店的营业额负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只要店长可以保证顾客满意,保证员工工作积极性高,就已经是对营业额提升的最大贡献了。这也许就是袁华强所说的“海底捞整个的管理水平对营业额负责”的原因吧。

除了配送中心,海底捞在门店也配置了各种现代化设备,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员工的工作量。火锅的底料是通过机器来盛装的,员工只要按一下按钮就行;客人要加菜,服务员只要在餐厅的触摸屏上操作一下,订单就下到后厨了。所有这些做法,目的只有一个,使员工能有更多的精力让客户满意。

最终的魔鬼是翻台率。在餐饮业的成本结构里,直接的食物成本往往不占大头,房租、水电气、工资等固定费用才是大头,在人员和租用面积都固定的门店里,服务员的优质服务带来的超额翻台率就意味着利润。同时,满意的员工会积极主动地工作和节约,将在许多餐饮企业里很头痛的浪费和损耗等隐性成本降到最低。

将成本尽量后移,实现规模化管理和效益;将生产与服务剥离,分别实现标准化和人性化管理,从而有可能达到各自的最优。这也许是海底捞的商业逻辑,是什么支撑这些逻辑得以实行呢?

信任与平等

海底捞的员工很少从社会招聘,大部分是现有员工介绍来的亲戚朋友。在大家彼此都熟悉的环境里,无论好的或是坏的,都容易蔓延和生长。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张勇在极力推行一种信任平等的价值观。在接受采访的当天,袁华强刚刚召开了一个会议,起因是一些门店发现酒水的管理不够完善,晚上盘点时发现时多时少。有人提议应该加大对相关员工的惩罚力度。袁华强觉得这事可能是客人要酒,服务员太忙,忘了;后来客人再要的时候,服务员为了避免客人不满,就来不及在系统里下单,直接从吧台提酒了。如果不问原因,一律加大惩罚力度,那么对员工来说,很简单,为了不被惩罚,就照章办事,让客人等着呗。“不要因为这点小事情把员工的积极性给挫伤了,一个服务员的积极性比一瓶五粮液值钱多了!”袁华强相信,这种事大多是员工偶然疏忽造成的。最后确定的处理办法还是具体事情要具体分析处理。基于一切以为客户服务为重和对员工的信任,海底捞给一线服务员的授权很大,包括可以为客户免单的权力。每个员工都有一张卡,员工在店里的所有服务行为,都需要刷卡,记录在案。这种信任,一旦发现被滥用,则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公司给你的总是超出预期,所以就会死心塌地地为公司干。”2007年7月通过猎头公司进入海底捞的现任物流中心副总的高岩峰,这样谈出自己的体会。刚进入公司一个月,他就参加了公司安排的西交大MBA为期1年的学习,每次上课来回的飞机票和其他费用都由公司方面支付。今年年初,公司又把比较核心的技术部门交给过去并无经验的他来管理,对于他这个“外人”而言,“实在是没想到”。高岩峰在公司里被大家称为“高老师”,因为有些员工拜他为师,学习采购和物流管理。

经朋友介绍,小厉进入公司才一个多月,脸上的笑容很由衷,“生活上没什么好担心的,只要好好干就行了。”年轻的她已经听到公司里很多从普通的服务人员升到领班甚至店经理的例子。一位顾客想再要一个火锅小料,开玩笑地问她:“能送吗?”迅速地思考了一下,小厉爽快地说,“能,我去给您拿!”

鼓励每位基层员工参与创新,是海底捞信任平等的价值观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总经理办公会为此专门下了文件,员工提出的每项创新建议都会有专门的记录和片区经理的意见及总经理评价。因为这项工作,诞生了诸如“鱼滑”、“虾滑”等专门的制作模具,这些已被公司广泛推广。

配备了空调和24小时热水的海底捞员工公寓 比扩张更重要的

海底捞员工的入职培训很简单,只有3天。主要讲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火锅服务常识。真正的培训是在进入门店之后的实习中,每个新员工都会有一个师傅传帮带。“新员工要达到海底捞优秀员工的水平,一般需要两到三个月的时间”。袁华强解释。体会海底捞的价值观和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学会处理不同问题的方法,比起那些固定的服务动作规范困难多了。

为了保证这种价值观和氛围不被稀释,培养后续储备干部,是海底捞对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海底捞现在包括袁华强在内的7人核心管理团队,都是跟了张勇近10年的人。也因此,海底捞的扩张根本不可能快。现在新开店的核心人员,至少要在老店里有三五年的经验。而一般的服务员工,也会保证有80%是从老店里调来的。海底捞这几个月集中开了7家新店,新店开张大量抽调了老店的员工,新员工数量增多,管理层已明显感觉到顾客满意度的下滑。虽然公司做好了必要时候全民皆兵,把熟悉业务的配菜员、传菜员等二线人员调往一线的准备,但客户满意度的提升还是需要一个过程。

在海底捞的公司目标里,“将海底捞开向全国”只排到第3位,而“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致力于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在海底捞变成现实”则排在前面。海底捞已经婉拒过几家著名的想要投资的风投,张勇对此的解释是:扩张得太快,海底捞就不是海底捞了。对一个公司而言,这显然已不再是纯粹的商业目标,而将其对员工和社会的责任,甚至理想放在了更高的位置。随着新开店面不断增加,如何保障根本的理念能够始终如

一、不打折扣地坚持下去,恐怕是海底捞在成长过程中的最大变数。

海底捞的平衡计分卡(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王奋/文)

海底捞员工、客户与财务指标的驱动关系

海底捞,一个以“好火锅自己会说话”作为唯一广告词的火锅店,何以在企业界掀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旋风?

“服务好”,似乎是消费者一致的好评,在此话题下人们可以举出一系列的实例和感动;同时也引起同行或服务类企业的纷纷学习与效仿。从营销的角度,海底捞的服务营销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当我们深入观察和思考时,你会发现,海底捞服务营销成功的背后,是其成功的绩效管理体系实践——这个至今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苦恼不堪的难题。

我未曾与张勇先生就平衡计分卡这一绩效管理工具进行专门的讨论,也未曾听海底捞上上下下经理和员工提起平衡计分卡。不过张勇将海底捞企业经营的基本价值观锁定为:“顾客是老板”和“尊重员工”两手硬,两手都不能软。毫无疑问,张勇的管理实践与哈佛教授的观点非常一致,与惠普、IBM这些国际大公司的管理实践非常一致,对平衡计分卡核心思想的实践诠释是海底捞真正的成功之源。

海底捞为什么不直接考核经理人员营业额,而只把顾客满意度、员工满意度作为工作考核的重点,还难以理解吗?

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

首都机场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是想提高服务水平,但其内部有二十多个独立单位,一些经验很难直接照搬。

今年四月,我们在中文版的《哈彿商业评论》发表了一篇关于海底捞火锅店的案例,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编辑和我们的想象。我猜想可能是海底捞的行业是个谁都能做的行业,海底捞的管理方法是谁都明白的方法,海底捞的员工是在普通不过的服务员。然而,能做到让北京人三伏天还要排队去吃火锅的餐馆却仅此一家!

首都机场管理部门看到这篇文章后,特意请我就海底捞案例给他们讲课,目的是要提高首都机场的服务水平。接到他们的邀请,我心里就一直犯嘀咕:火锅行业是个完全充分竞争行业,机场可是个绝对垄断行业。首都机场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这等于皇帝儿子要向农民儿子学种地!尽管我非常理解首都机场要提高服务质量的煞费苦心和决心。然而,怎么讲这个课一直没想好。

七月份我从韩国首尔回北京时,首都机场的人约我在机场见面再详谈讲课的事。因为脑袋想着给机场讲课,下了飞机对首都机场的服务就格外留意。结果,一件小事,一件让我和我身边所有刚从首尔飞来的旅客都不能不注意的小事,成了我给首都机场讲课的开场白。

抵达第三候机楼(T3)的国际旅客,下飞机后首先要先坐3分钟的有轨电车(机场人员称它为捷运车),才能到达办理入境手续的地方。同样在T3起飞的国际旅客,办完出境手续后,也要坐三分钟捷运车,才能到等候飞机起飞的区域。所以这个捷运车,三分钟一趟,来的时候送上飞机的旅客,回去的时候接我们这些下飞机的旅客。

捷运车两边的门像地铁一样都能打开,但同地铁不一样的是,上下车旅客要走在不同方向的门。车停在接旅客的站台时,下飞机的旅客要先等着,等车的另外一边的门打开,里面上飞机的旅客下去后,那边门关上,我们这边的门才打开,轮到下飞机的旅客上车。

就在我们看着那些上飞机的旅客鱼贯而出时,一个跟那些旅客同车厢来的工作人员,看到车厢地上有两张纸片,他开始用脚踢那两张废纸,我一下子没明白他要干什么。他像踢足球那样,一脚把一张纸踢出车门。哦,他原来是在清洁车厢!再踢另外一张,没有踢出。在所有首尔飞来的旅客众目睽睽下,他又来一脚,纸飘了一下,还是没有被踢出。当他还想再踢时,车门已关上了,我们这边的车门打开了。我们开始上车,他只能放弃了他没完成的清洁工作,同我们站在一起。三分钟后,捷运车停下来,当我们下车后,我回过头看着他,他又开始用脚踢那张剩下的纸片。这次他成功了,一脚把那纸片踢到站台上。门又关上了,又一拨旅客们上来了,他随着他们又去做清洁了。

据说首都机场的T3,是目前世界单体最大和设备最先进的候机楼。看到那太空梦幻般的设计,真让人为中国骄傲!可是刚才这一幕却让人像吃完海鲜大餐的最后一口吞了一个绿头苍蝇!我有用余光扫了一圈,看看那些同样观看到这场清洁工作的南韩旅客有什么反应。两个商人装束的南韩人边看那个清洁工,边用韩语低声笑着交谈着。然而,令我奇怪的是他们眼神里不是我所想象的惊讶,而是司空见惯的平静,似乎是在说:“It is China。”

每次在国外逛商店看到同样尺寸的中国彩电,一般要比南韩和日本的便宜几百美金。价钱差那么大,让我也不太敢买中国电视,总觉得便宜没好货。我同一位TCL的朋友曾认真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顿悟。他说,电视机制造是成熟技术,我们的质量同他们绝对没有那么大差别。但任何品牌都不仅仅是质量和价钱的问题,还有民族背景。

记得一个在东北开饭馆的韩国朋友曾跟我直言不讳地说:韩国清洁工人擦地时眼睛总是盯着地面,中国清洁工人往往抬着头。尽管他特意为中国员工规定了擦地流程,可是他发现让中国员工每天把地擦干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认为这才是南韩产品质量比中国强的根本原因!看我有些尴尬,他又往回找了一句,当然,按日本人的标准,我们韩国人也不太不合格。不信,看看日本人的花园,一般韩国人也都自愧不如。

我的自尊心仍然受到伤害,我说,你不能以偏概全,香港、台湾甚至很多深圳、上海的饭馆卫生丝毫不比你们韩国的差!

可是那位喝多了点的南韩人,依然不饶地说:“我讲的是平均水平,你到南韩农村的餐馆洗手间看看,再到中国农村餐馆的洗手间看看,你就知道我讲的是什么意思了!”

我一下子火了,我说:“南韩那么小,当然能平均。可是中国这么大,怎么能平均?!”

首都机场显然不能请韩国人和日本人来做清洁。我们只能矬子里拔大个,在不平均的中国,请更胜任清洁工作的人来做这项工作。

于是,我给首都机场提了如下改进服务水平的建议。

我说,从那个脚踢纸片的青年人脸上可以看出,他应该是个城里人,很可能还是个北京城里人,因为他有北京城里人那种特有的矜持。从他的年龄可以看出,不出意外,他一定是独生子女政策的产物。

一个八十年代后北京城里的独子,他一出生嘴里就应该含着把金钥匙。为什么?因为他命中注定至少要有两套北京住房:他父母会给他留一套,父母的父母们至少还会给留他一套,这还没算他太太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们。在北京城里有两套住房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用工作,租一套,住一套,每天还可以喝着二锅头!这就是目前很多北京“爷”们的活法。

有这样背景的二十几岁的北京人,让他在大厅广众面前做那种枯燥、单调和不体面的工作,同时还指望他能像日本人和韩国人那样敬业,那无疑是让铁树开花!

所以对这样的岗位,我建议为了国门的面子,为了中国产品的民族形象,还是别用北京人啦!

有人会说,你这不是歧视吗?

可世上哪有那么多公平的事?

想想看,北京歧视外地人的政策还少吗?

首都机场是全中国的机场,中国这么大,经济发展这么不平均,各地文化这样不同,为什么不能人尽其才,让相对愿意做清洁的人来给国门扫地?

我接着说,怎么向海底捞火锅店学习?就要从这里入手,北京海底捞的员工中,就有很多是四川农村来的,四川人的服务意识是北京人学不来的!不仅如此,我还建议首都机场不仅要请四川的年轻农民,更要请年龄较大的,比如四五十岁的四川农民。因为这样枯燥单调的工作,即使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很难不厌其烦!

看着听课者们的聚精会神,我越讲越兴奋!我说即是来自农村的中老年清洁工,也要尽可能让他们的工作内容尽量丰富,否则三分钟过去,三分钟回去,包括上下车时间,每个小时至少要15次,八小时120次,是人都会晕的。所以应该让他们同清洁厕所、大厅和收集行李车等其他简单劳动调换工作,以增加工作趣味性„„

讲完课,首都机场的管理者们照例给我了礼貌的掌声。

可是送我走时,一个经理跟我说:黄老师,我们首都机场是个小“联合国”,有二十多个独立单位。那个捷运车是加拿大公司提供的,这两年是由他们负责运营和维修。很多国内员工都是有关单位介绍进去的,没办法换成四川农村人!

黄铁鹰:海底捞的特殊DNA 在4月13日晚举办的“海底捞管理智慧与企业人性管理研讨会——暨《中国企业家》‘走进北大’校园行活动”中,《海底捞你学不会》的作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先生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海底捞的案例研究。

我对海底捞的研究始于2008年。有一个博士生跟我推荐了一个饭馆,说你一定得去,连说三遍。我就去吃了一顿海底捞,从此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研究海底捞远比研究别的企业要复杂,因为它的主体是农民工,做的又不是高端行业,而是餐饮业。我就派了两个学生进去,一个坚持了一个星期,回来把文章发表到《哈佛商业评论》了。另一个坚持了一个月,聪明伶俐,干到领班了,再干下去估计得影响海底捞人事安排了。出来以后自己在北京开了两个餐厅,都是按照海底捞的模式来管理和经营的。

2009年4月,我研究的这个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据《哈佛商业评论》说这是8年来接触的最好的一个案例。后来就有人让我写书,包括李岷,但张勇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我不给你钱,第二你要写真实的海底捞,第三我不审稿。

三年的深层次挖掘,我访谈过张勇的太太、母亲、邻居、同学和海底捞所有的高中低底层人员,终于写出了这本书——《海底捞你学不会》。

海底捞的特殊DNA

海底捞到底学不学得会呢?这三年的研究让我坚定了这个信念,世界上每一个企业都是唯一的、都是独特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也没有两个同样的企业,它一定有一些特殊的DNA。因此,海底捞有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只是适合于它,别人学不会,或者学得不伦不类。火锅是一个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业,也最没有垄断性的行业,谁都可以做,但为什么海底捞的等候区排得满满的,而对门的火锅店八点钟就打烊了?同行也向海底捞学习,但为什么还是做不出海底捞的品牌来?

举个例子,为什么面对日本汽车产业的竞争时,美国的汽车产业打不赢?我琢磨琢磨,认为生产汽车的技术是科学的,但管理汽车生产的是艺术。是艺术就要有天赋、勤奋和机遇,有些是学不来的。海底捞也是如此,张勇身上的某些DNA是别的企业家所不具备的,如果你刚进北京第一家店就被骗了300万,你急不急?可张勇不急,为什么?他说那个人自己急死了。

所以,我认为海底捞的有些东西,你是学不会的。并不是说海底捞就代表了中国的企业,我只是做案例研究和教学,保证它的真实性。

如何将员工利益捆绑进来

张勇不是一个精明的人,他骨子里有轻信别人的成份,企业管理也是一样,他对员工放得开,让员工有决定免单的权利。

有人会问,如果我把这个权利交给你,你会不会跑单?海底捞一万多人,有跑单的,但仍然坚持放权,别的企业敢给一万个员工免单权吗?不敢!

有个25岁的姑娘,18岁从海底捞基层做到现在管理4个店的区域经理,她说海底捞的文化就是让员工占了便宜脸上都不自然,而不会像有的企业那样,员工认为占便宜是理所当然。

海底捞对员工实行充分授权的最大好处,是把员工的利益也捆绑进来了。

首先,海底捞不会根据分店的利润来考核管理层的绩效,张勇认为选址会影响餐厅运营情况,这不是由店长和员工所能决定的。

其次,海底捞也不把营业额作为考核的指标。如果这样做,员工的目标就在减少成本上了,比如扫厕所的扫帚没毛了、给客人送的西瓜也不甜了,这不是海底捞想要的。

再次,张勇的气度还表现在他对中高层的信任。张勇说副总级的领导要离职的话,他愿意给他800万,帮他开一家火锅店。其他的企业家有这样的气度吗?

那么,海底捞是用什么标准或指标来考核管理层和员工的绩效呢?那就是消费者的满意度,消费者满意了,投诉少了,这个分店的人气和利润自然就上来了。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

很多人做企业都会假设有一个固定的制度、流程、文化,企业就能长治久安。这是一个伪命题,世界500强的平均寿命才53年,没有任何一种制度和流程能保证企业长治久安。

张勇曾被问过一个问题,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张勇说:善。

海底捞有个采购主管,叫杨宾,手下有30名采购人员。我曾经问过他对这30人的操守有多大的信任?杨宾说:百分百。世界上能有几个企业做到如此?

所以,学生在学校里学得企业管理课程是武器,但管理本身是实践的艺术,就是不做不知道,你不去管理一个具体的企业永远不知道那个企业怎么管。

海底捞淘学收获

4月21日,我和西安交大EMBA学员们一起走进了海底捞,不是为了吃火锅,而是来淘学,来淘海底捞的管理之道。营销中心经理岳琴与大家一起进行了交流,她在介绍中的几句话让我很受振奋:“在海底捞,只要你努力,人人都有机会”,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海底捞人都称他为张大哥,为什么?这正是他们的企业文化最好的印证。海底捞的价值观之一就是“用双手改变命运。在海底捞没有硬性考核指标,也没有条条框框,有的是传帮带的好传统,有的是勤劳、善良、诚实、勇敢和知恩图报的企业文化;海底捞的员工都会记住两句话:一是员工要以顾客为中心,要尽一切可能让顾客得到最大的满意;二是企业要以员工为中心,要尽一切可能要员工获得最大的满意。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要想真正达到员工的满意,雇佣员工的“大脑”而不是仅仅雇佣员工的“手和脚”,那么就不能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明明克扣员工,天天还要员工奉献,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这样的做法恐怕不会带来员工真正的创造力。“海底捞”现在是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说到了、也做到了,员工不仅可以享受奖金、福利,还可以分红、配股。这一点是很多基层员工一辈子都想不到的。海底捞的创始人张勇认为,人是海底捞的生意基石。所以,理解“海底捞”就要从人说起。“海底捞”将关注的重点放到顾客身上,将其作为生意的起点与经营的终点。于是,“海底捞”开始围绕顾客需求设计自身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如何才能满足顾客?实际上餐饮企业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第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餐饮企业的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物流配送形成协同效率,尽量自动化、标准化,减少人工操作带来的质量、口味的变化,确保顾客能够感受到始终如

一、稳定的产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则需要餐饮企业能够让顾客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感受到高质量的服务。于是,“海底捞”就将人作为生意的基石来对待。从利益分配、员工关怀等各个层面构造了完整的人员招聘、任用、培训、激励、晋升体系,从而将人打造成“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显然,“海底捞”已经认识到了餐饮行业尤其是火锅行业的技术含量低、进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因此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于是,“海底捞”大胆的将商业模式构筑在“人”而不是“产品”上,这恰恰契合了餐饮业的行业本质,找到了行业的关键驱动要素,因此,大获成功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交流活动的发言中我讲了三点体会:一是海底捞在对人的管理上严格遵守了情与爱的和谐管理,二是海底捞在对财的管理严格遵守了抓与放的理性管理,三是海底捞在对物的管理上严格遵守了管与不管的辩证管理。

第三篇:向海底捞学习

向海底捞学习如果社会与公司的制度安排让普通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其本应有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这样的制度将无法持续

万科集团有个物业事业部。物业服务与地产开发十分不同,它是一个人力密集型行业。基层员工离职率高,是这个行业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上周保安员还主动为你拎购物袋开门,下周新来的就要找你盘查证件了,这显然会降低提供给客户的品质感。在万科,客户购买住宅产品时物业服务的提及率高达80%,但在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上,物业服务员工的离职率却高达50%,原因不外乎两方面:工作缺乏成就感,看不到职业发展方向;物质回报不如人意,看不到未来富足的道路。

社会的金字塔阶层结构,注定每个行业都有数量最多的“基层员工”,物业服务行业是个典型,餐饮业更是个典型。这些行业从业者大多数来自农村,多数只受过初中教育,上过大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由于社会的、个人的原因,这些年轻人输在了起跑线上,很难享受到作为社会稀缺资源的幸福感、成就感。这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特例,真正的企业家考虑问题往往更全面。他们明白,如果社会与公司的制度安排让普通劳动者无法享受到其本应有的幸福感与成就感,这样的制度将无法持续。

不过,单个企业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还是只能坐等整个国家经济环境和行业生态的进化?通常办法是多用亲情与温情打动基层员工,近似于一种软绵绵的洗脑方式。这种方法短期有效,但难以持久——因为人能被蛊惑一阵子,很难被蛊惑一辈子。

海底捞成功的奥秘在哪里?我以为黄铁鹰的总结重点在一段话:只给吃不给爱,是对待畜生;只给爱不给尊敬,是对待宠物;而人只给吃和爱是不够的,还需要尊敬。什么是对人的尊敬?见老板鞠躬给领导鼓掌?那是对地位和权力的尊敬。对人的尊敬是信任。

一般餐馆里,顾客结账时不会同服务员谈打折优惠。为什么?谈了半天,那个忙得跳脚的服务员连是否能给个98折优惠也闪烁其词,因为她要看大堂经理脸色。这种折扣,给与不给,顾客与餐馆都双输——顾客找经理要到折扣,也不会念餐馆的好。

在海底捞,所有服务员都是经理。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员工是否是管理者并不取决于他是否管理别人。所有必须坚持自己的目标和标准进行决策,并对组织做出贡献的员工,实际上都在行使管理者的职责。显然,在海底捞的管理体系中,每一个基层服务员都是一个“管理者”,这对提升服务品质起到关键的影响,对公司至关重要。

每个员工都是管理者的餐馆,显然就具备了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就是一些餐馆使劲从海底捞挖人,试图抄海底捞的模式,却抄不出结果的真正原因。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难以复制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IBM前CEO沃森提出的原则:“就经营业绩来说,企业的经营思想、企业精神和企业目标远远比技术资源、企业结构、发明创造及随机决策重要得多。”

几天前,一位万科物业事业部的同事在微博上写到:“顾问公司提出,人均管理面积如果过高,对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都没好处。认同!效率固然重要,但劳动密集型行业解决人的就业与稳定不也是社会责任吗!”

万科文化提倡平等、契约、分享、包容,其核心是“尊重人”,我们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个性,尊重员工的个人意愿,也尊重员工的选择权利。人才是万科最重要的资本,27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汇聚人才的道路。但从海底捞的管理案例中,我看到,这家后起之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中,仍有许多值得万科尤其万科物业借鉴学习的地方。

第四篇:《向海底捞学习》读后感

《向海底捞学习》读后感

本月我看了这本餐饮圣经,在此之前也去海底捞实地用餐考察过,的确服务很好,员工状态激情很高,海底捞员工对职业的认同感,竟然远远高于MBA班的学生,海底捞有一万名员工,流失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远远低于中国餐饮业28.6%的平均流失率,海底捞的成功,就是在于它总是把顾客的幸福和员工的幸福作为赚钱的前提。海底捞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分享如下:

一、向海底捞学习服务细则:如何才能让顾客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心甘情愿地掏出来,海底捞人悟透了其中的精髓,他们明白服务有着无形而巨大的价值,能够让顾客更满意,使顾客感动,让产品增值,为企业创造无形的利润,很多人去海底捞吃饭,不是由于它的美味不可代替,而是它的服务。餐饮企业的生存与赢利主要靠两个支柱:一是出品,二是服务。出品是形,服务是魂。海底捞的张总认为,当时之所以能让顾客成为自己的忠实顾客,全靠自己的服务态度。当顾客需要服务的时候,尽量速度快一些;当顾客不满意的时候,就多赔点笑脸,只要有真诚的服务、有优质的服务,就不愁抓不住顾客的心。海底捞跟我们一样,所在的产业一点都不酷,就是火锅,既不是资源垄断行业,也不是高科技行业,而是一个普普通通、技术含量不高的餐饮民营企

业,海底捞的经营方式并不独特,就是一锅一锅卖、一店一店开、客人一桌一桌抓,到了海底捞就有一种家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止是源于火锅本身,更多的是来自海底捞人家的服务。另外海底捞不规定象“八颗牙的微笑”一样的微笑,而是‘激情+满足感==快乐’,这两条都满足了,员工自然就会快乐,并把这种情绪带到工作中。

二、向海底捞学习管理智慧。管理者也是有级别之分的:四流的管理者,自己全干,下属没事干;三流的管理者,自己干下属干,自己不干,下属也不干;二流的管理者,自己不干,全让下属干;一流的管理者,自己不干,下属拼命干。海底捞张总的管理智慧,看似草根其实却融合了儒家之仁----员工在公司找到自尊,法家之术---管理者在公司中强势而富有权谋,道家之无为----给一线员工足够的权限,让其自己管理自己。海底捞要求管理层迈开双腿,管理落地生根,走动式管理目的不在于走动,而在于发现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予员工直接帮助,解决员工工作中的困难。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将简单的事情细节化,成就了今天的海底捞,企业不能没有制度,也不能有太多的制度,关键是就事论事地寻找最简单的方法,用最快捷的速度最有效地解决话题,一个电话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集中开会;开小会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要开大会;口头能够解决的事情不要书面。

三、向海底捞学习团队精神。我们要学习海底捞,打造

团队的凝聚力,打造团队的粘合力,让团队成员相互帮助,各显神通;打造团队的影响力,让榜样拉着团队跑;打造团队的学习能力,让团队永远增值。而对于团队而言,什么最重要,答案很简单:协同。团队的协同力越大,生产效率越高,企业也就也有活力。在我们团队当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缺乏有效的沟通、员工之间的明争暗斗、各扫门前雪……,而海底捞有一套完善的晋升机制,企业为每一位员工都规划好了美好的职业前景,只要是诚实、勤奋的员工,就一定会被企业重视,其次,海底捞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所有员工只要提出对企业有利的建议,都会得到物质和精神嘉奖。另外,海底捞团队领导者首先要带头鼓励合作,提倡大家相互帮助,比如同时照面要把右手放胸口,弯腰鞠躬说:“您好,辛苦了!,对方要说,”“收到谢谢”。海底捞善用榜样激励团队成员,因为榜样是人的行动的参照,管理者最难的事,就是帮员工树立信心,要让员工知道所做的事是有希望的。

看完这本书,感觉到海底捞了不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太多了,海底捞是一家了不起的企业,张勇是一位了不起的企业家,海底捞所呈现的员工与企业的这种家与家人似的温情关系。海底捞这家餐饮企业和我们一样,不需要核心技术,就是靠着快乐员工创造出快乐生活,就像海底捞企业文化就十二字真经:平等、尊重、信任、分享、快乐、幸福,其次就是致力于将“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变成现实。

海底捞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让别人如何待你,你首先要如此待人,作为我们管理者,员工就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你的行为反馈。我们要学习海底捞张总,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做到把多数来自农村、文化程度不高的员工当成家里人,以家里人的地位对待员工,以尊重的态度礼遇员工,所以他得到了员工的心,员工以感恩的心投入工作,以超出顾客想象的服务赢得了顾客的心。所以,我们管理者今后要用诚心、贴心和细心,换来员工的舒心、安心和放心。海底捞的员工和我们一样,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即使这样,他们的工作热情依然很高,他们发自肺腑的笑着干活,我们要学习海底捞的“快乐哲学”,快乐使员工和公司都充满活力、激情四射。但愿我们马凯的员工今后在我们公司管理层的影响和带动下,所有员工在马凯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马凯餐饮发展的重要建设者!

刘明伟

2012-4-30

第五篇:向海底捞学习九个方面

向海底捞学习九个方面

百宴技为先、修得方成艺——马涛!关注:美食新元素——马涛、分享酒店餐饮管理智慧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关注或查看历史信息打开微信——通讯录——右上角搜公众号:matao858018输入美食新元素并查找添加或者——登陆QQ44415314管理是学不到的!

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都不一样,行业状况、发展阶段、老板因素、员工、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等。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别人的成功不可复制。

但却可以借鉴!

海底捞以“变态”服务致胜,作为服务型企业而言,虽然不能照搬照抄,但海底捞的一些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方法及创新却是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尤其在服务越来越被重视的情况下,不管是服务型企业还是其它类型的企业,以服务致胜的海底捞都有其值得学习之处。1组织基因决定组织未来

海底捞的组织基因是什么?

“用双手改变命运”!

正是基于这样的组织基因,才决定了海底捞那独特的企业文化——“变态”的服务,也正因为有“变态”的服务,才会有海底捞的今天。所以说组织基因决定组织未来。

海底捞员工入职培训第一天的第一句话就是:双手改变命运。

成为海底捞的正式员工,要宣誓:

我愿意努力工作,因为我盼望明天会更好;

我愿意尊重每一位同事,因为我也需要大家的关心;

我愿意真诚,因为我需要问心无愧;

我愿意虚心接受意见,因为我们太需要成功;

我坚信,只要付出总有回报。

对于一个出生在农村的人来说,改变命运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勤奋。别人不能干的,我能干,别人不能吃的苦,我能吃,因为对于这些朴实的人而言,其实,人生没有太多的选择机会,唯一的资本就是吃苦耐劳,而且“吃苦耐劳”已经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从小到大都被灌输这样一个理念:勤劳能够致富

当然,谁都会去兜售梦想,但要让对方相信才是关键。他们用鲜活的事实告诉那些海底捞的员工:他们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所以,只要勤奋、好学,都能够复制他们的成功。

不管是对于高知还是对于朴实的没什么文化的人来说,只要是人,都需要梦想,一个企业需要给员工造梦,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干劲,这样的组织才有活力。同时,梦想不能离他们太远,你得让他们看得见、听得着,你得有案例,否则就是“忽悠”。

立理念、树榜样,对一个企业而言至关重要!2员工幸福才是第一生产力

葛优在《天下无贼》里有句经典台词“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也许,正确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人才的幸福才是第一生产力,因为有了员工的幸福,才会产生高效的生产力。

而这种幸福源于员工需求的不断被满足。养而不爱,是养猪;爱而不敬,是养狗。人最难养,初了满足基本的吃喝以外,还需要被尊重。无疑,海底捞做到了。

比如基本的生理需求:给员工提供好的住宿。什么是好的住宿,就是比行业其它人做的要好,当别人住地下室的时候,张勇给他们租了高档公寓的集体宿舍。

比如安全需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且根据工作表现能够劳有所得;只要好好干,不用担心失业,而且工作到一定期限,离职会有离职金。

比如社交需求:领班以上的,公司会给其父母发工资,通过这种关爱,告诉其农村的父母,我在外面混的还好,家里人也长面子。以及同事之间的互帮互助,在海底捞,通过集体宿舍、工会等,构建的其实是他们在陌生城市的第二个家。

比如尊重需求:诸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在海底捞,只要你努力工作,必能得到公平晋升,必能像袁华强一样,能够享受出门有专车的待遇。

比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公司免费送高管去读MBA,实现其人生价值及梦想。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不断的、有节奏的去满足的不同岗位员工的要求。而不是对所有员工都一视同仁。满足基层员工的幸福很容易,但满足管理层的就很难,除了高薪,更要辅以尊重和信任。

幸福能够留住人才,能够吸引人才,更能够产生高效的生产力。

对于自农村的服务人员来说,其骨子里有着农民与生俱来的朴实与真诚、感恩与感动,你对他好,他必有回报。

服务行业一线才是最关键,因为从顾客进店到离店,至始至终都是在跟服务人员打交道,如果员工自己都干的不爽,你觉得他的服务会好嘛?

一个人只有自己幸福了,他才能把幸福带给别人!3塑造你的核心竞争力

大街上做火锅的很多,凭什么海底捞这么火?

做餐饮,无非5要素:口味、价钱、环境、服务、以及便利性。同时餐饮又是个低门槛低技术行业,没有啥独特不可复制的东西。如果从竞争的角度考虑,口味、价钱、环境等都是基础性条件,你能做到的,竞争对手也能做到,唯一的竞争性条件,就只剩下服务了。好的服务是没有标准的,但有比较,你只要比对手做的好,你就赢了。在商场及战场的今天,相对优势往往就是绝对优势。可以说服务就是海底捞的核心科技。

海底捞卖的不是火锅,是那种让顾客当爷的感觉!

什么是爷?就是历史剧里的土财主,到哪里都有人伺候。

当你在排队等候的时候,有人给你擦皮鞋、修指甲油,还能免费的好吃好喝好玩的先供着;在吃的时候,有人给你打下手,就差喂你吃;手机放桌上,给你专门的手机塑料套包起来,以免弄脏弄湿;当你去洗手间的时候,还有人给你挤压洗手液;当你吃完的时候,还有得送…还有那无处不在的笑脸;

这就是海底捞的服务,想你所想,急你所急,让你感动;

这用钱是买不来的,但去海底捞你可以体验!

做企业,有时候必须好好想想你的竞争优势在哪?行业的痛点及机会点又在哪?4信任员工,充分放权

永远不要只雇员工的双手,更要雇员工的脑子。特别是服务行业,好的服务一定不是靠手,而是靠心。

在去年8月份的时候同样有篇文章,讲的是丽思·卡尔顿是如何创造出忠诚顾客人均120万美元的终身消费的?只不过上次讲的是酒店服务业,而这次讲的是餐饮服务业。

其实,背后的真理殊途同归。首先是高投入、超高工作满意度的员工,其次是企业充分信任这些员工,并放权。因为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做到“我能及时对客人表达和未表达的愿望及需求做出反应”、“我的到了足够的授权为我们的客人提供独特难忘和个人化的体验”,也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有可能创造出‘终生顾客’。

在海底捞,员工有给顾客打折的权力、免单的权力、送菜的权力以及其它赠送其它小物品的权力等。总之,为了让顾客满意,员工可以超越流程及制度。

当然,在放权的同时,也会有配套的监察机制,否则权力容易被滥用,或者说免单、打折、送菜带来不了顾客的超过满意度,从而难以创造出忠诚顾客。

超高工作满意度,源于组织的信任及放权!5公平的竞争机制

什么样的人最需要公平?弱势群体!

因为他们是弱势群体,他们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处于不公平的境地,所以他们渴望公平,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出人头地的机会。在海底捞,晋升不按资历和学历,只按能力;而且不管你是什么样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晋升空间。

像也一些人都是没有学历,通过自己努力,不断得到提升的人。在海底捞,大部分都是底层劳动者,他们“用双手改变命运”的欲望比谁都强烈,勤劳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是自己做不过别人,那就怨不得别人了。

尤其,对于服务行业而言,人才评价机制一定要简单,就是简单的“能不能干”,能干的提拔和奖励,这样大家都没有怨言。企业的公平感就解决了,企业的人才梯度建设问题也就解决了。

一个企业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才机制建设至关重要,而人才机制建设中,如何创建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及公平的晋升标准很考验企业的软实力。6一个领袖,一个主义

在组织建设中,最成功的一定是政党。纵观历史上所有政党,基本都秉承“一个政党、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原则思想。这样才能高度保持组织的凝聚力及战斗力。对于商业组织而言,也需要这样。

高效的执行团队绝对源于高度的思想统一,对领导者思想价值体系的高度认可,他说什么就信什么,然后把领袖意志落实到实处。

企业领袖都擅长把个人意志转变为组织意志

当然,这种绝对的权威有其岗位本身所赋予的权力之外,还在于领导者本人的魅力,比如切实的关心员工。在海底捞有一个不成文的企业文化,那就是:领导骂你说明是重视你,骂你,你才能进步。也许对于高知而言,我们是很难接受领导的打骂的,但对于这些服务人员而言,他们坚信着“打是亲,骂是爱”这样朴实的人情关系理念。比如,送你去进修、逼迫你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比如,言出必行,说到做到。你真正发自内心对员工好,员工都是能够感受的到的;而不像大多数服务行业的老板,嘴上一套,行为一套,骨子里瞧不起自己的员工,觉得这些人都是没思想、没文化的人,很多做的都是表面的工作。其实,人都是用心感知这个世界和人的,和文化及受教育程度没多大关系。

领袖的气质最关键的在于:以行践言!

自问:你是这个企业的领袖吗?你有领袖的魅力与气质吗?员工是真心实意的跟着你,还是生活所迫?7传统人情管理与现代企业管理

管理没有好坏,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人情原乡,讲究的是人际关系,在乡讲家族,在外讲老乡,出门靠朋友;古代的晋商、徽商也曾创造了商界传奇,尤其是晋商,绵延繁荣达500年之久,商路踪迹遍布全国和近邻俄罗斯、日本、蒙古等国,从晋商中产生的金融机构票号,执晚清中国金融牛耳百余年,号称“汇通天下”,即使当下,也有蜚声国际的浙商,温州人更是被赋予“东方犹太人”之称。而现代企业管理是个舶来品,是工业化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的产物,有其固有的文化土壤,核心是围绕制度、流程、标准化而构建的一整套企业管理体系。

对于现代的餐饮服务而言,其即传承了古有的师徒传帮带制,同时在管理运营上又必须与时代接轨,采用现代企业运营管理制度,尽可能的让运营管理做到标准化,因为只有标准化才能做到快速的复制扩张,以麦当劳与肯德基为代表的西式餐饮就是凭此在全球迅速扩张的,这也是张勇的担心,也是张勇认为海底捞危机重重的原因。因为当店少的时候,他自己能够亲自搭理,店多了,人治的问题就出来了,很多服务行业都面临这样的问题,或者说是运营管理上的不足才是服务连锁企业的天花板,在这点上,深有体会。因曾服务的一家美容连锁企业也面临这个难题。运营管理跟不上,但市场扩张步伐又大,最终导致企业问题百出。

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与生俱来的创新性就是其必备的,所以,所有管理的创新都是实践的创新。比如,在海底捞,对服务的考核,既有制度上的考核,但更多的是人为主观的考核。同时定性的主观考核也不是上级说了算,他们也琢磨出了一套验证流程和标准,比如抽查和神秘访客以对各店的考核进行复查,同时还有越级投诉机制等。

比如如何考核一个管理者对人的培养能力?这里就不仅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那一套,更多的是师徒传帮带机制和现代管理二者的融合与创新。首先店长和小区经理是一体的师徒关系,这样能保证服务品质以及文化传承;但在具体考核上又有总指标和一些细分指标,这里又做到了客观;最后,这些考核还不算,还有总部及其它平行小区经理或大区经理的考评。海底捞的干部把这些考评,称为21座大山。

又比如服务业常用的现场检查、审核、和指导,当然这些检查既有一套标准的检查指标,但更多的是检查者以往的经验,因为这些管理者就是从这些基层岗位做起来的,你做的好不好,他比谁都清楚。比如,不考核利润,考核顾客满意度、员工积极性、干部培养。从现代企业管理角度而言,这些能考核吗?在海底捞,这些都可以。

诸如此,就是管理创新。

在管理的世界里,没有黑猫与白猫,也没有非黑即白!管理是实践的艺术!8打造学习型组织

也许很多人会说服务行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学习不学习无关重要,只要高效执行即可。但是,高效执行从何而已,源于觉悟,觉悟从何而来,源于不断的自我学习。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打造学习型组织,不在于具体的学习方式和活动,而在于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

月刊,是员工的天地,更是企业管理心得的经验总结,同时也应该是企业打造学习型组织的阵地,很多企业文化内刊流于形式。

逼着管理层去学,经常指定一些书给员工读,还要求写工作日记、学电脑。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海底捞的管理层都是从底层做起来的,而不需要空降兵,因为他们好学,虽然没有大学发的文凭,但有社会发的文凭,同时拥有能力和文化双文凭。

在海底捞,用制度强迫干部走出去同外界接触,比如,店经理以上的干部,必须要到外面吃饭;每周要同客户吃一次饭,同客人交朋友、同客人一起玩;小区经理都要读MBA,大区经理都要读EMBA,而这些费用都是公司出。

作为服务业,因为整体文化水平较低,越没文化的人越好学,越好学的人越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低,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不归路。9鼓励创新

打败对手最有效的策略,往往来自一线的创造;一线的创新,才是真正能够有效改善实际工作、落地实施的创新;因为其创新的初衷就是因为遇到了问题,基于解决问题的目的,才有了创新优化。

在海底捞,鼓励创新,并以员工的名字命名一项创新,这种精神上的鼓励比物质鼓励作用更大。创新和成就感能够大大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及参与到组织运营管理者中,改善、优化日常的工作。

海底捞的豆花架、方便上菜的万能架、小酒精炉、给小孩使用的隔热碗,能够将豆花一次性分成35块的切割豆花工具、在门口等座区安装插座、在擦鞋处准备502、以及在洗漱处准备一次性牙刷、吃火锅时给顾客准备的手机塑料袋…

这些看上去微不足道,但这些微不足道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就形成了海底捞的独特竞争力。

下载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EMBA经典案例首都机场向海底捞学习(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向海底捞学习服务心得体会

    《向海底捞学习》读后感向海底捞学习服务心得体会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只是听说过海底捞的服务很棒;员工对所从事的职业有强烈的认同感;精神面貌好、工作状态、工作激情很高等等......

    海底捞案例(DOC)

    人力资源管理 ——基于海底捞的案例分析 小组成员:张晓斐 沈璐璐 朱文婧 吴慧子 6140909019 614090901 614090901 一、海底捞公司简介 二、海底捞的员工激励措施分析 1、良......

    海底捞案例分析

    “海底捞”SWOT和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报告 组员:安毅 ***719 赵胜兵 ***844 吴守敬 ***803 郁佳伟22320082200991 夏晨 ***807 吴家兴17620......

    海底捞案例[定稿]

    海底捞服务如此让人咋舌 海底捞,一个来自四川简阳的火锅店,迅即火遍了京城。它是如何从极其平凡的火锅大战中异军突起的,它是如何从竞争惨烈的京城餐饮混战中立稳脚跟的,个人......

    海底捞案例分析

    1.海底捞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公司是如何培育这些核心能力的?海底捞是如何建立,发挥和保持竞争优势的? 一.服务 海底捞在服务这一影响因子上,发挥了各方面的资源优势来确保海底捞服......

    海底捞案例分析

    海底捞火锅店成功经验分析 [摘要] 火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个世纪末, 火锅店进人了黄金发展时期,这期间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大型火锅集团,很多零散个体火锅店也应运而生。在2......

    海底捞案例分析

    海底捞经营模式分析小组成员:20152523 黄立召20152524 姜钥 20152525 司晴晴20152526 王艳娜案例引言 现如今,我们国家的餐饮行业日趋多元化,而我们国家也有“民以食为天”这句......

    海底捞案例分析

    海底捞案例分析 张文琦 摘要:本案例描述了餐饮连锁品牌海底捞因为实施服务、管理创新而发展壮大,面临服务扩张的场景。通过围绕海底捞现今面临的品牌维权的困境以及管理层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