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蒸”的发展史与现状 蒸汽炉传承中国蒸文化
“蒸”的发展史与现状
根据历史记载:蒸文化,要追溯到五千年以前的仰韶文明。考古学家从北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用于蒸的基本器具甑(zèng)。而在南方崧泽 新石器文化里,又发掘出甑和下面釜(fǔ)连为一体的器具,考古学上叫它甗(yǎn),下面釜中盛水,中间有一个箅(bì)子,水烧好后,通过蒸汽将上面 食物蒸熟。到了汉代,蒸制食物的器物有了更大的改良,抛弃了原有制作材料铜和陶,而改用竹子,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蒸笼了。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抽油烟机、燃气灶、集成环保灶、电烤箱、电磁炉、等一些列厨房电器的面市,却唯独对于“蒸”的应用好像一直没有相应的现代化厨房电器出现。蒸始于最古老烹饪方式,而经过实践证明,人们若想蒸出营养,美味的饮食,火候的掌握最关键。从最早的竹制蒸笼、不锈钢蒸笼再到电饭煲、电蒸锅,人们也在不断改进蒸菜的器皿以便来实现火候的精确调控,现如今蒸汽炉的诞生,让蒸的技艺再一次得到了质的飞跃。
由于蒸的特点,使之早早的登上帝王宴席,因为蒸最能保持食物原味的烹调方法,所以但凡蒸菜,必对食物材料有近乎苛刻的要求,符合中国人对食物“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哲学。而蒸的饮食文化发展至今,却反而举步艰难,现代人的饮食养身观念麻痹,社会都在崇尚速度和效率,拼命地赚钱,快餐果腹,行色匆匆,致使肯德基、麦当劳等油炸之类“西式快餐”在中国各大城市大行其道,扩张迅猛。西式快餐更适应现代年轻人及小孩们的喜爱,只要好吃,吃得方便,能饱口福就 行。现在多为独生子女,长辈们对于下一代的溺爱,只要他们喜欢,就随从,也不考虑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经过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吃速成、油炸、烧烤食 品的人,胃癌发病率比不常吃此食物的人要高得多,营养成分也特别低。这是因为食物经过油炸、烧烤之后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因此我们责无旁贷要去关怀、正确 引导,让祖国的花朵尽快走上健康生活的道路。
中华五千年,蒸文化始终伴随着我们成长,也充分证明“蒸”金不怕火,“蒸”的有魅力。随着厨房电器蒸汽炉的广泛应用,传统的饮食文化会跟随时代的发展而发扬光大,也会有更多的人享受营养健康的“蒸”美食。
第二篇: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弘扬“中国梦”
——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调 查 人 地 点
黄 林 江西萍乡
日期:2014年2月15日
弘扬“中国梦”—江西萍乡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现状
“中国梦”,是宏大的,代表一个民族的梦想;“中国梦”,又是具体的,包含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在我国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均衡、发展速度缓慢等诸多问题,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成为制约各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环顾全球,会看到发达国家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走的一些特色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模式,正是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因而,在我国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红色优良传统的继承基础之上,抓住红色文化具有优秀、多样性、适应性强的特点,大力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无疑成为弘扬“中国梦”的一个重大举措。
江西萍乡全景图
红色安源
一、调查目的
1、积极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好宣传工作。
2、调查江西安源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发现当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利用其自身文化特色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的新方法、传承与发展文化的新思路、发展自身经济的新路子,并具体调研当地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如何将文化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为我国其它地区的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新路子提供好的借鉴。
二、调查方法
1、走访安源区区委,采访安源镇民政局、综合文化站;
2、走访调研安源纪念馆;
3、调研安源博物馆。
三、江西安源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安源
红色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已经深深的扎根于共和国的根基,而在传承中方显其震撼的魅力。民族、国家、历史的光荣与梦想也因红色而更加炫丽。
1、中国工人“红色之都”——安源,“工人”两个字合起来就是“天”,共和国的蓝天离下永远闪耀着工人们耀眼的光芒,这也是我们这次调研感触最深的一点。翻阅沧桑的历史安源大罢工中安源人的勇敢、战争年代里安源人激进、新中国建设时期安源人的无私、改革开放后安源人的奋进将跃然眼前,红色精神在一代代的的不断传承与发展中深深的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3.2、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红色文化重受重视程度很高
安源地区的人们对红色文化的重视度很高,人们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行为言语中流露着一些优秀的品质。根据走访我们也了解到每家每户基本都有几个长辈有参军的经历,对中国共产党都有一种特殊深厚的情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决策,思想觉悟都很高。老一辈给年轻一代讲的总是中共的光荣历史,拥军护党已经成为大家的一种习惯,爱国气息非常的浓烈。
(二)、红色精神为主导
在安源,红色文化是主导文化,当地倡导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传播其理念、彰显其精神有利于红色革命精神深入人心。当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的传承教育,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堂传统课都是鲜活的教材,都折射着革命先辈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操的光芒。用鲜活的历史告诉青少年,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建立在他们对祖国深厚的爱之上。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的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红色资源正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三)、多样化的传承方式
红色文化的形式也很多样化,使人们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近年来兴起的红色旅游之火暴是始料未及的,除了人们对那段红色年代充满向往之外,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人们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敬仰那些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生命的人。人们在红色旅游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山河是美的,红色热土承载的红色文化也是美的。革命老区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和古朴淳厚的民俗民风,使旅游者在愉悦中感受山河之美,体验华夏民族的博大精深,感悟那段烽火连天斗争岁月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从而主动地、真诚地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和理想信念的教育。通过红色旅游这一时尚方式将历史知识、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传输给大众,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3.3、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现状调查
(一)、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优势
1、拥有“红色安源”的著名品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是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2、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居民有较强的出游能力,有休闲消费的习惯。
3、具有地处江西与湖南交界的地缘优势,在当地旅游吸引范围较大。
4、安源国家森林公园获得批准。
5、安源是江西“红土地”上一颗灿烂的红色珍珠,可以借全省整体优势进行红色旅游开发。
(二)、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劣势
1、“红色安源”旅游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不大,游客数量较少。
2、没有适合休闲度假的名山大川与红色安源品牌相结合。
3、旧区城市生态、卫生、景观环境欠佳,没有形成适合旅游的大环境。
4、各景点分属于不同级别的不同单位,统一开发、统一管理难度较大。
5、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旅游产品。
(三)、安源红色旅游文化的现状
1.安源旅游发展起步较晚,由于镇区煤炭、钢铁等工业生产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加上管理体制约束,除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能维持正常开放接待游客外,其他旅游吸引物几乎没有得到开发,景区环境状况较差,基础设施配套不足。据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介绍,自1956年建馆以来,累计接待旅游参观者800多万人次,目前平均每年接待10万人次左右。
2.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建筑环境混乱,景区绿化和景观化水平低。3.现有基础设施与景区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旅游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基本没有形成适宜景区特色、风格及旅游容量的相应旅游餐饮、娱乐、购物等旅游设施。
(四)、安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威胁
1、我国其他地区的红色旅游正在蓬勃发展,已经吸引了大部分的红色旅游市场客源,安源如果再不迅速发展,将失去争抢客源的机会。
2、发展旅游,可以带动安源产业成功转型,带动宝贵的土地资源升值,如果不积极发展旅游,将使安源失去这些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机会。
(五)、安源红色旅游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机遇
1、国家空前重视和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成立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年”。2、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也正在深入开展,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课堂。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
3、为保障红色旅游发展,中央计划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在红色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及修缮、产品规划与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
4、安源已列入国家《发展红色旅游总体规划》中拟重点建设的红色景区名单。
5、中共中央已将井冈山确定为全国干部教育基地之一,安源有机会成为井冈山干部培训基地的一个实地教学点。
6、江西省、萍乡市和安源区的领导较以往更加重视安源的旅游发展,江西省旅游局局长联合其他7省市旅游局局长签署了“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推动红色旅游大潮”共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郑州宣言》,还倡导发起了“红色之旅万里行”的品牌促销活动。
7、安源正在建设新区,发展旅游,能够提高城市整体的品味和价值。
8、萍乡市及安源区都处于产业转型期。
四、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展望
(一)、确定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
江西安源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5年内,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效益显著、政策体系健全的红色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精神,建设红色文化为依托的和谐文明区。努力使红色文化产业成为安源区的支柱产业,提高安源区红色文化产业在全州文化产业发展总格局中的比重和位置,使安源区成为萍乡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争取把安源建成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科学编制红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要重视红色文化产业的规划、协调发展。制定《萍乡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安源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保障措施,并进一步编制近期重点产业、重点地区和主要文化产业基地发展的详细规划,形成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体系。
(三)、实施文化产业集聚策略。
整合、优化现有资源,规划、引导、鼓励产业要素的集聚,规划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构建一批文化产业集聚群,形成产业集聚,实现集约化发展。加强文化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并完善文化产业链,提升文化产业结构,形成具有比较优势的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目前,要着手进行非物质文化展示展演中心、安源红色行主题公园、等文化产业集聚基地的规划建设。
五、江西省安源区红色文化前景 5.1、红色中国
红色,共和国艰辛标志,共和国辉煌的象征,共和国精神力量的源泉。历经百年沧桑,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模式已经深刻的阐释了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一个光荣的组织。风雨征程九十周年,是党在民族危难的关头,挽救了中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5.2、红色安源
红色文化发展传承的一个缩影——江西安源,红色文化诞生的摇篮,红色文化发展壮大的故乡,红色文化传承的圣地。本报告就江西安源地区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展开了深入而系统的剖析和探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安源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工作还是做的很好的,整体上的效果不错,发展的现状和总体上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下一个10年期望全民族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团结一致共同奋进,红色文化积淀百年之时,绚丽的绽放于世界文化之园。
5.3、红色前景
★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 红色文化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
★ 红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篇: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青少年书法教育与中国书法文化传承
赵俊 沙正军 何俊 胡梦烜 李红莲 郭松
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
[摘要]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蕴含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这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倍受世界各国人们青睐的中国书法,在当代社会教育尤其是青少年教育中所受重视的程度,令我们不禁感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为此,本文探讨了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青少年 书法教育 文化传承 发展模式
一、书法教育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内蕴,与中华民族的内在生命精神血脉相连,融为一体。书法不仅仅是“技”,是“艺”,更是“道”,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一)文化认同价值
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书法艺术以汉字为载体,而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与民族语言是共生的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睿智、中华民族的精神。中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仅是让他们去把汉字写得工整、规范,还是认识民族的文化、寻求文化认同的手段,具有深刻的文化认同价值。
(二)文化传承价值
德国文化人类学学者兰德曼说:“文化使人能自立行走,只有在文化包裹的气氛中人才能呼吸,文化如同人体内的血管系统是属于人的一部分,而血管里流淌的是主观精神的血液。”民族文化的传承被中断,这个民族的人们就会有“精神流浪”的楚痛。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青少年书法教育具有基础 性,对生命个体的成长有深刻的影响,可以利用书法教育的优势在青少年心中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青少年的书法教育在书法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是对书法文化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文化创造价值
青少年书法教育是一个文化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生成的过程。一方面体现在书法教育是一个陶冶人生、促进生命个体“文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生命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又在不断推进、创造着书法文化。
青少年既是书法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个体成长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我们必须从培养人、塑造人的角度来认识书法教育,明确书法教育“以道立人”的文化创造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从书法文化创造的角度看待我们的青少年书法教育。
总之,中小学书法教育除了教孩子书写规范、工整、易认的汉字外,还有文化识同、文化传承、文化创造等文化价值。因此,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应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识同、传承、创造中去。
二、从文化传承视角看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的意义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新的时代要求人们善待书法艺术,社会要形成重视书法艺术的风气,青少年正是继承和弘扬书法艺术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普及青少年书法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育的目标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1]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高度重视学生写字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各学段的写字教育目标。
一至二年级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见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三至四年级“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五至六年级“能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三个学段对学生写字目标提出的要求,体现出如下两个特征:一是注意循序渐进,以夯实基础为重,重点是学习楷书,尤其是实用性较强的硬笔楷书。二是 2 提出了用毛笔临摹、书写正楷字的要求,这一要求显然不是为实用书写而设置,而是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书法艺术打下基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写字教育、书法教育,对书法教育目标的明确表述,进一步反映出新的时代对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高度重视。
(二)中国书法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青少年学习书法,作用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有助于了解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思想,激发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丰子恺先生说书法是中国艺术的最高代表。宗白华先生称书法可以表现人格、思想、感情。更有华裔法籍学者、艺术家熊秉明先生谓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2]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亦在其《中国文化与科学》的演讲中公开赞同此论。著名文化学者王岳川也说:“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门艺术,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的明珠’。”[3]我们姑且不论这“核心的核心”一类说法是否准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书法和中国其他艺术门类,如文学、音乐、绘画等一样,集中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的精微之处。
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阴阳观念在书法中体现为刚柔、动静、虚实、方圆、曲直、迟速、轻重、浓淡、润燥、大小、疏密、离合、奇正、巧拙等一系列相对立的审美范畴,又由这一系列对立双方的统一与转换,派生出具有无穷生命意味的气势、风骨、神采,从而形成书法审美的独特性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文人知识分子所钟爱。中国儒道哲学思想形成于先秦,随后在两汉的书法创作中就已经体现出哲学思想对书法艺术创作的深刻影响。东汉崔瑗作《草势》云:“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已经体现出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稍后的蔡邕在《九势》中云:“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4]更直接的承继了老庄性任自然、反对雕凿的思想。后世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论书时,莫不遵此而行。
书法不仅在观念上受儒道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在技法层面亦如此。论点画,要求藏头护尾、欹正相生;论墨法,要求浓淡有序、润燥相宜、骨肉不离;论章法,要求首尾照应、顾盼生姿、疏密相间、大小错落。难怪著名学者王岳川说:“世界主义立场使我更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每当我在国外看到母语 3 汉字或书法艺术,都会产生一种深沉而持久的激动,难以平息。这是古老华夏文明给我的精神空气和知识水源,丧失了这一切作为个体就是无根之人,作为民族就只短暂的呼吸而走向精神枯萎。”[5]
(三)书法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优秀代表,是新的世纪里我们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青少年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二十世纪的中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中国,由于饱受闭关自守导致的贫穷落后之苦,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向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学习,随之而来的便是西方文化的强势渗透。经过一个多世纪对中西方文化的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惊讶的发现,曾经被中国人推崇备至的西方文化,正是东学西渐的产物。后现代时代的西方一流社会学者,无不关注并惊叹于东方孔孟和老庄哲学思想。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在上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否过于偏狭,对我们的老祖宗是否过于轻视和无知。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并弘扬书法文化。
三、中国书法教育的发展
(一)古代书法教育
古代书法教育在中国文字产生时就已经开始萌芽,至唐代时已是我国书法史上书学鼎盛的时期,它的兴旺发展,一直延续到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书法家,既当学生又做先生,既是书法家,又是教育家,他们就像传递奥林匹克“圣火”一样,充当“书艺传人”,把书法艺术传到了今天。自从真、草、隶、篆等书体的相继诞生后,于是产生了流派,为书法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颜真卿其书初自家学,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其受笔法之经过,后又师从褚遂良,一变古法,自成一格。唐太宗则崇尚“二王”,极力“雅好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万机之馀,不废模仿。”[6]在他得到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后,于宫中大兴书法之风,以“书”论赏,成为一时趣话。
(二)当代书法教育
我国大规模的书法教育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的,那时“文革”结束 4 不久,万物复苏,百废待兴,书法教育活动也应运而生,不失时机地加入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书法教育从我国目前教育体制和实际受教育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高等艺术院校,二是中小学校,三是各类专门培训班。
1.高等艺术院校——我国书法教育的主力军。目前我国各类师范院校或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是我国书法教育的高等学府,他们有一流的校园设施,一流的老师,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具备完整的教学体系和方法,是我国书法教育的主要阵地。据专家分析,随着近二十年来书法教学的不断完善和积累,在学院式的书法教育下的确涌现了不少高水准的书法专业人才。这其中尤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王镛书法篆刻工作室、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南京艺术学院教育学院和美术系这四所大学的教学成绩最为突出。[7]充分说明了高等艺术院校的教学实力,展示了新形势下书法教学的新成果。
2.中小学校——书法教育后备力量的摇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基本都设有写字课,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也有老师专门上课讲解。但都比较浅显,属于启蒙教育和素质教育,一般对学生没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以后,掌握写字的一些基本常识,有灵气和有灵感的学生会因此对书法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参与高层次的学习和深造。有的学校通过抓学生的素质学习和培养,掀起了书法教育的高潮。如山东省曲阜市鲁城中小学2000学生用硬笔现场书写《论语》,其情其景,无不令书法教育者们兴奋万分,激动无比。[8]硬笔书法教育的出现,也加速了我国书法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3.专门培训班——书法教育的补充力量。各级各类专门培训班有以下特点:一是人员多,分布广;二是教学地点不稳定和人数不确切,有时甚至只有三、四个学生;三是形式多样性,少年宫、书协的各类培训班、培训中心等,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四是授课老师差异大,有美术专业毕业的书法老师,也有中文系毕业的语文老师,而更多的老师则是一些书法爱好者。但他们的口号很响亮,要求也很明确:就是写一手漂漂亮亮中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中国人。
(三)中国书法在国际上倍受推崇
书法艺术是国人深为自豪的艺术精粹,素为世界上许多熟谙和热爱汉文化的 5 国家和民族称道,千百年来,书法艺术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的心灵世界,表现出中华艺术最潇洒、最灵动的自由精神。它飘然着儒的滞重、法的森严、道的超然之外,在笔飞墨舞的律动中刻画出中华民族最真实的精神轨迹,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具东方特色的艺术形式。中国书法文化早已以其特有的审美性、艺术性走向世界范围,不止在日本、韩国,而且在众多西方国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米肖托贝便远涉重洋到东方学习书法,代表着西方现代画家对书法专注的热情潮流,使得中国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跨民族、跨地域、跨语言文字的泛世界性文化形态。
四、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的不断发展为继承和弘扬书法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当代书法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环境的严峻考验,尤其是信息技术全面普及的今天,书法教育显得倍加艰难,难以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
综观中国教育全局,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力图深入推进的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依然是显得嘴上谈得多,手上做得少。
(一)书法艺术的教学难以由语文课程来实现
书法与语文联系紧密。书法以文字为载体,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对象,这就使书法鉴赏不是单纯的停留在墨法、章法、笔法上,同时也是玩味文字内容的过程。书法作品的风格还常常要求与文学作品的审美风格保持一致,或壮美,或优雅,或沉雄,或舒展。这种风格的一致,带给人更加强烈深刻的审美体验。书法作品与文学作品相得益彰,才使其充满无穷魅力,此其一。
其二,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的写字目标是实用性要求,即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姿势、掌握汉字书写的基本规范、写硬笔楷书,在此基础上初步接触毛笔,这一写字目标基本上可以由语文教师来帮助实现。但是在七至九年级,写字教育已经发展到书法艺术教育,尽管还是初级阶段,但语文老师们已经一多半不能胜任了。
其三,语文课程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任务存在分歧。语文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争论不休,各种语文观充斥着语文教育的课堂,因此,将书法艺术的教育纳入语文课堂来进行,全社会没有达成共识。在这样的情势下,老师们操作起来随 6 意性就更大了。语文课程庞杂的教育任务实际上也决定了很难再抽出精力来训练学生的书法意识和进行必要的书法鉴赏教育。
(二)社会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意义认识严重不足
尽管近年有不少文化精英在为书法艺术的振兴鼓呼,在努力改变社会对书法艺术的冷漠和无知,书法的学科建设、从专科到博士后的教育层次都已具备,但是和网络时代相比,整个社会对书法的认同度仍然不够。书法正在由大众文化艺术向极少数的精英艺术转变,正在从广阔的生活走向狭窄的展厅,连新春佳节贴春联都买印刷体了。这种状况,不利于书法艺术的承继和繁荣。
“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行音乐的和谐。”(沈尹默)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全世界也只有中国的汉字才有如此奇妙的本事。连西方的画坛巨擘毕加索也由衷赞叹:“中国书法是最高的艺术。”法国总统希拉克在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中也说到:“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美国人福开森说:“中国一切的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伸。”[9]当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世界各国的文化精英津津乐道时,我们却在漠视、贬损它,这不是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的事情吗?
五、中国青少年书法教育面临的困惑
书法教育活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二十年,其“热”早已不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人们现在所要关注的是它的教育质量问题。
(一)高等院校面临的困惑
一是因教学思路所限,面临就业问题,学生学完四年大学书法后真的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能干些什么?于是不得不痛苦地又继续选择考研、读博,以博取更高的身份以便为择业找到一条便利的通道。二是作为已经具有学科意义的书法艺术教育,其科学性却无法在教学方式上显现出来,基本上还没有逃脱“私塾”教学模式,虽然好像都有教学大纲,都有培养目的和教学方式。三是作为书法这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该如何把握书法本体与跟书法有关的相关文化的关系?是应该唯书法而书法?还是泛书法而书法?还是二者兼顾?四是高等书法教育如何处理培养精英书法群和大众书法群的关系?[10]这些都是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如不及时研究解决,势必影响到高等院校的教育方向和培养目标。
(二)中小学和专门培训班面临的困惑
一是任课老师的素质不高问题。目前大部分学校并不是由专门书法老师来承担这些教学任务,而是由一般的语文老师来承担。在培训班里,则是当地的一些所谓“书法家”来承担此项任务。师资的常识修养、雅俗高低,必然会影响教学中的学习。
二是缺乏系统的指导性教学理论,更不要说有完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法,有的连教学计划都不全,教材也不规范,不统一,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你写我编,大同小异。教学中缺乏创造性,只是一味地“死教、死写”,不能循序渐进地掌握点划、用笔的基本方法。
三是受形式和体制的制约,不被当地教育部门等有关权威机构所承认,即使承认了,与之有冲突时,首先被砍掉的也是书法课。为此,在2000年的全国政协第九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炳森先生,就我国中小学生书法(写字)教学等相关问题作了专题发言,他指出,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学生“减负”的紧急通知后,不少学校将写字课砍掉了,甚至语文课中的古文比重也被压缩,这些做法都是不符合通知的本来精神的。我国小学中的写字教学,本来就不是普遍健全,有相当数量的小学写字教学的设置和师资配备还很薄弱,尚待补充和加强。初中以后,课程、科目增多,负担加重,刻意学习写字,这对一般学生来说,则已成为不太可能,所以在小学阶段学习写字是至关重要的,不能掉以轻心。[11]
六、书法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研究
书法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想使书法能够长盛不衰,必须使书法教育模式跟上时代的发展,推陈出新。
(一)书法教育要突出政府主导,自上而下推动发展
历史上,汉唐的书法盛世,已是“政府主导”的典范,足为后世效仿。书法教育不能仅仅作为一门艺术教育,而是关系着我国文化和谐发展的大事。在书法教育方面,广东省教育厅已经先走一步,在2006年3月下发文件,要求广东省的中小学设立书法课,这无疑为书法教育指明了方向。[12]
(二)书法教育要“纵横交错”,形成网状模式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书法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更重要的是,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会慢慢的离我们而去。当我们的社会让孩子从小学就开始学习用电脑处理汉字时,数千年来牢牢建立在我们深层意识中的汉字审美模式,也许就会从他们的脑海中逐渐消失。当我们的小学生能够熟读ABC,却不知道字帖是什么;当他们对网络文化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王羲之、颜真卿为何许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现代的书法教育模式已经逐步走入死胡同,从原来的追随一生的工具,变成了现在的曲高和寡的艺术门类。
(三)书法教育要“走出神坛”,介入商业模式
书法是艺术,艺术需要生存,经济是基础。书法教育要取得更大的突破,经济后盾必不可少。当然,书法教育中的经济利益获得并非卖字画那么简单,必须挖掘书法内在的价值。我们知道,书法在很多方面应用十分广泛,如书信往来、影视字幕、书籍封面、报刊杂志的装潢和广告宣传等等,通过诸多方面加强书法教育的宣传,尽可能多的为书法提供经济载体。
(四)书法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推陈出新,都要与时代接轨。实践是检验这种教育模式是否符合时代的标准,而不能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模式必然会被淘汰。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书法艺术固然有它自身的古色古香,在琴瑟和鸣中、一泓清泉旁,挥毫泼墨,流露出风雅儒士的古风,但是毕竟在现代社会的紧张节奏中,很少有人有这样的心态去研磨撰写了。书法教育不能要求受教育者背离时代的潮流回归古代,就必须要从自身改变,适应信息时代的变化。
七、结束语
“高山大海育真魂,松有劲姿梅有芬。书画从来求气韵,人文自古重精神。”书法教育利用书法的普遍性、形象性、群体性和美感性等特点,使习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感奋、惊觉、共鸣。[13]我国青少年书法教育在多年的实践中,虽然遇到诸多的困难,依然坚持不懈,不断求索,在书法展览,中小学书法课程设置,书法理论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面对新的挑战,相信我国书法界和教育界、文化界能逐步探索新的书法教育模式,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再立新功。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地崛起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要具有大的思维,站在历史的高度,清醒地审视它的未来,为弘扬与振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不懈的努力。书法教育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科学、合理、有效地实施,我们仍须不懈努力,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白砥,《书法空间论》,荣宝斋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3]王岳川,《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新世纪意义》,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14卷第2期。
[4]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版。[5]王岳川,《东方文化身份与中国立场》,东南学术,2005年第1期。[6]《宣和书谱》,北宋,1120年。
[7]《书法报》,2003年6月30日,书法报社,第26期。[8]《中国硬笔书法报》2002年10月15日,第81期。
[9]吴翥九,《网络时代加强书法教育的现实意义》,青少年书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第6期。
[10]余秋雨,《笔墨祭》,文化苦旅,知识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11]《书法报》,2003年7月14日,书法报社,第28期。
[12] 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年10月18日。[13]黄君,《中国书法批评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第四篇:中国红木家具文化的美与传承
中国红木家具文化的美与传承
红木古典家具首先是家具,是家庭生活离不开的器具。传承了三千年的中国古典家具,是被全世界公认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其“型”“艺”“韵”“材”,处处皆文化。那么,这些文化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当今,这些文化传承到什么样的深度与广度?中国家具文化要发展,该怎样与时俱进?这些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又知道多少?
随着改革开放,被抛弃、被压制、被遗忘的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份——家具文化,在王世襄前辈奔波一生的感召下,重新回到了中国文化圣坛。但是,在浮燥的社会现象冲击下,在还没有弄懂其文化内涵的时候,生产企业不断增加,因此唯材质论占领了大片江山;而更严重的是,忽视了家具所承载的儒家思想、佛道文化,忽视了家具中含蓄内敛的中华美德。比如,龙纹饰的文化内涵是什么?大多数人还停留在它是皇权象征的认识中,不知中国龙乃我中华文化之魂,七千年的龙文化及龙图腾比中国皇帝不知长了多少辈儿。再比如,“型艺韵材”中的材,指的是承载文化的载体,这里的文化又是什么?又有多少人明白呢?单纯从珍稀性来认识,只是经济主义的观点。殊不知,无论什么木材,都有纹理、有木性,而木性与人性其实是一致的,这才是材字中的文化。
由于材的文化中有人性与木性的一致,才有中国科学的传统工艺和技术。可以说,工艺本身就是文化老到的木作技术,也是在材的文化上引发出的智慧,这些技术的发明也从未离开文化底韵这一宝贵基础。老一辈匠人是有文化的,他们只是没有文凭。
由木性与人性所引发的木作结构,就是中国木作中的“内精”,是充满了力学、几何学、哲学与文化的。中国的榫卯结构所展示的,是对应木性的纪律法律合协的团队结构-捆绑结构。这门学问很深,而且依各种环境的变化而发展。这就是我国中式家具十分了得的内功。
这里有美学、人体工程学,有中国人的行动规范,其合养生之道,也有尊幼之德,有与各种功能相匹配的纹饰与造型线条,有方与圆、阴与阳等深刻文化的统一性;而且在含蓄内敛中,使人百看皆学问。它像智友,像长者,像老师„„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传承中华龙的精神。这就是我们中式家具可持续发展之本。
那么对于唯材质论,你们看它还站得住脚吗?对于偷工减料、外似美人而缺骨少节的商业木作结构,又应属什么范畴呢?那些为了钱暴敛天物,损我中华文化的奸商,应该怎样评价呢?他们也在用钱毁害我鲁班之后哇!
第五篇: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现状与发展对策
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摘要: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中国的节日文化有日趋淡化不断异化的趋势,创新传统节日文化应本着以人为本、整体保护与活态传承的原则深入挖掘与升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汲取世界各国节日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大胆创新并自觉为传统节日注入新质。
传统节日是一项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社会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它的命运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如何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同时对之进行当代重构与创新就成了当代中国人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和民众对传统节日重视起来,2005年中宣部等发出《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意见》提出我国教育发展战略。2007年清明端午中秋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国传统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制度层面确立,民众从民间自发过节发展为制度性过节。
一、节日文化异化透视 1.节日文化西洋化之提示
“洋节”在中国存在,是多元文化交流的表征。然而,一个不可忽视的倾向在于,社会包括年轻人,对“洋节”的陶醉热情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平静形成较大的反差。据调查,在大学生中,对“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节日熟悉程度与认同程度非常高,对传统节日,除熟悉“春节”、“元宵”、“清明”、“中秋”等节日之外,对如“七夕”、“腊八”等节日了解甚少。虽然,我们不能单纯评价现代社会里中国人过西方节日是崇洋媚外,但需引起我们足够反思的是他们对我国许多传统节日的陌生程度和轻视程度。
2.节日文化商品化之醒示
在越来越繁忙的市场社会里,一切被烙上经济的痕迹。然而,与此同时,在多年的社会文化导向中,节日文化的内在精神品质受到了很大冲击。较为突出的是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节日的简单化,只求热闹,求吃玩。如相当多的未成年人把春节压岁这一具有深刻的民族传统意义的习俗演变为一种形式拜年、鞠躬、磕头之后即伸手要红包。同时,商家也把节日看成单纯的赚钱机会,只重经济,不问其它,商业化的操作缺少更多的习俗依据与传承,节日文化有不正当商品化的倾向。
二、节日文化理念重塑 1.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
传统节日总是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联系在一起,通过约定俗成的团聚与沟通,人类需求合群、亲情、友爱的心态得以满足。传统节日是民众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如中国传统节日展示了儒家文化的传统观念,鲜明体现出“重人伦、重血缘关系”的“礼乐”文化特点。在“礼”中透视文化精神,在节日中蕴涵着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审美情趣。
节日文化通过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文、民族色彩来展示民族的人情世故、忠奸善恶、民族伦理、民族风格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就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节日文化中的乡土情结、亲情情结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根本。中华优秀的先进传统节日文化体现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特定性及个性特点,局部勾勒出世界文化的无穷魅力。代表西方文化的“洋节”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迪斯尼乐园的“中国年”等,在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双重变奏中,再一次证明了民族节日文化是世界性先进文化。因此,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先进性,在活泼的民间节日气氛中领略传统节日文化的方向性、思想性及先进性,继承和发扬这笔极其宝贵的传统文化财富。
2.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观
现代节日文化可能会因某些商业行为造成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冲击,但现代节日文化同时也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及历史、文化累积而成的传统,表现举行节日的当时当地各种变迁因素,流露出现代的民族历史与文化意识。如中秋节,一方面,中秋月饼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继续流传,人们继续憧憬与庆祝中秋另一方面,中秋佳节人们口中的月饼早已融人了现代制作技术,反映当代饮食文化,甚至中秋的问候也可以换用为电话、短信的形式而“嫦娥奔月”却可以实实在在地细化为“漫步月球”或“杨立伟登月”。传统节日不与时俱进将会失去活力,要在传统文化与社会转型之间寻找融合点,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寻找契合点,要研究先进合理的过节方式让现代人从传统节日文化中同样获得精神愉悦与情感需要。
三、弘扬创新节日文化
1.为我所有,弘扬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文化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紧紧跟随着一个人的生活,从小到老,以全方位态势,冲击包围着这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要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强调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弘扬节日文化,首先要引导青少年群了解节日及节日文化的深刻背景。某些青年对传统节日文化知之甚少,是缺乏上一代人对之作起码的演示。要做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授与教育工作,解释节日文化的蕴涵、成因及演变过程。再次,弘扬节日文化,更要通过适当方式,重视先进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工作。要坚持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原则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坚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与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与自主参与。如进行传统节日与“洋节”的对比分析“圣诞节”与“春节”、“七夕”与“情人节”、“重阳节”与“母亲节”,举行“中国传统年节展览”,重温节日剪纸、皮影、年画等民间艺术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熏陶、感染青少年。
2.为我所用,创新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节日是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成份。现代社会人们需要提高文化素质,需要提高生活文化含量。一个合理的节日构成,有利于大众群体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要创新节日文化的表达方式,挖掘优秀先进的传统节日内涵,细化节日功能,增加节日文化目标与内容,变原来单一的目标为多维指向,加人文化艺术表演、旅游、体育等健康的现代生活内容,提高文化判断力与创造力,从而更加满足人们的节日休闲等需求。要创新节日文化,引导青少年增强民族文化自觉性,提高理性的文化认同,延续精粹,写照时代,创造主题鲜明、寓意深远的节日及节日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宗友、曹荣.论节日的文化功能[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2]苑利,顾军.传统节日遗产保护的价值和原则[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3]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4]萧放.传统节日与和谐社会[J].政工研究动态.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