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我国各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自上世纪80 年代起, 高新技术产业日益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是国家和区域经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振兴的重要战略。高新技术产业的提出与迅速发展, 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对我国和福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调整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国目前还没有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明确定义, 通常是按照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复杂程度作为衡量标准 关键词:高新技术 振兴发展 技术 密集度
Our provinces and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Abstract: since the 1980 s, high technology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ies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ies, is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nomic adjustment of economic structure, to realize the economic rejuvenation of important strategy.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the rapid development, become a poi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ujian and economy structure adjustment plays a positive role.China has about a clear definition of high-tech industry, according to industry is usually the technology on concentration and complicated degree as a measure of standard
keywords: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technology on concentration
前言:目前, 国际上普遍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定义的高技术产业为基础, 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按照OECD 定义:高技术产业是指研究开发(R&
D)经费(直接R& D 费用加上间接R& D 费用)占总产值的比例、直接R& D 经费占产值比重和直接R& D 占增加值比重3 个指标远高于各产业平均水平的产业。OECD 提出了高技术产业的6 分类法: 即
将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与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品制造业、科学仪器、电器设备制造业等确定为高技术产业, 这一分法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OECD 在20 世纪80 年代将研究开发(R& D)经费占总产值高于4% 的行业划分为高技术产业, 90 年代后这一标准提高到8%。OECD 成员国都按该组织确定的划分标准统计高技术产业, 并进
行国际比较
正文:截止到2007 年, 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单位605家, 从业人员为28.86 万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0 年的449.61 亿元增加到1 797.81 亿元, 7年间增长3 倍, 年均增长42.9%;主营业务收入从2000 年的414.58 增长到1 517.87 亿元, 7 年间增长2.66 倍;实现利税135.57 亿元, 比2000 年的31.46亿元相比增长3.3 倍;出口交货值1 065.01 亿元, 比2000 年的195.60 亿元增长4.44 倍, 占到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59.2%;占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9 160.14 亿元)的比重为19.6%(表1)。2007 年福建全省经济总值在全国排名为第10 名, 高新技术产业总值在全国排名在第8 名。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逐渐成为拉动福建省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初具规模
到2007 年底, 福建省已有2 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与厦门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 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莆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市尼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泉州市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 福建省还有其他一些开发区, 如南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明市金沙高新技 术园区、石狮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福州高科技园区等开发区。国家级和省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 有242 家高新技术产业单位, 从业人员11.80 万人, 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从业人员的17 3%;全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 033.16 亿元, 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27.4%;增加值273.58 亿元, 占全部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的28%。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要 集中在厦门市和福州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发区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2004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实现2645 亿元, 比2000年增长一倍多, 四年间平均增长率达到27.5% , 居全国第6位;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280 户,超10亿元的企业5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0年的18.9提高到2004年的23.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亿美元, 占全部出口额的14.8% , 居全国第8位。辽宁地区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工程心39个,重点实验室22个,其中国家级工程中心17 个,国家级实验室9 个。辽宁区域内的工程中心和实验室,作为行业或领域的工程技术研发基地,在面向市场的竞争不断发展壮大,已成为行业科技成果的集散地和工程化技术的扩散源,成效十分显著。辽宁省目前已形成以先进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三大领域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批重大项目的产业化步伐加快。数控机床、机器人、高档镁质材料、水性氟涂料、数字化医疗设备、促细胞代谢素等50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发展较快。从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看, 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17家, 而广东省为450家, 不及广东的一半;在各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中, 辽宁省沈阳和大连2004年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分别是93和82家,而深圳2004年产品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达到了280家, 其中超10亿元的有50家, 超50亿元的有11家, 超100亿元的有6家。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主要体现在以开发重大项目 为龙头, 培育产业增长点, 以产业增长点带动产业生产线,以产业生产线打造产业链, 形成产业集群。目前, 广东的信息产业;上海的微电子(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微电子产业基地)、生物工程;北京的软件;黑龙江的大型电力设备;吉林的汽车产业等都已形成产业集群并且发展势头强劲。整体上看, 辽宁省高新技
术产业“点多、线短、链少”, 产业集群效应不突出, 特色不明显。辽宁省拥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 造船产量居全国第2位, 内燃机车、变压器、工业锅炉均居全国第3 位,微型计算机居第4位, 组合机床和数控机床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30%和10% , 工业机器人、医疗用CT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分别达到1 /3和1 /4。据测算, 目前在辽宁省投资装备制造业, 新增1亿元投资, 可以产出4116亿的工业增加值、15177亿元的销售收入和1115亿元的利税总额。此外, 辽宁省在纳米技术、数字医疗、高分子材料、数控机床、信息软件等方面都极具竞争潜力, 但都未形成产业线和产业集群, 仅有的大连软件园、沈阳装备制造的产业.1995至2010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变化与从产值
行业 1995 2000 2005 2009 2010 企业数(个)18834 9758 17527 27218 28189 当年价总产值(亿
元)4097.76 10411.47 34367.11 60430.48 74708.9
Dependent Variable: Y Method: Least Squares Date: 07/05/12Time: 09:29 Sample: 1995 2010 Included observations: 5
Variable
X
R-squaredAdjusted R-squared S.E.of regression Sum squared resid Log likelihood Durbin-Watson stat
Y 36803.144 34367.11 74708.9 X 20305.2 18834 28189
Coefficient1.976770
Std.Error0.415222
t-Statistic4.760755
Prob.0.008936803.14 30688.74 22.80979 22.73168 22.6001
40.580313Mean dependent var 0.580313S.D.dependent var 19881.17Akaike info criterion 1.58E+09Schwarz criterion-56.02448Hannan-Quinn criter.0.54563
34097.76 9799 89507 589175 67555184015.72 3767194205.14
732
5231067358.89758 2746 92114 25244255 43418101526
30688.73655407600.449966940.***-0.240374195031.411200607731.74052772700
0.541773457190.378622796040.762702883930.82752877574
评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加快形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当前, 辽宁省要从延
伸装备制造产业链入手, 引导和促进国内外技术、项目、资金、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流动, 促进产业集聚;推动装备制造产业的自主创新,组织建设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项目, 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形成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局部强势;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 通过产业集聚产生的带动效应, 加速向周边区域和其他产业扩散,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 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 一手抓环境创新, 营造一个局部优化、有利于产业要素聚集的良好环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 将辽宁 省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按照“做优做强”的方针, 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动力, 以项目和创新能力建设为载体, 推动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扩大规模、提高水平, 加快建立并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人才机制, 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一批产值超5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 形成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强势拉动 力。促进产学研合作, 鼓励企业高起点引进国外先进装备和成套技术, 同时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尽快缩短与先进国家在产业技术方面的差距。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辽宁省应当充分利用处于东北亚经济圈核心位置的地域优势, 抓住当前国际产业梯度转移和技术扩散加快这一有利时机, 不断提高科技开放的层次, 拓展科技合作渠道, 以国际化带动产业高级化,实现辽宁省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及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引进专利技术、软件、必要的关键设备和相关技术为重点, 增强消化吸收能力, 尽快形成民族产业优势;坚持以日、韩为主, 不断向欧美及台湾地区拓展;坚持突出特色、完善功能与政策
服务相结合, 实施政府引导、鼓励、推动与企业积极参与相结合, 力争在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上实现突破。] 辽宁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报告(2004)[ EB /OL ].http: / /www.xiexiebang.com /gjscy/ cyzhdt / t20050718 _ 37061.htm, 200518.[ 2 ] 邵武杰, 李宁.2004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情况简析 [ J ].辽宁科技统计, 2005(7): 6508 /08 / content_ 4626625.htm, 200530.[ 5 ] 武汉城市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04-2010)[ EB /OL ].http: /
[ 6] 孙静娟, 戴忻, 杨际昌.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统计界定的思考 [ J].统计与决策, 2008(4): 4-6.[ 7] 杜强.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 J].中共福建省委党 校学报, 2008(1): 73-75.[8] 宋晓洪.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 M].北京: 人民出版 社, 2008: 325-331.[ 9] 赵斌, 郭树华, 赵红.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 J].经济问题探索, 2005(3): 126-128.
第二篇: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广告经营管理》
姓 名 付秀丽 班 级 09广告学1班 学 号 091200121 成 绩 指导老师 李英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作为当代社会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公益广告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还很薄弱,我国的公益广告仍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公益广告的特点和发展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策。
关键词:公益广告 发展 问题 对策
一、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现状
我国公益广告一直处于做做停停、时断时续的状况,除了以能引起全国震动、关注的重要事件和热点问题为素材制作的公益广告短时间内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其他公益广告基本不被重视。
一方面,国内公益广告多是由政府指令、媒体制作播发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公益广告的策划和制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和行政手段的规定。
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革还在进行中,国有控股企业独立的经济实体和完整的社会身份还未最终形成,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的热切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多数企业习惯认为发展公益事业是政府的责任,极少涉足公益广告。公益广告的制作是需要经济支持的,一些重大的、优秀的公益广告的制作更需要大的经济投入。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还未建立起政府、市场和社会领域三者间的协调关系,还没有一个专门的非赢利机构负责组织、策划、创意公益广告。同时也缺乏借鉴、运用商业广告的传播技巧来推动公益广告发展的方法。
二、我国公益广告的特征 我国公益广告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一)公益性
公益广告的最显著特征是公益性而非商业性,公益广告是纯粹的“公益服务广告”,其中是不含有任何商业目的。公益广告虽然也是在从事一种诱导性传播,但是其广告信息均围绕公众利益,而不是广告主利益。
(二)义务性
公益广告内容与广告主商业利益无直接关系,但还要投资制作,体现出投资者对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和义务感。无论是政府机构、社会团体还是企业 都是在一种崇高的使命感驱使下,策划、出资制作了相关内容的公益广告。
(三)社会性
公益广告的主题及公益广告所产生的效益带有显著的社会性。公益广告的主 题内容存在深厚的社会基础。它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素材,再通过广告以鲜明的立场、健康的方式实现正确导向作用。它解决的是与百姓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而且通过社会的倡导或警示产生效益。公益广告从主题内容和传播效果看,都带有明显的社会性。
(四)大众性
广告受众具有大众性。公益广告从性质上讲是公众服务类广告,属于大众传播性广告。从内容上讲是社会性题材广告,从目标上讲是宣传教育类广告。这一切都决定了公益广告具有最大的受众面,是面向全体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
(五)教育性
公益广告以广告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社会公众产生教育目的。公益广告诉求方式丰富多样,以其社会性的主题,表现在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里,寓宣传教育于情理之中,以倡导、鼓励、规劝、警醒甚至批评等方式引起共鸣,达到一般政治教育所不及的社会效应。
(六)观念性
公益广告在内容上是传播事关社会公众直接利益的一种观念,这种不是关注商品、关注企业个体而是关注社会公众利益的观念性广告,成为公益广告的又一特征。公益广告信息传播观念,告知一个与全民福利有关的信息或活动,传播一个政令、共识、理念,教导一种合理的生活方式等。
三、目前我国公益广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的公益广告事业发展得比较快,但现阶段处在初级阶段.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的层面上。现在我国的公益广告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仍显得相对滞后,发展过程不均衡,导致了一些比较明显的缺陷。公益广告在我国的发展中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意水平不高
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公益广告对创意水平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创作者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底蕴,更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社会责任感,只有这样,才可能创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目前,国内公益广告作品大多创意平平,甚至没有创意,主要是没有摆脱说教的立场、教育人的口吻,把公益广告做的等同于宣传性广告。
(二)企业社会公益意识不强
许多企业家仍认为企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营团体,没有认识到企业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把自己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中剥离开来而单独运作。很多企业家也没有意识到社会环境是企业生存的重要外部条件,所以普遍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热情,缺乏对其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认知。
(三)题材不够丰富
由于对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内涵要素认识不全面,再加上城市、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公益广告内容单一,不能满足社会全面发展和建设的要求。从公益广告创作题材看.普遍存在着城市题材多、农村题材少。儿童题材多、老人题材少。法规性宣传多、道德规范题材少等问题。
(四)发布形式不均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大众传媒已经形成了一个密布全国的大网络。综观各类发布媒体,公益广告更偏爱电视、报纸,其他媒体几乎与公益广告无缘。公益广告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发布较多,中小城市发布量较小.在县乡镇几乎觅不到公益广告的身影。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益广告的传播,也削弱了公益广告在受众中的导向作用。
(五)资金保障不足
目前,我国公益广告与商业广告占广告总数的份额相比比重太低,而国外发达国家公益广告已占社会广告总数的1O% 以上。公益广告作为“公益”事业,必然需要资金保障其运行,而且和传统商业广告相比,公益广告制作更复杂、收益更少的特点使其在资金运作上有更大的风险性,更需要资金的有力支持。目前情况下,我国公益广告的创作仍很大程度上依靠政府支持、广告公司的“义举”或少数企业的短期投人,缺乏长期、良性的资金来源体系。企业作为最大的广告主,并未能从长远利益角度认识公益广告的效应.从而无法长期投入。
(六)制作水平低,艺术感染力弱,没有创意
有些制作者认为公益广告是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的,其实不然,公益广告因为没有商业冬季,所以百姓才放下“戒备心理”,没有包袱的观看。这也是公益广告的难处——如何用轻松的方式把这些原本说教式的观念灌输给观众。现在很多省级、市级电视台仍然会出现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图像,画面单调、情节乏味。这样的广告既没有情节片段,又没有发挥出视听的特点,是一个十分失败的公益广告。
(七)区域经济发展与公益广告创意的不平衡
广告业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的,地域和经济水平的不同也制约着广告业的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繁荣导致其广告发展水平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广告观念更新快、接受信息的速度迅捷、积累的广告经验丰富、广告制作手段先进。公益广告的创意、制作、发布手段都明显高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激烈的广告竞争氛围,也印证了“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广告创意水平越高”的论断。
四、我国公益广告的发展对策
公益广告是继商业广告之后.为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社会风气或宣传某种新观念而出现的。一条好的公益广告更能有效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公众心目中形成企业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公益广告将比商品广告更能迎合公众心理,促使人们明辨是非,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
针对公益广告目前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要把握公益广告的特点与商业广告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 准确把握公益广告的特点,更好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展公益广告活动.促进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公益广告反映内容题材广泛,一般说来,公益广告的内容题材可以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好的加以鼓励和提倡,对不好的及时给予警示,对公众行为发挥导向作用。公益广告具有感情色彩,需要了解公众心理.需要进行感情投入。动之以情,以人道的、富于社会责任感和人情味的姿态出现在公众面前。
(二)要掌握公益广告的原则。要办好公益广告。必须切实掌握真实性及公益性原则
公益广告要真实,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假。真实性是公益广告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制作公益广告应避免与商品广告雷同或商业性痕迹太重的情况发生。要去除公益广告的商业味,应以超脱、含蓄、委婉的表现方式在“情”字上做文章。要站在公众同一立场上,产生好感,易于接受。公益广告必须有长远的宣传计划,由于公益广告是推行某种积极的思想或某种新观念,不能立刻见效,故必须持续进行,充分发挥公益广告的效能,使公众不断受到感染,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要为公益广告提供资金支持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商家乐于参与公益广告的制作和发布.并将此举视为树立形象、传播声誉、扩大影响的公关手段。虽然公益广告不能直接推销商品,不能给广告主带来直接投资回报,但是它却推销了广告主及其品格。懂得市场竞争之道的企业和商家都深知.未来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形象的竞争,经营者的品格是形象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不管企业对公益广告出于何种需要,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就是借此寻求建立全新的企业形象.扩大自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积累企业的信誉值和无形资产。同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广大商家的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公益广告事业的发展。
(四)要努力提高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的素质
公益广告制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公益广告内容的优劣及制作水平的高低。只有高素质的广告制作人员.才能创作出高质量的公益广告;也只有好的公益广告,才能对社会公众产生良好的教育、感化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五)提高公益广告的普及率 公益广告是全社会的公益事业,它需要全社会的认同和积极参与。政府作为公益事业宣传的龙头,应当重视公益广告对民众行导向的重要作用,应当在央视播出有意义的公益广告。其次企业要认识到公益广告并不是义务出资,从表面上讲,公益广告的投放确实主题是呼吁民众规范行为,重视社会道德。所以企业如果能支持公益广告的话,企业的形象也会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本文通过对公益广告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的分析,旨在让更多的人关注公益广告、公益事业,支持公益广告、公益事业。为社会生活中的公益事业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东东:《对我国公益广告发展现状和前景的思考》,《中国报业》,2006(11).[2]王宇静、王志鑫:《公益广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视听专论》,2009(6).[3]冉学黔:《目前公益广告的现状与完善措施》,《魅力中国》,2009(3).[4]许振波:《我国公益广告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第三篇: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宜宾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将知识迅速转化为产品,构成了现代知识经济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走新型工作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并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未来5—15年是宜宾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电子元器件制造、核电元件制造、新材料、精密机械制造及生物医药等领域。200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作总产值为9.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9.3亿元的6.23%;2002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78.6亿元的6.44%,比上年提高0.21个百分点;2003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工业总产值为16.2亿元,比上年增长40.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0.1亿元的7.36%,比上年提高.092个百分点,实现得税1.16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增长43.2%。虽然纵向比较而言,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横向比较来看,与省内外先进市仍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底子薄,总体规模不大,投入少,在GDP中所占比生较小;二是环境因素制约,由于我市地处西部不发达地区,市内未设高新技术开发区,没有工科方面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信息交流量少,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十分匮乏;三是产业关联度差,现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产值上亿元的仅有两家,同时因以基础元件和材料为主,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小,难以形成相关的产业链。
二、优势和发展重点
目前宜宾高新技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且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一是向家坝、溪洛渡等重大工程的开工建设,宜宾作为其依托城市,必将会带来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量流入,从而拉动宜宾产业的发展;二是宜宾五粮液公司、天原公司、丝丽雅公司等优势扩张企业具有雄厚的投资实力,且具有产业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三是随着筠连煤田的开发和内昆铁路、金筠铁路的通车,宜宾的煤炭资源优势和川滇黔结合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的优势将更加凸现。未来宜宾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在稳定和提升现有企业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实现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应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是电子信息产业,以盈泰光电公司、金川电子公司、七九九厂等企业为重点,开发OLED显示屏、磁性材料电子陶瓷元件等;二是核电元件制造,以建中化工总公司为重点,发展核燃料组件;三是精密机械制造,以普什集团公司、天工机械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开发精密模具、汽车关键零部件等;四是新材料,以惊雷科技公司、丝丽雅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开发金属复合板、新型化纤产品等;五是精细化工,以天科煤化工公司、建中香料公司等企业为重点,开发煤化工产品、香精香料等;六是生物医药,以五粮液药业公司、红光制药厂等企业为重点,开
发新型中成药、医药化工中间体等。目标是争取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0%—15%,2020年达到20%—30%。
三、对策和措施
1、政策引导,多元投入。为有效地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进程。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和出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在工业园区建设中要突出优先发展高机关报技术产业,进一步落实在工商、税务、财政、国土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强化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加大财政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投入,对重大高新技术研发项目予以资助和担保。市科技三项经费要重点向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倾斜。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市外资金来宜宾投资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督促企业按规定落实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支持和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加大提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投入力度。
2、大力扶持发展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柱,培育和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重点任务。首先,要培大育强高新技术重点骨干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旗舰”。要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载体,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搞好产品和技术研究开发,努力增强其集聚创新要素和组织创新活动的能力。要努力依托骨干企业整合科技资源,承担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品。在抓好建中化工总公司、惊雷科技股份公司、金川电子有限公司等已认定的九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企业申报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促进企业科技创新,带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并重。在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方面,要继续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认真实施好四川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工作,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示范,在抓好企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的基础上,实施行业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试点;积极推广应用三维CAD、ERP、PDM等应用软件,培育本地区市场化运作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机构。同时要加大新型环保技术、高效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在我市传统产业中的应用。
4、加强对我市优势扩张企业的支持和扶持,积极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工业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的支持,对五粮液、天原化工、丝丽雅等优势扩张企业给予重点支持,进一步推动我市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工作。继续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申报和监进工作,并积极扶持发展一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型企业是高新技术发展中最活跃的创新群体,是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要鼓励民营企业不断向科技型、规模型企业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活跃、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益高的企业。培育宜宾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5、大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联建研发机构,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其产业化。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着力推进我市广大企业与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力争在引进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要继续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
交流,提升科技创新层次。建设一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各方面力量参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发展多种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如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事务所、技术市场贸易机构等。
6、以人为本,凝聚人才。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人才是竞争制胜的关键。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的观念,加强部门配合,加强人才开发,下大力气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加紧构建宜宾人才高地。培养、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提供环境和人才保证。
第四篇:浅析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我国港口物流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年吞吐量不断扩大,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远景规划等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我国港口物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0 目录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2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2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物流联盟程度不高..........................2 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2 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3 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3 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4 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4 4 结论................................................................5 1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一个主要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加强,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和依托。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设有1460多个港,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 贸货物运输。随着港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港 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开发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途径。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经济全球化、港口国际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为我国港口和港口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促进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集装箱吞吐量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 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三和第四。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雄踞全球龙头老大。2)加入WTO后,我国加快了港口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成为我国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港口法制建设上了新台阶,港口管理步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港的历史新阶段,推动了港 口经济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港口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3)港口成为我 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目前,我国有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个,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我国的港口物流业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从其发展现状来看,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
自1999年世界银行与国家经贸委联合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以来,现代物流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脱离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在港口物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物流园区功能模糊,不切实际的盲目圈地,物流规划缺乏依据,各地互相攀比,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经营成本的低效率。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正在起步,200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27974亿人民币,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反映出中国物流仍处于落后状态。港口物流也不例外,其规模普遍较小,业务单一,规模经济性较差。港口运输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均达不到国际港口的先进水平。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有些虽建造了功能较高的现代化仓库,购买了大量的物流处理设备,但这些设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物流联盟程度不高
现阶段港口物流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相关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很难使物流服务快捷、准确及柔性连接。与工业企业、加工企业的联系也较少,物流联盟程度不高。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化港口应是现代物流信息中心,而港口信息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 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随着港口航道的加深、船型的加大,每小时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要求港口必须进出顺畅、装卸及时、服务全天候,各类商品物资的通关集疏、储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能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这就需要构筑强大的信息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港口物流全过程进行良好控制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信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沿海港口和内河大型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的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此外,港口物流专门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从总体上说,未来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具有同一性,所不同的只是在港口物流实现形式上的差异。因此,针对我国港口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对策。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物流运营的质量取决于各个环节的柔性连接,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要。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港口物 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港口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并发展成电子物流中心,形成离岸贸易和远程物流,并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得港口物流业务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分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都建立在公共服务平台上。
从港口物流管理来看,应根据港口物流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完善港口功能,借助于信息处理平台的业务流程重新组合,尽量减少中间作业环节,加强连续作业的过程,实现作业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扩大增值服务,增强港口的辐射能力。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整个物流链之间的竞争,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国际班轮运输公司联盟趋势的加快,港El物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港口物流企业必须整合供应链管理中利益相关主体,通过物流系统各要素的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船公司、港口、货主等企业的共赢。在班轮公司、货运代理方面的合作,通过优惠的港口费率,承揽适箱货源,以随时订舱或承包班轮一定箱位等方式为班轮配箱,减少班轮公司亏舱的风险,从而增加班轮公司挂靠该港和开辟支线的信心。在码头泊位方面的合作,可以出让股份给班轮公司,与其共同经营,以此稳定原有航线,并开通更多的航线,不断提升港口竞争力。在堆场及仓储上的合作,港口可以采用投资参股,共同经营的方式,吸引班轮公司、直接经济腹地乃至间接经济腹地提供适箱货源的公司,做好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内陆设立自己的场站,或与班轮公司在内陆场站上合作,建立有利的物流通道。在流通加工方面,注意和货主企业及商业企业的联合,或出租仓房,或共同投资。在物流信息上的合作,为了能与集装箱班轮公司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就要联手在信息平台的开发上加强合作。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
现代港口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首先,现代港口物流是集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 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将成为物流业的主流方向。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仅仅靠掌握一些物流供应链中局部的知识是满足不了环境发展要求的。其次,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特点之一反映在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另外一 个要求是反映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近几年,物流企业经营形象的提升与一些企业的物流改造大都体现在信息系统与客 户服务水准的提高。作为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服务的水平依赖于对货物装卸作业的跟踪能力和对堆存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等手段。这不仅仅包括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也包括对供应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无缝连接,以提供增值服务,这一切都将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和完成。因此对未来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处理与应 用的技术。
针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不同,港口物流企业除了在国内外市场上招募有知识、有资质、有经验的物流专门人才外,公司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司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可针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普通物流作业人员,将培训分为不同的档次,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注重物流及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管理、调能力,对普通物流作业人员主要是灌输物流理念和某方面的具体操作技能。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港口物流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国各个港口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供求关系与腹地以及港口自然条件等,并依据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迅速发展港口物流。
第五篇: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
资源环境科学062班0640300426王建华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 发展现状 问题 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我国于1990年正式开始发展绿色食品,到现在经历了10年多时间,其间在中国不仅建立和推广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体系,而且还取得了积极成效,目前仍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现已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委托了38个分支管理机构、定点委托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机构56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检测机构9个,从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绿色食品认证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网络。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1996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完成了绿色食品标志图形、中英文及图形、文字组合等4种形式在9大类商品上共33件证明商标的注册工作;中国农业部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标志着绿色食品作为一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在中国的形成,同时也表明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和管理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截止1998年底,全国共开发绿色食品产品1018个,生产总量为840万吨,开发面积达226万公顷,分别是1990年的8倍、24倍、56倍,年平均递增速度分别为26%、42%和57%。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中的7大类、29个分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类等,其中初级产品占30%,加工产品70%。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分布中国各地,许多企业是大型知名企业,许多产品是中国名牌产品。1998年,中国参与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有619个,企业年生产总值达402亿元人民币,年销售额为285亿元人民币,税后利润17亿元人民币,其中80%以上的企业由于开发绿色食品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
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苗青松.赵开兵安徽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15)结合安徽省生产绿色食品的实际,从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优势、发展重点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安徽省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提出
建议和对策.2.期刊论文仲山民.胡芳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经济林研究2001(2)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当今人们食品文化的价值方向.1990年以来我国绿色食品发展很快,建立了绿色食品管理和检测机构,有力地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为人世做了重要的技术物质准备.3燕香梅,沈阳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819,1833.4期刊论文布建中.张秀卿.Bu Jianzhong.Zhang Xiuqin 浅析山西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前景-农产品加工·学
刊2005(6)
分析山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优势及前景.界定了绿色食品的概念,阐述了发展绿色食品的重要意义,针对山西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
题提出相应的措施,指出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的广阔前景.5.期刊论文姜媛媛.刘兆庆.李达.刘爽.万立波.Jiang Yuanyuan.Liu Zhaoqing.Li Da.Liu Shuang.Wan Libo 绿色
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农产品加工·学刊2005(12)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现状,阐述了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重要意义,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深入探讨.6.期刊论文张勇.俞菊英.潘晶华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3)
对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介绍与探讨.分析了绿色食品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根据辽宁省实际情况提出了发
展绿色食品的相关对策.7.会议论文欧阳喜辉 北京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趋势与对策研究 2001
文章对北京市绿色食品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北京市绿色食品发展具有资源、区位、政策和资金四个优势,并提出了北京市绿色
食品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了北京市城效型绿色食品发展的基本原则,“十五”发展目标,发
展重点,并提出了保障措施,对全国其它城郊型绿色食品的发展
具有借鉴意义.8.期刊论文赵力 营口市绿色食品的发展现状和对策-农业环境与发展2008,25(3)随着人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发展绿色食品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抓手.本文阐述营口市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绿
色食品对策与建议.9.期刊论文董秀金.田光明.王小骊.叶雪珠.胡桂仙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27)
现阶段,绿色食品已是我国绿色产品链中的一个新亮点,本文在分析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针对性建议,希望对我国绿色食品的健
康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作用.10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11苗青松、赵开兵,安徽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6694670,4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