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时间:2019-05-14 04:5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第一篇: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

班级:B100602学号:B10060212姓名:虞梦娜 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究竟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对任何人来说恐怕只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21世纪 ,中国将步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 ,作为知识传递、知识创新的基地,大学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探讨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无疑对当前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制定未来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具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作为培养社会所需各类人才的高等学校正处于急剧而又伟大的变革之中,各国的科技教育正逐步趋向融合,世界高等教育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信息化、终身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办学主体的多元化,既有国家办学、地方办学,也有企业、个人办学,不同的办学形式并存,互相竞争,又互为补充。从发展现实看,无论是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增强。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和知识也在快速增长。人类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在空前加快,终身教育强调学习的能力、自我教育、创新精神、现代意识等等。总之,终身教育是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意义上的教育,而是全新的教育,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适合科技高度发展、社会高效。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理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这是高等教育的终身化趋势。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首先是教学与科研全球性的一种反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我们更应看到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差甚远。因此应放开眼界,面向未来,当机立断确定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由高等教育进一步国际化体现在课程中的世界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跨国科研、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界的共同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国际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革命席卷全世界,现代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方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教育的观念、内容、方法、结构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这便是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里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在新的全球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创建科学的制度与创新的教学模式,紧密其与企业以及与社会发展的结合,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国际化道路中立足,才能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第二篇: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重庆大学校长 李晓红

今天能够参加中澳高等教育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1996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在昆士兰大学学习了半年;两年前,我又参加了中澳大学领导跟班培训项目,期间我参观了西澳大利亚大学和悉尼医科大学。利用这两次机会,我游览了澳大利亚的很多地方,如悉尼、墨尔本、堪培拉、柏斯、布里斯班等等,我很喜欢澳大利亚。而且在两年前,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访问我校并给全校师生作了精彩的演讲,有趣的是他出生于1929年,而我们重庆大学也是在1929年建立的,霍克先生说要为重庆大学和澳大利亚的大学之间牵线搭桥。这就是我与澳大利亚有关的经历。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的内容分三部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即中国高等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最后一部分介绍一下重庆大学。

第一部分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在这一部分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校规模、教学质量和近几年所取得的进步。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政府不断地通过扩大招生来加快高等教育的改革,使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在21世纪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比如,到2003年年底,全国高校包括高等职业学校的总数达到两千多所,在校生人数达到一千九百多万人,是1998年在校生人数的三倍多,由此我们看出五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确非常快。我们再来看一下学校的规模,在1998年也就是五年以前中国每所大学的平均在校学生数为3 300人,到2003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6 700人,也翻了一番。并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03年的17%,向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迈出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步。这是有关中国高校的规模情况。

下面我再谈一谈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情况,因为近年来中国高校都在扩大招生,很多外国朋友问过我这个问题。其实中国高校非常重视高校教育质量问题,本科教育方面,集中在网络和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育教学方法上。现在90%的教授必须为本科生开设课程,而教育部的要求是100%,也就是说所有的教授都必须教授本科课程,我们现在已经达到了90%;很多学校使用国外原版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所有的高校都加大了对师资的投入,学生的发明和创新能力、外语能力、处理基本信息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003年年底,教育部对全国300所高校的本科生教育质量进行了评估,到2007年年末全国所有的高校都必须达标。另外,中国高校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1996年用于高校科研的资金是147亿,到2003年增加到200亿;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国社会科学和基础研究的所有项目中有60%是由高校来实施的,而且中国高校在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占全国总数的60%。这是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情况。

下面我再谈一谈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依照联合建设、调整、合作和合并的方针,经过九年的不断努力,中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资源也实现了优化。改革涉及的高校达900所,其中大约有797所大学根据学科综合和资源优化的原则合并成了267所。

第二部分,我想谈一谈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尽管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面临很大的压力。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央提出的战略任务需要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人们自身也需要接受更好的高质量的教育,这些对我国的高校来说都是新的挑战,而且高中数量的不断增长给高校的扩招造成了更大的压力。根据中国人口的增长趋势和当前的教育形势,到2008年高中毕业生的年增长数量由80万到120万不等,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未来的5~10年间将是超规模发展的时期。第二个问题是资金不能满足高校发展规模的需要,中国高校资金短缺严重。第三个问题是师资跟不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2003年中国高校的生师比为18∶1,要想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15∶1,我们还需要20万教师。第四个问题是有些学校不顾管理质量而盲目扩招。第五个问题是由于各种原因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找工作非常困难。有关中国高校存在的问题,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

有了问题就得解决。所以我要谈谈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各国所有的大学都基于人类文明的共同起源,扎根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土壤,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学校传统和类型。中国的高校未来在知识的创造、传播和人才培养方面应担负更多的使命;高校的发展应与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适应,以便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我发展的出路。

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则是:调整和优化结构,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利益的平衡发展。所以每所学校要认真地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如果学校要扩大招生,学校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同时也很有可能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

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可以采取以下五种措施:保持适当的发展速度,促进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研究和创新的水平;形成投资和消费共享机制;发展私立高等教育;加强全面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教育的增长不仅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还应当考虑到学校的现有条件和财政资源。在未来几年里,教育的增长率应和经济的增长率相一致,我认为7%~8%比较合适。

为了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在中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是不一样的,我待会儿再解释),中央政府继续实施“985工程”,建立一批具有较好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能够在科学技术领域起学科带头作用的大学。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五级环状结构”,五级为:一流大学,“985工程”大学(由“985工程”支持的大学),“211工程”大学(由“211工程”支持的大学),地方政府管理的大学和高等职业学校。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启动创新工程,增强学校的创造力和为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解释一下这五级学校。第一级包括9所: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等,对于这些大学,中央政府都要给予扶持,使之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所以我们称之为一流大学;“985工程”大学有34所,近年来中央政府已经投资140亿来发展这些“985工程”学校,计划再投资140亿来提高这些学校的水平和声誉;“211工程”学校大约有100所,政府对这些高校的投资达60亿之多;第四级是归地方政府管理的学校,大约有600多所;最后是其他高等职业院校。这是我的一些看法,也许有些同事不同意我的看法。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政府为9所一流大学提供了足够的资金。

按照法律建立一个与公共财政制度相一致的教育财政体制,来保证教育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到2005年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当然,政府也要投资给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从2006年以后贯彻实施“新国民生产总值计划”,也就是每年保持国民生产总值净增长1%,同时给教育的年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样大约1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2015年就能达到5%,这就是说,政府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投资是在不断持续增长的。同时来自社会的(非政府的)资金也会由目前的1.4%增长到大约2%。这是第三个措施。

第四个措施是发展私立高等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我们鼓励和支持、指导和监督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制定有关土地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来优化私立高校的教育体制和政策环境,完善奖励和评价机制,建立特殊奖励基金制度,制定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综合计划,提高私立高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允许一些公立大学用这种办法通过协商来转移管理权,实现由社会力量联合办学,或者是冲破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框,以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公立和私立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

加强全面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按照政府和非政府、双边和多边、战略平衡的方针,强调重点项目和实际效果。为此,我们必须推进全面和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和交流,不仅和水平相当的大学进行合作,还要在水平相当的教育研究项目之间进行合作。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我们需要从国外引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以上是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简单介绍,由于时间关系,介绍得非常简单。

在最后一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始建于1929年,1942年成为国家级综合大学,1960年成为全国重点大学之一,现在直属教育部管理,同时受“211工程”和“985工程”支持。现在重庆大学学生总数达到5万多人,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生。职工6 000多人,其中教职工2 300多人,407人为正教授,1 112人为副教授。生师比大约为17.7∶1。我们学校有25个科系,还有研究生院、继续教育学院和远程教育学院,主要专业有经济、管理、文学、法律、科学和工程。重庆大学有73个本科生专业,51个博士生专业,111个硕士生专业,还有4个特殊的硕士学位课程如EMBA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211工程”重点学科,3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教学基地,22个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我们还有一个电影学院。

重庆大学有博士生教育、硕士生教育和本科生教育,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省属实验室。重庆大学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著名大学保持联系,还和一些网络公司和企业建立了伙伴关系,比如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微软、罗克韦尔、西门子、思科、自由者、通用公司等等,还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我衷心地希望能够有机会和澳大利亚的大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我们计划让更多的年轻有为的青年教师有机会作为访问学者去澳大利亚的著名高校学习深造,每年我们都要派出80多名教师到国外学习,学校为他们负担全部的费用,每位教师的食宿费、日常开支和旅

游费用约为10万元人民币。同时也欢迎来自澳方的朋友利用假期时间来重庆大学访问或作演讲!

勇敢地面对挑战,共同来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还希望通过此次论坛中澳双方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建立起更广泛的合作关系。

2010-04-09人教网

第三篇: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历史回顾及发展趋势

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分析

1民办高等教育机构类别呈现多层次性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机构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传统的学历教育机构。第二类是文凭考试试点学校,自身不具备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资格,必须按其所在省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录取分数线统一招生,通过国家,省或直辖市,学校三级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第三类是自考助学教育机构。第四类是延伸办学教育机构。这类机构不具有颁发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的资格,一般没有长期稳定的办学层次,多是依据社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调整教育延伸的方向的层次,确定学校的定位。其主要任务是,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学员更新知识,接受继续教育的需求。2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呈现多样性

依据不同的标准,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有多种不同分类方法。按办学的运行机制,将民办高校划分为以下四种发展模式,其一,注入式。这种模式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教育资源的基础性手段,以大型私营企业,企业集团或个人的投资为依托,以质量办学水平换取市场信誉,通过教育与资本联姻,获取民办高校运转与发展的资金和教育市场的份额。其资金的注入方式主要有中外合作方式,股份合作式,教育集团运作式企业集团投资式等。学校内部管理实行企业化运行管理模式。其二,改制运作式。这种模式是在保持原学校国有性质不变的前提下,实行学校资产所有权与学校办学法人财产所有权的“两权分离制”即校董分离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其三,附属再生式。这种模式是利用原国有高校在多年办学中积淀下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利用国家对民办高校的优惠政策,采取民办高校市场化的运行机制,独立于母体高校自主办学。其四,滚动式。这种模式是单纯依靠收取学费维持民办高校正常的运转和发展。

3民办教育的空间布局呈现非均衡性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公立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差异,形成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非均衡现象。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出现的四大典型现象就是证明。其一,西安现象。万人民办大学颇具规模。江西现象。为经济大省培养和输送技术人才。其三浙江现象。改制院校和独立学院、民办院校高起点办学。其四广东现象。多元办学体制。

二、民办高等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发展的趋势

(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共有私立高等学校69所,50年代初转为公立学校。此后近30年间,我国没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从80年代起,民办高等教育开始恢复,近年来已有十分显著的发展,正在逐渐成长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力量。但是,比起同期公办高等教育而言,民办高等教育仍然处于规模较小的阶段,特别是当公办高等教育规模显著增长的同时,民办高等教育注册学生规模从2000年起开始出现波动,仅为公办在校生的1/9左右

(二)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市场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瞄准市场。

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既是满足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因与市场接轨紧密,产业属性良好,社会认可度高,加之投资教育的风险小,政府又给予许多政策支持,因此高职教育只有走市场化道路才能蓬勃发展。

从另一角度看,民办高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历史积淀、学生来源,也决定了当前民办高校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以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为主。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是以满足市场和企业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向参与、优势互补来彰显特色。

2.特色化——办学特色成为民办高校错位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我国的民办高校只有30年左右的历史,并且是在公办高校几乎占据了高等教育各个领域的基础上从夹缝中崛起的。多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体制、运行模式、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材教法、师资结构、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力求错位发展,特色立校,减少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之间的恶性竞争与相互重叠。今天的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相比还属于弱势群体,只有在办学特色上另辟蹊径,才能避免与公办高校的同质化与趋同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优势地位。

3.国际化——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成为趋势。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必然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同时也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推向世界。在这一方面,民办院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适应性和先天优势。

今后国家将放宽中外合作办学的许多限制,在维护国家教育主权的前提下,扩大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加大国际国内学校之间的合作力度,开创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借以增加教育贸易收入,扩大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总结语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总体发展较快,快速的发展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充分表现出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成熟。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不论产生什么问题,我们当明确教育的终极目的,只有坚持以为社会培养人格上和技能上合格的人才为宗旨,这才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第四篇: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定稿)

比较教育学课题设计

中国与印度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研究

(高等教育组)

研究方法:历史分析法、文献法、比较法

主要理论依据:

1、比较教育的主客观基础。比较的主观基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动。通过对两国高等教育的时间、空间上的考察,可以对各个方面进行比较。人们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单元及其知识单元的相互作用过程的相似和差异,便是比较教育得以进行的主观基础。通过对中、印两国教育的过去、现在状况的比较分析,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2、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理论的研究任务主要是描述、解释、预测、控制。通过对中、印高等教育各个方面的描述、解释,对其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对所能避免的问题和错误加以控制。

3、教育学理论。教育是在一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教育形态、教育目的、教育功能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之间具有可比性。

研究思路:进入二十一 世纪,我们眼前的世界宛如一个活生生的大舞台,国家社会形形色色的生、旦、净、末、丑角,一 幕幕地不停上演。我们期盼了解外国的教育,可是,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世界时,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令人眼花缭乱,那样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世界教育将何去何从?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超级人口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四大文明古国之二,印度与我国内地经济发展水平相近,高等教育规模在世界上名列第三,它们有着自己优良的传统,在教育上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为教育体系中较有特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建立起了自己庞大而复杂的高等教育体系。

一、区域比较

(一)空间层次:从宏观(如地理位置等)、中观(如教育理念、教育基础、习惯等)、微观(如各国不同的心理差异等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二)时间维度:从两国的过去、现在、将来的教育状况进行比较。

二、制度比较

(一)学制:印度的高校分两类:大学(237所,为世界之最);学院有大学学院和附

属学院(10600所),此外还设有研究生院。印度的大学实行自治,可自行决定

课程与组织考试,实行学位制,从低到高有学士学位(3-4年)、硕士学位(2

年)、哲学硕士(1年)、哲学博士学位(3年)。中国的高校由大学、学院、高

等专科学校及其它属于高等教育的机构实施,分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二)性质:印度的大学分为中央(国立)大学、邦立大学。有四种类型的大学,即

中央直属大学、中央附属大学、单一大学、联合大学。

(三)较有名的大学:印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达大学、孟买大学、马德拉斯大学

等等。中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南京大

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

(四)男、女受教育机会比较:在印度女子地位历来较低下,且有向女方要嫁妆的风

俗,通常家里生了女孩子认为是“赔钱货”,虽然现在女子的地位得到了一些改

观,但仍存在着差异,据1998年的统计,当时的女子人口与总人口数的比例约

为48.2%,但女子入学数与总入学数的比例初小为43.6%,高小为40.1%,初高

中为37.1%,高校为34.8%。中国虽也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当是在现代社会也

不是很明显。

三、专题比较

(一)教育人员比较:学生、教师、校长的比较。在此,值得一提的是一家国际咨询

公司McKinsey提出了有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报告‘其中对中印两国的大学生素

质进行了简单的比较,结论是印度大学生明显比中国的大学生更能胜任跨国公

司中层管理的工作。从哈佛、MIT、加州理工学院、牛津、剑桥这些世界一流

大学,到美国国家宇航局、IBM、微软、Intel、Bell这些著名的高科技机构和

跨国公司,都不能离开印度培养的学生。根据《华尔街日报》提供的资料,印

度的人均GDP仅是中国的一半强些,但印度软件设计师的平均工资达到11000

美元,中国则为9000美元,反比印度低一截。

(二)教学工作比较: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工作、教学方法、学位等方面的比较。

(三)教育管理工作比较:行政与学校管理、教育法、教育经费的比较。

(四)政府对大学投入比较:印度最著名的尼赫鲁大学,每学期只需交200卢比学费

和60卢比住宿费,两项合计只相当于人民币70元左右。其他政府高校的收费

也大致如此。大学收费如此低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不断增加教育投入。1998年,印度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是3.8%,2003年达5%,2006年预算比2005年提

高了31.5%,政府承诺在未来几年内比重将提高到6%。这些资金通过印度大学

拨款委员会(UGC)落实到院校头上;政府其他部门也向相关院校实行补贴拨款,以鼓励学生进入所属行业来工作;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公司和当地优秀企业在院校提供奖学金来吸纳人才,因此高校获得不少隐形资金,也就无需将目光集

中在学生的钱包上。此外,印度校方管理层以及各种学生组织,积极鼓励学生

走进社会寻找兼职工作。各高校在课程安排上非常灵活,一些高校甚至允许学

生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完成学业;有些学校还会提前给学生颁发“文凭”—

——证明他目前正在该校学习的介绍信„„低廉的学费,易得的兼职,让穷人

家的孩子不再因没钱而辍学。反观我国,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

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教育投入由中央财政和

地方财政按比例共同负担,地方政府往往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按规定完

成教育投入,从而形成巨额“教育窟窿”。政府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逼着学校

自己“办教育”,使得乱收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大地抬高了大学学

费。对于学生兼职,我国的许多高校不是竭尽所能提供帮助,而是人为地设置

了许多“条条框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依靠社会兼职帮助自己完成学业。

四、发展特点、存在问题与经验比较

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取得了巨大进展,构建了基本符合自己国情的统一学制,建立了门类较为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中印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比较

通过对两国教育发展历史、教育制度、教育体系及发展特点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展望和预测各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

预计结果:通过前面几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各国发展的特点好的经验与教训,发现两国各自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做出轮廓性的描述。

存在问题:本课题设计研究中、印两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在文献资料方面,由于印度不是很多人关注的国家,特别是研究教育方面的不如研究制造业、服务业、外资、基础设施……的多;另一方面印度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特别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或者由于教育理论的缺乏,对其研究也没有研究美、英、法、日、德等国家的丰富。再者,由于现代社会的改变与更新

之快,资料所显示的不一定是最前沿的;国家制定的各项教育政策各级学校不一定能实施,因此在某些方面理论与实际存在脱节。

参考文献:[1]《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9月;

[2]《当代国际教育》冯增俊主编,华师大出版社出版2002年版;

[3] 〈〈比较教育基础 〉〉张维平、张诗亚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 〈〈比较高等教育概论〉〉杨汉青、韩骅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比较高等教育〉〉符娟明主编,北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6]〈〈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研究〉〉 赵庆典等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7]〈〈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8]〈〈部分国家和部分省市教育发展主要指标比较研究〉〉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

院编。

第五篇: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认识

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认识

根据学校安排2011年8月1日至20日,我参加了学校的赴澳大利亚培训班。培训班按照培训课程安排,在20天里就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现代大学制度与管理体制、内部机构设置与运行机制、学位制度与学生培养、高校办学特色与质量监控体系、科研开发与技术合作、财务运营与人力资源管理、远程教育与民办教育、基础设施与保障体系等内容,听取了相关专家教授的专题报告,并对悉尼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伍伦贡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皇家科学院、维多利亚大学、奥克兰大学、墨尔本大学、新南威尔士州立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学院、卧龙港大学等高校及澳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墨尔本ACER公司等相关科研机构进行考察,大家以听取专题报告、课堂提问交流、询问专家、召开主题班会、撰写听课心得体会等形式,交流学习成果。可谓眼界大开,启发良多,收获颇丰。

一、对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概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始于19世纪50年代,悉尼大学是澳大利亚的第一所大学,于1850年创立,到1911年,澳大利亚的每个大城市均已设有大学。目前,澳大利亚共有大学(University)42所,其中36所是公办大学,四所是联邦政府办的特种高等专业学校,两所为私立大学。另外,还有许多提供职业培训的职业技术学院(TAFE)。澳大利亚公民、永久居民和新西兰公民可按“高等教育捐助计划”交付部分费用(其余费用可在找到工作时,按“高等教育捐助计划”计算所欠债款,以个人所得税方式交付)在公立大学就读。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具有完善的制度和世界一流的水平,其教学质量和科研力量闻名于世。在人才培养方面,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每12个大学生中有一人来自国外),无论是在吸纳留学生还是实施跨境教育服务方面,都颇具特色。政府通过经费手段牢牢地控制了全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教学、科研重点和各种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根据现行的政策,大学每年要向政府提交评估结果报告,涉及本校的办学宗旨、招生情况、课程设置、科研的重点和成效,以及对政府确定的重点的回应情况等方面,经由政府部门评估审核,然后确定下达经费的规模。

澳大利亚是实行多元文化的国家,加上面向市场,形成了机制灵活、协调互

补的教育模式。其特点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之间的协调互补;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亦可相互融通。

二、澳大利亚高等教育体制特征

(一)教育体制

澳大利亚是个注重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质量具有世界一流的水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同时对教育品质进行立法监督。

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体系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大学,二是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TAFE主要由州政府来管理和投入,统一的职业标准是全国认可的,联邦政府主要研究经费投入、教师工资、特别项目经费、地区差别兼顾等问题。TAFE课程获得了教育部认可,毕业生好就业,因而TAFE影响大,市场广。另外,TAFE课程还可以和大学课程相互衔接,取得TAFF证书、文凭或高级文凭的学生,可继续到大学学习。大学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文凭、硕士证书、学士学位。博士学位是大学所提供的最高文凭课程,一般是以研究方式修课,但是有些学校也提供授课方式,修业年限至少三年。硕士学位课程学生可以选择以研究(by research)或授课(by coursework)方式进修,通常以上课为主的硕士课程,在完成学业前要写一篇小论文。一般而言,以上课为主的硕士修业年限约一年到一年半,而以研究为主的硕士修业年限则为一年半到两年。学士学位课程非常广泛,农、工、理、商、医都有,修业年限三年,但也可能长达六年,主要是依据所攻读的课程的性质而定,另外一般修课时间多加一年就可得到荣誉学位。

(二)管理体制

澳大利亚所有公立大学都是仿照英国大学制度、依据联邦议会或州(或直辖区)议会立法设立,大学管理和运行均以相关大学设立法和1997年颁布的联邦机构和公司法为基本依据。根据相关大学设立法,实行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和行政与学术分权的运行机制。澳洲大学的管理具有很强的法制性,决策层与执行层划分明晰;在执行层中,实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分治,并且,管理部门与服务部门职责明确,管理体现服务至上的理念。大学制度为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大学管理体制为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为行政与学术分权。

(三)质量保证体系

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大学、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以及澳大利亚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五方共同组成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各方职能明确,既合作又分工。联邦政府负责向大学提供资金,公开大学报告,以此促进大学质量,大学要向联邦政府提供质量保证计划和研究计划。州和地方政府根据有关规定负责所属大学的资格认定。大学负责自身的内部管理和质量保证。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负责开展外部质量检查,并提供最终的检查报告。学历资格评定框架署(AQF)负责大学的注册与学位的颁发。在这五个主体当中,2000年大学质量保证署(AUQA)的成立尤为引人注目,它标志着澳大利亚新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制的全面建立。作为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性质的机构,它是由澳大利亚就业、教育、培训与青年事务部倡议成立的,但却独立于政府开展工作,作为一个中介机构,它在政府与大学之间都保持了适当的距离,从中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三、考察活动中的认识和体会

此次考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视野,深刻认识到澳洲高等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思考、学习与借鉴。

(一)社会重视教育, 公民文明程度高

所到之处,无论路旁偶遇还是街上问路,都会有友好的微笑、热情的招呼,会让你受到尊敬、感到愉快,处于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之中。

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接受强制性的学校教育,不允许学生待在家里,既不读书又不工作。对教育的投入是全社会性的,除政府下拨充足的财政经费外,家长和社会各界也会对学校的建设自愿捐资,如帮助学校建一个电脑房或健身房等。企业也会向有关职业培训学校提供实验实训设备。

(二)“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在教育体系上,学生学完十年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就业或继续学习。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是与终身教育相联系的,所以即使大学毕业后,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如果觉得自己缺少某方面的能力,可以重新回到技术学院去学习相关的课程,进TAFE学习没有年龄限制,而学习的费用只是普通大学的十分之一。在课程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十分尊重学习者的需求。在校园建设上,澳大利亚大学校园一般没有围墙,布局合理,结构完善,美化绿化得非常好。

在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学生们无忧无虑地进行各种体育活动,或悠闲自在地在舒适静谧的图书馆看书、上网查找资料,或神情自若地在教育室里、实验室里上课、做实验。学校各种设备设施非常完善、便利,而且教室里、实验室里、活动中心里很多东西是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的或由学生和老师一起设计的。学生有自己经营管理的学生中心,设施更加齐全,活动便利。

(三)着重投资效益、基础实施完善

通过考察,我们感到,加大教育投入,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集中,优化配置,规模经营,是使教育产业化和推动教育机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并最后取得丰厚回报的重要方式。教育投入除了政府投入外,还要广泛争取社会投入,发展校企合作,企业和社会集团对教育的投入,除了经济形式之外,还应有技术形式和其他形式。

(四)坚持开放办学。

我国的经济要对外开放,教育,特别是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进一步向社会各个阶层全开放,教育形式的开放可以促进教育思想的开放,教育思想的开放将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地进一步对外开放。要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加大教育教学及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技术和管理经济,与国外院校合作办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这不仅能引进外国的教育资源,而且能促进我们积极学习外国的办学经验,拓宽我们的办学思路,使我们大学教育,尽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五)着重现代教育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

澳大利亚的高等学校对信息技术高度重视,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各高等学校采取各种对策来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应用。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甚至虚拟大学已在发达国家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高校之间学生相互选课、听课等相当普遍。我校处在高等学校比较少的城市,可以利用网络授课的方式与有关高校进行合作,使学生在本校即可选择其它高校的课程进行远程听课和学习。

中澳教育各有千秋,澳洲经验值得借鉴。尽管国情不同,不能照搬复制,但他们的长项正是我们的短板,对于我国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破解教育难题,推进素质教育,颇具借鉴价值。此次考察虽然时间较短,但确实学到了不少新东西,开扩了眼界,拓宽了思路,较为深入地了解了英联邦制教育模式及特点,深深体

会到澳大利亚国家教育制度的优势:人本化的教育思想、先进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方法、教学、实验、实训立体交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等等都使我们深受启发,获益良多。需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工作中进行体现,为建设高水平大学做出更大贡献。

下载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

    谈谈我对美国高等教育的认识(推荐)

    谈谈我对美国高等文化教育的认识 摘要: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无疑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备受瞩目。其在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采取了多种战略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和有益的经验。美......

    网络高等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范文合集

    【摘 要】网络技术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国家教育政策的扶持等给网络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网络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制约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因......

    浅析慕课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

    浅析慕课发展对中国高等教育影响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近年来随互联网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学习方式,它以大规模、在线、开放的特点对传统教学模式带来重大影......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高一(5) 郑筱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远且延绵不断,在坎坷跌岩中始终未曾终绝,这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广容度、同化力和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农业一直占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出现过农业文明,对当时的社会......

    浅谈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

    通信学科前沿讲座 题目: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 本文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三个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同时通过CNNIC2013年1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内容对我......

    对“中国梦”的认识

    班级:10级音乐学一班学号:100501067姓名:王瑞琼浅谈对“中国梦”的认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梦想。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