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批高校合并、改名,全力向综合性院校看齐,工科院校合并文理科院校,综合院校再合并医学院。部分专业领域领先的大学被合并,丢掉了老校名这一宝贵的历史财产,同时使大量的已毕业的老校友无何是从。第二个失误是大学扩招,必须承认大学扩招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高等教育,但是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开始缩水,扩招导致了一下三大恶果:(1)社会就业压力的急剧膨胀;(2)研究生质量的严重下降;(3)高等教育金子招牌含金量的直接降低以及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裹步不前。第三大决策失误就是“211”“985”“111”等工程。利用国家的资金来重点建设一批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大学的发展除了有相应的配套资金以外,还需要有较和谐的人文氛围,光靠金钱不可能造就一流的大学。上述工程最后助长了高校的学术腐败、学术造假之风,影响到了高校自身的健康发展,对于部分高校来说,是一种严重的损害。
大学四年期间国家和个人均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按照现行的教育模式,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以及“零工资就业”,实际上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不符合国家“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部,应该适当压缩高等教育规模,包括硕士研究生规模和博士生规模,通过采取严格控制审批硕士和博士学位点、控制各院校招生规模的手段避免各高校再出现硕士生数量和博士生数量的大跃进的情况。同时应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专业技能人员的培养力度,按社会之所需来培养人才。
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高、中并进,同时兼顾基础教育。要继续加大力气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保证大部分人能够享受得到国家的基础教育,并应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继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第二篇: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各种看法的调查报告
江门市青年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前言
曾经看过一篇文章NO CONTRY CAN AFFORD TO NEGLECT EDUCATION 意思是说:没有一个国家敢不重视教育。文章极力阐述了教育对科技.经济.等各方面的贡献。的确,教育对我们真的很重要。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对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科技.社会经济也有着巨大的贡献。但随着这几年各高等院校的疯狂扩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出现了高校毕业生无用武之地的现象。社会上的批评和质疑声也越来越多。是不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本身就出了问题?问题又是出现在哪个环节?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利用访谈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对江门市青年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各种看法进行了随机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严密的综合分析,现撰写成调查报告形式。
调查对象:江门市五邑大学,新会一中和东方红学校的青年学生 调查方式:访谈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结合主体:问卷的设计
制作问卷时,我们力求所选题目确切、简洁、针对性强,并遵守以下几点:问卷主题明确,所有设问都必须与主题有关;言语简明准确,以免影响理解和答问。
江门市青年学生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看法的调查问卷(附录)
一、调查概况
此次调查问卷主要围绕社会上的一些现实情况和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制度进行设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形式,调查问卷30份发在江门市“东方红中学”的学生手中,实际收回22份。另外20份发在“江门市新会一中”的学生手中,实际收回15份。50份发在“五邑大学”学生手中,实际收回34份,共发出问卷100份,实际回收的有效问卷71份,有效率为71%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一):关于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问题。
通过对这次访谈和调查的整理,我们发现了有60%的学生认为“人才过于饱和,社会需求量少”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但通过我和组员的仔细讨论后,一致认为这一原因无法从根本上解释这一现象。只能称其为一个表面原因。其实,人才过于饱和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表面现象。真正的人才并不多,相反却有短缺的现象。例如,国内缺乏很多高级财务,而低级财务数量很多,甚至有泛滥的现象,导致很多高级财务人员都要从国外引进。由于这些相对比较低级的“人才”过于饱和,所以看上去需求量就少了,其实是相对剩余量太多了。但为什么中国培养了很多“低级人才”却很少能培养出“高端人才”??我们不可否认培养“高端人才”人才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艰难却不能成为少的根本原因啊!从其它40%的同学的答案中我们或许可以归纳出回答这个问题的深层原因。40%学生认为高校毕业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与社会上真正需要的技能不挂钩,也就是培养的高校毕业生素养达不到用人单位的真正需求标准。再一次深入挖掘我们又可以得出其它几点原因。
(1)大约22%的同学认为当前教育太过于强调精英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大学,却很少重视职业中学以及职业教育。大部分认为考大学以及考研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但除了一些研究机构外,很多工作不需要太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了过多的理论知识并不具备相应的工作技能,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造成极大的浪费。当前高级技工缺乏,以及本科生求职难就是这种不重视职业教育所带来的后果。在访谈的过程中其中一位同学的几句话深深地印在我脑子里。“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考本科,整个班一起参加高考复习,一起参加高考,然后一不小心就考上本科了,大环境就这样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啊”我自己想了一些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经历跟这位同学的是一样的,相信绝大部分的同学也是有这样的经历。真的不清楚为什么要考本科,好像老师,家长,甚到整个社会上的人都认为上完高中就一定要冲刺本科。
(2)另外有18%的同学认为各类民办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校生在质量上是完全不过关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并存,.但是民办学校往往师资不足。这些民办学校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其师资和办学环境都不尽如人意,最重要的是学风极差!听一个同学讲了他一个朋友的学校(民办学
校)实况:每逢到星期五同学们都不愿意去上课了,因为都想出去玩了,就算学校有开设课程,去上课的学生也寥寥无几。试问这种学校如何培养出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
(二):为何社会上有一股追求高学的不良之风?
通过对 采访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表明:差不多所有同学有意识或无意识谈到了高考录取的时候,本科生的成绩要比高职或者专科生好得多,再加上本科学习的时间比高职或专科长了一点。很多人误以为高学历的人要比低学历的人的工作能力强很多。其实这观点是片面的,理论上高学历的人要比低学历的工作能力强很多,例如某些科研工作就必须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能胜任。但实际上高学历并不完全等于高工作能力。随着各大院校的不断扩招.现在的本科生可谓是批量生产的。人数众多的情况下,学历必然会贬值。对于用人单位来说,招聘学历高的人理论上会比学历低的人好得多,因为用人单位所付的薪水是差不多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能提高自己的学历,这是被大环境逼迫出来的现象。
(三):关于学术腐败的问题
大约67%同学认为学术造假泛滥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管理机制不合理,这也是教育体制的问题。高校的职称评定多数都根据其学术论文的数量及文章所发表的刊物级别的高低评定,但是这些根本不能代表真实的学术水平。结果导致抄袭成风,虚假的学术氛围。例如,中山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夏纪梅伙同副主任王哲等人,在申报2009国家精品课程时张冠李戴,大肆造假。广州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志伟被 赖文教授和吴丽丽教授联名举报其博士论文抄袭。也有33%同学认为学术造假是个人修养问题,修养好的话无论在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们都能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们是在中国这种教育体制下被培养长大的,是环境让他们有了这种思想,是环境让他们这种思想得以滋长。虽然有自身原因,但是大环境大体制的问题也容不得我们忽视。
(四)关于中国自学考制度的问题
在调查的同学中有10%左右的同学还没有自学考试的概念。但剩下90%的同学都不约而同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之一,是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推进了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自学考试制度之下,广大无法上大学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费用低,给贫困学生带来了希望。
(五)关于中国助学货款制度的问题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22%左右的同学有助学货款的经历。也有20%同学拿过不同等级的奖学金。虽然有71%同学既没有助学贷款经历也没有拿过奖学金的经历,但他们对国家这一制度却是很了解。他们都认为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己经建立起以国家助学货款为主体,包括奖学金,勤工奖学金等对贫困学生资助的种种的方式。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那些有能力继续深造的人,不用因为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而中断学习,激励学生刻苦学习,而且学生都是参加工作后再偿还贷款,真正实现了学生和银行双赢。
结尾和建议:
记得有一位同学说过一句话:“上大学就像上上下九(广州步行街)的公共厕所,你着急进来,也着急出去,但是你能不过这一关吗?”虽然这句话有一丝消极和调侃的味道,但却是真真实实地道出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现状。当然任何教育制度都不可能是完美的。
中国高等教育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如何判断?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Kirby教授在2009年在哈佛举办的“中国走向世界”学术研讨会上,他对中国高等教育制度所取得的成就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兴起势头非常好,而德国高等教育正在走下坡。另外一个学者许美德在《在21世纪中国大学的肖像》中描述了12所中国大学。她对这12所大学给予高度评价。“中国学者比较多地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不同看法。我想这是一个基本情况,值得我们对于正反面意见进行反复研究。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阎凤桥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和滞后》中说道。的确,我们不能妄自全否定自己。
我们必须用发展辨证的思维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优秀之处我们必须保留下来并要不断的发展它。糟粕就要通过改革的方法摒弃之。其实经过我们上面的访谈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高等教育既有先进之处也有阻碍发展的地方。优秀之处我们必须保留。其它的都要进行改革,不断对不好的地方进行改革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的较量靠的是人才的较量,人才当然是来源于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里的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大学的《近现代历史》老师和《毛概理论》老师都跟我们谈过一点教育改革问题。就在这里我有了“教育改革”的概念。通过资料查阅,我对“教育改革”有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现在的高校很多都是由高级领导作主要决策,然后加以执行。学校没有自由灵魂。教授不能自由的搞自己的科研.最近看了一则新闻:西安交大一位电学讲师能把他的电学课讲成“魔力电学”就是因为他的讲学让他的很多学生走上电学研究的道路。他的讲学方式很多学生都认为是一流的,但是等到他退体的时候仍时一名讲师。在大学里你想上位不但要有教学实力,更要有如何和上级“好好沟通”的能力。大学里很多死板的评判机制不知扼杀了多少好老师的自由思想!一些硬性的论文发表数量规定使得一些教授不得不随便写一些垃圾出来。论文抄袭一大部分就是因这个而来!“中国官本位思想一天还存在校园里中国很多名牌高校想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将是一句空口号”毛概老师如是说。的确,一个大学需要一个自由思想灵魂,一个有自由灵魂的学校就必须去除官本位的思想。但是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而且政府控制学校是属于国家意识形态问题。去行政化的任务必须由政府主导,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第二,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通过此机制,学校可以紧紧地抓住社会的人才需求特点,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第三,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毕竟,如果不能激起学生的求学之心,无论怎样改革到最后都是徒劳的。
参考文献《政策解读:十大试点探索教育体制改革
“深水区”》
《 阎凤桥: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和滞后》
《中国教育弊端》
第三篇: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
对中国当前法治现状及其前景的看法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历程如果从清末预备立宪算起已经经历了近百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建设也有了20多年的历史,但是我国现在在法制建设中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暴力城管、强制拆迁构成了社会“不和谐”的两类标志性的社会性事件,整治好这些问题就必须做好法制现代化的工作,真正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
要谈对于当代中国法治的现状一些看法就必须先说说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背景。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向法制现代化迈开了重要的步伐。但是,随着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规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了对“法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等所谓“资产阶级法治观”的批判,导致了法律虚无主义思潮泛滥。“革命无罪,造反有理”这类的政治口号对我国的法治破坏基本上是毁灭性的。有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在文革中国家主席刘少奇曾经在遭受批斗时拿出宪法来保卫自己,但是红卫兵无视这本“宪法”,最终刘少奇含冤逝世。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们现代法制建设基本上是个空白:法律规范体系不仅数量少而且残缺不全,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充斥着左倾思想的陈词滥调;司法体制遭到破坏,检察机关被撤销。人民现代法治观念十分淡薄,不仅缺乏现代社会应有的公民权利观念和守法意识,甚至对法律的权威性都丧失了信心。法律成了空架子,人民不懂法更别提守法了。喜忧参半的中国法治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才真正开始起步,它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拨乱反正,确立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现代法治观念,提出了加强民主法制,实现依法治国的法治现代化任务;面对几乎空白的现代法制建设,在短短20年间,从我国国情出发,制订完成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立法路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正式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但现阶段法治现代化也存在些问题: 第一,没有独立的司法。社会上存在着严重的法外特权、以权压法、干预司法现象。虽然《宪法》也宣布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执行情况不容乐观。有些案件,特别是重大的案件基本上或完全由政法委主导进行,河南赵作海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第二,律师不敢说真话、不敢说实话。当前我国改革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股势力,一股是“封建残余”,一股是“文革遗毒”,两股势力造成了人们不敢讲真话,喜欢讲大话的风气。第三,作为法制建设重要方面的律师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我国律师行业实行律师协会自律管理,司法行政部门指导、监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跟公检法三部门相比,司法行政部门处于弱势地位。这就导致了个别地方出现了封杀、打压、迫害律师的现
象,不但屡禁不止,似乎还呈现蔓延之势。2011年7月北海市吹响了“消灭中国律师”的号角---先是为了做实一个铁案,一口气抓了四个“教唆作伪证”的律师。这是中国律师与法治的悲哀。第四,司法人员肆意曲解法律条文。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包庇纵容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侵害原告核心利益、裁定原告终生待岗、剝夺原告劳动权利、剥夺了原告工作权利、支持违法企业犯法、甘当违法企业辽宁省商业集团保护伞。总而言之没有律师,法治就是一纸空文。第五,信访被打压。由于我国的诉讼费很高,所以很多人走上了心信访的道路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但是我国在保护这些人方面做的远远不够。信访人员“被医院”等现象尤其严重。第六,作为中国根本大法的宪法却没有可操作性,主要是由于我国没有违宪审查制度,造成我国三大权力机关的制衡关系名存实亡。一个例子就是我国某省份立法规定公安人员要帮助拆迁办人员进行强拆,这明显就违背宪法保护人民权益的条文,但是这类法律还是堂而皇之的在中国大陆上施行。
对于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前景,可以用几个字进行概括即“存在问题,前景乐观”。
我国已经将解决腐败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因为解决法治现代化的问题是解决腐败问题,因为腐败可以说是最大阻力。法官办案看领导的脸色,律师看法官的脸色,腐败是这种怪相的根源。总之解决腐败问题,官员克服特权思想是我国真正实现法治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再者我国政府目前采用的法治宣传手段是实现法治的基本途径之一我认为实现法治的可行途径基本上是采取宣传法律、使之透明化的手段以及改进处理法律纠纷的司法及非司法机制,并确保民众能依法起诉不法行为及依法解决个人间的争端。
虽然在中国建立法治主要责任在政府,但是外部力量也能起多方面的支持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经验。
总之要相信在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们有能力和信心将我国的法治建设好维护好,做到真正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法治乱象而放弃法治的信念,如果连法律都不能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还能指望谁呢?
第四篇:对金融现状的看法
对金融现状的看法
我国改革开放的设计师邓小平曾经说过,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句话听起来朴素,但见地十分深刻,至少表达了这样几个涵义:一是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发动机,许多经济活动的启动和扩展都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推动;二是金融服务业为现代经济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枢纽平台,经济活动的不同主体之所以能高效交易,离不开金融服务通过各种手段提供的桥梁;三是阐述了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不仅仅是某种实现国家政策目标和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更重要的是金融服务本身也是一个重要产业,具有提供产品、创造财富和吸纳就业的重要功能。四是金融体系的稳定至关重要,是整个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本身到底会产生不断扩大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
对上述需求趋势的判断,是我们规划未来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基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判断,在今年三月刚刚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摆在了十分突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强调了要强化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功能的要求,这是针对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现实提出的任务和要求。
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三点看法:
首先,应该根据市场化的大方向进一步完善企业债发行管理制度,但必须兼顾中国目前的现实。毫无疑问,我们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完善企业债发行管理,包括尽快完善修改《企业债券管理条例》,简化并规范审批程序,促进企业债品种、发行方式的多样化,更多地满足不同类型企业债发行主体的要求,推动企业债市场规模的扩大。其次,按照国务院的部署,更好地履行好企业债发行管理的职责。因为在市场利率的信号下,不同的产品和不同的交易市场之间的连接和转换在目前并没有因为管理体制而存在任何障碍,无论是股票市场价格,还是企业债利率、短期融资券利率等,都是相互影响。关键是我们不能否认,目前的企业债发行管理制度,并没有对企业债市场包括整个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任何问题。最后,合理控制风险,仍然是企业债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前提。国际国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信贷的发展历程都证明,如果不能合理地控制风险,市场不能给投资者合理的回报,只会导致发展的剧烈波动甚至阶段性停滞,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进一步滞后发展而不是推动一个领域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汲取的教训。
第五篇: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 “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
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解决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
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互动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配臵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国柱、冯用军的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