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19-05-15 15:45: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第一篇: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向重视教育。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最高学府——太学,并且设置了“博士”。在近代,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落后了,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开始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旧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极其缓慢,1947年全中国仅有高等学校207所,在校学生15.46万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不断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今,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互配套,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层次完整、形式丰富多样、规模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办学规模有了较大发展。截至1995 年底,我国共有普通高校1054所。在这些院校中,本科院校615所,专科院校439所。1995年各类高校学历教育在校生达到52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290万人、研究生14.5万人、成人高校在校本专科生235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各种类型的高等非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每10万人口中有大学生433人,每百名高中毕业生中有40多人进入普通高校深造。——层次结构趋向合理。1994年普通高校专科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的53.6%;研究生教育有了很大发展,具有博士授予权的高校219所,博士授予点约2000个;有硕士授予权的高校471所,硕士授予点约7400个。

——专业结构不断优化。1993年国家教委新颁布了本科专业目录,专业种数由原来的813种减少到504种,拓宽了专业口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业划分过细,适应性不强的状况。同时,增加了一批经济和科技发展急需的应用学科专业。

——业务培养质量明显提高。通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有所改善,基础知识更加

第二篇: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

国家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

秦贞奎唐光江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有幸参加本次会议与大家进行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秦贞奎先生及本人,对本次由中国农业部、世界银行、荷兰食品安全能力建设项目共同主办,由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农业行业分会承办的 “农产食品安全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现在我想利用这次交流的机会,就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现状与展望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安全是当今世界上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每年食源性疾病——因食用不安全的食品而致使数以几亿人患病,造成许多人死亡。因而,食品安全已成为全球公众健康优先考虑的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中国食品工业的带来了大发展,尤其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国食品工业以年平均10.4%的增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中国食品工业的外部宏观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变化,一是来自于社会发展,二是来自于技术进步。其结果,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引发了一些需要进行积极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在诸多问题中,我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食品安全这一世界性的问题。随着食品消费方式的变化向社会化转变,食品安全事件的影响也从个体、家庭向社会扩大,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食品安全性问题也已超越了国界,变成了世界性问题。

中国由于在食品安全的管理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有一定的差距,国内食品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出口食品屡遭国外限制,困难重重。但是,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十五”发展规划和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首次把食品安全体系写进其中。朱总理在2001年7月视察国家质检总局时指示“要加强检验手段,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具有潜在危害的食品进出国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特别提及“要狠狠打击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等方面的制假、售假行为”,也将食品安全列为首位。在2002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食品安全更成为代表们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保障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安全,国务院批准国家质检总局专门成立了进出口食品安全局,负责全国的进出口食品、化妆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能是:一是研究拟定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质量监督和检验检疫的规章、制度;二是组织实施进出口食品、化妆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三是组织实施相关食品卫生风险分析评估和紧急预防措施;四是调查处理重大进出口食品卫生质量事故等工作。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的成立,体现了国家质对进出口食品和化妆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也标志着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二、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法规和标准建设情况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我们开展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和作好工作的依据,我国非常重视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目前,进出口食品安全的管理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等法律以及配套法规。现正在执行的共有配套法规(如:实施细则、局令、公告)100余件。我局已批准发布了与食品有关的国家标准991项,另外有关部门也批准发布了一批与食品加工有关的行业标准1100多项。同时,质检总局还加快了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到目前为止,我局已批准发布了食品卫生及其检验方法、食品质量及其检验方法、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食品贮运、食品标签等方面的标准986多项,其中约有大部分采用了国际标准(CAC等)。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我们已组织对现有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研究、评估、调整,紧密结合SPS、TBT协议等原则要求,对已不适应的进行修改,对缺少的进行完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我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三、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和技术建设情况

在出入境食品的检验检疫方面,质检总局在全国设有35个直属检验检疫局,280个隶属于直属局的分支局,163个检验检疫技术中心,300多个涉及食品检测的实验室,还有两个涉及食品检测、分析的研究所,即中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技术研究所和国家质检总局动植物检疫实验所。这些实验室绝大多数拥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质谱、原子吸收光谱等先进的检测仪器,在用设备达10,000余套,直接从事该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达6000多人。近年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还专门建立了疯牛病检测实验室和23个转基因产品检测实验室等,掌握了国际先进的检测方法并成功地运用于食品的检验检疫工作中。

经过多年的努力,质检总局已基本建立了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的实验室技术保障体系;配备了能够满足质检工作基本需要的常规仪器设备;通过国内外的技术培训和交流,培养了一支胜任工作的技术队伍,建立并完善了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拥有了一大批通过国际认证机构认可的食品检测实验室。

四、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成效

质检总局在食品安全参照国际惯例,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结合国情实际,实施了有效的进出口管理模式。

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

根据国际惯例和信息资料情报,在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制定了检验检疫和市场准入政策,加强了对进口食品的检测和监管,发现并处理了不合格食品,截获了大量动植物疫情,取得了严把国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成效。

1、制定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并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加强了对进出口食品残留的检测。

2、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和快速反应措施作用。发布了《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预警和快速反

应管理规定》,针对在进口食品中检出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为防止境外有害污染食品流入境内,我局先后发布了多个进出口食品风险警示通报或通告,将有问题的食品有效地抵御在国门之外。对国外从我国出口食品中发现的问题及对进口食品提出的新要求,我局也及时发出了警示通报,要求各地检验检疫局对出口食品的监督管理要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确保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

3、对进出口食品的加工厂实施了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严格食品卫生注册登记标准,只有达到标准的,才有资格从事进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产品才可进入市场。近两年,我国先后发布了《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范》等规章,开展了对国外进口食品厂家卫生注册的工作。

在出口食品安全的检测与监管方面

加强食物链全过程即从生产、加工、保藏、运输、销售出口每一个环节的监控是出口食品安全的根本保障。强化管理,抓好关键环节的控制是根本措施。

1.建立和完善出口农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管理体系。

要从源头抓起,推行从养殖场、农田、茶园等原产地到出口离境的全过程监管。规范农药、兽药的管理和使用,指导农场和饲养场能够科学用药,对养殖场、农田实行备案管理。明确对养殖场中饲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规定,在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兽药污染和残留进行有效控制。建立健全责任兽医、植保员管理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兽药、农药、疫苗使用的管理,建立我国食品的安全卫生监控体系,保障养殖、种植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质量。

2.建设有规模的出口基地,使更多的农产品和食品打入国际市场。

我们结合地方政府的产业调整工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出口基地,制定出口工作计划。全面实施农产品认证制度,加大对出口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力度,规范出口检验检疫工作秩序,确保检验检疫工作质量,严禁不符合安全卫生的食品出口。对于进口国检出问题或遭预警通报的农产品、食品,认真调查了解原因,帮助企业整改,提高企业自身的质量意识和产品质量。

4.加快进出口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建立在科学和风险分析基础上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实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促进国际食品贸易发展的技术基础和保障。目前我国要进一步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检验检疫、农兽药残留限量、食品卫生、食品添加剂、无公害农产品等方面的食品质量安全卫生标准的制修订步伐,并结合我国国情,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特别是国际食品法典的标准、指南和有关技术文件,提高标准水平。满足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食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的需要。

5.对出口食品实施有效的卫生注册登记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对生产、卫生、检测等条件符合要求的企业,方允许注册,才有资格从事出口食品生产和经营活动,其生产的食品方可进入市场的资格。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000多家食品企业获得了出口食品的卫生注册资格,其中有许多家符合国外的有关食品要求,达到了可以和国外先进食品企业媲美的水平,获得了国外官方卫生或兽医当局的注册资格。

6.在出口食品企业积极推行HACCP和良好操作规范(GMP)质量管理模式,以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采取积极有效的出口食品检验检疫措施,确保了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符合相关的安全卫生要求。

五、存在问题与展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存在一定问题。一是食品污染情况时有发生,农药、兽药、化肥等使用、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食品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二是食品安全卫生标准的国际标准采标率仍有差距。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关于食品中农药、兽药、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标准达到8000余项,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日本等也有数千项,采标率在80%以上。而我国的食品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与之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卫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检测项目越来越多,检测技术指标和标准越来越高,需要加强投入。

总之,食品安全问题是人们关注的永久性课题。进出口食品的安全管理工作责任重大,从生产源头开始加以规范和控制,是最稳妥和有效的办法,为此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源头监控方式,加强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国内外的技术合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的法规建设和管理体系建设,以保障食品安全,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造福于世界人民。

第三篇: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养猪业现状与发展

摘要:养猪业是我国农业中的重要产业,对保障肉食品安全供应有重要作用,本文简述了中国养猪业的发展的基本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猪业;现状;战略与政策

猪为六畜之首,粮猪安天下。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养猪业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生猪产业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乡居民畜产品需求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畜牧业乃至整个农业生产中占居重要位置。

我国是传统的猪肉消费大国,猪肉是我国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占日常肉类消费的60%以上。但是产业的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市场价格波动,成本持续上涨,疾病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养猪业的发展。

一、生猪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有7~8千年之久的养猪历史,猪肉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但长期以来都是传统饲喂方式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从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改革和市场发展,我国养猪业才真正走出家庭副业,向商品经济转化,促使养猪生产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正向着质量型和效益型的方向发展。

目前,就全国而言,我国生猪存栏和出栏基本保持平稳发展,存栏和出栏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但是饲养规模区域存在显著差异:河南、辽宁等平原农业区年出栏49头猪的分散养殖农户数量快速下降,出栏大于50头的小规模养殖农户快速增,而福建和四川受土地规模限制,50头以下的生猪饲养户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黄淮流域玉米、小麦主产区、东北玉米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稻主产区等四大地区。在政府的支持鼓励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我国猪养殖业正逐步实现规模化与产业化同步发展的势头,越是规模化饲养的地区其产业化发展速度也越快,农民养猪专业合作社和养猪协会发展迅速,以养猪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养猪的产业化体系成效显著。

二、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养猪是我国的传统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以来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大部分生猪是以农户散养为主。自建国以来,我国十分重视生猪的生产,我国养猪业在品种、饲料、疫病控制与净化、生产工艺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有些技术和研究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生猪生产的发展历程并不顺利。就目前生猪整个产业发展来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饲料原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增加

目前,我国饲料资源匮乏,受粮食、石油价格上涨影响,饲料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使生猪行业各环节的养殖成本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二)养猪扩群资金投入缺口大,贷款难,利息高

规模化畜牧业的发展依赖于资金与技术的集约投入,养殖户自有积累资金有限,需要向银行贷款。但是生猪养殖业贷款渠道较少,贷款实际操作困难大,门槛高,利率高,直接影响养猪扩大再生产。

(三)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基层养殖技术薄弱

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推广投入少,基层畜牧兽医人员文化素质不够高。养殖业整体生产水平低,主要表现为规模养殖比例小、散养户仍占相当比重,散养户、小规模养殖场(户)缺少技术员,欠缺养猪品种、饲料、饲养、管理、废弃物处理等技术支持。

(四)生产水平低 不单是育肥指标,母猪的生产性能(母猪利用率、产仔数、哺乳率)也低于发达国家,养猪技术落后,设施条件差,除发达地区和后来兴建的一些猪场设施较好以外,很多猪场设备老化,结构不合理,无法提供现代猪所需的良好环境发挥其生长潜能。

(五)猪疫病预防与预报机制不健全

缺乏有效的快速诊断技术、疫病防治技术和根除计划,疫病已经成为影响养猪产业顺利发展的障碍。随着规模养猪的发展和大量的国外引种,国内本身旧病重现,新病未去,我国猪病日益复杂,传统疫病非典型化、新的遗传病、非典型、亚临床病症增多、多病原混合感染及继发感染已成为困扰养猪生产发展、影响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基本障碍,严重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

(六)环境保护政策对养猪业发展的压力持续增加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饲养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它生物以及畜禽自身生活环境的污染愈来愈突出,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污染源。由于养殖数量增多、粪污处理相对滞后,农村养殖业特别是养猪业粪尿处理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对养殖业发展非常不利。

(七)猪肉及其制品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主要表现为人畜共患疾病、兽药残留及违禁品添加等。猪肉加工工艺、技术和设备, 与国际差距甚远,转基因产品检测技术差距更大。

虽然目前我国生猪产业发展呈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或相同的特点与趋势,但是,我国生猪产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毕竟较短,生猪产业配置土地、资本、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的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功能不健全,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养猪业发展。

三、我国生猪产业发展的战略与政策建议

为适应未来城市化加速发展、工业化深化发展、土地、耕地和水等资源日益短缺、国内人口流动规模不断加大、国际游客不断增多等的态势,新世纪我国养猪业将朝着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发展,养猪生产将以适度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为主体,多项技术的综合配套利用是提高养猪业整体生产水平和效益的关键。下面将从育种、营养、猪肉安全生产等方面探讨我国新世纪养猪业的发展。

(一)智能猪业

在养殖新技术上趋向于“智能猪业”,通过智能感知、自动控制、监控预警等技术,提升养殖生产水平,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与投入品消耗,可以极大推动养猪业的发展。

(二)育种技术

优良品种是取得养猪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人们对安全优质动物食品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良种猪具有生长发育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销售价格高等诸多优点,因此,应该以育种手段创新为核心,切实解决良种供应问题。

(三)防控疫病

养猪户应改变“重治轻防”的思想,树立“以防为主”的观念,从养猪场选址、猪舍设计、程序化防疫、科学饲料配方等基础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防止疫病的发生,同时以种猪疫病净化为重点,源头管理,彻底阻断疫病的传播途径。而一旦发生疫病,要做到及时隔离、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四)环境保护

养殖场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应从特定的自然条件出发,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对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养殖业粪便处理等方面都做到合理配制和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实施畜粪污综合利用和无害化治理,实现环境友好发展,确保养猪业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质量安全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对畜产品生产、加工、贮运、销售过程进行全程控制;严密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

(六)动物福利

动物福利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很多发展中国家早已成为大众话题,基本的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改善动物的健康状况,更充分地发挥遗传潜力,提高家畜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动物福利措施有助于提高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动物福利保护设立贸易壁垒,限制非动物福利产品进入本国市场,因此,实施动物福利对动物、人类健康和产品出口都有好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养猪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优质、高效、安全的我国养猪业必将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更多的成果。

第四篇:中国粮油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中国粮食仓储现状分析与展望

2010年,粮食仓储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成为惠农工程新亮点,颁布实施《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取得新成绩。

一、粮油仓储设施情况

本全国纳入统计范围的粮食仓储企业18326户,仓房总仓容39255.6万吨,油罐总罐容1408.0万吨,简易仓房容量3421.6万吨,罩棚1508.7万平方米,地坪20242.1万平方米。全国共有1224户企业配备了铁路专用线,铁路专用线总长度1599.9千米,有效长度901.7千米;973户企业拥有专用码头,拥有泊位数2041个,泊位总吨位365.3万吨;具备散粮接收能力58.9万吨/小时,散粮发放能力53.1万吨/小时。初步分析:

一是粮食仓储企业总户数有所增加。粮食仓储企业户数同比增加331户,增长1.8%。全国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减少587户,减少4.3%;非国有企业数量同比增加918户,增长21.0%。纳入统计的国有企业由于改制、重组、兼并、出售等方式在逐步减少,而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呈现出逐步增长、不断发展壮大的趋势,而且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国有企业递减的速度。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主要包括新增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企业以及原来纳入统计范围的企业三种情况。

二是全国粮食仓储企业仓容量继续增加。全国总仓容、有效仓容分别较上增加2831.3万吨、2469.8万吨,增幅分别为7.8%、7.6%,增长幅度较大。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各地加大了粮食仓储设施的投资建设力度,改善了粮食流通设施条件。特别是一些民营企业,加大了建仓的力度,出现了很多小规模的仓储企业。二是统计范围扩大,纳入统计的企业增多,特别是纳入统计的非国有企业增多。

三是油罐罐容增加较多。油罐罐容同比增加229.6万吨,增长19.5%。主要是各地重视油罐设施的建设,加大力度,投资建设油罐设施。另外,中纺集团公司油罐纳入统计范围,使得罐容有所增加。主要粮食物流设施稳步发展。

四是主要保粮设备进一步完善。本全国各企业共有14179.2万吨的仓房装备了环流熏蒸系统,占有效仓容的40.6%;有19167.6万吨仓房实现了计算机测温,占54.9%;有26588.9万吨仓容实现了机械通风,占76.2%。另外,全国各企业共配备检化验仪器设备22.3万台;通风机18.3万台,输送机械12.7万台,其他移动式设备3.6万台;汽车衡2.0万台;运粮汽车10774辆,火车皮4446节,船舶43艘;谷物冷却机1082台;烘干设备6125台(套),烘干能力7.6万吨/小时。

二、粮油物流体系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一是粮油物流体系建设投资保持稳步增长。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0年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466个项目,建设粮食储备仓容1290万吨,储备油罐141万吨。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重点支持118个粮食现代物流项目建设。多次对有关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确保了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建设效果。

二是仓房改造和受灾地区仓储建设中央补助力度加大。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安排2010年仓库维修补助资金,支持15个启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省区的仓房维修。积极应对玉树地震、吉林洪灾等自然灾害,落实了仓储设施建设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保证了灾区粮食收储安全和粮食供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专门增加补助资金,对13个省(区、市)汛灾损失的粮食仓房进行维修改造。

三是“农户科学储粮”实施专项范围进一步扩大。落实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加大沟通协调力度,在全国23个省区正式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为138万农户配置标准化科学储粮装具。组织召开“农户储粮研讨会议”,落实工作方案和地方配套措施。这是建国以来国家第一次大规模对农户家庭储粮设施建设给予中央投资支持。“农户科学储粮”专项的实施,减少了粮食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农民誉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惠民工程”。

三、认真贯彻落实《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

一是颁布并大力宣贯《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在上年工作的基础上,以国家发展改革委令形式颁布《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制定并颁布3个配套规范性文件,建立了粮油仓储单位备案、储粮事故报告制度、熏蒸作业备案制度等管理制度,粮食仓储工作实现了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在成都、福州举办了2期《粮油仓储管理办法》宣贯会议,强化依法加强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的意识。

二是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和安全生产取得新成效。针对全国粮食清仓查库中发现的问题,开展了以提高仓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为目标的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活动。5月在青岛成功召开“全国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总结会议”,认真总结规范化管理活动经验,授予北京市西南郊粮食收储库等326户企业“全国粮油仓储规范化管理先进企业”称号。9月在济南召开了“粮食仓储行业节能减排技术交流会议”,推广交流节能减排新成果。根据储粮化学药剂管理、烘干、洪涝灾害等安全生产面临的问题,及时发出各种通知,加强指导与培训,营造了行业安全生产良好氛围。

四、稳步推进代储资格认定和仓储设施建设标准等工作

一是研究制订《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延续申请办法》,修订发布了《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开展了2批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先后授予部分企业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资格仓容和罐容有较大幅度增加。

二是继续做好部门本级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工程建设标准、设计等管理工作。开展了《粮食仓库建设标准》、《植物油库建设标准》、《粮油仓库工程验收规程》的宣传培训活动。

三是完成了粮油仓储设施、投资统计工作。3月份召开了2009粮油仓储设施及投资统计汇编会议,分析了粮油仓储设施统计数据变化情况,编印了《2009粮油仓储设施、投资统计统计资料汇编》。

五、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展望

2011年,粮食仓储工作将着重于: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加快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完善粮食仓储标准体系,深入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活动;强化行业安全生产,做好代储资格认定工作。

一是加强粮油仓储和物流体系建设研究。针对仓储设施地区布局不平衡、局部地区仓容相对紧张、基层粮库陈旧老化严重、散粮运输推广进度缓慢、农户储粮条件改善任务艰巨,如何规划引导,优化布局,加快建设“北粮南运”通道、建立粮食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大力推广大农户储粮新装具等。

二是推进粮食仓储设施和物流体系建设。颁布实施“十二五”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加大部门衔接沟通力度,落实重点项目和政策措施。完成粮食储备仓容和储备油罐建设,以及2010年粮食现代物流项目、主产区仓房维修改造和13个受灾省区因灾受损仓房维修建设任务。加大在建项目检查力度,做好项目验收工作。做好有关规划“十二五”期间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完善仓储设施布局,提升安全储粮功能。加强与铁路、交通等部门的协作,推进散粮火车“入关”运营,建设“北粮南运”物流主通道,推进“四散化”流通。

三是加快“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进度。加强“农户科学储粮”组织管理和协调力度,严格控制投资,确保装具质量,做好农户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在夏粮收获前138万套标准化装具全部投入使用。修改颁布《“十二五”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建设规划》,落实2011年农户安排方案和地方配套资金。依靠有关科研院所和国有粮食企业,推进农户储粮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并在粮食主产区开展种粮大户新型储粮设施建设试点。

四是继续完善粮食仓储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强仓储规范化管理和标准体系研究,全面提升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水平。开展《“一符四无”粮仓管理办法》、《食用植物油储藏技术规范》《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起草修订工作。深入贯彻《粮油仓储管理办法》,继续推进粮油仓储企业规范化管理。开展备案制的研究和探讨。

五是加强代储资格认定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办法实施细则》宣贯,加强对资格企业的监督检查;按规定程序开展中央储备粮代储资格认定工作。紧抓粮食安全生产工作,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做好仓储设施、投资建设统计基础性工作。进一步扩大非国有企业统计范围,完善统计方法,加强统计分析。

第五篇: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 “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

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解决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

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互动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配臵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国柱、冯用军的教育论文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两岸关系现状与展望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属于中国的领土,国际社会也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然而由于国、共内战和美国的介入,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处分离状态,两岸治权统一成为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姓名学号指导教师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沼气利用现状和沼气发电工程市场前景的调查与分析,描述了沼气发电技术发展现状及其能源利用市场潜力,对影响沼气发电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和主要障......

    中国液压气动与密封工业现状与展望

    中国液压气动与密封工业现状与展望2003-8-8 16:16:59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 点击次数:1134次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理事长 张志英各类机械装备都是由动力、传动与......

    高等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注:以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

    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看法

    由于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行政力量对高校的干预相当严重,高校的科研及教学在其干预下已经背离正确的发展理念。 9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经历了三个决策失误。一是高校合并,大......

    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计算机前沿讲座论文《网络安全技术现状与展望》 班级: 计算机民本(12-1) 姓名:吐尔逊阿依.达吾提 学号: 5011107127 讲师: 李鹏 日期: 2011-12-02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网络安全技......

    清远楼市现状与展望

    清远楼市现状与展望 广州北部包括花都区、从化市、清远市,这三个区域一直是是广州的“后花园”。在新国十条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限购、限贷等房地产调控政策严厉执行下,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