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现状
高等教育的性质,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注:以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定义)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即:培养专门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改革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初步形成了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为1022所;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为108.36万人和340.87万人;全国招收研究生7.25万人,其中博士学位招生1.50万人、硕士学位招生5.73万人、研究生班研究生200余人,在学研究生达到19.89万人;全国成人高等学校962所,招生 100.14万人,毕业82.57万人,在校学生282.22万人。1998年,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包括成人高等学校)为623.10万人。
第二篇: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现状
课程名称:台湾学习见闻指导教师:学号:
姓名:X X X
内容摘要:台湾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通过对一系列现有高等学校的的改革以及相继建立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使台湾高等教育初具规模。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台湾教育政策的大幅调整与开放,进一步促使了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台湾形成了数量众多、门类齐全、分布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台湾高等教育的体制,也有许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台湾;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台湾高等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太学”。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则始于日本统治时期。1946年,日本殖民政府在台湾设立1所帝国大学及3所独立学院,当时高等教育学生近3000人,教师60余人。到国民党统治时期,台湾高等教育才真正开始获得发展。
一、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日本人建立的一些大学经过改制得到发展,大陆一些知名大学如清华大学、交通大学与中央大学等也在台相继复校,同时新建了不少高等学校,使台湾的高等教育得以发展。到1988年,台湾有39年大学和独立学院,其中有13所综合大学,6所理工科学院,6所医学院与12所师范学校,1所艺术学院与1所体育学院。9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政策的大幅调整与开放,台湾许多专科技术学校改制为大学或学院,使得台湾的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二、台湾高等院校概况
目前高等教育分为专科学校、独立学院及大学与院校研究所。正规高等学校的学制一般为4年,但师范、法律和建筑系为5年,医学系为6-7年。高等院校研究所招收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专科以上学校大部分设有夜间部,学生以在职青年为主,学习年限较日间部多一年。日间与夜间部均采用学分制。到2000年学,台湾有大学53所,独立学院74所,专科学校23所,合计150所,其中,公立院校53所,私立院校97所,3925个科系;在校学生10.9万人,教师4.3万人;研究所达到1410个。
三、台湾高等教育的调整与改革
首先是大学招考制度有重大变革。1953年开始,台湾实施大学联合招考制度。1989年,台湾成立“大学考试中心”,研究改革联合招考制度,并于1992年提出多元入学方案,1994年试办推荐甄选,1997年试办申请入学,不再公布各系组的最低录取原始分数。2001年,台湾高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采行“考招分离”的“多元入学方案”,即“甄选入学制”与“考试分发制”双轨并行,前者占招生比例的六成左右,后者占四成左右。主要内容是:一是“考招分离”。大学入学考试中心专门负责命题研究、学科能力测验与指定科目考试等,而招生业务则由“联合分发委员会”负责。“甄选入学制”包括推荐甄选、申请入学和各类资优保送等多种升学方式,由各大学校系自行决定招生方式。“考试分发制”分为甲、乙、丙等三种方案,其中甲、乙两种方案为两阶段式考试,第一阶段为学科能力测试,第二阶段为各大学指定科目考试。丙案则只要参加指定科目考试即可,也就是联考。为配合2002学起的多元入学方案,全面停办大学先修制度。这一改革方案,较为复杂,引起社会的极大争议。这一改革后,台湾的高考升学率大幅提升,从此前的约60%上升为2003学的110%。
为加快高等教育的发展,台湾“教育部”于2001年8月公布首部《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提出多项重大高等教育发展计划。主要包括在两年内开放大学学年制与学季制并行,缩短现行学士4年、硕生生1至4年、博士生2至7年的修学年限,五年内设立10所以内的重点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10年内完成25岁以上成人在具备一定条件后免学历入大学的目标。
四、台湾高等院校的目标定位
为适应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台湾开始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加强高等教育的基础研究。在台湾当局的政策鼓励下,台湾许多大学逐渐规划发展为“研究型大学”,增加研究所硕士与博士生人数。2001年8月,台湾“教育部”选出台湾大学、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成功大学、阳明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台湾科技大学与政治大学等9所大学,提供7.2亿元,用以提高研究所基础教育,推动校际与国际合作,及推动研究生学习国际化。2001年,台湾一般大学研究所硕士与博士班招生名额达到27043人。台湾大学与中央大学研究生比率均已占学生总数的36%,计划未来达到50%;政治大学也减少本科学生人数,增加研究生比例,未来也计划达到1:1。
为了提高高校资源利用率和竞争力,台湾教育部门提供数十亿元,鼓励高校整合。近年来,台湾不少大学出现跨校研究中心或数所高校成立大学系统,甚至出现中等学校并入大学的趋势。未来计划实行“学系学程双轨制”,高等院校可设立跨院系学程,独立招生,大学可跨校组成大学系统、研究中心,以推动校际整合。
反观我们大陆,虽然说我们已经建立了十分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同时还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如今的大学一味注重综合性而忽视了学校的专业特色,缺乏目标定位;在政府的主导下,为提高所谓的高考生升学率,各个学校不顾一切的扩大招生而忽视教育质量等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向台湾学习,最终使我们的高等教育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第三篇: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 “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
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解决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
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互动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配臵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4]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国柱、冯用军的教育论文
第四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研究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研究
来源: lunwen88.com
一、关于教学管理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曹静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复杂性、科学性、民主性、向导性和前瞻性等特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的监控、考试和学籍管理等环节关系密切,只有抓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教学质量。韩朝春总结了成人高教教学管理施教形态的多维性、教学资源的依附性、教学时段的非常规性、管理环境的复杂性等特点,提出了成人教学管理岗位的素质要求。苏伟从当前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现状及特点人手,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但不少高校按照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这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关于存在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不少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静等人认为,建立成教特色的师资库、不断完善教学督导体制、创造良好的教师工作条件,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周跃利等人指出,由于普通高校连续多年扩招,成人教育面临生源竞争,甚至削减必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从而造成教学质量严重滑坡。傅晓敏分析了高校成人教育生源情况、办学模式、课程设置、信息技术、考试制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黄曙林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籍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安良指出,在新形势下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存在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管理不正规、监督体制不健全、科学研究不深人等问题。李颂文分析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缺乏学习动力、教师精力和时间投入不足、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并提出了保证教育质量、完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教育服务理念的建议。冯金萍指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存在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质量意识淡薄、教学管理方法和手段不够灵活教材相对滞后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贺红等人针对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教学管理新体系。王超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个人访谈等形式,分析了成人高等教育学生面授到课率低的主要原因,并从课程改革、教材管理、评估体系、教师队伍、网络管理以及教学点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王晓昆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随意性”,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丁连猛围绕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而且制约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办学水平,已经成为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核心。
三、关于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
彭清认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确立科学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构建统一、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信息监控系统。
陈丽华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生源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行政管理质量监控、毕业生信息反馈分析体系等,实行目标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许美坤指出,适合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质量标准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罗永彬分析了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树立全面教学质量保障的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陈湘芝探讨了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控制与管理的原则。杨月兰提出,注重培养学习习惯、合理安排面授与自学、建
立学员沟通网络、加强自学监督检查,是提高成人函授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丁进波认为,必须充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质量关系到成人高等教育办学的社会信誉和社会认知程度,是成人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可使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确保成人高等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专门人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四、关于弹性学分制管理的研究李艳红、何林、宋立平、白俐嘉、罗华毅、钟璞、朱志梅、占小华、赵跃强等学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弹性学分制管理不仅在学习年限上没有僵化的限制,而且在学习内容上也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点,代表了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施瑜玲等指出,成人教育学分制主要包括制订模块式教学计划、建立选课系统、实行免修课程制度和多维考试制度。仲兆宏、孙飞龙等人指出,现阶段高等函授教育实行学分制面临教学成本增加以及教学质量评估、学员管理、教学组织难度增大等问题,应通过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健全相应管理制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手段和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管理。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为毕业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以其灵活、多样、开放的特点与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相适应,是社会发展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五、关于教学管理信息化的研究
李剑英认为,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在成人教育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钟良才介绍了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这一系统包括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试管理、用户管理、档案管理和教材管理等模块。
单永志、刘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已经42成为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的趋势,是实现教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东升等人认为,成人教育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实现了信息化教学,可以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崔爽认为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自主学习模式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有助于真正实现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徐天士指出,随着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发展的需要。针对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开发一套功能齐全、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张养力分析了成人教育网络教学平台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固化、学习资源陈旧匮乏、用户规模固定狭小、运行成本及维护风险较高等问题。教学管理信息化,是指教学管理中借助现代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使教学管理的手段与方式发生革新。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有效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与多媒体等科学技术手段,完善教学管理体系,是当前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六、关于校外教学站点建设的研究
邢红等人从校外站点评估指标体系、办学现状及教学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了成教评估对进一步规范校外教学点教学管理的思路。周跃利、王春梅等人指出,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日益增多,教学过程不直观,容易造成管理缺位。应加强教学点的管理,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其自我管理,以保证办学质量。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是在由于普通高等学校扩招而出现教学资源的短缺,需要统筹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扩大成人高等教育校外办学规模的基础上,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监督和控制,努力实现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七、关于教学管理改革创新的研究
蒋国涛指出,需要从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探索迎合时代潮流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思路。陈永华、马玲从转变教学管理理念、完善教学组织管理、创新教学质量管理和提高教学管理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成人教育教学管理
创新的基本策略。陈虹指出,应进一步深化成人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李薇菲、谢俊杰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创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冯金萍认为,要从教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管理督导等方面进行成人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创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创新。在新形势下,高校成人教学管理应从管理机制着手,积极、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模式的优化,促进教学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与实施,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更加明确,创建学习型社会必须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如何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虽然学者们在实行学分制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一些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实证性的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从师资、教材、考试、制度等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有助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体系,从而促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五篇:台湾高等教育现状 - 个人建站
台湾高等教育现状
发信站: 燕南社区(http://bbs.yannan.cn)抢救大学〔现况〕人才的摇篮?知识的卖场?
参观过大学博览会吗?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法象征大学现况的缩影。
台湾的知识殿堂,已走到市场化竞争的时代。
1984年的台湾只有29所公私立大学与独立学院;现在,全台却有158所。
暴增的大学数量碰上台湾的少子化风潮,没钱又没人的学校纷纷告急,18年后台湾的学生人数将减少三分之一,但,台湾的大学可能关门三分之一吗?
当招生比研究更重要,当奖金比知识更诱人,台湾的教育会成功吗?教育的质量能保障吗?
大学市场化的弊端已浮现,国家的力量又何在? 文/林照真
原载于天下杂志303期
活生生的骆驼被牵进「大学博览会」会场,各校绞尽脑汁吸引考生注意力,好几家大学使出奖学金诱因吸引一流的学生,金额愈飙愈高,南部一家大学被逼得没有办法,硬着头皮喊出「毕业给两百万出国」的重赏,校长心里痛苦地想,「真有学生来,就认了。」
各校发现,奖学金喊得愈高,获得媒体报导的新闻版面就愈大,不管学生最后有没有来,学校已经争取到曝光的机会。一家没钱做营销的大学行政人员无奈地说,「新闻是可以操作的。」
自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大学孕育年轻人的梦想,理想与热情在大学校园里激荡,大学更成为人才培育的摇篮。但使命再重大,也无法回避市场化的挑战。如今几乎每一个国家政府都开始解除对大学的管制,补助也相对减少。
为了找钱,大学就要到市场想办法。传统观念中,教育是赔钱事业;现在大学要生存,必须把知识变成钱。
台湾的高等教育历经从国家控管走向开放的艰辛历程; 1981年时,全台湾只有27所公私立大学与独立学院。
之后政府提出广设大学政策,并以释放台糖土地为诱因,大学数目立刻增加。以后师范教育体系升格为大学,专科、技职体系也前后改制为大学。再加上每逢选举,地方便增加一家公立大学的政治承诺,台湾到现在共有158所大学,其中包括67所大学、75所学院、与16所专科学校,大学数目已经扩张到空前。
学生不足,学校关门?
大学数量增加,年轻人就读大学人数由十年前的13%,提高到现在已超过35%。以大学日间部来说,实际招生总数也在十年间,成长超过3倍,夜间部则超过4倍。
又因为台湾少子化现象愈来愈明显,1981年代,每年出生人数超过40万,十年前降到30余万。这几年下降得更快,根据内政部资料指出,2003年新生婴儿仅有22.7万人,较2002年减少11.8%,再创新低。
由于学生开始出现来源不足现象,各中小学频频减班,更有三家高中职学校宣告倒闭。大学虽然目前还勉强维持八成以上的报到率,学生可大规模流动的现象至今仍未出现。18年后,学生至少减少三分之一,但台湾的大学可能关掉三分之一吗?
因为学生数愈来愈少,以前的大学不必担心招生问题,现在则需大量借助广告、宣传与公关。各大学相继成立「公关室」、「公共事务室」,大学愈来愈讲究营销广告,毕业典礼上则要邀请政治人物来增加媒体曝光率。技职院校从南部小货车、到北部公共汽车、地铁站都看得到广告。一家科技大学也打出「入学六千万奖金」的广告,「学校不再像过去,都是高高在上,」元智大学公共事务室主任蔡佩仪说。
对大学来说,招生事宜是全年无休,吸引学生入学方案愈来愈多样,学生推甄入学以往被认定是各系的事,现在是全校动员;交通大学招生组组长张汉卿说,今年交大就成立了「联合服务中心」,在门口为家长与学生带路,系上还会主动打电话给优秀的学生。另外交大会开设菁英班,也会提供奖学金与到国外进修,优秀学生觉得备受宠爱就会来。
已有多所大学将招生对象提前到高二,南部嘉义中正大学还会专程到台北与北部家长沟通。各大学也开始推动「跨国双学位」方案,学生大三时到国外就读,毕业后可以获得国内学士与国外硕士双学位;有的大学则是设计成,可以同时在国内外获得EMBA的双联学位。
国外大学虎视耽耽
强调学生需求的顾客导向,在大学EMBA班级最明显。政大商学院院长吴思华指出,台湾这方面现象还不显著,但大陆已经发生教授被EMBA学生轰下台的情况,「这是严酷的市场考验,」吴思华说。
尽管大学卯全力招生,前教育部长黄荣村却形容国内学院的竞争,只是「茶壶里的风暴」,真正严厉的挑战在于国际与两岸的大学竞争。黄荣村说,台湾加入WTO与两岸交流会让问题慢慢冒出,现在已有国外大学要求台湾开放教育市场,其中包括每年至少200亿台币的英语补习市场。
澳洲就希望来台设立以英语为主的短期补习班,也希望介入高中教育市场,学生培育完成后就直接到澳洲读大学。这对国内大学招生必定是雪上加霜。
而在两岸方面,由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已在今年修正通过,日后大陆大学可以来台
招生。黄荣村解释,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如果准其来台招生,台湾就没理由不采证大陆学历。但在此同时,却又尚未开放大陆人士来台湾就读大学,这是国内大学必须面临抢学生的另一竞争。
为了增加大学竞争力,许多大学均设法聘请优秀教师到学校任教。目前大学把学校经费分成政府补助与自筹经费两部份,在财务松绑后,大学可弹性运用自筹经费的部份聘任老师。政治大学校长郑瑞城表示,由于大学的起步较晚,国内中研院早已实施薪资弹性制,一些优秀的大学教授被中研院挖角,大学也只能欢送。
但市场化也难免会有庸俗的一面,造成有些学者自抬身价,喜欢吹牛「好几个大学都在和我谈」的印象。郑瑞城说,一位好的老师,世界都在注意,因为西方大学比台湾更早市场化,很可能就找到台湾来。现在台湾的大学既要留心国内教授被国外挖走,想找国外教授来台湾又很困难。就像香港城市大学英文与传播学系教授李金铨一直有心回台湾教书,即使政大开出优渥条件,却还是和香港所得相差三、四倍。
吴思华也对国际间的师资竞争感到无奈。台湾的商学院领先大陆二十年,师资也比大陆优秀很多,但现在竟在华人地区竞争上显现弱势。主要原因在于大陆教授待遇是台湾的两倍,优秀的台湾教授会到大陆兼差,年轻教授即使不到大陆,也会转到香港、新加坡、加拿大等大学教书,因为这些学校的待遇比台湾高太多。
「大陆大学每年都能邀请麦可波特(Michael E.Porter)等国际级学者到大陆讲学,但是台湾付不起,」吴思华说。
没钱没学生,各大学均贫
虽然台湾的大学数量节节上升,但教育经费却频频下降,各大学已出现「均贫」现象。教育部资料指出,十年来大专院校增加了29所,幅度为23.2%,大专学生增加了55万人,增幅为79.97%,但是公部门教育经费所占比率却在下降,十年间从82.88%,减少到71.98%。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陈德华指出,多年来教育部对各大学补助的总体经费并未减少,但高等教育从菁英走向大众化,又未做分类发展,以致于大学出现资源稀释的问题。
大学经费直直落,公立大学自筹经费比例必须大幅提高。许多大学制度的变革,其实都与「找钱」有直接关系。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包括学杂费、建教合作、推广教育、场地使用及权利金与捐赠等,但台湾并不时兴捐钱给大学,很多钱都捐到庙里去了。
和公立大学相较,学杂费则成为私校的主要来源。公立大学与技术学院学杂费平均占总收入的21.1%,私立大学学杂费约占所有财源的六成,2002学平均更达64.44%;而私立科技大学与技术学院学杂费,占学校总收入的76.86%。
私校靠学生注册费过活的比例愈来愈高,大学只好更加注重家长要求「保证就业」的需求。
一名中部私校社会系教授指出,私校已意识到学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学生的学杂费,如果收不到足够的学生,就会有老师无法领到薪水。因而多年来,系上非常重视新生入学时的家长会,还规定老师一定要参加,会议上主要是向家长强调实用与就业机会,过程中完全不谈研究。
大学被界定为「知识性商品」,为了让「顾客」充分了解商品的内容与价值,学校必须采取若干量化评鉴,无形中使大学发展产生偏差。大学与教授只会强调SCI与SSCI的研究论文数量,反而忽略关乎学生的课堂教学;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汪琪说,香港甚至无稽到以学生就业率、薪水高低做为评鉴大学优劣的标准,根本忘了大学教育重点在于大学理想,而不在职业训练。
研究生十年暴增三倍
然而,研究重于教学的迷思在台湾特别严重。台湾为了追求一流大学的境界,特别是在国内研究型的大学中,大量增设研究所的情况令人咋舌。根据教育部公布2003学研究生比率,研究生在公立的研究型大学所占比率高达42.18%,而在一般公立大学比例亦达29.19%,公立科技大学亦有18%的比例。
大学公私立研究所硕士生增加速度太快,十年来硕士生增加了将近三倍;实际招生总数增加快四倍,博士生增加超过1.5倍,实际招生总数增加快三倍,研究生教学质量是否已经
呈现下降的低趋势,颇令人关切。
而且,在教育部对大学采取学生总量管制政策后,大学若想要增加一个硕士生,就必须少收两个大学生;要增加一个博士生必须少收三个大学生,以致国立研究型大学发展到最后是,大学部学生人数愈来愈少。交通大学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大学生,台大也在减少大学生人数当中,但公立大学的发展目标应在于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美国柏克莱大学的大学生人数是研究生的两倍余,台湾研究生大增的现象值得特别关注。「台湾反世界潮流,反社会正义」元智大学校长詹世弘说。
另外,在职专班的大量增加也是大学市场化后的显著现象,在职专班固然可以达成终身教育的愿望,但无可讳言,需缴交较多学杂费的在职生,自可立刻增加学校财源。
这几年在职专班一直在成长,据统计大学的在职专生、研究生占15%,有的甚至已超过全校学生的两成以上。
虽然在其它国家也一样发生,大学频设EMBA班广增财源的现象,但台湾市场太小,财源扩张效果变得较有限。吴思华说,政大EMBA班每年招生人数虽仍维持不变,但学生层级已在下降,市场范围很有限,甚至已有很多台商因为两岸投资,干脆到大陆就读EMBA。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EMBA班上,今年300名新生中,就有28人是台商。
为了增加收入,大学于是大量加强产学合作,各校也成立「育成中心」,努力缩短学界与产业界的知识鸿沟。过去社会普遍期待教师为社会创造公共知识,但育成中心的概念是以
知识创造商品,并为大学与教授取得一定的金钱回报。
育成中心在台湾的发展正在起步阶段,台大更首先将育成中心发展为公司型态。「台大创新育成」公司以「台大」为名,同时以独立公司名义对外募集资金与投资,台大则是指派代表参与董事会,与获得一定股份。
台大研发会主委李琳山指出,国立大学有诸多法规限制,公司自然较有弹性。台大设立一所伙伴公司协助学校育成科技产业,是希望学校的研发成果可以有效贡献社会,并使若干获利回馈学校,做为学校自筹经费的一种做法,但目前仍在尝试阶段。
台大总务长陈振川指出,台大总经费中,政府共补助四成,另有六成要自筹,所以大学现在更重视财务管理。目前台大总务处下设「经营管理组」,需负责二十家商店的业务,还要受理数十亿贷款,大学还会进行买卖股票等委外操作,这些业务过去不曾有,也没有「经营管理组」这样的组织。
目前学界与产业界努力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大学也同意教授可以借调到私部门,技术移转时也可获得一定经费,但产学合作却是大学市场化过程中,最受诟病之处。交大教育研究所教授戴晓霞谈到,大学研究是依教授兴趣而定,不是为特定利益。知识过度商品化后,会忽略了不为特定利益的基础性研究。
同时,过度的产学合作会形成经济领导知识的尴尬处境。郑瑞城说,现在大学一直在谈「知识经济」的概念,就是为了把知识变成钱。但他其实很反对「知识经济」的概念,因为
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不是工具,知识经济就等于以经济效益来达到衡量知识的价值,这会让高等教育变得太工具性。
中正大学育成中心每年维持与七十余家厂商合作的高纪录,校长罗仁权有不同的看法。他指出,产学合作一定要注意不能冲击到学术价值,大学对产学关系也要有一定的监督机制,但绝不能因噎废食。罗仁权说,美国史丹佛大学当初对Google的小投资却能获得大利,就是产学合作的好例子,可见兼顾创意与投资的产学合作,应该大幅推广。
而在台湾,现阶段由于台湾的教授评鉴标准仍然是以论文生产为主,而非产学合作,以致吴思华观察到台湾年轻教授多数只想写论文,对实务性研究较无兴趣,所以产学合作的发展仍未真正开始。但也有些理工科教授反应,因为厂商往往要求几个月内就要成效,教授压力太大,常感吃不消。
清大校长徐遐生则批评台湾政府带头做短期的事。为了发展系统单芯片产业,这两年硅导计划教育部提供各校80个名额在单一领域,却同时冻结其它工学院教授的名额,但是学科不能单靠市场决定。中研院经济所特聘研究员朱敬一则指出,基础研究仍是大学重要的使命,市场价格与价值不同,像是文学与数学等研究如果对社会有利,就应由国家介入市场,否则会发生供给不足的结果。
大学市场化后,由于各校只积极争取前段学生,以求有助于学校声望,也可能成为未来的金主,其它弱势学生易受忽略。而多年来私校财务始终做不到透明公开,成绩较差的后段班学生权益无法获得保障,也是一大问题。一般预料,在学生人数呈现更大递减曲线,学生流动增加后,反而可以藉助市场力量进行淘汰。
台湾大学走向完全搞错?
补习业者徐昌南也说,现在大学院校虽多,但还是以成绩做考虑,不表示学生选择增多。而在推荐甄试等申请入学制上,有钱的学生可以花八千到上万元代价,到补习班训练面试时之眼神与节奏,还不包括小论文的装订,这些额外费用会让贫穷的家庭减少竞争机会。
如今,大学市场化问题开始浮现,大学校园内也出现冷静反省的声音。为了扭转商业化的气习,今年的「大学博览会」将一改过去嘉年华会方式,并限制各校只能有一个摊位,亦不得携带任何器材,更严禁动物。
东吴校长刘源俊说,过去的大学博览会已经变成卖场,还有政治人物、补习班穿梭其间,根本都变质了。而学校只能做短暂的介绍,让学生还未进大学就对大学产生错误的印象。
一些大学更竞相在「大学博览会」中强调毕业后保证就业。成功大学医学院创院院长黄昆岩批评,大学已极端地走到强调实用,他强调耶鲁大学从1828年就说得很清楚,大学一、二年级不教授和职业有关的知识,要教的是贯穿所有职业都需要的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