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理特性两个方面。
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言语等。
4.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存在一下稳定的、经常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
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件,但知识的掌握并非创造性地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常见的技巧有缺点列举训练、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
3、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资源、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和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是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46.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47.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48.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策略、调节策略。
:目标、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障碍、方法。
51.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3.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在擅长的领域内表现突出、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善于变化问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第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5、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许多情况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
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
6、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的激励作用;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以促进学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告知其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唤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二、注意选择策略。采用符号标志技术;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在新课的导言,讲授中的知识穿插以及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等都是复述策略的具体表现。
四、意义构建策略。主要包括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猜测、及时反馈等多种形式。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学生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练习;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问题。
7、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策略性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贪多部消化的现象,容易出现策略掌握的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教师既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可以应用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策略的使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
(四)激发维持的学生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而且也应引导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授策略。策略知识的应用离不开具体学科内容的支持。
(六)长期教学。众多研究表明,复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俄必要条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9、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要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第二篇: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教育,在三级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2.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有别于以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和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4.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统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5.高等层次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学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远程网络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实施教学
7.中国近代开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高校 “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
8.1898年在维新运动中孕育、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由政府正式开办的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
9.构成大学亚文化的价值与促进文化发展的价值
10.高等教育价值的基本属性:精神价值
11.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2.行而上学层面就是大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3.操作层面就是大学制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和学生自治
14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15.自由精神表现为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16.培养的人才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7.开展的科学研究始终占据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18.产出的成果时常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往往在激烈的高科技国际竞争中扮演着国家代表队的角色.1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0.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学习方案、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2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3.美国大多数大学的管理组织都由大学董事会、评议会及教授会等组成。多数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内部普遍采取校、院、系三级管理方式,学术行政两权分开
24.大学的治理结构一般设立三个独立机构:校董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25.自治的理念;个人自治;对外自治;校内自治
26.在12~13世纪之间,大学开始出现。最早的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著名的有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
27.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
2、中心化
3、综合化
4、国际化
5、职业化
6、终生化
7、多元化
论述题
1.可能的战略选择: 以人为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2.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与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间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步骤
第三篇: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考试,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五种形式。在除远程教育、研究生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考试形式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须经过“入学”考试,即有关高等学校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选拔”学生,学生只有通过相应考试才可获得进入某一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因此也称为“选拔性”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学生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即学生“入学”无须参加考试,但其只有通过国家设置的专业考试计划的全部课程,才可获得相应的毕业文凭。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方面还存在着错误;我国的高等教育考试,在“策略”和“技巧”上,也还“相当不科学”!
教育高中阶段的“紧”(学习节奏和心理状态上的紧张)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松”(学习环境、制度和学生心理上的“松懈”),客观上形成了两个基阶段的“松”与“紧”巨大的“反差”。这种不良现象不但影响学生自己素质的提高,还不利于学生“意志”、“创新意识”、“艰
苦朴素的作风”、“公仆精神”的培养,使教育目标和目的难以实现。当然,高校的“扩招”的确使我国高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利用学生所交的“建校费”得到了“蓬勃发展” 和“规模”的空前扩大。这当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我们不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测定”学生的“水平”,即用“约束”、“激励”的方法来使学生发奋读书和搞科研,则学生就会感到“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也就当然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当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但是,青年学生决不会自己“束缚”自己的“精力”,他们会把固有的“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如“谈恋爱、结婚、泡‘网吧’、搞‘**’———”!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收费”而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才” 的“倍增” 和普通高等教育正在“趋于公平”,而不看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和学历文凭的“实际价值” 在急速降低这一事实;只是沿着我国已经走了很多年的老路“轻车熟路”地向前走,不去很好地了解和研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现在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以及我国现在的大学是
“如何教学生”、“学生又学到了多少东西”!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条件(主要是师资)”未提高或少有提高、“高校大量扩招” 而考试制度(即质量检验标准)不变的话,则说明如果说普通高校的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不是在下降,那就是我们对取得普通高校的学历文凭的检验的“标准” 在“降低”!正是基于此,我们应当首先为取得哪一学历层次应达到什么“水平” 制定一个新的“标准”并严格执行,然后认真思考和研究“激励”学生发奋读书的“方法”,认真研究目前这种高等教育考试对社会、对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学生成材和成为“爱因斯坦”!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
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人才是国家的未来,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出问题了,人才从何培养,国家的未来从何而来?从个人来讲,求学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也为了能过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教育应该被重视起来,而且必须被重视起来,教育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第四篇:高等教育
敬爱的党组织:
三个月党校学习结束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一个党员同志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共产党员应该是旗帜,是模范!学生党员要牢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且认真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在专业学习上有所建树,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党的组织性关系到组织活动的各个方面,党的组织工作,主要是党的各级组织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及其他组织制度,维护党风党纪;组织党员开展工作,开展社会服务和帮扶活动;对党员的发展、教育和监督管理;及时研究解决新时期党的组织建设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就目前而言,我了解到有这几个方面是比较重要的: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活动,加强党员的管理。
各级党委和部门要重视其党组织建设工作,健全组织机构,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尤其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配备好支部人员,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以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条件,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于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视纪律建设,历次党章都对党的纪律作出了明确规定。作为一个有着数千万党员的大党,没有严明的纪律作保证,就会失去战斗力,成为一盘散沙;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就能无往而不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需要认真解决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性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更为重要。
应当把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社会活动作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组织党员开展活动的内容,应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畅通民主渠道,反映群众意见和要求,开展帮扶活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因此,强化党员的学习,规定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定期进行抽查和必要考试是十分重要的。与此同时,推进党务公开和党内民主。提高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要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纳入公开范围,切实组织党员开展民主活动。还需要增强对党员的考核力度,对党员还要按党章的要求、党员参加的活动情况进行考核。对领导干部,还要进行社会道德考核。四是加强对党支部的考核,对没有按要求开展活动的支部,对支部负责人进行处理,同时,对其单位负责人也作相应处罚。五是建立党员关爱制度。如建立党员定期谈心制度,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听取党员的意见和要求。建立党内各级关爱基金制度,结合现有社会救助体系,对有困难的党员进行帮助等。
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牢记学生党员有两重身份:一是学生身份,必须学习成绩好,思想道德高尚;二是党员身份,无论在思想还是生活作风上,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生活在同学当中,就应该为同学提供真诚的服务,同时掌握身边同学的思想动态,及时向老师反映。保持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先进性,既不能脱离同学,更不能凌驾于同学之上,要密切联系同学,关心同学,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五篇:高等教育
中美双方就人文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过频繁交流。杜维明教授对高等教育的新趋向一直非常关注,时有新的见地。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七日,中国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和中国高等教育中心、清华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副校长就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问题访问美国哈佛大学。杜教授和来访的校长们就人文学和大学教育作了一次座谈。这篇文章是基于杜维明教授这次谈话的内容整理、加工、编辑而成,成稿后杜教授百忙中审阅并予以首肯。在此作者深表谢意。不过,错误之处,责任均在作者。】
近年来,高等院校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大陆普遍使用的一种称法,在美国则称为Liberal Arts Education,2 而在香港则称为“ 博雅教育”,在台湾通称为“通识教育。” 虽然不同地区对这一类教育的推广和重视出自不同的教育理念和实际需求,但是各方都一致认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高校应该注重通识教育,提供人文训练,培养人文素质。通识教育与人文学紧密相连,人文学是通识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介绍通识教育,或是博雅教育,或是素质教育时,确实离不开对人文学科的内涵的理解作一澄清。
何谓人文学? 中国大陆的学术界通常把学术领域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人文学则属社会科学之列。这种分类法与别的国家很不一样。3 在美国,学科通常分为自然科学(sciences)、人文学(humanities)和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三部分。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