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目的

时间:2019-05-12 06:43: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教育目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教育目的》。

第一篇:高等教育目的

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翰 ·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

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范·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响的“威斯康辛思想”。

大学不在训练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manhood)。大学教育在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

赫钦斯,被誉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1929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长期间,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大学是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和培养人才,并尽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齐的特殊组织,是一个学人的乐园。它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需要的(needs)。

弗兰克斯纳,美国著名教育家,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

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目标、权力中心、社群、若干种职能、为若干种顾客服务等等。整个大学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职能网络,社会在变化,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也因之变化。

克拉克·克尔,20世纪中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他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更为现代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1916年至 191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20世纪初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由教授治校,有学术自由探讨的风气。

梅贻琦,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带领清华走过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同蔡元培同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转移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编有《大学精神》一书。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杨福家,复旦大学前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首位英国大学华人校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也。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熹,南宋思想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让学生拥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有热情的心。

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简史》,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高等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实用,而是为了锻炼“纯粹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理念世界”、追求“纯粹真理”的兴趣。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大多数人担任政府官吏,少数出类拔萃的人,再以5年时间学习辩证法。这些人就成为哲学家,可以担任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职务。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西方思想的伟大创始人之一,西方高等教育机构的开创者。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费希特,德国哲学家,1810年被推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

如果大学不仅提供知识和领悟(方法),而且还教以信仰和“理想”的话,这就超越了科学与学术的界限……”很多大学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激进”的政界的人物,却要充当“政治家”式的政界的中介人,不能遵守作为义务的自律,把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作为教育的特权和当然的任务,正是这样的傲慢自大,会导致大学走进死胡同。

马克思·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他们应该站起来,四面望。

怀海德,英国哲学家,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成为英美哲学逻辑实证论的必读经典。

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它的功能是文化传播,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奥尔特加·加赛特,西班牙著名思想家,现代大众社会理论的先驱,加缪誉之为“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大学应该抛弃其研究职能,把精力集中到从事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上。

悉尼·胡克,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地被提出的地方,即应该无条件反抗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深学问。大学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为基础确立其地位的。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

布鲁贝克,美国教育哲学家,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从哲学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专著。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大学培养人,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大学培养的不是今天的人才,而是明天、后天、21世纪的人才。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在大学,理科学生学一些文科知识是很重要的,当代学科都是互相交叉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没有“跨领域”研究就没有创新,多方面的、跨领域的知识会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这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也得到了证明。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的成果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已经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带有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如果我们不尽早采取措施,我担心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

陈维昭,前台湾大学校长,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1979 年成功地分割“忠仁、忠义连体婴”,是全球第四例。

随着伦理、道德、信仰、哲学、科学的深刻变化,人类开始意识到,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这种时代趋势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此,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而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也不再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迎着风险追求进步。

李开复,曾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盟Google,担任中国区总裁一职。

五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几代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巨大。没有五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是目前所达到的状况。我更进一步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哈佛今天对美国的贡献大;中国二流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比美国二流的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大。

杨振宁,美籍华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詹姆斯.科南特,曾任哈佛大学校长。二战期间,他是组织美国科学的中心人物,包括开发原子弹。

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

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著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等。他认为宗教是“从有限中获得的对无限的感觉”,宗教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绝对依存感”。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

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诸君皆系大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马相伯,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

夫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问,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生命之所在,而可视之为一学问之国家者也。

梁启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有责任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社会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

万钢,中国科技部部长、原同济大学校长。2004年成为同济大学校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并承担了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6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决不是外国体制的翻版。

查尔斯·艾略特,哈佛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正是在他在职的四十多年里,哈佛从一个地方性的大学发展成世界顶尖的学校。

你们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你做的决定、执行的方式,即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你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你们的领导方式和你们的价值取向对英国人民也会产生影响!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这种自由包容的校风之下,长久之下北大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育了很多精英分子。尤其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可以说都是能够挺身而出,各领风骚。不但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感时、伤时、忧国的情况。

连战,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胡适引一英国教师所言)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相对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

中,时间是有限的,但它毕竟是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文化重建,价值理想、信仰的重建,本应该是大学的任务。因此,大学生的问题,正是大学教育的问题的折射;用廉价的赞颂来掩盖大学生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掩盖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

钱理群,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理论家,北京大学博士导师,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

1930年代的中国,那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留学回来的学生,都比不过那个时代培养出的人才。才、学、识和胆气都不如。这是学校的问题:那个时代的大学能容纳许多有怪癖的大师。今天的大学连我一个普通教授说几句话都容不得,大师们就算活到今天,也会被大学驱逐出去的。

张鸣,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因为和其领导之间发生了一点在他看来非常严重的冲突,被撤去主任职务。

“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这是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我想补充的是,“学问”不等于“精神”,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大学何为》。

不论是作为批评和创造的前沿,还是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或是后工业社会的“轴心组织”,由它们标示的大学形象都是相当现代的,但内蕴在这些现代形象中的,仍是那不被风暴摇撼、不受时光溶蚀的大学之魂:以超脱于任何潮流,超脱于任何阶级、派别和权力机构的独立精神去保持和发展人类自由知识和人类价值。

萧雪慧,女,伦理学者,致力于以伦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人文科学研究。现任职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著有《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如果竺可桢在、蔡元培在、童第周在,就可以是一流的。判断一所学校,我看人,不看大学。

陈丹青,当代艺术家,他的《西藏组画》被认为是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人员的积极参与——所有参与者的智力、驱动力或者承诺——这是大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当然一流的领导与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

陆登庭,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现为该校荣誉校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中国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

大学是一个赔本生意,不应该看作是要赚钱的,不应当用金钱来衡量。因为人才是整个中国最需要的,用金钱来衡量是很不应当也很不道德的事情。(大学应该)替我们国家、替全世界培养人才,培养领袖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能够推动人类认识自然界、认识世界的人才。让我们的境界能够得到提升,能够和世界上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丘成桐,“华人数学第一人”、国际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因披露国内高校海外人才引进存在漏洞而备受关注。

大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

契河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建一所大学,等于毁掉十所监狱。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鲁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杂文集《野草集》等。

在公众舆论控制的社会中,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抑或才不成为一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索尔·贝娄,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给《走向封闭的美国心灵》一书作序时这样说。

后记

大学是什么?我们用若干笔墨来追寻的这个问题一定有一个答案的,只不过对每一个人而言,可能不同。

大学应该是“精神”的,上大学却可以是功利的;当下有很多大学是功利的,我们上大学还可能是“精神”的么?

很遗憾,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我们找了很多答案,最后还是发现迷失在众多的答案当中。是因为世界本来复杂,还是大学太过深邃?

最后借一次大学辩论赛上某个辨手的总结发言来结束我们这个巨大的问题,但是请注意,在你身在大学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偷偷的爬进你的头脑,折磨你,直到你给它一个答案。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了追求大学的本质精神而着重去追求那些社会上的东西,比如工作,比如职位,比如出国、比如勾心斗角、比如尔虞我诈,可是大学偏偏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不是务实而应该很大程度上是务虚的,它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个最后的纯洁的精神乐园,它是浮华中的一片净土,是不随世风而变化的伊甸园。……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让世界告诉我们,大学的路啊,究竟通向何方? ”

回答者: wd0229-四

检举

2009-7-28 11:35 1.名人觉得大学时最高学府。只要你真的要读书。即使没有钱,也要借钱来读。

2.大学文凭很重要捏!现在有大学文凭的人可能也找不到工作。更别说没有的人了。

3.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目标、权力中心、社群、若干种职能、为若干种顾客服务等等。整个大学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职能网络,社会在变化,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也因之变化。

克拉克·克尔,20世纪中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他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更为现代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蔡元培,1916年至 1919年任北京大学校长,20世纪初中国现代大学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实行通才教育,主张健全人格,由教授治校,有学术自由探讨的风气。

梅贻琦,1931至1948年任清华大学校长,带领清华走过了第一个黄金时代。同蔡元培同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

大学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承担社会责任,转移社会风气,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能够思考解决重大问题、复杂问题的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培养各行各业的专家。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编有《大学精神》一书。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的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杨福家,复旦大学前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首位英国大学华人校长。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大学》)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也。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朱熹,南宋思想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

大学教育除了给人以专业知识外,还应让学生拥有一个清楚的头脑,一颗有热情的心。

冯友兰,中国当代哲学家,著有《中国哲学简史》,是了解中国哲学的首选读本。

高等教育学习的目的不在实用,而是为了锻炼“纯粹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理念世界”、追求“纯粹真理”的兴趣。这个阶段的教育结束后,大多数人担任政府官吏,少数出类拔萃的人,再以5年时间学习辩证法。这些人就成为哲学家,可以担任国家最高统治者的职务。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西方思想的伟大创始人之一,西方高等教育机构的开创者。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即以人为本。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费希特,德国哲学家,1810年被推选为柏林大学首任校长。

如果大学不仅提供知识和领悟(方法),而且还教以信仰和“理想”的话,这就超越了科学与学术的界限……”很多大学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激进”的政界的人物,却要充当“政治家”式的政界的中介人,不能遵守作为义务的自律,把培养学生特定的政治信仰和世界观作为教育的特权和当然的任务,正是这样的傲慢自大,会导致大学走进死胡同。

马克思·韦伯,社会行动理论的首倡者和理解的社会学的奠基人,近现代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

在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他们应该站起来,四面望。

怀海德,英国哲学家,与罗素合著的《数学原理》成为英美哲学逻辑实证论的必读经典。

大学作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目的是让几乎所有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它的功能是文化传播,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

奥尔特加·加赛特,西班牙著名思想家,现代大众社会理论的先驱,加缪誉之为“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大学应该抛弃其研究职能,把精力集中到从事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上。

悉尼·胡克,法兰克福学派著名学者,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

大学与所有类型的研究机构不同,它原则上是真理,人的本质,人类,人的形态的历史等等问题应该独立、无条件地被提出的地方,即应该无条件反抗和提出不同意见的地方。

德里达,当代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思潮创始人。

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高深学问。大学是以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高等教育哲学为基础确立其地位的。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

布鲁贝克,美国教育哲学家,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哲学》是西方第一部从哲学角度对高等教育进行研究的专著。

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中国科学家,火箭专家,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使人们净化个人的心灵,陶冶个人的情操,培养个人的善良美德,在于团结群众,教育群众,弃旧扬新,从而使人们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大学培养人,不仅仅要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而且更应该站在市场经济的前面,站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去引导市场经济,引导社会发展。大学培养的不是今天的人才,而是明天、后天、21世纪的人才。

杨叔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在大学,理科学生学一些文科知识是很重要的,当代学科都是互相交叉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没有“跨领域”研究就没有创新,多方面的、跨领域的知识会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这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也得到了证明。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的成果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过去几十年台湾的迅速工业化和商业化已经使我们的大学校园带有一种明显的实用主义气息……如果我们不尽早采取措施,我担心大学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精神会丧失殆尽,大学会降格为一种庸俗的教育场所。

陈维昭,前台湾大学校长,台湾大学医学院教授。1979 年成功地分割“忠仁、忠义连体婴”,是全球第四例。

随着伦理、道德、信仰、哲学、科学的深刻变化,人类开始意识到,未来将不再是过去的重演。这种时代趋势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影响。从此,教育的指向不再是重复僵硬的知识或真理,而是创新。而大学最重要的品质也不再是守旧的稳定,而是迎着风险追求进步。

李开复,曾创立微软亚洲研究院。2005年7月加盟Google,担任中国区总裁一职。

五十多年来中国的大学培养了几代毕业生,他们对国家的贡献是无法估价的巨大。没有五十多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贡献,今天的中国不可能是目前所达到的状况。我更进一步认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比哈佛今天对美国的贡献大;中国二流的大学对中国的贡献,也比美国二流的大学对美国的贡献大。

杨振宁,美籍华人,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

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一所真正伟大的学校,应该犹如一个核心,能聚集来自各地的自由思想者。詹姆斯.科南特,曾任哈佛大学校长。二战期间,他是组织美国科学的中心人物,包括开发原子弹。

大学的目的并不在于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在于为其养成科学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无法靠强制,只能在自由中产生。

施莱尔马赫,德国哲学家,著有《论宗教》、《基督教信仰》等。他认为宗教是“从有限中获得的对无限的感觉”,宗教就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绝对依存感”。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教育,是人们遗忘了所有学校灌输的知识后,仍能留存的东西。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学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

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诸君皆系大学生,然所谓大学者,非校舍之大之谓,非学生年龄之大之谓,亦非教员薪水之大之谓,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

马相伯,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1905年创办复旦公学,并两度担任该校校长(监督)。

夫大学校之目的,既在研究高深之学问,大学校之学课,又复网罗人类一切之系统智识,则大学校不仅为一国高等教育之总机关,实一国学问生命之所在,而可视之为一学问之国家者也。

梁启超,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大学有责任成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成为社会探索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不谋求成为一个利益集团。

万钢,中国科技部部长、原同济大学校长。2004年成为同济大学校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并承担了燃料电池轿车项目。

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它不同于棉纺厂,运营6个月就可以满足一种迫切需要。一所大学不是靠多在报纸上发表一些社论,大量发布广告,或多拍几封电报就能建立起来的。美国的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决不是外国体制的翻版。

查尔斯·艾略特,哈佛历史上最杰出的校长,正是在他在职的四十多年里,哈佛从一个地方性的大学发展成世界顶尖的学校。

你们学生是中国的未来,你做的决定、执行的方式,即将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你们是这个国家未来的领导人,你们的领导方式和你们的价值取向对英国人民也会产生影响!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这种自由包容的校风之下,长久之下北大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培育了很多精英分子。尤其在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可以说都是能够挺身而出,各领风骚。不但为整个国家民族和社会做了很大的贡献,尤其是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那种感时、伤时、忧国的情况。

连战,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

一国之大学,乃一国文学思想之中心,无之则所谓新文学新知识无所附丽。国之先务,莫大于是。(胡适引一英国教师所言)

胡适,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

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相对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时间是有限的,但它毕竟是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

季羡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文化重建,价值理想、信仰的重建,本应该是大学的任务。因此,大学生的问题,正是大学教育的问题的折射;用廉价的赞颂来掩盖大学生的问题,其实质就是要掩盖中国大学教育的问题。

钱理群,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理论家,北京大学博士导师,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为研究方向,写下了大量研究著作。

1930年代的中国,那是中国大学的黄金时代,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培养的、留学回来的学生,都比不过那个时代培养出的人才。才、学、识和胆气都不如。这是学校的问题:那个时代的大学能容纳许多有怪癖的大师。今天的大学连我一个普通教授说几句话都容不得,大师们就算活到今天,也会被大学驱逐出去的。

张鸣,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因为和其领导之间发生了一点在他看来非常严重的冲突,被撤去主任职务。

“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这是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我想补充的是,“学问”不等于“精神”,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还得看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教授,著有《大学何为》。

不论是作为批评和创造的前沿,还是追求真理的“民主机构”,或是后工业社会的“轴心组织”,由它们标示的大学形象都是相当现代的,但内蕴在这些现代形象中的,仍是那不被风暴摇撼、不受时光溶蚀的大学之魂:以超脱于任何潮流,超脱于任何阶级、派别和权力机构的独立精神去保持和发展人类自由知识和人类价值。

萧雪慧,女,伦理学者,致力于以伦理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人文科学研究。现任职于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著有《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如果竺可桢在、蔡元培在、童第周在,就可以是一流的。判断一所学校,我看人,不看大学。

陈丹青,当代艺术家,他的《西藏组画》被认为是文革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人员的积极参与——所有参与者的智力、驱动力或者承诺——这是大学走向成功的关键。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师资,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学生,一流的设施,当然一流的领导与管理更是成功的要素。

陆登庭,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现为该校荣誉校长。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中国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再别康桥》。

大学是一个赔本生意,不应该看作是要赚钱的,不应当用金钱来衡量。因为人才是整个中国最需要的,用金钱来衡量是很不应当也很不道德的事情。(大学应该)替我们国家、替全世界培养人才,培养领袖人才,培养能够为社会服务的人才,培养能够推动人类认识自然界、认识世界的人才。让我们的境界能够得到提升,能够和世界上的文化结合起来,这才是大学应该做的事情。

丘成桐,“华人数学第一人”、国际最顶尖的数学家之一。因披露国内高校海外人才引进存在漏洞而备受关注。

大学能培养一切能力,包括愚蠢。

契河夫,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建一所大学,等于毁掉十所监狱。

雨果,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

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

鲁迅,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狂人日记》,杂文集《野草集》等。

在公众舆论控制的社会中,大学应当成为一个精神的岛屿。有了这个精神岛屿,大学才不会沦为一个精神荒芜的世俗之地,抑或才不成为一个人心浮躁、追名逐利的市肆里巷。

索尔·贝娄,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给《走向封闭的美国心灵》一书作序时这样说。

后记

大学是什么?我们用若干笔墨来追寻的这个问题一定有一个答案的,只不过对每一个人而言,可能不同。

大学应该是“精神”的,上大学却可以是功利的;当下有很多大学是功利的,我们上大学还可能是“精神”的么?

很遗憾,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但是却无法回答;我们找了很多答案,最后还是发现迷失在众多的答案当中。是因为世界本来复杂,还是大学太过深邃?

最后借一次大学辩论赛上某个辨手的总结发言来结束我们这个巨大的问题,但是请注意,在你身在大学的一千多个日子里,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大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会偷偷的爬进你的头脑,折磨你,直到你给它一个答案。

“作为这个时代的一名大学生,我们很容易就忘记了追求大学的本质精神而着重去追求那些社会上的东西,比如工作,比如职位,比如出国、比如勾心斗角、比如尔虞我诈,可是大学偏偏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它不是务实而应该很大程度上是务虚的,它为每个即将走上社会的人们提供一个最后的纯洁的精神乐园,它是浮华中的一片净土,是不随世风而变化的伊甸园。……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好吗,让世界告诉我们,大学的路啊,究竟通向何方? ”

第二篇:高等教育中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这次变革正在力图摒弃以往和现代教育要求相违背的教育观念,针对过去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比如把“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变成“交流式”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把“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学习”等等。理解性教学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它以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创造为支点,试图在学生的行为和全面发展上产生持久的影响。所以,促进理解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是当前教育一个突出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理解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信息社会对创新人才的新需求,我国高等教育沿袭传统教学强调基础知识、技能的巩固,强调教师、课堂和教材的作用逐步显露其弊端。学生虽然知识系统扎实,应试能力较强,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反思。一些报告显示,在专业教育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常常难以迁移到实际的工作场所中。学生常常忘记大量所学的内容,或者对于如何将他们所记住的知识用于实践没有把握。此外,尽管情感在许多专业领域中深味中药,但却普遍地为许多专业教育课程所忽视。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高等教育中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期给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建议。

“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鼓励他们将课堂活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也许不少教育工作者认为,这个模式的有些方面也是他们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应用的,但这个模式试图帮助教学工作者思考教学中容易忽略的东西,思考如何把各个部分相结合,帮助学生促进理解。

这个模式主要主要有9个部分组成:导言、问题、学习目标、资源、成果展示、引导性问题、参与性评估、反馈与反思以及总结。

一、导言

每一个课堂都有一个起点,或者是向学生介绍这堂课的内容与活动的一小段时间。在一过程期间,需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明确告知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将学会什么,要学会本堂课的内容需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和技巧;还需要向学生介绍本单元内容的焦点问题,并将问题与实际工作场所的现实的学习目标连接起来。

二、焦点问题

一种较好的课堂教学设计都是面对具有高影响力的焦点问题来构建的。高影响力的焦点问题是一种具有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许多人共同关注的、能对绝大部分人都产生潜在影响的问题。这类问题中的某些问题是结构性较强的问题,有些是难以界定的、纷乱复杂的问题。其表现形式[1]有:

(1)泥沼型问题(包括大量次级问题的复杂而凌乱的问题)。

(2)两难型问题(虽然我们知道什么是错的,但是却面临着要在包括牺牲或交换个人或团队的重要目标为代价的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的困境)。

(3)常规型问题(大多数人每年都要遇到的问题,如学生分班、课程安排等)。

(4)实施型问题(实施一项新的政策或计划,必须要解决如何保证成功地实施这一政策和计划的问题)。

三、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标志着期待学生通过本方案所能理解的知识和技能。理解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指的是深刻领会那些抽象的、概念性内容,而不仅仅指掌握一些具体东西。通过理解,可以把个别的事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理解还指一种在具体环境中灵活运用技能的能力;而不是像在考试中以一种照本宣科的方式再现知识。所以,当要求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时,我们并不是在讲一些冗余的废话。此时,我们所追求的是让他们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灵活的运用知识,同时还要求他们对知识的背景给予理解与把握。即是力求让学生灵活掌握条件化的知识,而不是僵硬的、死的知识。

我们以前表达的学习目标既不具体也不明确,仅仅是泛泛地表达出纲要性的东西。没有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什么?如何理解?例如这种表达:“学生将理解目标编写方法”。这种表达揭示出应当理解什么。但是,它却没有能够深入到具体的内容,同时也很少提供具体方法及评价措施以证明实现了以上理解。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能够清晰地表达理解目标的方式。理解性教学目标应该清楚而具体,同时进一步阐明为该目标而应当做的工作。例如,“通过历史与社会的分析,再加上其个体主动性的发挥,学生应当理解,内战是国家与邦联势力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浸透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存在。”

四、信息与资源

由于现在的教学改革强调教师不再是充当信息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条件化的知识并能灵活应用。所以,现代的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基于问题的学习,学生和教师共同收集信息。当然教师要协调好学习环境以确保学生使用最好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和利用必要的知识。对于每一堂课而言,学生会得到下列资源的一种或几种:书籍、文章、电影等视音频资料、专家教师、教授、教学管理人员等。资源的具体性质取决于理解性学习目标、反映内容的焦点问题以及最终绩效或成果展示。

由于学生常常是带着特定的知识经验来参与新内容的学习,所以应当鼓励学生与他们自己的协作小组一起编写现有的资源目录,鼓励他们去采掘这些资源,而且还应鼓励他们利用自己所在学习社区中的材料和人脉,并运用他们从其他课程或领域中获得有用的东西。

五、成果展示

有效的教学设计都是通过某种表演(如,口头报告、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研讨会等)、成果(如,备忘录、电子档案、个人博客、群体博客、互动空间等)等达到深度理解的。这些经历和焦点问题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收获发挥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过程的时候要相当谨慎地选择个人和小组的成果或表演方式,或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较为熟悉有效的成果展示方式。通过不同的成果展示,人人都能通过参与来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能。

这些成果将确保推动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处理一些问题,也包括通过他人才能得到结果的问题。小组成果的产生要求小组成员通过协商达成一致,最终形成群体的决定。在有关问题是什么和应当怎样处理方面去面对种种不同的观点,判断应该怎样组织起来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成果。这些成果为小组的努力、学习的激励性提供了着眼点,也为教师和小组成员判断他们工作的绩效提供了依据。

六、引导性问题

问题是通向理解的途径。对于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其答案并不是靠呈现、讲述,而是通过我们的所作所为显示出来的。问题常常作为一种标准,决定着学生素质的现状及他们理解的程度。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要提供给学生若干引导性问题,把学生的学习层层引向深入。这些问题发挥的作用是:①引导学生指向关键性的概念;②帮助学生全面思考问题;③激励学生以多种观点来看待问题。当然学生可以选择他们看来对其重要的问题进行讨论。不管学生选择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会使得单元设计更具连贯性,同时使学生更智慧地发挥他们的作用。没有这些支撑性、引导性的问题,学生就会只是流于进行了一系列彼此无关的孤立活动,结果可能阻碍了对重要观念的理解与掌握。对于学生选择如何利用这些问题,完全由他们自己决定。

七、参与性评估

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为学生划分出若干等级,而是为下一步有效教学提供一些真实数据和资料。学习者既是学习的消费者也是学习的生成着,让他们参与评价能够更好地认识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没有理解的东西。

八、反馈与反思

通过参与性评估,教师及时提供指导反馈建议,否则学生很容易形成错误的概念或误解。当学生接受适当的及时反馈时,对他们自己的认识过程进行反思并及时纠正错误观念或不良行为,这样,他们学习的有效性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鉴于反馈对学习的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需要提供更多有启发性的点评来替代指导性和纠错性的反馈,并与开始呈现的焦点问题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引导学生把认识引向深入,进入下一轮的学习。

九、总结

总结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在以往的课堂教学小结中,教师或者是仅仅在课堂结束之前问一两个问题,或者对知识要点进行简单概述,这些并不能促进学生理解性学习。这一环节应该既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了解哪些知识已经理解,哪些知识还有待于深入理解,又可以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就感,可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单元知识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既要总结各个同学和小组的优秀表现,还要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明确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

致力于促进学生理解为目标的教学设计,通过焦点问题和实际问题激发他们的新思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它要求指导学生对抽象的观念进行深层次的探询,从而使这些观念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以理解为目标的教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一直是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但很多研究表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教育最重要、同时也是最难以掌握的目标之一。“理解”的确给教育工作者出了一大堆的复杂难题:到底什么是“理解”?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应该理解哪些事物?我们如何得知学生的理解程度?又如何一直支持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也正是这些问题激励着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实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创建的模式不是一个僵化的模板等着教师去套用,而是一个能够容纳教师的灵活改造、不断反思、持续改进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充满了变化、惊喜、新的发现和自身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埃德加·莫兰.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3.格兰特·威金斯(GrantWiggins)杰伊·麦克泰.理解力的培养与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7

4.彼得梅·圣吉,郭进隆译[M].第五项修炼.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7.9

5.张群.“为理解的教学”摭谈.上海教育科研[J],2006;(6)

6.郝明君.诠释学视野下的理解教学:特征及意义.当代教育科学[J],2006;(10)

第三篇:高等教育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和动物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以分为理特性两个方面。

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过程。认识过程是指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像、思维和言语等。

4.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存在一下稳定的、经常出现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的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观念,新学习的观念归属于旧知识而得到理解,新旧知识所构成的从属关系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

种迫切要求了解的心情,大学生也不例外。学习过程中的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让学生知晓自己的学习结果,不仅能够使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而且能够提高其学习热情,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是在丰富多彩、新颖的教学内容中得到激发的。在保证教学内容新颖性的前提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五)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竞赛是按照人们自尊的需要、获得成功的需要而激发人们奋发努力、力求上进的一种手段。它被认为是有助于提高工件,但知识的掌握并非创造性地充分条件。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对学科知识的探索态度。

2、有意识传授创造技法。常见的技巧有缺点列举训练、充分利用已有信息进行推理和联想训练、图形想象训练等。

3、协助发展自我管理的技巧。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主要涉及对认知资源、环境、时间三方面的管理。

(二)激发创造性动机。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确立目标和意图;(2)激发好奇和探索;(3)鼓励自我竞争。

(三)塑造创造性人格。

1、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确立创造的信念习又称为“总括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一个概括或包容程度比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是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特有的命题既非上位关系又非下位关系,是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46.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区别:定义不同、测量方式不同、表征形式不同、意识控制角度不同、习得与遗忘速度不同。

47.变式是促进概括化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指改变非本质属性以保持本质属性的概念正例的变化。

48.策略性知识的一般掌握过程:陈述性知识阶段、转化阶段、元认知阶段。

策略、调节策略。

:目标、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障碍、方法。

51.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解决活动一般包括两类思维搜索策略:算法式和启发式。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53.一般而言,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适中的情绪激动水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54.有效问题解决者的特征:在擅长的领域内表现突出、以较大的单元加工信息、能迅速处理有意义的信息、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善于变化问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极作用。

第五,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以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5、论述: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许多情况况下,大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学什么和如何学。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何学到什么程度,使大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成功地解决问题。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有一

作效率、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强烈诱因。

6、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策略。

一、动机激发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的激励作用;及时修正学生的动机归因,以促进学生自愿生成意义的习惯;告知其知识技能的应用价值,唤起学生的关注和重视。

二、注意选择策略。采用符号标志技术;精心设计板书和直观材料的呈现方式;按知觉规律提供刺激。

三、复述策略。在新课的导言,讲授中的知识穿插以及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已经学过的知识等都是复述策略的具体表现。

四、意义构建策略。主要包括精加工、设计组织者、鼓励猜测、及时反馈等多种形式。

五、认知结构优化策略。经常指导学生归纳和整理学生所学知识;指导学生打破章节系统归纳方法性知识;加强抽象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练习;提高课堂提问艺术,多提指向知识结构问题。

7、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一)一次只教少量的策略。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有效地策略性教学一次最好只教少量的策略性知识,否则就可能出现贪多部消化的现象,容易出现策略掌握的的知识化倾向,而不能有效地运用于自己的学习中。

(二)教会自我监控。当学生执行策略和完成学习任务时,他们应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教会他们尝试进行补救。

(三)在教授策略性知识的同时教会反思。教师既可以通过提供策略可以应用的情景,使学生有充分的应用体验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提醒学生注意他们所使用策略的使用场合是否合适等反思途径来完成。

(四)激发维持的学生动机。如果学生意识到策略的确提高了他们的成绩,就可能得到激励,就可能倾向于继续使用策略。而且也应引导学生懂得,通过采用成功的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他们也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

(五)在具体情境中教授策略。策略知识的应用离不开具体学科内容的支持。

(六)长期教学。众多研究表明,复杂的信息加工所涉及的许多策略必须经过充分练习才能掌握。

8、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一)完善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认知结构。

1、帮助学生获取有关领域的知识。丰富的领域知识被看作是个体进行创造活动俄必要条

(四)创设创造性环境。

1、给学生提供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

2、给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

9、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1)开展宣传活动,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理念;(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5)对教职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

(二)大学生要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1)学习负担要适量;(2)生活节奏要合理;(3)用脑要科学。

3、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1)培养个人的幽默感;(2)增强生活适应能力。

第四篇:高等教育

1.高等教育作为第三级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教育,在三级教育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

2.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的专业教育,有别于以普通教育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和以职业训练为目的的职业教育。

3.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大学,后来历经发展,主要是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的不断转型.4.普通高等学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统招生),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

5.高等层次岗位培训、大学后继续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点,学历教育是成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6.远程网络教育和传统教学方式不同,主要通过远程教育实施教学

7.中国近代开办的第一所具有大学雏形高校 “天津中西学堂头等学堂”。

8.1898年在维新运动中孕育、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由政府正式开办的第一所最完备的公立大学。

9.构成大学亚文化的价值与促进文化发展的价值

10.高等教育价值的基本属性:精神价值

11.高等教育的价值体系:高等教育的个人价值、高等教育的文化价值、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2.行而上学层面就是大学精神: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3.操作层面就是大学制度: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和学生自治

14创造精神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15.自由精神表现为学术自由,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16.培养的人才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7.开展的科学研究始终占据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18.产出的成果时常引领着科技发展的方向,往往在激烈的高科技国际竞争中扮演着国家代表队的角色.1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20.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学习方案、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2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2.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3.美国大多数大学的管理组织都由大学董事会、评议会及教授会等组成。多数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内部普遍采取校、院、系三级管理方式,学术行政两权分开

24.大学的治理结构一般设立三个独立机构:校董会、校务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

25.自治的理念;个人自治;对外自治;校内自治

26.在12~13世纪之间,大学开始出现。最早的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著名的有法国巴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

27.扩张中的高等教育:

1、规模化

2、中心化

3、综合化

4、国际化

5、职业化

6、终生化

7、多元化

论述题

1.可能的战略选择: 以人为本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

2.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质量与均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时间表;职业教育面向就业和市场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和体制创新;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步骤

第五篇: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现状

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考试,主要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五种形式。在除远程教育、研究生教育之外的高等教育考试形式中,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入学须经过“入学”考试,即有关高等学校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考试“选拔”学生,学生只有通过相应考试才可获得进入某一学校接受高等教育的资格,因此也称为“选拔性”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学生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即学生“入学”无须参加考试,但其只有通过国家设置的专业考试计划的全部课程,才可获得相应的毕业文凭。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方面还存在着错误;我国的高等教育考试,在“策略”和“技巧”上,也还“相当不科学”!

教育高中阶段的“紧”(学习节奏和心理状态上的紧张)和高等教育阶段的“松”(学习环境、制度和学生心理上的“松懈”),客观上形成了两个基阶段的“松”与“紧”巨大的“反差”。这种不良现象不但影响学生自己素质的提高,还不利于学生“意志”、“创新意识”、“艰

苦朴素的作风”、“公仆精神”的培养,使教育目标和目的难以实现。当然,高校的“扩招”的确使我国高校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利用学生所交的“建校费”得到了“蓬勃发展” 和“规模”的空前扩大。这当然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如果我们不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测定”学生的“水平”,即用“约束”、“激励”的方法来使学生发奋读书和搞科研,则学生就会感到“没有压力”,而没有“压力”也就当然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当然也就没有了“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但是,青年学生决不会自己“束缚”自己的“精力”,他们会把固有的“精力”用到其他方面如“谈恋爱、结婚、泡‘网吧’、搞‘**’———”!因此,我们不能为了“收费”而将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普通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人才” 的“倍增” 和普通高等教育正在“趋于公平”,而不看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和学历文凭的“实际价值” 在急速降低这一事实;只是沿着我国已经走了很多年的老路“轻车熟路”地向前走,不去很好地了解和研究西方不良文化的渗透对我国现在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以及我国现在的大学是

“如何教学生”、“学生又学到了多少东西”!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教学条件(主要是师资)”未提高或少有提高、“高校大量扩招” 而考试制度(即质量检验标准)不变的话,则说明如果说普通高校的学历文凭的“含金量”不是在下降,那就是我们对取得普通高校的学历文凭的检验的“标准” 在“降低”!正是基于此,我们应当首先为取得哪一学历层次应达到什么“水平” 制定一个新的“标准”并严格执行,然后认真思考和研究“激励”学生发奋读书的“方法”,认真研究目前这种高等教育考试对社会、对国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促使学生成材和成为“爱因斯坦”!

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以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

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人才是国家的未来,而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高等教育出问题了,人才从何培养,国家的未来从何而来?从个人来讲,求学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也为了能过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能更好的生活。教育应该被重视起来,而且必须被重视起来,教育制度改革刻不容缓。

下载高等教育目的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教育目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

    敬爱的党组织:三个月党校学习结束了,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了解到如何做一名合格党员,一个党员同志在社会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共产党员应该是旗帜,是模范!学生党员要牢记“三个代表”......

    高等教育

    中美双方就人文教育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有过频繁交流。 杜维明教授对高等教育的新趋向一直非常关注,时有新的见地。 二零零二年九月十七日,中国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凤泰和中......

    目 录[范文]

    目 录 一、汇报材料 1、太和镇2015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2、太和镇2015年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自查自纠报告 3、太和镇农民负担执法检查统计表 4、22村自查报告 5......

    目标书

    工会委员会办公室二O一四年目标责任书 一、综合目标 1、认真学习等级医院创建标准,开展创建活动,按创建办的分工,年底基本条款C级达标率90﹪,核心条款C级达标率100﹪. 2、做好安全生......

    目 录范文合集

    目录一、 五十年前的农校生活 (1) 部分毕业提词青春之歌 廖金华姚庆龙蔡元藻高天寿 (2)部分老师,同学四十六年前的照片 二、2008年第一次聚会玉溪县 发起人:刘素英,申绍英高凤琼 潘......

    成人高等教育

    2014河南成人高等教育报名进行中。。。。。。。 招生对象: 1. 凡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在职从业人员、社会青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高中起点的本、专科专业; 2. 报考......

    美国高等教育

    美国高等教育 谈起美国高等教育,我们都会想到哈佛、麻省理工这样的世界名校,想到现在愈演愈烈的赴美留学热。毫无疑问,美国高等教育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多方面代表着未来发......

    高等教育现代化

    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姓名:付铭 专业:公共事业管理学号:110105050016 目录: (一)高等教育人群就业现状 (二)高等教育人群就业难现状分析 (三)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现状 (四)我国高等教育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