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4:24: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第一篇: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 读后感 最近我拜读了著名无产阶级领袖马克思的作品资本论,虽然只是看了第一章的一些皮毛,更没有深刻的思想去联系社会经济。但是相对于高中里政治课上枯燥地死记硬背来说,现在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对于商品和劳动的看法,马克思在第一章就是一商品和货币作为研究对象的,在读完第一章之后,我概念中的“商品”不再是印象中摆放在商店橱柜中或网上放着照片让人挑选里的物品,它甚至可以是服务员的端茶倒水,可以是一个首席理发师三个小时的精剪,甚至可以是流通中的货币。因为商品的概念不仅仅是其本身有价值,而是他可以通过交换而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因此我们评判商品的时候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实物,而是看他是否具有价值并且通过交换而具有了使用价值。比如一顿美味的晚餐比一顿原材料相同但平淡无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感觉得到的东西。因此,服务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但是同时也不能只是单纯为别人,就像封建社会中农民给地主交租的粮食,并不因为是为别人生产的,就成为商品。而在这里就是一个第一章非常关键的概念“二重性”的引入——在整个第一章的概念中,“二重性”无疑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铺垫概念——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人类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

说到商品不得不提到劳动。第一章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那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唯一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也只有劳动才能产生更多的生产资料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而劳动又分为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比如在一个公司中,上层管理人员并不会在工厂的流水线前进行操作,他们要做的是安排和管理,及脑力劳动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而公司的员工则要通过体力劳动而产生价值,这就是具体劳动。如果这样说的话那“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这句话是对的,因为凝结在商品中的都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但是为什么社会中上层和底层的差距这么大呢,体力劳动者通常要比脑力劳动者付出多得多的劳动,所谓的“剥削”——一些上层的资本占有者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为不同的使用价值定义不同的价格。他们通常把自己的抽象劳动的价值定义地高得多,而在物质的交流过程中,总会有人的劳动被低估,比如一些底层的体力劳动者——他本身绝对不会是资本的占有者,也不会是社会的强势群体。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公平之处的真相,而马克思的最终理想主义就是要建立一个公平的社会主义社会,从而摆脱这种不公平现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皮毛看法,而且建设大同社会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努力。

其次,通过对第一章的理解,我对货币的看法也发生了重大的改观,知道了货币不再是单纯的金银或是我们所用的纸币,货币是一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的衡量工具。小时候家里穷,总想着国家每个月的工资为什么不多发点,现在想来十分汗颜。货币发行量是一门大学问,货币多了也会导致通货膨胀购买力下降,想当年民国时期爆发过通货膨胀的灾难,上街买菜都要扛着一包包的金圆纸币,而人人的富裕程度确是低的出奇,一个国家如果不顾自身的国庆和购买力胡乱发行货币将会影响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这种影响比硝烟弥漫,血肉模糊的战场更恐怖。

除了这些书中马克思的观点以外,我对他研究哲学的论证方法也非常赞赏。马克思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不仅仅是用例证来举例论证,而且使用了辩证否定的哲学观。马克思非常重视《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而这一章,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尤其是价值形式这一部分,比较抽象,又不易理解。恩格斯曾致信马克思说,“谁能辩证思维,谁就能理解它。

在对于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矛盾的两个方面。马克思指出,“相对价值形式和

等价形式是统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极。这两种形式总是分配在通过价值表现互相发生关系的不同的商品上。”统一价值表现的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一方面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割,这方面是矛盾规律的同一性;另一方面是同一价值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也就是对立性。同一和对立,构成矛盾规律的两个方面。举例来说,在讲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时,马克思提出一个论题:“一只羊和十只羊的价值量一样”这个完全无法证明的论题,但是这个论题又是从他的理论上提出的,在读者无法理解的时候马克思又在书中强调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分配在一只羊和十只羊上的时间不同”,这是一种先立后破,破而后立的论证方法,充分展示出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的矛盾观。中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非常看重这本资本论,曾经四次通读三大卷仅对其进行批注,而毛主席所作《矛盾论》,正是根据书中的辩证否定的唯物主义哲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也正是根据这样的科学方法为中国革命制定路线和政策,指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

读了《资本论》第一章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其辩证否定的哲学思想也有了一定的感悟,但是这些还只是面上的,其深刻指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全读懂,今后的学习道路是非常漫长的,但是我相信 有了这样一个好的开端,我一定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收获。

第二篇:《资本论》卷一资本的生产过程 读后感

《资本论》卷一资本的生产过程 读后感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海尔布伦纳和莱斯特·瑟罗曾经说过:“在世界伟大的思想家的行列里,马克思毫无疑问是属于其中的一员。”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一本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的崇高信仰,也是他发现的发展规律的结晶。

这几天我读完了《资本论》的卷一———资本的生产过程。卷一主要包括商品和货币、剩余价值、工资以及资本的积累过程等内容。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一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卷一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好像看来是一种非常公平,互利共赢的东西。读完卷一后我才明白,真实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劳动力的消费过程,同时就是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力的消费,就和其他商品的消费是一样的。资本家付给劳动力的工资仅仅只是他的劳动力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使用价值。

二是关于资本的介绍。资本是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依靠剥削工人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极其残酷的效益原则为中心,它毫不留情地驱逐低效的劳动力,毫不在意他们的死活。懂得了资本主义社会是残酷的,是带有剥削性质的。

三是资本的积累过程。马克思也剖析了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明确了社会不能停止消费,也不能停止生产,资本的原始积累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的历史阶段中,通过暴力使直接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由此使货币财富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论》中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是如何剥削工人。懂得了资本是如何交易。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肮脏的权钱交易,血淋淋的暴力犯罪。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但是也很明确的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在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时期。究竟谁对谁错,恐怕现在谁也不知道。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通过学习《资本论》来加深对当前的经济危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以上,是我此次阅读《资本论》卷一的一点感想!

第三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经济学院

09投资2班 朱亚宇

学号:2009200089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我本科阶段读过的一本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许多学者批判否定,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在我看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出了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第一,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又被称为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从事的劳动可称为服务性劳动。第三产业问题,是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而抽象掉的经济现象。第三产业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的迅速发展,则是马克思未曾预料到的经济现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一些新兴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已达60%~70%。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到GDP的1/3以上,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大提高,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比重日益增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服务性劳动是否是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否都创造价值? 第二,科学研究劳动。当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在进人知识经济、新经济时代更是如此。科研人才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科技对生产的装备应用程度和在经济生活的普及程度,早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科学研究工作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生产经营中通过提高已有产品的生产效率或发明出新的产品,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使全社会的商品价值总量大大增加。如果坚持认为所有科学研究方面的劳动都不创造价值,就会严重压抑和打击这些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与当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相适应,马克思重在研究和论述物质生产劳动。马克思也提过精神生产力这一概念,但没有进一步研究和论述。现代经济条件下,人们物质生活的消费得到了较大的满足,消费结构从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满足和享受,精神产品的生产部门得到很大发展,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生产任务,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精神劳动是一种艰辛的、探索性的复杂劳动,它创造了精神产品,而这种精神产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僻求。对于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应当把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作为重要的课题来研究和探讨。

第四,经管管理劳动。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范围扩大,产品日益精细、丰富,就越来越需要科学的组织与管理,经营管理劳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在现代高科技时代,对管理的要求更高.,现代经济社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专门化的知识储备。同普通工人的简单劳动相比,管理活动是管理人员从事的复杂劳动,管理劳动不是一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高级的脑力劳动。因此管理劳动不仅创造价值,而且随着社会进步,其创造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普通劳动者的劳动。

所以,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可行的必要的。(一)劳动价值论中的经济范畴会随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马克思同历史上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方法论上的重要分水岭在于:马克思认为,经济范畴是经济现实关系的科学抽象,而随着经济的现实关系的变化,经济范畴也应当相应发生变化。马克思指出,从方法论的角度看,经济生活、社会经济结构、生产方式都不是结晶体,而是一个变化的机体。因而,人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变化规律的范畴,也不是永恒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和否定的过程中。有些经济范畴的内涵,会随着经济现实的变化不断更新其内容和性质,有些经济范畴只说明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现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实质上它已不再适用,这时它只会作为人们认识经济现象的历史痕迹保留下来,而一些新的经济范畴会代替旧的经济范畴。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是立足于商品经济社会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理论反映。没有商品经济社会的存在,就不可能有劳动价值论。我们应该看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是长期的、有阶段性的,这一发展过程必然决定着劳动价值论要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地向前推进。所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商品经济现实关系的一种确切反映,是科学体系发展的必然途径。(二)马克思为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和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有关生产劳动的论述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启示,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留下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他接着说,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马克思指出,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马克思又同时指出,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他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上面论述表明:马克思关于生产劳动范畴的内涵也是随其研究问题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生产劳动这一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社会化大生产总体劳动中,生产劳动的范围不只是直接生产物质产品的劳动,还包括不一定要自己动手的科研、管理工作等。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一定的交换价值。在今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必须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几十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争论取得的重大进展。为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明了方向,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财富,为创新劳动价值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四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原创)

我选读的是马克思先生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的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选读该章节的原由是在课堂上老师关于价值增殖过程的阐述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在关于劳动力和价值增殖过程方面的阐述与以往我对价值的产生过程的主观臆断相去甚远,因此我决定选读这一章节的内容,希望对此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

在选定这个章节之前,我阅读了前面的序言并粗略阅读了前四个章节。马克思先生的一些观点与我自己的主观臆断出入甚多。例如在我之前的主观认识中,商品的价值与生产力的关系即便不是正相关也不是成反比的。在《资本论》第一章商品的最后,作者明确的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向上追溯可以看出作者的逻辑是这样的:生产力升高→劳动时间减少→物品劳动量减小→物品价值减小。我可以理解和认同作者的观点,现在看来我之前的观点完全是主观臆断并没有深入思考本质,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逻辑推理作为依托。作者在经济学上研究深入和细致是在令人惊叹。

关于劳动过程,我认为作者的思路是这样的:劳动作为商品被资本家从劳动力手中购买,然后资本家指挥并使用劳动力的劳动将其表现在所创造出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中,其过程的本质是通过劳动资料将劳动力的劳动作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面去。在这里我的理解是劳动力的劳动是商品并在劳动过程中被消耗,其价值转移到劳动成果即劳动过程产生的商品中去。

在关于价值增值过程的阐述中,作者认为资本家为了获得收益,在生产过程中除了生产价值之外,还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在劳动过程中原料吸收一定量的劳动成为产品,劳动也由此从运动形式转为物质形式。

“每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物化在其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刚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太能理解。因为我认为除了劳动量的价值之外还因该有原始的物质资料的价值。但在后面作者关于生产棉纱的过程的细致分析中,我找到了答案:原始物质资料棉花的价值也是可以由生产棉花的劳动时间衡量的,这样一来价值就可以仅使用各种劳动时间来衡量。这样的思路更有利于关于价值本质的思考,我认为更为优越。

“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它的交换价值,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构成它的使用价值。”仔细的结合上下文作者的阐述理解这句话,作者关于价值增殖过程的观点就可以理解了。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收获的价值差额本质上是来自于生产力所创造出的超过自身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由此我理解了为什么说资本家是通过压榨劳动力来获取利益了。

通过这次阅读,我对商品、劳动和价值增殖过程都有了新的并且正确的认识。很多观点在现实生活曾有所听闻但却影影绰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阅读《资本论》了解了更多关于经济学有关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收益颇深。在阅读过程中,我惊叹于马克思先生在经济学上造诣之深,以及他对事物本事的敏锐认识和深度思考。《资本论》的确是本值得细致分析阅读的著作,可以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学知识,还有作者的深度思考钻研的精神。

第五篇: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姓名:龚和新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车辆工程 班级:(1)班 学号:201540170138

正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己所得的报酬。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在这话里,很明了地将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价值挂钩起来,从而得出资本家通过榨取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这种深入透切的分析,使我清楚了解到资本家是如何榨取剩余价值,即剥削工人。马克思用一个个清晰的辩证,一个个血淋淋的例子,讲述了工厂主是如何一点一滴剥削那些工人,如何一步步看似合法的盗走了所有的工人们财产与劳动成果。也明了的叙述了资本家们是如何用工资的形式隐藏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如何把工人的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清晰的告诉所有的劳动者,你们被资本家们骗了。你们被资本家盗走了财富却浑然不知。

马克思的《资本论》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断然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然胜利都是不可改变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每一种学说,每一种论述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资本论》中剩余价值理论对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依然有着重要作用。以上,是我此次学习《资本论》一点所得所感!

下载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资本论卷一第一章读后感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知道了有《资本论》这本书,知道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直到今天,经过三个多......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2111208B31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

    资本论读后感

    毛概大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班级学号: 姓 名: 专 业:通信工程 学 院:计算机学院 2017年 11 月 1 毛概大作业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摘要:《资本论》,究其本宗,首先它是......

    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 ——剩余价值理论不是解释剥削现象的科学理论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读书笔记 最近,由于开设了《资本论》课程,在老师的细心讲解和个人学习的基础上,让我对《资本论》这部鸿著的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一些认识。在这......

    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 专业:海事管理 姓名:张卓华 学号:201311220508 摘要-----《资本论》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西方哲学大体系缔造者中的最后一人——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 ——辩证的精神 摘要: 《资本论》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经典演绎,通过阅读研究《资本论》,我们应形成积极使用唯物辩证法于现代社会经济的意识,并尝试辩证分析解决......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这本举世闻名的著作,被冠以多少荣誉,似已成为了一本解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为劳苦大众呐喊的圣经。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它的一部分经典理论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