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 学生作业
刘少娟
管理学院 市场营销1班
2007040027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会(随笔)
以前,当听到别人高谈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总是一知半解,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他们的不同。只知道附和着喊“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口号。而我初次较为完整,系统的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是在高中的时候。那时,我们有一门政治课程,其中有一本书是关于哲学思想的。当我越深入地理解,思考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种种理论,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发觉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哲学问题,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已经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问题,只是但是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的,科学的理论观点。让我最受益匪浅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模式。
幸福,是每个人永远的追求。我也有我的追求:强大的祖国,美满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有深度精神世界,受到别人的尊敬,有一群知心的朋友和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而我又有能力去保护和爱护一切我所追求的。但是,我知道,幸福的生活不是唾手可得的。空想只能使人停滞不前,必须锲而不舍的努力付出,才会得到。我要为我所追求的东西不断地努力。而马克思主义给了我实现愿望的希望,让我能更加爱接近我的梦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
俗语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实现了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结束了旧唯物主义缺乏能动原则的状况。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使唯物主义成为生机勃勃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长期的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推进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
因此,在现阶段,作为一名有思文化有理想有纪律的大学生,我会担起肩上的责任,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要自觉用理论和科学武装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时刻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提高为人民服务能力,为人民服务;尊敬党,爱护党,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当中去。不仅如此,还要牢牢抓住是道德步伐,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这样,我才能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收获我的幸福。
追求幸福的旅途中,会布满这荆棘和沙砾,但是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苦难与挫折不能阻止我前进的步伐。我要在挫折中爬起,在苦难中坚定我的信念。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怎么做。在挑战中蜕变,由感性转化为理性,由幼稚转化为成熟。不断完善自我,转换思想,迈向成熟。
希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幸福能降临。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业答案
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B)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在可联系的问题上,唯心主义者否认联系的(A)
A客观性B主观性C多样性D必然性
(3)“一切以条件、时间和地点为转移”的说法是(D)观点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D唯物辩证法
(4)唯物辩证法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是(B)
A不可改变的B可以改变的C可以任人创造的D完全与人无关的(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B)规律
A质量互变B对立统一
C世界普遍联系D否定之否定
(6)新事物是指(D)的事物
A刚刚诞生的事物B形式上的新发展
C比较弱小D符合发展规律
(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D)观点
A唯物论B唯心论C辩证法D形而上学
(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而形而上学则(C)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把宇宙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归结为机械、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是(B)
A马克思B恩格斯C黑格尔D达尔文
(1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构成了(C)
A唯物辩证法的全部内容
B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C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主干
D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包括(ABCDE)
A机械运动B物理运动C化学运动D生物运动E社会运动
(2)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ACD)
A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B事物之间不存在确定的界限
C事物之间的联系以承认具体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
D事物之间的界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E事物之间存在固定不变的界限
(3)联系的多样性的主要形式有(ABDE)
A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B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C真实联系和虚假联系
D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E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
(4)系统论等横断科学的出现(AE)了辩证法
A证实B否定C扬弃D代替E丰富
(5)各种运动形式能相互区别,是因为它们(ABC)
A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
B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矛盾
C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殊规律
D具有统一的物质主体
E具有简单运动形式的基础
(6)规律是事物或现象的(ABCDE)联系
A本质B必然C内在D稳定E客观
(7)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态度是(ABD)
A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B为它的成长鸣锣开道
C全面肯定D促使其日臻完善E放任自流
(8)把社会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运动形式的是(CD)
A唯物辨证的方法
B科学的研究方法
C还原论的错误方法
D抹杀各种运动的区别的方法
E利用不同运动形式的联系来研究社会的方法
(9)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具有(ABCE)
A普遍性B客观性C条件性D反复性E具体性
(10)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的关系是(ACE)
A规律包含了范畴B规律包含于范畴之中
C规律离不开范畴D规律体现了范畴E范畴体现了规律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014级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业
第三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道德是指(A)。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D)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
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段话表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A.国家政治权力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D.阶级斗争
1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A)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
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CDE)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
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5、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7、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
A.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
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E)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8、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
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9、“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10、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
A人人创造历史
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11、马克思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2、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精选)
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学习体会
用矛盾观点正确认识当前任务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面临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执政能力、外部环境等“四种考验”,要应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种危险”,十八大再次强调仍然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同时指出“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首次在党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重要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规定或影响矛盾群体中其他矛盾的发展,而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也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可以说,胡锦涛同志的讲话充满了辩证法,既强调了经济建设这个主要矛盾,也兼顾了稳定这个次要矛盾,同时注重了主次矛盾的转化性,突出了“两手抓”。新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某些沿海发达城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达到或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近14亿人口中,仍然有很多群众生活在温饱线上,甚至有几千万人民至今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相当一部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居民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对物质生活有了新期待,迫切需要继续提高生活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任重道远。在人口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水平低的大国,可以说,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改善民生,增强人民幸福感,破解经济落后、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均生活水平低的矛盾。
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解决次要矛盾的需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除此之外,还有次要矛盾,比如精神文化不能满足群众实际需要,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社会存在不稳定因素,黄赌毒等各类犯罪活动影响社会和谐,外部环境考验,敌视社会主义中国的外部势力依然存在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高低,发达的经济和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不但能够为提高人民精神生活品位提供物质基础,减少社会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而且能够有足够的资金发展高新技术,改造污染型产业,治理土地沙漠化,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还可以增长综合国力,提高国防建设水平,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也就说,抓住了经济建设这个牛鼻子,拥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可以为解决一些次要矛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便于更好地解决其他非主要矛盾。
三坚持“两手抓”是促进社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叙利亚、约旦、利比亚、埃及等也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近年来都发生了不同程度地动荡,既有西方势力渗透、干预等外部因素影响,也有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民生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等内部原因,在动荡时期,保持社会安全稳定,恢复社会秩序,就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也说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突出经济建设,强调社会稳定,是狠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的体现,能够预防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防止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经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手抓,是对当前国情、世情、民情的正确判断基础上的科学决策,是抓住现实社会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的体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其内涵和意义,增强执行意识。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1、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148-149)
因为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2、命题是正确的。(结合课本44-4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是指要紧跟时代,及时准确地把握时代的特征和不断发展的实际,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
新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面向实践不断创新的过程。
这里至少有三层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成果;纵观人类进步的历史,任何先进思想都是在深刻认识历史规律、吸 收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第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本质上要求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不断创新、完善,不断向前发展。第三,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最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不断汲取和融 入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开辟自己的发展之路。
3、答:命题是错误的。
1.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
2.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二、1、(结合课本135-137)
简单来说,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可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好,所以要转变。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究竟要咋样转变呢?主要是促进“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领先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增加、管理创新转变。
便当前来瞅,我国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当今世界又迎来低碳时代,没这种“转变”,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是不可持续的,也难以适应当代时代的低碳要求。
2、答:
1、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2、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而言的。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所以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党在幼年时期,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都不足,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不甚了解,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中国革命走了一些弯路,出现了严重的曲折。遵义会议以后,党的理论和实践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总书记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2、答: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多用于社会分配领域。一般说,在社会主义社会,每个公民应公平享受社会产品,公平分配劳动收益。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人对社会生产的贡献率不同,也就是产生社会产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则上应当首先按效率衡量,实行效率优先,也就是贡献大的分配多,贡献小的分配少,同时国家采取适当的政策调节,兼顾分配公平。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原则。效率优先,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优先,我国现阶段的收入政策时,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在我国当前各地区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强调财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各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见明显缩小;而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方针。
首先,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劳动者报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务支出低,导致居民不得不增加医疗、养老和教育储蓄,成为居民消费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调节和监管不力,贫富差距扩大,分配不公严重,近年来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并迅速拉大与其他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成为当前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
最后,三次分配规模较小,调节功能有限。由于社会慈善意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慈善法规、慈善机构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慈善组织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赠规模小,除重大灾害捐赠外,日常慈善捐赠短腿,导致三次分配调节功能有限。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的内涵
1、哲学的科学内涵。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
(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
(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2)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3)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
(2)哲学的党性是指在世界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还是坚持唯心主义,这里一定要把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区分开来。哲学的党性与哲学的阶级性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哲学的阶级性是指在阶级社会中,哲学从属于一定的阶级,为一定的阶级服务。哲学的党性是其阶级性在理论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要求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反对各种唯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