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中国高尔夫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高尔夫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姓名:李盛 班级:
前言:
作为高雅运动的典范,高尔夫运动正日趋进入人们的生活。众所周知,高尔夫运动作为一种奢侈运动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然而高尔夫运动在中国的发展起步虽晚,发展却相当迅速,其带动的各个产业也在逐渐发展中。为了进一步了解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有必要对现在中国的高尔夫发展现状及其相关政策,市场状况等作出一定的了解。
正文:
一、高尔夫在中国
高尔夫首次传入中国是在1916年,然后在1917年时上海虹桥高尔夫总会开始投入运营,这家球场是一个九洞的球场,不过后来有很长时间这项运动在中国大陆无声无息了。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高尔夫再次在中国大陆兴起,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二、中国高尔夫发展现状
(一)高尔夫在北京,上海,广州,海南发展的区域性高度普及而在其他地区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国高尔夫的发展。
中国内地省市的GDP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与当地高尔夫球洞数高度相关,相关程度分别高达55%和89%。北京 :超越高尔夫单纯的运动内涵 北京的高尔夫球洞列在全国城市的首位,但其GDP和实际利用外资却显逊色。究其原因,当然与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独特地位密不可分。由于这种特殊性,北京的高尔夫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运动涵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据业内人士介绍,北京高尔夫的起步虽然不是最早的,但它的发展速度却是很快的,已由“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并涉及诸多领域和行业,现在北京的高尔夫产业正跃跃欲试、蓄势待发。
上海 :中国高尔夫的故乡还有潜力
作为100多年前中国第一个高尔夫球俱乐部的诞生地,如今又成为高尔夫球新的乐土,只不过打球的人已经沧海变桑田。上海现有球场12个,球洞数234个,但与其GDP(2001年为4951亿元)和实际利用外资额(2001年为44亿美元)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还较为逊色。上海高尔夫的发展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关系很大,而且还带动了整个江浙地区高尔夫的发展。现在包括浙江、江苏在内的大上海区共有球场21个,球洞441个。就整体的发展而言,不仅上海,甚至整个大上海区内高尔夫球场的数量与之强劲的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都显不足。
广东 :高尔夫全民总动员
广东省是全国拥有高尔夫球场最多的省份,也是高尔夫人口最多的省份。不仅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使球场易于保养、全年每天都可以打球,而且由于经济发展较早、较快,接受新
事物的能力较强。“在广东的球场常看到先生和先生打,太太和太太打,孩子和孩子打的全家齐上阵的情景。”深圳航港高尔夫球场教练张伟说。在这样的土壤下,广东的高尔夫产业已经形成规模,从而带动了高尔夫以及相关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说,高尔夫从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包括广州、深圳,广东省共有球场48家,球洞1188个,其2001年度的GDP为10556亿元,增长率9.5%,实际利用外资额158亿美元,增长率8.1%,尽管这些数字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其拥有的球洞数与GDP和实际利用外资额相比还是略微快些,即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超过了经济的发展速度,显然存在资源过剩的现象。京沪粤三区高速的经济发展和迅速崛起的高尔夫产业遥相呼应,总体来看,GDP、实际利用外资额与高尔夫球场的发展规模相比已基本达到平衡状态。
海南:高尔夫经济“钱”途光明
海南地处热带,四面环海,是光、热、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一年四季都美丽如画。海南省现有球场9个,球洞171个,而海南2001年度的GDP仅566亿元,在全国排名倒数第四,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73亿美元。虽然从绝对数上看,海南的球场是过剩了,但是海南省政府却很会善用资源。
(二)中国政府对高尔夫的限制
现在,中国对于高尔夫运动及其相关产业的明确规定和限制还不完善,致使现在高尔夫运动在中国不能合理完善的发展,并且有很多非法球场对一些正规球场造成了一定影响,中国高尔夫的正常发展堪忧。
中国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2011年4月19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从2004年开始,高尔夫球场的建设是作为暂停的禁止性项目。目前,总的方针是先清理、后规范。在正式的规范性文件出台之前,新建任何高尔夫球场都是被禁止的,都是违法的。20世纪80年代,高尔夫运动被引入现代中国。自2004年起,由于担心开发商违法占用农田兴建度假场地,中国政府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暂停高尔夫球场的开发建设。据报道,尽管有禁令的存在,开发商们还是可以从地方政府获得批准开办建设,或将高尔夫球场称作公园或者空地,以规避相关规定。据公开报道资料显示,目前,中国仍有大约250个在建高尔夫球场,同时600个高尔夫球场已列入未来建设规划。国土资源部官员表示,去年以体育公园、休闲公园为名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借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之名大量占地,违规进行旅游房地产开发和违规新设、升级、扩大园区等现象有所抬头。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对高尔夫球场的清理工作从未停止。国土资源部最新通报的湖南省一起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处理情况显示,2010年3月,郴州小埠古村生态园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以建设小埠生态园为名,违法占地、违规建设高尔夫球场,实际占地1631.77亩。目前违法占用1631.77亩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及设施已被限期拆除,恢复土地原状。
(三)中国高尔夫人才奇缺对中国高尔夫的发展不可不说是现今很大的阻碍
现在中国的高尔夫正规球场在逐渐发展,然而每个球场都必须有专业人才来管理经营。
如果先工作后培训将无疑带来很高的额外成本,而通过有关机构先为高尔夫产业培养一定的专业人才,储备好力量将更利于其发展。现在中国对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够重视,或者说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还不是很高,致使很多人培养出来仍然无法满足现在市场的需求,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单一性,各方面的素质不能涵盖。
结语:
纵观中国高尔夫的发展现状,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要想使中国高尔夫产业稳步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面的努力。中国政府需要针对现状尽快出台对高尔夫产业的相关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中国高尔夫的发展,宏观引导并促进其发展。另外要重视对中国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素质教育。现在的高尔夫企业也需要看清现状,吸收专业人才专业团队促进企业的发展。
就我们个人而言,需要把握现在高尔夫蓬勃发展的契机,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适应市场的变化,增强各方面的能力,把自己塑造成突出型稀缺型人才,才能在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第二篇:高尔夫调查报告
高尔夫调查报告
某高尔夫球场一位负责人向我们透露,城市周边大小高尔夫球场有近百家,而且大都是私营的,且真正立项的没有几家,但是所有高尔夫球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在亏本运营。包括他所在的球场。这位负责人的这番话让记者感到很惊讶。
随着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们消费的上涨,奢侈消费已经开始大众化,高尔夫这项高消费的绿色户外运动也自然被大家熟知与喜爱。全世界似乎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球场,但是却都有着完全一样的优雅享受。安宁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让每个消费者在运动之余,都能充分地释放压力,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回归。
一位高尔夫初学者告诉记者,当他在一览无余的绿色场地上,将白色小球击出的瞬间,感到整个身体与自然无限接近,尽管这种感觉是以高昂的消费作为代价,但还是感觉值得。
然而高尔夫行业本该因人们这种愈发沉迷的热情而变得“年年有余”,究竟是何原因让高球市场亏本经营呢?这位球场负责人对记者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高额的草场养护
一位球场草坪总监告诉记者:“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对草坪品质要求很高的运动,所选用的草种也都是从国外进口,拿到这边种植,因此养护成本很高。而每个球场的情况不同,标准不同,草场的养护费也不同,因此不能得出一个普遍的数字标准,在他们那个球场,一年的养护费大概在300-400万元左右。今年5月,中信朝向国际草坪研讨会召开期间,美国的前高尔夫草坪总监主
席、球场总监MarkWoodward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也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数字。美国跟中国一样,许多球场的草坪养护费用是“按需分配”,不封顶的。美国有很多私人球场的草坪养护费用高得惊人,相对而言,许多公众球场和市政球场的养护费用却少得可怜。球场定位不同,设计上也就不同,意味着对草坪的要求也不同,这方面的投入就更不同。
高额的球卡会费
某俱乐部负责人对记者说,造成亏损运营的另一因素就是高额的会费。高尔夫球场要赢利,最主要的动力就是出售会员证。其次才是非会员到球场的消费。以三亚亚龙湾高尔夫球场为例介绍,一个18洞标准的高尔夫球场维持一年的固定费用在800万-1000万元左右,加上税费,如果单纯靠非会员打球维持,需要球场接待35000人次,每人次消费750元以上。
这位负责人说,要支付成本,会费价额就不能太低。以浦口昭富高尔夫球场为例,一张终身会员卡要3万美元,一张年卡的价格为1.8万元,而成立时间不过两年的白马高尔夫俱乐部,虽只是练习场,一张年卡也要3900元。这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粗算了一笔账。一个投资为3200万元的练习场,需要1000名终身会员才能正常运作。而事实上,高尔夫市场现状目前市场消费者主要分三大类,首先是上层消费群体,他们拥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与余暇时间,经常光顾会员制高尔夫球场;其次是中层消费群,受到一定消费能力及余暇时间的双重限制;最后是亚中层,因为消费能力不足,所以将高尔夫作为奢侈品消费,这部分消费群占大多数,他们主要以打练习场为主,而上层消费群只占总数的10%,会员比例远小于非会员比例,这种投资成本颇高而使得无法降低价格以促进消费力之间的矛盾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导致高尔夫运动不景气的理由。
此外,业内人士还称,国家对此征收的高额税收也是一个方面。某高尔夫俱乐部的孙俊逸经理告诉记者,对于高尔夫这个具有体育产业性质的项目,国家将它与舞厅、游戏机房归为一类,每年要征收20%的高额税收。
消费人群少在我们对具备一定消费能力的白领人群的随机调查中,几乎所有
被调查的人都认为高尔夫运动是一项远离大众的奢侈运动。要消费它,不但要有钱,还要有闲。一业内人士也承认,就一种体育锻炼的方式而言,高尔夫并不很适合白领阶层,更不适合普通大众。“运动量小,耗时长,而且大都建在郊外,距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没有私家车几乎不可能。更主要的是价格也相当不菲,一场球玩下来少说也要600元。而有能力消费的都市白领估计不会超过5%。”
对奢侈品及高端运动消费素来关注的南大MBA王斌曾说过:“就是在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广人稀的国家,高尔夫运动也只属于少数人,球场数量也不是太多,被命名为„贵族运动‟。”
被称为贵族运动的高尔夫,尽管“今天”人们参与的程度还尚少,但相信“明天”高尔夫运动就将变成一种带有体温的,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运动。
高尔夫调查问卷
您的姓名:年龄:从事职业:
1.您是否经常关注高球运动 *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基本不关注
1.您是否经常关注高球运动 *
A经常关注
B偶尔关注
C基本不关注
2.您对高球运动的了解程度怎样 *
A很了解
B仅仅知道这项运动
C不是很了解
3.您周围的朋友是否有从事高球服务或者经常进行高球运动的 *
A有从事高球服务业的B有经常参加高球运动的C没有
4.您会从什么地方接触到高球的信息 * [多选题]
A电视 杂志 报刊
B 广告 街边媒体
C高档消费场所
D机场 港口等城市大门
E朋友
5.您高尔夫球具的消费每年大约为 *
A5千元以内
B5千----1万元
C1-----3万元
D3------5万元
E5万元以上
6.您选择购买球具的地点为 * [多选题]
A球场.练习场专卖店
B独立专卖店
C网购
D高球工坊定制
E其他
7.您每年用于高尔夫文化的消费大概是(购买电视节目.杂志.书籍.光碟.艺术品)*
A1千元以下
B2-----5千元
C5千----1万元
D1万元以上
8.您是否听说过外国举办的高球赛事 *
A听说过 如PGA 英国公开赛等4大世界赛事
B听说过 如联邦快递杯等知名杯赛
C没听说过
9.您认为现在的高球是一种什么样的运动 *
A绿色健康的休闲运动
B一般的户外运动
C有钱人才能参与的高消费运动
D其它
10.您认为理想的高球运动是什么样的运动 *
A健康 无论消费多少
B低消费 不管质量如何
C低消费伴随优质的服务
D高消费但服务优质
E其它
11.您是否听说过中国举办的一些高球的重要赛事(例如:OMEGA深圳观澜湖高球世界杯.汇丰银行杯上海邀请赛)*
A听说过
B没听说过
12.您是否了解或听说过一些中外知名的高球运动员 *
A知道中国的高球名将(如:张连伟,梁文冲、冯姗姗)
B知道外国的高球名将(如:老虎,米克尔森,维杰辛格)
C不了解
13.如果您中意高球运动,是否会花时间和精力关注这项运动 *
A会
B不会
14.您平时从事较多的运动是什么? * [多选题]
A足球 篮球等大球类
B乒乓球 羽毛球等小球类
C游泳 跑步能有氧类
D健身 宝龄 台球等
E高球
F其它
15.您觉得高球和您喜欢的运动相比,有什么不同 * [多选题]
A运动理念 运动的文化不相同
B得到的锻炼效果不一样
C支出花费的金钱差距很大
D都是运动 没什么感觉
16.您希望高球在中国普及并发展吗 *
A希望 但要面向大众 价格合理
B不希望 高球是贵族运动 不要广泛发展
C没感觉 顺其自然
17.如果您参与到高球运动中,您会关注高球的哪些方面 * [多选题]A健康程度
B服务水平
C价格水平
D会籍制度
E其它
18.您认为高球适合在中国哪一类地区做发展 *
A大中城市 如北京上海
B中小城市
C遍地开花 广泛发展
19.您认为中国高球的发展路线是怎样的 * [多选题]
A从大城市向小城市
B由青少年向中老年
C从有钱人向平民
D其它
20.您认为制约高球发展的阻力是什么 *A大众对高球普遍不了解
B消费太高 大众难以接受
C国家政策
D其它
第三篇: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前景
进入21世纪以来,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均显示出积极促进作用,已日益成为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战略举措。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需求剧增,城市轨道交通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国家。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有10个城市拥有共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其中北京、上海各8条、广州4条、天津2条、大连、长春、南京、重庆、武汉、深圳各1条),运营里程达到771公里,年客运总量达22.1亿人次。2008年,中国在世界地铁排行榜(按地铁运营里程排名)中位列第三位,仅在美国和日本之后。并且上海、北京进入世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前十位,分别以237公里和200公里列在第七位和第十位。截止到2009年5月底,上海市轨道交通线路日均客运量为341万人次,承担了24%的公共交通客流量。而据北京交通委透露,目前北京市轨道运营线路日均运营380万人次,承担了19.24%的公共交通客运量。
自2008年下半年爆发全球金融经济危机以来,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地方政府也纷纷开始筹建轨道交通,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地铁热”。截至目前,约有27个城市正在筹备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其中2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已获得国务院批复。据不完全统计,北京、上海、广州等15个城市共有约50条,1154公里轨道交通线路在建。至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2个城市将建设7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59.84公里,总投资8,820.03亿元。
二、中国城市轨道交通面临巨大的挑战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在全国出现地铁热。为防止全国地铁建设“一哄而上”的局面,历史上国务院曾两次叫停地铁立项。而促成此次地铁项目大量获批的机遇显然与金融危机不无关系。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从短期看能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有利于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保证中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然而轨道交通由于自身特点,使得其建设和运营的难度大于其它公共交通项目。再加上中国轨道交通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资金不足
众所周知,被称为“天价工程”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巨大,通常建设一公里的地铁线路隧道方式需要投资近5-6亿元人民币,高架方式需要投资约3.5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主要采用政府主导的负债融资方式,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投资和国内外贷款。
在实际运作中,这种轨道交通负债融资模式面临越来越大的财政压力。因后续资金缺乏而中途下马的地方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不乏案例——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立项的青岛地铁、重庆一号地铁因缺乏资金,使工程半途而废。
缺乏好的盈利模式
发展轨道交通不仅仅在轨道建设上是一个“无底洞”,其盈利模式更是世界性难题,往往会给当地财政造成巨大负担。以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已运营的轨道交通在2008年收入35个亿。但是需要返还的利息就高达28亿,收入仅够支付利息。银行贷款的本金如何归还,还是个未知数。目前上海地铁没有一条地铁线真正实现盈利。而北京地铁自2007年10月7日票价下调为全线统一票价2元后,平均每人次亏损额约1.25元,其亏损完全由政府埋单。
客运量比例不高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城市大多有比较成熟与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并且其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比重达50%以上,有的高达80%。
东京大都市圈有280多公里地铁线,轨道交通系统每天运送旅客3000多万人次,担当了东京全部客运量的86%。再看纽约,其市区地铁共27条,长443公里,提供通宵服务,到内城的客运有80%采用包括地铁、市郊铁路在内的大容量交通工具。
而在中国轨道交通最发达的两座城市——北京、上海,分别承担了24%、19.24%的公共交通客流量,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运营效率低下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轨道交通企业已经按公司法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诸多建设和经营运作性事务仍需要政府参与决策处理,政府部门往往倾向于管的过于细致、具体。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仍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这种直接的行政管理方式将大量精力耗费在内部管理事务上,导致运营效率的低下。
此外,由于轨道交通具有准公益性,没有经营业绩的压力。因此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企业没有依照审慎的商业原则,对技术、设备的选用更多侧重安全、技术先进性等方面考虑,对后期的运营费用以及投资回收等方面关注度不够。轨道交通投入运营后,对成本费用控制、运营效率提升等方面也显得动力不足。
管理能力不足
国内的轨道交通建设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大多还停留在完成政府交办的任务,企业自主经营的意识和理念相对薄弱,内部的资源分配更多是依赖习惯和经验,对于资源投入的领域与公司长远发展的关联性以及投入回报收益等方面关注相对较少。因此,企业化的运作方式是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未来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需要重点改善的领域。
三、世界上轨道交通运营模式
从全球来看,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由于其投资巨大,但又具有一定的经营性,各国政府为了解决融资压力以及后续持续经营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总的来说,各国实践存在着“国有国营”、“公私合伙”、“国有民营”以及“民有民营”四种模式。
国有国营
由政府负责轨道交通投资建设,所有权归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而非中央政府)所有,建成后的运营。该模式对财政补贴的依赖程度较高,政府负担较重。但目前仍有不少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如:纽约、巴黎、汉城)仍采用该种模式。
公私合伙(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PPP)
PPP模式泛指任何一种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为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建立合作关系的统称。这种模式下,由政府与民间资本共同出资设立轨道交通运营公司,建成后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香港地铁是广为人知的公私合伙的成功案例。在中国PPP形式主要为BOT(Build-Operate-Transfer)。深圳四号线地铁和北京四号线地铁均采用了BOT形式。
国有民营
该模式是指轨道交通线路完全由政府投资建设,建成后委托私人企业负责运营管理。该模式下政府具有资产所有权,不干涉企业运营,同时负责监督、规范公司的运营,以确保轨道交通的公共福利性质。运营公司只有使用管理权,承担专业化的运营职能,采取商业化的运营模式实现公司盈利。新加坡地铁则为这一模式下的成功案例。
民有民营
该模式则是指由私人集团投资兴建,并由私人集团经营,政府监管的投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没有财政压力和风险,可以解决轨道交通投资领域资金短缺的问题,同时也可以激发私人投资者严格控制建设和运营成本。由于地铁建设营运的独有特点和土地归政府所有的属性,“民有民营”模式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四、企业化运作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港铁启示
港铁“物业+地铁”的业务模式的成功运营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我国众多城市在建设轨道交通时表示要借鉴香港地铁运作模式。然而埃森哲通过对港铁运营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发现,“物业+地铁”的业务模式只为港铁提供了成功运作的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也就是说并不是具备了“物业+地铁”的业务模式就能确保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也并不是具备了地铁票价的制定权就能保证地铁运营的盈利。
事实上,港铁总收入中,以2009年上半年为例,车费收入占据64.04%,车站商务及铁路相关收入占19.15%,租务、管业及其他收入仅占16.80%。而且其车费收入高的原因也并非港铁对自主定价权的滥用。作为香港公交的主力军,香港地铁承担了40%以上的香港公共交通出行量,而票价一直偏低。2007年12月还因“两铁”合并带来的协同效应宣布减价优惠,每年为市民节省车费约6亿元,单程线路票价最多下降8.2元,降幅达35%之多。
因此内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企业应该认识到,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和理念才是港铁模式成功的精髓。企业化的内涵是追求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在保证公众的服务水平的前提下提升企业运作绩效。
埃森哲观点
埃森哲认为,中国轨道交通发展的关键在于轨道交通企业应具备企业化运作的方式和理念。由于轨道交通的准公益性,使其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不可能与政府完全分离。如何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运作模式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和必然趋势。
宏观层面:
理顺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企业与政府的管理界面。也就是说政府要减少对企业日常运作的干预,从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转向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以及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来说,政府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的管控关系应按照《公司法》和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在公司治理结构下界定、明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政府首先应履行宏观管理的责任,负责审订本地区轨道交通行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其次,政府仍需继续保持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为轨道交通的发展创造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再者,通过任命轨道交通企业的董事会成员,并委派外部董事和监事,实现对轨道交通企业的管理及其资产运营状况的监督。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政府的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应与轨道交通企业签订经营目标责任书,明确约定相关业绩评价的考核指标。在绩效考核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政府通过董事会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真正做到出资人(政府)的利益、企业的利益以及企业员工的利益结为共同体,从而有效激发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各城市政府可以考虑放开站台和地下通道沿线商业开发。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城市地下空间,减少地面拥挤,方便数量众多的乘客,也有助于地铁公司实现盈利。
微观层面:
有了合理的政企分工及激励机制,轨道交通企业是否能够承担自身职责并发挥主体作用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埃森哲在这一领域的经验,我们认为,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应从优化业务模式,提升自身造血功能,建立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提升自身的内部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等方面着手进行变革。
·从建设转向运营管理
随着地铁建设的进程,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铁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可以预见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之内,多数轨道交通企业工作重点将逐渐从建设转向运营管理,如何实现轨道交通运营的网络化、规模化、集成化是上述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2005年上海地铁成立了申通咨询公司,专门研究线路网络化之后组织、管理、运营的基础工作的标准化与专业化的规范建立。随着标准化规范体系的建立,上海地铁原有运营公司体制机制得到整合,并将运营公司消耗成本最大的维修部门单独从运营公司分离出来。
运营公司不再承担维修与更新设备等生产作业环节,只需专注于客运业务本身,实现了前后台分离。此后前台专注于提供高效优质的客户体验,而后台则专注于维护、更新设备、控制成本费用等总体营运系统的运作效率。前台和后台的分离有助于各自绩效责任的界定。不同的绩效目标导向则引导前台和后台关注提升自身绩效的关键成功因素、并通过合理的指标设计促进前后台的合作。
·增加客运量、开发新业务
要解决地铁票务收入与地铁运营费用的差距,可以通过提高地铁票务收入,逐步提升其在企业经营业绩中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轨道交通所承担的客运量比例偏低,轨道交通在客流量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企业与政府应共同携手,通过与地面交通更好的无缝衔接,城市整体交通线路的合理规划,以及地铁站点多功能化来探索增加流量的途径。
另一方面,可以借鉴香港地铁“物业+地铁”的模式,在地铁线路设计阶段则应考虑配套的地铁沿线地产开发、地铁商业等业务的开展,从而进一步提高地铁配套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和经济回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成功的将乘客转换为顾客,开辟新的收入来源,还能吸引更多的乘客,进一步提高票务收入。
·提高管理水平
目前对于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而言,其专长更多是地铁建设和地铁运营的本业。虽然国内很多城市轨道交通主体在建设和运营核心业务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经验,但其对商业资源运作模式的了解、商业运作的技能、专业团队的建立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国内的轨道交通企业对于如何以企业化的方式运作,对于管理出效益的理念和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
·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企业化的运作方式需要轨道交通建设企业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诉求和经营目标,并以此为源头,建立起从公司的发展战略到每年的经营计划、预算并最终落实到每个单位、部门、员工绩效管理体系的闭环,从而确保所有的部门及员工都是围绕公司的共同目标在努力,并辅之以有别于传统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和奖惩、分配体系以充分激励员工。
http:///story/001031050/?print=y
第四篇:中国LED发展前景
中国LED发展前景
随着全球LED市场需求的进一步加大,未来我国LED产业发展面临巨大机遇。然而,目前LED核心技术和专利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企业在“快乐”中“痛苦”前行--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神奇的“画卷”彩屏出自中国金立翔科技有限公司;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天安门广场上的巨幅彩屏出自中国利亚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1万平米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Diode,下称LED)大屏幕出自中国锐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在这一个个看似风光无限的企业背后,隐藏着中国LED产业发展的巨大隐患。记者采访发现,目前,全球LED领域的技术和专利,一半以上被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少数大公司所占有。这些专利多为核心技术专利,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很难寻找到突破口。此外,这些国外企业已在全球,尤其是中国,精心部署了专利网,犹如头悬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我国LED产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必须突破这些专利的层层包围。
现状
发展迅速,但企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不完整
作为目前全球最受瞩目的新一代光源,LED因其高亮度、低热量、长寿命、无毒、可回收再利用等优点,被称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绿色照明光源。我国的LED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4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上海、大连、南昌、厦门、深圳、扬州和石家庄7个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景观照明和普通照明领域,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照明电器生产国和第二大照明电器出口国。
然而,LED产业研究机构--集邦LED中国在线(LEDinside)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LED企业3000余家,其中,年产值上亿的只有140家。然而,在这140家企业中,没有一家企业的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超过5亿元的也只有少数几家,大部分在1亿元至2亿元之间。可见,虽然我国LED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普遍偏小。
记者在国内随机选择了一家LED企业进行采访。广东东莞勤上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勤上光电)创建于1993年,是国内较早从事LED产品生产的企业,并与清华大学共同组建了LED照明技术研究院,国内许多项目如国家大剧院照明、北京绿色奥运道路照明、上海F1赛车场照明、清华大学奥运场馆照明等都出自该企业。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国内LED产业发展的“探路者”,在遭遇日本、美国、德国的专利“围堵”时,也不得不绕道以避之。
“勤上光电的研发主要集中在下游的应用领域,在上、中游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大公司和我国台湾的一些企业已经垄断了大部分LED核心技术,国内企业只能把目光转向技术含量较低的下游应用市场。”勤上光电知识产权专员万伟在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对国内LED企业的现状直言不讳。
据记者了解,目前全球已初步形成以亚洲、北美、欧洲三大区域为中心的产业格局,以日本的日亚化工、丰田合成,美国的克里、通用电器和德国的欧司朗为专利核心的技术竞争格局。美、日企业在外延片、芯片技术、设备方面具有垄断优势,欧洲企业在应用技术领域优势突出,而我国的LED还处于较低端的水平,80%左右的产品集中在景观照明、交通信号灯等应用市场,在汽车照明、大屏幕等高端产品方面涉及的比较少。
症结
缺乏核心专利,产学研合作松散
“来自日、美、欧的五大国际厂商代表了当今LED的最高水平,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产品和收入上,更重要的是对技术的垄断,50%以上的核心专利都掌握在这五大厂商手中。”一位业内分析师向本报记者介绍。
随着国内LED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把目光转向中国,尤其近几年,我国受理的LED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显著增加。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一份《半导体照明专利风险分析研究报告》中看到,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申请了专利,技术优势明显的国家在我国的专利申请比例较高,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和荷兰。其中,日本以1306件专利申请的数量遥遥领先,占申请总量的24%,其余四国分别占申请总量的7%、5%、4%、和3%。
在有效专利方面,国内专利申请与国外来华专利申请的比例约为4比5。但在这些国内专利申请中,台湾地区占据了大量的份额,其有效发明专利占到了53%。换句话说,如果除去台湾地区,大陆与国外在专利数量、专利含金量方面的差距将会更大。
此外,从产业链的分布来看,国外公司主要在芯片、封装领域的专利布局较多,有一半的LED核心发明在我国提出了专利申请,日亚化工、欧司朗、拉米尔德、克里、通用电气等公司掌握了绝大多数的核心专利技术。其中,日亚化工的核心专利最多,涉及除封装外的所有产业链。
与上述外国公司相比,我国LED专利申请明显处于劣势。据高工LED产业研究所调查,截至2008年底,中国的LED相关专利申请共2.6071万件,其中处于产业中游和下游的封装与应用方面的专利接近50%。尽管我国在电极、微结构、反射层、衬底剥离/健合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大多属于外围专利,发明专利只占60%,且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和向国外申请的专利不多。
据了解,我国LED行业除了核心技术竞争力不强之外,产学研结合比较松散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的LED专利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例如,在外延领域,专利拥有量排前三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中科院物理所和北京工业大学;在芯片领域,排前三位的分别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大学。与科研院校相比,国内企业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较多。
缺乏核心专利、产学研合作松散,已成为悬在中国企业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之而来的是企业随时面临的专利侵权风险。
“2008年2月,一名美国老妇以专利侵权为由,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要求对日立、三星、东芝等34家企业进行337调查,其中包括广州鸿利光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洲磊电子有限公司等6家中国企业。这一案件为我国LED产业敲响了警钟。”一位业内专家向记者介绍,随着LED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企业面临的专利风险将越来越高。
对策
加强自主研发,重视专利的重要作用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赛事活动对LED照明的集中展示让人们对其有了全新的认识,有力推动了中国LED产业的发展。但对国内企业而言,加强自主研发、壮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中心专利开发和授权许可部部长王华钧向记者表示:“面对国外公司的‘虎视眈眈’,国内企业更应苦练‘内功’,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重点研发能够被市场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新技术,并以此为基础,与国外公司展开许可、合作。”
另外,“可以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强模仿创新,通过对竞争对手的核心专利进行改进,提高其技术效果,申请改进型专利,这是规避专利侵权风险的一条有效途径。”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毛金生指出。
对此,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冠斌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认为,企业要学会合法利用先进技术,跟踪即将到期的专利,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反垄断许可、交叉许可、授权生产,还可以到专利未覆盖的国家开拓市场。
对于国内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纠纷,尤其是涉外专利诉讼,王华钧建议:“企业在接到跨国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时,选择积极应诉才是上策,要学会巧妙运用各国不同的专利制度和法律诉讼程序。”他进一步解释说,以美国为例,利用美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交换程序,国内企业可以要求原告提供与涉案专利有关的所有技术资料,包括技术秘密。
此外,加强企业与研究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也是促进我国LED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毛金生表示,国内有些研究机构具有一定的研发能力,而有些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要强化合作意识,促进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龙头”企业。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尽管我国LED产业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情况目前已有逐渐好转的趋势,而且,我国在衬底、外延、封装以及芯片的部分领域内的优势是不容忽视的,一些科研院所拥有的专利技术世界领先,已经具备了与跨国公司抗衡的能力和实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产业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飞向记者表示,我国LED企业的观念在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了战略性部署,逐渐重视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前期积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武装自己,运用专利开拓国内外市场,把一个个“陷阱”变成了良好的市场前景,“有了好的试验田和突破方向,企业应该多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背景链接
什么叫LED?
LED(LightEmittingDiode),中文含义是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能够将电能转化为可见光的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可以直接把电转化为光,具有体积小、耗电量低、使用寿命长、亮度高、热量低、环保、耐用等特点。主要应用于各种室内、户外显示屏,汽车内部的仪表板、刹车灯、尾灯,电子手表,手机等。
LED产业链包括哪几部分?
LED产业链主要包括4个部分:LED外延片、LED芯片制造、LED器件封装和产品应用,此外,还包括相关配套产业。
一般来说,外延属于LED产业链的上游,芯片属于中游,封装和应用属于下游。上游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的领域,而中游和下游的进入门槛则相对较低。
什么叫LED外延片?
LED外延片生长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块加热至适当温度的衬底基片主要有蓝宝石和、SiC、Si上,气态物质InGaAlP有控制的输送到衬底表面,生长出特定单晶薄膜。目前LED外延片生长技术主要采用有机金属化学气相沉积方法。
LED外延片衬底材料是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发展的基石。不同的衬底材料,需要不同的LED外延片生长技术、芯片加工技术和器件封装技术,衬底材料决定了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路线。
当前,能用于商品化的衬底只有两种,即蓝宝石和碳化硅,其他诸如GaN、Si、ZnO衬底,还处于研发阶段,离产业化仍有一段距离。
什么是LED芯片?
LED芯片也称为LED发光芯片,是一种固态的半导体器件,其主要功能是:把电能转化为光能,芯片的主要材料为单晶硅。
半导体晶片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P型半导体,在它里面空穴占主导地位,另一端是N型半导体,在这边主要是电子。但这两种半导体连接起来的时候,它们之间就形成一个P-N结。当电流通过导线作用于这个晶片的时候,电子就会被推向P区,在P区里电子跟空穴复合,然后就会以光子的形式发出能量,这就是LED发光的原理。而光的波长也就是光的颜色,是由形成P-N结的材料决定的。
什么叫LED封装?
LED封装是指发光芯片的封装,与集成电路封装有较大不同,不仅要求能够保护灯芯,而且还要能够透光。所以,LED封装对封装材料有特殊要求。
LED封装技术大都是在分立器件封装技术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却有很大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分立器件的管芯被密封在封装体内,封装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管芯和完成电气互连。而LED封装则是完成输出电信号,保护管芯正常工作,输出可见光的功能,既有电参数,又有光参数的设计及技术要求,无法简单地将分立器件的封装用于LED。
LED封装包括引脚式封装、表面贴装封装、功率型封装等多种形式。
LED应用产品包括哪些?
信息显示。电子仪器、设备、家用电器等的信息显示、数码显示和各种显示器以及LED显示屏信息显示、广告、记分牌等。
交通信号灯。城市交通、高速公路、铁路、机场、航海和江河航运用的信号灯等。
汽车用灯。汽车内外灯、转向灯、刹车灯、雾灯、前照灯、车内仪表显示及照明等。
LED背光源。小尺寸背光源:小于10英寸,主要用于手机、MP3、MP4、PDA、数码相机、摄像机和健身器材等;中等尺寸背光源:10英寸至20英寸之间,主要用于手提电脑、计算机显示器和各种监视器;大尺寸背光源:大于20英寸,主要用于彩色电视的显示屏。
第五篇:中国黄酒发展前景
中国黄酒发展前景
摘要:黄酒符合绿色、营养与健康的大趋势,相对于白酒、啤酒等,这种先天具备的优势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在这个生命至上的时代,人们越来越懂得爱护自己享受生活,因此,中国黄酒的发展前景广阔。
关键词:黄酒 养生保健 优势 局限
作为中国国粹的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发酵酒,其产地广,品种多,尤其著名的是绍兴黄酒,以其绝对的品质优势成为中国酿酒界公认的产品典范。
一、中国黄酒发展优势
1、黄酒生产企业集中在江浙地区,苏浙沪三地合计所占比重高达83%。黄酒消费的70%集中在占全国人口比重10.6%的浙江、江苏和上海。
近年来受益于经济持续增长,酿酒行业也体现出消费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对酒的需求从“单纯嗜好”向“营养保健”转变,高度、烈性的不良饮酒观日益为人们所摒弃,黄酒的低度、营养、保健的优势逐渐得到显现。2001年以来,黄酒逐步走出江苏、浙江、上海的地域限制,向全国市场发展,2003年初其他市场黄酒销售份额仅为7%,将近5年的发展,除江、浙、沪三地外阜市场销售占比已达到27%。
2、一个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是由该行业的规模所决定的,规模效应是夺得市场话语权的先决条件,目前黄酒的市场格局与啤酒2000年的市场格局类似,只是盘子没有啤酒那么大,我们之所以认为黄酒即将迎来黄金10年,其中的一个依据就是黄酒产业的规模效应开始体现,行业集中度开始提升,上市公司的产业整合与资产重组也为黄酒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市场集中度逐年提高,已由2003年的21.52%提高到34%,随着行业并购的序幕拉开,市场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3、产品口味是所谓传统黄酒的传统,就是有股焦糊味道,并且在口感上比较苦。这就限制了饮用黄酒的消费者群拓展问题。既然黄酒的口味决定了黄酒的推广不可能走啤酒的大众化道路,那么黄酒的价格自然也就要走高端路线。黄酒可以走高端路线的理由:1.黄酒曾在明清时期就广为流传,在当时黄酒被称为“官酒”,是贵族才能享受。2.黄酒的卖点不仅仅是保健,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儒雅、大度、包容、关爱,更体现着一种健康和高雅,黄酒如国人一样中规中矩,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进。
黄酒的陈年酒已经开始走出了高端路线,相对于原来的几元钱,十几元钱的低端黄酒和调料酒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相对于高端白酒来说,差距还是相当大,不是因为黄酒的营养不如白酒,而是黄酒还没有将黄酒真正的文化价值融入其中,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之所以能够成功的走出高端路线,这自然与他的高端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
4、据统计,目前我国酒类饮料产量约为3千万吨,占全世界饮料酒的10%。以人均消费量计算,占全世界人口近25%的中国,饮料酒需求量应在7000万吨至7500万吨。再看东南沿海市场上百万吨的消费量,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量黄酒空白地带,市场潜力显见。
从消费需求来看,黄酒作为一种低档酒精度、高营养、保健型的酒种,很适应当今生活水平下的消费者对饮料酒品质的要求。现代酒类消费,已从嗜好性饮酒,向交际性饮酒和品尝性饮酒过渡,提倡取低度、摄营养以调适、养护身心的新价值取向,只要黄酒引导消费得当、宣传到位,必能激发更多的年轻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加入消费行列。
黄酒除了药用消费,烹饪用酒也占据着大量市场份额。嘉善黄酒占领上海大市场,得宜于他们首先占领了上海人的厨房。同时,新品种黄酒的出现,使黄酒摆脱了以往单一的饮用功效,其多功能、多口感的新趋势将更大限度地挖掘出中国的黄酒消费市场。
二、中国黄酒发展局限
1、受“南黄北白”消费格局的限制,市场区域小,多局限于城市之争,放弃了农村市场。黄酒消费的主要地区在南方的江浙、福建、上海一带,西部、东北部则难觅踪影。基于北方地区干燥寒冷多风,白酒以酒精度高、能御寒、制作简单占据了北方市场。南方的温暖多雨,促使南方人更愿细斟慢饮甜而微酸的黄酒。气候及南北方传统消费观念、习惯存在的差异,使“南黄北白”的消费格局由此流传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着黄酒企业开拓北方市场。
2、黄酒销售存在地区保护主义和排挤现象。从各地区的黄酒销售状况来看,往往本地区销售的黄酒品种多为地方出产,外地黄酒对本地市场心有余而力不足,地区保护政策将其隔离在本地市场之外,并且本地黄酒行业会采取联合低价倾销的形式进行行业排挤。众所周知,黄酒行业低成本、低利润,外地黄酒的进入本身在生产成本和管理环节上就增加了一定负担,本地黄酒行业联合低价倾销进行排挤的手段,使其更不堪资金、成本上的压力,长此下去不利于本地黄酒业的改进与发展,对整个黄酒行业的产业化进程有弊而无利。
3、宣传力度不够,未能充分挖掘黄酒本身的历史文化内涵。面对白酒、啤酒、葡萄酒等企业强大的广告攻势,黄酒无论是在产品宣传、企业形象宣传、黄酒文化宣传上都已不能适应黄酒企业发展的需要。“好酒亦需勤吆喝”,绍兴黄酒在明清时期能够风靡全国,亦是得益于一批绍兴师爷以及文人骚客的竞相宣扬和推崇。很多黄酒企业意识不到潜在危机,类似“古越龙山”这类斥巨资在中央台打广告的黄酒企业少之又少,黄酒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远未得到挖掘。其口感、定位、风格,以及如何鉴别,如何正确饮用等问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闻所未闻,可以说人为的因素造成了整个黄酒行业的低迷。
4、恶性竞争,行业不规范。黄酒行业各企业之间仍处于一种小富即安的经营模式,区域相对较小。有限的市场空间,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市场,促使生产商采取直接或间接低价倾销策略,以此来达到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或守住已有市场的目的。黄酒价格偏低,本身利润空间有限,低价倾销雪上加霜,使黄酒业的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三、黄酒行业发展趋势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总体上来说,黄酒低酒度、低耗粮、高营养的特点,不仅符合国家提倡的酒类发展方向,而且又适合国际酒类的消费趋势,将会成为国际通畅性饮品。黄酒行业的产业化和技术化是必然的,通过行业内重新整合,集团式航空母舰的出现也是匆庸质疑的。至于黄酒的口感、风格及理化指标等,会朝着“清、淡、爽”的方向发展,半干黄酒和半甜黄酒将会产销量上升,糖分含量在20%以上的浓甜黄酒则将淡出黄酒领域。围绕黄酒企业在“加强人本管理,提高企业素质,推进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上,技术革新以及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方式的引进也是必然的。
黄酒要跳出传统的圈子,必须要学会创新,包括思维创新、品牌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工艺创新、技术装备创新、管理创新等等。要学会走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国内的著名啤酒企业和葡萄酒企业的管理经验和现代化生产技术装备。
备注:
1.沈振昌.我对中国黄酒发展的执着之见[J].中国酒.2008-11.2.杨国军.透视新世纪中国黄酒业[J].酿酒.2002-03.3.杨建新.绍兴黄酒酿制技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09第一版.4.郭航远,傅建伟.绍兴黄酒与养生保健[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