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摘要: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中国的旅游业将会有巨大的发展(如果觉得太少可在文章中摘取)
关键词:世博会旅游发展生产发展
正文:
旅游业自古以来就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山川秀丽。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在加入北京2008将举办奥运会,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元化形成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等时代特点的推动下,将发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其新趋势较为显著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会蓬勃发展
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标。随着教育,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进入21世纪,人们的旅游需求向多层次方向发展,因而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将成为新的热点。
(一)工业旅游的兴起
所谓工业旅游,就是以工业企业的生产线,生产工具,产品和厂区等为对象的专项参观活动。20世纪工业旅游起源于法国,当时雪铁龙公司让游客参观其生产流水线,欣赏其汽车生产工艺。后来,世界各地著名现代化工业企业纷纷仿效,汽车、钢铁、飞机、酿酒、饮料、陶瓷等行业先后开放生产制作过程,让游客 一饱眼福。甚至,在美国,生产美元的印钞厂也向游人开放。对游客来说,游览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生产工艺,最初是出于好奇心理,后来在参观过程中增长了许多知识,开阔了视野,尤其是专业爱好者,还侍机加深了对生产企业的了解。而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能获得一定的门粟收入,而且通过旅游等宣传,使企业树立起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起到了不花钱发布广告的作用。所以,工业旅游发展将势不可挡。
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很少对公众开放,90年代后工业旅游悄然兴起。例如,神龙轿车,可口可乐等著名公司均把生产车间对游客开放;青岛海尔集团和青岛啤酒厂,南京熊猫集团,柳州两面针集团,浙江农夫山泉公司均让公众参观;南京还推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样一条工业旅游线路,让旅游者了解到南钢最先进的生产流水线。
我国工业旅游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旅游产品中的一页空白,为旅游业 的发展拓宽了思路。通过工业旅游,宣传了工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提高了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同时,也满足了旅游者对工业品牌的需求,使旅游者对现代工业内涵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工业旅游越来越受公众的青睐和欢迎,它将成为新世纪旅游活动新的热点。
(二)农业旅游的发展
农业旅游不同于工业旅游,二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农业旅游不像工业旅游
重在参观学习,增长现代化科技知识。它的内涵丰富多彩,不仅包括田园风光的游览,山村水乡的休闲度假,而且还包括亲身参与农业劳动,体验民风乡亲等活动。因此,农业旅游是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
我国农业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区,目的在于让久住城市的居民体验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的游览,使单调的上班生活形成的压抑心情得到一定的放松。双休日五一十一春节和学校实行的寒暑假制度,使人们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农业旅游的队伍中,这促进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并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又一新热点。
农业旅游内涵极为丰富,如山村水乡自然景观,田园生活景观,民风民俗景观,乡村居民聚落景观和农业生产景观相融合,形成了旅游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正因为如此,21世纪中国农业旅游将出现以下几个新趋势:1.森林公园热。它以森林公园中鸟语花乡的环境,清洁新鲜的空气,秀丽浓密的林木,来吸引旅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2.农业公园热。它以展示种植业,养殖业和饲养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过程为主导方向。如农业生态园,科教农园,植物园等。3.民俗乡情热。它是利用具有地域文化,民俗习惯,民族风情的村庄,让眼看住进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充分享受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以上这些热点,使农业旅游达到了“观农园寻田园风光,乐民俗享乡村风情”的效果。
二.休闲旅游将成为旅游业一道新的风景线
什么是休闲旅游?简而言之,就是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它更注重旅游者的精神享受,更强调人在某一个时段内所处的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存在状态;它通过人的共有的行为、思想、感情,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全面和完整的发展。人们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活动,艺术欣赏,科学好奇心和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丰富了生活。建立在旅游基础上的行为情趣,如休息、娱乐,或学习、交往,或欣赏大自然,这些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获得一种身心的娱乐,追求猎奇,丰富个性等多方面的需求。休闲旅游还特别强调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增强爱护,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休闲旅游不同于一般的旅游,它对传统的旅游概念从内涵到外延都做了新的延伸。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将使未来的社会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变化着。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使人们用于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来看,休闲显然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也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标志着人已经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标志着人从满足现实的基本生活需要转向对精神生活的向往;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已由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逐渐地转向消费-------生产模式;标志着人开始从有限的发展转向全面的发展自己的历史阶段。
1.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增长,人们开始转向文化精神的消费与追求,更多的时间和钱财用于休闲,消费投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诸如购书,接受各种技能的培训,健身美容,旅游,欣赏等。下面为海淀区域镇民文化消费的抽样调查。1998年海淀区居民在以下8类文化消费项目的比例为:平均文化消费总值已占家庭收入的28.4%,其中旅游占据榜首,占家庭消费总值的45.1%;业余培训教育位居第二位,占14.1%;收藏或集邮等个人爱好占支出的13%;订阅报刊或购买
书籍为7.5%;家庭文化装饰为6.7%文艺娱乐欣赏为5.2%;体育健身与欣赏为
4.9%;获取信息为3.5%。据此推测,到2010年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望下降到40%以内。人们的行为动机将在更大的程度上选择文化精神生活的享受。
2.传统的“先生产,后生活”的概念将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尤其在我国,传统观点认为,只有生产才能创造价值,生活和消费并不创造价值。所以,这么多年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资全投向也主要是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老百姓也一直在物质短缺的情况下艰难度日。随着“过剩经济”的到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和“消费”对发展经济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研究休闲的西方学者曾说过“由于有利于生产,休闲一直是合理的------如果没有夜生活和周末,娱乐业将会崩溃;如果没有假期,旅游业就会衰落。实际上,是休闲不是劳动使得工业资本主义走向成熟。在这里,休闲的合理性展现出来了。”
3.传统的工作和休闲概念已经模糊。由于互联网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工作概念和工作时空界限;休闲在未来的社会中将成为社会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的情况下,人既是在工作,也是在休闲;既是劳动力价值的体现,也是实现对劳动力价值的维护。托夫勒早就指出:“大批工人早就从事每周平均只有3——4天有报酬的劳动,他们用半年或一年的时间接受教育,或者娱乐消遣——一旦我们认识到,大部分时间是用来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用品和劳务——产消结合时——旧的工作和空闲时间的区别和界限就消失了。”[2]正像成思危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办公时间可以灵活掌握,办公地点也可以设在家里,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将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来旅游。
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发展相当快。尤其是加入WTO,中国将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以及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为中国的休闲旅游发展提供了契机。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休闲旅游产业和市场带来新变数。据悉,中国一进入世贸组织,最先闯入我国市场的就是旅游业,娱乐业,快餐业等;外资旅行社也早已揶揄中国这个大市场,一些具有实力的旅行社,休闲产业开发商很可能通过和资,独资,连锁经营等形式进驻中国。这既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此,中国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根,就必须要调整自己的经营模式,改变运行机制,改善服务,提高效率,规范市场,寻求合理的市场走向,弥补旅游服务缺项,以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中国加入WTO将意味着有更多的选择自由,因为在竞争价格下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更多了。国内消费者的选择将随着商品和劳务的多样化而更加自由,就业机会将由更多的资本密集型部门向劳动密集型部门转变,就业机会的预期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在休闲旅游产业和服务业部门。
2.中国国民经济收入的增长与劳动力市场潜力巨大,为发展休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从国家信息中心获知,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两亿人口进入“中产界层”消费群。所谓中产阶层是指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群体。着两亿中产阶层的数量就相当于整个美国中产阶层的数量。从整体上说,我国居民的消费已从温饱型升级为小康型,消费的对象与热点已从解决温饱问题的生存资料为主,演进为提高生活质量的小康型生活资料为主。休闲旅游正成为五大消费热点之一。拒权威部门测算,到2002年年底,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800美元。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40%和50%左右的水平。这都是休闲旅游发展的前提,基础。
纵观以上各因素,可见中国休闲旅游的迅速发展将是无庸置疑的。
三.西部旅游业将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亮点
我国的西部地区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56%,人口约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3%。西部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那里藏着灿烂的古代文化和宝贵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珍藏着宝贵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是非人力所能为,非技术力量所能再造的,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垄断性。所以西部地区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是西部地区参与国际旅游业竞争最重要的“资本”。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由于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发,使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流域上游水土流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使西部旅游业遭到重创。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决策,国家投巨资建设西部地区铁路网,公路网,航空网,电讯网等基础旅游设施,并运用科技手段改善西部地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天然林木,退耕还林,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污染,使西部地区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西部地区十一个省市都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发展旅游业的战略规划。把旅游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并先后建立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区。例如,四川建成的雅安碧峰峡旅游区,第一年就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收入6000多万元,创利2580万元,上交税收400万元,一跃成为全国旅游景区,充分显示了西部开发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又如,云南建成昆明世博园半年期间,就接待了943万人次的游客,日均人次为5.1万,这充分显示了西部旅游业发展的美好情景。此外,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拥有内涵丰富的民俗民情,其旅游资源品位高,独占性强,特色浓厚,当属旅游业开发的重要资源。事实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保持西部固有的特色,对其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尤为重要。基于上述各理由,西部地区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后起之秀。
参考文献《中国旅游业发展》
文章相关数据来自《中国旅游业调查分析》
第二篇:旅游业发展前景
(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深入推进旅游强县、旅游强乡镇、旅游特色村创建工作,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田园风光,利用自然生态和乡村文化等发展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世界级、国家级乡村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高科技农业、休闲渔业等乡村旅游产品。支持具备条件的村镇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支持以城市为中心,规划开发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环城市旅游休憩带。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旅行社在旅游产业中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各地通过行政划拨、联合重组、相互参股、破产兼并等多种形式,组建以旅行社为龙头,涵盖行、游、住、食、购、娱旅游“六要素”于一体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加大引进国际、国内大旅行社的工作力度,支持其在省内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利用大旅行社网络优势开拓市场。支持中小旅行社进社区、进旅游饭店,为城乡居民提供旅游便利服务。深化与携程网、同程网等国内重要旅游电子营运商的战略合作,为自助游、自驾车旅游者提供交通、住宿等网络化服务。加大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演艺、旅游餐饮、旅游商品等旅游企业的整合重组力度,鼓励旅游企业强强联合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培育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和国际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要有2家以上旅游大企业进入全国知名旅游大企业行列。
六、打造“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
(一)加强“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以“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为龙头,以城市旅游目的地旅游形象品牌为支撑,以企业旅游品牌为基础的“好客山东”文化旅游品牌体系。各城市要凝练文化特色突出、主题个性鲜明的旅游形象口号和标识。推出一批我省标志性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品牌。在旅游经营领域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品牌和服务品牌,规范旅游服务行为,提升旅游服务品质。组建“山东客栈”、“鲁菜馆”旅游企业管理集团,使之成为“好客山东”的重要载体。
(二)加大“好客山东”旅游形象品牌宣传力度。将“好客山东”纳入公益宣传,在省级主要媒体开设“好客山东”专题栏目。各地要在当地媒体设立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版块,在重要口岸、机场、车站、码头以及公共场所设立“好客山东”系列文化旅游品牌公益广告,纳入相关市政、路政建设规划。建立城市旅游宣传相互代理机制。宣传、外经贸、外事、侨务、台办、贸促会等部门和单位,要运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开展“好客山东”旅游品牌形象宣传,在对外宣传、重大文化经贸交流活动中使用“好客山东”标识和带有“好客山东”标识的宣传品、纪念品、名片等。
(三)加强“好客山东”服务质量建设。在全省旅游行业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完善旅游服务质量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建设。省文明办会同旅游、质监等部门出台“好客山东”服务标准,在全省服务行业组织开展“好客山东”服务竞赛活动。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旅游咨询、旅游投诉、应急处置、紧急救援、旅游保险等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旅游企业的质量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建立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诚信等级评定、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和媒体披露制度。实行旅游安全准入制度,确保旅游安全。
七、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一)优化旅游消费环境。积极推行《全民旅游休闲纲要》,培育旅游消费观念。各级各部门、单位要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积极提倡带薪休假与现行假日制度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休闲旅游的弹性休假安排。支持将修学旅游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所需费用列入企业经营成本。研究探索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与等级挂钩制度。大力推进旅游“一卡通”,引导旅游企业联合推出一批旅游功能完备的惠民旅游线路。加快旅游服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建立覆盖全省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和旅游发展需要,逐步增加省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应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旅游整体形象宣传促销经费保障机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合理安排旅游产业发展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大、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旅游项目优先安排供地。支持旅游企业利用荒山、荒坡、荒水、荒滩、荒岛和采矿塌陷区开发旅游项目。支持旅游大企业规模扩张,在收购、兼并、重组过程中涉及存量土地、房产转让的,由有关部门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允许新建旅游企业注册资金分期注入,分批到位。旅游企业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广告费支出,不超过当年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在以后纳税结转扣除。年内将国家和省出台的旅游企业与工业企业水、电、气实行同等价格政策落实到位。将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公务活动推向市场,通过公开招投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三)强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加大对旅游教育的支持力度,整合优化全省旅游教育资源,组建山东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打造我省旅游的教学基地、研究基地和培训基地。建立省、市、县、企业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强化职业道德和服务技能培训。鼓励引导各类旅游人才到基层旅游企业就业,支持旅游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引进高端旅游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服务人才。逐步建立完善导游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机制。
(四)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摆到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产业定位,建立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要重视旅游部门和旅游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选拔和交流使用力度,将旅游干部培训纳入省市干部培训规划。宣传、发展改革、财政、建设、交通、文化、国土资源等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具体措施,积极支持旅游业发展,为建设旅游强省作出贡献。
第三篇:2014年中国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2014年中国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我国已经进入第三次旅游消费升级阶段。
(1)中国在世界旅游业的地位不断上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接待旅游人数为13,710万人次,全球占比为8.6%;出境旅游人数为10,000万人次,全球占比为6.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
到2015年,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根据2011年12月正式发布的《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到2015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5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10%;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5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3%;旅游外汇收入达到58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5%;出境旅游人数达到8,8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9%;旅游业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650万人,每年新增旅游就业60
人。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旅游消费相当于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10%。
(2)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显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我国旅游总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变化趋势看,1978年该比重仅为0.63%,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在2002年该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4.63%后一直保持在4%左右
(3)旅游消费结构升级,高端旅游需求不断提升。
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经验表明,旅游消费将先后经历“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三个阶段,各阶段的消费特征、旅游产品如下表: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4,382美元,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0美元,我国
已经进入第三次旅游消费升级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新阶层和新理念的出现,我国消费市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都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大众旅游将向休闲度假及专项旅游方向发展,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也从观光旅游产品向休闲度假产品及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探险旅游、健康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方向发展,由此形成更为细分化的需求格局和多样化的产品格局。
(4)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文化自然遗产数量众多,至2011年6月,我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6处,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处,文化景观3处,在景观种类和数量方面都处于世界前列。目前,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尚未完全开发。随着东部地区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中西部地区旅游资源的陆续开发和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我国将会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将吸纳更多的国内外旅游者。
(5)庞大的人口孕育着潜力巨大的中国公民旅游市场,城市化进程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比达到49.68%,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占50.32%,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07亿人,农村人口减少1.33亿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而城市居民是旅游消费最主要的群体。随着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居民有了旅游的需要。我国庞大的人口将源源不断的提供旅游客源,将长期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生态旅游行业深度调查及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四篇:旅游业发展前景市场调查报告
据有关旅游市场调查报告指出: 目前,我国28个省区市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或支柱产业,28个省区市成立了党委或政府领导牵头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机构,旅游业再遇发展良机。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1998年到2007年间,中国出境游人数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3%。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统计数据,2009年受甲流因素影响,出境游人数增长率下降为3.95%,但仍达到了4,765.63万人次。2010年我国出境游人数达到5,739万人次。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预计2011年全年出境游人数达到7,000万人次。根据国际经验,通常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时,国内旅游开始兴旺起来,并进入到一个快速发展的轨道;人均GDP 超过2,000美元时,休闲旅游需求急剧增长,形成对休闲旅游的多样化需求和多元化选择;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将出现周边出国旅游的热潮;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洲际旅游将有所加快.虽然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不错,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比较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特别是我国旅游业的产业化程度较低。这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旅游要素由各职能部门分头管理,条条块块对资源要素的分割,旅游产业链的科学发展。当前,中国旅游市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供需不均衡,迅猛发展的国内旅游市场造就了中国旅游业,但是庞大的市场规模也给旅游产品的供给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而且,更加重要的是 我国旅游产品在结构上也存在缺陷。如果对旅游产品做进一步分析的话就可以发现,当前度假休闲的需求在快速增长,但是度假休闲场所却没有增加,观光类的景区仍然占主导地位,度假休闲专项产品严重不足,具有休闲度假功能的景区只占10%左右,乡村旅游产品刚刚起步。
这样的旅游情况要求我国的旅游业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解决拥堵问题,提高服务质量,抑制旅游景区价格的过度上涨,遵从市场规律,尽快增加景区数量、改善旅游景区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把握我国特殊国情,把握中国旅游业现阶段的发展特征,确保我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
更多关于旅游发展前景的调查报告:()
2011-2015年旅游用品市场现状趋势战略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2011-2015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更新版)2011-2015年塑胶旅游用品市场现状趋势战略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2011-2015年户外旅游用品市场现状趋势战略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第五篇:浅析景德镇旅游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上饶师范学院高教自学考试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浅析景德镇旅游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专 业:旅游管理
准考证号:026610100438
学生姓名:夏永仁
指导教师姓名:叶忠华
上饶师范学院成教分院二O一二 年 三 月
文章摘要
景德镇市是中外文明的瓷都,又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旅游局推荐的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其以经济重镇,旅游都市,特色瓷都为城市发展目标。从“瓷”入手向“茶瓷”文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特色旅游。2006年以前,景德镇成为带动江西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增长极和旅游强市,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树立“世界瓷都,天下名镇”的旅游总体形象;2010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2015年左右初步建设成具全国辐射力的瓷都旅游城,景德镇旅游圈成为国家级的旅游精品荟萃区;在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以陶瓷和茶文化为特色以“景派”体系为支撑的国际陶艺旅游名城。
关键词
旅游业;优势;特点;景德镇市经济发展;作用;发展前景
目 录
绪论„„„„„„„„„„„„„„„„„„„„„„„„„„„ 1页
一、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特点
(一)、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特色„„„„„„„„„„„„„1页
(二)、以主打“瓷”文化特色,发展“茶”文化为特色„„„„„„„3页
二、景德镇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业为景德镇市带来了巨额收入„„„„„„„„„„„3页
(二)、旅游业促进了景德镇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3页
(三)、旅游业为景德镇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4页
三、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一)、景德镇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4页
(二)、景德镇市积极制定相关旅游战略设备„„„„„„„„„„5页
(三)、景德镇市拥有较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设备„„„„„„„„5页
(四)、景德镇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6页
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策略„„„„„„„„„„„„„„„„6页 总结„„„„„„„„„„„„„„„„„„„„„„„„„„„„7页
浅析景德镇旅游业的特点与发展前景
景德镇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被成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永远的环保绿色产业”、“市民经济提升的催化剂”被江西省委列为景德镇三张主牌之一。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景德镇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和酒店业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虽然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的创收、为国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市的旅游业依然处在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
一、景德镇市旅游业发展优势及特点
(一)、旅游资源内涵丰富,独具优势
1、地理区位优势
景德镇的地理区位条件十分优越,从宏观区位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游经济区结合部的地带;从中观区位分析,它是赣皖浙毗邻地区的中心,是江西省昌九景“金三角”、景上鹰“银三角”的联结部;从旅游区位来看,以景德镇为核心,在半径300公里内,有庐山、黄山、九华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六山三湖四城”旅游热点,其中有四个属“世界遗产”,三个属“世界地质公园”,一个属国际重要湿地,三个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举世罕见的大尺度“世界遗产”密集区。在半径500公里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等8个直辖市、省会城市,客源市场广阔。景德镇各旅游区在旅游项目和特色上自成一体,但在线路设计、客源市场上注重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共同构建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地域旅游网络,适应大旅游的发展,与“长三角”的联合,与周边《世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际湿地名录》高知名度的景区联合。例如突出赣浙皖(景德镇——黄山——千岛湖——杭州)山湖古城跨省域的大旅游圈,实现多维结构的“多赢”,市应营造多条线路,形成网络。
2、生态环境优势
景德镇四季分明,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森林覆盖率高,生态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从总体而言,景德镇市生态环境保持优良。林业用地面积534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61%,活立木蓄积量1166万立方。目前全市封山育林208万亩,建立了37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82.1万亩[1]。例如浮梁县生态茶园达到4.7万亩,花卉林木2000多亩,实现青山绿水,环境宜人的初步目标,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开发绿色有机食品将前景无量。
3、人文景观优势
景德镇有众多的保存良好的明前古代建筑群和古代戏台等,如展示古代官宦文化的号称“江南第一县衙”的清代浮梁县五品县衙,结构别致的明代朱元璋作战时藏身的红塔。景德镇始称新平镇,文献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唐武德中(公元620年)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於是昌南镇瓷名天下”。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造御瓷得宋真宗赏识,改用皇帝的年号易名景德镇。元代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制瓷技艺最高的窑场“浮梁瓷局”[2]。明清之际,发展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明朝以来,一直是全国的瓷业中心,明清两代制造皇家用瓷的官窑均设于此。所产瓷器“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是“海上瓷器之路”的重要源头。1975年又以“7501工程”之名为毛主席生产专用瓷。唐代颜真卿巡游新平、诗人白居易数访浮梁、文学家苏东坡泛舟昌江,柳宗元、王安石、范仲淹、杨万里、朱熹、文天祥等大文豪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被列为江西省直辖市。1982年,国务院正式命名景德镇市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5年2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甲类开放地区。
4、品牌效应优势
景德镇因“天下窑器所聚”而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确立了瓷都的历史地位,“瓷都”的品牌效应,凝聚了中华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拥有千年的瓷都是景德镇独有的品牌。景德镇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瓷都的品牌效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识瓷者必知景德镇,识中国(China)者亦知景德镇。因为英文“China”有双重涵义:“中国(China)”与“瓷器(china)”,景德镇是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1982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又被推举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景德镇在世界上的崇高知名度是其发展旅游业的最大的无形资产。
5、文化资源优势
景德镇作为瓷都举世闻名,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底蕴深厚。是景德镇拥有量独特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垄断性旅游资源。景德镇拥有与世难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的陶瓷历史、数百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瓷业习俗,弛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可称得上唯一性的垄断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权威杂志《国家地理》,便称其为“最古老的世界瓷器中心”。而西方世界18世纪认识瓷器,了解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从景德镇开始的。
(二)、以主打“瓷”文化,发展“茶”文化为特色
1、景德镇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籍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可见早在汉代就开始生产陶瓷。宋景德元年(100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御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景德镇因此而得名。自元代开始至明清历代皇帝都派员到景德镇监制宫廷用瓷,设瓷局、置御窑,创造出无数陶瓷精品,尤以青花、粉彩、玲珑、颜色釉四大名瓷著称于世。“毛泽东用瓷”、上海“APEC”用瓷及国宾馆用瓷以及各类艺术陶瓷倍受世人赞赏。景德镇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郭沫若先生曾以“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的诗句盛赞景德镇灿烂的陶瓷历史和文化,陶瓷把景德镇与世界紧密相连。
2、自古以来的国茶重镇
景德镇不仅是有名的瓷都,自古以来也以产茶而著名,浮梁县瑶里镇的汪湖、白塔寺、梅岭,鹅湖镇的高岭土、东埠村等都是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历史上景德镇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称,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浮梁县是“中国红茶之乡”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3]。“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
二、景德镇市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旅游业为景德镇市带来了巨额收入
由于景德镇市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使景德镇市的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加,在2001年,景德镇市接待入境游客1.6万人次,创汇542万美元。随着建设江南旅游都市目标的提出,随着人名生活水平的提高,来景德镇市旅游的游客日益增多。2011年,全市接待海外旅游的人数达到了23.47万人次,创汇8045.47万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长24.2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1581.21多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8.61亿人民币,双双位列全省第二位[4]。2001年-2011年期间,景德镇市的交通、餐饮、娱乐、购物等也在旅游业发展的带动下,在数量上和质量上均有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已成为景德镇市国民经济的新兴重要支柱产业,被省政府确立为景德镇市发展的三张王牌之一。
(二)、旅游业促进了景德镇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旅游业设施的完善也是行业结构的优化,即通常所见的食、住、行、游、娱、购这六大旅游要素的优化。近年来,景德镇市旅游业在国家和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多种形式,兴建扩建和改建了一批宾馆、饭店,接待条件大为改观,其他旅游设施也等到相应发展。截止到2011年全市有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58家,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23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4家。并有一定数量的定点餐馆、商场、厂家。有10几家旅游汽车定点单位,200辆设备条件较好的旅游汽车[5]。住房紧张,接待能力不足的状况已有所改变;名航更新,铁路车次增加,旅游空调列车开通,交通环境改善,娱乐形式多样化,购物品种齐全,这些都大大的促进了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
(三)、旅游业为景德镇市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服务性的行业相配合,如旅行社、酒店、购物店和各种娱乐设施等。目前,在景德镇市的就业人口中,直接从事旅行社、餐厅、购物、娱乐等与旅游相关的工作人员中就达两万人,其中旅行社从业人员达八千人,有导游证的导游人员约3000人。居世界旅游组织调查:旅游业没收入一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会增加4.3元,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社会上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6]。据此推算间接为相关行业创造了近十万个就业机会。景德镇市的旅游景点多分布在周边县市,通过对当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给这些县市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同时带来了这些地区农副产品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他给当地老百姓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据调查,仅2006年景德镇市瑶里镇有各类农家旅馆135家,景德镇市瑶里镇2006年农民年均纯收入为4255元,其中近半来自旅游收入,比全市农民年均纯收入3954高出301元,旅游业已成为该镇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7]。同时,这样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是农民思想观念,道德水平,文化水平叶发生了更本性的转变,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也加大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
三、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自2001年以来,景德镇市的旅游业得到了飞速发展,游客从90年代的几万人发展到2011年的1600多万人次。客源稳定,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的提高及旅游业收益的持续上升,说明景德镇市旅游业正方兴未艾。进入21世纪,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为景德镇市旅游业注入了更新的活力,使景德镇市旅游业更具美好前景。主要由以下几个有利因素所致:
(一)、景德镇市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与重视
景德镇旅游业的发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的大力关心和支持,得到了国家旅游局领导的重视和肯定。2010年,省政府根据我市经济结构和资源特色,要求景德镇重点打好“航空、陶瓷、旅游”三张主牌,“旅游”被省政府正式确立为景德镇的三张主牌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更加重视。加快旅游资源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意识不断强化,把旅游业作为统筹产业发展的联动器,将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整体发展中去定位把握,合力推进的共识进一步形成。乐平市投入近1000万元加大旅游项目建设;浮梁县新增100万元用于旅游市场营销经费;昌江区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珠山区成立一家文化旅游公司,专门包装、经营老城区旅游产品。同时,为庆祝首个“中国旅游日”,我市开展了“景德镇人游景德镇”活动,从5月19日至6月30日的43天时间里,其中的15天节假日,全市所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对市民免费开放,另外28天实行门票半价游览。吸引了22.6万人次的瓷都市民参观游览,减免景区门票达1370万元,这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旅游惠民举措[8]。举办这项活动,使景德镇市民真正感受到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春风,使景德镇市民更加了解了景德镇的景区,激发了市民爱家乡、爱旅游的热情。
(二)、景德镇市积极制定相关旅游战略设备
多年来,虽然我市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作为有着千年陶瓷文化的瓷都,又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景德镇旅游的对外宣传一直没有一句叫得响、记得住、很形象的宣传口号。去年经过对全市旅游业的深入调研,我市提出了“博大景德、‘镇’动世界”景德镇旅游宣传一句话口号,得到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的认可,并写入了景德镇“十二五”旅游发展专题规划,正式对外宣传。江西省在旅游业的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六山三湖四城两村”的空间格局。景德镇是江西省(南)昌九(江)景(德镇)“金三角”、景上(饶)鹰(潭)“银三角”的联结部,也是庐山、黄山、武夷山、三清山、龙虎山、九华山、鄱阳湖、千岛湖、柘林湖、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等旅游热点荟萃区的中心地带,因此,景德镇既是周边广大地域的近地旅游目的地,又是赣、皖、浙、闽、鄂等省许多著名旅游景区的串联结点和长三角西拓的前沿城市。正确地引导景德镇旅游业发展方向,能与周边地域起到优势互补,特色独具,多家共赢,成为区域性的旅游枢纽城市之一。它不仅以景德镇为核心的大旅游圈吸引海外旅游者,同样,并应成为江西发展国际旅游的突破口,也是大长三角拓展国际旅游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三)、景德镇市与旅游业相匹配设施日益完善
旅行社、酒店、景点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旅游业的发展,到2011年,景德镇市拥有国际旅行社12家,国内旅行社58家,星级饭店28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及三星级以下23家,国家AAAA级风景区4家。同时,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彭家上弄改造项目、乐平盛唐文化旅游度假区、瑶里古镇保护与开发项目、洪岩景区二期建设项目、大山坞饭店项目、浮梁双龙湾休闲旅游项目等一大批旅游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刘家弄民窑遗址博物馆、乐平东方大酒店、乐平绿州休闲山庄等项目相继完工并对游客开放。建国瓷厂的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式开园。此外,还有古县衙直通景瑶和瑶里江家至鹅湖金竹山景区的连接公路、松文旅游公路、洪岩景区至婺源旅游公路等多条旅游公路建设项目已经先后开工。2011年,全市旅游招商引资金建设项目21个,共完成投资7.89万元。这将必促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景德镇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
景德镇最大的旅游吸引物是瓷都及其支撑系统,它由初步建成和充实的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景区组成,如市内的景德镇陶瓷馆、历史博览区、龙珠阁、湖田古窑遗址等,景德镇市着力推出的陶瓷旅游产品:①明清制瓷工业游;②古今陶瓷艺术欣赏;③陶瓷古迹游;④瓷业习俗游;⑤陶瓷技艺进修;⑥制瓷体验游;⑦明清建筑博览游;⑧现代瓷器生产线游;⑨陶瓷文化夏令营;⑩陶瓷购物游。景德镇拥有与世难匹、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悠久的陶瓷历史、数百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瓷业习俗,弛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仅在国内独一无二,在世界上也可称得上唯一性的垄断资源。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发行量超过千万份的权威杂志《国家地理》,便称其为“最古老的世界瓷器中心”。而西方世界18世纪认识瓷器,了解瓷器生产的秘密,也是从景德镇开始的。
四、景德镇市旅游业的发展策略
充分发挥景德镇的地缘区位、地缘生态、地缘文化、地缘经济优势,牢固树立大瓷都、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开放、大发展、多维一体的全方位、多元化、分层次的可持续型发展的全新观念,用5-10年把景德镇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兴重要支柱产业,到2020年则建成全市的强力支柱产业,成为全省拉动国际旅游,发展国内旅游的一个重要新生长极。
(一)、大瓷都:
大瓷都包括既是“中国瓷都”,又是“世界瓷都”的双重涵义。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发展趋势,由于历史原因及综合经济实力薄弱,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长期处于“农村包围城市”的局面。21世纪前期中国城市化问题必将加快步伐,并形成一批新的中心城市。从战略区位、内向载体、开放辐射、综合导向等多重功能出发,争取将婺源、波阳等纳入景德镇市旅游圈和经济圈,在2010年前后,采取强力措施,把景德镇市建设成为文化深厚、特色突出、风格别致、品质高雅、设施先进、体系完善、功能齐全、富有“中国瓷都”功能,又有世界神韵,拥有强力辐射的旅游中心。(二)、大枢纽:
是培育景德镇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21世纪的经济社会将是多相流(人流、物流、资金流、能量流、信息流、技术流等)高速动态变化的新时期,借助于景黄高速、九铜铁路和九常铁路的建设及景德镇机场改造,构建赣浙皖结合部乃至大长三角上部的交通枢纽和信息枢纽之一。
(三)、大市场:
旅游业发展必须树立多维、多元、多层次的市场观。首先是立足国内市场,特别要依靠华东、华南和华中近程市场,兼及华北、西北、西南、东北中远程市场;同时要积极面向海外市场,尤其是东北亚、港澳台和东南亚市场,辐射南亚、中东以及欧美澳中远程市场。
(四)、大通道:
这是与大枢纽、大都市相匹配的不可或缺的战略功能,亦是决定景德镇未来地缘战略的核心之一。因此,必须加快培育与发展使之成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闽东南经济区、长江中游经济区和京九铁路经济带结合部的区域性国际商务、信息、交通、文化和旅游中心。在发挥国家、省域和地方的多重优势下,加快改造铁路,完善高速公路、铁路。重点打通与黄山、衢州、东乡等地的高速通道。尽快修建九江—景德镇—衢州铁路和铜陵——九江铁路并和景德镇联线。适时扩建景德镇机场,增加空中航线与航班密度,启动景德镇至南昌、九江的水上航线。
(五)、大旅游:
必须从传统的观光旅游狭隘观念中解脱出来,发展全方位、多功能、广辐射、强联动的大旅游,并使之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旅游业不是旅游局现行所管辖的旅游事业,更不是指旅行社所经营的旅游业务,而是包容全社会范畴内所从事的各类旅游活动,诸如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保健旅游、工业旅游、修学旅游、科考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会议旅游等等。要加快旅游业发展,首先要树立大旅游产业的新观念,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参与。
总之,只要景德镇市继续利用自己特殊的地理环境极其经济、陶瓷、文化等方面有利条件,借助广博的物产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进一步挖掘景德镇市本身各种潜在的旅游资源,充分发挥名族名俗现有的优势,景德镇市的旅游业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江西省景德镇市旅游总体规划(2005年—2020年)
【2】 陈树发,章立东.《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3】 《江西省导游基础知识》景德镇篇 【4】、【5】 景德镇市2011年旅游统计报告
【6】 苏勤,《旅游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138-139页
【7】 陈树发,章立东.《景德镇陶瓷文化与旅游人才培养》.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年5月第1版
【8】 2010年景德镇市政府报告(旅游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