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人民生活在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改善,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今后十年,将是我国居民食物结构迅速变化和营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时期。加快食物发展,改善食物结构,提高全民营养水平,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为指导我国食物与营养持续、协调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状况
(一)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成就。
《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实现了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动了食物需求持续增长,全民营养状况得到全面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食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科技进步已经渗透到食物发展的各个环节,加速了传统食物的改造,拓宽了食物发展的空间。我国食物与营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食物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粮食的年均生产能力已达到5亿吨的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左右。在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的同时,肉、蛋、水产品以及水果、蔬菜生产都有了快速的增长,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食物消费质量明显提高。1990年到2000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从904元增加到1625元(1990年不变价)。人均食物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逐步降低,恩格尔系数从60.3%下降到46.0%。食物消费结构得到了显著改善。2000年人均消费①口粮206公斤,蔬菜110公斤,食用植物油8.2公斤,食糖7.0公斤,肉类25.3公斤,蛋类11.8公斤,奶类5.5公斤,水产品11.7公斤。与1990年相比,蛋、奶、水产品人均消费量有较大幅度提高。
3、居民营养结构有较大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居民摄入能量比较稳定,摄入的蛋白质总量中动物性蛋白质所占的比重有了一定增长,膳食质量显著改善。通过90年代后期部分地区典型监测表明,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387千卡,蛋白质70.5克,脂肪54.7克。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摄入能量2253千卡,蛋白质69.2克,脂肪72克;农村居民人均摄入能量2449千卡,蛋白质71.1克,脂肪46.7克,基本达到了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二)当前食物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食物生产、消费、营养不协调,生产结构不能满足营养结构改善需要。从目前情况看,一是我国优质农产品比重偏低,奶类、大豆等优质食物消费明显不足。二是城乡居民营养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城市居民因膳食不平衡或营养过剩导致的疾病迅速增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营养不良现象仍然存在。三是食品工业发展滞后,产品结构不合理,技术装备总体水平偏低,食品工业产值不足农业产值的40%,加工食品消费量仅占食品消费量的30%,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较大。
5、食物质量、安全和卫生存在隐患。部分地区食物生产的环境恶化,受到工业和城市的污染,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加工中食品添加剂和技术使用不尽合理,导致部分食物有害物质残留超标,严重影响人民健康。
(三)食物与营养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6、食物与营养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一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食物多样化、优质
化需求明显增加,对食物安全卫生要求不断提高。二是居民食物消费正处于由小康向更加富裕转型的时期,急需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工作,促进居民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否则,既会造成资源浪费,也可能会影响一代甚至几代人身体素质的提高。三是世界经济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国际食物与营养产业呈加速发展趋势,必须加快我国食物与营养工作,以跟上世界发展步伐。
因此,今后十年,我国食物与营养工作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必须调整战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食物与营养取得新的发展。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指导思想。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营养改善的要求,为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动员和号召全社会力量,加快我国食物与营养的发展。紧紧围绕食物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建设现代食物生产、加工和市场体系,调整引导我国食物结构向营养、卫生、科学、合理方向发展,经过不懈努力,使我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与营养整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
8、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食物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原则,适应居民营养改善的需要,建立以农业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龙头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坚持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各种食物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食物质量与安全卫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对食物质量的监测和管理,全面提高食物质量和安全卫生水平;坚持优化结构与预防疾病相结合的原则,调整优化食物与营养结构,预防营养性疾病,提高全民营养和健康水平;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发扬中华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全面提高食物发展的科技水平,走有中国特色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道路。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目标。
9、2010年食物与营养发展总体目标。
保障合理的营养素摄入量。人均每日摄入能量为2300千卡(供给能量为2600千卡),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蛋白质77克,其中30%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70克,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5%;钙580毫克,铁23毫克,锌12毫克;维生素B11.2毫克,维生素B21.4毫克,维生素A775微克。
保障合理的食物摄入量。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摄入量为:口粮155公斤,豆类13公斤,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9公斤,肉类28公斤,蛋类15公斤,奶类16公斤,水产品16公斤。
保障充足的食物供给。2010年全国主要食物生产总量的安全保障目标为:粮食5.7亿吨,豆类2300万吨,蔬菜3.7亿吨,水果7300万吨,油料3400万吨,糖料1.3亿吨,肉类7600万吨,蛋类2700万吨,奶类2600万吨,水产品5000万吨。
降低营养不良性疾病发病率。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发病率降至5%,生长迟缓发病率降至15%。孕妇和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降至20%和15%。4个月以内婴儿的母乳喂养达到普及,4个月以上的婴儿,应逐步补充各种辅助食品。
10、2010年城乡居民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
城市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50千卡,其中75%来自植物性食物,25%来自动物性食物;蛋白质80克,其中35%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80克,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8%。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摄入量为:口粮135公斤,豆类12公斤,蔬菜160公斤,水果52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10公斤,肉类32公斤,蛋类18公斤,奶类32公斤,水产品22公斤。
农村居民。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320千卡,其中84%来自植物性食物,16%来自动物性食物;蛋白质75克,其中27%来自动物性食物;脂肪65克,提供的能量占总能量的24%。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摄入量为:口粮165公斤,豆类13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30公斤,食用植物油10公斤,食糖8公斤,肉类26公斤,蛋类13公斤,奶类7公斤,水产品13公斤。
三、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地区与群体
今后十年,针对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优先发展奶类产业、大豆产业和食品加工业三个重点食物领域,努力解决好农村和西部两个重点地区以及少年儿童、妇幼、老年三个重点人群的食物与营养发展问题。
(一)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
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内容多、任务重、领域广,要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涉及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作为今后十年的重点内容,优先发展。
11、奶类产业。加快发展奶业,提高居民奶类消费水平。扶持奶源基地建设,调整奶畜群结构,改善奶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加快发展乳制品加工业,支持开发新的奶产品,促进奶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加强奶业科学研究,提高奶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支持并形成若干个对全国具有带动作用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集团。加大对奶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尽快提高我国居民的奶类食品消费水平,到2010年居民的乳制品人均消费量比2000年要有大幅度增加。
12、大豆产业。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大力开拓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优先支持开发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现代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豆制品;到2010年,以大豆为基础的优质蛋白质消费量以及深加工产品消费量要有明显增加,质量要有明显改进。
13、食品加工业。优先支持对主食的加工,加快居民主食制成品食物的发展步伐,重点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的方便食品、速冻食品。加快开展食物营养强化工作,重点推行主食品营养强化,减轻食物营养素缺乏的状况。优先支持我国传统食品的工业化技术改造,选择并支持若干种具有市场前景和示范作用的传统食品,提高其科技含量,加快其工业化步伐。优先支持大宗农产品深度开发与加工利用,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
(二)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地区。
食物与营养发展需要全民参与、协调发展。要把相对落后的地区作为重点,加大力度,努力推进。
14、农村地区。广大农村地区,食物发展不平衡,营养状况相对落后。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食物消费能力。重视农村营养改善,加强农村食物与营养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食物购买与消费环境,开拓农村食物市场。力争到2010年广大农村地区营养状况有较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15、西部农村地区。西部农村地区食物发展基础较差,食物资源丰富但未能充分开发利用。要加强食物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西部特色食物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优势食物资源,形成西部食物发展主导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促进西部地区食物增长与环境改善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引导合理食物消费,降低西部地区农民营养不良的发生率。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西部地区农民食物与营养状况的不断改善。
(三)营养改善的重点人群。
营养改善是长期的任务,在注重各类人群营养改善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弱势人群的营养改善工作。
16、少年儿童群体。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基础在少年儿童。积极组织实施有关少年儿童
营养改善的国家计划。优先保证这一群体的营养供给,提高身体素质。定期对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实行有针对性的营养指导,使少年儿童从小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立贫困地区少年儿童营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儿童营养不足和城市儿童营养不平衡的问题。力争到2010年,农村营养不良儿童所占的比例比2000年减少一半,城市营养失调儿童所占的比例减少三分之一。
17、妇幼群体。妇女具有特殊的营养需要,婴幼儿正处于生命的早期,他们的营养状况关系到人体一生的健康。要加大妇幼群体营养改善的力度,逐步建立孕妇、婴儿营养保障制度,防止妇女尤其是孕妇、产妇、哺乳期妇女的营养失衡。在全面普及母乳喂养的基础上,针对妇幼群体的特殊需要,大力开发适合妇幼群体消费的系列食品,加强对妇幼食品的市场管理。重点搞好3岁以下幼儿的营养改善,为提高中华民族新一代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18、老年人群体。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老年人的营养与健康越来越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要建立老年人营养保障制度,关心老年人膳食营养,做好孤寡老人的膳食供给,加强对老年人的营养保障工作。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消费的系列食物,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低能量食品。减少老年人营养性疾病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调整结构,提高食物综合供给能力。
19、调整农业结构,提高食物质量。在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着力优化食物品种、优化食物品质、优化食物布局,促进食物生产效益大幅度增长。种植业要由传统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专用生产区,建立优质食品加工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适合食品加工业需要的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合理和充分利用草地、农作物秸秆等资源,建立规模养殖场,加快牛、羊、禽特别是奶畜发展,生产优质畜禽食品。在合理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水产养殖业,积极开发大洋性渔业资源。
20、加强管理,加快食品工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加强行业规划和协调,加强监管和服务,实行食品工业产供销一体化。调整食品工业结构,加速传统食品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传统食品工业向现代食品工业的转化,建立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开展食品加工机械、包装、贮运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现代食品科技,提高我国食品工业科技水平。加强食品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产品标准化包装、运输。加强对大宗食物的加工,提高综合利用率。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对人们身心健康危害较大的烟草业、烈性酒的发展。
21、加强食物市场体系建设,提高食物国际竞争力。逐步建立和完善食物产地批发市场、城乡集贸市场、连锁超市等零售市场,进行合理布局,形成规范的生产—批发—零售一体化的市场网络。建立食物快捷运输通道,建设发达的食物流通体系。参照世界贸易规则,制定我国食物进出口贸易政策,采用国际标准进行食物生产、加工,发展外向型食品产业。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优势食物出口的生产,提高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质量,增强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对食物进出口的检验检疫。
(二)加强法制建设,保护食物资源环境。
22、加强食物与营养法制建设,完善食物与营养标准体系。加快食物与营养立法步伐,制定食品管理法规,保证食品安全卫生与人民身体健康。抓紧制定关于营养师、营养标识、儿童营养等方面的法规,把居民营养改善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食物生产、加工、流通过程的标准化建设,加快食物质量、安全、卫生的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不同类别食物与营养
标准,科学地指导食物生产和消费。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实行农产品认证制度,规范直接上市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加快食物流通体系的法制建设,规范企业行为,保护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权益。
23、保护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加大耕地、草地、水资源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力度,逐步改善食物资源环境,保障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型等食物生产技术,缓解耕地、水资源紧缺的压力。强化食物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加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治污力度。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丰富的食物生产,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步增加名牌精品食物的市场供给。积极稳妥地发展高质量、高效能的保健食品,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加强对食物种植、养殖阶段农药、兽药的管理,完善有关农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规定。建立健全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对食物生产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提高食物质量,确保食物安全与卫生。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民营养意识。
24、加强科技研究,提高食物与营养发展的科技水平。增加食物生产、食品工业、食物营养卫生及相关领域的前瞻性、战略性、公益性科研投入,加强食物发展各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使相关学科相互渗透和交融,不断增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能力。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应用研究,显著提高食物产量、质量、安全和卫生水平。开展食物、营养与健康的相关研究,培养和造就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有关食物与营养的先进技术。
25、全面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建立用科学的营养知识引导消费和用消费带动生产的新机制,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合理协调。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类型的营养知识教育,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营养知识宣传,提高城乡居民的营养科学知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居民的食物消费方向,提高全民科学、合理膳食的自觉性。加强对中小学生和家长的营养知识教育,把营养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提高营养师的社会地位,逐步在医院、幼儿园、学校、企事业单位的公共食堂及餐饮服务业推行营养师制度。
(四)改善居民营养结构,保障我国食物安全。
26、实施有关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继续和规范实施国家营养改善行动计划、国家大豆行动计划、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等。积极推广学生营养餐,作为国民营养改善的一项重要工作,成立相应协调机构,制定相关法规,依法加强管理。力争到2010年,全国大中城市要有一半以上的中小学生吃上学生营养餐。在经济落后地区,采取不同形式,保障居民营养供给。对发生严重营养不良的地区,当地政府要及时采取营养改善措施。
27、加强营养监测,建立食物安全保障系统。建立和完善食物与营养监测系统,坚持重点监控与系统监测结合,监测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营养状况。加强食物信息建设,建立我国食物安全与早期预警系统,保障全民食物供给和消费安全。要从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来考虑我国食物的安全,密切关注和研究市场变化、重大自然灾害对食物供给带来的影响,提前作好各种应对准备,确保我国食物安全。
(五)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工作的领导。
28、分级管理,部门分工配合,建立现代食物管理体制。《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由农业部牵头协调,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紧密协作,积极配合,加强对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的指导,进一步发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重要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食物与营养发展工作,结合本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差别和习惯,研究制订本地区的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把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纳入
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我国食物与营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食物发展管理体系,保证食物与营养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第二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需基本平衡,食品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向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食物与营养发展成效显著。但是,我国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优化食物结构,强化居民营养改善,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保障食物有效供给、促进营养均衡发展、统筹协调生产与消费作为主要任务,把重点产品、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作为突破口,着力推动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营造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着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食物数量与质量并重。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在重视食物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优质专用新品种的研发与推广,提高优质食物比重,实现食物生产数量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坚持生产与消费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现代营养理念引导食物合理消费,逐步形成以营养需求为导向的现代食物产业体系,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传承与创新有机统一。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合理汲取国外膳食结构的优点,全面提升膳食营养科技支撑水平。
坚持引导与干预有效结合。普及公众营养知识,引导科学合理膳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食物与营养需求,采取差别化的干预措施,改善食物与营养结构。
(三)发展目标
食物生产量目标。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全面提升食物质量,优化品种结构,稳步增强食物供给能力。到2020年,全国粮食产量稳定在5.5亿吨以上,油料、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等生产稳定发展。
食品工业发展目标。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集群优势突出、结构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加工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品牌信誉好、产品质量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食品加工及配送企业。到2020年,传统食品加工程度大幅提高,食品加工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全国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
食物消费量目标。推广膳食结构多样化的健康消费模式,控制食用油和盐的消费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全年口粮消费135公斤、食用植物油12公斤、豆类13公斤、肉类29公斤、蛋类16公斤、奶类36公斤、水产品18公斤、蔬菜140公斤、水果60公斤。
营养素摄入量目标。保障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控制脂肪摄入量,保持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量。到2020年,全国人均每日摄入能量2200—2300千卡,其中,谷类食物供能比不低于50%,脂肪供能比不高于30%;人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78克,其中,优质蛋白质比例占45%以上;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摄入量基本达到居民健康需求。
营养性疾病控制目标。基本消除营养不良现象,控制营养性疾病增长。到2020年,全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控制在7%以下;全人群贫血率控制在10%以下,其中,孕产妇贫血率控制在17%以下,老年人贫血率控制在15%以下,5岁以下儿童贫血率控制在12%以下;居民超重、肥胖和血脂异常率的增长速度明显下降。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供给稳定、运转高效、监控有力的食物数量保障体系。稳定耕地面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牛肉、羊肉、禽肉供给比重。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保障水产品供应。广辟食物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杂粮、木本粮油等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等产地初加工。积极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市场网络和配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安全卫生、布局合理的现代食物市场流通体系。加强农产品数量安全智能分析与监测预警,健全中央、地方和企业三级食用农产品收储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食物供给。
(二)构建标准健全、体系完备、监管到位的食物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物安全监管制度,健全各类食物标准,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规范食物生产、加工和销售行为。加快推进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集中创建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完善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县创建活动。推进食物生产、加工和流通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加大对失信企业惩处力度,增强企业诚信经营意识。加强食物安全信息共享与公共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处置,强化舆论监督和引导。
(三)构建定期监测、分类指导、引导消费的居民营养改善体系。建立健全居民食物与营养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监测和信息分析。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重视解决微量营养素缺乏、部分人群油脂摄入过多等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推进健康饮食文化建设。
三、发展重点
(一)重点产品
1.优质食用农产品。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严格保护产地环境。
2.方便营养加工食品。加快发展符合营养科学要求和食品安全标准的方便食品、营养早餐、快餐食品、调理食品等新型加工食品,不断增加膳食制品供应种类。强化对主食类加工产品的营养科学指导,加强营养早餐及快餐食品集中生产、配送、销售体系建设,推进主食工业化、规模化发展。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促进居民营养改善。加快传统食品生产的工业化改造,推进农产品综合开发与利用。
3.奶类与大豆食品。扶持奶源基地建设,强化奶业市场监管,培育乳品消费市场,加强奶业各环节衔接,推进现代奶业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传统大豆资源优势,加强大豆种质资源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扶持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强化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实施传统大豆制品的工艺改造,开发新型大豆食品,推进大豆制品规模化生产。
(二)重点区域
1.贫困地区。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创新营养改善方式,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采取营养干预措施,实现贫困人口食物与营养的基本保障和逐步改善。
2.农村地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商贸与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将城镇现代流通业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开拓农村食物市场,方便农村居民购买食物。
3.流动人群集中及新型城镇化地区。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饮食条件,加强对在外就餐人员及新型城镇化地区居民膳食指导,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能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
(三)重点人群
1.孕产妇与婴幼儿。做好孕产妇营养均衡调配,重点改善低收入人群孕妇膳食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摄入不足的状况,预防中高收入人群孕妇因膳食不合理而导致的肥胖、巨大儿等营养性疾病。大力倡导母乳喂养,重视农村地区6个月龄至24个月龄婴幼儿的辅食喂养与营养补充,加强母乳代用品和婴幼儿食品质量监管。
2.儿童青少年。着力降低农村儿童青少年生长迟缓、缺铁性贫血的发生率,做好农村留守儿童营养保障工作。遏制城镇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增长态势。将食物与营养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加强对教师、家长的营养教育和对学生食堂及学生营养配餐单位的指导,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强化营养干预,加大蛋奶供应,保障食物与营养需求。
3.老年人。研究开发适合老年人身体健康需要的食物产品,重点发展营养强化食品和低盐、低脂食物。开展老年人营养监测与膳食引导,科学指导老年人补充营养、合理饮食,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政策措施
(一)全面普及膳食营养和健康知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提高全民营养意识,提倡健康生活方式,树立科学饮食理念。研究设立公众“营养日”。开展食物与营养知识进村(社区)入户活动,加强营养和健康教育。发布适宜不同人群特点的膳食指南,定期在商场、超市、车站、机场等人流集中地发放。发挥主要媒体对食物与营养知识进行公益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增强营养知识传播的科学性。加大对食物与营养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流通、餐饮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
(二)加强食物生产与供给。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地方人民政府的食物安全责任。加大对食用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保护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加大对食物加工、流通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主产区发展食物加工业,支持大中城市食品加工配送中心建设,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有效治理面源污染。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
(三)加大营养监测与干预。开展全国居民营养与基本健康监测工作,进行食物消费调查,定期发布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报告,引导居民改善食物与营养状况。加大财政投入,改善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就餐环境。
(四)推进食物与营养法制化管理。抓紧进行食物与营养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工作,适时开展营养改善条例的立法工作。针对食物与营养的突出问题,依法规范食物生产经营活动,开展专项治理整顿,营造安全、诚信、公平的市场环境。创新食物与营养执法监督,提高行政监管效能。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形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
(五)加快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针对食物、营养和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引导企业加大食物与营养科技投入,加强对食物与营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研究。加强对新食物资源开发和食物安全风险分析技术的研究,在科技创新中提高食物安全水平。加强食物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研究,促进食物安全信息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深入研究食物、营养和健康的关系,及时修订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
(六)加强组织领导和咨询指导。由农业部、卫生计生委牵头,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林业局等部门参加,建立部际协调机制,做好本纲要实施工作。继续发挥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的议事咨询作用,及时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意见。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纲要确立的目标、任务和重点,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当地食物与营养发展实施计划。
第三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专家解读②居民食物营养结构急需调整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专家解读②居民食物营养结构急需调整
2014-2-19 8:52:00
来源:农民日报
新世纪以来,我国食物总量供需实现了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在食物营养消费方面却产生出新的问题,正如近日公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的那样,“食物生产还不能适应营养需求,居民营养不足与过剩并存,营养与健康知识缺乏”。这些问题急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从人群的膳食状况及特征上划分,这些问题及解决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食物营养过剩人群。据卫生部门监测统计,按照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判定标准,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 %,肥胖率12.0 %,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产生超重及慢性病的风险因素有很多,究其主要原因,是这部分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营养素超过了身体需要,加上身体活动不足,导致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病急剧增加,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的首要措施,就是要把这类人群作为重点,使之有效地节制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通过平衡膳食,从根本上调节其能量及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同时加强身体运动,把过多的食物消费及体重降下来,才能真正实现营养与健康相互促进的预期目标。
二是食物营养不足人群。按照2011年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我国有1.28亿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最低营养需求为每人每日2100千卡热量(1986年制订),与纲要推荐的目标值相比,该基准值偏低。而且,农村内部收入差距较大导致了其食物营养消费差距也很大。因此,贫困地区是我国居民营养不良的多发地区和营养改善的难点地区。必须针对贫困地区环境条件差、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实际,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采取扶持与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创新食物营养改善方式,如保障人均基本口粮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当地食物资源,采取营养干预措施,以提高其食物消费水平,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
三是食物营养改进人群。目前我国这部分人群数量最大,其特征是已经稳定解决温饱,实现了小康,衣食无忧。但在市场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加上缺乏食物营养知识,普遍存在肉类油脂等动物性食物消费过多等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对这类人群的膳食调整,必须及时应对,加强指导,加大食物营养知识普及的力度,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和合理膳食模式,以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使其由吃饱吃好转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实际上,上述人群的膳食类型划分是粗略的,当前我国食物营养面临的新问题相互交织,相当复杂。要在纲要的指引下,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运用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及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合理的食物消费模式和科学的膳食模式,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
病,方能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东阳 程广燕 郭燕枝)
第四篇:《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专家解读④发展大豆食品改善国民营养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专家解读④
发展大豆食品改善国民营养
日期:2014-02-19 10:54 作者: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卢林纲 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 1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提出发展大豆食品。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地,也是大豆食品的发源地,大豆及其食品文化源远流长。大豆因富含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素,被人们誉为“豆中之王”,是“五谷中功兼羹饭者”,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主要食粮之一。大豆食品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如今已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改善人类营养的现代健康食品。
大豆营养丰富而且全面。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农作物。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平均在40%左右,是谷类食物的4~5倍;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齐全,9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丰富,营养价值不亚于动物蛋白,是我国居民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大豆油脂是膳食脂肪的主要来源。大豆中油脂含量一般在15%~20%,油脂除了提供能量、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等基本营养作用外,大豆油还富含人体不能合成的亚油酸和亚麻酸,这些必需脂肪酸对人体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大豆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可以有效改善胃肠微生态环境;大豆硫胺素及核黄素含量均高于谷物食品,被视为B族维生素的最佳来源;大豆磷脂、植物固醇、异黄酮等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多方面的保健功能。如上所述,大豆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全面,发展大豆食品有利于改善国民营养健康。大豆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我国全年大豆消费量超过7100万吨,豆油消费占到国内食用植物油的45%以上,豆粕占饲料工业蛋白原料的60%左右。大豆产业为保障国民生活、促进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调查,2013年我国居民消费食用大豆总量为937.8万吨,人均年消费大豆7千克左右。按照《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人均年消费达到13千克,我国当年需要食用大豆1758.9万吨,将比2012年的实际消费量增加87.6%。
发展大豆食品利国利民。中华民族素有食用大豆的传统习惯,发展大豆食品不仅有利于改善我国城乡居民营养状况,而且还能有效带动大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升,可以说是利国利民。为此,提出以下三点发展建议:一是充分发挥我国大豆品种资源和食品文化优势,加强大豆生产与精深加工的科学研究,开发新型大豆食品、蛋白产品和保健品,扶持大豆食品规模化生产。二是实施以大豆蛋白和牛奶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双蛋白食品工程”行动计划,改善我国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和义务教育学生的膳食营养。三是依据我国大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在大豆优势产区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提出相关支持政策和保护措施,为打造国产大豆食品品牌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
第五篇:食物营养与健康论文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题目: 姓名: 学号: 1083633119 指导教师: 日期: 2011.10~11
《食物营养与美容、健康》 王红梅 李东海 食物营养与美容之关系
摘要:本文将论述其营养(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水4大类)成分与美容关系。水,是保护皮肤清洁、细嫩的特效美容剂;维生素C 缺乏影响胶原纤维的合成,造成皮肤弹性减弱和血管的通透性的改变,出现皱纹,湿疹溃烂等;维生素E在美容护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人体皮肤组织中许多有活性的细胞的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脂肪在皮下适量贮存,可滋润皮肤和增加皮肤弹性,但是脂肪过剩会影响形体美。及早发现自己的饮食问题,尽快解决问题,注意日常饮食营养的均衡,遵守“美容之道”——食物营养。
关键字:食物营养、美容、水、维生素C、维生素E、蛋白质、脂肪
面容的美艳 ,有赖对皮肤的调理与保养 ,以及化妆品的修饰 ,然而许多爱美的女性 ,都忽略一种“美容之道”──食物营养。每一个皮肤润滑、细腻、骨肉匀称、容光焕发的“美丽”女性 ,都绝非单靠化妆品和美容技巧所能达到的。
对于肌肤保养 ,化妆品的应用已经谈得不少 ,但千万不能忘记美容不是健康的表现。只有健康的女性才能算是美丽的女性。所谓“健美”就是表现在美肌、美发、美眼、美齿及结实的身体上。也就是精力、热忱、体力等的表现──缺乏精力岂能强健热忱 ?经常疲劳不堪 ,岂能获得乐趣 ?
再好的护肤品,也无法消除“面黄肌瘦”,再好的化妆品也难掩盖满脸的倦容。“健美”是丰富的营养和有效的保养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首先要对供给身体营养的食物有充足的了解,如食物的营养价值等。这样你才会有效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按食物的营养成分分类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大类。边分将谈谈其营养成分与美容关系。
一、水与美容
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成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而护肤美容更离不开水。当你常常处于日晒当中,你逐渐会发现,皮肤越来越变得干枯,处于紧急缺水状态!在寒风凛冽的季节,皮肤缺水往往是女士们皮肤最容易产生的问题。饮水有利于皮肤健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内的含水量虽然不同,但至少占体重的一半以上,人体缺水首先会使皮肤 变得干燥、无弹性,从而产生皱纹,面色也会显得苍老无光。人一到了中、老年期,细胞內的水份会比青年期減少三至四成之多,也因为这样,中、老年人大多数的皮肤会出現皱纹,如果不能充分补充水份,不仅皮肤起皱情況严重,还将影响正常的排尿运行!因此,为了美容和健康,我们要积极提倡经常喝水。水,是保护皮肤清洁、细嫩的特效美容剂。多喝水可
以使皮肤滋润、水灵,体态丰满,变得好看。水分在皮肤内的滋润作用决不亚于油脂对皮肤的保护作用,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才能使皮肤柔软、丰腴、润滑,富有光泽和弹性。建议每天饮大约6-8杯水,但一次不能喝过量的水,每天饮水1.3升总量不超过2升,喝水的次数以每日4-5次为宜,千万不要等口渴了才去喝水。因为缺水会使皮肤显得干枯,多皱纹,无光泽。最好在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水,这样不仅可清洁胃肠,对肾脏也很有利;饭后睡前不宜多饮水,以免导致胃液稀释、夜间多尿和诱发眼睑水肿和眼袋。
喝不同的水,还有不同的美容功能:含有矿物水中有多种无机盐,如含有钙、镁、钠等成分,能健脾胃、增食欲,经常饮用能使皮肤细腻滑润;在饮用净水中加入橘汁、番茄汁、猕猴桃汁等,有助于减退色素斑,保持皮肤张力,增强皮肤抵抗力;红茶、绿茶都有益健康,并有美容护肤功能。系统分析表明,茶能降低血脂、助消化、杀菌、解毒、清热利尿、调整糖代谢、抗衰老、去老年斑及增强免疫功能。
二、维生素C与美容
维生素C 缺乏影响胶原纤维的合成,造成皮肤弹性减弱和血管的通透性的改变,出现皱纹,湿疹溃烂等;维生素C 缺乏也能抑制皮肤内多巴胺的氧化,使皮肤内深色氧化型的色素还原成浅色,因此维生素C 的长期缺乏,可使皮肤色素增加。以下是维生素C的三大美容功效: 1.美白功效
维生素C被女性所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美白功效。维生素C能抑止色素母细胞沉积,不仅可以有效预防黑斑和雀斑,还能将多余的色素排出体外,彻底改善暗哑的肤色,令肌肤重新变得白皙明亮。因此,想变身“白雪公主”,那就多从水果蔬菜中摄取维生素C吧。2.控油功效
每个女人都想有一张清爽的小脸,即使不施粉黛也别有一番素颜的风情。但让大多数女性烦恼的是:脸上T区油腻黯黄,两颊干燥并泛红血丝,肤色不均匀,不管多贵的粉底 打上去,不到两小时,总是化成油汪汪的一片了。其实,出现这种T区皮肤油腻症状,也是缺乏维生素C的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C,你也可以做一个“清爽美女”。3.排毒功效
对于职场女性来说,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免疫系统不可避免地越来越差,体内的有毒物质也是越积越多,与自己渐行渐远不仅是健康还有美丽。维生素C是天然的抗氧化剂,能有效控制细胞内的氧化反应,帮助人体快速排毒,让肌肤永葆青春活力。
部分水果和绿色蔬菜中都含有维生素C,含维生素C 丰富的有草莓、西瓜、桔子、番茄等,橙子,柠檬含量最高。维生素C无副作用,平时可以购买维生素C片来吃。
三、维生素E与美容
维生素E在美容护肤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人体皮脂的氧化作用是皮肤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从而保护了皮脂和细胞膜蛋白质及皮肤中的水分。下列介绍有关维生素E的美容作用。
维生素E同人的衰老有密切关系。它能延缓细胞老化,使皮肤细胞新生增强,皮肤弹性纤维趋于正常。此外,还能促进人体对维生素A的利用;可与维生素C起协同作用,保护皮肤的健康,减少皮肤发生感染;能促进皮肤内的血液循环,使皮肤得到充分的营养与水分,以维持皮肤的柔嫩与光泽;还可抑制色素斑、老年斑的形成,减少面部皱纹及洁白皮肤,防治痤疮。
适当使用维生素E可减少皮肤很多问题,维生素E主要在蛋黄、牛乳、芝麻、大豆等食品中。卷心菜、茄子、胡箩卜、葵花籽也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
四、蛋白质与美容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组织的主要成分,是人体器官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人体皮肤组织中许多有活性的细胞的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成年女子每日膳食对蛋白质摄入量不应少于每公斤体重1克。经常食用,既利于体内蛋白质的补充,又利于美容护肤。体内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不但影响机体器官的功能,降低对各种致病因子的抵抗力,而且会导致皮肤 的生理功能减退,使皮肤弹性降低,出现皮肤松弛,失去光泽,出现皱纹,消瘦憔悴,头发干枯脱落,加速衰老。
鸡肉、兔肉、鱼类、鸡蛋、牛奶、豆类及其制品等食物中均含有丰富营 养价值的优质蛋白质。
五、脂肪与美容
脂肪是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可缺少的物质,能保护人体器官,维持体温。脂肪在皮下适量贮存,可滋润皮肤和增加皮肤弹性,推迟皮肤衰老。膳食中的脂肪分为两种,一种是动物脂肪,一种是植物脂肪。
动物脂肪因含饱和脂肪酸较多,如食入过促进皮肤老化。膳食中,对脂肪的摄入要注意限制,特别是动物脂肪,因过多地食用多脂多油的高能量食品。即容易发生肥胖,影响形体美,同时人体吸收脂肪时还会过多地消耗体内的维生素B 族,影响皮肤、毛发的健美。营养过剩对某些肥胖起到决定的作用。肥胖使青少年失去健美体形,中年女性失去丰满、匀称的体形,这是不美的。反之,形体瘦削,体态松垮,行动失去灵活,步态疲惫,弯腰驼背,肌肉松驰也是不美的,他们都失去了健康美。
植物脂肪中含较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很好的美艳皮肤的作用,是皮肤滋润、充盈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此外,植物油脂中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等营养皮肤及抗衰老成分。不仅具有美容养颜功效,还具有健体和抗衰作用。植物油有红花油、葵花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芝麻油、花生油、茶油、菜籽油等。但脂肪类食物不宜食入过多,每天不应超过30克。
此外,其他营养素的摄入对人的健美也是十分重要的。如维生素A有保护皮肤上皮细胞和抗眼球结膜干燥的作用,维生素A 缺乏将使皮肤干燥粗糙,皮肤角化、易生鳞屑多的皮肤病、痤疮和斑秃等;缺乏含维生素B1的食物,面部及足部会浮肿,皮肤会发炎;维生素B2是美化肌肤的营养素,维生素B2缺乏,则易引起小皱纹、肤色粗糙、日光敏症、酒皶鼻、痤疮等皮肤障碍;矿物质缺乏会影响皮肤及毛发的润泽和颜色及牙齿的健美;所以食物营养直接关系到美容。想要健康美容就应保证摄取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皮肤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素。自己存在的饮食问题:
没有科学饮水的习惯,通常是口渴了才去喝水,每天的饮水总量远远不到1.3升,造成现在皮肤干燥、多皱纹及无光泽;“一日三餐”没有合理分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常吃点心和宵夜,常吃零食,饮酒,没有平衡膳食;的膳食中水果和蔬菜的食用是相对不足的,吃水果时习惯削皮,致使维生素摄入更少;经常食用高脂肪、高能量和高盐的方便食品和快餐食品。
对自己饮食建议:
每天科学饮水,每天饮水1.3升总量不超过2升,不会直到口渴时才饮水。一次性饮 水,真正有效的饮水方法,是指一口气将一整杯水(约200至250毫升)喝完,那样可令身体更有效吸收和使用水分。当然,所谓“一次饮水”并非务必要一口气喝完,只要在短时间喝稍多某些的白开水也是有效的饮水方法。空腹饮水,空腹时饮用,水会直接在消化管道中流通,易被身体吸收;吃饱后才饮水,对身体健康所起的用处远不如空腹饮水。饮用水最好为三十度以下的白开水,这种温度的水相对贴合胃肠的心理机能,不会因为过度刺激肠部和胃部道,从而置成的血管收缩或刺激蠕动。
注意饮食酸碱平衡,不食用过碱过酸的食物,合理搭配。应吃些生理碱性食物如:苹果、梨、柑桔和蔬菜等。
注意日常饮食营养的均衡,多吃蛋类、奶制品、豆制品、鱼类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及时补充维生素,适量补充汉胶原蛋白德食物如:猪蹄、鸡脚等。少吃速食、加工食品、罐头食品,因为它们含有大量的添加剂如:色素、防腐剂、香精等。
注意脂肪和糖的食用,少吃油炸、烧烤、肥肉以免脂肪过多,应适量食用。糖是我们身体热能的主要来源,所以每天要食用一定量的含糖食物,如果摄入糖不足会影响蛋白质的营养作用。
一日三餐合理分配,不要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粗细杂粮兼吃,晕素搭配,早餐吃饱,中晚餐主食分别为八、七成饱,如有饥饿增加少许副食,如豆制品、蔬菜及冬瓜、黄瓜、南瓜。
参考文献:
浅谈食物营养与美容[DB/OL].网址,http:// 食物营养与美[DB/OL].网址http://wenku.baidu.com/view/e6eac88da0116c175f0e4835.html 维生素C的三大美容功效[DB/OL].网址,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