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念

时间:2019-05-14 04:5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概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概念》。

第一篇: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论述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理论与方法为其研究任务。

高等教育这个概念,就广义上说,是指一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包括专修科、本科和研究院,全日制的和业余的,面授的和非面授的,学校形式的和非学校形式的等等层次和形式。中国的高等教育,就有高等专科学校、大学与学院、研究生院(班)和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以及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等等。高等教育学一般是以全日制高等学校教育,特别是以大学与学院本科的教育为其主要研究对象,也适当论及其他层次和形式。所以,往往被称为高等学校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传统的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般只限于普通中小学教育,偶或有一些涉及高等教育问题的理论或经验。但未能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制度和形式的多样化,高等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复杂化,传统的教育学已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于是出现了高等教育学这一新学科。自60年代起,西方已对高等教育进行了理论研究。英国P.G.阿尔特巴赫于1976年出版的《国外比较高等教育》,曾开列全世界有关研究高等教育的著作目录达3000多种。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委员会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表出版报告30卷。1977年美国J.S.布鲁巴克出版了高等教育的理论著作《高等教育原理》。苏联自60年代以来,也对高等教育理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出版了一些高等学校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如И.И.科贝利亚茨基的《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С.И.阿尔汉格尔斯基的《高等学校教学理论讲义》等。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还公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学原理》课程大纲。中国自从确定了建立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以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也在全国蓬勃开展,高等教育学这门新学科已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高等教育学同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上是一致的。但由于高等教育是以普通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专业教育,培养的是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部门的高等专门人才;它的教育对象一般是青年大学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不同于中小学生等等,因此,高等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又有不同,必须阐述某些特殊规律。例如: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专业所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以及专业知识、技能,而不是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学方法应当适应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科学研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学校的重要职能;关于德育的方法、大学教师的职责任务、大学和学院的领导与管理等方面,也都存在着不同于实施普通教育的中小学校。

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高等教育学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它同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关系;高等学校专业培养目标;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大学教师的任务与培养提高;教育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德育、智育、体育的内容与方法;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制度;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与管理方法等等。

中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教育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为其理论基础,并在总结中国高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中,逐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的分支有高等教育经济学、高等学校心理学、高等学校管理学、比较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发展史以及高等学校分科教学法等。

第二篇:教育学概念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传递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校园文化:所谓校园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和制度文化。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于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奠定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变化的结果。

人的全面发展: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的实质。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业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关系。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指从各门科学领域选择部分内容,分门别类的组织起来的课程体系。活动课程: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代表人物是杜威。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

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教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个别教学: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

现场教学: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

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地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德育目标: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过程: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基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班级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如教师)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三篇:小学教育学是什么概念

小学教育学是什么概念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概念首先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目的性。教学活动永远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进行的,教学原则要能够指导教学工作,必须与国家所规定的教育教学目的一致,必须是有利于这些目的实现的。

同时,教学原则的概念还表明了教学原则的合规律性。教学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需要通过人们的认识才干获得,而人们在认识规律时,并不总是能够得到与之相符的结果,由人们提出的教学原则既可能是符合规律的,也可能是不符合规律甚至完全与规律相悖的。只有那些经过长期实践证实确实能给予教学工作准确指导的原则,才可能是真正反映了教学规律的。历史上的教育家提出了无数的教学原则,而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只是极少数。

一般地说,教学活动越是能够符合教学原则,教学活动就越是轻易成功;反之,教学活动越是脱离教学原则的要求,教学活动就越是可能失败。但由于教学活动是在不断发展的,并且教学模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教学模式需要不同的教学原则与之相适应,因而教学原则也处在不断变化与发展之中。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是在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原则体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内容已由我国教学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结合我国的教学实践有所发展,并补充了一些新的原则。特殊应当指出,这一原则体系是针对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假如教学采用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模式(例如活动课程),则这一原则体系并不适用。

(一)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如前所述,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种间接认识,学生在教学中是以学习前人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的。这些书本知识的真理性固然毋庸置疑,但它们与学生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个人经验存在相称的差距,有些甚至是完全陌生的。而人的认识总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详细过渡到抽象,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和详细形象做基础和支撑,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纯粹理论知识的。由于书本知识与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距离,学生们在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直观性原则的意义在于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通过提供应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帮助他们掌握原本陌生难解的理论知识。

一般地说,直观的详细手段有以下三种。

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是通过实物进行的,直接将对象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习儿童生活中比较陌生的内容时,实物直观能够最为真实有效和充足地为学生提供理解、掌握所必须的感性经验。

2.模像直观。模像直观是运用各种手段对实物的模仿,包括图片、图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实物直观虽然具有真实有效的特点,但往往由于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使用;模像直观则能够有效地弥补实物直观的缺憾,特殊是现代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模像直观的范围更加广阔,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分子结构,都能够借助某种技术手段达到直观的效果。

3.语言直观。语言直观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比喻描述,引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达到直观的效果。与前两种直观相比,语言直观可以最大限度地挣脱时间、空间、物质条件的限制,是最为便利和最为经济的。语言直观的运用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学科不同,教学任务不同,学生年龄特征不同,所需要的直观手段也不同。

2.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般地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陌生,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碰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为直观而直观,只能导致教学效率的降低。

3.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直观给予学生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基本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因此教师应当在运用直观时留意指导,比如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索现象和本质及原因和结果等。

(二)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足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有领导的认识”是教学活动的特点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小学生是不可能自行达到社会对于他们的要求的,教师对于教学任务能否完成和教学效果的优劣都负有主要责任。然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自觉主动地学习,离开了这一点,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真正掌握、学生智力的发展、学生态度感情的成熟和提高都是不可能的。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的启发应当能够激起学生紧张、活泼的智力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和锻炼发展。因此,启发应当选择那些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但又是他们通过自觉积极的思索能够得到基本准确结果的问题来进行。简朴的事实和记忆性的知识,即使顺利地“启发”出结果,价值也是有限的。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只有在切合学生实际时才可能避免盲目性,只有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的启发才可能是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

3.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权威式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真理代言人和学术权威,学生很难真正做到自由地、充足地提问和思索。只有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将自己当做人格上与之完全平等的人,他们的学习自觉性才可能真正地调动起来。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上述几个方面都对教学活动的进行产生影响,一般来说,学科课程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的顺序必须以这两方面为依据,按照这两方面的要求持续、连贯地进行。同时,教师也要了解作为课程基础的科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变化,从而能够更自觉地安排、处置教学,使教学活动的顺序更加科学、合理。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各门课程的内在逻辑系统的反映,并且树立在小学生发展一般规律之上,各种教材是以此为依据编写的,教学活动从基本上是按照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顺序展开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充足了解和掌握课程的逻辑以及对学生的要求,这是教学系统性的基本保证。2.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但主要是按照内容编排、制定的,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针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需要和特点处置好近与远、浅与深、简与繁等问题。

3.根据详细情况进行调整。系统性原则并非要求教师刻板、僵化地执行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按照一般和普遍规律制定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在基本听从大纲顺序的前提下,教师要善于从自己面对的实际出发,适当地调整速度,增删内容。

(四)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是不间断地、连续地进行的。学生要不断地学习、记忆新知识,而人的记忆和遗忘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对旧知识的遗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不断的巩固工作,通过训练、复习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巩固的意义不仅在于强化旧知识,也有助于学习新知识,因为知识是有内在联系的,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人类早已留意到巩固对于学习的价值,孔子就说过“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巩固的前提,没有学会的东西,是不可能真正巩固的。教师首先应当保证学生学懂学会,才有可能获得巩固的良好效果。

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心理学研究揭示了关于记忆和遗忘的一些规律,按照这些规律组织安排巩固,可以提高巩固的效率。教师应当认识并且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3.巩固的详细方式要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各种书面作业外,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比如调查、制作、实践等,都能够使学生通过将知识运用于实际有效地达到巩固的目的,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4.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近年来海内若干调查显示,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睡眠不足是相称普遍的现象,原因之一是作业量偏多。小学儿童的身心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当本着对儿童和社会负责的精神,合理地安排巩固工作,将学生的作业量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国家对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和睡眠时间都有正式规定)。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在同样的时间内,学生所学越多则教学效率就越高。但是,教学效率的获取必须以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不仅教学效率本身是不可靠的,还会对小学生的发展造成消极的结果。教学难度超过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各种心理机能也不可能得到恰当的运用和提高;教学难度低于学生的实际接受程度,学生会因为缺少必要的留意和紧张而难以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而且由于无法进行有价值的学习活动而使各方面的发展失去机会。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基本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教师应当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学素养,及时掌握心理学的新进展。20世纪以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于教师准确理解和贯彻量力性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2.了解学生发展的详细特点。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主要是揭示个体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普遍规律体现在小学生的发展各个方面,而且是极为多样化的。教师要详细地研究学生的发展特点:例如,在学习某种新知识的时候,他们原有的知识预备情况如何?他们的思维或记忆水平是否能够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可能发生什么困难?能够达到什么样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等等。在这样的研究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做到“量力”。

3.恰当地掌握教学难度。什么样的程度和水平最符合量力性的要求,很难有稳定、确切的详细标准,需要根据心理学揭示的普遍规律和对学生的详细研究,由教师自己来掌握,这是教师劳动发明性的体现,是需要教师不断思索、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是按照教育的基本目标选择安排的,一般地说,在科学性和真理性上是有保证的,这些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作用必然是积极的和肯定的。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完全凭借科学真理的思想品德教育价值去直接、自动地发挥作用是不够的,需要教育者引导和挖掘,使之充足地对受教育者产生熏陶作用,对于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尚处于十分稚嫩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尤其如此。另外,教育者本人的政治信念和道德修养总是会投射到教学活动中,假如教育者在这方面与课程所体现的方向存在差异,就有可能扭曲其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价值,因此需要通过这一原则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坚持准确的方向。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分辨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要主动、适时、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他们形成和提高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

2.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公民,教师享有思想和信奉自由,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体现国家意志,按照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教学,坚持和维护社会基本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念,不能用带有个人色彩的思想观点随意地影响学生。这是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在小学阶段更是如此。

3.实事求是。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特殊要防止形而上学,不能穿凿附会、生拉硬扯。那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性,本身就是违反这一原则的,从长远看其效果更是适得其反。

4.讲究教学艺术。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任务的详细特点,自然地将思想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许多优秀教师在这方面发明了宝贵经验,广大教师应当善于从中学习。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学生主要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是在相对封闭的学校和课堂里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书本学习的。这种状况很轻易导致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其来源和去向脱节:既不了解概念和原理是如何产生的,又不能够运用它们去阐释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提供和发明机会,通过多种多样的途径和形式使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体会思想观点、态度信念等的形成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在当前,贯彻这一原则还特殊应当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实际。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在二十年来所产生的变化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要超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三十年。因此,今天的小学生是在完全不同于他们的父母和教师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带有许多新的特点。教师对此要有足够苏醒和自觉的意识,而不能够简朴地以自己的经历套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中。教师应明白哪些知识在过去是生活常识,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完全陌生,哪些知识在过去是专业性很强的,而对于今天的小学生则非常认识。与此相应,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什么事例,应当设计哪些实践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思索,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实际进行安排。

在教学活动中贯彻这一原则,对教师有以下要求。

1.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实际是相对理论而言的,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就降低到了儿童自然生活的水平,失去了学校教育的优势和意义。

2.留意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与课堂学习相比,联系实际的实践过程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能力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去尝试和探索,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补充书本知识的不足,从而使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发展。

3.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尽可能广泛地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次,应当尽可能与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再次,应当留意

小学生发展的实际。

4.帮助学生总结收获。小学生的行为自觉水平和反思水平还比较欠缺,不大善于分析、总结在联系实际过程中的收获,联系实际轻易流于形式化。教师要加以引导,提供机会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及时交流体验,表示感受。特殊应当提出的是,总结收获留意的是学生的真情实感,不能够人为地拔高小学生的思想和认识。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置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

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和个人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同一班级中的小学生,虽然有着共同的年龄特征,但是在学习的成绩、学习态度和方法、兴趣和兴趣、气质和性格、禀赋和潜能方面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教师是对由个性完全不同的学生组成的集体教学,因此因材施教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及可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孔子的教学实践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如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老是退缩,因此我要鼓励他上前;仲由呢,他胆子大,敢作敢为,因此我要压压他”。朱熹总结孔子的教学经验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普遍班级大,学生人数多,因材施教原则的贯彻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毫无疑问,教师应当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将这一原则最大限度地付诸实践。

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对于教师有以下要求。

1.充足了解学生。在共同的年龄特征基础上,儿童存在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必须充足地了解每一个学生。除学习成绩以外,学生的个性特征的各个方面、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都是教师因材施教所需要了解的。

2.尊重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材施教的含义不仅包括承认差异,而且包括尊重差异。小学阶段的课程和教学以所有正常儿童可以达到的程度为标准,在达到标准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答应学生存在不同方面、不同水平的差异,并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详细条件帮助他获得最相宜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去普遍地增加难度和深度。良好教育的结果是培养出大批个性充足发展的人,而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件”。正如杜威所说,“假如从个人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假如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

3.面向每一个学生。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必须接受的,完成小学教育是中国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基本权利。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是,每一个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因此,现代教育强调,不能够要求儿童适应教育,而是要使教育适应儿童。

第四篇:教育学原理概念总结

教育学原理概念整理

1.教育目的:

人们对受教育的期望,即人们期望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产生怎样的积极变化或结果。(广义)

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依据。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政治经济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劳动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2.教育方针:

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教育工作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些,教育方针是党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总方针(工作方针)。

3.培养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确立培养目标的依据,培养目标是在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一般到特殊 抽象到具体)

4.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5.学校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课程计划:

对学生毕业前所要完成的所有学习任务的总体安排。

7.课程标准:

有关各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主要规定学科知识范围、深度及其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上的基本要求。

8.教材:

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计划 →课程标准→ 教材(一般到特殊 抽象到具体)

9.课程目标:

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品德发展、智力、体质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

10.课程内容:

通常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课程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它既包括具体的教学内容,还包括对教学的具体进程。

11.课程实施:

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打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12.课程评价:

测量学生子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13.教学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教学系统开发)

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确定,以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的系统开发过程。

14.教学模式:

是构成课程、选择教材、知道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例。反映特定教学理论,并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形式、策略的模式化教学活动结构。

是连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和桥梁。

15.教学原则:

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及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比规律具有更多的主观成分。

16.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第五篇:幼儿教育学的概念

幼儿教育学的概念:幼儿教育学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对象的年龄不同,所以人们把教育区分为学前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学是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工作规律的一门学科。

幼儿教育学的任务是:总结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经验,研究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引进国外幼儿教育的先进思想,探讨幼儿教育的运行规律,把握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通过对幼儿教育实践的理论研究,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指导幼儿教育实践,不断幼儿园和家庭的科学教育水平,为国家和有关部门制定幼儿教育政策、措施和进行幼儿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幼儿教育的特点:

1、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很不成熟,需要不断的完善

2、幼儿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3、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4、幼儿教育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

提问:

一、正式颁布幼儿园规程的时间是:1989年6月

二、幼儿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基本活动方式:游戏

三、陈鹤琴提出幼儿教育与生活教育为领略

四、福禄贝尔被誉为“幼儿园之父”。

五、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目标、内容、组织、评价。

六、对幼儿园起作用的是京城环境

七、“孟母三迁”这个故事说明京城环境、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八、“白板书”是由洛克提出来的九、幼儿园课程划分为那五个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简答题

一、什么是现代儿童观?

答:儿童观是成人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加油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

二、教师可以通过那些方面实现对幼儿游戏的指导?

答:

1、把握好指导的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时,“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艺术。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幼儿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须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结果,矫枉过度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幼儿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的“度”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导会让幼儿墨守成规,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导也会使幼儿无规则意识,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在幼儿园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个幼儿手拿听疹器,注射器或热闹的东擢西扎,或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而教师则不停的叮嘱:“你们的医院干净吗?你们在什么地方打针呀?病人来了你们怎么给病人看病呀?”,教师脚不歇嘴不停,幼儿看上去

似乎很高兴,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教师提出请幼儿后面干什么,他们才会去实施。长此以往,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依赖的心理反而加重。因此,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认为:疑惑是思维的第一步,停留在“是什么”上。发问则表明幼儿自己意识到他的疑惑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也表明他在问题解决上的自觉主动的努力,是思维的关键。包括自我发问,向同伴求助性询问和向教师求证性提问,深入到“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程度。最后得出解决的方法,达到思维的顶点。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指导前提要深入幼儿,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可能怎么做有所准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孩子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

3、把握游戏前的引发。

要做好游戏前的引发,首先可以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游戏的环境,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引发的方式,从而实现快乐游戏的目的。

三、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什么差别?

答:幼儿园教育强调的是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注重幼儿知识技能情感方面的教育,但不是以学习只是为主要目的的,在幼儿园是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学习的契机…… 而小学教育则是规则性的学习……

(参考答案: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论述题

幼儿教师应注意那些素质? 答:幼儿教师肩负着儿童启蒙教育的重任,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和发展。21世纪对幼儿教师的素质培养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层次的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然而,传统教育仅从开发人的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来培养人,具有一定的狭隘性,无法从多方面、多角度和用多种方式来培养人的素质。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经过研究提出了多元智力的理论。他认为人有7种智力,即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认识智力等。后来,又在这些智力之外增加了第8种智力,即自然认识智力。由此,他赋予智力以新的概念。“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智力是多元的,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而且,这组能力中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这种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差异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现代智力观对幼儿教师素质的培养无疑具有重要启示。

一、创设宽松、公平、多元文化的环境,帮助幼儿教师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

出差异。我们在培养幼儿教师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其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我们教育的对象来自全省各地,有城市的、有农村的,各人的艺体技能基础和家庭经济情况也不一样。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如不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会使一部分人自认“高贵聪明能干”,另一部分人自叹“卑微笨蛋愚蠢”。这样的心态非常不利于其今后的发展,对其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培养产生障碍。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存在谁更聪明能干的问题,只存在不同的个体各自在哪个方面聪明能干以及怎样聪明能干的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同时每个人又都是出色的。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每位幼儿教师应有一个开放的、全面的、灵活的思维方式,公平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自尊、自信、自强等

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为此,应重点是帮助他们获得在一生中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智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去了解、理解受教育者个体智力发展的文化背景,尊重和包容他们智力的不同展现方式,敏锐地发现他们的智力潜力,使其运用不同智力的组合来完成各项活动,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为继续学习和不断发展激发自信,从而愿学、想学并且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注重受教育者个体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在培养受教育者个体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致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表现在与人协调工作的能力、与家长沟通的能力、与社会交际的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欠缺,并暴露出娇弱、责任心不强、毅力和意志力薄弱等种种束缚自身创造发展的弊端。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现实生活要求每个人均应充分利用多元智力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能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没有先例可循的新问题,特别是解决难题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内容的重点应放在对受教育者书面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能力培养上,注重对受教育者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精

神产品的能力。如果我们教育对象的头脑总是被清规戒律捆绑,总是受客观情理的制约,是无法体现个人价值的,更谈不上去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每一个学生都存在着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从而形成人的智力特点和表现的不平衡。我们应帮助受教育者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同时让他们的弱势智力领域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由此激发学生自由自在的创造火花。

其次,应充分挖掘教育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并进行创新性的教与学。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的智力领域不能是单个或几个,而应该是全方位的,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意识,迅速提高创新能力。

再次,提供适宜的条件刺激,既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能促进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启发我们,要重新思考和设计课内外和校内外的诸多实践活动,使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锻炼和表现每个学生的个性才能。故在设计和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时,应体现“3个全面”:(1)内容全面。根据不同的智力领域和知识范畴来确定不同的内容。(2)人员全面。鼓励每个学生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选择不同内容的活动。(3)时间全面。不同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上要尽量错开,使得学生能够完全自由地参加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落到实处。

三、注重引导受教育者学会参与和合作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中明确提出了人际智力的概念,即人际交往中的智力。例如,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人际智力发达的人,非常善于察言观色、善解人意,并与他人融洽相处,具有很好的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对他们这方面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当他们站在一群天真烂漫、不谙世事的孩子面前时,如何去营造一个愉快和谐的精神氛围?当他

们面对众多素质层次不齐的幼儿家长时,如何去建立并架设共同培育幼儿的桥梁?当他们和

自己的领导、同事相处合作时,如何去进行互助、轮流和分享?这一系列的问题,都要求我们在培养受教育者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学会参与、沟通和合作。21世纪教育所致力的目标是: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负责。由于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基本以女性为主,独生子女在其中的比例也越来越大,他们在感爱、理解、调控、应用和表达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上有很多缺憾。情绪的察觉能力和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宽厚、友善、自信、坚毅等个性品质上都不是非常的理想,这与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要求有一定的距离。这无疑会影响到对下一代人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对这部分智力培养的份量应加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开阔教育对象的眼界,将各种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应用于知识的传授之中,让他们学会关心国家、社会、经济生态和全球生存环境,关心他人、集体、人类及自己,关心真理、知识、学习,使其跳出个人狭隘的小圈子。同时应适宜开放教育的环境,提供交往实践的机会,教育者应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实践、去锻炼,否则就很难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情感,更谈不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信、独立、勇敢、有责任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致于难以调控自己的行为,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人的智力活动除了静态外在表现以外,还涉及其内部的心理过程,尤其是智能活动的高级心理过程。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必须全方位地加以训练,全方位地发展多元智力,注意智力不同的表征方式,将人的智力行为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去展现。

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知识爆炸”和产品不断更新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这种环境要求我们在幼儿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多种能力的培养,促进其在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下载教育学概念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概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育学概念(书)(合集)

    (一)、名词解释:教育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最广泛的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城表现。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概念总结

    第一章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

    Wkmrwu谈小教育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方法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泰戈尔A优势:网站平台可以深度本土......

    教育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益阳桃江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大改善、大提高......

    教育学

    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走进影片《小孩不笨》 看完了影片《小孩不笨》后,百感交集。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是很滑稽搞笑的,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这一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这一个......

    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

    教育学

    《教育学》 1.京师同文馆是我国现代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它标志着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 2.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 3.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完......

    教育学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教育学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