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赴中国回商大会永久会址参观考察报告
宁夏第三期全区大学生骨干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赴中国(宁夏.银川)回商大会永久会址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
考
察
报
告
2010.12.8
赴中国(宁夏.银川)回商大会永久会址
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考察报告
短短的三天时间很快就要过去了,在这最后的几个小时里,宁夏回族自治区团委的领导老师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巩固在第三期全区大学生骨干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学习成果,安排所有学员在马建林部长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宁夏.银川)回商大会永久会址,黄河金岸经济特区,对民族文化、社会经济发展做实实在在的实地考察,让我们对于宁夏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求学的青年大学生来说,对于宁夏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风俗习惯以及地域的文化更要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治区团委安排的这次考察便显得更加有意义。这次吴忠之行虽然时间确实短些,但是我的收获真的很大:不但真切的看到了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深深的文化积淀,同时也看到了黄河金岸经济特区惊人的发展速度,更真切的感受到他们不畏艰难,踏实肯干的实干精神。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努力学习好专业文化知识,不畏艰难,不怕吃苦,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的决心。
参观完(宁夏.银川)回商大会永久会址,黄河金岸经济经济开发区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全国回族人口聚居最为集中的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有着2224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历史上素有“水旱码头”、“商埠重镇”与“天下大集”的美称,这充分体现了回族群众善于经商的传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优秀回族商人凭借着“乐商坚韧、义利互济”的回商精神,使得这一团体异军突起,为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民族经济和促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吴忠市委、市政府依托得天独厚的回族文化资源和伊斯兰文化底蕴,坚持打造特色经济,全力培育了清真餐饮、清真粮油副食品、清真肉食品、清真乳制品、穆斯林生活用品及穆斯林服饰等六大特色产业,将吴忠市打造成为西北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截止2009年底,吴忠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产值88亿元,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15.2%。全市从事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的企业169家,其中,规模企业32家,从业人员23.7万人。目前,吴忠市拥有宁夏名牌产品13个,有15家企业通过17项认
证,有17家市场、企业被国家民委确定为少数民族特需用品定点市场。“中国清真美食之乡”、“中国清真食品基地”、“中国回族建筑文化之乡”的美称真的是实至名归。回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族同胞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历经千百年的风雨历练,回商作为一个活跃而独特的商业群体,已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自2008年以来,宁夏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大大增进了回族企业家间的友好互信与交流合作,有力促进了全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和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已经确定吴忠为“回商大会”的永久性举办地,吴忠市专门筹建了具有穆斯林特色的中国吴忠伊斯兰文化中心作为永久性会址,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旗引导下,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动下,宁夏正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天下黄河富宁夏”,母亲河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穿越10个城市,其中4个地级市,黄河水养育了宁夏600多万回汉儿女。随着黄河金岸的建设,“天下黄河富宁夏”也有了新的内涵。“黄河金岸”是宁夏沿黄河分布的银川、石嘴山、吴忠、中卫4个地级市,以及平罗、青铜峡、灵武、贺兰、永宁、中宁,10个城市以43%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宁夏全区57%的人口、80%的城镇、90%的城镇人口,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GDP和财政收入,已初具城市带雏形。利用黄河流经宁夏397公里、沿黄地带集聚十座城市的优势,打造一个沿黄城市群,也就是“黄河金岸”。打造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更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城乡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次实地考察就是要让第三期全区大学生骨干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的所有学员亲身感受建设黄河金岸后,宁夏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和黄河金岸建设的巨大作用。今天,我们实地考察了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部分重点项目以及特色的标志性工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吴忠旅游局局长为我们介绍了沿黄城市带发展思路和规划建设情况,使我们对建设沿黄城市带这一重大战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更深入的理解。我深深的为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建设取得的骄人成绩而感到高兴,感到振奋。宁夏自治区政府构建沿黄“一堤六线”,整合资源,谋划创新,全力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402公里黄河标准化堤防和508公里滨河大道建设,打造出了黄河金岸的主轴,构建起了沿黄城市带整体框架,取得了沿黄城市带建设的第一个重大突破。沿黄地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特色越来越明晰。“五优一新”特色产业、三大产业带、九大物流园区、十大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煤炭、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宁东能源化工基地上升为国家重点产业基地。产业规模和质量的提升为沿黄城市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了全面贯彻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维护生态环境平衡,黄河金岸经济开发区全面启动了滨河大道全线两侧沟、渠、田、林、路、湿地和村庄综合治理。沿黄各市县区加强园林绿化、景观水系建设,培育特色风貌,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彰显了城市发展魅力,沿黄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陆续开工建设了中宁枸杞博物馆、灵武黄河书院、青铜峡黄河楼、黄河圣坛、青铜古镇等一批富含文化气息的标志性建筑,初步构筑起了沿黄生态绿色长城和旅游文化景观长廊。一座座城市新区、特色小城镇、塞上农民新村遍布沿黄大地,城乡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问题,比如,在吴忠旅游局局长给我介绍的过程中,就谈到了移民这一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想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股民族自豪感,个人的发展要和国家的发展相协调,国家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虽然我国有些人民的思想认识还达不到那么高的水平,但是,国家要给那些为了国家大局建设而背井离乡,撇家舍业的人民有一个妥善的安置,这样,才会在发展的前提下更得人心,只有这样才会又快又好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时间过的总是太快了,在回去的路上,我不禁的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这次实地考察又为我人生的道路积累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我心中油然而生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改革开放发展才是硬道理。宁夏的高速发展,不光是得益于自身的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宁夏人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走出了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再次感谢自治区团委组织的这次第三期全区大学生骨干民族团结教育培训班。
第二篇:赴东北师大参观考察报告
赴东北师大参观考察报告
林甸第四中学小学部王婧
2010年12月12日,我带着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期望与重托赴东北师大学习考察。这次考察有教育局、进修校领导的精心组织,东北师大的周密安排,才使我们每一天的学习生活都过的充实而有意义。在考察期间,我们参观了东北师大附中、附小及它的中信实验学校、还有东北师大净月校区的实验学校,每校一天,内容丰富,有参观、听课、交流、还有校长讲座。尽管每天往来奔波,十分辛苦,但很值得,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收获颇丰。参观学习时的见闻感受
参观这几所学校,给我们的整体印象有以下几点:
一、四所学校都有先进的办学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
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是治校之本。我们参观的这几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体现了前瞻性和科学性。可以说,一所学校的崛起首先得益于校长崭新的办学观念。“坚持实验、探索规律、科学实施、全面育人”是东北师大附小50年的办学文化传统,学校正是走了一条“科学强校、质量立校”的办学之路,才使学校获得了可持续性的发展。熊梅是附小及中信实验学校两所学校的校长,她在总结和回顾50多年办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开放式即打破时间的墙壁(上学、放学时间自己掌握、假期长短自己调配)打破学科的墙壁(促进学科的综合化、校本化、教学的异步性和个性化)打破教学的墙壁(提倡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倡导开放式的课堂)打破人员的墙壁(从各个组织的合作性评价其发展性,促进教师开放、合作、交流、共同提高)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墙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一体化),最后,打破空间的墙壁,(空间的开放性)特征是建构开放的走廊,这点我印象深刻(可能是我们学校空间太小,阴面教室多,所以体会深)熊校长觉得阴面教室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而且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表明环境对学生性格、人格的发展都有影响,所以,她的学校没有阴面教室,而是把它变成了开放走廊,学生自由活动的天地,这一点是我们学校的孩子想都不敢想的。东师附小的个性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道德教材本土化、校本化处理。熊校长认为,我们国内的思想品德课已走入不了孩子的心灵深处,所以,她引进了日本的道德教材,并使之在中国本土化、在师大附小校本化。她觉得,日本的道德教材更适于现在的孩子,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通过聆听熊校长的讲座、参观学校,发现他们的学校是真正的从实际上“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中感悟、在课堂内体验”“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发展中增长智慧”,更让每一个孩子在愉悦的空间成长。他们构建了与墙壁对话、与活动对话、与书籍对话、与社会对话的活动环节,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健康、更勤奋、更聪明、更快乐地成长。
东北师大附中的明珠学校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更给我以启示,师大附中初中部以前瞻的教育理念和崇高的教育责任,创造性地提出了“生命教育”办学思想,并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李颖校长那柔中带刚的讲座更使我记忆犹新。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的作为在于:教育在尊重人的自然生命生长的前提下,去唤醒和点化人的精神生命;引导人去追求生命存在的意义;给予人体现生命价值的能力。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不都是在追寻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理想又何尝不是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过程。李颖校长尊重人生命的存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情景模拟、礼仪修炼,家政营养学,科技创作,现代数学技术应用,美国节日、玩转机器人,旅游小饰品、地理大世界,插花艺术,实践课程社会化体验等等),唤醒了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师大附中采取的“低起点,小台阶,体验成功,促进发展”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灵动课堂,培养思维品质,促进生命发展”的教学原则使师生的生命潜质被激活,激情得到碰撞,生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可见,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止是学校的灵魂,更是老师和学生精神生命的源泉。
东北师大净月校区的实验学校作为东北师大的附校,在践行东北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尊重的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尊重:一是尊重教育规律,教育是科学,有它的内在规律,办学只有尊重教育的规律才能办好。二是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的成长也是有内在规律的,办学培养人才,就必须尊重这个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会拔苗助长。三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从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出发,才是真正的教育,否则只是训练。四是尊重教师的劳动,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学校要形成一种尊师的文化,既要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又要尊重教师的创造需要。五是尊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的期望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对于家长的这种期望的尊重是对社会的尊重,是成为社会、家长满意学校的前提。东北师大实验学校丰富了“尊重教育”的内涵,向我们诠释了“尊重”的含义和意义。
二、四所学校都充满优雅浓郁的文化气息。
校园文化能充分展示学校个性,整个校园环境的布置,要有鲜明的人文特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让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这几所学校都做到了。学校校园大而气派的同时更是充满了文化气息。师大附小和它的实验学校的开放走廊就十分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整个学校人文气息浓厚,大到整个学校的布局、各种色调的搭配,小到教室及走廊的每一个角落的布置,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我们参观者都被孩子童话般的世界所陶醉,校园真正成了孩子们的乐园、花园、果园。
师大附中的校园布置更充分体现了“书香校园”的特征,如诗的校园意境,布置合理的校园建筑,走廊中的巧妙布置,墙壁上的唐诗宋词,无不给学生以巨大的精神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从校门的精心设置到教学楼走廊上的温馨提示,各个楼梯口及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贴有温馨提示语,处处都充满育人的氛围,透出浓郁的校园文化。
净月校区的实验学校给人的印象是教学、运动、住宅三区的分开,面积大,建的精致。高大的楼舍、整洁的道路、雅致的雕塑,设施齐全的运动场,可容纳近万人的体育馆,赏心悦目的楼廊布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像。每个楼层的一角都有用途,有轻松阅读天地、小棋苑、地球村等等,让孩子在课间轻松之余也能学到知识。东北师大净月校区的实验学校自然生成的学府底蕴,构建着和谐的校园,滋养着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三、这几所学校都拥有一支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
这四所学校注重打造学习型组织,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水平,不惜重金送全体教师出国学习考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映像最深的是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全校专任教师191人获硕士以上学历100人,占专任教师的52%;国家、省、市教学骨干、教学新秀123人,占教师总数的64%;获全国、省、市各类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共354人次。呈现出一支有特级教师、首席教师、标兵教师、特色教师等名师构成,素质过硬,经验丰富,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合理的多元化、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格局。在2006年、2007年两次长春市骨干教师素质教育论坛活动中,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教师是获得第一名和金星奖称号最多的学校,在2006年--2009年三次全国初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大赛中,全部参赛教师共计39人均获得一等奖,也是全国参赛初中获得一等奖最多的学校。全校13个学科都各具特色,并全部被评为长春市优秀学科基地和优秀教研组。近六年来,教师在省市以及国家刊物上发表论文290篇,参与各级课题20多项,出版著作24部,开发校本教材4部。可见,好学
校就要拥有一支能力卓越的教师队伍。
四、是教学投入大,敢为人先。
参观这几所学校,我们被它们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所震慑,每所学校的占地面积、每个班级的小班化教学、每个先进的实验室、微机室、舞蹈室、多功能室、特长教室等等的投入,无一不令人羡慕。这除了要有雄厚的资金做保障,还要有领导者敢为人先的胆略、谋略。
参观学习后的反思
一、把每一件小事做得更精彩
学习后,我更坚信:在管理上集思广益,工作中深挖细抓,凡事皆可成教育,处处都可成为亮点。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不做不动脑筋的事,不做应付检查的事,突出实效。实用的都是简单的、朴素的。要用脑思考有深度、用心做事不拖拉、避免粗枝大叶、得过且过、流于形式,把每一件小事做精彩,自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注重学生养成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在这次考察中发现,先进学校非常重视学生行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和规则意识的培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好习惯要比学知识更重要。习惯养成和规则意识的培养不是束缚学生手脚的镣铐,而是培养个性和集体属性一起飞扬的未来公民。我们的教育一定要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过程。
三、带领一支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
“态度决定命运”,考察的这几所学校我们看到:教师很少闲谈,多见埋头批改作业或制作课件;少有怨天尤人,多见面含微笑,平静中带着一丝愉悦……反观我们的教师现状,职业倦怠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干与不干奖金并没有悬殊、无法大动的人事局面,如何打造教师队伍,带动她们有激情的工作是所有管理者面前最为迫切的任务。
这次学习考察,让我开阔了眼界,真正见识了现代教育的先进性,真正体验了我们的学校与这几所学校的差距,这差距不仅在办学条件和社会环境上,还在于我们的理念和认识上,在于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师的责任心、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教学艺术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上。作为我们县城学校,办学条件是很难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老师,鼓励我们的老师爱学习、多钻研,就像熊梅校长说的:老师都不会学习怎么会教出会学习的学生。我们自己的观念更新了,我们的老师思想改变了、素质提高了,我们的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全面发展。
最后,还是非常感谢教育局和进修校的领导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的灵魂和思想接受洗礼和震荡,激动中去反思,反思中自责、自问走向反省,反省中走向澄澈和坚定。我也一定会把我此行的所感、所思、所得付诸于我的工作中,为学校的长远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三篇:参观一大会址考察报告
10月6日,我们党校考察小组一行三人来到了位于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栽满梧桐的马路一度见证来自全国各地的13位代表在此初创伟业。这是一幢建于一九二零年的具有上海地方风格的石库门楼房,是当时出席大会的上海代表李汉俊和他哥哥李书城的寓所,人称“李公馆”。从这里,就从这青墙红砖的石库门里迈开了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新中国历史性的一步,并未惊天动地,但却堪称开天辟地!
在馆外,在树影斑驳映衬下,青红砖交错的会址显得庄严肃穆,显现出不一般的感觉。黑漆大门仿佛正是要向我们开启走近中国共产党那段峥嵘岁月的大门。
进入馆内后,我们立刻被庄严的氛围所感染,鲜红的党旗是那样的神圣与高尚,让我们发自内心的崇敬与激动。展览厅里陈列着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的一些文献资料,我们仔细地瞻仰了这些真实记录着党和国家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使我们对于革命先辈在那样一个艰苦动荡的年代为共产主义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事迹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屏幕上所展现的泛黄的报纸、保存完美的旧照、以及先辈穿过的旧外套无一不让我们感慨万千。历史文物陈列馆的第一部分通过展示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艰难的探索之路来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黄兴随身携带的武士刀,梁启超使用过的手枪和子弹,甲午海战中国将领邓世昌使用过的水晶印章等等一件件历史文物都深刻揭示了下的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屈辱和苦难以及英雄的中国人民为此做出的英勇抗争。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不同的阶级都没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民主独立和自由,可谓是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二部分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及其活动,陈望道先生的《共产党宣言》译本,陈独秀、李大钊创办的《新青年》、《曙光》这一件件展品印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而中国共产党正是在这不断地摸索中逐渐开始成形壮大。第三部分详尽地展出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全过程。参加中共一大的代表肖像一一铺展在我们的眼前,那栩栩如生的蜡像定格了这伟大的时刻,空气因为历史的重负而变得凝重和肃穆,时间仿佛穿越回到了1921年。就是在九十多年前的这里,承载着光荣和梦想的“诺亚方舟”起航了,接下来的岁月里,无论狂风暴雨,无论巨浪暗礁,党始终是伟大的舵手和方向,承载着民族的希望,带领着苦难的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由,带领着苦难的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站在馆中,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今天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是党指引的结果,正所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份精神温暖着我们一行三人,鼓舞着这在场的每一个人。
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通过这一次的考察,我们的了解与体悟不再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上,而是进行了一次生动、深刻的时光穿梭。而今的中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在不断成熟壮大,已经由初期几十人发展到了今天的几千万人。革命先烈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追求真理,正是由于他们前赴后继的卓越斗争,才能确保中国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由人民当家作主。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综合国力大在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踏访中共一大会址之后,我们更加坚定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在宁静肃穆的氛围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凝重,也憧憬美好的未来。身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革命先辈们的奉献精神,要切实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与条件来规范自己,“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一定要立足本职任务,作为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争取早日加入中共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赴凤阳小岗村参观考察报告
唐智慧(政法管理系13级法律事务一班)
摘 要 本文以2014年12月6日至7日,随思政部老师去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考察为线索,通过参观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和大包干纪念馆,具体描述了参观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心得。
关键词: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 大包干纪念馆 红手印 改革 正文
2014年12月6日,第一次踏上了小岗村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三十多年时间里先后诞生、孕育了“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在一份生死契约上按下红手印,在全国率先实施农业“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因此小岗村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感想
(一)、奉公无私,情系小岗
“两人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的前言,也是沈浩同志兢兢业业六年的真实写照。
2004年,当他第一次走进小岗村,就仿佛注定了与这片土地的生死相依,沈浩同志被选派为安徽第一批下派农村干部,赴凤阳县小岗村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间3年。此时的小岗虽然中国农村改革发祥地的名声在外,但是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刚上任的头两个月里,他跑遍了全村108户人家,与每一位村民促膝长谈,谈的话题只有一个小岗只有发展才能富裕。沈浩同志为小岗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为小岗修上一条水泥路,这条路并没有采取招标的方式,而是发动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按劳分酬,既省了钱又凝聚了全村人的心。沈浩同志也天天扎在工地里,与村民们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活都干,没有一丁点儿的官架子,而这条路就是后来的“友谊大道”。通过这件事小岗人的心里有了数,这个书记是真心来为小岗办实事的!
春去秋来,转眼间沈浩的任期满了,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他的老伙伴们,又聚到了一起,这一次他们的集聚不是为了别的,他们要把沈浩留下。几天后,一张98个小岗村村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了省城,请求让沈浩在小岗再干3年。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红手印更能一个中国农民最质朴的情感呢?组织上征求沈浩的意见,他低头沉默,家有牵挂的老母妻女,然而他还是做出了留下的抉择。98个红手印,牵住了他的心„„
(二)、干事创业,生死相依
在第二个任期内,沈浩凭借着极其敏锐的经济头脑,以及财经专业毕业和省财政厅工作的经历,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抓住机遇,带领小岗村村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先后引进多家大型现代化企业入驻小岗。新小岗,在深化改革展翅高飞,2005年获得“中国十大名村"荣誉称号。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6000多元,是沈浩来到小岗之初的三倍。
2009年秋,眼看着沈浩的第二个任期又快到了,小岗人又坐不住了。沈浩同志这样对满心焦虑的村民们说:“只要你们欢迎我,我愿一辈子留在小岗!”9月24日,小岗村村民又摁下了186个红手印,再次挽留省城来的好书记,这一次的红手印寄托了富裕起来的小岗村人更远大的梦想!
一语成谶,2009年11月6日,沈浩同志太累了,太累了,他睡下后就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小岗村哀云笼罩,小岗人无不沉浸在巨大悲痛之中。一张“请愿书”默默地在一双又一双手中传递,洒满泪水的纸上,再一次摁下了一个又一个红手印,这一次他们请求将他们的亲人——沈书记永远留在小岗。2009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同志“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辞是这样写的: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与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三)、学习榜样,反省自身
在参观学习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强调学习沈浩精神,那么学什么,怎么做,才是真正践行沈浩精神呢?沈浩同志,作为一名基层村级组织的带头人,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时代内涵,那满是红手印的请愿书,代表了群众最高的褒奖,一座座现代化企业坐落小岗,小岗旧貌换新颜,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然而小岗人仍忘不了心心念念的好书记——沈浩,泪水已然不足以寄托对群众贴心人的深深怀念,唯有沿着榜样未竟的事业方向,努力奋斗,才是对榜样最好的致敬。
落到实处,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应当准确找准自身定位,努力扎实学好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现今,我们身边有许多人,早已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而学习沈浩精神,就一定要学习沈浩同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劳动换来,还是依靠父母,所以我们一定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苦不怕难的实干精神,绝不浪费父母任何一分血汗钱。六年的时间,沈浩改变的不仅仅是小岗村的经济面貌,改变的还有当地人陈旧的思想,这几年里小岗先后引进了一批现代化模式的大型企业,带动了小岗经济的发展,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所以我们在学习沈浩精神的同时,还要不忘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作为有着较高素养的大学生,我们更加要充分发挥好大学的基础作用,在大学学习过程中不断锻造自己成为优秀的生力军!
二、大包干纪念馆感想
(一)、敢为天下先
“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去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这是一首传唱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的凤阳花鼓词,也是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凤阳现在是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好地方,但凤阳被大家熟知,原因不外有三,其一是出了个皇帝朱元璋;其二是解放前讨饭出了名;其三是包产到户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走进大包干纪念馆,首先引入眼帘的就是当年大包干的生死契约,鲜红的十八个红手印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年按下这十八个手印的人,是在拿生命做赌注,由于大包干不符合当时的政策规定,邻村的村民疑惑、检举,公社进行批评,勒令合并,还暂扣了分配给小岗的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十八位村民担惊受怕。1979年是小岗农村改革最关键、最艰苦的一年,前有多个中央文件明令禁止“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后有春耕农时的不待,滁县地委给大包干报户口,省委批准干三年,才让小岗人悬着的心稍稍放松。
1980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全国的“户口”。1981年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指出:“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大包干得到了小平同志的肯定,紧接着的1982年1月1日,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内的各种生产责任制“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从小岗开始,吹绿了整个神州大地!
(二)、与时俱进,不断向前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如今的凤阳花鼓歌早已不是当年的讨饭谣了,而是反映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曲了。如今的小岗村推动土地流转,并以创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区、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为契机,正在开启新一轮改革。
首先,明确了小岗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依法推进土地有偿流转,实行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用循环农业的理念,大力发展养殖业;发挥小岗村品牌优势,开展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小岗村旅游品牌,发展以红色旅游基地和观光生态农庄相结合的旅游业。紧接着,在村集体经济壮大的基础上,小岗村村集体为全村村民统一购买了养老、新型合作医疗;农作物和家庭财产等四项保险,建立起了小岗村教育教学奖励、困难家庭生活保障、创新发展奖励等制度,逐步构建和完善小岗村社会保障体系;每年春节期间村里都举办春节联欢会和红歌会等大型文体活动;利用农家书屋、举办农业科技培训班等形式,培育新型农民;开展文明户评选;成立锣鼓队、花鼓队等村民文艺队伍,经常组织村民开展集体舞、健身舞等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
(三)、抢抓机遇、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 体制、社会体制和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了改革的历史进程。改革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度建立起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充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然后,大量乡镇企业出现,转移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农业现代化促进工业和经济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开始。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农业大国,至今仍拥有八亿农村人口,“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发展和僵人民的小康。因此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将改善民生作为重要内容,牢牢把握加强“三农”这个根本立足点,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结语 小岗村,一个普通而又非凡的中国农村,普通是因为它只是千万个中国农村中的一个,非凡是因为它用四纸红手印书写了一段传奇。农民的选择,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动力。大包干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明确农民的责、权、利,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中国农业徘徊不前的局面。沈浩精神激励着无数青年人艰苦奋斗、扎根基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的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作为一名光荣的青年大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发挥青年大学生的积极作用,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行宇.欢迎您来小岗村.中国小岗村,2014-12-16.[2] 张严平、王圣志、周立民.《永远的红手印》.党建.2010(0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第五篇:赴义乌参观学习考察报告
为祝贺“义乌**商会”成立,我到义乌小住了两天。我很想了解义乌崛起的奥秘,所以特别注意收集有关情况。湖北老乡引导我们参观了义乌小商品市场,谈了很多感受。义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同志在祝贺义乌**商会成立的讲话中,介绍了一些简要的情况。我趁机同**同志攀谈了较长时间,并向他索要了一些资料,使我对义乌发展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
我原来只是知道义乌有规模较大的小商品市场,谁知义乌已被联合国、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商品批发市场,成为有名的“世界超市”!
义乌还创造了许多“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世界销量60%的圣诞礼品、占全国70%的饰品、50%的拉链、35%的袜子等等。
**同志自豪地说:我们义乌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富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发展之路,被省委授予了地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我经过消化、思考和梳理认为义乌崛起的奥秘是:
一、义乌奇迹源于发展战略的正确抉择
义乌在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兴商建市”的战略目标。习近平在任浙江省委书记时说:“义乌的发展经验充分说明,对于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要一以贯之、一任接一任、一届接一届,接好‘接力棒’、打好‘接力赛’,绝不能‘城头变幻大王旗’。同时,打好‘接力赛’也必须有所创新,有新思路、新举措、新作为”。可贵的是,30年来,义乌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但“兴商建市”战略始终没有动摇。历届党委政府还不断赋予“兴商建市”战略
以新的内涵,先后提出了“以商促工、贸工联动”、“以商强农”、“建设国际性商贸城市”等一系列发展策略,始终把市场作为区域“发展极”来培育,“工作围着市场转,城市绕着市场建,产业跟着市场育”,充分发挥市场效应,以市场得持续发展作为推进整个区域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和国际化的基础和动力。二、义乌经验的核心是创新
区域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有待于一套具有区域特色、充满活力的发展体制和发展机制的形成。而体制机制的形成则依赖于创新,是创新成就了义乌的成功。
1、关于市场创新
把商贸业作为义乌的主导产业,这种选择本身就是创新。
十分巧妙地处理好繁荣市场与规范市场的关系,既不采取约束过多的行政干预,又不放任自流撒手不管。他们通过摊位的有序合法流转和交易区“划行归市”(将同类商品安排在同一地段经营),可以开展充分的竞争,提高商品价格的透明度,防止假冒伪劣,也便于厂家及时了解市场行情。认真实行明码标价和
2、关于产业创新
小商品市场有赖于强大的产业支撑,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繁荣稳定的市场。他们引商转工、贸工联动,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工业发展路子。多年积累的商业资本利用信息和销售网络向制造业扩张,政府因势利导,使义乌60%的工业企业是从商贸业转入的,转入资本达250亿元。还涌现出衬衫、毛纺、饰品、拉链、工业品等十多个优势产业。
为了避免小商品生产企业
“低、小、散”问题,义乌走上了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集群企业分享全国、全球销售网络和地区专业化生产这两种集聚效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虽然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但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互相配套,物资供应、信息交流、人才流动方便高效。义乌提出“抓领军企业就是抓中小企业”的理念,各优势行业都培育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其中针织行业有芬莉、浪莎、宝娜斯、梦娜等4家企业跻身全国针织销售收入50强。义乌构建了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虚拟研究院、义乌创意园、浙大义乌技术转移中心和创业育成中心,使义乌成为创意产业的领跑者。
3、关于城乡一体化创新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为了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2003年义乌制定了全国第一个县级市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编制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社区布局规划,把全市800个行政村统筹规划为290个社区,争取到2020年基本完成城乡一体化任务,实现农村向社区、农民向市民、农业向企业转变,实现城乡融合,共享现代文明。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建设高端都市休闲农业度假区,开发农业休闲旅游带,办好红糖节、莲藕节等农产品展会,创办名特优新产品展销中心。等等。
三、义乌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一个开朗、务实、有为的党政领导
遵照浙江省委“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义乌市委提出“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的前列理念,增强干部跨越发展的意识、胆魄和能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实干氛围,并加强“服务到位、考核到位、监督到位、惩罚到位”的效能建设,增强了党的引领能力,推动了义乌跨越式发展。
1、把发挥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作用和发挥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该管的坚决管好,该放的充分放开,让市场在法制的轨道上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政府真正回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本质上来。1993年义乌实行了“管办分离”,一方面政府及时退出了市场主体角色,另一方面坚持控制土地使用权和市场摊位等事关市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由政府控股的“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市场主办者进行市场硬件建设、配套服务、经营开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