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大考博马哲真题
2008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研究
一、列宁《哲学笔记》中说:“问题不在于有没有运动,而在于如何在概念的逻辑中去表达它。”如何理解
这个论断
二、如何理解人对世界的否定性统一关系
三、如何理解人的历史活动与历史规律的关系
四、谈谈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获取的重要成果
西方哲学
一、如何理解芝诺“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二、评述休谟怀疑主义及其对后世影响
三、黑格尔对康德先验逻辑的的批判
四、后现代主义哲学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研究
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黑格尔哲学的整体评价
三、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统一
四、以某一个哲学理论为例,谈近三十的哲学发展(当前焦点)
西方哲学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康德实践哲学
三、黑格尔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统一
四、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特征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2010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原著研究
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比较
二、如何理解《费尔巴哈提纲》中的实践观
三、如何理解真理具有客观性
四、论述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
西方哲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二、近代哲学的主体性,并结合后现代主义的“主体性已经死亡”进行论述
三、康德的“二律背反”
四、语言学转向
2011年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论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内容,并评述。
二、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三、真理论与价值论的关系
谈谈近三十年国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并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西方哲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二、论述从洛克、贝克莱、休谟经验论发展的内在逻辑
三、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学说
四、逻辑经验主义如何拒斥形而上学
第二篇:川大考博呼吸真题
四川大学华西2018考博呼吸内科及大内科真题
呼吸内科专科题:
1.举例说明三种支气管扩张剂,简述期其应用,2.有关哮喘和COPD的一道病例分析题,(20分)
3.ARDS的定义和最新诊断标准,4.CAP的诊断标准,5.机械通气撤机困难应考虑哪些原因,6.COPD的定义,分级,分期,7.活动性肺结核的治疗原则和初治和复治的要点,大内科公共题,选2个,20分
呼吸:呼吸支持技术?简述其要点
心内:冠心病二级预防
消化: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肠病鉴别
肾内:2选1 AKI诊断及分期
慢性肾功能不全透析指针
内分泌:酮症酸中毒基本处理原则
血液:出血性疾病诊断试验及意义
免疫:系统性硬化的临床分型,实验室特点,治疗原则
感染:临床常用抗生素种类及使用基本原则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哲真题
1.1938 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 《论新阶段》
2.背景
1931 左 抗日战争 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第一,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问题
第二,把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把其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
4.历史飞跃
一,毛思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马克思主义中国画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引着人民伟大事业胜利
二,其提供了凝聚全党。人民的精神支柱
三,其倡导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优良作风
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了明确界定
十七大,——在中共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马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毛是在我国新革、社革、社建中总结了革命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建设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历史意义。
8.*****毛思包括
新民革理论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两个基本武器,也是中国歌迷两个基本特点,党自身建设)——三个主要法宝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政策和策略理论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党的建设理论
9.三大作风——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在一起
自我批评
10.*****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11.*****邓包含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2.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作用)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
13.时代背景
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剧烈变化
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 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现实依据
党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14.十六大 把三写进了党章 04 进宪法
15.三个代表内涵
中共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6.指导意义
指导思想有一次与时俱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针
加强改进单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理论武器
17.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8.指导意义
同。。。理论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的先进指导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反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到重大战略思想
19.马克思理论中国华的精髓: 实事求是
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于实质
20.党的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 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22.三者关系
实事求是是内在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里联实际、实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 是实事求是死刑路线的前提和基础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
实践检验真理 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2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特主义的一大法宝,指的是在马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发扎的不解动力、实践基础上的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实事求是同上
24.革命首要对象:帝国主义主要对象:封建主义
主要参与者: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 城市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是近代最进步阶级 是领导阶级
农民是主力军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政治纲领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经济纲领
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垄断资本桂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题中应有之意),保护民族工商业(极具特色)
文化纲领
新民政、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文化
总之新民 政、经、文相结合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26.1949~1958 新民主主义社会
27.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手工业
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成分为 三种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8.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 对个体浓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9.四马分肥:
按国家所得税、按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资方红利进行分配
30.八大 提出 三个主体 三个补充
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
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施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自由生产是补充 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3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总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提出
32.发展才是硬道理(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符合。。。理论指导
是对社会实践应验教训的总结
是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3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主义本质、发展才是硬道理、列举发展成果、党的实事求是路线、科学发展观、发展目标 发扎目标: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友好型、和谐社会,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
34.要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要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结合起来,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当今世界牢牢站住、站稳、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发展、活力的源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相互通融、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必须全面支持、一以贯之,离开经济建设中心,社会主义发展和进步就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与动力。
35.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有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劝我内心探索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解决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36.三个有利于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37.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38.改革开放与独立自主关系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
单独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是同对外开放相辅相成的。
独立自主实施行动对外开放的基础
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实行对外开放,都是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
十四大 社经济理论又一次重大突破
邓小平奠基人江泽民 提出了改革目标
40.社初基本经济经济制度
十五大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体质经济共同发展
41.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商业保险,慈善事业
42.十七大 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核心
十六字方针 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持发展 引领未来
科技是关键 人才是核心
43.总要求: 生产发展(基础),生活宽裕(基本尺度),乡风文明(要求),村容整洁(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政治保证)。,44.本质核心和基本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也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45.人民民主专政实质
无产阶级专政
46.2各民主党派合作方针
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 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 荣辱共存
47.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十六字方针: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48.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贯通、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精华。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掌控很新价值体系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凝聚全民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9..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
1、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
2、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3、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错误是第二位,他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4、要将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同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
第四篇:马哲材料题
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陆九渊集》)
王守仁:“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
材料2: 朱熹认为,“理在气先”。“宇宙间一理而已,天得知而为天,地得知而为地。”“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
材料3: 列宁:“哲学唯心主义是把认识的某一特征.方面.部分片面地.夸大地……发展(膨胀.扩大)为脱离了物质.脱离了自然的.神话了的绝对。”(《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2)简析材料2的观点并说明其唯心主义的形式。(3)谈谈对材料3的理解。答案:
(1)陆九渊、王守仁是中国古代著名唯心主义哲学家。他们认为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而物质世界都是虚幻的,主张“心”即主观精神是宇宙或物质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派生于精神。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2)朱熹是宋明理学的著名代表。他认为在具体事物(“气”)存在以前,就先有“理”(一种脱离人和具体事物的抽象精神)存在了。“理在气先”,就是指客观精神“理”决定事物的存在,“理”是万事万物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3)列宁深刻地指出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认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把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和方面加以夸大或绝对化,使精神成为主宰物质的东西,就导致了唯心主义。夸大了感性认识(如感觉)往往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夸大了理性认识(如概念)往往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材料分析题(二):
材料:闻一多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图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运用理性和非理性相互关系原理分析下列问题:
(1)既然在数学领域2+5=7是颠扑不破的,为什么在艺术领域2+5=10000也是可能的?在创新思维活动中,非理性思维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2)非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是什么?
(3)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正确处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对科学创新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以及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在艺术活动中,由于人的认识活动中的想象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使2+5=10000成为可能。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能起动力、诱导、激发等作用。
(2)非理性思维具有不自觉性和非逻辑性。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
(3)科学需要创新才能发展,科学创新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进行科学创新既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实际问题进行严格的理性分析和逻辑论证;还要具有科学的自信心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敢于想象,勇于探索,打破陈规,突破前人的成果及思维模式。
材料分析题
(三):
材料1:孟轲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摘自孟子(《尽心下》和荀子《王制》《管子·霸言》中:“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材料2:梁启超说: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舍英雄几无历史”。胡适说:英雄人物“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摘自《饮冰室合集》)十六册和《胡适论学近著》第一集)
材料3:黑格尔认为,历史不是个人随意创造的,而决定于某种客观精神。“伟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仑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骑着马,驰骋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历史是伟大人物和王朝的历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历史”。请回答:
(1)材料1的合理思想和局限性。(2)分别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思想倾向。(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点。
(1)材料1具有重民、贵民的合理思想,包含有重视、肯定人民群众作用的思想倾向。其局限性是:这些思想以维护和改善剥削阶级统治、维护其长治久安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剥削阶级立场之上的;它是就君民关系讲人民群众的作用,有其内在的理论局限性,也表现了其害怕人民群众的心理。(2)材料2是主观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典型观点,也称唯意志论,认为社会历史是由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决定的。材料3是客观唯心主义神学历史观,也称天命观或宿命论,认为社会的本质是“神定”的一种秩序。两者的共同本质是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材料4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观点。材料1、2、3和材料4是两种历史观即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占人口大多数的人们。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我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材料分析题
(四):
材料1:观念有三类: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这是按照不同来源而做出的区分,虚构的观念是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天赋的和外来的观念都是由思想以外的原因所造成的。因此上述观念可合并为两种: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和由外部原因造成的。思想自己制造出来的观念不是真实的,而在外部原因所造成的观念中,有一些是真实的,有一些不是真实的。前者指上帝造成的观念,后者指可感事物造成的观念。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2:心灵是一块白板,上面没有记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唯一来源。经验分为感觉和反省两类:感觉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它是通过外物地刺激而产生观念的过程;反省是观念的内在来源,心灵不但消极的接受外物的刺激,它本身就是内部感官,有对刺激进行反作用的主动性。心灵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进行反思,从而得到新观念;它还会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得到另外一些观念,这些观念多与感情有关。感觉和反省不是相互独立的活动,它们可以共同起作用,因此,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
——摘自《西方哲学简史》
材料3:“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摘自 《马克斯恩格斯选集》第3卷
材料4:恩格斯说:“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索自然物体的物理特征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
”“近代工业不仅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工具的制造成为可能”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1认为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如何理解“有些观念同时有两个来源”?材料1和材料2所反映观点有什么区别?
(2)如何理解“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说明材料3 在认识论上的基本观点。(3)根据材料3和材料4说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
(1)材料1认为,观念是天赋的、外来的、虚构的,否认了观念是物质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材料2 认为观念的来源是经验,他认为认识的来源在于经验,在于有外物的刺激,但是来源有感觉和反省两种,就是说观念的来源既有客观事物引起的,也有心灵通过自己的活动得到的。材料1和材料2的区别在于:二者在认识来源的问题上观点不同,材料1认为是天赋观念,是唯心主义认识论。材料2否认认识的来源是天赋观念,但是却认为认识来源有感觉和心灵自发两种,是认识问题上的二元论。
(2)“人的思维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是单独的自然界本身”,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在人类改变自然界的实践中形成的,单独的自然界并不能在人的头脑中形成认识。材料3承认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3)当资产阶级工业发展需要科学时,就推动了科学的发展,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近代工业提供了观察材料,丰富了人们的认识,这表明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要检验和判定某种认识是否符合实际,需要一个客观可靠的标准,这个标准也只能是实践,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总之,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决定认识,实践为认识提供手段和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材料五]人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进步能够改变的只有其速度,而不会出现任何发展顺序的颠倒或跃过任何重要的阶段。(摘自孔德:《实证哲学》)
[材料2]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摘自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3]每一种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既然一件事实只有当它被人想起时才是一件历史的事实,……问什么是历史的事实和什么是非历史的事实这个问题就毫无意义了。一件非历史的事实是一件没有被思想过的事实,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谁也没有遇见过一件不存在的事实。(摘自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这两段话所表明的基本思想倾向的不同点和共同点。
(2)材料3与材料
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什么思想?
[答案要点]
(1)材料1和材料2中所表现的共同思想倾向都认为人类历史有其客观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为人们和历史学家认识的。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和前进的历史,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可能的。它的不同点在于,说前一段话的孔德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是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一位带有严重的形而上学倾向的思想家,他看到了历史发展有其客观的规律,人类进步是可能的,但他把这种进步过程,把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作是严格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而看不到人作为历史主体所应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们不仅可以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而且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发挥能动作用,社会形态及其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2)材料3的基本思想倾向是通过否定历史事实的客观性而否定历史有其客观规律,所以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不可能的。在克罗齐看来,历史都是当代人按照当代人的兴趣和目的而编纂的历史,是一种主观的东西。这是他与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马克思的这段著名的话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历史发展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历史的规律是客观的,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节奏,人们即使认识到这些规律,也不能改变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会发展的固有的阶段。另一方面,人在历史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可以缩短和减少分娩的痛苦。人们不能改变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从而利用规律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这表现了马克思对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自觉活动能动性的唯物辩证的理解。
材料六.用历史唯物主义相关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根据,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材料2]科学悲观主义认为,目前世界上存在的全球性问题,如环境污染、失业、战争、民族文化的衰退、精神堕落、贪图享受等,都是科学的罪过,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就应该回复到不要科学的古代社会甚至原始社会状态中去。
[材料3]科学乐观主义则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会提供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手段,真挚可以依靠自然科学去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
请回答:
(1)材料2与材料3在本质上是否相同?
(2)材料1与材料
2、材料3相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3)比较材料1、2、3,请回答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悲观主义与科学乐观主义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表现形式相反而已。二者的共同特征是科学单线论,或者说科学至上论,二者都是从科学出发;只不过科学悲观主义把一切问题都归罪于科学,而科学乐观主义则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结为科学。
(2)爱因斯坦的观点不同于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他把科学技术与人的作用联系在一起,在看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作用的同时,更重视人的作用。科学技术作为人类的工具是中性的,工具对人与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
(3)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历史上对社会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进步力量,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生产力对社会的作用要通过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展开。生产力的作用与社会制度以及人的价值观念是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坚持先进生产力对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科学的发展要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发展统一起来,只有在科学技术、社会、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中,我们才能全面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科学悲观主义和科学乐观主义的共同问题,就是只见物不见人。马克思主义要求又见物又见人,并要由人来控制物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人的控制。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法律。
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
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求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
——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2: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
——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3:
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求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钣,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
——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
(1)
对材料1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
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3)
根据材料2和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答案要点:
(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来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咱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时,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和协发展。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从古到今的哲学家们都承认人们所感知的世界存在着千姿百态、复杂多样的事物和现象,并力求探索世界万物共同的本质、本原,作出了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古希腊哲学家泰勤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这是因为万物都是以湿的东西为养料,热本身就是从湿里产生、靠湿气维持,物的种子都有潮湿的本性,而水则是潮湿本性的来源。[材料2]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的本原是一。“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
近代英国哲学家霍布斯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是各种机械的集合,一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过是一架完全按力学规律运动的机器而已,心脏不过是发条,神经不过是游丝,关节不过是些齿轮,甚至连欲望、忿怒、爱情、恐惧等情感活动,也是纯粹机械原因引起的。
[材料4]19世纪德国人杜林认为,“包罗万象的存在是唯一的”,即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存在。[材料5]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请回答:
(1)材料
1、材料2的不同哲学倾向和共同特点。
(2)材料
3、材料5的共同哲学倾向和不同点。(3)材料
4、材料5的不同哲学倾向。(4)材料5同材料
1、材料3共同点与不同点。
答案:(1)材料1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材料2是唯心主义观点,二者都是建立在直观猜测的基础上,没有科学依据。
(2)材料
3、材料5都是唯物主义观点,前者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后者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3)材料4是二元论,材料5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4)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立场,都是唯物主义观点;材料1是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2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论。
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质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唯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唯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是程度不同。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请回答:
(1)
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2)
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3)
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答案:(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的统一性,把物质与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者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倾向,而只承认自然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3、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嶓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嶓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材料3]列宁指出把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源泉上;只有对立统一的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请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的观点有何异同?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是什么?并加以评述。
答案:(1)材料1和材料2都承认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材料1认为运动变化是客观事物自身具有的,世界发生变化,事物就发生变化,事物变了,各种规律、方法、功能也就会发生变化。材料2的观点则不是从事物自身来谈变化,而是认为人的心理、人的思想、意志是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运动观,割裂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材料2和材料3的主要分歧在于是否认为事物因内在的矛盾,引起运动变化。材料3强调事物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在的对立统一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材料2否认事物自身存在运动变化的源泉,而把运动变化看作是由精神因素,特别是由人的主观因素作用的结果,这样就否认了事物运动变化的客观性,因而不能正确地把握运动,不能科学地说明运动变化
4、针对以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在运动发展中的作用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摘自朝韩愈《原道》
玉不遇砥砺,不可以成器,人不遇困穷挫辱,不可以成德。——摘自《梅峰语录》卷上 材料2:
任何一件静止的东西,若不是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以运动力图进入它的位置使它不再处于静止,即将永远静止。
同样情形,任何一件运动的东西,除非在它以外有别的物体使它静止,即将永远运动。——摘自霍布斯《论物体》,载《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 材料3:
列宁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在谈到黑格尔关于每一事物都是“和它自己的他物有差别”时认为“非常正确和重要;‘他物’是自己的他物,是向自己的对立面的发展。”
“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摘自《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请回答:
(1)
分析材料1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2)
分析材料2的观点,说明它的发展观的依据。(3)谈谈你对材料3的理解。
答案:(1)材料1把事物的发展看作是对立面互相斗争、互相作用的结果。韩愈的观点变为对佛教、道教如不加禁止,儒教就不能得到流传和推行。《梅峰语录》中关于人的发展的观点是,人不遭受困难屈辱的锻炼,就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这种观点是朴素的、辩证的,是正确的发展观。(2)材料2中霍布斯把力学中静者恒静、动者恒动的规律直接引入哲学,把物质的运动发展看作是外力作用的结果,陷入了外因论,他的发展观具有形而上学性质。
(3)材料3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它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内容。矛盾的统一性使矛盾双方联结起来,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也就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矛盾斗争在事物量变过程中的作用,就在于它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中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5、根据以下关于矛盾问题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材料1] 列宁指出:就本来的意义说,辩证法就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的矛盾。他还指出: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辩证的矛盾,而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2] 杜林说:“矛盾的东西是一个范畴。这个范畴只能归属于思想组合,而不能归属于现实。” [材料3] 艾耶尔断言:“自然界不可能有矛盾,只是在陈述中才可能有矛盾”。请回答:
(1)材料1的观点是什么?是否正确?(2)对比材料1与材料2,指出材料2的错误。(3)对比材料1与材料3的错误。答案要点:
(1)材料1的第一句话是说辩证法所研究的矛盾是对象自身中的矛盾,就是矛盾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客观事物自身所具有的,人们思维中的矛盾不过是客观事物的矛盾在人们思维中的反映。第二句话也是强调辩证矛盾就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即实际客观存在的矛盾,不是主观字面的或头脑臆造出来的矛盾。这两句话突出点,就是指出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2)材料2把矛盾归结为一个范畴,当作纯粹是主观的思想的东西,认为它不是现实的,只能是思想的任意组合。它与材料1把矛盾看作是对象自身中,实际生活中的矛盾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性,把矛盾当作是由思想臆造的。
(3)材料3公然否认自然界中有矛盾,他认为矛盾只存在于陈述中,即只存在于语句上、字面上,材料1明确指出矛盾是实际生活中的实际矛盾,不是字面上的、臆造出来的矛盾,材料3的错误在于:一是公开否认自然界矛盾的存在;二是把矛盾当作字面上的、语句上的,同样是否认了矛盾存在的客观性。6、1997年,我国经济在总体上出现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材料1: 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他们认为,现在的市场不能仅仅用供大于求四个字来概括,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才是对当前市场供给状态的准确把握。在供过于求的大市场里也有供不应求的产品,明智的企业家就在于创造出这种产品。于是他们着力在有效供给上做文章,实行产品分流策略,一是男女鞋分流,二是风格分流,三是档次分流,四是市场零售与团体消费分流,五是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流。五大分流,大大提高了该厂商品的应变能力,常年保持淡季不淡、旺季更旺。材料2:
在市场开拓上下功夫。他们变认为,生产出好产品是开拓市场的基础,没有好产品就没有好市场,但是光有好产品,还不一定有好市场,有了好产品以后,还要加强企业产品的市场建设。他们从柜台形象的树立、户外广告的设置和强化服务功能三个方面大力进地市场建设,使生产(产品)与销售(市场)比翼齐飞,鹏程万里。材料3: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分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请回答:
(1)在上述三个材料中,某鞋厂分别处理的主要矛盾关系是什么?(2)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分析材料1中所讲到的无效供给和有效供给的关系。
(3)通过材料3,说明该企业是怎样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1)上述三个材料中,分别处理了供大于求与供不应求的矛盾、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统一大市场与区域差异的矛盾。
(2)矛盾同一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当前我国的商品市场中,同时存在着不适应市场需求的无效供给过多和适销对路的有效供给不足两个方面,在无效供给过多中包含着有效供给不足,人们通过创造一定的条件,可以促使无效供给向有效供给转化。(3)辩证法认为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地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五、材料分析题
1、[材料1] 孔子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材料2] 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材料3] 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仪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而能,可事而之成在人者,谓之伪(人为之意)是性伪之分也。[材料4] 孙中山先生指出:世界人类之进化,当分三时期:第一由愚昧进文明,为不知而行的时期;第二由文明再进文时,为行而后知时期;第三自科学发明而后,为知而后行之时期。以行而求知,困知而进行。请回答:
(1)简要评析上述材料给出观点。(2)材料4揭示的知行关系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孔子的生而知之和孟子的“良知、良能”是说知识是天生的或不学而知,是唯心主义先验论;孔子的“学而知之”和“困而学之”以及荀子的观点,承认人的认识是后天学习所得的,是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2)孙中山借人类文明说明知识的来源和认识的来源,指出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的认识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孙中山的知行学说包含了在实践中需要理论的指导(以行求知)和在理论指导下的行动(知先行后)这样的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意义,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
2、[材料1] 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材料2] 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请回答:“南辕北辙”和“引婴投江”犯了认识论上的什么错误?
答案要点:认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人的目的、愿望要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南辕北辙就好似一味朝着反方向强调客观条件的优越和主观能动性,违反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引婴投江则犯了经验主义、主观主义的错误,同时混淆不同事物之间的区别。
3、关于人的认识能力问题,科学家、哲学家们作出过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赫尔姆霍茨认为,蚂蚁能看见紫外线而人却看不见,可见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构马了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制。
材料2 休谟主义者说,人们的全部知识都以感官所给予的材料为基础,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这些感觉材料是人的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正确反映而不仅仅是一些感官印象呢?
材料3 费尔巴哈认为,客观世界绝不会隐藏起来,事物及其属性可以为人们所认识,就如同空气通过口、鼻和毛孔钻进我们的体内一样。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须的足够的感官。请回答:
(1)比较材料1、2和3,分别指出其中的哲学倾向。(2)分析材料1,指出赫尔姆霍茨的错误所在。(3)对材料2中提出的质疑应如何回答?
答:(1)材料1的观点带有不可知论的倾向,材料2的观点是不可知论。材料3的观点是可知论。(2)他没有看到人的感官的局限性是可以突破的,没有看到人的认识能力具有无限性的一面。(3)人的感官是把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而不是把二者分隔开的屏障,只要我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感官,我们的知觉就能达到与知觉到的事物本质相符合。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分辨感性知觉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
4、[材料1] 恩格斯指出:“就一切可能看来,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可以经常以极为轻视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科学史就是把这种谬误逐渐消除或是更换为新的,但终归是比较不荒诞的历史”。_____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4卷 [材料2] 波普尔认为:“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我想到的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推翻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科学史也像人类思想史一样,只不过是一些靠不住的梦幻史、顽固不化史、错误史。但科学却是这样一种少有的_也许是惟一的__人类活动,有了错误可以系统加以批判,并且还往往可以及时改正。”
_______摘自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 [材料3] 正当相对论得到全世界的称誉时,爱因斯坦却冷静地说:“如果引力势场不能使光谱向红端位移,广义相对论就站不住脚。”“从它推出许多结论中,只要有一个被证明是错语的,它就必须被抛弃。”
________摘自《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 请回答:
(1)材料1、2、3在科学理论发展问题上的共同观点是什么?(2)比较材料1和2,指出恩格斯和波普尔对科学发展的不同认识。
(3)参照材料2,简要评析波普尔“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是它的可证伪性”的观点。
答案要点:
(1)三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科学发展过程中真理与谬误的矛盾,指出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真理、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发展真理的过程。
(2)波普尔把科学可能错误、可以被否证为科学的最本质的特征,把科学史简单归结为一种理论推翻另一种理论的历史。恩格斯在承认任何今天看来正确的东西都包含着明天可能发现是错误的同时,强调科学史是在真理与谬误的斗争中,不断证实真理、克服谬误、发展真理的历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和不断证伪的过程。
(3)波普尔着眼于科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指出的发展必须不断批判和改正错误,这对研究科学知识增长规律是有启发的,有其合理之处。但是波普尔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科学性的标志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致从片面真理引出错误结论。
6、下面是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的材料: [材料1] 笛卡尔说:关于观念,“我觉得有一些是我天赋的,有一些是从外面来的,有一些是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在无数场合中,“我都发现外部感官的判断有错误”,“内部感官也是这样的。”他认为知识的可告来源是理性,包括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所有其他途径都应该看作错误的和有危险的而加以拒绝。”只有清楚明了的“天赋观念”以及以它为基础的演绎推理的知识才是可靠的。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斯宾诺沙认为,知识有三种:意见,由传闻和泛泛经验而来;理性知识,由共同概念推理而来;直观知识,由理性直接认识事物本质得来。他说:“第一种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和第三种知识必然是真知识”,“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和斯宾诺沙《伦理学》 [材料2]
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本来如同一张白纸或一块白板,任何观念都来自经验。“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的;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他认为,理智通过综合、比较、抽象而形成的复杂观念不反映事物的“实在本质”,只是“名义本质”和“一些标记”。——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感觉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感官固然有错误,但“我们如果要努力以理性来改正这些,则我们会不知不觉陷入离奇的悖论、难关和矛盾中”。他认为人心有抽象作用是一切知识部门造成无数困难和错误的主要原因。
——摘自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材料3] 毛泽东说:“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
——摘自毛泽东《实践论》 请回答:
(1)
材料1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2)
材料2的两位哲学家的共同观点和不同观点。
(3)
简述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唯理论”和“经验论”评价的科学性。答案要点:
(1)材料1中的两位哲学家都属于唯理论者,笛卡尔是唯心主义唯理论,斯宾诺沙是唯物主义唯理论。(2)材料2中两位哲学家都属于经验论,洛克是唯物主义经验论,贝克莱是唯心主义经验论。(3)材料3中毛泽东对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作出了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全全面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指出了“唯理论”就重视理性认识,“经验论”就重视感性认识而言,各有片面的真理,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是错误了,即它们都片面强调理性认识或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分别否认感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重要性,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
1、下列材料是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阅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的部分谈话,反映了毛泽东对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材料1]
“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 [材料2]
“商品生产,要看它是什么经济制度相联系,同资本主义制度相联系就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同社会主义相联系就是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 [材料3] “进入共产主义要有步骤。我们向两方面扩大:一方面发展自给性的生产,一方面发展商品生产。现在要利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价值法则,作为有用的工具,为社会主义服务。” 请回答:
(1)毛泽东论商品生产的论述有什么意义?
(2)你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商品生产会有什么作用?(3)毛泽东的认识还有什么不足? [答案要点](1)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意义有:其一,他认为商品生产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不是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商品生产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其二,社会主义可以发展商品和平,弥补自给性的生产的不足。其三,希望通过商品生产,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其四,初步认识到价值规律的作用。
(2)商品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可以提高社会的物质产品的供应量。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认识是可贵的探索,还只是初步的,但后来没有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忽略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历了挫折。
2、以下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 [材料1]
“出于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家合资,但本身不是价值,他在凝回的状态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 [材料2]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为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始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材料3]
“铁会生锈,木会腐朽。纱不用来织或编,会成为废棉。或劳动必须抓这些东西,使它们由死复生,使它们从仅仅是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和起作用的使用价值。它们被除劳动的为焰笼罩着,被当作劳动自己的躯体,被除数赋予活力以在劳动过程中执行与它们的概念和职务相适合的职能。” 请回答:
(1)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什么?(2)生产要素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什么?(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说明了什么? 答案要点: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尽管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再批评“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说法,赞同威廉·配弟所讲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观点,它们认为,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是商品市场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财富即使用价值。(3)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揭示了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区别:价值创造与抽象劳动相关联,财富生产与具体劳动相关联,前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社会关系,后者反映的是经济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不能把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混为一谈。
五、材料分析题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微软公司是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新经济有重要贡献的成功企事业,但微软仍遭遇垄断案。对于新兴产业和对经济增长影响较大的企业政府并不放松反垄断行为。1994年7月,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即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原件安装。但在1995年11月因与对手网景公司划分浏览器市场遭到拒绝,微软便要求安装视窗系统必须同时安装“探索者”浏览器。1997年10月,微软实施将浏览器与视窗操作系统捆绑出售。捆绑销售使微软市场份额大增,从原有的3%——4%的市场份额上升至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为此,美国反托拉司部门与微软公司开始了漫长的诉讼之路。2000年6月地方法院判决微软公司分解为两个独立公司。政府拆分微软行为在于保护市场竞争。微软不服又提出上诉。其结果微软虽未被拆分,但上诉法院确认微软的市场垄断事实,违反了美国的反托拉司法。请回答:
(1)微软垄断案反映了垄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是什么?(2)通过微软诉讼案,你从中可以深刻领悟哪些经济学原理? [答案要点](1)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与竞争并存的格局仍不会改变。其根本原因:第一,垄断或国家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市场竞争的一般基础。市场竞争是市场主体实现经济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垄断只是改变市场结构而不能消除竞争的动因和基础。第二,不存在“绝对的垄断”。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了不可能形成一家垄断组织独霸天下的局面;同时社会需要多样化,并有多变性。这使垄断企业不能事事囊一切商品的生产和流动。第三,科学技术的重大变革和创新是激发垄断竞争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会突破人类垄断的种种限制。科技创新会缩短产品和行业的生产周期,从而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这就使竞争无处不在。
(2)通过微软垄断案至少可领悟以下经济学原理: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扩大市场份额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垄断与竞争并存;现代市场经济是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政府反垄断行为表明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材料1]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美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4页)
[材料2] 列宁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创造者的社会力量……”——《列宁选集》第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页)请回答: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
(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案要点:
(1)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是历史上进步的思想体系,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其历史局限性在于:一,空想社会主义只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二是空想社会主义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三是空想社会主义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倒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总之,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是不具备科学的实践的品格。
(2)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经济原因,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所依靠的力量和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由于这两个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现实。
第五篇:2014年复旦外哲考博真题
【2014年复旦外国哲学考博真题】
1、以柏拉图的某一作品为例,试析柏拉图如何用对话探讨哲学问题。
2、在政治社会思想上,法国启蒙主义和德国启蒙主义有何区别。
3、康德如何说明数学、自然科学的可能性,形而上学是否可能,何以可能。
4、费尔巴哈如何批判黑格尔及其未来哲学的思想内容。
5、洛克《人类理解论》的主要内容。
6、如何理解狄德罗辩证唯物的思想。
7、阿奎那如何改造亚里士多德哲学。
8、培根“三表法”的实质。
9、如何看待笛卡尔对上帝存在的三种证明方式。
10、费希特哲学思想如何体现了辩证思维,黑格尔为何批判谢林的哲学是“无生命的图式”。
※木有选择,一题十分,全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