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例分析及学生分析[最终版]
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课例分析及学生分析
作者: 伊雅珊(小学信息技术青海小学信息技术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10 / 192发表日期:
2011-09-21 21:55:40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结构和种类。初步感受用鼠标进行操作,即单击和指向操作。了解桌面的组成。
2.技能目标:会正确使用开启和关闭电脑。提高学生操作电脑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电脑操作习惯。
二、学情分析:农村小学的孩子,大部分都没有接触过电脑,即使有也只知道一些皮毛,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简单了解和开机关机的方法,跃然简单但对未接触过电脑的农村孩子来说,也是一件难事,所以要耐心的来教他们,要他们掌握正确良好的操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分析:
开机和关机的方法。鼠标的指向和单击操作。认识桌面。
四.教学难点分析:
鼠标的单击操作。
五、教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分析:
1、复习导入
教师先带领全班同学做一个小游戏——我说你做。即:先由教师报出电脑的硬件名,由学生指出相应的位置。再由教师指着各硬件部分,询问学生他们的名称。两个人一组,互相检查对方的对错。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做
错的同学要被搭档刮鼻子。
师:同学们真聪明,今天啊,我们就来和这位新朋友来个亲密接触,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它。
2、正课
(1)学会开机
打开电脑要注意开机的顺序:先打开显示器开关,再打开主机的电源开关。(提示:在主机箱上一般有2个按钮,标有英文单词Power的是电源开关,标有英文单词Reset的是重新启动开关。)
(2)认识电脑桌面
屏幕上显示的整个区域就是“桌面”。它上面排着各种各样的图标,底部有“开始”按钮和任务栏。
(3)认识鼠标
启动Windows后,桌面上会出现一个小箭头,这就是鼠标指针。当你移动鼠标时,小箭头也随之在桌面上移动。
鼠标一般分为两键:左键和右键。有的中间还有一个小滚轮。
握鼠标的时候,手要自然放松,不要握得太紧,也不要将它拿起离开桌面
(4)学会关机
首先,在“开始”按钮中找到“关闭计算机”的命令。
然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左键,选择“关闭”按钮。
稍等片刻,显示器变黑后,按下显示器上的电源开关,此时,关机完成(提示:电脑自动关闭后,不要再按住主机电源开关。)
(5)让学生自由练习,一玩鼠标小游戏。
(6)让学生自评,检测一节课的上课情况。
通过对本节课的分析,体会并总结如下:
一、打好扎实基础,养成良好习惯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刚开始系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我所处的大部分学生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大部分没有触过电脑,只有少部分接触过电脑,但没有系统的学习)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觉得首先要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开展教学工作。
对于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学生来说,他们一般都有较浓厚的兴趣,积极性较高,但较迷茫,不知从何处学习。因时,我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计算机的发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我以打比方的方式介绍计算机的组成原理,用我们人身体的各个部分来类比计算机的组成部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接下来,我用玩游戏的方式介入键盘的操作知识的讲授。对于刚学习计算机的学生来说,练习键盘本来是一件单调枯燥乏味的事情,如何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我选择了金山打字通软件,该软件里面有打字练习游戏。从此入手,学习变得轻松有趣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键盘操作。
二、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乐趣
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主题制作项目,学习开机关机,正确的使用鼠标等操作,然
后制作完成各自的主题项目。在此过程中,要求同桌互助的办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根据各小组的完成情况,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本节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且还增强了团队精神。我相信经过进一步努力学习,学生会有长足的进步。
三、引导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我放了一段美丽的flash卡通画、有趣的flash游戏、精彩的flash动画,时刻牵动着少年儿童的童心,引信我们走进那妙趣横生的动画世界。文件体积非常小。因而学生对flash非常感兴趣。
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如何进一步组织好学生、组织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长期值得研究的课题,我将一如既往的扎实工作,提高工作效率,高标准的完成各项教育教学任务。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学情分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学情分析
本学期,按学校安排,继续担任三至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现将具体学情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三至六年级各一个教学班,每班人数不等。上课按照每班人数具体安排,如四年级学生较多,可将学生分组上课,确保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已达到较好的实际操作练习。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继续使用冀教版课本,本套教材是由河北省电化教育馆和DC加拿大国际交流中心合作编写、由河北省教育出版社和河北省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一套全新的信息技术教材。供九年义务教育三年级至八年级使用。
这套教材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借鉴了国际上信息技术教育的成功经验,是一套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实践活动教材。它注重对学生综合信息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这套教材在板式设计和图文编排上,突出板块化、栏目化的特点,尽量减少软件界面插图,增加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插图;教材力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使图、文、版有机集合,恰当呈现教学信息,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呈现有美的感受。
三、典型学情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兴趣很浓,主要原因在于对计算机的好奇以及计算机的游戏、娱乐功能,这点很重要,只要能充分抓住并利用好这一特点,将游戏、娱乐适当蕴含于课堂,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任务驱动法。
四、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与建设
1、教学设备有待添置。学校仅有一个24座的机房,而且设备老旧,很难适应新的教育课程和应用软件,加之有些班需要分开上课,多少会影响教学秩序和质量。
2、教学组织还需加强。由于人多机子少,有时需两个同学挤在一起,一进机房,学生便象脱缰的野马,常常一节课下来声嘶力竭。因此,要进一步整顿纪律,做到象语数课一样组织教学。
3、学生习惯养成亟待提高。学生习惯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出机房虽强调了排队,但仍有插队与争抢的现象;二是学生上课时吃零食且将食品袋、食品杯等随手乱扔或放在桌子里面;三是部分学生不爱惜设备,按键、按鼠标故意用力锤、敲;四是部分学生下课时没有进行必要的整理,没有将键盘、凳子放回原位。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个个检查,落实到位。
界城小学
刘巨亮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分析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操作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形成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集信息科学常识和常用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基础型课程。它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属于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如果仍彩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使直观生动的计算机知识变得抽象、呆板,更会使学生听课时感到被动乏味,这样给教、学两方面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很大的。因此,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就必须探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一、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问题式。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问题式导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第一种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面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节时,在导入中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①计算机有哪些本领?②计算机的特点有哪些?③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计算机?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老师的指引下,通过书本介绍的内容,逐个解决问题,从而很好地掌握本课内容。问题式导入的第二种形式是在新授内容之前,直接向学生提出本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开门见山,重点突出。比如在《文件操作》教学中,一上课就开门提出本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①用拖放法复制或移动文件。②用拖放法删除文件。用这种方法导入,使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有的放矢。总之,问题式的导入,能够使学生目标明确,抓住重点,激发兴趣。效果也比较好。
(2)演示式。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能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兴趣的作用。比如,本人在教学WORD贺卡制作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几幅精美的电脑贺卡,当学生边欣赏边赞叹时,我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贺卡美不美啊?它们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你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也能设计出一幅幅美丽的贺卡。”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在进行FRONTPAGE网页制作教学时,我挑选部分以前学生制作的比较优秀的个人网页展示给学生看,当同学们看到或精美或生动活泼的网页时,都非常羡慕,迫切希望自己也能制作出类似的网页,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以迸发,充分体现了“我要学”的学习态度,从而为下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3)对比式。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我将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的信息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的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与好处,明确学习目的。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二、举一反三,学会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在教学中,通过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如在进行Word的教学时,我没有同平时一样滔滔不绝地进行讲解,而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已经学过的“画图”窗口,复习过“画图”窗口后,教师揭示课题,并让学生回忆打开“画图”窗口的方法,尝试用相同的方法能不能打开“Word”窗口,学生充分实践后请学生演示操作,教师只需略作点拨、归纳即可。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即可轻而易举地解决关闭“Word”窗口、“word”窗口标题栏及菜单栏介绍的教学。这样,学生积极把学过的旧知和新知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学得轻松,也容易掌握,真正做到了轻负、高效率。
三、结合生活,运用比喻
计算机及网络基础知识,很多同学对它还感到陌生、不可想象,教师在讲课时适当的运用些比喻,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电子计算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老师应当把内容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笔者通过尝试,认为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作形象的比喻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如,在讲计算机硬件时,我采用的是实物加讲解的方式。上课时,我把一台淘汰主机开膛破肚后,对主机箱内的各种硬件设备一一解说:如果我们把这台经过“解剖”的电脑当作一个工厂,那么,它的机箱就是厂房;主板成了控制台;CPU就是机床;硬盘就是仓库;内存就是机床旁边堆放原料和成品的一块空地。当我们要加工一批产品时,首先要从仓库(硬盘)里取原料或者直接将原料(数据)送到(通过键盘等输入设备)机床(CPU)旁边(即内存)堆放起来,由于堆放原料的地方距机床很近,因此取用(读取)的速度很快。原料加工完毕后不是立即放回仓库,而是仍然放到堆放成品的空地旁(内存)暂时存放起来,到时候可以将成品放回仓库中去。经过此番解释,学生觉得一下子知道了好多原来根本不懂的东西。原来,电脑既不可怕也不神秘,对于它“只有无知而无不可知”。
四、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总之,在信息技术这门新兴学科的具体教学中,采哪种教学方法,不仅需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实际情况来选择或加以综合应用,更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探索新的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具备一定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信息能力的学生,这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例研究报告
《联系生活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有效性》
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问题
怎样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使学习回归生活?怎样使学生感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存在和应用的必要性?
二、研究前课堂分析
基于学生的生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摆脱课堂讲原理、课后背"条条"的教学形式的束缚。教学多以教材为主,注重操作实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觉得简单枯燥,没有过多的兴趣和情感体验。
三、改进措施
措施1 创设的教学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生活中能够普遍感知到的。
在陶老师五年级下册《电子绘本的制作》一课中,老师放了一段录像:班上一位同学的妈妈对孩子成长的回忆。妈妈慈爱的面庞,亲切的话语,打动了每一个学生,每一位老师,他们都流泪了。看过录像之后,老师通过电脑软件的演示化无声为有声,化抽象为具体,从听觉上、视觉上感染学生,可谓“事半功倍”。学生在信息技术所营造的氛围环境中,进一步的区采取信息技术手段,利用powerpoint制作“我妈妈”为主题的电子绘本,信息技术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情感的表达。
措施2 给出最常见的范例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该如何实践。
本学期我所执教的四年级下册《四季奏鸣曲-word中插入图片》一课中我以展现美丽的四季为主题,在导入时,和学生进行对话沟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和原因,简单、明了的对话为了教学需要而营造的一种具有形象性、生活性、问题性的动态环境氛围。之后通过范例:摄影、电脑绘画、音乐等等让学生明确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让学生感知不同的的表达方式,并且能够欣赏和发现大自然的美。
措施3让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本学期六年级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活动中,以“应对自然灾害”为主题,鼓励和指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找与这一课相关的材料,课堂上,学生们进行了充分的交流,首先通过网络了解近几年来我国和世界范围内比较大的几次自然灾害的情况,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确定自己想要知道哪些问题,然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相关的问题的答案,最后以调查报告的形式进行交流展示,整个活动过程中从了解新闻,查找资料,到总结展示,让学生不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
四、研究后课堂情况分析
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要再现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教师如果只凭一张嘴,一本书,教学将是十分空洞的说教。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教学联系生活的手段,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的各种场景重现于课堂,就极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热。
五、成功经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开始初步接触计算机及其网络系统。对于学生而言,这一切都是新奇、新颖的,但同时也是陌生的,他们对计算机的功能、作用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介绍,如果教师着力点从国防科技、世界科技发展等大的角度讲授计算机的功能,学生会听得茫茫然,较为恰当的方式是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开始,如以自己的习作开展文字输入编排。运用画图工具开展生活内容创作。提供生活场景图片制作幻灯组件。结合日常生活安排运用电子表格。根据生活常识学会上网查询资料。建立班级学生网络联系快捷方式等等,这些方面的运用与学生生活距离较近,为他们所熟悉,以这些实例组织教学能够拉近学生与计算机技术之间的认识距离,有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计算机的功能,从而激发他们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
六、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信息技术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提高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将课堂所学在家庭生活中广泛运用,如运用电子表格帮助家长记录每天的开支,每月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对家庭生活中各方面的开支情况具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再比如家长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可以帮助他们上网查找答案,无论是生活小常识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等,都可以通过网络这样的平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这样的运用能够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广泛运用空间。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分析
学习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分析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字形词句篇、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三年级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也是决定学生走稳习作之路的关键一步。下面我就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起点水平,学习动机等几方面并结合教学目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分析。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一般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个大的领域目标.小学三年级作文水平在教学后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在情感目标上;
1.有乐于动笔,进行书面表达的兴趣。
2.有习作的自信心。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愿意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
在认知目标上
1.有初步的写作目的意识。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2.能依事件的先后次序、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
3.有初步的语体意识,能通过对话、动作、神态等表达情节,写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在技能目标上
1.学习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用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尝试写观察日记、生活笔记、书信和随感,并能初步整理并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生现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和组织结构.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上而言。在注意方面,小学生的有意注意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注意广度、注意的分配、转移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记忆方面,有意记忆逐步发展并占主导地位,抽象记忆有所发展,但具体形象记忆的作用仍非常明显。在思维方面,学生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与非本质,主要与次要的内容,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色彩。在想象方面,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并逐渐符合客观现实,同时创造性成分日益增多.结合对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因而,必须加强小学生的朗读训练。
(二)、博览群书,做好读书笔记。
小学生除了熟读课本之外,还应该广读、精读大量书籍。经过长期日益积累,语言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三)、训练学生认真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除了要求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外,还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并每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成为日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明显作用。
(四)、练说练写,说写结合。
为了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必须上好口语交际课,引导学生针对口语交际的内容把自己的见闻、见解、感受和想象有条有理地说出,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
(五)、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但模仿绝不是呆板复制,模仿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机械模仿到变通模仿,最后发展成创造性模仿,沿着仿造——改造——创造的轨迹,推陈出新。三,学习者起点水平
起点水平是指学习者原来具有的知识,技能,态度。对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一是预备能力分析,即明确学习者对于面临的学习是
否有必备的行为能力;二是目标能力分析,即了解学习者对要学习的东西知道了多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写作的水平,无论在语言上,结构上,思想内容上已经有一定的提高.但是一二年级主要注重的是图画的描绘和小片段话语的练习.到了三年级则要向较为规范的模式转变,在字数内容上有了更高的要求.四,学习动机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从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而言,由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及其心理生理的发展水平等因素,大部分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的学习动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把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如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基于这种动机,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作文,我们应该允许有差异,允许失败,充分信任,热情激励。不能要求学生习作都写得像优秀作文一样,也不要把后进生的作文和优生对比。应充分以赏识的心
态和赏识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热情鼓励,促使学生找到“作文我能行”的感觉!使学生产生热爱写作文的心态.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虽然教学设计者不能对每个学习者的各个因素都进行分析,但是,了解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能力以上几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教学系统的设计,并最终达到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