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朝的奔溃》小组读后感
《天朝的奔溃》小组读后感
周一3~5节史纲小组
组长:陈哲乾
成员:张荣燊 林建实 王施敏 陶侃 韩超
周陈丹 戴雅云 宋雨恒 鲍柯榆 Edna
“天朝”一词,如今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可笑,狂妄自大的大清统治者,仗着祖宗们留下来的基业,端坐在世界的东方,无视世界早已风起云涌的进步浪潮,继续沉睡着做着自己的千秋大梦。殊不知,此时的大清,早已腐朽不堪。真正的大清,如同当时盛产的青花瓷器,看似外表华美精致,实则内心脆弱不堪。只要稍微有件锐器敲击大清王朝的大门,大清就会瞬间土崩瓦解,化为一堆碎片。谈起天朝的奔溃,不得不提鸦片战争。无疑,鸦片战争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鸦片战争揭下了天朝看似坚固的纸外衣,将一个外强中干的中国赤裸裸地展示在全世界面前。
落后就要挨打。在没看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奔溃》之前,我们很容易地就会将落后理解为当时大清军事上的力量薄弱。当然,拳头上的力量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其实,观念上的落后,文明上的落后,才是中国挨打的最根本原因。一方面愚昧闭塞、弱小落后,一方面却又自作聪明、自以为是,对着无论是制度还是军事早已领先我们的外来人士都充满了排斥感。茅先生在书中提到,“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他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如今,再次回顾鸦片战争,当初的清政府究竟有多少胜算?
是否重用林则徐等一批官员,清除朝中的一些腐败分子,就可以让战争的结局有所改变呢?就这个问题,茅海建先生提出了一个深刻犀利的看法:在皇权至上、儒家至尊的时代里,士人们不敢也不能违反“礼”去指责皇帝和制度的落后,只能把罪责推给奸臣,于是“重用忠臣,铲除奸臣就能改变一切”的观念深入人心,因其本身迎合了“精忠报国”的宣传需要,又能激起人心中热血,直至今日这样的观念仍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要分析鸦片战争的胜利可能,抛开这样的思想成见是很有必要的。林则徐固然是全力以附报效朝廷的忠臣,但在虎门硝烟之后对战局判断的严重失误也是他一生抹不去的污点。在虎门硝烟之后,他自认为英国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进行军事报复,始终把英国人的威胁看成普通的不法商人的武装行动,从未将这些行动看成是国与国之间的战斗,对战局判断的滞后使得在英军入侵时,清朝被打得措手不及。然而,林则徐只是清政府众多官员的一个缩影而已。实际上林则徐经常主动学习和了解洋人的一套东西,在清政府官员中算是颇有近代化意识的人,然而即便是这样一个思想进步的人,都对本国实力过度自信,对中外实力差距如此无知,由此更加折射出统治阶级乃至整个国家的狂妄自大、愚昧无知,以及支撑这个国家的制度之落后腐朽。
无论是当时思想近乎无知的大清官员,还是当时那些手持落后的武器与热兵器交锋的士兵们,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不公平的杀戮。清军士兵大多数还须担负类似今天警察的责任;同时,军队内部也有不少问题,不少士兵点到时请人代替,部队军纪松散,战斗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清军因其警察的职能,驻扎十分分散,在战争突然来临时,难以迅速集结起大规模的兵力,因此在战争中基本不存在数量上的优势。从茅海建先生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到,清方少有的一些火炮相当一部分还是明朝的遗物,质量差,铸炮工艺落后,弹药少,几近报废的程度,而火枪也不过是极其落后的鸟枪。而作用更大的海军,差距则更大,清方的防御系统——炮台、城,却又相当的落后,以至于根本无法抵御英军强大的火力进攻。问题的症结,在于近代化。在正规作战中,对近代化的敌人只能用近代化的手段来取胜。
况且就算鸦片战争真的胜了又如何呢?中国的历史真的会因此改变吗?我们觉得不然。“天朝的崩溃”并不在于一场两场的侵略战争,症结注定还是封建主义在面对新兴的资本主义时显得如枯木一样腐朽、脆弱。自以为天朝上国的清政府闭关锁国,对外界的变化不闻不问,而自身的国家实力停滞不前。当西方世界已经站在蒸汽机上拿着望远镜觊觎这片大地时,我们的东方雄狮却早已昏聩不堪。封建主义注定是要退出历史舞台的,只是用不断战乱的形式来迎接人民民主的到来,对于中国人来说未免太苦涩了一些,我们应该以此为鉴,永远不要妄自尊大,时刻与世界保持着相同的脚步,努力发展。这也许是鸦片战争给与我们民族最大的启示。
第二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正视历史,让明天更有希望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本书号称鸦片战争再研究,自然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批判的意味”。这句话出自该书的自序,其中包含了众多意味。并不是为历史人物“正身”,只是想让人看清真正的历史人物,不要被历史所主导。
该书从一开始便讨论琦善的卖国罪名,为其证明并非卖国,而是迫不得已,其中的历史也有偏差,也因为编写历史的人没有足够多的史料,甚至带有个人褒贬情感编写史料。这让我想起来李鸿章。我现在仍然记得中学的历史书上,由于李鸿章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给李鸿章打上“卖国”的罪名。后来知道的不仅仅是中学历史书上的历史的时候,不禁有些生气,编写历史书的人有些不负责任啊!李鸿章身为清朝大臣,赶往西方参加会议时,由于中国当时没有国歌,自己唱起了《茉莉花》;俄国的侵略史上虽有说贿赂李鸿章的言辞,可是等李鸿章死后,朝廷抄其家的时候并没有找到受贿的物品,其家人也从来没听说过那些贿款;当甲午中日战争后传来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的时候当场口吐鲜血。一个国家的大臣,又怎么忍心看着自己的国家毁在自己的手里?琦善的“卖国”,是当时情况所逼,英军的舰队早已在海面上虎视眈眈,可惜清军没有反抗的筹码。
从清军的武器装备,兵力编制,士兵与士官说起清军的力量,明显可以感受到清军与英军的差距,一个近现代化的军队与手持冷兵器的军队相碰,岂不是可以用“蹂躏”一词形容?差距那么大,让我想到了当时日军侵华的历史……由于后来是共产党执政,便对国民党的贡献提的很少,在凇泸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投入了大量的军力,由于装备上的差距,其中的惨状,又怎么可以用一个“惨”字形容?国民党虽然亲美,可当时的共产党不也亲苏么?再看看战后的情况,单说老兵安臵的问题,台湾方面的老兵,活的风风光光,可大陆这边的善后抚养问题,不忍直视。老兵是开国先锋,现代人踏在上一代人的尸体上建国,事后又对有过从事国民党活动的进行了大清洗……政治问题,也不是你我所能左右,但应该正视历史,让子孙们知道真正的历史,不应让当权者对民众进行洗脑。回归清军武器装备问题,由于装备太差,被打的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一场战争的灭敌情况甚至不如一场“民乱”来的多些。
鸦片战争的矛头从林则徐的硝烟说起,当时英国靠向中国偷运鸦片牟利,直到鸦片的吸食渗透到了皇家成员,道光帝才狠下心来派林则徐前往广州硝烟。由于当时扣留了大量的英籍商人,让英方找到了借口,派出远征军开始了对华的侵略。由于当时中国人的思想是除了本国最强,其他的都是“夷”,这个甚至反应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为其他的国家都是来进贡的,以为当时的英国人是来告状的,遂把林则徐去职,但英国人又何止要这些?
接下来进入中学历史书上的“鸦片战争模式”,但此书并没有随便略过,而是从各个方面分析鸦片战争的过程及战败原因。其中有一条让我印象深刻:当时人的思想,“天朝至上”,英军都打到上海,当时的朝廷除了在前线的官员深深的感受到了两方差距之外,其他臣子包括皇帝也对天朝自信不疑,更可笑的作战时以为英方的军舰行进时妖术,从而采取道士的方法对其进行压制……由此可见禁锢了思想的人是多么的可笑,甚至可悲。日本当局曾篡改教科书,把侵华战争硬生生的写成了受侵略的弱小国家!大肆谈论日本在二战中的损失与惨痛,参拜靖国神社!若如此让日本的下一代洗脑,将是多么的可怕,让中日两国的民众互相仇视,这将是多么可怕的事。共产党执政,也不应该把国民党的贡献全都抹去,当时外蒙古怎么被独立出去的,中美,中日的突然建交又发生了什么,应该被大众所知……至于越南方面,只记得中国侵略过它,似乎没有人道主义精神了吧?我国民党军队曾经派出远征军援助过它吧?现在的朝鲜,中国网民喜欢恶搞,什么“金三胖”“金二胖”,但朝鲜正在发展,似乎从朝鲜方面看到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影子。当朝不应该蒙蔽民众的眼睛,那些叫嚣战争论的人们,若是把他们送到前线去,让他们也看看战争的残酷,估计也就不会叫嚣了。
鸦片战争时,又有臣子谎报军情,夸大战果,欺君瞒众的现象,因为当时的军令实在是恐怖——不管什么原因,败了就别回来了。导致当时的朝庭执政有误,一心想要派军队前去“剿夷”,耗费大量的军费,让本来就国库空虚的清王朝雪上加霜,以至于后来赔偿军费的的时候不得不以海关关税抵债……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让各列强看到了在中国的可图利之处,由此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当代很多人可能会说当时清朝的崩溃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个人觉得清政府到了末期,官民同腐,因为当时的封建专制就是那种模式。如若各方列强没有打断中国的封建专制,估计后来再出现个唐王朝,宋王朝也不是不可能的事。鸦片战争之后,可以说是惨了当代人,幸福了下代人。我们现在无法体会到当代人的痛楚,却可以通过史料为其致哀,我们的幸福是建立在当代人的水生火热之中,要想多知道真正的历史,更要求研究历史学的人们负起责任,他们使我们的眼睛更加明亮。正视历史之后,才能看清自己的位臵,不被表面所蒙蔽,对明天更有希望。
第三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高鹏飞
化工学院2011级口腔1班2011041125
657253873@qq.com
从小到大除了课本基本上几乎没怎么看过什么书,让写读后感时也只能现读,搜来搜去,感觉《天朝的崩溃》这本书有看头,就下载下来开始看,现在写下读完这本书之后的一点感受,作为期中作业。
大概有三方面的感受吧,首先当我看序言时,发现这本书是作者细心研究史料十余年所得成果,这足以见作者治学之严谨,做事态度之认真,这让我想起了花费27年写成本草的李时珍,凡事不做则罢,做就要做得尽量完美,尽量出色。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创作目的是作者写给他的恩师的,以答谢恩是的培育之恩,唯一可惜的是书完成时恩师已经仙逝多年,因此,无论生活中的行善或行孝,我们都要趁早。第二方面,是本书的写作倾向,虽不能说有违历史,但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首先但就引子来说,琦善卖国在历史上是无可辩驳的,但作者却多角度入手,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
中的“合理性”,让人不得不对琦善卖国的可靠性产生一定怀疑。投降,清政府只是失去了尊严,不投降,百姓们就会遭受大灾难,因此,讨论谁对谁错是没有意义的。但作者写作总的方向是不会错的,清政府的腐朽自大,列强的蛮横无理,让这一段历史永远的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将中国钉在了羞辱史上
第三方面,也是最重要的,关于书所写内容的一些感触。作者将题目起作“天朝的崩溃”,显示了清政府的盲目自大,极具讽刺意味。茅海建太无情了,他无情到不给我们对鸦片战争进行假设幻想的空间;茅海建太冷酷了,他用手术刀一般的目光和文字一点点地剖析着“天朝”那臃肿笨拙的躯体;茅海建对祖国的爱也太深厚了,以至于他的心在为历史流泪乃至流血的时候,仍然不肯放弃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历史的诚实。
书首先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方的实力进行了分析比较,包括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诸方面,从中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清政府无论从哪方面都弱于实力强大的英军,奠定了清政府必败的的基础。许多人认为,失败是可耻的,是懦弱的,但是,正是鸦片战争的失败,是中国人被硬生生的“拖”进了世界,尽管它不想,从此,中国开始被各种列强蹂躏,各种条约,各种割地赔钱,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明白自
己的处境,开始寻求强国之路,也正是从此,中国人开始了中断了几百年的科技进步,鸦片战争,给这只真在沉睡的猛虎当头一击,把他唤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鸦片战争是历史的发展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阶段,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必然要失败的一场战争。
时至今日,鸦片战争的痕迹已了然无存,香港依然在祖国怀抱,开放的港口什么的就更不必说,都成了现在的发达城市,回过头来,170年过去了,鸦片战争带给我们什么?没错,是一个国家自强的资本,一个人的耻辱才是他自强的资本!古人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于亡地而后存”只有经历过阿磨难,才能成功走出困境。
其实,我认为,每个人的一生都需要一场鸦片战争,每个堕落的人更需要一场鸦片战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凤凰涅槃,获得重生,变得更强。
借用书中的话了结我的文章:鸦片战争留给了我们的首要问题是,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年前,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作者已经不需要给出答案,我相信大家都会明白的,
第四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鸦片战争悄无声息的开始,却响如枪炮,摧残着国人的身体与灵魂,打开了闭关锁国已久的清王朝的大门,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帷幕。茅海建所著的《天朝的崩溃》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鸦片战争再研究”,是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起因,过程以及结果做了升入的剖析与总结反思,包含着对以往的研究进行理智地批判。此书引经据典,论述有据,可谓理性公正。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吸取教训与经验,才能更好地改变现状,开拓未来。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近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鸦片战争是中国抗击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第一次战争。英军以较少的兵力、较小的代价战胜了中国。究其原因,除了在客观上敌人兵器占有优势,战略战术运用得当之外,在主观上主要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仅经济停滞,十分落后,削弱了战争赖以取胜的经济基础,而且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弥漫着享乐苟安,贪污腐化气息。因此,研究鸦片战争的意义不止停留在反思历史,更体现在如何改变人的思想,才能不落后与世界大潮,导致被侵略被剥削的惨痛结果。
中国的历史学,最注重人物评价。茅先生从“卖国贼”琦善说起,探讨了这一充满疑问的人。这本书对琦善的评价不同于其他史书作品,没有如何描述一个卖国贼的种种行径,而是分析实际情况,否定了他卖国贼这一身份。这种理性分析的精神和个人的独特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其实琦善开始就支持禁烟,而且他作为直隶总督,查禁的鸦片数目居全国之首。他到任之初也是积极备战,只是目睹了实力差距上残酷的现实才改变了方针,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相对明智的作法。他的“卖国”并非出于主观,在当时情况下,换了其他人,甚至林则徐留任也不可能有更圆满的解决方法。后来的奕山、伊里布、耆英等人上任之后只为保住官位,做出的事更是敷衍,虚无,反而琦善留下了卖国贼的千古骂名。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不可预料的,而是列强侵略计划中的必然之路。当时的英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最强大的国家,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在亚洲的下一个主要侵略目标就是中国。闭关锁国后的清王朝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英国开始走私毒品鸦片,谋取暴利。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于虎门海口悉数销毁。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决定派远征军侵华,鸦片战争正式爆发。不过,这只是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还在于清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多数官员在其职不谋其政,致使百姓不求上进,于是少数百姓精神颓靡,吸食鸦片后,就像堕入深渊,如行尸走肉,这样的民族弱不禁风,外强不必费多少火力即可击垮。况且当时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有人说兵器上我们处于劣势,但兵力上我们处于优势啊。当时清军总兵力达80万,是世界上一支最庞大的常备军,英国的兵力要小得多,正规军约14万,总兵力也仅20万,与清军相比,大约1:4。与清军相差悬殊的英国兵力怎么这么轻易将清军击垮呢?这让我想起三国时期曹军70万大军被火烧于赤壁的场景,但又不尽相同。这要归结于清军的编制问题,清军的最重大的日常任务就是维持政治秩序的安定,而无忧患意识。也就是说可以投入作战的数量很小。并且封建社会一向是注重上层的统治,文官的权利要远大于武官,真正作战时军力调用不当,加重了士兵的压力,败北之势无法挽回。
这场战争涌出不少民族英雄,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首先想到的当属林则徐。我接触到的对禁烟功臣林则徐的评价绝大多数是正面的,导致中国开始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那场“鸦片战争”,林则徐则是重要的当事人和参与者之一。略掉那些历史的“细枝末节”,林则徐也还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但正是那些“细枝末节”,记录着林则徐的是非功过。林则徐禁烟,是在救一部分国人的灵魂,救这个存亡之际的民族,是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一做法的细节之处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其惩处了吸鸦片和卖鸦片的中国人,但却没有处理那些保护走私鸦片的官员。其实实际上是不敢违反清朝官场的“规则”。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导致吸食鸦片的行为到民国也没有断绝。当然,断言虎门硝烟是对是错是不明智的,因为对错往往相伴而行。读到这里,我懂得了分析历史一定要理性,既不能把林则徐当作是抵御外强的神,也不能因其一些错误就将他的功抹去,毕竟人无完人,对与错都推进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与我们而言,最好就是吸取教训,汲取经验,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总结,换而言之没能全面推翻清政府,彻底将封建君主制打入到历史的角落。
书中介绍了更多的历史细节和许多埋没于功与过的讨论之下的历史真相,在当代中国,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件遥远而意义稀薄的事情。读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收益就是对历史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思想不能片面和保守。理性分析,客观评价才是最正确的态度。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要以史为鉴,对历史的真相有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经验,而后有所作为,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五篇:《天朝的崩溃》读后感
读《天朝的崩溃》有感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鸦片战争,我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这次在王老师的引荐下,我读了《朝的崩溃》这本书,了解到很多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受益匪浅。
《天朝的崩溃》又称“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是北京大学茅海建教授研究鸦片战争的成果,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当今社会更多的是关注鸦片战争的意义,而看的最少的是“中国人在这个过程中究竟犯了哪些错误”。茅教授在书中专门分析当时的中国人,尤其是决策者们,究竟犯了什么错误以及如何是犯错的,并对战争涉及清王朝的种种史实进行考证,对种种陈说予以分析,另外还对这次战争中的主要人物加以评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但是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中国与外国的交往从古代到近代,直至今天都没有完全在一个体系中。这是我品读中最大的感叹,书中也提到了蒋先生的名言:“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国家力量的悬殊。经济力量的悬殊便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闭关自守的中国在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优势,用传统保守的自然经济模式抵抗者英国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出口远大于进口,直到英国人开始通过贩运鸦片来获得贸易平衡,攫取利润,通过战争和条约来保障其经济利益的时
候,中国的自然经济才逐渐破产,不得不走上近代化之路。这是造成经济差距的外因,而内因是清朝的外交政策——闭关锁国。闭关锁国这一政策并不见诸与当时任何官方文献和私人著述,是后人对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前实行的一系列对外政策加以概括而提出来的。闭关锁国这种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殖民主义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落后的政策,它并不能抑制资本主义力量的发展,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导致最终被动挨打的局面。对于这样的史实,有种惋惜,如果清政府能及时改变一系列对外政策的话,或许以后的局面便不会是那样的悲惨。
其次,它围绕一些晚清时期我们所认为的汉奸及英雄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最大的亮点是阐述了真相,将教科书上的正面,反面人物都还原了最初的面貌。之前我对于林则徐的了解仅限于虎门硝烟这一事件,中却进一步写出了林则徐的真实人物性格,他只不过又是一个被清政府官场蒙蔽的普通官员,发配出去后仍然败在“官场”二字上,复出无力,阻挡不了英军的入侵,这“天朝”连最后的精良指挥都敌不过英军,大局又如何稳得住?庙堂之上,当年事可歌可颂,公却永远无法超越他所在时代,非英人所畏惧的一个汉人神话,他的眼光、知识也难以逾越天朝的狭隘…….感谢《天朝的崩溃》还了历史一个真相,让我们感受到演变的轨迹,对这段历史,它的综合与解释理性中含着热忱痛切,令人悚然心惊,同时它也让我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历史,就是应该吸取历史所提供的那些失败的教训,进行自我批判,以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