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鲁迅作品阅读(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5:1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药》--鲁迅作品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药》--鲁迅作品阅读》。

第一篇:《药》--鲁迅作品阅读

《药》--鲁迅作品阅读

汪佳敏叶冲

导言:

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药的帮助,让他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康。可是有人却将蘸着人血的馒头当药,主人公是鲁迅《药》笔下的人物。鲁迅先生仅仅是告诉我们这么一个吃人血馒头的故事吗?

任务: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药》经典在何处?

1.走近1919,走近鲁迅

(1)作品写于1919年4月,在这之前与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没有对鲁迅产生影响?

(2)《药》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系吗?

2.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1)当作者写小说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时,常常带有作家自身的观念与判断。对于华家、夏家及众茶客、鲁迅先生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

(2)《药》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3)你认为《药》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3.展示作品,显现才华

(1)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你会挑选哪段场景,你会给这部小话剧起个什么题目呢?(2)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挑选谁扮演这个角色?给演员什么演出提示呢?假如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呢?

成果形式:

(1)请提炼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认识,参阅相关资源,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关于《药》的文章。可以是小型学术论文,鉴赏评论文字,也可以是读后感,随想,等等。

(2)将你的文章的提纲制作成PPT,讨论时一并展示。

(3)组织班级的同学一起排练课本剧,在展示课上公演。

过程和资源:

本单元集中活动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准备阶段,个别阅读

1.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一课时自习,研读教材为主,附课文的写作背景的介绍和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1)《药》的标题深含的意义。

(2)“华”“夏”姓名的意图考究。

(3)结合阅读提示,夏瑜的生活原形是谁呢?

(4)《药》的主人公是谁?

(5)结尾应不应该出现“花环”?

(6)夏母理解夏瑜吗?

(7)作品中华小栓一直咳嗽的描写作用何在?

(8)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按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并说明组合的依据,给每一个组合起一个名字。

(9)在课文中,鲁迅先生有对围在刑场周围的群众有句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请找出来。这句比喻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附1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附2

“我们中国本不是发生新主义的地方,也没有容纳新主义的处所。”“新主义宣传者是放火么,也须别人有精神的燃料,才会着火;是弹琴人么,别人的身上必须有弦索,才会出声,是发声器么,别人必须是发声器,才会共鸣。中国人都有些很不像样,所以不会相干。”(鲁迅《随感录·五十九“圣武”》)

第二课时 课堂研读讨论(小组讨论、全班教学)

研读一部作品,问题意识很可贵。我们要学会带着问题去深入,重视在阅读中质疑生疑,这样就能不断地在“读过”、“读懂”、“读透”、“读出自己”的过程中收获能力,得到感情的体验与审美的熏陶了!参看下面的问题,请你们选择几个或者自拟一个值得你研究的题目,进行讨论,20分钟后,请将你们的讨论结果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

(1)鲁迅是如何创作《药》的?《药》中的生活原形是谁?作品是如何暗示生活原形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2)在你看来,《药》究竟是华家的悲剧还是夏家的悲剧?

(3)透过《药》,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时代?

(4)夏瑜被杀时,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这些态度让你想到了什么?

(5)为什么把议“药”放在茶馆?为什么茶客要说夏瑜疯了?

(6)夏瑜挨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阿义为什么说夏瑜疯了,还要恍然大悟地说?为什么阿义的形象要设计成红眼睛?

(7)为什么茶客选择驼背、花白胡子、20多岁的人?为什么茶客中有两个驼背,难道那个时代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病吗?为什么20多岁的人不用黑头发借代?

(8)你认为康大叔和华老栓或者其他的茶客是一类人吗?他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证明你的观点。

(9)结尾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意愿飞到坟头上去,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对夏四奶奶太残酷了?

(10)请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罗列出来,能不能发现什么呢?

每个小组请做好记录:

记录

(一):

问题:

解决问题的要点:

其他小组值得借鉴的建议:

讨论后,我又想起了什么,我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记录

(二)A--我想做编剧(导演):

剧名是:

挑选的场景是:

剧本附:

记录

(二)B--我想做演员:

扮演剧中的人物:

我对于这个人物是这样理解的:

我给人物设计了一些动作或语言是小说中所没有的:

第三课时 深入研读(查阅资料,小组合作)

教师将第二课时的学生作业进行分类,将研究相类似的学生分在一组同组讨论,各自的观点是什么,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论证观点。同学请学会倾听同学的意见,记录下他们的要点:

记录三:

你们哪些意见是一致的:

同学的哪些意见给了启示:

哪些意见引起了争议:

你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

你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你呢?

资源:

附3 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研读:

鲁迅研究网 http://luxun.top263.net/

评读鲁迅 http://luxun.myrice.com/

鲁迅的介绍 > http://member.netease.com/~niehui/

鲁迅传记与作品 > http://thunderbird.myrice.com/

大鲁迅网 > http://go7.163.com/%7Eluxun2/

附4 文献列举:

《名作重读》(钱理群,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外名著解读丛书·解读〈呐喊〉〈朝花夕拾〉》(京华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北京大学出版社)

《鲁迅评传》(曹聚仁,东方出版中心)

《话说周氏兄弟》(钱理群,山东画报出版社)

《鲁迅传略》(吴中杰,上海文艺出版社)

《关于鲁迅》(周作人著,新疆人民出版社)

《艺术·人·真诚》(钱谷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荒原野狼——鲁迅》(杨兹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心灵的探索》(钱理群,北京大学出版社)

《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王晓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课时、交流展示

宣读论文的同学,请带上你们的PPT。

在读论文前,请看看老师给你们的一些提示:

记录四:

1.我(我们小组)的论文是否具备了相应的论证结构?

2.论文中援引材料是否注明了作者、文章名称、书籍杂志等的名称以及出版社等版权信息?

3.我(我们)从几个方面来对作品进行理解与阐述的?这些方面能够说明我试图要阐述的观点和内容了吗?能自圆其说了吗?

4.我(我们)的观点是否独具一格,和其他的论述不同?

看完了同学的课本剧演出,你认为他们改编演出的成功吗?好在何处?哪些地方的改编你有不同的意见,请说明理由。

记录五:

对于同学改编的《药》,我的意见是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作业:

1.需要递交的作业包括:研究报告、学习记录、Powerpoint演示文稿。

2.作业递交注意事项

将doc格式的研究报告电子作业文档命名为“学号+wr.doc”

将doc格式的学习记录电子作业文档命名为“学号+n.doc”

将ppt格式的演示文稿文档命名为“学号+p.doc”

第二篇: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比较——《心》和《药》的比较[模版]

「こころ」と「薬」の比較

——日本文学史のレポート

夏目漱石(1867~1916)と魯迅(1881~1936)も近代の大変偉大な作家。私は友たちを聞いて、大部分は夏目漱石先生のことを知っていた(友たちの専門は日本語じゃない)。日本では魯迅が有名人になったそうだ。中国の子供たちはみんな学校で魯迅の作品を勉強した、私は日本の子供たちも同じ夏目漱石の作品を勉強したと思う。

日本にとって夏目漱石は中国にとって魯迅とは同じだと思う。何というと、このふたりも文字に通じて深い考えがある。文学の面で夏目漱石と魯迅の関係が微妙だと思う。ふたりは似てる社会歴史文化背景があっている、あの時日本は明治維新中国は五四運動を経験した。この背景で人文批判型作家としてふたりはこころから挫折を感じた。そして、ふたりも必ず人間の本質の奥底までを描いている。

「こころ」はこういう事情を話す:私と『先生』と『K』で話は進められる。『K』は親から医者になるように勧められ学校に行き寮生活をして勉強をしていたが仏教に関心を持ち始め、僧侶になることを決意、それを知った親は激怒して仕送りを止め絶縁することに。『K』は下宿の“お嬢さん”を好きになってしまったが『先生』はそれを知りながら『K』のいないところで“お嬢さん”に告白する。親にも見離されていた孤独な人間が一度、恋愛をしたらその後の孤独には耐えられない、そうして『K』は孤独のため夜中、『先生』の寝床の隣で自殺してしまい『先生』は『K』の死体と遺言をよんでしまう。『先生』は罪の意識を感じて生きていた。明治が終わり自分の息子を含む多くの部下を戦地で殺してしまった乃木将軍は明治天皇のために自害した。そして『先生』は明治天皇のためではなく乃木将軍のためでもなく明治の精神のために自殺をした。『先生』も『K』を失い孤独だったのだ。

でも、私にとってこの背景がよくわからないので奥に隠された意味をつかむのは難しい。私から見れば『K』の死はまったく『先生』のせいで、このため

に『先生』自身も一生苦しいになった。結局胸の内の口では言えない苦しさを『私』に伝えて後自殺した。自業自得と言う言葉はこの状況をよく形容する。「薬」は私の高校時代の教科書の本文だ。あらすじは、革命家・夏瑜が捉えられ処刑される。その町に住むある家庭には一人の肺病を病む子供がいた。肺病には人間の血が薬になると言われている。処刑の朝、首切り屋から罪人の血を饅頭(マントウ)に浸したものを買った子供のお父さん老栓は、その血饅頭を子供に食べさせるがその甲斐なく子供は死ぬ。郊外の墓で革命家の母と子供の母がいた。初めて読む後、私は振撼させる。この話は当時の中国社会縮図を表現で中华民族特有の悪性という無知を風刺した。そのうえ、あの社会の残酷を分かりやすく示す。目的は世間の人性と善良を呼びかける。

「こころ」はそれと似ているかもしれません、私はそう思います。ふたつの作品も人死にが出た。区別はあ時代の日本特有の悪性は利己ということ。『先生』は自分だけを考えるのせいでひとつひとつの間違いを侵し。利己主義はその悲劇の根本的な原因、これと似ていて「薬」の悲劇は民族の無知の悪果。さらに、「薬」の老栓が利己主義を持ちとも言える。自分の子供の命しかかちがないて、ほかの人の命をぜんぜん気にしない。結局だれの命も助かれない。ふたつの人性の欠陥はいつかの人の命を奪った。

魯迅と夏目漱石本人ふたりはまったく無関係の人じゃない。一方、魯迅は漱石の作品は知っていたようだが、その西片町の家が漱石旧居と聞かされてどんな感慨を抱いたのだろう。魯迅は日本に留学し、東京の弘文学館で日本語を習得したのち、明治三十七年秋から仙台医専に学んだ。しかし一年半ほどのちに医専を退学したのは、生物学に志望をかえたことを表向きの理由としたが、ひそかに抱いていた文学への志を抑えがたかったからである。魯迅は漱石を愛読した、夏目漱石の作品をふたつ自分で訳して「現代日本小説集」という本の中に収録する。そしてその本の後記でこういう評価を書いた:“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做,登在俳谐杂志《子规》(ホトトギス)上的《哥儿》(坊っちゃん),《我是猫》(吾輩は猫である)诸篇,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无与匹者”という評価から魯迅が夏目漱石に賛美と尊敬ははっきり見えます。また、漱石は、そ

の後の魯迅の文筆活動について知るところがあっただろうか。

夏目漱石の文学は人間、人間の心を得体の知れない奇妙なものと位置づけ人間の本質を探ろうとしていく、そして悩んでしまう。このてんではなとなく魯迅とたいへん似ていると思う。たぶん背景のためかな。

ところが、現在の日本人、特に若者は夏目漱石の作品を読まないそうだ。それと同じく、中国人は魯迅の本をあまり好きではない。この現状にたいして私は残念だとおもう。

第三篇:药鲁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明、暗两条线索相互连接、交织、融合的特点,初步了解小说主旨;

2、理解华老栓、夏瑜及人物群象,深入把握小说主旨;

3、理解环境描写对表达主旨的作用。

教学重点

华老栓等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夏瑜等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文体常识简介:

1、回忆小说的发展历程:

先秦神话传说——魏晋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明清章回小说——白话小说(现当代小说)

2、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如何阅读小说:(1)了解背景

(2)理清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①抓线索

明线(主要内容),暗线(主题思想)②抓标题

(3)分析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肖像、神态、衣着)、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4)把握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5)小说中的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与人物活动有关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景物等。社会环境: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

①渲染气氛

②交代时代背景

③烘托或反衬人物的心情

④揭示主题,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二、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本文写于1919年4月25日,“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发表于同年5月《新青年》,后来又收在《呐喊》文集中。

它是以秋瑾和徐锡麟的被杀为背景创作的。徐锡麟和秋瑾,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们都是浙江绍兴人,并都曾经留学日本,进行革命活动。1906年春,徐锡麟、秋瑾回国。徐锡麟去安徽任巡警道兼巡警学堂堂长,暗中准备起义工作。秋瑾先在浙江吴兴浔溪女校任教,不久去上海办《中国女报》,提倡男女平等。后来回绍兴,与徐锡麟办大通学堂。他们组织光复军,暗中联络革命力量,约定于1907年7月19日,在安徽、浙江同时起义,但因徐锡麟的活动已被清政府觉察,随时有被破获的危险,徐锡麟乃于7月6日乘学堂毕业大操之际起事,枪杀安徽巡抚恩铭,攻据军械所,因弹尽被捕,当天被害。徐死后被挖了心,给清兵炒食净尽。接着,秋瑾被人告发,清兵于7月13日从杭入绍,包围大通学堂,秋瑾奋战力尽被捕,7月15日被杀害于绍兴城内古轩亭口。鲁迅和徐锡麟、秋瑾是熟悉的,对于他们的遇难很激愤。

在此之前的1911年,孙中山先生带领民主战士发动了辛亥革命,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而辛亥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所攫取,1917年张勋又拥赙仪复辟;在北方张作霖、段祺瑞、冯国璋等军阀还在混战„„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先驱者,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小说《药》

三、初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给每一部分拟标题。

1、情节结构: 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谈药——华大妈上坟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本文到底讲的是一个故事还是两个故事? 明确:两个。

另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夏瑜

以夏瑜为中心,把每一部分换个角度概括出来:

夏瑜就义——夏瑜血被吃——茶客议瑜——夏四奶奶上坟

3、这两个故事的交接点在哪里? 明确: 刑场——茶馆——茶馆——坟场

4、小说有两条线索现在能不能找出来了?哪条是明线,哪条是暗线? 明确:华家(明线)、夏家(暗线)双线连接、交织事物:人血馒头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最后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四、关于小说《药》的主题。

据说鲁迅写《药》的时候,受到了19世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干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的深刻影响。这篇文章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下面给同学们念一念这篇文章。

做脏活的工人:你干吗来纠缠我们?你想要什么?你不是我们的人……走开!白手的人: 我是你们的人,兄弟们!

做脏活的工人:但愿如此!我们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这双手吧,看他们有多脏!又是大粪味儿,又是柏油味儿,可瞧你那双手,白白净净的,它们有什么味儿吗?

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闻。

做脏活的工人:(闻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般子铁腥味儿。白手的人:正是铁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着手铐。做脏活的工人:这又是为什么?

白手的人:这是因为,我关心你们的福利,想要解放你们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我起来反对压迫你们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关在牢里。

做脏活的工人:关在牢里?你何苦去造反呢?

[两年后] 同一个做脏活的工人(对另一个):彼得!……你记得吗,前年有那么一个白手的人跟我们谈过话?

另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记得呀……怎么?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听着,今天要把他绞死呢,命令下来了。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他还造反?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还造反。

第二个做脏活的工人:啊……我说,是这么回事儿,米特莱兄弟,我们能不能把那根绳子搞到手,就是绞死他的那根;人家说,这玩意儿能给家里,带来大大的好运呢!

第一个做脏活的工人:你说得对,应该搞到手,彼得兄弟。

下面请同学们随便谈谈,你对这篇文章中的“做脏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怎么看?

双手白净的人,是一个革命者。因为他对“做脏活的人”说,“我是你们的人” 称他们为“兄弟们”;而且为了“做脏活人”的福利,解放这些“做脏活的人”,而造了反。

“做脏活的人”是下层民众,他们特点是“愚昧、迷信、麻木”,他们不仅对革命不理解,还要想方设法的弄到那根绞死“双手白净人”的绳子,因为那根绳子据说能给他们带来好运。

请你站在革命者的立场上,你觉得他们泉下有知,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觉得革命者泉下有知,会感到很悲哀。——为什么是悲哀,而不是悲壮?——因为革命者从事革命,本来就有死的打算,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他们可以无所畏惧。可是革命者为了民众的解放而死。民众不仅不理解,反而幸灾乐祸地要从中谋取一根绞绳。这就使得革命者感到悲哀,甚至死不瞑目。鲁迅说,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悲剧。革命者为民众死了,愚昧的民众反而以为这个牺牲可以享用,这正是革命者的悲哀之所在。

如果要拍一部电影,你觉得最重要的道具是什么?——绳子。那么,《药》当中的关键物品就是那药——人血馒头。

通过刚才对《干活的人和双手白净的人》的分析,我们来分析《药》的主旨。这个故事很明显是一出悲剧,是谁的悲剧呢?

——是华老栓这样的人的,这样的群众太愚昧、麻木——是愚昧、麻木者的悲剧。——也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的悲剧,夏瑜是为了解救华老栓这样的下层群众而死的,可是他们却把他的血给吃了。提问:这不正是‘得其所哉’吗?夏瑜革命,是为了华老栓这样的群众,而群众吃了他的血治病,他的血不恰好为人民而流吗?夏瑜应当高兴才对,怎么能是夏瑜的悲剧呢?

明确:不能那样理解,夏瑜流血并不是为了让华老栓去吃他的血,而是为了推翻一个旧制度,建设一个新国家,让华老栓们过上好日子。不是让他们去吃他的血。那么,你认为,华老栓知道夏瑜的血是为他们而流的吗?知道夏瑜们革命的这种意义吗? ——当然不知道。因为华老栓不知道,所以他才让儿子吃夏瑜的血。

提问:大胆想像一下,如果夏瑜地下有知、地下有灵,知道华老栓们把他的血吃了,高兴不高兴?——当然不高兴。

吃了革命者的血后,病治好吗?——没有。

夏瑜建设新国家、建设民主社会的革命目的实现了吗?——也没有。原因是什么呢?——大概也因为群众不了解他们,他们没有让把群众号召起来群众一同参与革命。

所以,请一个同学总结一下,这小说总体上写的哪两种人的悲剧? ——首先是夏瑜这样的革命者、先驱者的悲剧,同时又是华老栓们的悲剧(麻木者的悲剧)。夏瑜们没有启发群众参与,导致革命没有真正成功,是悲剧。华老栓等愚昧麻木的群众却吃了革命者的血,不知道革命者的血为他们而流,又是悲剧。

‘先驱者’是醒着的人,‘麻木者’是睡着的人,所以,这是醒着和睡着的双重悲剧。此情此景,可以说是‘国家疾未治,群众病未医’。这就是鲁迅笔下当时中国的现实。”

板书:醒者悲剧,睡者悲剧,国疾未治,众疾未医,双重悲剧(完成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人物形象分析

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华老栓、康大叔、夏瑜、华大妈、夏四奶奶、华小栓、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刽子手、一群看客等。

一、分析华老栓形象:

找出对华老栓的描写,看看作者使用什么方法突出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

1、动作描写:

例:(1)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2)„„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看关键字,说明华老栓夫妻两人对这一包洋钱这样的态度——十分珍视、谨慎。为什么呢?这一包洋钱,是华家多少年心血的积累,他们要用这一包洋钱来购取他们一家人的幸福,所以这一包洋钱收藏得那样好,要掏半天才掏出来;这包洋钱是那样的难得,所以接这包洋钱的手是“抖抖的”;装入衣袋惟恐装的不牢靠,所以要在外边按两下。老栓万分在意、珍惜这包钱,精心装好、藏好,万千小心,怕丢了;一旦丢了,那么,人血馒头就买不来,小栓的病就没有治了,“此时钱就是儿子的命”。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这人血馒头里,可以看出他们思想上的愚昧落后。(3)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

——胆小、紧张、害怕(善良忠厚)

(4)老栓一手提了茶壶,一手恭恭敬敬的垂着;笑嘻嘻的听„„ 恭恭敬敬的垂着:对诈谝自己的刽子手毕恭毕敬(愚昧、不觉悟)笑嘻嘻:觉得儿子痊愈有望(愚昧)

2、心理描写:

例:(1)倒觉的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

为什么华老栓竟如此兴奋,他的‘兴奋剂’是什么? 因为药能够给他儿子的生命注入生机和活力,当然也就给华老栓的生命注入了活力。说不定此时华老栓目光中,看到了儿子康复的希望,看到了华小栓健康走下床,成为一个健壮的青年,而且娶了妻,生了子,他就成了华老栓爷爷。

用人血馒头治病,是一种迷信,他却深信不疑,为有机会去买“药”而感到爽快、幸福。(2)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

对人血馒头寄予无限希望,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者的死无动于衷。(愚昧、麻木)

3、有人说,华老栓最本质的一面是勤劳善良;也有人说,华老栓最本质的一面是愚昧麻木。你怎么看?

人物形象:旧中国一个勤劳善良俭朴而又愚昧无知麻木的贫苦劳动者。鲁迅对这类人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小结:他是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

二、分析康大叔形象:

文中重点写到康大叔的地方有几处?主要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描写方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

1、康大叔的身份——关于刽子手与康大叔的讨论

文章正式出现康大叔这个人物的名字实在第三部分,这个人是第一部分“买药”中的刽子手吗?无论你觉得康大叔是刽子手,还是觉得康大叔不是刽子手,都要提出理由来。

首先认定康大叔与刽子手是一人的理由:

第一,两人都跟刑场相关联。第二,两人说话及行事都非常粗野、凶狠,可以从描写两人的一系列动词上及说话方式上看出。第三,两人都涉及“黑色”。“黑的人”就正是以衣服是黑色有,而康大叔则是“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钮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

判断康大叔与刽子手并非一人的理由:

第一,如果是一人,那么,在刑场上“康大叔”与华老栓交易时,应当相认,康大叔应当能喊老栓的名字,像后来在茶馆喊“老栓”“栓叔”一样。第二,如果是一人,刑场上的康大叔也应当像后来在茶馆里那样“虚情假意”,那样“热烙”。可是刑场上交易却如同陌路人,根本不相识。交给华老栓馒头,收取华老栓的钱时,都非常野蛮、近乎凶残。可是后来的“康大叔”却明显有些“热情”,有些“人情味”。第三,刽子手明明收了华老栓的洋钱,可是后来康大叔在茶馆里却不承认,他当着那么多人居然对华老栓说“我可是这一回一点没有得到好处”。(可能是康大叔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避讳收了华老栓的钱。)当前学术界大多数人也主张二人合一,明确:康大叔——刽子手。

2、动作描写:(P5,买药部分)

——“喂”、站、刺、摊、撮 ——嚷、抢、扯、裹、塞、抓、捏、哼 ——这是一个粗鲁、凶残、蛮横、贪婪的人。

3、康大叔在茶馆

外貌描写——闯、披、散、捆、嚷——粗鲁、蛮横

语言描写——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盛气凌人

——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

小结:他是一个刽子手,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诈骗群众,出卖革命者的鲜血,宣传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及其走狗的可憎面目。

三、夏瑜的形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文章对这个人物形象没有正面刻画,而是通过他人言行侧面描写出来的。

1、刽子手的谈话

①榨不出一点油水——家境贫寒

②行为:关在监狱里还劝牢头造反;语言:“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革命意志坚定,革命目标明确

2、试分析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①小说写到了他参加反清革命,狱中英勇斗争,宣传革命思想,最后牺牲了个人生命,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语言等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②他讲革命道理,人们感到“气愤”;他在狱中挨打,人们“高兴”;他说阿义“可怜”,人们说他“疯了”;他被杀时,人们扯着脖子看热闹;他的血,被老栓当作为儿子治病的“药”;连他的母亲,也为他的行为感到“羞愧”。作者通过群众对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民主革命者的孤寂和悲哀。夏瑜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是当时的群众所不理解的。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更好地突出表现了小说的主题。

3、作者是用夏瑜来影射秋瑾的。

“夏”与“秋” 相对,“瑜”与 “瑾”相对,而且都从斜玉旁;夏瑜被杀害的地方是有四个暗淡金字“古□亭口”的破匾下的丁字街头,是暗指秋瑾就义之处——古轩亭口。

表示了作者对革命烈士的悼念,对他们所从事的革命的惋惜与同情。

四:茶客的形象:他们对革命毫不理解,思想不觉悟,愚昧、麻木、落后。

看客,是鲁迅笔下一种特殊的人物类型,在很多作品中都出现。作者以幽默但又带有讽刺的语调,描写了这一群体的形象,揭示出了国民的劣根性。正是这样的现象,使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去探索国民病根的源头,站在“立人”的启蒙文学立场上,医治国民劣根性的灵魂。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人民群众、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资产阶级革命者。通过对他们的肖像、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特征,从而也更好地揭示了主题,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探索什么才是医冶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痼疾的“药”。

正如《呐喊》自序里所言;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再一次深入理解《药》的主题: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它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第三课时

一、环境描写分析:

环境描写不仅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主题服务。小说的环境描写比其他文学体裁更注重具体可感性,人物的真实性、典型性、情节的可能性、合理性,都必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才能确定,因此,把握小说中的环境对小说的理解显得很重要。

1、社会环境:

(1)刑场上,士兵号衣上“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 服饰:交代社会背景,是在清代。

(2)描写茶馆——点油灯,用洋钱,茶客无所事事。

交代时代的特征,突出当时世态,为人物的活动创设背景。(3)夏瑜在牢里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 语言:交代社会背景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4)坟地:埋葬方式,摆菜,化纸。交代社会习俗。

(5)坟场的一条细路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丛冢描写:反映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

2、自然环境:(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开篇写到没有月亮,太阳又没有升起的时刻,正是一天中最黑暗的时候,暗示当时的社会就是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正处于最黑暗的时期,社会中的大多数群众都处于一种麻木、蒙昧的状态。

①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

②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③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2)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烘托出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而“黯淡”又反衬出华家幻想即将破灭。

(3)坟场描写,写天气“分外寒冷”,枯草“支支直立”,声音“愈颤愈细,细到没有”,乌鸦“铁铸般站着” „„

烘托出夏四奶奶与华大妈无比沉痛与悲凉的心情,营造出一种异常阴森凄冷氛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3、小结:

《药》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十分清晰传神,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它对作品典型环境的形成与主题思想的揭示起了重要作用。

二、问题研究:

1、小说以“药”为标题,具有什么作用? ①揭示主题

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

②概括情节: 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

③连接线索:作为“药”的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药》通过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及华老栓们对他牺牲的反映,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致命弱点,显示出唤醒民众,使其摆脱封建精神毒害的重要性,启示人们去探求疗救中国病态社会的良药。

2、赏析独特的暗示艺术

(一)标题暗示

①指人血馒头,是情节发展的线索。②疗治百姓愚昧麻木的良药。③探求使革命成功的良药。

①人血馒头不是药,这是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②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苦痛,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③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二)线索暗示

《药》有明暗两条线索,暗线主要是通过暗示手法来设置的。明线写华老栓买“药”,暗示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群众所吃;明线写茶客谈“药”,暗示夏瑜的身份和狱中的斗争精神;明写夏四奶奶和华大妈上坟,暗示华夏民族悲剧的原因,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如果单写华家的故事,只能反映当时群众的愚昧落后;如果单写夏家的故事,只能赞扬当时民主主义革命者的斗争精神,而用明暗两条线索结构则说明了革命者只有唤醒民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这才是救治民众,救治社会的真正“良药”。

(三)人名暗示

让学生把全文的人名都找出来——夏瑜、华老栓、康大叔、红眼睛阿义。

刚刚我们说过了“夏瑜”与“秋瑾”名字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取姓为“华”与“夏”? ——特指“华夏民族”,一方面是华夏民族有为正义为民族而赴汤蹈火的人,一方面是华夏民族有蒙昧不觉醒的人。

“栓”字能让人想到什么?——“栓塞不能”、堵塞等。“康大叔”与“阿义”的取名,是反其意,本来“康大叔”是最不健康的人,鲁迅却让他姓“康”;阿义是最无情无义的人,鲁迅却让他叫作阿“义”。

小说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华”、“夏”暗示了“华夏民族”之意。华老栓暗示了辛亥革命前的人民群众。栓,是塞子的意思。华老栓、华小栓,暗示了当时的广大群众(从父辈到儿辈)的脑子仍被封建的愚昧落后思想所塞住,尚未觉醒。瑜是美玉,夏瑜不仅暗示指的是真实的革命者秋瑾,而且暗示了他是华夏民族的精英,即先进的革命者。

(四)人物暗示

《药》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深刻的暗示意义。华老栓,暗示父辈的愚昧落后;而华小栓的命运则暗示由于父辈的愚昧而造成下一代的悲剧。夏瑜的悲剧,暗示了当时的革命者脱离群众,不被群众所理解的悲哀;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形象,暗示着统治者的帮凶是何等凶残、丑恶;华大妈、夏四奶奶,则暗示了做母亲的也不知道儿子为何而死的可悲现实;至于茶客中的“花白胡子”和“二十多岁年轻人”,则暗示了从老至少的群众的麻木不仁。

(五)环境、景物暗示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提示——这段环境景物描写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暗示作用:①这种异常单调和阴暗的环境、景物,与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暗示华老栓希望破灭的必然性;②为夏瑜的牺牲制造孤寂肃杀的气氛,暗示了革命者脱离群众的悲哀;③暗示当时的社会现实的阴暗、凄凉和恐怖。

“这一年的清明,分外寒冷;杨柳才吐出半粒米大的新芽。

但望这红白的花,却还能明白看见。花也不很多,圆圆的排成一个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齐。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坟场——肃杀寒冷,暗示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环境的严酷。

花圈——暗示了尽管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残酷的镇压,还是有人在纪念革命烈士,革 命者并没有被斩尽杀绝,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这样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乌鸦——乌鸦的神态、叫声、动作无不营造出一种异常阴森凄冷氛围,这就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思考探究:小说末尾提到的花环以及乌鸦的反应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笔置花环

“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那尖圆的坟顶”

教参理解:说明夏瑜的死是有意义的,这个花环是对革命者精神的肯定和对革命者业绩的赞许,寄寓了作者的悼念之情和自己的理想(应该结合夏瑜的革命者英雄形象来考察,找出其内在关系)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听了将令”,“凭空添上一个花环”,“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花环与小说的批判性主题(“揭出病苦”)不协调,与小说第四节的整个坟场环境、气氛不协调。

乌鸦的作用:选择判断明确——增添小说的阴冷和凄凉寂寞的气氛。

三、深层的悲凉在哪里?

在全文的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抛出了一个稍微深层的问题。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除了开始时,我们讨论的“麻木者的悲剧”与“先驱者的悲剧”之外,本文更深层的悲凉在哪里?当我们听到夏瑜在牢里喊“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说阿义“可怜”的时候,你们什么感觉什么滋味? ——口号太远、太高、太脱离实际。

——群众自然认为他疯了,自然认为他神经有问题。

你们认为,夏瑜们,怎样才能不脱离实际,怎样才能让群众觉得他们不疯,神经还正常呢?――当然前提是,夏瑜们不能丢失自己的先驱者的信念。——替华老栓们解决现实问题,比如贫穷、疾病等。

咱们设想一下,假如,夏瑜们能够有财力、有精力真的帮助他们解决了他们的贫穷、疾病,那么,华老栓们是不是就对夏瑜们感兴趣?是不是就不去吃夏瑜们的血了?

学生深思后,答:“当然不去了。”

教师补充:华老栓们也许对夏瑜们感兴趣了,老栓们富裕了、健壮了,可能不去吃或者不需要去吃夏瑜们的血了。但是,他们仍然可能去当‘盲众’‘盲从者’,去当‘炮灰’,去喊各种他们自己不理解的‘口号’。这就是鲁迅心目中的中国民众的本相。

在本篇中,鲁迅对夏瑜们是怎样的态度?是不是在讴歌并赞扬他们?

鲁迅对他们是抱有敬意的,但是对他们的过于‘高蹈’的‘革命’却不是完全赞同的。鲁迅觉得,夏瑜们作为‘中国的医生’,疗救中国的病症,没有对症下药。反而让病人把医生的血给吃了。华老栓们吃了‘中国医生’的血,就成了对夏瑜们的一个‘讽刺’。相对来说,鲁迅更高明,他已经深刻意识到这种悲剧、悲凉所在,所以,他写作本篇,就如同给夏瑜们开出了一张‘药方’。

因为鲁迅曾经说过“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第四篇:鲁迅.药

鲁迅《药》读后感

听完施奕老师讲解鲁迅先生的《药》以后,我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

馒头是吃的东西,那蘸了革命烈士鲜血的馒头就成了药了吗?现在看来恐怕是十分荒唐的,不可理解的。可是在那个时候,辛亥革命时,虽然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人民的思想毕竟还是没有解放。

有很多人说华老栓夫妇麻木但是爱子,我认为这恐怕不是的,他在茶馆中忙碌了大半辈子,勤勤恳恳地劳动,为儿子治病而省吃俭用。为儿子治病掏出积攒多年的洋钱,就只换取了几个人血馒头,这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鲁迅先生通过夏瑜这一角色,表达出同情、赞美,也表达出当时民众的落后愚昧,统治者的凶狠残忍。同时也一语双关地道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没有获得群众的大力支持,但文中在清明节坟头出现的花环,说明革命者仍然在怀念他,革命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它在黑暗中给人以希望。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的是为谁,却还要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鲁迅先生用他的一支笔,将当时整个社会浓缩到简短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都射出残酷的社会现实!发人深省。

许皓越六(7)班

第五篇:鲁迅作品

鲁迅先生作品集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

①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等14篇作品;

②小说集《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

③小说集《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④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⑤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⑥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学医,后从事文艺等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猛烈,地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18-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辑,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事变以后,愤而辞去中山大学的一切职务。其间,目睹青年中也有不革命和反革命者,受到深刻影响,彻底放弃了进化论幻想。1927年10月到达上海。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下载《药》--鲁迅作品阅读(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药》--鲁迅作品阅读(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药》看鲁迅作品的对话艺术(精选)

    从《药》看鲁迅作品中的对话艺术秦皇岛市抚宁县第四中学杨志玲叙述性的文字中,最难写好、最见功夫的要数对话。对话不但要起到叙述事件发展变化、交代线索脉络的作用,还要传达......

    《药》作品分析

    《药》 鲁迅先生是我们所熟知的作家,他的一生是一个斗士的故事。鲁迅先生的创作有很多,杂文、小说尤为著名。杂文犀利异常,针砭时事,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小说寓意深远,反映现实,揭示......

    鲁迅药经典教案

    药教案 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并没有放弃医生的本职工作,他挥起犀利的大笔,给中国人开了第一副良药。这是一副什么样的药呢?今天我们就学习鲁迅先生的《药》。 1、介绍时代背景: 本......

    药 (鲁迅)教案

    药 鲁迅 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以“药”为题的深刻含义以及对连接线索的作用。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深刻揭示小说主题的写作方法。 3、分析结构(......

    鲁迅药读后感

    鲁迅《药》读后感《药》写于1919年4月,作品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

    鲁迅药读后感

    鲁迅药读后感 篇一:读鲁迅药 有感读鲁迅{药}有感 故事发生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了一半洋钱。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

    鲁迅作品特点

    这个问题无法笼统作答,因为鲁迅作为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面涵盖比较广,每个文学体裁的侧重点不一样,所以其在表现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特点也是不同的,下面根据作品体裁来简单分析其......

    鲁迅作品交流

    鲁迅作品交流 从鲁迅的《故乡》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