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5:07: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

第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

从学科本位到职业本位的转型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An Urgent Issue to Tackl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Subject-oriented to Career-oriente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温宁贞

四川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

Wen Ningzhen

English Dept.Sichuan Top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学科本位的种种现象与其弊病,提出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由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转型的理论和实务的建议。

Abstract:

The writer analy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China’s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reflect the subject-oriented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its harms to China’s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whole.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writer then makes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alize thetransformation from subject-oriente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career-oriented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学科本位职业本位

Key words:

Tertiary vocational educationSubject-orientationCareer-oriented

一、亟待改革的学科本位下的我国高职教育

我国的高职教育历经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系。通过高职教育培养的大批应用型人才,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生力军的作用。但是,笔者通过对高职教育现状的仔细观察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中还存在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和疑惑,给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障碍。其中,学科本位主义的泛滥是一个值得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这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高职教育视为高等教育中的次类,教育层次多限于大专;

2.把高职教育的生源定位为差生群体;

3.把学科教育作为参照体系来确立发展计划、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把“专(科院校)升本(科院校)”作为中长期奋斗目标;

4.简化学科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为高职教育所用;

5.沿用学科教育的课堂教育为主和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法;

6.按照学科教育的模式招聘、任用和评估教师,缺少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可、吸引、保留与激励的机制;

7.按照学科教育的模式设计和实施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测评。

由于上述原因,高职院校无法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数量与质量的需求。因此,必须尽快实现高职教育由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的转型

二、高职教育由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转型的途径

2.1.以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和实务创新。

目前对高职教育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历史使命,必须以创新思想为指导,进行系统的高职教育理论研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应全球一体化外部环境、能够对高职教育正确导向的高职教育理论体系。

2.2. 完善高职教育法律体系

要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制订出系统的、具有连续性的高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方向,使主管高职教育的部门、主办高职教育的各种主体、各类高职院校和其他相关部门、行业与人员,都能够在实践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无法可依、政出多门等导致的管理混乱。

2.3.在全社会树立对高职教育的正确态度

要大力宣传发展高职教育对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培训大批的高技能专业人才的迫切性,克服重学科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在社会上确立高职教育的地位。

2.4.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和人才规格。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各行业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高职教育的人才规格为高素质、宽基础、具有高度职业适应

性的应用型人才。要引导相关院校纠正“学科本位”的办学理念,改变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倡“职业导向、够用为度”的、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开设高职专业应以社会需求、岗位群与岗位能力结构分析等作依据,并结合国家、区域或特殊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2.5.兴办各种层次的高等职业院校、满足发展需要。

当今世界以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具主导地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为特征,高素质的劳动力成为形成和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构建符合社会需求的多层次高职教育新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劳动力资源自身发展的要求。应当在具有前瞻性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地制订发展我国各层次高等职业院校的整体战略。

2.6.设计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应以“实际应用”为主旨和特征,不必以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机会应占有较大比重。实践教学应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分量。

此外,由于行业边界的日益模糊,在课程设计中对专业和行业的依赖度应当适度,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课程的设计还应充分体现出对经验的开放度,提倡框架式设计或模块式设计,以充分适应学生的个性需求,造就有良好职业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的人才。

2.7.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为主,传统的学科型师资显然不能完全担当此任。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应当是高职教育的师资主体。因此,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充分认可“双师型”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并在吸引、保留与激励外部“双师型”师资的同时,探索对现有学科型师资的转型培训,以减少人力资源成本、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8.设计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在高职教学效果的评定中,应着重考察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素质、技能与能力的实际贡献;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应从考试为主变为测评为主,从考知识为主变为考能力为主。

由于高职教育所倡导和发展的学生能力并不是单纯的某种职业技能,而应该包括学生的素质结构、基本职业素质、应变能力、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等,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对学生的评估指标应该是多元化指标而非单一的分数。同时,在校教育与社会培训、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应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多种职业技能认证途径,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2.9.提倡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兼容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是一种互补关系,两者应该互通有无、互相兼容。应当容许学生根据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在不同阶段选读不同类别或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习,以增加高职教育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拓宽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

2.10.学习和借鉴西方职业教育的经验

外国特别是西方国家有不少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可以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如以澳大利亚的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国家指导下的政府、行业与学校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己经取得巨大的成功。TAFE教育强调能力培养,其课程培训包由国家机构根据行业和课程的类别制定和开发。岗位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被分解,行业标准被转换成了专业课程。TAFE培训包不含公共基础课,只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按照职业与岗位能力单元要素来开发学习模块。TAFE框架下的高职教育具有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教师全部是有大学教育专业背景又受过TAFE师资训练包括到企业实践。

类似的国外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根据高职教育的具体发展阶段和水平,或拿来就用,或因地制宜地加以吸收、改造和利用。

2.11.改善高职教育的宏观微观环境

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矛盾。例如,管理上的条与块交叉与矛盾,融资不易,考核和管理与学科院校日益趋同,办学模式雷同,缺少优秀师资与优秀生源等等。这些困难和矛盾,形成了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为了促进我国高等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国家、政府、到有关各个层面共同努力,改善高职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使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和配置,从而推动高等职业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我们己经看到了许多政策层面的可喜的改变。

三 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无论从规模、结构上还是发展层次来看,都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需求。在制约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学科本位的影响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因素。要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尽快实现高职教育从学科本位到职业本位的转型。但是,由于教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路径依赖的。传统学科教育的路径惯性,会在很大程度上长时期地影响和制约高职教育的发展进程。改变学科本位为职业本位,决非一日之功。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张家样成景肪主编,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职业教育系列从书,2001

[2] 《新世纪华北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新世纪华北离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9

著写日期:2004年11月18日

第二篇: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进一步促进高等职业学校办出特色,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出如下意见。

一、服务经济转型,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

1.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按照“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中国创造战略规划,加强中高职协调,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加强政府统筹,建立教育与行业对接协作机制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联合相关部门,将高等职业教育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学校布局和发展规模,统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分类指导,支持特色学校和特色专业做优做强。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探索,促进地方政府充分发挥政策调控与资源配置作用,引导学校科学定位,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大力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发挥地方及行业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工作中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完善学校自主设置、地方统筹、行业指导、国家备案、信息公开的专业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动态机制,围绕国家产业发展重点,结合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地方和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建立人才需求预测机制和专业设置预警机制,定期发布人才需求信息,引导高等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国家将根据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参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分批确定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专业。高等职业学校可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殊需要,申请在基本修业年限范围外,适当延长或缩短相关专业的修业年限。国家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信息平台,对全国专业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并向社会公布。

三、创新体制机制,探索充满活力的多元办学模式

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相关部门,优化区域政策环境,完善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职责和权益,通过地方财政支持等政策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制度化。

6.创新办学体制,鼓励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共建高等职业学校,探索行业(企业)与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发挥各自在产业规划、经费筹措、先进技术应用、兼职教师选聘、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合作办学,跨部门、跨地区、跨领域、跨专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鼓励有条件的高等职业学校积极与军队合作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

7.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推进建立由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举办方、学校等参加的校企合作协调组织。公办高等职业学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鼓励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增强办学活力。

四、改革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8.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

9.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继续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比重应达到总学分(学时)的一半以上;积极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要按照生源特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过程。要将国际化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10.系统设计、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教学改革。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鼓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组织实训,为校内实训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鼓励将课堂建到产业园区、企业车间等生产一线,在实践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指导教师配备、协同管理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提升教学效果。要加强安全教育,完善安全措施,确保实习实训安全。

11.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搭建校企互动信息化教学平台,探索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和企业兼职教师在生产现场远程开展专业教学的改革。

12.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各地和各高等职业学校都要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发布制度,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

五、改革评聘办法,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13.各地要创新高等职业学校师资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完善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标准,将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社会服务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将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纳入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聘系列。积极推进新进专业教师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事管理改革试点。

14.各地要加大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工作。要在优秀企事业单位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基地,完善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要在学校建立名师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要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健全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制度和政策。

15.高等职业学校要加快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聘任(聘用)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一批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使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率先开展改革试点,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支持兼职教师或合作企业牵头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教学改革成果,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六、改革招考制度,探索多样化选拔机制

16.推广高等职业学校单独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经验,完善“知识+技能”的考核办法。稳步开展根据高中阶段教育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职业准备类课程学习情况和

职业倾向测试结果综合评价录取新生的招生改革试点。积极开展具有高中阶段教育学历的复转军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招生试点。支持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与合作企业开展成人专科学历教育单独招生改革试点。逐步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入学考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的试点。鼓励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开展先招工、后入学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口升学比例,拓宽高等职业学校应届毕业生进入本科学校应用性专业继续学习的渠道。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与行业背景突出的本科学校合作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扩大奖学金、助学金资助受众面,鼓励优秀学生报考高等职业学校。

七、增强服务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

17.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18.各地要鼓励和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国际标准和规则的研究与制定,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高等职业学校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服务大型跨国集团和企业的境外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和高技能劳务输出需要;要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示范(骨干)高等职业学校要积极探索境外办学,吸引境外学生来华学习。

19.高等职业学校要努力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搭建多样化学习的平台,开放教育资源,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参与社区教育,服务老年学习,在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八、完善保障机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0.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与相关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确定高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建立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

准执行的做法。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落实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和免学费政策。

21.各地要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加大实训基地、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育科研、领导能力等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入。继续做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精品开放课程项目等表彰奖励、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中涉及高等职业教育部分的工作。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实习实训保障制度,开展顶岗实习工伤和意外伤害保险、兼职教师课时费等政府补贴试点,确保学生实习权益和实践教学质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九日

第三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1.1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综合水平低

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骨干教师缺乏,初级职称教师多,中、高级职称教师少,学历层次偏低。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严重失调,缺乏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业课教师,缺乏由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专职实训指导教师比例较低。

1.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差距大

“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而且,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对“双师型”只是停留在有“双证”的层面上,多数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或应用技能,和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存在明显差距。

1.3科研整体水平偏低,含金量不高

高职院校起步晚,底子薄,科研资源有限,科研人才缺乏,没有专业的科研人才带头搞科研。大多数教师没有经过专门的科研知识培训,缺乏基本的科研知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方法。因此部分教师虽有较强的科研欲望和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如何搞科研无从下手。很多教师平时教学任务比较重,无暇顾及科研,到了该晋升职称的时候才匆匆忙忙写几篇文章发表,造成文章质量偏低,含金量不高。

1.4专业设置结构不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随意性、盲目性较强,不考虑学生的职业需求,不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从而导致招生数量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1.5校企合作不完善,实践教学成效低

高职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书本上学到的好多知识在企业早已经不用,造成了理论和实际的严重脱节。好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备陈旧、设备数量不足、配套设施缺乏等给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很不利于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二、解决的对策

2.1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高职院校要给中青年教师更多的机会,并实行“一带一”的“导师负责制”,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和提高。制定教师培训计划,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改善知识结构,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必须是一支有较高理论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要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要拓宽“双师型”师资引进渠道,把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来源,优化专职教师队伍结构。三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国家重点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双师”素质。

2.3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加强科研团队

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高职院校应该有计划的组织开展专题科研培训,在培训环节上,要“走出去、请进来”,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目前,普遍认为科研团队是指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2]。高职院校应该上上下下动员起来,树立科研强校的理念,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施“教科研一体化”工程,共同把科研工作做好,形成人人爱科研,个个作科研的良好氛围,提高科研整体水平。

2.4专业设置适应市场需求

“贴近市场需求培养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职业岗位、职业群以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设置专业。要主动适应市场需求,要面向社会、面向地区、面向基层设置专业,坚持“服务社会设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2.5加强校企合作,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必须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做到“做中学,学中做”,使学校所学及时用到工作实际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企业接受师生实践实习基地,发挥企业技术能手的传、帮、带作用,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学校办学,开展“订单式”培养,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步伐,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实验。把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工厂或企业的形式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环境有更直观的认识,现在训练的就是将来工作中要做的,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零距离”对接。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要充分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也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诸多挑战,加大改革和发展的力度,注重师资“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推进实训基地建设;加强科研团队建设,提高科研整体水平;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为目标,有针对性地,灵活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体制机制建设;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促发展,在创新中抓机遇,在务实中做跨越,使高等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及发展论文

摘要:从高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改革的核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障,校企合作教育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大学制度是创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等方面阐述了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改革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培养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换代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替代的半壁江山,在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建设与发展进行认真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是高职教育事业发展的先导

教育观念是存在于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人头脑中的对教育及其如何实施的看法。人类社会自有教育活动开始,就有教育观念,而它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特征。在高职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教育观念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完善。对高职教育而言,我们应该特别强调教育的市场观念、平等观念、国际合作观念、依法办学的观念、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教学观念。

1.关于教育市场的观念

高校转变教育观念的动因来自于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也就是市场竞争机制。存在选择,才会有竞争,高职院校才会有生存的压力和危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适龄就学人数锐减,院校之间招生和就业的竞争形势也日趋激烈。因此,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建立教育市场的观念,即为国民经济服务的观念。

2.关于教育平等的观念

教育平等不仅是指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而且也包括在教育活动中师生平等的观念。这一点,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者和广大教师尤为重要。我们要摒弃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高度尊重学生的伦理观和全面依靠学生的行为观。

3.关于国际合作的观念

国际高职教育已经逐步成熟,我国高职院校应制定相应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战略,探索国际化办学之路。教育部也提出,在未来十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国内外合作力度,特别要注重专业合Oct.20,No.5作、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初步实现国际知名的目标。

4.关于依法办学的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作为高职院校,要在高教法、职教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内,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发展策略和战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5.树立正确的知识、质量和教学观念

(1)21世纪新的知识观。首先,明确知识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权威分类是经合组织关于知识的4W分类。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TheKnowledge-BasedEconomy)的报告中,将知识划分为四种类型:(1)知道是什么(Know-What)-关于事实的知识;(2)知道为什么(Know-Why)-关于自然原理和科学的知识;(3)知道怎么做(Know-How)-关于如何去做的知识;(4)知道谁有知识(Know-Who)-知道谁拥有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根据知识获取的方式,知识管理理论进一步将上述知识的分类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ledge)。四种类型的知识中,前两类知识可以通过语言、书籍、文字、数据库等编码方式传播和学习,属于显性知识,人们可以通过口头传授、教科书、参考资料、期刊杂志、专利文献、视听媒体、软件和数据库等方式获取和学习。后两类知识通常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获得的知识,与个体的体验和经验紧密相关,往往不易用语言表达,也不易通过语言和文字等传播方式来学习,属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所知超过所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实践与体验才可获得,与人的社会活动、科学实践相关,存在于员工、师生、社会全体成员的头脑或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中。其次,两类知识如何实现转移和迁移。途径一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革。途径二就是要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育之路。

(2)高职教育的质量观。所谓高职教育质量观,就是用什么标准来评价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效果。高职教育根据自身的特点应从几个方面评价教育质量:一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行业需要相适应的程度;二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三是高职教育毕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吻合程度相适应;四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教学组织管理的水平和效果相适应;五是社会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程度与实际效果相适应;六是高职毕业生的合格率、成材率、就业率、就业质量;七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总体评价;八是毕业生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

(3)高职教育的教学观。高职教育教学观主要应体现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一是体现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基本出发点;二体现出“知能并重,手脑兼修”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分析和设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协调好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的关系;三是体现出“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根据个人特点、就业趋向和职业岗位标准设计具体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扬长避短,成为某方面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四是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原则,将行业和企业的新技术、新信息、新工艺、新标准和新的管理规范引入到教学中,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增强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条件的适应性,使高职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相适应。

二、培养创新人才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一种综合性人才,应该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科技智能、社科人文修养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等,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是今后我们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

1.要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要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模式、教学方式。按照基础知识牢固、强化专业、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要改变过去专业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专业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学生不但在选修课中有选择权,在核心课程和专业课中也应有选择权。他们可以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二是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方面,要注意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型向关注创新的研究型教学转变,要将多元的教学模式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如以问题为本位、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导向、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多元教学模式,并普遍运用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合理开发设计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布置具有研究性的项目、任务和问题,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创新素质。三是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来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工作中。四是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评优、选优活动,都要突出创新因素,要把勇于开拓创新和获得了较好的创新成果作为最重要的考核和评估标准。

2.塑造学生创新人格

从主观方面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是培养与塑造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前提;提高和丰富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批判和探索精神;培养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增强激励大学生成就感的力度。从客观方面而言,要努力做到营造民主、自由和开放的氛围,使大学生的主体性和个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营造支持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为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营造激励创新的氛围,使大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创新态势。

三、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是核心

1.树立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深入研究及高职教育实践不断总结,高职教育的新模式也不断涌现,现在各高职院校普遍认识到并能接受的模式就是“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应在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中进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行动体系”的课程体系,这也是符合职业教育定位和特点的基本教学指导思想。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教学思想指导的教学改革涉及观念创新、教师素质、课程设计、教材开发、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等方面,只有按其逻辑关系依次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2.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针对传统职业教育与真实工作世界相脱离的弊端以及企业对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出的,并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理论指南。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在德国推行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就是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思想一脉相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打破了传统的学科体系的职业教育模式,建构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的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为深化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与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首先,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符合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高职教育的培养定位要求高职教育的课程目标应该具有定向性,课程内容应该具有应用性以及课程实施与评价应该具有整体性,而传统的学科课程已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即使从单一学科课程整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学科形式也依然存在。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界探索、倡导的诸如模块课程、主题课程和项目课程等课程类型都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都在力求体现工作过程要素,努力反映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其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源于职业工作过程又高于职业工作过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是从职业群中归纳整合出典型的职业工作过程,是对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合后,转换成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设计工作过程系统化、组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资源建设。在课程开发中,充分关注了认知的心理顺序和态度因素。第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体系为高职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科学模式。课程开发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的六步法,符合基于学生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指导思想,可以确保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正确性、完整性、有效性。教师按照六步法设计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六步法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从而主动地、独立地获取经验并构建应用知识体系。

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高职院校师资问题始终是关系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问题。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高职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五种能力。

1.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要强化职教教育理论的学习,即学习与职业有关的基本的教育理论,通过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强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和规律的认识,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对象、专业、课程与教学过程的特征的认识,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法。

2.专业实践能力要具备行业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包括行业发展、职业标准与职业资格要求等;要强化企业职业实践的训练,即直接参加与职业有关的企业实际工作的训练,通过下厂实习、职业考察等多种方式,熟悉并掌握相关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的经验和知识。这种企业实践训练应贯穿于从职教教师入职初期的适应阶段到多方面积累教学经验的成长阶段,直至专业素养趋于稳定的成熟阶段的全过程并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工作能力的增强。

3.教学实践能力在现代的教育理念、思想指导下,要参加与职业有关的教育过程的设计与实施,通过在具体的职业领域的教学活动中,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任务和职业工作过程实践的基础上,运用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的理论,开发职业教育课程,成为驾驭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能手,并能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开展教学研究,以促进职教教师教学行动能力的提高。

4.科研能力通过参加教学方面的教研和本专业领域的科研,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和本专业的业务能力,积极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为企业和社会服务。

5.提高学历层次能力要努力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校企合作教育与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寻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健康机制,开辟校企合作教育的创新之路,也是实现隐性知识迁移的必由之路,更是关系到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1.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背景从世界范围看,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高等职业校企合作教育最早产生在美国。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引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制度,引发了职业教育的改革,然而由于缺乏相同的土壤,“双元制”在我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的问题日益突显,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各高职院校也在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教育的各类模式。

2.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按照十几年来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归纳总结,有人把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概括为九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1”、“2.5+0.5”、“3.5+1+0.5”培养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和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这些合作模式成了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主流,也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2+1”、“2.5+0.5”、“3.5+1+0.5”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学校关起门来办学、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脱节的难题,与企业零距离对接,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培养目标。但如何发挥学校、企业这两个办学主体的作用,特别是企业参与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把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实现校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合作,达到校企双赢,仍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比较分析。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从参与主体来讲,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实现形式上讲,大多数院校还是处于浅层次合作阶段和中层次合作阶段,校企合作的深度和效果还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虽然各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校企合作教育长效机制,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没有实现校企深层次的合作,也就是另一个办学主体——“企业”这个办学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调动起来,还往往是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学校主动,企业被动,或者企业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2+1”的“1”,还做得不到位,企业认为学校派学生实习是给企业添麻烦,影响企业的生产,安全。大部分企业不愿意主动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任务;另外学校管理还不到位,有的时候是把学生放到企业,学校疏于管理,部分学生处于放羊状态。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是指校企之间在技术交流、教育教学、招生就业、企业人员培训、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全面、深入、稳定的经济共同体,形成事实上的、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双赢。

(3)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一是请进来,让企业全程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主体的作用,实现全方位的、深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办学。一方面政府和职能部门应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另一方面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校企合作必须建立在互惠互利互动的基础之上,既要通过特色吸引企业,通过利益驱动企业,更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三是成立职教集团,打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平台。为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高职院校应按照“真实性、生产性、示范性、开放性”及“教学、培训、鉴定、服务”功能四位一体的建设思路,为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目标,与企业联合建立全过程、全实景、全方位的“校厂一体”的职教集团,引进、共享企业生产设备、技术人员、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和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四是构筑校外校企合作基地,保证实习就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六、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是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动力

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大学的理念和目标必须在一定的治理结构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建立良好的大学治理结构有助于使大学内外部的各利益相关方在权利、责任和利益上相互制衡,实现大学内外部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我们需要探索大学的外部治理结构,包括政府与大学新型关系的建立;更新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拓宽教育资金来源渠道;引进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治理,提倡社会参与等。在内部治理上,大学治理应强调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强调大学法人的办学自主权;应实行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要重视形成有效的制衡机制;应当创设一种授权和参与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管理者的潜能;应当明确和保护作为教育服务消费者的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大学治理结构的完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五篇:学院学报工作总结(原稿)(最终版)

××学院学报工作总结

学报从××年1月试刊以来,总共出版了6期。除第一期印1000份外,其余各期均印7500份。

出版学报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件新的工作,缺少经验。为了进一步办好学报,提高学报的质量,我们对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希望各级领导同志和广大师生员工提出改进意见。

过去,我院没有出版过学报。为了活跃学术空气;交流教学经验;反映科研成果;促进学院工作的发展,经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出版《××学院学报》。一年来,学院出版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同志的重视和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对活跃我院的学术气氛;反映科研成果;推动科研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学报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一些兄弟单位对学报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有的单位还转载和复印了学报的稿件,截止到××年11月份的不完全统计,共有19篇文章被转载和复印。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社复印14篇;《经济文摘》摘发4篇;《文摘报》摘发1篇。

过去一年,总共出版6期,发表稿件103篇,约计66万多字。在发表的稿件中,本院稿件73篇,校外稿件30篇。发表的校外稿件,主要是财政部、总行领导同志在干部培训会上的讲话和撰写的文章,以及本刊的约稿和院内老师推荐的稿件。外面的自发来稿刊登很少,选用的只有1篇。

发表稿件103篇,其中本院教研人员70篇,学生3篇,占刊登稿件的70%。校外稿件30篇,占30%。院内教研人员投稿100篇,见报率70%,以会计系见报率最高,达83%,其次是研究所,近73%,财政系、金融系也超过平均见报率。

为了鼓励青年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科研成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反映,在保证一定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尽量优先采用。一年来,发表11人的稿件,以研究所最多。但是,我院来稿数量还不多,远远保证不了学报的质量,稿件选择性很小,有时还不得不刊登校外稿件。全院师生来稿100篇,发表70篇,占来稿的70%,如果把拟用稿件计算在内,则来稿基本上都被采用。这样,一方面,稿件选择性极小,难以保证学报的质量。另一方面,出了这一期,下期储备的稿件就不多了,甚至有的专业产生了来稿空白,这也给按时出版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各单位来稿很不平衡,有的单位多一些,有的单位少一些,总投稿人数仅为教研人员的25%(有的单位来稿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这样,势必出现各专业之间刊登稿件不平衡的现象。

过去一年,学院出版工作能够取得一定的成绩,与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的关怀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学报出版工作中,××领导给予了热情关怀和支持,细心审阅文稿,并为本刊写稿,希望我们把好关,不断提高学报质量,努力办好学报。院领导同志经常过问学报工作,审定稿件,遇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过去一年编辑部除一位副主编外,只有一人做具体编辑工作(11月份增加1人,但力量仍然很弱,同原定的3-4人还相差一半,急需配备人力)。所以,在编辑出版工作过程中,编委、各处、系、部、所的领导同志,有15人给本刊投稿,发表18篇。他们当中有些同志(例如金融系)积极向学报推荐稿件,并做认真修改。财政系××老师除自己积极写稿外,还给学报组织稿件,经常对学报工作提出建议。××老师为办好学报,做了不少工作。研究所从所长到一般工作人员,自始至终参加了学报的审稿、校对和发行工作,给学报工作以很大支持。在工作中,我们还得到了会计处、收发室同志的支持。

当然,学报工作还有不少问题。例如,稿件质量总的看还不高,办得不活,有的期安排的的稿件显得少一些,有点文章长了一些,学生稿件刊登得也少,印刷质量还不够高。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改正。

出版学报,是全院的一项具体工作,不可能只靠少数几个人就能办好。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希望各级领导同志和广大师生员工继续关心、支持学报工作,积极为学报投稿。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把学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开创一个新局面。

下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0607学院学报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绥化学院学报第七期

    收稿日期:2015-03-19 作者简介:常建文(1973—),男,江苏省泰兴市,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理论研究、聋、培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也谈培智学校课程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中文摘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的介绍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发展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结......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教职成[2011]12号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11]1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论文

    【摘 要】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通过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实现对接与互动,课程设计突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模式......

    《西安培华学院学报》.五篇范文

    《西安培华学院学报》 稿酬及印刷费用管理办法 为了进一步办好学报,规范学报稿件征集与管理,确保办刊经费,经我处多方考察和调研,并结合我院学报的实际,现提出学报有关经费管理办......

    学院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学院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总结 我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思路,根据社......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投稿规范 1. 文章标题:字体:黑体字;字号:二号。 2. 作者姓名:字体:仿宋;字号:四号。多个作者之间用逗号相隔,不同单位的作者姓名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注。 3. 作......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投稿注意事项

    《江西警察学院学报》投稿注意事项近日,学报编辑部收到了新闻出版署《关于同意〈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更名为〈江西警察学院学报〉及变更主办单位的批复》(新出审字[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