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现代文学作品小结
选择和填空的范围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需从“八事”入手。
2、1917年2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表明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在新文学初期形成的小说流派有: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的 人生派问题小说、以创造社为中心的 抒情小说、以鲁迅为首的 乡土小说。
4、鲁迅在1925年前集成的两部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他们艺术的再现了辛亥革命前至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阶段的中国历史生活,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5、鲁迅说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和家长制度的弊害。“救救孩子”
6、郁达夫先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是现代文学中较早的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而他的“自序传小说”的代表作是《沉沦》。
7、抗日战争和解放战胜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功利目的。
8、田间的《给战斗者》(诗)是一首街头诗。
9、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爱情诗。诗篇借影儿与小河之间的自然联系书写青年男女间两心相印相随。
10、《再别康桥》借潭水、青荇和金柳三个象征意向,表达诗人对康河的眷恋。
11、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运用了真实而充满想象力的象征手法,诗作中象征性的意向主要有:丁香姑娘,雨巷等。《雨巷》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语言直白。
12、冰心的小诗集《繁星》共同的艺术特点有:语言清新隽丽,形式短小自由
13、初期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等。
14、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发起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和任钧
15、艾青的叙事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大量运用了排比手法,和她用相同手法的还有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
16、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其家庭小品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是其抒情小品的代表作。
17、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是: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和鲁迅、矛盾论争。
1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对现代话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剧作家有:夏衍、田汉、丁西林、郑伯奇等
1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引言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主要表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文艺为工农民大众服务)和怎样服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20、在文学革命中,阻碍文学革命发展的封建复古派别有: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学衡派和以林纾为代表的甲寅派。
21、柔石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春宝娘在野蛮的“典妻”制度下非人生活的痛苦。
22、艾芜的小说《山峡中》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光辉的女强盗形象—野猫子。她的性格热情、率直。机警泼辣。
23、叶少均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精细的描写,反映了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的“灰色人生”。
24、女作家丁玲早起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狂狷倨傲的一个新时期女性知识分子莎菲的形象。而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有所转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了土改小说的代表作。、25、被称为“三城”之一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围绕主人公 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爱情纠葛,展开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生动的展现出边城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6、抗战时期揭露国民党官僚的,腐败与反动的著名短篇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在解放区的小说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工农兵生活和抗战的小说,如孙犁的《白洋淀记事》(短篇小说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荷花淀》,其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人物对话含蓄传神,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这类小说的代表作还有《小二黑结婚》等。二是土改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写的斗争地主韩老六的过程,下卷写的是斗争地主杜善人的过程。
27、报告文学是广义散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新闻文学真实的特点。夏衍的《包身工》就真实的反映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凶残、野蛮的吃人本质。
其他:
1、创造社:1921年1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由日本留学生组成。强调文学应该表现自我。崇尚主观情绪抒发的浪漫主义。以创造《季刊》为其主要文学阵地。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等
2、新格律体的三美:由闻一多提出,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注重节奏和旋律。绘画美注重色彩,线条和构图。建筑美注重诗节和诗行的匀称整齐。
(如果问到闻一多或者徐志摩的诗,新格律体是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死水》中更有象征手法;《再别康桥》还运用了排比、回环、首尾呼应等艺术手法。)
3、红色鼓动诗:它是30年代产生的无产阶级政治抒情诗。鼓舞革命战斗热情是其基本特色。格调高昂,形象鲜明,赋予节奏感。殷夫的《血字》。
4、“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成立于1930年,1936年春自动解散(因为抗日)。他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以鲁迅为盟主的革命作家组织。成员近30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作家组织,且是民间团体。)左联的活动对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推动革命进步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孤岛文学:
是指上海一段特殊时期(从上海沦陷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的爱国进步文学。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步的作家和文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利用英法等租界,坚持抗日文艺运动,出版报纸、刊物,用各种文学形式宣传爱国及反侵略反汉奸。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抗战文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举例:
什么是简答简述题?分为名词解释和简答两类(例)
1、小诗:具有字数少(短小)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或有标题或无标题。或一两行或三五行。写一点瞬间的感受,表达一点情趣或一点理趣。代表人物是冰心和宗白桦。代表诗集是《繁星》和《春水》。
答案构成:名词解释+简述+举例
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从主观看,阿Q抢东西(捞好处)、报仇、找女人;从客观上看,这是中国受压迫农民自发的反抗。(意义是)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原因之一,即没有发动群众(不彻底性)。论述题如何作答?(例)
1、阿Q形象的含义:中国下层农民的典型。塑造这个典型的性格特点。封建,守旧。麻木,不觉醒,贪婪„„总结:揭示了麻木的国民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能在啊Q身上体现出来。
(答案构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什么典型,如何塑造这个典型的性格特点,举出示例。总结(这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鲁迅小说思想成就:首先从小说中所写的人入手,并且要举出文章中的实例,给予分析。
例如:鲁迅:以麻木的不觉醒的守旧的农民,并且要举出实例。封建守旧的遗老们(孔乙己、高老夫子,司明),遗少(秀才、假洋鬼子、)已经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子君)女性:受封建毒害的旧女性(祥林嫂)和受封建毒害的新女性(子君)并且说出思想、意义
围城的讽刺艺术:塑造形象,1人的名字,整体形象讽刺;2从人的外在反映性格,比如,鲍小姐:局部真理 熟食铺子。3人物动作细节(冲着痰盂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4行为心理(李梅婷 带了一大箱子药,拿出鱼肝油给了,因为人丹未开封„„)5个性化语言(周买办—“外国friends”)6从人物独特的语言进行讽刺:方尊峰,张继民。7艺术表现手法:大量比喻(人的文凭就像亚当和夏娃的树叶,只有遮羞的作用);运用典故
第二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
1.了解小说《伤逝》的情节,反思悲剧产生的原因。
产生悲剧的原因有三:
一、当时的社会环境。在中国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涓生和子君的私奔被看做一件可耻而违背道德的事情,这在故事的开头以及后来子君被父亲带走后受到的“严威”、“冷眼”以及她的死能看出。虽然主人公在开始对爱情有着极大的憧憬和信心,但是这种四面楚歌的旧思想渐渐吞噬了他们的决心和爱情。
二、拮据的物质环境。住在吉兆胡同的“可以暂且敷衍的处所”,简单的家具,为了生存子君卖掉了唯一的首饰,涓生在外辛苦谋生,却连家中养的狗阿随和油鸡都喂不起,成日为衣食忧虑,还要承受官太太的冷嘲热讽。这种拮据的物质环境迅速拉开了现实和理想的距离,在柴米油盐中抹杀了他们的耐心,甜蜜与和谐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隔膜和彼此的失望。
三、涓生和子君的性格。作为新时期的五四青年,思想中并存了旧时代的旧观念和新时代的新想法,一方面他们勇敢地逆反了封建思想中的包办婚姻,去自主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巨大落差,他们从小受到的旧思想开始作祟,对这份爱情从怀疑到彻底否定,最终以悲剧收尾。
2.为什么说《伤逝》较之于同时期同题材的小说更为深刻?
《伤逝》写的是爱情,表现的却不仅仅是爱情。它通过表现了二人从甜蜜到离弃再到生离死别的悲剧爱情,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事实,向世人昭示在这个时代里,要获得自主的爱情就必须勇敢地无畏地坚持与旧观点斗争到底。
3.你认为《边城》是真实的故乡描述吗?现实世界中真有那么完美的人吗?
我认为《边城》不是真实的故乡描述,作者出于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现代文明中急功近利的物欲和自私急躁的人性的失望,拟造了这样一个完美的地方和完美的主人公们。翠翠,外公,傩送,天保,顺顺,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的湘西边城,其实就是一个作者心中的桃花源。
4.徐志摩诗歌赏析。5.《骆驼祥子》中祥子的悲剧的根源。6.你认为《雷雨》中真正的主人公是谁?
侍萍。其理由是:《雷雨》的戏剧冲突是以侍萍的命运悲剧作为贯穿线索组织起来的。侍萍三十年后在周家客厅中的突然出现,是剧情发展的契机。她发现自己的悲剧正在女儿身上重演。三十年前周朴园玩弄了女仆侍萍,三十年后同样荒唐的周萍又玩弄了女仆四凤。如果三十年前还仅仅是少爷玩弄女仆,那么三十年后的重演却又加进了一个新的因素——兄妹乱伦。侍萍的突然出现引出了这个因素的被发现,使矛盾冲突陡然加剧。而且,对周朴园的罪恶的揭露,以侍萍这一角度最充分、最有力;《雷雨》的破坏性,即作者当时的思想还不十分明确谁是“破坏者”,剧情和环境限制了鲁大海,罢工运动只是副线,鲁大海不能成为主人公,而侍萍作为被侮辱、被损害的对象,她以自己的方式向周朴园作斗争。
7.话剧《雷雨》对于西方戏剧理论的借鉴。
8.结合作品,谈谈你对张爱玲笑说《金锁记》中七巧的认识。
七巧在嫁入姜家之前,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年轻姑娘,也有健康年轻的男子青睐她。但是在旧时代,女人是挑不得婚姻的,不论请不情愿,她嫁给了姜家常年卧病的二少爷,不论在精神还是肉体上都得不到一丝的慰藉,在百般压抑中,她爱上丈夫的弟弟季泽,而季泽却囿于伦理道德不敢接受她。长此以往,当年的“麻油西施”被长期情性的压抑而扭曲了,季泽最后一次为了钱假意接近她终于使她心中的爱情彻底崩溃。情欲被扭曲压抑成对物质的欲望,七巧开始迷上金钱,沉溺于鸦片。最令人发指的是由于自己在感情上的缺失,她变得畸形、暴躁而刻薄,不仅带着儿子和女儿抽食鸦片,还百般破坏他们的爱情和婚姻,最终导致了下一代的悲剧。而酿成这两代的悲剧的根源,就是封建礼教下人性的扭曲和对金钱的渴望,七巧是封建礼教无数牺牲者下面的一个典型。一把黄金枷锁,锁住了她的人生和幸福,于是她拿起它也锁上了她的儿女们。七巧从一个健康的、心中有爱的姑娘一步步变成畸形扭曲、暴躁而尖酸的“疯子”,这把黄金枷锁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
9.《围城》的多重寓意。
小说中“围城”二字看似指的只是婚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笼外的鸟想飞进来”,或许不然,“围城”还指人生中的其他的追求,昭示了人生的一个困境,不仅爱情如此,其他的理想也一样,追求的时候热烈而迫切,一旦得到变不满足而厌弃,正应了那句话,得不到的才是好的,失去了才是可贵的。
10.你认同孔庆东对小说《啼笑因缘》的“爱情模式”的见解吗?结合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分析。
我觉得孔庆东教授对这部小说里爱情模式的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小说里的三个女主角,恰好代表了三种类型的女子,而樊家树则是很大一部分女性心中的恋人形象,就像孔教授口中的“大众情人”。他与沈凤喜的感情是不平等的,尽管大多数男性喜欢这种落差,但是这也注定了二人地位的不平等;而关于何丽娜,则是一个大家闺秀形象,光艳照人,能满足男性对于追求伴侣上的虚荣心理,而何丽娜内在的浮华却不招他喜欢,于是这二人的感情也不了了之;最后是关秀姑,她对樊家树的深爱和不计回报的付出或许是最令读者感动的,孔庆东教授因此称之为“最伟大的爱情”,在这一点上我不敢苟同,爱情可以不计回报,但是这并不是最伟大的,最伟大的爱情是相爱,而不是一味的单恋,这样深刻的得不到回应的单恋轻则伤害自己,重则两败俱伤。关于樊家树对关秀姑的感情,孔教授戏称为“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弱点:喜欢明显低于自己的女性”,关于这一点,我个人觉得有一定道理,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中国扎根几千年,男子不论在体力还是各方面成就上都明显优于女性,因而养成了固有的“大男子意识”,希望被依赖、被崇拜,也是无可厚非。但是在樊家树对关秀姑的感情上,我想还有一个原因:关秀姑用情太深,让樊家树觉得无法承担。从一开始,樊家树爱上的就是沈凤喜,还托关家父女来照顾沈凤喜,后来又与富家女何丽娜有牵连,尽管最后沈凤喜疯了,死了,何丽娜出家了,樊家树也不能与关秀姑相爱。一方面樊家树对沈凤喜的感情让他觉得这是一种对自己的背叛,另一方面他无法给出和关秀姑给他的同等程度的爱,所以他没有接受关秀姑。
第三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赏析(三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讲义
目录
一.《狂人日记》赏析...................................................................................................1 二.《阿Q正传》赏析..................................................................................................6 三.《凤凰涅槃》赏析.................................................................................................13 四.《荷塘月色》赏析.................................................................................................14 五.《子夜》赏析.........................................................................................................18 六.《家》赏析.............................................................................................................23 七.《雷雨》赏析.........................................................................................................25 八.《骆驼样子》赏析.................................................................................................30 九.《断魂枪》赏析.....................................................................................................38 十.《再别康桥》赏析.................................................................................................42 十一.《死 水》欣赏...................................................................................................46 十二.《金锁记》欣赏.................................................................................................49 十三.《雨巷》欣赏.....................................................................................................55 十四.《围城》欣赏.....................................................................................................58 十五.《边城》欣赏.....................................................................................................61 十六.《大堰河——我的褓姆》欣赏.........................................................................62 十七.《小二黑结婚》欣赏.........................................................................................66 十八.《王贵与李香香》欣赏.....................................................................................69
一.《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1 《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
(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
(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2 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
(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
(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3 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5 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二.《阿Q正传》赏析
《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的。《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是一个贫苦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
阿Q是个受压迫的农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无名无姓。有个姓氏却被赵太爷剥夺了。只能靠打短工为生活。——“别人舂米,他便舂米;别人插秧,他便插秧。” 阿Q性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中无法获得满足只好在精神上、在幻想中寻求自我安慰。小说中的《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都是他的这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行状”。归纳起来,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有:自欺欺人、自我安慰。阿Q只求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既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死要面子又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而糊涂终生。比如,被人打了,就用“儿子打老子”来自我安慰;别人说他混得差,他就用“祖先比你阔”来搪塞。具有惊人的健忘症。前面被人打了,转身之间忘得一干二净。转嫁痛苦,耍无赖。畏强凌弱是他性格的重要特点之一。刚刚被强者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得鼻青脸肿,转眼之间就去欺辱小尼姑,强行摸小尼姑的头,还说“为什么和尚摸得,我摸不得”。偷了别人家的萝卜,却要萝卜说话。等等。
但“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最根本的特征,他的根本性格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
阿Q的身上还有封建的正统思想和传统意识。他认为,凡是革命都是与他作对,革命党捉住都要杀头。这体现了阿Q身上的保皇意识。他自己虽然经常受到别人的侮辱,但却以欺侮女人为乐。并且认为“女人是祸水”,自认为“男女之大防甚严”,超过了古今的圣贤。尽管到处流浪,还要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这种宗法家族思想的体现。
阿Q参加革命,其实对革命并不了解,一个把自由党变成了“柿油7 党”的流浪汉眼中的革命,是完全根据自己的本能来确定其含义的。在阿Q的眼中,革命就是古代戏曲中的场面——“银盔银甲。三尖两刃刀”;所谓的革命,就是抢得财产,把秀才家的宁式床搬来;就是抢得女人,把秀才老婆和女儿等女人抢来,享受他得三妻四妾式的帝王生活;就是仇杀,把秀才等杀掉,把王胡杀掉;就是欺压别人,让小D搬东西,搬不快就打。所以,阿Q的革命一旦成功将比失败让人更加可怕。
阿Q性格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它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国侵略的屈辱历史相联系。是那种虽然破落,但还自认为是天朝上国的鸵鸟精神的折射;它也是中国小农经济社会的产物。中国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同时,阿Q的性格还与传统的儒家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释家文化相连接。回避现实和不敢面对现实,是阿Q和传统的道家和释家文化的相通点。
《阿Q正传》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鲁迅写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就是要揭露“国民的劣根性”,因此,阿Q的性格就是现代中国国民性的象征。小说特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人们的病苦,“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阿Q时代属于过去,但阿Q性格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所以现在阿Q是现代中国国民的灵魂。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这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启蒙主义的思想。
《阿Q正传》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1)采用了典型化的手法。这里的典型化具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塑造人物的基本手法。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说:“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是嘴再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这部作品中的阿Q 形象,作者说采用了这种“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手法,将众多不同的人物的突出的特点综合起来,然后进行化合创造,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形象。二是采用了现实主义文学基本创作方法。作品所塑造的阿Q这个形象具有符号的意义,因为他不仅是阿Q这一个体,而同时也是“国民性”的浓缩体;他所生活的环境也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历史状况,人性状况。
(2)叙述体的结构。对诸如《水浒传》等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方式的继承,但又加入了现代的精神分析的对人的精神的深度透视。作品中的“序”“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生计问题”等是众多故事/事迹的并行排列、堆积,各个故事之间缺乏有效的时间联系,因此都是空间性的叙事。只有到了“革命”和“不准革命”尤其到了结尾“大团圆”,才进入一种时间的流程,形成时间性叙事。
(3)犀利的幽默和讽刺。在小说的批判与讽刺特色方面,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议论,而且其他诸多地方都穿插有议论,这些议论具有批判与讽刺特色,是突出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部分。例如,小说9 开头关于作品的名目和阿Q的性格、籍贯的探讨和借题发挥,一方面对儒家的“正名说”,旧社会的阔人和立言的人,以及有历史癖和考据癖的人进行了讽刺。另一方面,又写出了阿Q生活的社会环境及其社会地位,因而与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密切相关的。
(4)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首先表现在人物对话的性格化上。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却能准确的表现人物的身份和突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其次,小说使用了不少古语,如“谁料博雅如此公”等,不仅简洁明了,而且给文章增加了诙谐的意味和讽刺性。第三,语言包含幽默感,好用反语,喜欢夸张,如“老Q”等;第四,使用了大量口语,如“儿子打老子”;最后,小说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表现力。
(5)游戏模仿的解构性。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首先选择的颠覆对象是封建传统文学中的“史传”文体。中国传统文学中,“传”的种类很繁多,如本纪、列传、自传、外传、内传、大传和小传、家传,等等。这些所谓的“传”,不但等级森严,如皇帝用“本纪”体,大臣则用“列传”体,而且血缘意识浓厚,如家传、家谱专叙家族衍传家族行状,专为后代“寻宗问祖”服务;更有甚者,中国史家虽然都崇奉“秉笔直书”的修史之德,但这些“帝王将相的家谱”中却充斥着歌功颂德粉饰传主的虚浮之词。另外,封建社会中,书写语言为地主知识分子所垄断,一般市民百姓本无缘入“传”,如阿Q就不但被剥夺了姓赵的权利,而且连名字也不甚了了。海德格尔说,语言是栖息的家园。不掌握语言文字,又没有在历史的语言中得到书写的百姓,当然也就在历史的10 时空中被湮灭了。所以鲁迅说,中国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家谱”。鲁迅先生将一个没有姓名而仅仅剩代码的农民流浪汉入“传”,显然是“有乖史法的”。尽管小说的“正传”是取自“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说家所谓‘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这一句套话里”,但这名目与古人所撰《书法正传》的“正传”字面上相混,而真正具有了史传的含义。它的语义实际上暗示了传统文化的所有的“传”,皆是“歪传”。给阿Q这样的悲剧小人物作传,体现了鲁迅先生写作的人民性特征。鲁迅不但给小人物阿Q阿作传,而且他的创作姿态也很“不恭”。过去的中国史传,每叙述到传主,必正襟危坐,一副恭敬的姿态,语言的叙述语调也因而显得滞重呆板。特别是那些所谓的“家传”更显示出祖宗崇拜和血缘家族制度的偏执个性。鲁迅先生借用史传的物质外壳,采用诙谐、戏谑的反讽语调来写阿Q,将传主置于被解剖客体的位置,从而调整了创作主体与形象主体的位置,使二者不仅以平等对视,甚至从更高角度来进行俯视,这样就消解了史传的崇拜意识,因而也使作家的文笔获得了更为广阔的游动空间。正调和反调皆相宜,就打破了传统史传僵硬的文本外壳,史传也就成为一种活泼灵动的文体了。这样史传的使用范围也被拓宽了,它不仅适用于帝王将相,也适用于贩夫走卒。在鲁迅的仿制中,文体的血缘等级性也因而被解构了。
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戏仿是全方位的。鲁迅在《阿Q正传》中还对传统的章回体的结构和大团圆的形式进行了模仿。章回体小说是中国晚近时期流传最广的一种文学叙述形式,它吸取了中国知识分子文化的11 诗词化的特征,追求一种平衡的对仗。这种章回体在近代为鸳鸯蝴蝶派小说所大量运用,成为阻碍新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鲁迅在小说中,采用章回体分章分回的形式,来讲述阿Q的生命历程。鲁迅对章回体的模仿,并在模仿中加以拆解,既达到了借助它流传的目的又在使用中使之被解体。中国传统文学陈套,喜欢营造善有善报恶有恶的大团圆的结尾,喜欢在“皆大欢喜”中使弱者得到麻醉的欢欣;文化中喜欢奉承别人福禄寿喜,喜欢用“九”象征长寿。中国传统小说的喜剧性的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国民“十全十美”心理的表征,精神胜利法的典型体现。在艺术上,它形成了中国文学的悲剧精神的长期匮乏。鲁迅对此所进行的仿制,使读者在截然相反的结局中,在欢乐和悲哀的巨大落差中,在实际的悲哀与叙述的幸灾乐祸中,让阿Q被绑缚杀场砍头,并设计出阿Q为圆圈——画押没有画圆而遗憾的细节;尤其是结尾,他故意将悲剧性的结局写成喜剧,让读者看到如此的“大团圆”和如此的“九”是多么的可怜和可悲。
此外,还有情节结构安排的巧妙和细节描写的精彩。阿Q被逮捕时的夸张的情节,阿Q向吴妈求爱以及阿Q与闲人等打架的细节,阿Q的“大团圆”结局等,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具有别致的意味。
总之,《阿Q正传》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品,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和俄罗斯作家高尔基都曾给予崇高的评价。三.《凤凰涅槃》赏析
《凤凰涅槃》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诗歌代表作。
郭沫若的代表诗集是《女神》。《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开辟了一代新诗风,成为新诗运动的奠基之作。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在艺术上,奔腾的想象,急骤的旋律,宏伟的气势,英雄主义的基调,自由的新诗形式构成了其浪漫主义特色。
这首诗歌选自《女神》,发表于1920年宗白华主编的《时事新报·学灯》。
《凤凰涅槃》采用了象征的艺术形式,用凤凰涅槃的过程象征中国现代社会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蜕变过程。诗中涉及的艺术形象大多具有象征意义:凤凰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自我的象征;火是五四时代的革命烈火的象征;群鸟是反动军阀和无耻市侩文人的象征。
这首诗具有显著的泛神论色彩。这种泛神论色彩既是精神内涵的也是创作手法的。作者借助凤凰的传说,书写大地、自然、万物与宇宙,并赋予他们以生命,并把自我融会于其中。因此,诗作中歌咏凤凰、歌咏宇宙、歌咏万物、歌咏宇宙,也就是歌咏自我。而歌咏自我也就是歌咏自然造化的一切。“一切的一,一的一切”这是一个完整的状态,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整体。诗人“万物同源”,“万物同灵”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得到了张扬。《凤凰涅槃》借凤凰的传说,象征着旧世界和诗人旧我的毁灭以及新世界和诗人新我的诞生。整个《女神》所体现的彻底的破坏精神和创新精神都集中体现在这首诗中。凤凰的死而新生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反帝反封建精神的象征,也是祖国及诗人自己开是觉醒的象征,洋溢着热烈的破旧立新、追求自由、创造理想的激情。
在艺术特色上,本诗显出了浓烈的浪漫主义抒情特征:
首先,本诗显示出了火山爆发似的激情和狂飙突进的气概。作品为了达到对火山爆发式情感的宣泄,大量采用诸如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手法。
其次,诗中充满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和绚丽浓厚的色彩。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对凤凰更生的场景进行虚拟,运用一些具有极端性的色彩,把情感、感觉推向极端化。
再次,自由体新诗的形式。诗句的长短完全不受格律和句子长度的限制,自由的书写,根据抒情的需要,宜长则长,宜短则短。诗歌在形式上彻底打破了旧诗形式的束缚,摆脱了新诗胡适式的半旧不新,实现了诗体式的大解放。
这首诗具有史诗的艺术框架,既有浓郁浪漫的抒情,又有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达到了“诗剧合一”的完美效果。
四.《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朱自清:文学研究会成员中在诗歌和散文创作方面有特色、有成就的作家。代表性作品主要有长诗《毁灭》,诗文合集《踪迹》,散文集《背影》、《你我》、《温州的踪迹》、《欧游杂记》等。《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后收入散文集《背影》。
在过去的阐释中,许多人认为:《荷塘月色》作于大革命遭受挫折的白色恐怖的历史时期,作为一位正直的、怀着满腔爱国热忱的知识分子,他无疑是极为痛苦而为祖国深感忧虑的。作者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既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压抑、沉闷之情,以及对黑暗现实和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逃避,作者也正是想借淡月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摆脱现实的烦恼,追求刹那安宁的心境;同时也体现了他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理想。(钱谷融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这样的理解具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样的坐实又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对这篇散文的误读。
作品中的“心里颇不宁静”既然没有明确说出是因大革命失败而来,就有多种可能,既可能原因在大革命失败,也可能原因在家庭琐事。总之,作者是想找一个“逃遁”之所。所以具有日常性的“日日走过的荷塘”、并不特别美的荷塘才会变得美伦美奂。这样的荷塘首先是自然的美,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拟人都修辞手法,将自然的美与诸如“舞女”“刚出浴的美人”“远处高楼飘来的歌声”“梵阿铃”等联系了起来。荷塘之美被是清醇的,但是喻体却是艳冶的。在喻体与本体同时出现的表达方式,与其说是为了形容荷塘与月色,但同时也表现了艳冶的想象。15 但不管怎样,艳冶的梦想是在半遮半掩中表现出来的。接着作者进行了深度的时间性想象,即将想象由现实/荷塘引入历史和文化,写出历史上许多采莲的盛事来,直接地写出历史上与采莲有关的情事。先是写出皇家的采莲景况,引用了梁元帝《采莲赋》,写出“妖童媛女,荡舟心许”的热闹场景。但因为自己不是皇帝,而就是皇帝则事过时移,因此心里不免酸楚起来。于是又把自己放到平民的位置上写出民间采莲的情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迷恋过人头的莲花中,男女嬉戏,低头弄莲子相爱的场面。
无论是写现实中的荷塘的美,还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文本的总体指向都与娱乐有关。在写荷塘的现实部分,一系列的比喻,如“凡俄琳的歌声似的”“刚出浴的美人似的”,很显然是个体的欲望呈现。就是写历史上采莲的盛事,所想到的也都是与情爱有关涉的,如“妖童媛女,荡舟心许”和“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历史上的情事,使“我”心旷神怡。即使意识到现实/今的逼迫,但也不想回到现实。
但就在他反复咀嚼“弄莲子”,细诉内心“爱子”的心意的时候,突然到了家门口。因为是如此的沉浸,以致忘却了现实,而当现实突然出现的时候,所以吓了一跳,因此文中才有“猛然抬头”之说。一切的爱情想象,面对这现实中熟睡的妻子——家庭以及家庭道德责任的时候,都不得不烟消云散。所以说,这篇散文实际上是作者的艳情想象,一场士大夫的艳梦。
这部写了士大夫艳情白日梦,但是这样的梦想又总是被现实所搅16 扰。这就形成了朱自清散文的既放纵/想象又约束/现实之间的振荡文本结构,既以谨严缜密的结构约束放纵想象的文本形式。在这篇《荷塘月色》之中是如此,在另外一篇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也同样表现出来。
《背影》、《荷塘月色》等篇所表现出了朱自清散文的基本风格。朱自清作为一代散文大家,《背影》和《荷塘月色》代表了他的散文两种不同的风格特色。
首先,感情真挚。深厚的情感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所抒之情都是作者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他的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颇为动人。如《背影》就是写出父子之间那种醇厚、深沉的情感交流,并蕴涵对人生社会的深切体验。《荷塘月色》《绿》中所包涵着的对大自然的真诚的热爱。
其次,构思的缜密精巧。《荷塘月色》以“背着手踱着”尽情受用无边荷香月色为行文线索,从出门经小径至荷塘复又归来,使内在思绪的复杂变化从空间顺序中得以表露。从家出发写起,最后结尾又回到家中。前后呼应。作品先着重写荷塘之美,继引出月色,再写荷塘四周,动静结合,疏密相间,从里到外,由近及远,月光与荷塘融为一体,内心情感与景色相互契合,诗情画意,简直就是一幅国画写真。
《背影》选材角度独特,不从正面写父亲而是从背影着手,出奇制胜;而且文中四次写背影,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概括性的记述,虚实结17 合,前后呼应,整个文章结构极为严密。《松堂游记》虚实并举,又一情贯注。
第三,以小见大的取材方式。作者往往以点滴的感受或是微不足道的情景升发出深广的思想内蕴,而且他善于用工笔式的细腻对情景加以精巧的描绘和刻画。作于1927年的《荷塘月色》就是以玲珑剔透之笔绘出一幅中国式的泼墨写意的清新幽雅的月色荷塘画,并由此倾诉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灵深处的忧伤与烦恼,追求与希望。
第四,情与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写景的往往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既有朦胧的画意,又有幽幽诗情;而抒情的又往往情中见景,充溢着匆匆行色,水乡风光。情与景互通。《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本很平常,而在朱自清笔下,却无美不备,淡淡的月色,田田的荷叶,薄薄的春雾,蓊蓊郁郁的树及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工笔画,梅雨潭的绿,秦淮河的波与光,弦歌画舫,„„都能招人入内,心生亲临其境之感。
此外,朱自清散文语言华美而又质朴,精巧而又缜密。他善用华美和漂亮的语言表达心绪,但又毫无造作之感,完全自然天成,美得质朴,美得自然。同时他的散文也讲究节奏感和韵律感,善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读来错落有致,朗朗上口,颇有跌宕回环的听觉美感。
五.《子夜》赏析
《子夜》是现代著名小说家茅盾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文学研究会重要成员,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子夜》、《腐蚀》和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此外还有散文《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茅盾的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深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析理论的影响,他的小说用社会分析的方法来透视中国社会各阶层,《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作品全面反映了中国三十年代社会的广阔面貌,反映了社会主要的三个阶层的生活及挣扎和衰落的过程。小说的理性很强,因此被称为社会分析小说。《子夜》发表于1933年,原名《夕阳》,原署名“逃墨馆主”。
《子夜》所写人物众多,可以说是三教九流无所不包,有资产阶级,有工人阶级,有地主,有知识分子,有军人和家庭主妇,甚至街头的地痞流氓。而主要的人物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
吴荪甫是1920—30年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典型。他具有民族企业家的头脑和雄才大略;具有铁的手腕和硬干的胆量。他兼并朱吟秋的工厂不择手段,镇压工人冷酷无情。吴荪甫受到过典型的欧洲资本主义教育,精通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他做事果断;具有振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雄心。他卖掉家乡的土地,投资办厂,希望中国人生产的商品占领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他敢于冒险,敢于在中国资本主义不景气的情况下,卖地办厂,冒险与赵伯韬合作,甚至为了与赵决一雌雄,抵押工厂。是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铁碗人物。
但他们的性格又充满了矛盾性与复杂性。
从个体性格来说,他刚强、果断,但一旦遇到挫折就显示出脆弱、沮丧的另外一面。他平素生活态度矜持、严谨,但一旦失败就流露出平庸腐朽的一面。从社会性格来说,更是呈现出两面性,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和民族主义的豪情,和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妥协与依赖;果敢与专断的个性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先天的软弱性;“实业救国”的理想与压榨工人。盘剥乡村的行动以及害怕工农,仇恨革命运动的心理;资产阶级的思想教养与残存的封建意识,等等。
形象的意义:
①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②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③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这部作品中的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资本家赵伯韬。他是1920—30年代中国买办资本家的典型。在小说中是作为吴荪甫的对立形象出现的,这是美国帝国主义豢养而为其服务的掮客。作者着重刻划了他在投资市场的活动。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诡诈,他设置圈套勾引吴荪甫加入“多头”的秘密组织,合伙经营公债投机生意,然而又勾结国民党政20 府、军阀操纵股市,使吴血本无归。在私生活方面更加荒淫无耻。他自己恬不知耻地说:会“扒进各样的女人”。这家伙玩弄女人包括:聪明、无知年仅17岁的冯媚卿,稳健、有谋略的年轻寡妇刘玉英,轻佻放荡又有姿色的交际花徐曼丽。总之,这是—个坏得连自己都没有感觉的买办资本家。
屠维岳:这是骄矜自负的狗腿子。他自恃很有才能,他同吴荪甫侃侃而谈时,“姿态大方”,“毫无畏怯的态度”。这种过分镇定倔强的态度,与他的生活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对待工人中,他显得很有谋略,很有手腕。
其他人物:工人领袖张阿新,性格可爱但缺乏斗争经验的;资产阶级理论家知识分子范博文,想调停老赵和老吴之间的矛盾,但又显得十分的可笑。此外,还刻画其他的人物诸如工人、农民、尤其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各类人物。
小说以1930年5、6月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固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通过吴荪甫与买办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这条主线,反映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下,国民党军阀间的大规模内战中,民族工业破产,农村经济凋蔽,民不聊生的情景;通过吴荪甫与工人的矛盾,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自保,加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讴歌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通过吴荪甫与双桥镇农民的冲突,揭露了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共同压迫农民的罪行,表现了农民运动的波澜壮阔,从而展现了20年21 代末到30年代初从城市到农村的广阔社会面貌。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府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中国托洛茨基派的“谬论”。
在艺术上,这是—部典型的革命现实主义的长篇小说。
(1)作品采用了典型化和类型化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品将人物分为若干类型,资本家,知识分子,农民等。而在资本家中又分为买办资本家、民族资本家和小资本家等。分别赋予他们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性格。广阔的社会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刻划人物性格,如吴荪甫就是通过他在政治斗争、经济活动以及家庭生活各个方面的纠葛,或以简洁有力的叙述,或以音容笑貌,或借助于一连串的故事,或利用环境的变幻,细致地表现了他的名种不同的心理活动,突出他的色厉内荏的性格。(2)生动细腻的人物心理:既善于以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心理状态,又善于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同时还善于用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例如当吴荪甫听说公债投机失败后与老妈子苟且的场面的叙述,典型反衬出一贯谨严的强人吴荪甫的颓唐的心理和脆弱的性格。(3)个性化的语言;不仅人物语言个性化,而且作品的叙述语言也体现出人物的个性气质。人物语言是对白口语化,不过由于某些人物身份的关系,在—定的场合也使用文言及半白半欧化语言,二是人物对话大多有个性特征;吴荪甫语多专横尖刻;赵伯韬则老辣机诈;屠维岳则舒缓自如,语中有刺;范博文则消极颓废。叙述语言,雄健而又精细,以第一章中吴老太爷进入大上海最为典型。(4)宏大严谨的结构:场面22 宏大,头绪繁多。作品既写了乡村,写了乡村混乱的农民暴动;又写了城市,写了城市中资产阶级的阿谀我诈,写了城市中工人的罢工,写了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的纸醉金迷。作品虽然线索众多,但主次分明。在城市和乡村这两大线索中,以城市为主;在城市的众多线索之中,又以资本家之间的争斗为主。而且作品前后呼应,回旋开合,运用自如。(5)很强的理性色彩。从写作过程到作品的架构等体现了理性控制的成分。作品中对赵伯韬的丑化和对吴荪甫社会性格两面性的刻画都体现了很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念。更不要说,给吴荪甫所设计的失败的结局就是为了参与当时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争了。
六.《家》赏析
《家》是巴金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留学法国。主要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憩园》和《寒夜》等。
《家》原名《激流》,因在这部作品之后,作家又写出了续篇《春》《秋》,才将三部合在一起,合称《激流三部曲》。
《家》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写了大家族高公馆三代中的四类人物: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维护者,老一代如高老太爷。高老太爷专制,冷酷,虚伪。对下人极为冷血,把鸣凤送给冯乐山,导致鸣凤投水自尽;对孙子包办婚姻。但对他所行使的一切封建行为以及他所维护的封建制23 度充满了自信。
一类封建大家庭的维持者,如高克明、高觉新。高克明的身份是个律师,很显然受到了新的教育,这使他与他的那些兄弟们比起来决然的不同;但是由于长兄的缺席,他自觉地充当起了长兄的职责。但是,他十分明了大家庭的命运,但是又不能不承担起维持者的责任。具有相同性格内涵,而在作品中形象更加丰富的是第三代的老大,即长房长孙高觉新。他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他的性格是在历史的特殊阶段中双重文化塑造的结果。一方面,他受过新式教育,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想去上海。北京和国外去上大学,庇护反抗的弟弟们。另一方面:他出身豪门望族,受封建主义思想的熏陶。形成了他较深的封建传统思想。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和责任都将他推向了历史牺牲品的处境。使他成为家中的最大受害者,爱情丧失,妻子死于非命,理想幻灭,青春被无谓扼杀。他清醒但又软弱,隐忍使他成为最大的受害者和牺牲品。所以依照他的性格逻辑,他最后应该是走向“自杀”,但作者却在结尾和《春》《秋》中让他一反常态,成为一个反抗者。作者通过这一形象在于告诉读者,这样的路“不该走”。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中的败家子,如叔叔辈的克安、克定。他们吃喝嫖赌,既荒淫无耻,又极端的不孝。
一类是封建大家庭的反抗者,如觉慧、觉民。其中最主要是觉慧。他是高公馆大胆而幼稚的叛徒。他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嫉恶如仇。大胆叛逆,追求光明。关心社会进步,国家的前途。积极投身24 于社会活动。但他又有“幼稚”的一面,发现在对所对抗的敌人的腐朽性和吃人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地估计了个人反抗的作用。但正是他的幼稚,才显示他的人情味。作者通过这样的形象告诉读者“应该走”这样的路。这一形象与觉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一类是那些封建大家庭的受害者,如梅、瑞珏和鸣凤等女性。这些女性美丽,但却遭遇了不幸。正是通过美的毁灭,作品很好地控诉了封建家族的罪恶。
而在这些上述的这些形象中,最为鲜明的是高觉慧和高觉新。
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
七.《雷雨》赏析
《雷雨》是曹禺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典范之作。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出生于天津。主要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蜕变》、《家》、《明朗25 的天》、《黑字二八》、《王昭君》等。
《雷雨》是曹禺的处女作和成名作。这是一部四幕戏,全剧共八个人物。周家的人物有周朴园、周蘩漪、周萍和周冲;鲁家则有鲁贵、鲁侍萍、鲁大海和四凤。
在这八个人物中,最具性格特色的是周朴园和周蘩漪。周繁漪:是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
资产阶级教育使她具有个性解放要扎她不甘心于无爱的婚姻的约束,敢于与周萍相爱,在夜深人静之时与恋人在封建家庭的“客厅”中演出“闹鬼”的把戏;她不屈服于周朴园的“命令”,拒绝丈夫虚伪的体贴,拒绝喝药,拒绝成为“服从的榜样”。她虽处封建家庭的深处;却能洞察其伪善、虚弱的本质,她以自己的怪戾控诉了这个“家庭”的罪恶。但与封建思想的联系使她的反封建要求具有先天的不彻底性。她虽能明察周朴园的罪恶与伪善,但却不能与之决裂,不能敢于走出家庭;到新的天地里寻找新生活。她虽能明白周萍也在玩弄她,却仍然死守着这个“枯萎灵魂”。希望有朝一日这个花花公子能把她带出家庭。她受到周家父子两代人的蹂躏是她人生悲剧中最为惨重的部分,人伦的重压,反抗的乏力,环境的黑暗,使她承受着沉重的压力。
繁漪是个情感浓烈的女人,她的身上具有“原始的蛮性”——“爱起来是一把火,恨起来是一把刀”。但偏偏一个情感/情欲浓烈的人遭受了超常的压抑,这就更加是能量蓄积起来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她的性格被扭曲,使她成为一个暴戾的女人。当最后她身上或性格中蓄积的能26 量以非正常的状态爆发后,那么就会产生毁灭的力量,导致自己和他人死的死,亡的亡。因此,她的性格具有爆发性,也具有毁灭性。因此,作者曹禺说,她是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女人”。
繁漪的悲剧充分揭示了中国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及其生活的罪恶,反映了资产阶级知识女性被摧残的历史命运。
周朴园,是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家长的形象。
从身份上来说,他是个是个残酷的资本家。他曾留学德国,深谙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方式。回国后靠克扣小工的卖命钱发家,为了私吞工人的工钱曾放水淹死修江桥的三千小工。双手沾满了劳动者的鲜血。在矿上,他盘剥镇压工人的吸血鬼。对工厂实行封建把头式的管理,欺压鱼肉工人。
他是个控制欲极强的家长。在家庭中他是封建“老爷”,独断专权。他控制自己的妻子,也控制自己的儿子,不允许他们有任何的自由。他表面上很是关心繁漪,实质上他是要他做“服从的榜样”。用封建家长式的手段来控制她,驯服她。
自私、伪善是他的本质特征。他表面怀念旧情人,把家具都按侍萍“生前”的样子排列,但她真的出观,他又恐惧,害怕有损于他“模范家庭”的好名声;他似乎很疼爱自己的妻子繁漪,为他请医看病,实质上却不愿意理解她,爱她。总之,无论是对待工人,还是对待情人,妻子还是子女,他—切皆为了自己。
他空虚落寞。他表面上非常强悍。有力,本质上很虚弱。工人与他27 斗争,情人唾弃他,妻子背叛他,儿女离弃他,他已经成为一个孤立无援的人,一只不为人群所接受的怪兽。因此,在家中除了能颐指气使之外;便只能坐在封闭的老屋中发呆,最后只能逃入教堂,在灵魂的忏悔中洗涮自己的罪恶。
周朴园的形象典型地概括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性共存的中国大家族的家长的性格实质。但,作品中,他又是值得同情。他与侍萍的分手是封建家长的棒打鸳鸯飞的结果,这导致了他长久的痛苦。他也是一个遭受命运作弄的人。
侍萍母女是—对受迫害、遭凌辱的劳动妇女。侍萍母女受到周氏父子两代的欺凌。剧本通过周氏父子对侍萍母女的引诱残害,控诉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
周萍:灵魂空虚的资产阶级少爷。周冲,是个对来来充满幻想的知识青年。
《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悲剧”;作品展现了不可把握的命运对人的控制,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命运悲剧”;它揭示人性和人的性格的弱点,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性格悲剧”。因此,作品的主题又是复杂的。作品通过周鲁两家的血缘纠葛和乱伦,揭示人的蛮性的遗留。正如曹禺所说“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
《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它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具体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结构精巧。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在错综复杂的尖锐冲突中展开剧情。a.作品人物集中,空间单一。作品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漪为情节发展的枢纽,全剧八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感情与经历,但他们的命运又都和周朴园相牵连。家庭关系把他们联结为—令整体,又把他们集中在同一空间,在家庭中来表现现各自的性格。b.时间集中,凝练。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周家内部由来已久的矛盾中,周朴园与工人的长期对抗,都高度概括在一天一夜之间加以表现。c.矛盾错综复杂。在众多的冲突线中,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是—条明线,周朴园和鲁待萍的关系则是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为影响,交相钳制,使剧情紧张曲折,引人入胜。
(2)戏剧性强。采用在危机上开幕的结构方法,不是渐次展开剧性,而是在后果的猝然爆发中交代复杂的前因。因而创造了一种紧张、强烈的戏剧情境。剧情的发展,入情入理,既合乎生活逻辑,又合乎人物性格逻辑。最后高潮的出现,具有不可抗拒的说服力。作家把中心矛盾——兄妹乱伦放在最中心,通过倒剥笋式的方法,先是剥下三十年前夫妻悲剧,再剥出了继母子的乱伦,最后才让繁漪在自私性格的驱使下无意中揭穿了兄妹乱伦,这最不为人所齿的丑恶(十恶不赦之首)。剧情到此达到极点,也就随即走向尾声。剧作的戏剧性还表现在对于一系列的戏剧巧合,诸如旧夫妻见面等情节的设计上。都具有“无巧不成书”29 的特点。
(2)在细节描写上,使用了少而精的典型细节,反映了深且广的生活内容。“吃药”、“电线”等细节,在刻划人物上具有“一石双鸟”的作用,在情节展现中前有伏笔,后有照应,丰富了剧本情节,突出了戏剧动作性。
(3)戏剧语言上。具有个性特色,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语言准确,深邃;抒情性,作品对周家环境的描绘尤其是夏天雷雨的描绘是具有抒情性的。暗示性,如其中繁漪和周萍在周朴园面前的谈话,既冠冕堂皇又传出话外之音,即繁漪对周萍的不满,和对周朴园的暗示。富于动作性,人物的语言伴随着动作,而动作也伴随着语言,更主要的是人物的语言中包涵着动作,因此非常符合舞台演出的需要。曹禺的剧作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八.《骆驼样子》赏析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代表作。
老舍(1898—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二马》、《老张的哲学》、《猫城记》、《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以及话剧《茶馆》等。
《骆驼祥子》是老舍三十年代的优秀代表作,它标志著老舍小说的成熟,也是老舍小说的最高峰,是五四以来小说中颇受读者喜爱的,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长篇之—。作品描写的是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北平城内人力车夫的生活,它通过洋车夫祥子买车丢车,攒钱丢钱,劳苦终生,一无所获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城市下层贫民由“人”蜕化为兽的过程。
小说的主人翁——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20一30年代正是中国现代史上最黑暗,混乱多灾多难的年代;新旧军阔连年不断地进行争权夺势的战争,再加上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行,中国农村迅速走向破产。因而成批破产的农民为了谋求生路便纷
纷涌入城市,样子就是涌入城市的破产农民中的一个。
祥子—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形象。
祥子本来是个有着美好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劳美德的劳动者。作品描写祥子是有内秀的人,在他健康、沉默的外表下,藏蓍极其美好的内心,世凡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他脸上的精神”,只要他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假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著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他相信靠自己力气生活能力,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他认为“用力拉车挣碗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为此,他需要有—辆车自为了买车。他“风里雨里咬牙,饭里茶里自苦”,生了病也舍不得拿钱买药廖顽强地与生活搏斗,表现骆驼投坚韧的个性。同时还有劳动者守信,善良和同情。祥子在曹宅拉车,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撞坏了车把.便主动提出不要工钱,表现了31 劳动者的责任感。车夫老马在风雪的夜晚拉车因又冷又饿而晕倒在地,祥子立即买上十个肉包子,送给他们祖孙二人充饥,表现了祥子善良的人性。他自幼养成了爱劳动的好习惯,无论走到哪儿都闲不住。住在刘四的车厂子里时,“把汗—落下去,他就找点事情干,他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指,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劳动人民勤劳的美德,在祥子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祥子“不怕吃苦。也没有—般洋车夫的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他的聪明与努力都足以使他的志愿成为现实。假如他的环境好一些,或多受着点教育。他总不会辜负了他的机会”。但是,祥子没有这样一直好下去,军阀统治下的旧社会把祥子善良勤劳的性格完全扭曲了。作品结尾描写他终于在残酷的现实生活面前变了,简直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吃。—喝、嫖、赌、懒、狡猾”;为了金钱他出卖人命,就连他的外表,也变得肮脏,不成样子;更可悲的是他的精神崩溃了。他虽然还能拉车,可是“心中完全是块空白,不再想什么,不再希望什么,只为肚子才出来受罪”摩就跟“在白薯桃子旁边也等着吃点皮和核子’’的狗一样,“将就著活下去是一切”。
最后,作者这样总结了祥子的命运:“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中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却变成了走兽”
那么,祥子的悲剧是怎么形成的?作者通过祥子一生遭遇的描写,揭示了祥子悲剧产生的原因。
首先;祥子的悲剧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的悲剧。作者通过对祥子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造成祥子悲剧的社会原因。
①三年血汗换来的新车被大兵强行夺走。②在杨宅拉车,整天紧得发昏。③到曹宅,被特务抢走了准备买车的一点积蓄。④和虎妞结婚,进而忍受家庭生活的牵系与精神上的痛苦。
可见,在祥子与命运搏斗的过程中,构成祥子两次大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军阀混战抢走了他的车;二是孙侦探敲诈抢走了他的钱。这就是乱军阀混战,特务统治必然要造成悲剧。因此,祥子做—个独立劳动者善良愿望的最后毁灭,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在他—次次失败的偶然性中孕育着他最后被毁灭的必然性。所以说,祥子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是战乱的时代,是人吃人的社会制度,给祥子的一生带来了无数的灾难,摧毁了他健壮的身体与美好的精神,使这个充满青春活力,满怀生活理想的劳动青年一步步堕入了绝望的深渊。
其次,祥子的悲剧也是旧社会中小生产者个人奋斗思想与性格的悲剧。这是其悲剧产生的主观原因。
祥子18岁之前一直生长在农村,接受的完全是农村个体经济及其习惯势力的影响。农民的文化积淀不仅赋予他勤劳诚实正直本分的美德。同时可造就了狭隘封闭愚昧自私等思想和思维的缺点。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中,尚能扬优抑劣地独善其身,正常的社会则时时抑善扬恶,因果关系并非“恶有恶报,善有善报”,而是罪恶的温床。善良的刑场,33 祥子正是带着这些优点和缺点在这样黑暗的社会里开坤他的人力车夫生活的:
狭隘封闭愚昧使他对社会出奇的隔膜。他天真地相信只要行得正就能立得牢,不招人惹人就能平安生存。隔膜使他碰壁,简单导致灾难。军阀混战的消息传遍全城。到处关门闭户,祥子却要碰运气,并自以为即使不幸赶到“点儿”上,“他必定有办法,不至于吃很大的亏”。但是,恶劣的社会情势并不因他的隔膜而不变化,不因他的麻木而放过他。车被抢去,还差点儿送命.这固然是生所迫使然,但他的简单封闭确实加速了悲剧的进程。孙侦探顺手敲诈了他买车的钱,他万分愤怒,但是,困惑的只是自己没招惹别人何以受单负,他只知道不招惹人就不该受欺负,而不知道自己处在一个没有公道的社会里,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象他这样既无势也无财势,而又不能审时度势,虽不伤害别人也注定要遭殃的。同祥子的生活环境相关的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祥子相信能够靠自己的个人奋斗能够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
祥子虽然也是个车夫;但是“祥子看到那弱的车夫在风雪中时,他觉得自己与他们不能相提并论,他现在虽是与他们一样受苦,可是受苦的程度到底不完全—样;现在他少受着罪,将来他还可以从这里逃出去;他想自己要是到了老年。决不至于还拉着破车去挨饿受冻。他相信现在的优越可以保证将来的胜利,因而祥子对待“那羸弱残兵的态度,就象驶汽车的对待那些拉洋车一样”,“不肯在—块谈’,也不肯“有什么来往”。他想“自己与他们早然同是在地狱里,可是层次不同,若是和他34 们有什么来往”,“有失身份”。他觉得凭着个人的努力,赤手空拳可以成家立业”,于是,他不想别人,不管别人,他只想着自己的钱与将来的成功”。这就集中表现了祥子小生产者的思想弱点:幻想通过个人奋斗来改变自己的地位,这种想法在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下是根本办不到的。
同阶级之间存在隔膜,以至于为了一己的生存而不顾别人。小生产者的自私性,小生产者的等级观念。在看到别人不幸的时候,注意的更多的是自己与他们的不同之处。
这样都导致了祥子不敢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性格。这些小市民的思想性格弱点,也导致了祥子的失败。个人奋斗的道路决定了祥子的性格,既是要强自负的,同时又是软弱的,个人奋斗的幻想一旦破灭。就必然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听天由命,安分守己,一是走向个人报复的盲目性和疯狂性,破坏性。当祥子在一次次失败中越来越感到个人力量的渺小,但又看不到正确的出路时;就从一次次的失望而走向了绝望。因此,作者在小说结尾处,祥子已变成了行尸走肉般的“个人主义来路鬼”,并且说:“为个人努力的也知道怎样毁灭自己”
再次:祥子的悲剧的形成也和虎妞有关。祥子与虎妞的结合是畸形社会的怪胎儿。
从虎妞来说是可以理解的。她是畸型社会组合中的牺牲品。流氓出身的刘四为了捞取金钱拼上了虎妞的青春。虎妞追求性爱有其合理的一面,她疼爱祥子之类的表白也非完全虚伪,她对祥子的要求固然有些变35 态过分,但是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象她那样的女人,其反对祥子拉车,让祥子陪着她玩,对祥子的支配欲,甚至她的性要求,虽然不是值得同情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她对祥子的感情有真诚的一面,还因此失去了父亲和钱财,最后在难产中身亡。但是多对于祥子来说,由于虎妞和父素一起生活并管理人和车厂,因而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已经渗透到了她的灵魂之中,她想利用自己经济中的优势在祥子身上满足自己的情欲。她极力想控制祥子,要把祥子纳入自己的生活轨道,这与祥子要求成为一个独立劳动者的生活理想是尖锐对立的。因此,他们的夫妻关系是畸型的,丑恶的。这不是真正的爱情的结合,其中必然存在两种生活理想,两种生活道路,两种性格之间的搏斗。在这场搏斗中,祥子特别感到自己软弱无力曰前此,社会对他的打击是物质的.现在则深入了精神之中。由同虎妞建立家庭,他被结结实实地捆在社会这张大网的一个黑点上,承受著精神的苦刑。祥子本能地意识到:他表面上是丈夫,其实是玩物;虎姐名义上是妻子,其实是凶恶的走兽结婚第一夜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个走兽,穿着红袄,已经捉到他,还预备着细纽的收拾他。谁都能收拾他,这个走兽特别的厉害,一步不离地守着,向他瞪眼,向他发笑.而且能紧紧地抱住他,把他所有的力量吸空鲁他没法逃脱”。这种折磨对祥子的伤害尤其严重,不仅消耗着他的身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伤害了他的尊严,扭曲了他的灵魂,动摇了他生活的勇气,加速和加深了他的悲剧。
在这里还有一对矛盾:即祥子作为一个男人,他有生物性的要求。36 延续生命意义的权利。但是,作为一个车夫,他的生活却是与此相矛盾的。作为一个车夫,他的生活所倚仗的是坚实的体魄,他的能力是养活自己,而结婚,建立家庭,却是消蚀体力危及生活的,也是他力所不能及的。这就是现实生活与生活本能之间的矛盾。他刚结婚就找到:随着夫妻生活的延续:家里不是老婆,而是吸人血的妖精。
在生活现实和生命要求的巨大矛盾面前,虎妞只不过是祥子悲剧的催化剂。即使祥子要的不是虎妞而是小福子,或者虎妞不折磨他,全心疼爱他,悲剧也是不可避免的。
《骆驼祥子》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在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首先,作品采用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的方式。
作品紧紧围绕祥子的希望——奋斗——绝望——堕落这条生活道路的主线,安排事件,展开情节,并引出其他人物,单纯严谨,不枝不蔓,既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祥子性格发展变化的轨迹,又深刻揭示了祥子性格的发展变化与其所处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情节曲折而具有戏剧性。祥子的人生三起三落,跌宕起伏。这两个方面都说明这部小说具有传统中国民间小说的特点。
其次,作品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成功地塑造了祥子的形象。在无朋、无友、无依靠的生活环境中,祥子养成了爱想不爱说的沉默寡言的性格。他的眼老看着自己的心,想好了就干,不爱和别人议论。除了直接的心理描写之外,作品还通过外在的故事情节书写了一个祥子37 的心灵、心理的变迁历程:希望(年轻力壮,钱买车)——失望(大兵抢车抓人,杨宅对仆人猪狗待遇曲虎妞的诱骗。孙侦探的跟踪追捕与敲诈勒索。)——绝望(报复刘四,找小福子不得而„)
第三,在语言方面:
(1)熟练、准确地运用北方人民的口头语言,朴实、平易、简洁明快,又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2)在叙述、描写之中插入议论。
第四,深厚文化的意蕴。写北京的生活,北京的车夫,旁及北京种种的人情风俗。在炎凉的世态中揭示文化。
九.《断魂枪》赏析
老舍创作四十年,写尽城市生活中的各色人等,具有浓郁的市井风味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既通俗幽默,又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断魂枪》是老舍1930年代一系列短篇小说中的精品之一。这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书写中国文化命运的力作。
古老的中国文化历经千年的磨砺完善,系统而又精粹。比如《断魂枪》中这“五虎断魂枪”,威震西北无敌手。经过沙子龙们的反复锤炼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它的每一招式都蕴涵着无尽的心血和悟性。其实,不仅是这枪法,还包括中国文化中的每一个方面,不都是历经了五千年的磨练吗。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能像中国文化这样历尽沧桑而不中断,在这样不间断的历史中,枪法成熟了,而文化更始到了熟透了的38 地步。
中国人也一直以为,在这个世界上,惟有中国文化是最了不起的。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断魂枪》发表于1935年,故事的背景就是帝国主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闭关锁国、老大自居的中国迅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的狂风震撼着古老中国的传统生活、传统文明。在这个时候,“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
主体是文化的承载。讲述文化的命运必然地要讲述人的命运。《断魂枪》就是以老拳师沙子龙的形象来折射历史震荡时期,文化嬗变时期作为中国文化承载者的中国人的复杂的心态。
沙子龙在近代社会急剧变化中的心态是复杂的。他开镖局,练就“五虎断魂枪”的绝技,威震西北无敌手,创出“神枪沙子龙”的英名。但是,这只是古老中国的事业和文明,沙子龙痛心地知道,五虎断魂枪已不会再能替他增光显胜,过去的风光已经被时代的狂风吹走了。“今天是火车、快枪、通商与恐怖”,走镖已没有饭吃,现实使他不得不把镖局改为客栈。在中国的农业文明和西方的机械文明的冲突中,在情感上他选择了前者,但是在生活中他又不得不选择后者。他好象是顺应了时代,但其实这只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虽然不与人谈武艺,不再与人争强斗胜,甚至于别人打上门来也不与人比武,但却在夜间独自一人熟悉他的五虎断魂枪,这表明他内心深处对过去世界的眷念、欣赏而又无可奈何。不仅如此,他对时代变化表现出一种消极没落的心态。他“不传”39 断魂枪绝技,是一种与时代抗衡的保守心态,表现了他孤傲执著的性格。沙子龙这种复杂的心态,在社会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沙子龙的悲剧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古老的中华文化的末世命运。作者对沙子龙形象的刻画,在某种程度上批判了老中国人们“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去”的封闭式文化心态。
小说很典型地表现了半殖民地的文化心态。在小说中,断魂枪和它的拥有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体。他们所体现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都萃于他们的身上:儒家的,道家的,民间的,正统的,经历了历史的打磨,它精湛典雅;而正是由于经历了历史的风雨,它同样为历史所裹胁,它又很封闭。创作主体的姿态是矛盾的。他为这样精湛的文化所折服,而同时又为这样的文化在新的历史时间段中的湮没的命运而惋叹,而痛心。但他又义无返顾地在情节的设计中,让他随历史之流而东去。但作家在许多的时候内心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这体现在王三胜、孙老者和沙子龙之间的冲突上。王三胜和孙老者的对于神枪的迷恋和热情,多少是可笑的,可笑就在于他们看不清这样的农业文明在商业化的和工业化的现代文明中的灭亡的必然命运;但可笑中自有他的执著和令人钦佩之处。而沙子龙也未免太过于消沉,因为精湛的技艺和精湛的文化必然也有其历史生存的空间,它可能是跨越进化意义上的所谓“文明发展”的。假如说鲁迅的小说《**》关涉的是政治对民生的影响的思考,而老舍的着眼点更主要的则是关于在历史演变中中国文化的处境,是一种文化的考量。
小说运用白描手法,对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的描写简练传神,能深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对沙子龙、孙老者的眼睛的描写尤其出色。例如写孙老者的肖像是:“小干巴个儿,披着件粗蓝布大衫,脸上窝窝瘪瘪,眼陷进去很深,嘴上几根细黄胡,肩上扛着条小草辫子,有筷子那么细,而绝对不像筷子那么直顺”,——这是第三者外行眼光中的孙老者;而王三胜这个行家的眼中:“这个老 家伙绝对有功夫,脑门亮,眼睛亮——眼睛像两口小井,深深地发着贼亮”。两个角度的透视使孙老者的武功和进取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最后孙老者和沙子龙的对话,一个是急于比试,一个却王顾左右而言他,将二人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
人物描写还运用了烘托和对比手法,小说在沙子龙身上着墨不多,对王三胜和孙老者却花了不少笔墨。王三胜和孙老者都争强好胜。王三胜好吹嘘,性格外露;孙老者干巴直率,他登门挑战,要求学艺,比较积极。但两人对时代巨变,不似沙子龙心灵震憾之深。这两个拳师各从不同侧面烘托了主要人物沙子龙的性格与心态。
老舍是位“语言大师”,他的小说语言形象、生动、简洁、富有音乐性。无论是写人物的心理还是写他们的行动和肖像,老舍都特别喜欢运用比喻的手法。如沙子龙的心态是“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了”,写王三胜“胸脯子鼓出像两块老桦木根子”,写孙老者“眼睛像两口小井”。三个比喻写出三种性格和心态。小说语言简洁短促,富有力度,显示出传奇性的特征,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神韵。小说还大量运用北方41 口语,与沙子龙、王三胜和孙老者等市井人物的身份相契合,又具有很浓郁的生活气息。
老舍的书写是成功的,惟其如此才让读者看到了民间生活方式在历史变迁中的嬗变的一幕,看到这一幕,读者和作者还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有一份酸楚,和酸楚过后的揪心裂肺的痛。因为这样的嬗变牵系着在这样的生活方式中——日常中活着的每一份子。在这篇小说中,明显地有着作家的批判意识,即对沙子龙封闭思想的批判。但这样的批判的向度不是向外的,即它不是肯定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五四新文化,而是向内的,它在于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虽然它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命运。因此,假如说老舍有所批判的话,他在于批判沙子龙的没有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和面对着汹涌的西方文化的丧失自信心;而不是如许多研究者所说的那样,是批判沙子龙的保守。这就是老舍和鲁迅的区别。鲁迅批判传统文化意在建立以西方价值观为核心的新文化,而老舍则意在建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新文化。在沙子龙的形象中,我们看到了老舍对他抱诚守贞的精神的钦佩。
十.《再别康桥》赏析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富盛名的诗作之一。
徐志摩(1897—1931),字摩诘,浙江海宁人。早年留学美、英等国。回国后组织新月社。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主要的作品集有《猛虎42 集》、《云游》、《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本诗写于1928年,收入《猛虎集》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诗歌。此前作者曾写过一首《别康桥》的诗作。
诗人曾经留学英国,在康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读书。在那里,受到英国文明的熏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康桥理想。但是,归国后,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现实,使他的康桥理想破灭了。康桥,英文原名Cambrige,今通译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风景胜地。正如徐志摩当初把意大利文化名城佛罗伦萨译为很有色彩的翡冷翠一样,康桥这个兼有意译的音译也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安乐的桥,壮美的桥。徐志摩曾经一再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留学生活对徐志摩影响的巨大。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秋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写的。徐志摩在留学康桥时期确立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民主的理想,确立了自己的爱与自由与美的人生观,但国内的军阀混战,以及恋爱的失败,使他备感失落。当他再次游历康桥时,一切已经是物是人非,诗人正陷入一场信仰危机,面对着康桥,他浮想联翩。在诗里他以缠绵凄惋妁笔调,抒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层露了因“康桥理想”的幻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当然,之所以对康桥恋恋不舍还在于,这里是诗人青春生命得以辉煌的场所,或者说这里说生命的见证,回到康桥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回到生命的过去,去重温生命。正是因为如43 此,才会见“参差荇菜”而“左右流之”[1]了,才会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条水草”。对于这梦幻过于的沉迷,而不忍心破碎了这样的梦,所以才“轻轻地”“悄悄地”,所以想放歌而不愿意,而用“笙箫”来代替。笙箫的呜咽正是诗人内心痛苦而不能说出的情感的代言。
徐志摩的诗作十分注重艺术技巧。
(1)形象生动,意境优美。在诗中,诗人紧紧围绕着“寻梦”这一中心进行抒情和想象,敏锐地抓住了“金柳”“波光” “青荇”、“星辉’等具体而生动的形象,勾勒出无比美丽的康河晚景,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和景色三者融会在一起,表露了自己对过去憧憬的留恋和眼前的离愁别绪。诗篇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
(2)具有音乐美和建筑美。诗行整齐,具有建筑美,但是又在整齐中有所变化,使诗行具有灵动之美,具有动态之美。这首诗每节四行,每行的字数也大体相当,有着节的匀称和句的齐整,给人一种建筑上的美感;但每节二、四两句的错落又使诗作显示出灵活的情韵,而不像闻一多的诗作那样的板滞。全诗每节两韵,随节转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重复而又有所变化,所用韵脚又多是发声绵长的复韵母,另外还使用了“悄悄的”和“轻轻的”等复音词,使声调回环往复,语言轻倩柔美,意象明丽流转。
(4)富有音乐性与动态美。诗作以“寻梦”为抒情线索,整首诗作抒情主人公“我”到康桥告别的经过。时间是从傍晚——“夕阳”,[1] 《诗·周南·关雎》。
到半夜——一船星辉,再到夜半更深——“星辉斑斓”,再到清晨——“西天的云彩”。这是整个一夜的时间。空间上从近处的河畔,到波光,到榆荫下,再到船上,到弃船等岸。人物和他的视角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高处——西天的云彩,到稍近的“波光”,再到“夕阳下的金柳”,再到“榆荫下的一潭”,再到“青草更青处”。由高及低,由远及近。然后再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换,由近及远到更远。时间和空间在不断的流动之中,而情感也在不断的流走中。先是写康河下景色的绚丽,接着写“寻梦”中的沉浸和忘乎所以中的“放歌”,转眼又写“不能放歌”,转入沉默状态,最后又回应第一节“轻轻的”而“悄悄的”告别。梦可以使人放歌,但又使人不能放歌,相互矛盾,形成情感的张力。沈从文说:“徐志摩的作品给我们的感觉是‘动’,文字的动,情感的动,活泼而轻盈。如一盘圆圆的珠子,在阳光下转个不停,色彩交错,变幻眩目。”①
诗作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调。创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这首诗的风格飘逸清丽。整个这首诗极力表现诗人的哀伤迷惘的情绪,但情绪浓烈却不张放,整个的格调非常切合中国传统诗学的“哀而不伤”的蕴籍风格。
《再别康桥》诗歌创作很显然受到闻一多诗歌主张的影响,但徐志摩对对新月派诗美主张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他他的独特的才情使诗歌更加具有灵动性和才情。伟大的诗人总是在规则之中找到灵活的形式,以适宜地表情达意。徐志摩善于表达轻柔的情感和带有小资产阶级情调 ① 沈从文:《从徐志摩学习抒情》。
的生活内容,所以,他被茅盾称其为“中国小布尔乔亚的开山鼻祖,也是中国小布尔乔亚的最后一个诗人。”②
十一.《死 水》欣赏
诗人闻一多曾经留学美国。在美国期间,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的民族歧视。这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情绪。他的诗作《洗衣歌》就是这种心情的摹画。1925年夏,不堪忍受美国种族歧视的诗人毅然提前回国。他满以为让他魂牵梦绕的祖国一定会给他带来慰藉,然而他所接触到的却是军阀混战,生灵荼炭,如死水一般黑暗的现实。梦想幻灭了,剩下的只是深切的悲哀和愤恨。在诗作《发现》中激烈地宣泄着自己的失望和愤怒“这不是我的祖国,不是不是”。诗人为处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百姓感到悲哀,对丑恶而腐朽的社会感到愤恨,然而他又对这一切无可奈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情感下,1926年他创作了《死水》一诗。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怒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全诗共五节,第一节是对死水的总体印象,用“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来象征军阀统治的黑暗。第二节至第四节分别描写了死水的丑恶状况。第二节诗人用“铜”、“铁罐”、“油腻”、“霉菌”来修饰“翡翠”、“桃花”、② 《徐志摩论》。
“罗绮”、“云霞”这些美好的形象,正是对现存社会“金玉其外,败絮之中”的丑恶本质的反讽。这种表面繁华的外表只不过是“破铜烂铁”生出了锈渍,“剩菜残羹”发生了霉变。第三节对死水进行了本质的揭露,所谓的“绿酒”、“白沫”、“小珠”、“大珠”、“花蚊”只是死水腐烂发酵结出的恶果,让人不得不对这个恶水横流、花蚊猖獗、行将毁灭的“死水”产生厌恶和绝望之情。第四节诗人让青蛙在死水中“叫出了歌声”,可谓是绝妙的嘲弄。“一沟死水”本该死气沉沉,而由死水养活的青蛙唱起了“鲜明”的赞歌,反动派的厚颜无耻的嘴脸跃然纸上。第五节诗人提出了对“死水”的毅然决绝的态度,“死水不是美的所在”,“让丑恶去开垦它”。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让“这沟死水”尽情狂欢去吧,所谓“恶贯满盈”,只会死路一条。其中隐含了诗人对未来朦胧的期望。正如朱自清曾指出的:“闻一多真是一团火。就在《死水》那首诗里他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去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朱自清《闻一多全集·序》)黑暗中隐藏着光明,绝望中蕴蓄着希望。这就是闻一多爱国主义思想的辩证法,也是其爱国诗的力量之所在。
这首诗在艺术上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对“恶”的歌咏,受到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来尔《恶之花》的影响。这首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成就还在于对于新格律体诗体的创造。在闻一多加入新月社之后,针对五四白话新诗的过分直白和散漫无羁,主张“诗应该带着镣铐跳舞”,并具体47 提出了“三美”的主张,也就是“音乐美”,即音节的和谐;“绘画美”,即辞藻的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这首《死水》就是他的诗学主张的具体的实践。《死水》是闻一多自认为“第一次在音节上最满意试验”的作品。全诗每一行均由一个“三字尺”和三个“二字尺”组成,三字尺在诗行中处于一个颤动的过程,即由第一句的第三个音尺到第二、三、四行的第二个音尺;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诗格律的诗人,他的主张和实践不但对匡正五四新诗的诸多缺憾起到了更大作用,而且在中国现代诗学和传统诗学之间架起了通达的桥梁。而《死水》就是这桥梁上的典范性作品。
十二.《金锁记》欣赏
张爱玲(1920—1995)原名张瑛。出身于没落阀阅家庭。走红于四十年代的沦陷区上海。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作于1943年,发表于该年《杂志》月刊第12卷2期。
故事讲述的是麻油店主的女儿曹七巧嫁给了姜公馆残废了的二少爷,被合家上下看不起,她自己也渐渐养成了报复的心理。丈夫死后,在分家时孤儿寡母又受到了欺负,分了很小一部分家财。居家分过,三少爷季泽又来调情骗钱,被骂了回去。儿子长白,女儿长安长大了,但他们也渐浙地被七巧调养坏了,长白抽大烟,逛窑子,长安使小坏,挑是非;长白陪母亲烧烟,讲出了与自己老婆的私事,又故意张扬了出去。…….小说中心主人公曹七巧,是个麻油店主的女儿,曾经有过美好而自由的青春,但小市民的习气也不可避免地污染了她的性格,因为金钱,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爱情和正常人的生活,被迫守着一个活如僵尸的丈夫。黄金象尸把沉重的枷锁窒息住了她正常的呼瓦废人的丈夫不但不能给她以情欲的满足,而且也不能庇护她们孤弱的母子。从上到下。老老小小都因为她出身低贱而看不起她,抑郁她自她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娘家兄嫂只知道从她这里哄取更多的钱财,却不懂她会因此会受到更多的侮辱;她想抓住小叔子姜季泽。但那个花花公子却调起她的情欲,49 却又以家族的名义斥责她,回避她。丈夫死后,孤儿寡母又再次受到欺负。环境的压抑,激起了她争强好胜的性格的。同时,也使她那小市民习气以加倍的力量爆发了出来。她讲话俗气,待人刻薄,人缘很差。而当丈夫死后,她以青春、爱情以至人生的代价赢得了黄金后,她却已被枷锁压得扭曲了人生。她把过去所遭受的一切,全部变本加厉地报复在子女身上:破坏儿子的婚姻,拆散女儿的情侣。
曹七巧从女性的角度来说,她是值得同情的。她是黄金的受害者,是“遗老家庭里一种牺牲品”,是直接宗法封建势力迫害的典型,是“没落的宗法社会里微不足道的渣滓”[1]。
那种被异化了的女性偏狭阴暗的心理,就在这黄金与报复的间隔中反复碰撞,碰得满身都是伤痕。没有其他的女性,能够象曹七巧这样受黄金折磨又反过来去折磨亲人的变态女性了。人们看到是表面上情欲的作崇,但情欲的后面其实有着更冷酷的黄金。曹七巧的最后一点情欲也被黄金的枷锁榨干了,她心有不甘。她的由情欲和由压抑转化而来的,公理能量;需要找到发泄的地方。这就是说,她需要别人为了她的牺牲也付出些什么喜不管这别人是否自己的亲骨肉,只要能补偿她的变态心理就行。于是,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情人被自己赶跑,亲戚不敢上门,她只有变本加厉地折磨自己的亲生儿女。女儿替自己的母亲还了一生的情债之后,曹七巧满足了。作者写道: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 [1] 迅雨(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第四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思考题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思考题
一、鲁迅
1、试分析阿Q的形象。
2、你怎样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并批判国人身上的精神胜利法的?
3、联系《祝福》中的“我”、《伤逝》中的涓生等形象,说说鲁迅笔下的现代知识分子形象。
4、试分析《阿Q正传》中所体现出来的两性文化特征。
5、《阿Q正传》中看客们的“看”与《祝福》中看客们的“看”的行为有什么共通之处?
6、任选《朝花夕拾》中的一篇阅读并进行分析。
7、任选《野草》中的一篇阅读并进行分析。
8、《故事新编》中将古代圣贤与昔日英雄的故事进行了“新编”,其“新”在何处?结合其中一篇进行分析。
二、郁达夫
1、结合《沉沦》,试说说郁达夫作品的自叙传特征。
2、说说你对《沉沦》中这种坦率和直露的写作的看法。
3、《沉沦》中“思念祖国”和追求“异性的爱”是如何连结在一起的?
4、你了解唯美颓废主义吗?你怎样评价《沉沦》中的颓废倾向?
5、说说你对庐隐的《海滨故人》中所体现出的伤感情绪的看法。
三、问题小说和乡土小说
1、你如何看待冰心《超人》中给出的解决人生问题的“药方”?
2、试谈谈许地山作品中的宗教色彩。
3、在你看来,问题小说的不足在哪里?
4、你怎样看待20年代乡土小说中的乡村形象?
5、分析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潘先生的形象。
四、第一个十年的诗歌:
1、结合《天狗》,试谈谈郭沫若诗歌的特征。
2、举例分析徐志摩诗歌的比喻。
3、分析闻一多诗歌中的“三美”的体现。
4、冯至《蚕马》中叙事和抒情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
5、试说说李金发诗歌中的象征。
6、试分析冰心和宗白华的小诗所体现出来的“美”。
五、第一个十年的散文
1、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初恋》、《苦雨》
2、冰心:《笑》、《寄小读者》
3、朱自清:《荷糖月色》、《匆匆》
4、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做父亲》
5、郁达夫:《水样的春愁》、《钓台的春昼》、《雨》
6、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
7、胡适:《我的母亲》
六、第一个十年的戏剧
1、阅读指定剧本,试概括现代话剧和传统戏曲的主要区别。
2、剧本《一只马蜂》中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3、剧本《获虎之夜》中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和《一只马蜂》相比,这里的冲突从文化上来说具有什么特点?
七、茅盾
1、说说《子夜》中吴荪甫这个人物。
2、分析《子夜》中的时代女性形象。
3、分析《子夜》中的上海形象。
4、你怎样看待《子夜》中所体现出来的民族资本家和买办资本家之间的矛盾。
5、《子夜》中的乡村是什么样的?说说你的看法。
6、茅盾的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结合《子夜》,说说你对这一称谓及其内涵的理解。
八、老舍
1、分析《骆驼祥子》中祥子的形象。
2、分析《骆驼祥子》中虎妞的形象。
3、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4、分析《二马》中老马的形象。
5、你怎样看待《二马》中对英国人的描写?
6、从殖民话语的角度,试分析《二马》中的国民性批判主题。
7、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
8、分析老舍作品的幽默及其特点。
九、巴金
1、结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分析《家》中高觉新的形象及其特征。
2、《家》以爱情故事贯穿始终,你怎样看待其中的爱情描写?你认为《家》中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吗?
3、《家》的主要不足是什么?
4、分析《寒夜》的悲剧内涵。
5、分析《寒夜》中汪文宣的形象。
十、沈从文
1、试分析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
2、沈从文的写作以人性作为他的主要标尺,结合作品,谈谈沈从文作品中的人性及其特点。
3、沈从文作品在人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
4、沈从文经常在不同场合自称“乡下人”,这里的“乡下人”指什么?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自称?
5、《边城》的美体现在哪里?
十一、左联和左翼小说
1、分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这一形象及其内涵。
2、你怎样理解《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选择的痛苦以及她的自虐倾向?
3、结合《莎菲女士的日记》、《贞贞》,说说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特点。
4、萧红的《生死场》中人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
5、你怎样理解《生死场》中女性的生存处境?
6、《生死场》中的人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7、柔石《为奴隶的母亲》中“母亲”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十二、京派小说和海派小说
1、分析废名小说中的诗意。
2、分析废名小说中的禅味。
3、分析废名小说中的乡村形象。
4、分析刘呐鸥和穆时英作品中的都市形象
5、分析刘呐鸥和穆时英作品中的人物描写。
6、分析施蛰存小说中潜意识描写的作用。
十三、第二个十年的诗歌
1、戴望舒《我的记忆》、《印象》、《寻梦者》
2、何其芳《预言》、《欢乐》、《罗衫》
3、卞之琳《断章》、《圆宝盒》、《鱼化石》
4、废名《十二月十九夜》、《理发店》
5、臧克家《老马》、《三代人》、《难民》
十四、第二个十年的散文
1、阅读鲁迅的杂文《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上海文艺之一瞥》等,分析鲁迅杂文的特点
2、结合《秋的况味》、《买鸟》、《论幽默》,分析林语堂散文的幽默、闲适和性灵。
3、阅读《黄昏》、《独语》,分析何其芳散文的青春特征。
4、阅读《画廊》、《野店》,分析李广田散文的“朴野”之趣。
5、结合《桃源与沅州》等,分析沈从文散文中的人情风俗之美。
6、《包身工》中造成包身工们悲惨命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7、《包身工》在做工期间所受的剥削主要来源与谁?
十五、话剧《雷雨》
1、看话剧,体验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性冲突。
2、分析周朴圆的形象。
3、分析繁漪的形象
4、分析《雷雨》的主要戏剧冲突。
5、你认为,《雷雨》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
十六、钱钟书《围城》
1、“围城”在象征的层面上指的是什么?
2、小说以“围城”作题目,写了主人公的求学、工作、恋爱、结婚,你怎么看待题目和所写内容之间的联系?
3、分析方鸿渐的形象
4、小说中处处妙语连珠,举例说说这些比喻的作用。
5、试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
十七、张爱玲(阅读《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
1、结合作品,说说张爱玲作品的取材特色。
2、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说自己写作讲究的是“参差的对照”,在小说中,这种“参差的对照”体现在那些地方?
3、你怎样理解张爱玲作品中的“荒凉”?这种“荒凉”主要体现在哪里?
4、分析张爱玲小说的叙事特色。
5、分析张爱玲小说的语言特点。
十八、第三个十年的散文
1、萧红《蹲在洋车上》、《回忆鲁迅先生》
2、张爱玲《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
3、钱钟书《论快乐》、《窗》
4、梁实秋《雅舍》、《女人》
十九、第三个十年的诗歌
1、穆旦《春》、《诗八首》
2、郑敏《金黄的稻束》、《鹰》
3、陈敬容《雨后》、《力的前奏》
4、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
第五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方案
中文学院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方案中文学院2002年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将在12月中旬举行,为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做好这次演示会的前期准备工作,给中文学院同学提供一次展示自己、塑造自我的机会,中文学院2002年“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组委会结合本次演示会的工作实际,对本次演示会的具体方案部署如下:
一、演示会上演时间:2002年12月8、10日或12月13、14日(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组织机构:
1、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组委会(机构名单待定)
2、组委会办公室设在中文学院团委学生会(中文楼109室)办公室主任:黄月珍成员:唐国芳黄莉黎豪黎其明唐娟韦靖黄一展 蒙庆春马常宏梁辉蒋振跃李承喜白华罗蜜
三、组织实施办法:
1、以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为表演题材。
2、表演剧目由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老师确定,各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剧目进行初选,再由组委会最终确定。
3、剧本由各班或合作班级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4、要求各班成立各自的执导组并在相应的艺术指导老师或同学的指导下独立排演。
5、本次演示会意义重大,时间紧迫,各班级务必于11月29日前把剧本定好,并开始排练;并于12月1日前把灯光、音响、道具、服装、舞台背景设计等方案报到组委会办公室。
6、组委会办公室将向全中文学院同学招聘本次演示会的志愿者(有绘画、电脑设计、灯光设计等特长者)和承办班级,有意者或班级请于通知发放日起两天内把名单报到组委会办公室,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7、节目所需的音乐、服装、道具、舞台背景、舞美灯光方案等要求各班级尽量独立解决,组委会将予以一定的帮助。
8、在演示会准备工作期间,各班务必积极主动和指导老师或者同~系,定期向班级联络员汇报情况。(指导老师、同学、联络员名单附后)
四、要求:文学作品演示会是中文学院“读、研、写、演”审美体验工程的重要环节,各班负责人要认真细致地做好宣传,组织本班同学积极参与好本次活动。组委会将根据中文学院每一位同学在演示会中的具体表现,打出相应的分数,然后将其与前面的“读、研、写”活动所得分数进行综合,最后得出的总分将记入个人学籍档案并作为本创造力训练课程的最终成绩。
五、奖项:
1、表演类:A、最佳男、女主角奖B、最佳男、女配角奖C、最佳导演奖 D、最佳编剧奖E、优秀编剧奖F、优秀演员奖 G、优秀剧务奖
2、组织、后勤类:A、先进个人奖B、积极分子奖C、优秀组织奖D、突出贡献奖
3、集体类:A、优秀组织奖B、表演奖(分一、二、三等奖)。各类奖项的评选由审美体验工程评诂组和演示会组委会根据各班级、个人在演示会的过程当中的具体表现评出,具体细则待定。(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稍有变动,方案最终解释权属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组委会)附:
1、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节目及指导老师安排表;
2、指导老师联系方法;
3、班级联络员名单。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演示会组委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