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作业2
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作业2 通过学习“初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请结合自己的理解,提供一个优秀的初中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案例。案例可以是自己的教学实录,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教学实践。
雨的四季 学习目标:
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2、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学习难点: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设想: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画面美,教学中在整体把握文章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共同分析文章的画面美,并领会作者抓住特征写景时用笔之细腻,同时领悟、体会作者外露的情感。教学方法:朗读法分析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多媒体展示雨丝画面,配乐)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以及雨的美。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1935——),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被誉为“抒情诗之王”。兼创作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及编辑诗歌。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
三、读(配乐欣赏,初步感知)
诗人创作散文,终脱不了诗人的气质。本文就是如此,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绘出如画的四季雨景,请同学们欣赏配乐朗诵,看看作者是如何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四季雨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呢?(学生听读)
同学们听后,定会发现作者很喜欢雨,他是怎样表现自己对雨的喜爱的呢?(通过对四季雨景的描绘),这四幅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老师最喜欢“春雨图”,我想请同学们先和我一块来欣赏它。分析“春雨图”:
自清《春》中也有一幅“春雨图”,同学们还记得吗?一起背背看: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的发亮,小草儿也青的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这是一幅雨中即景图,写出了春雨轻柔的特点。
刚才同学们在欣赏配乐朗诵时,我发现有些同学都被那美情朗读陶醉了。不过,我想,我们同学也能读,而且会读得更好。我想请一位同学朗读,(同学们最想听谁读?)在听的同时,注意看看作者是否也给我们推出了一幅雨中即景图?写了哪些景?写出了春雨的什么特点?你可在文中找关键词句。(师生共同欣赏“春雨图”):
一场春雨过后,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多媒体展示:柔软
春雨绵绵娇媚 驱走冬天 改变姿容 透明 教师小结:确切地说,这是一幅春雨后景观图,春雨“润物无声”“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一场春雨滋润后,整个大自然都从睡眠中苏醒过来,把你的五官都调动起来,我们看到树木睁开明亮的眼睛,我们听到小草生长的沙沙声,我们嗅到空气中芳甜的气味,置身其中,人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太美了!而这一切都是这一场春雨的功劳啊!在这里,作者对雨充满了喜爱之情,把春雨写得亲切可爱。这段文字我最喜欢“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你的鼻子和嘴唇。”我忍不住作个深呼吸。(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这段文字)
同学们可用同样的方法阅读夏、秋、冬雨图。
(师生共同欣赏其余三幅图)
夏雨图:夏雨有什么特点?热烈、粗犷的仅仅是雨吗?
多媒体展示:热烈 夏雨倾盆 丰满大地 展示诱惑 粗犷
教师小结:整段文字充斥着火热奔放的豪情。秋雨图:在文中找出描写秋雨特点的词语。
多媒体展示:端庄 深情 秋雨轻轻 倾诉 沉思 纯净灵魂 产生情思 轻 发光
教师小结:“自古逢秋悲寂寥”,在此作者一扫古人“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哀怨与凄凉,更没有林黛玉“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秋雨助凄凉”的伤感。
冬雨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冬雨和南国的雪?用了什么手法?
多媒体展示:自然 冬雨透明 降临温暖 带来蜜情平静
教师小结:冬雨自然、平静给人带来异样的蜜情,真希望今年的雪能早点到来。
四、归纳总结:王维的诗被评价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本文也可说是“文中有画”了,作者抓住四季雨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四季雨人格化了。如果说春雨是一个娇媚的少女,那夏雨可就是一个泼辣的大嫂了;如果说秋雨是一个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那冬雨可就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妇了。作者在这里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五、悟
1、体会情感
雨给作者留下了如此美的形象和记忆,雨在作者笔下显得如此可爱。对四季雨景的描绘,可谓一条线索,除此之外,还能找出一条线索来吗?
喜欢(美)爱恋(活力、滋润、流动)用了什么抒情方式?(齐读第1、6、7段)
作者也曾说过:“我好像是属鱼的,因为只要下雨,我的身心便舒适起来,情绪进入那种静谧的活跃,灵感的泉眼似乎也滋润了。”
这与作者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心是分不开的。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何在?
六、延伸拓展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以上种种事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这种方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好,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最大的收获!(学生写,读3-5个,略评)
七、总结:
今天,我们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好在哪里入手,分析了前两幅图,课后请大家继续分析后两幅雨景图,继续领会作者笔下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八、板书设计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春雨:生机 娇媚 夏雨:热烈 粗犷 秋雨:端庄 沉静 冬雨:平静 自然 雨美 爱雨
九、教学反思: 因为本文短小,设计教案之时,按照我们读文的思路,让学生掌握欣赏美文的基本方法,并设计“我手写我心”的环节仿句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课上只作点拨、指导。在设计问题时我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课上引导多读文段,尽可能使他们从文中找到答案。发挥小组团队的作用合作交流,结果学生讨论发言较积极,课堂气氛还比较活跃,达到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就是“探究课文,品味语言”之时,可能由于平时认真学习好读书的学生不很多,加上平时的训练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理解和回答的能力,所以发言的常是那部分爱学习好读书的学生。今后在备课、设计教案时,要尽可能考虑到班上的大多数人,尽力做到既备课又备人,多加强对学生阅读理解和回答问题能力的训练。
第二篇:浅谈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浅谈初中现代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策略”,这是一个大话题,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首先“教学策略”就是一个泛化概念。国内外学者对它有很多界定,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施良方:“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教学策略要根据教学情境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随时发生变化。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学策略都涉及到如何提炼或转化课程内容的问题。” 袁振国 :“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教学策略具有综合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和学新:“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另外我们还能搜索到几十种解释 , 归纳起来可以认为 : 所谓 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它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
其次是“文学作品 ” 中西方界定也有明显差异,中国传统认为是四分法。再加上“现代”和“初中语文”的限定,更有一种“做起来容易,说起来难”困惑。为了“说”和“做”都有操作性,我们把它限定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上,具体说就是小说和散文,准确说我们重点以散文为例。其实这不是偷懒,说来也有一定依据。
一、教学意义与教学问题
1.《课标》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 阅读目标: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 课标 》关于教学建议: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课标 》关于评价建议: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 7 — 9 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文学作品教育是《课标》的要求,其实传统的语文教育更重视文学教育。曾经一度我们的教材就叫《文学》。
1.读写结合要讲求实效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比赛,一位老师在教人教版的《云南歌会》,在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情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肖像描写,描写一位老师或学生,同学们在听了描述后,要知道描述的是谁。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可模仿的范例,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了两段肖像描写:一是课文《云南歌会》第三段中的内容,一是课文《边城》(节选)描写翠翠的一段话。从实际情形看,训练的目的没有达到。学生没有按老师提供的材料仿写,而是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所想来写。
利用适宜模仿的课文进行片段练习,或者整篇文章的练习,是一种教学常态。只要把握得好,就可以收到实效。但是我们不能图形式、走过场,为读写结合而读写结合,而不管课文内容是否适宜模仿。模仿对象没选好,不仅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反而浪费时间。上述那位老师所选的两个片段均不适宜初二学生模仿。《云南歌会》第三段描写的肖像不是某一个具体的云南妇女,而是脸谱化的肖像。《边城》(节选)中没有一处纯粹的关于翠翠的肖像描写。如何描写,老师也没有加以分析指导,这让学生感到有点为难。很显然老师的教学目的难以凸显,教学实效也就大打折扣了。读写结合,要看读的和写的能否结合,不能结合,不可勉强;能够结合,要寻找二者的最佳契合点,还要注重方式方法的指导。
2.分析文本勿离开语境
听一位老师执教《山居秋暝》一课,老师引领学生分析大多很到位,师生互动,教师点拨,都不错。但是老师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分析则有点牵强,说是诗人关心劳动人民的疾苦,体现了诗人的悲悯情怀,希望同学们也要学会关心劳动人民。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别忘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价值观的培养。这要求老师在具体的教学中,注意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能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进行。
《山居秋暝》是古代描摹山水的名篇,作者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儿既有环境的美,也有人物活动的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绘的是一群村姑洗罢衣服踏月归来,顺流而下的渔舟划桨的声音打破了夜晚的宁静。诗人要写的是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描写这样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场景,与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有关。类似此诗的描写在唐诗中不乏其例。
但是,硬要从上述诗歌中分析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关系,诗人具有悲悯情怀就有些不当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不是说古诗中没有这种诗,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诗圣杜甫的诗歌,他的《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充分地体现了这种情怀。
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还应教会学生从课文中自觉接受这种教育;还应教会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本质之中,从不同的内容中感受不同的情感。千万不能从任何课文中都能读出关心劳动人民、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来。
3.教学方法不能定于一尊
某地学校有一位语文老师,大学毕业后来校工作有两年的时间了。有老师说她上课不讲规矩,学校领导听了她的课后也有同感。最近,安排其上教研课,教研内容是《胡同文化》,她讲的时间较多,但也有提问,也有学生讨论。听课的老师和领导几乎都认为,课堂气氛热烈,但是教法单
一、传统。再从她的教学效果看,很不错。两年来上了两个年级,无论是平时考试还是期末考试,两个班成绩在其所教年级的十多个班中,总是名列前茅,这又让有的老师困惑。但是老师们对那位老师教法的否定,又让那位老师没有信心,书该怎么教?
古人云:“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这“规矩”绝不是僵化的教学模式,它指的是教学规律和原则,只要遵循它的教学方法就应当是可行的,反之,就是不好的,无论这种教学方法被标榜得多么“先进”。教学方法没有新旧之分,因为,“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当一种教学方法被合适的人用于合适的地方并产生合适的效果时,它就有效,反之就无效。”那位老师的教学方法被指为不讲规矩,其实只是教学方法传统一点而已。也许有些领导和老师认为她的教学方法不好,但是在她的课堂上,没有那么多的形式,没有为了追求好看而追求热闹,然而却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朴素、本真,教学目的清楚,教学重点、难点明确。她的课堂气氛并不冷清,相反,却是“热烈”的,这说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生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因而那位老师的教学效果不错。
传统的教法有什么不好?难道凡是传统的都应该抛弃吗?不是的。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到处都能看到传统教法的影子,要求学生注重背诵,注重积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些都是很好的传统教法。只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我们并不反对教法的创新,反对的是在教法上的形式化的追求。在所有的学科中,恐怕只有语文的教法最多。你今天弄出个“××法”,他明天就总结出“××步骤”。这种教法好,被推广,老师还没有适应,很快又有了一种新的教法出现了,让老师们眼花缭乱。有个性的、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般不会受到影响,但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已经没什么自信了,只好诚惶诚恐,紧跟形势,疲于奔命。不少语文老师感叹:越来越不会教书了,大概有此缘故吧!那位老师就是这样,尽管自己的教学效果不错,但是由于教学方法不合流,自己也快动摇了。她应该坚持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没必要被同化。我以前所在的一所学校,一位政治老师上课语速极快,开始,学生几乎听不懂,一旦适应了,都觉得这位老师教得好,高考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后来,这位老师被调到一所省级重点中学了。
一切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都应从实际出发,这里的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老师实际。舍此,奢谈教学方法,则毫无意义。
第三篇:现代文学作品小结
选择和填空的范围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章《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需从“八事”入手。
2、1917年2月陈独秀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表明了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3、在新文学初期形成的小说流派有:以文学研究会为中心的 人生派问题小说、以创造社为中心的 抒情小说、以鲁迅为首的 乡土小说。
4、鲁迅在1925年前集成的两部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他们艺术的再现了辛亥革命前至大革命前这一段历史阶段的中国历史生活,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和知识分子。
5、鲁迅说他创作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礼教和家长制度的弊害。“救救孩子”
6、郁达夫先生的《春风沉醉的晚上》是现代文学中较早的描写工人生活的作品,而他的“自序传小说”的代表作是《沉沦》。
7、抗日战争和解放战胜时期的散文创作的突出特点是:具有社会功利目的。
8、田间的《给战斗者》(诗)是一首街头诗。
9、冯至的《我是一条小河》是一首爱情诗。诗篇借影儿与小河之间的自然联系书写青年男女间两心相印相随。
10、《再别康桥》借潭水、青荇和金柳三个象征意向,表达诗人对康河的眷恋。
11、戴望舒先生的《雨巷》运用了真实而充满想象力的象征手法,诗作中象征性的意向主要有:丁香姑娘,雨巷等。《雨巷》的艺术特点是:情景交融,语言直白。
12、冰心的小诗集《繁星》共同的艺术特点有:语言清新隽丽,形式短小自由
13、初期白话诗派的代表人物:胡适、郭沫若、刘半农、刘大白等。
14、中国诗歌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发起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和任钧
15、艾青的叙事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大量运用了排比手法,和她用相同手法的还有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
16、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其家庭小品的代表作。《荷塘月色》是其抒情小品的代表作。
17、30年代左翼革命文学论争的双方是:后期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和鲁迅、矛盾论争。
18、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对现代话剧艺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主要剧作家有:夏衍、田汉、丁西林、郑伯奇等
19、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由引言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主要表述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文艺为工农民大众服务)和怎样服务?(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
20、在文学革命中,阻碍文学革命发展的封建复古派别有:以章士钊为代表的学衡派和以林纾为代表的甲寅派。
21、柔石的代表作《为奴隶的母亲》描写了春宝娘在野蛮的“典妻”制度下非人生活的痛苦。
22、艾芜的小说《山峡中》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光辉的女强盗形象—野猫子。她的性格热情、率直。机警泼辣。
23、叶少均的小说《潘先生在难中》通过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精细的描写,反映了一个小学校长潘先生的“灰色人生”。
24、女作家丁玲早起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塑造了一个多愁善感、狂狷倨傲的一个新时期女性知识分子莎菲的形象。而她后期的作品,风格有所转变。《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成了土改小说的代表作。、25、被称为“三城”之一的 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围绕主人公 翠翠与天保、傩送兄弟二人的爱情纠葛,展开了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生动的展现出边城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6、抗战时期揭露国民党官僚的,腐败与反动的著名短篇讽刺小说《华威先生》和《在其香居茶馆里》。在解放区的小说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工农兵生活和抗战的小说,如孙犁的《白洋淀记事》(短篇小说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荷花淀》,其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人物对话含蓄传神,是其最大的艺术特色。这类小说的代表作还有《小二黑结婚》等。二是土改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主要写的斗争地主韩老六的过程,下卷写的是斗争地主杜善人的过程。
27、报告文学是广义散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具有新闻文学真实的特点。夏衍的《包身工》就真实的反映了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深刻的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凶残、野蛮的吃人本质。
其他:
1、创造社:1921年1月成立于日本东京。主要由日本留学生组成。强调文学应该表现自我。崇尚主观情绪抒发的浪漫主义。以创造《季刊》为其主要文学阵地。代表人物:郭沫若、郁达夫等
2、新格律体的三美:由闻一多提出,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注重节奏和旋律。绘画美注重色彩,线条和构图。建筑美注重诗节和诗行的匀称整齐。
(如果问到闻一多或者徐志摩的诗,新格律体是最典型的艺术手法,《死水》中更有象征手法;《再别康桥》还运用了排比、回环、首尾呼应等艺术手法。)
3、红色鼓动诗:它是30年代产生的无产阶级政治抒情诗。鼓舞革命战斗热情是其基本特色。格调高昂,形象鲜明,赋予节奏感。殷夫的《血字》。
4、“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成立于1930年,1936年春自动解散(因为抗日)。他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以鲁迅为盟主的革命作家组织。成员近30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作家组织,且是民间团体。)左联的活动对粉碎国民党反革命文化围剿,推动革命进步文学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5、孤岛文学:
是指上海一段特殊时期(从上海沦陷到1941年珍珠港事件)的爱国进步文学。在这种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进步的作家和文人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利用英法等租界,坚持抗日文艺运动,出版报纸、刊物,用各种文学形式宣传爱国及反侵略反汉奸。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抗战文艺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举例:
什么是简答简述题?分为名词解释和简答两类(例)
1、小诗:具有字数少(短小)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或有标题或无标题。或一两行或三五行。写一点瞬间的感受,表达一点情趣或一点理趣。代表人物是冰心和宗白桦。代表诗集是《繁星》和《春水》。
答案构成:名词解释+简述+举例
如何理解阿Q的革命:从主观看,阿Q抢东西(捞好处)、报仇、找女人;从客观上看,这是中国受压迫农民自发的反抗。(意义是)反映了辛亥革命不彻底的原因之一,即没有发动群众(不彻底性)。论述题如何作答?(例)
1、阿Q形象的含义:中国下层农民的典型。塑造这个典型的性格特点。封建,守旧。麻木,不觉醒,贪婪„„总结:揭示了麻木的国民性。辛亥革命的失败能在啊Q身上体现出来。
(答案构成----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什么典型,如何塑造这个典型的性格特点,举出示例。总结(这个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鲁迅小说思想成就:首先从小说中所写的人入手,并且要举出文章中的实例,给予分析。
例如:鲁迅:以麻木的不觉醒的守旧的农民,并且要举出实例。封建守旧的遗老们(孔乙己、高老夫子,司明),遗少(秀才、假洋鬼子、)已经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子君)女性:受封建毒害的旧女性(祥林嫂)和受封建毒害的新女性(子君)并且说出思想、意义
围城的讽刺艺术:塑造形象,1人的名字,整体形象讽刺;2从人的外在反映性格,比如,鲍小姐:局部真理 熟食铺子。3人物动作细节(冲着痰盂狠狠地吐了一口唾沫)4行为心理(李梅婷 带了一大箱子药,拿出鱼肝油给了,因为人丹未开封„„)5个性化语言(周买办—“外国friends”)6从人物独特的语言进行讽刺:方尊峰,张继民。7艺术表现手法:大量比喻(人的文凭就像亚当和夏娃的树叶,只有遮羞的作用);运用典故
第四篇: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研修日志
小说是学生最爱读的文体,因为它具有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精妙的构思,从而产生令人陶醉的艺术魅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说并不好教:创设情境的分角色朗读、表演,热闹之后学生仍是茫然;以三要素入手将文本分析的支离破碎。如何解读小说文本,如何实现小说课堂的有效教学?学习了《初中现代小说解读与教学策略》一课,让我有所领悟。
首先,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细读文本是前提。教师一定要研读文本,要“走进去”,融入感情的体验;还要“跳出来”,进行理性的分析。作业一的第二题,要求我们选一篇教材中的小说做文本细读,写出有独到发现与见解的文字。专家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让我反思自己以往对小说文本的解读的确是太粗糙,这些教材中的小说多数都是经典,自己小时候学过的,又教了这么多年,自以为很熟悉了,上课前翻翻教参,查查资料,做些课件,或者也琢磨下创设情境、小组交流,力求将课堂上得兴味盎然,唯独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剖析,更不用说自己独到的发现。听了这个讲座,我把初中六册课本中的小说都逐一的重读,尤其是当前正在教学的九下第二单元的《蒲柳人家》,更是做了认真仔细的阅读,上课的感觉及效果都特别的好。我们的学生,尽管长在乡土,但对民间文艺和乡土文学知之甚少,如果因为这一课的学习而对底蕴丰厚独具魅力的民间文艺产生兴趣,懂得去体悟、探究,是令人倍感欣慰的。其次,小说教学应该以人物为中心,借助人物形象去了解生活,探寻生活的本质,所以要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小说丰富的内涵,挖掘其内在的教育教学价值。可以从社会历史视角、文化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把握,观照作品的角度不一样,领略到作品的意蕴也不一样。
再次,小说的教学要关注到叙事层面,关注叙事视角与叙述者的选择,叙事人的安排是作家创作的核心课题之一,因此以叙事者作为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口,可以为教学打开一扇新视窗。另外,还要重视叙事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品析小说创作的艺术美。
第四,要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小说的语言,如教会学生揣摩人物语言中的言外之意,能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人物感情及作品的主题;对动词等一些语词的细致分析,能剖析出人物形象的鲜活性,使学生更可感可知。
第五,要寻找小说教学的文眼:从人物情感的多元错位着手,使学生发现矛盾,产生兴趣,并进入对复杂人性的深层思考,避免出现人物分析的简单化;从情节的跌宕处寻找文眼、组织教学,就容易由表及里,触及小说的灵魂;从精神的细微处发现并以之来组织教学,能让学生直抵小说人物的情感世界。
总之,小说教学要创新教学内容,关键在于如何真正地汲取、消化 , 使其融化成为一种血肉相连的意识与视野 , 从而“润物细无声”地体现在每一个小说文本的具体阅读和教学中。小说教学的最佳效果,就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强烈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内走向课外,从而达到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语文教学终极目标的实现。
第五篇:初中现代散文解读和教学策略
《济南的冬天》文学作品学习测量表
《济南的冬天》前测卷
1.《济南的冬天》作者是()原名()字()著名作家。2.选出下列加粗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晌晴xiǎng 安适shì 贮蓄chǔ 慈善cí
B、着zhuó落 温晴qíng 澄清chéng 绿萍píng C、发髻jì 镶嵌xiān 狭窄xiā 宽敞chǎng D、肌肤jī 水澡zǎo 地毯tǎn 秀气xiù
3、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A、狭窄 B、狭小)城外又那么(A、宽广 B、宽敞)山坡上(A、卧 B、躺)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A、积 B、卧)着点雪,对,这是(A、张 B、幅)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 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 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 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 比喻 比喻 拟人
5、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6、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济南的冬天》后测卷
1.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⑴ 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情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⑵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⑶ 山尖全白了给篮天壤上一道银边。
2、选出对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
①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②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④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A、比喻拟人 拟人 比喻
B、比喻比喻 拟人 拟人
C、拟人拟人 比喻 比喻
D、拟人比喻 比喻 拟人
3、对“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作为文章的结束语抒发了作者对“冬天”这个特定的时令里的济南的总的观感。
B、这段话和开头相呼应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C、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温暖如春、秀丽如画、天明水净的蓝水晶的世界就是冬天的济南。
D、题目是“济南的冬天”结尾却说“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文不对题是作者老舍先生疏忽的表现。
4、对“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中加精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了使水富有了灵气更写出了“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B、“不忍得”其实是“没办法”的意思。
C、“不忍得”写出水是有感情的它喜欢垂柳以它为镜。写出了济南初春时水的特点。
D、“不忍得”突出了济南水的特点和文中出现的“绿”没有关系。
反思教学效果
1、后测效果比前测好——教学常态
2、复讲班级比初讲班级效果好——课间反思、调整的作用
3、气氛活跃的班级比沉闷的班级效果好——学生主动活动的效果
4、进行测量比不进行测量效果好——潜意识影响了学习注意力
5、设计问题比设计环节效果好——引发思考
6、提出问题后给思考时间的长短影响课堂效果